说明文专项训练语言准确性

合集下载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练习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练习

专题练习:1、语言的准确性a某个加点词语去掉好不好?为什么?方法:先回答好或不好,再说这个词语的意思,然后说这个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去掉后意思变为……与原文的意思不符,表意不准确了。

b变式:某个加点的词换为另外的词可以吗?为什么?方法:先说可不可以,原词的意思,换后词语的意思,原文想表达的意思,换后意思改变了,表意不准确了。

例题:1、淘米水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句中的“一定的”可以去掉吗?请说出理由。

2、句中加点的“最多”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一天最多..也只能织成不满两寸的云锦。

3、秦岭自古以来....就是皇家园林和离宫别馆的首选之地。

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4、人的眼睛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依次..观察的是物体的色彩、形体、线条和点。

句中的依次可以去掉么?为什么?5、飞行员需要做的只.是让它落得轻一些。

句中的“只”能否删掉?为什么?6、至少..在唐代就已经有了像现在一样的饺子。

至少可以删去吗?为什么?7、这样的冰晶可能..会破坏事务的细胞结构。

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8、它是目前为止....该公司生产的最轻的一双钉鞋。

目前为止能否删去,为什么?9、它的唯一..产物是不对环境产生污染的水。

中唯一能删去吗?为什么?10、他对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应该..有过影响。

应该能否删去,为什么?11、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它经常..在高处活动。

经常能否删去,为什么?12、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

能否删去,为什么?13、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据说能否删去,为什么?14、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几乎可以去掉么,为什么?15、桌子也就应运而生了,逐渐..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吃饭、看书的家具。

把逐渐改为立即,句子的意思有什么变化?16、规模与人民大会堂相当..,但高度要高多了。

一句中的相当可以换成相同吗?为什么?。

【高分阅读】四年级阅读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含答案)部编版

【高分阅读】四年级阅读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含答案)部编版

阅读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语言特点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它必须用准确的语言,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

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凡是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的文字表述,都要求准确无误。

为了使读者对较复杂的事物、较深奥的事理有明晰、确切的理解,说明文常常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

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大多数”等,讲究语言的严谨性。

例1:(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中国石拱桥》“在当时可算是”起限制作用,表明赵州桥的大拱只是在当时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而不是有史以来最长的石拱,语言讲究分寸,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例2:松鼠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

——《松鼠》“好像”一词表示猜测,并非肯定。

松鼠白天不出来的原因可能不止是害怕强烈的日光,用在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叶圣陶先生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

”为了把事物的特点说得更加准确,有时需要一些生动形象的描述,增强文章的启发性和感染力。

例1:在炎热的季节里,台风暴雨的光临可以缓解旱情,使作物重新焕发生机。

“光临”是敬辞,用来称呼客人的到来,将台风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台风暴雨的到来可以缓解旱情,表现出人们对它的欢迎态度。

例2: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石拱桥像虹”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桥洞的形状,通过这个比喻,我们大致可以想象得到石拱桥的外观。

综上所述,说明文的语言准确严谨,但又不失生动趣味。

语言准确性常见题型一、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或生动性的词句,并分析其作用。

答题思路:1、找出体现语言准确的词句:A、找有准确数据的词句B、找有概数的词句(大约、左右、至少、最多、大概)C、找限制性词语(大多、可能、也许、目前)2、结合原句,具体指出该词的作用。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性-生动性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性-生动性
例:请你说一说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在炎热的季节里,台风暴雨的光临,可以缓解旱情,使作物焕发生机。
参考答案:光临是敬辞,用来称呼客人的到来,(1分)将台风拟人化,生动形 象地表现出台风暴雨的到来可以缓解旱情,(1分)表现出人们对它的欢迎态 度。(1分)
参考答案:不能删去。因为“一切”是“所有”的意思,表明栽种各种植物 利用的空间之广.去掉了,就不能表达这样的意思。这个词语的使用体现了说 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语言的准确性:
2. ……词能否换成……词,为什么? 答题方式: 1. 表态:不能替换; 2. 定性:解释原词意思或带词解释句子; 3. 定性:解释所换词语意思; 4. 若替换,句子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5. 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语言的特点
B、仔细辨析同义词语: 如: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技术而不仅是艺术。
2.准确性是前提,在准确的前提下也可以生动。 1.表达方式多样,运用了两到三种以上的表达方式来说明事物的特点,原理 等。 2.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辅助说明事物的特点或原理。
语言的特点
3.引用生动有趣的故事、传说等其它资料来丰富,补充说明的内容。 4.使用大量的修饰性的词语,使文章和语言更丰富、生动、具体。 5.说明方法的多样、灵活也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考察语言的生动性(表达效果): 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是科技文章的必考内容。
考题重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或引用了故事、传说、谜语、诗句等) 的作用。 常见题型:阅读文章某段,说一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解释词义+指出修辞+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表现了……
语言的准确性:
语言的准确性:
例:“红玫瑰大厅的规模与人民大会堂相当,但高度要高得多了”,句中的 “相当”可以换成“相同”吗? 说说理由。

