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语言准确性题型专项练习

合集下载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特点题目训练及答案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特点题目训练及答案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训练及答案分析1.“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中“可能”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2.奥运火炬在传递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天气状况 3.“燃烧后“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污染物质”一句中“几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4.“北极是全世界几乎所有候鸟的乐园和故土”—句中“几乎”—词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5.虽然有上述很多优点,但目前电子纸还不完善. 加点词“目前”不能删去,请你说明理由。

(3分)6.“这一新的龙冀化石因此成为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无齿的冀龙”中加点的“迄今为止”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7.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认为余震产生于主震引起的“静态压力①”改变,因为似乎只有它能够具有产生余震的这种机制。

8.外围采用新型的环保节能膜材料,覆盖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ETFE应用工程。

9“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排出了大量消化不了的纤维素。

”一句的“最少”一词能否删去,并请说明原因。

(2分)10.一旦试点成功,它将是世界利用风能的最新里程碑。

11.““天旱时,植物的叶子向大气蒸腾水分,甚至可以把它所吸收11.的水分放出99%。

(4分)12.所幸,在调查中尚未发现大面积野生存活的“加拿大一枝黄分)花”。

请分析“大面积”的作用。

(3分)13.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

“之一”能不能删除?(4分)分)14. “潜水器大体上可分三种”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潜水器大体上可分三种”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8.狗追捕猎物除了靠四条腿外,主要