专题03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讲义+试题)(含答案)

专题03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讲义+试题)(含答案)

【暑假阅读】说明文专题03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方法技巧】1、词语在句中意思的考查。

2、某个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A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B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 C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典型例题】例: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动物的睡眠动物的睡眠是为了休息,但,不全是为了休息。

夏天的夜晚,蝙蝠在院子里,在旷野上空,忽东忽西,忽西忽低地飞翔,它们边飞边捉虫子、夜蛾等飞虫吃。

可是等冬天来临,天气冷了,蚊子、死蛾死的死、躲的躲,蝙蝠就用“睡眠”的办法来对付绝粮。

冬天来临之前,蝙蝠成群地找个昏暗的山洞、屋檐集体睡觉。

他们睡觉的方法很特别,双脚抓住岩石、木棍等东西,成团成簇地倒挂着睡觉。

它昏昏沉沉一睡就是四五个月。

待到来年春暖花开时,蚊子、夜蛾活跃了,蝙蝠才伸伸懒腰,打打呵欠,开始新一年的生活。

蝙蝠睡大觉是在冬天,所以管它叫“冬眼”。

海参也是睡大觉的本事,不过,海参睡眠的季节不是冬天,而是夏天。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海参靠海底的虫子生活。

夏天到了,海面上风和日丽,气候炎热,在海底过冬的虫子都浮到海面上来了。

只会在海底蠕动的海参无法浮上海面追逐虫子,唯一的办法就是睡大觉。

海参要睡多长时间呢?容易地说,要睡四五个月。

夏天过去了,冬天来临了,原来热烘烘的海面变得寒气袭人,虫子们受不了,又回到海底过冬了。

“粮食”来了,海参也醒过来了。

因为海参睡眠的季节在夏天,所以叫“夏眠”。

蜗牛这动物更有意思,它动不动就关起门来睡大觉。

冬天,它要“冬眠”;夏天天花不下雨,它要“夏眠”。

要是碰上了干旱的年头,二十个月不下雨,蜗牛就睡它二十个月。

等到天气暖了又不下雨,蜗牛才推开门,缓慢地伸出身子,背着“房子”,痛痛快快地逛一逛,饱饱地吃一顿。

说明文常考题型解题技巧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说明文常考题型解题技巧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1.表示约数 约、大约、近(30 米)、(30 米)上下、左右……
2.表示确数 3.表示程度 4.表示时间
30 倍、30%、一千二百 年 最…(多…)、至多、几乎、全部…… 当时、刚才、刚刚、有时候……
5.表示范围 大多数、大部分、遍及、一般……
6.表示频率 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往往……
(二)常见的考查方式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或“加点字词好在哪里?”)
实战演练 C
意思会发生“变最化多。”表示程度上的限定,如果删除的话,原句就变成了 “现在吃一次药只能管一两天”,句子的意思就不准确了,它体现了说 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谨性。
我希望纳米技术可以治愈所有的疾病,还可以不用吃药。
实战演练
用了什么方法
实战演练
举例子 打比方
引入“微信控”
广泛
下定义
3.加点字词能否删去?
例:“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往往” 能否删去?
答题步骤:①判断,一般是不能删去:②解释这个字词在这句话中的含 义,在程度、状态、 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③比较,即比较删去 这个字词与没有删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 句子进行分析;④结尾要 有这样的句子: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微信得到广泛应用及原因
实战演练 过渡句 危害②
危害①
过度依赖微
微信作为一种网络社交工具,刚一问世就得到了广泛运用。
先用举例子、打比方的方法,具体形象地说明微信深受人们喜欢, 然后用下定义的方法,解释什么是“控”,什么是“微信控”。
不能“。减弱”表示程度降低,说明体育锻炼可以减轻“微信控”的症状;“消除”是使
答:不能删去。因为“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如果删去就说明天上出 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这与客观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往往” 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明文阅读--语言准确性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明文阅读--语言准确性

说明文阅读——语言准确性学生姓名___________学科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教师姓名___________平台_________上课时间_____________1.通过类比,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通过对学生的视觉刺激,促进学生对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答题方法的有效记忆3.通过视觉类比法,引导学生建构学科知识体系,激发解决相关问题的潜能(25分钟)探索新知识体现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的词语:限制性词语,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的词语。

这些词语一般不能替代或删去。

(15分钟)(15分钟)(5分钟)(20分钟)参考答案例1:1.答案:高科技污染解析:把本文进行分段归纳后课发现文章的写作对象是高科技污染。

2.答案:分类别3.答案:例如:①目前只能依靠全世界政府组织的力量……;(目前)②总面积近4000万平方公里。

(近)例2:1.答案:“或”表示两种情况中的一种。

原句意思是不论是“家人外出”还是“客人来访”都可录音留言。

改为“和”则改变了句子的原意。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要看改变后句子意思的变化。

“或”表示二者选其一,“和”表示并列,要求两者同时出现。

因此很明显,去掉之后与原句意思不符。

2.答案:本句中“一般”不能去掉是因为并非所有人入睡时每分钟的呼吸次数都是一样的,也有特殊情况。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不能去掉是因为去掉之后句子的意思与原文放生了某些改变,需要做的就是从要删去的词入手找出变化的点就可以了。

1,答案:准确性;严密性。

2,答案:D3,1.答案:不可以。

“慎用”是谨慎使用,“禁用”是禁止使用。

原文中说的是对美林过敏者禁止使用,体质者禁止使用。

改换后就变为对美林过敏者谨慎使用,过敏体质者禁止使用。

与原文意思不符,违背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答案:C任务A:答案:1.①②/③④ 2.逻辑 3.这些星星都不是河外星系(都是银河系的)4.“可能”表示不肯定语气,表明这种情况(星系以光速退行)只是推测。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经常考察的词语:
• 表程度、估计、时间、范围、频率等修饰、限制的词
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更、最……
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也许…
表时间:当时、刚刚、迄今……
表范围:一切、部分、全部……
表频率:经常、常常……
考察题型: 典型试题 一: 典型试题 二: 典型试说明本文的语言特点. 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B、分析说明语言的生动、准确性
方法归纳
1定性。本文语言平实、准确或生动、准确。 2列举修饰限制性词语、句子或具有比喻拟人
等修辞手法的句子 3分析词语、句子的表达作用,体现语言特点
➢练一练:
“红玫瑰大厅的规模与人民大会堂相 当,但高度要高得多了”,句中的“相 当”可以换成“相同”吗?说说理由。
不可以。 “相当”是差不多的意思,说明 红玫瑰大厅的规模与人民大会堂差不多,但仍 有差别。如果换成“相同”则表示两者完全相 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 “相当”表达准确、 严密,所以不可替换。
(注意基本语言格式)
如果将第②段中划线的“亟待”一词可以 改成“需要”吗,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特别是在地球矿物能源日见短缺,我国以煤 炭、石油为主的污染比较严重的传统源结构 亟待转变的今天,太阳能发电受到了更多的 重视,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动力和发展空间。
不可以,亟待:急待,迫切地需要。原文用“亟 待”一词语气强烈,写出了我国传统能源结构急 需转变的紧迫性,强调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意义 。如果改为“需要”一词,语气平淡,不能很好 地表现能源结构转变的急迫。原词表达准确、严
练习:
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 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 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不能去掉,“之一”表数量,突出 (说明)这(重复

关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专题练习

关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专题练习

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第一课时比较下面一组句子,你认为那组句子更好,请谈谈理由?①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②我国的石拱桥到处都有。

“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最本质的要求是符合客观事实,说明文以科学、严谨、准确为根本的语言要求,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下面三组句子,你认为那组句子更好,请谈谈理由?①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

②卢沟桥宽约8米(两句对比,你发现了什么?)①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②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早。

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②这种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讨论后明确:“比较早”程度较轻,这样表达比较稳妥。

两句对比,可以发现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一座50多米长的赵州桥,能精确到0.01米,这是多么准确的说明。

“约”表示卢沟桥的桥宽不是刚好8米,这表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

“不但”“而且”不能删去,如果删去后,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并列关系。

先说外观,再说功能,符合人们的认识逻辑。

并且对于桥来说,其实用价值远远重于形式,所以二者不能调整顺序。

小结:综观以上例句,可以发现本文:使用数字准确;没办法用准确数字的,就用表示估计的数字;对暂时还无法肯定的意思,就用表示推测的语言来表达;恰当地使用限制性的词语,使表达的意思趋于准确。

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因此,我们学习说明文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准确”二字。

概括规律:1、在语境中体会中心词语的准确性。

把话说得恰如其分是准确性的一种表现,即用词要斟酌、注意分寸;2、重视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

恰当地使用表程度、范围的副词和数量词,可使语言表达得更具体、更全面,增强语言的严密性、科学性;3、留心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点讲析专项训练
——说明文语言特点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说明事物要求在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方面都要准确无误。

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平平实实,也可以生动活泼。

因此,在读文章时应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那些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如:
1、表限定时间:已经、一直、早已、一向、渐渐等。

2、表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很、尤其、稍微、更加等。

3、表限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表限定数量:多、有余、很少等。

5、表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屡次、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

7、表质地的词语:软、硬等。

★考察题型有以下几种:
1.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最常见题型)
2.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并分析该词语的表达效果。

3. 分析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 加点词语能否换成另一个词,为什么?
★答题模式①表态:不能删。

②(替换法)解词或解释句子(必要时要区别该词语和其他词语在含义及作用方面的不同)。

③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④扣题。

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删去后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了)。

★对应训练
△题型一:
1. 下边这句话中“可能”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今年天气闷热多雨,可能是造成四川猪链球菌病流行的原因之一。

答:
2.下列语句中“主要”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3分)
“狗追捕猎物除了靠四条腿外,主要靠嗅觉和听觉。


我的品析:
3. “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
..要吃15—20公斤竹子,排出了大量消化不了的纤维素。

”一句的“最少”一词能否删去,并请说明原因。

答:
4.“人机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这句话中的“几乎”能删去吗?为什么?答:
5.第③段“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一句中的“仅”能否删去?为什么?答:
6.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

”句中的“之一”能否删掉,为什么?
答:
△题型二:
1. 从下列句子中找出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写出它的表达效果。

今年天气闷热多雨,可能是造成四川猪链球菌病流行的原因之一。

答:
2. 找出下列句子中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并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答:
3. 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请从文章中任选一处,写出它的表达效果。

传统的石化能源正在一天天的减少,同时全球还有20亿人得不到正常的能源供应。

这个时候,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了可再生能源,希望可再生能源能够改变人类的能源结构,维持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太阳能是当前既可获得能量,又能减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和有害物质排放的可再生能源之一。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实行“阳光计划”,开发太阳能能源。

如美国的“光伏建筑计划”、欧洲的“百万屋顶光伏计划”、日本的“朝日计划”以及我国已开展的“光明工程”等。

太阳能每秒钟到达地球的能量达1.7×l O14千瓦,如果我们把地球表面O.1%的太阳能转为电能,转变率5%,每年发电量即可望达到7.4×1 O13千瓦时,相当于目前全世界能耗的40倍。

因此,太阳能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人类能够自由利用的重要能源。

答:
△题型三:
1.请分析“潜水器大体上
...可分三种”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2分)
答:
2.分析“几乎”这一词语在句中的表达作用。

研究者们作了大量的试验,发现几乎所有的飞行动物和游水动物的运动机制中都存在这个神奇的常数.
答:
3. 说说“很可能”一词在句中的表达效果。

甚至不能排除,这一常数很可能对外星生物也同样适用。

答:
△其他形式:
1.人的大脑皮层甚至比甜橙皮还薄,大约只有2毫米,仅相当于一枚一角硬币的厚度。

人的大脑皮层布满了皱褶,但是如果把它剥离下来并将它展开,它的面积大约相当于4张打印纸。

选文中两次用到“大约”一词,这体现了选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答:
例题:
1、淘米水还具有一定的
...药用价值。

句中的“一定的”可以去掉吗?请说出理由。

2、句中加点的“最多”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一天最多
..也只能织成不满两寸的云锦。

3、秦岭自古以来
....就是皇家园林和离宫别馆的首选之地。

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4、人的眼睛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依次
..观察的是物体的色彩、形体、线条和点。

句中的依次可以去掉么?为什么?
5、飞行员需要做的只.是让它落得轻一些。

句中的“只”能否删掉?为什么?
6、至少
..在唐代就已经有了像现在一样的饺子。

至少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7、这样的冰晶可能
..会破坏事务的细胞结构。

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
8、它是目前为止
....该公司生产的最轻的一双钉鞋。

目前为止能否删去,为什么?
9、它的唯一
..产物是不对环境产生污染的水。

中唯一能删去吗?为什么?
10、他对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应该
..有过影响。

应该能否删去,为什么?
11、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它经常
..在高处活动。

经常能否删去,为什么?
12、它们好像
..很怕强烈的日光。

能否删去,为什么?
13、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据说能否删去,为什么?
14、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几乎可以去掉么,为什么?
15、桌子也就应运而生了,逐渐
..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吃饭、看书的家具。

把逐渐改为立即,句子的意思有什么变化?
16、规模与人民大会堂相当
..,但高度要高多了。

一句中的相当可以换成相同吗?为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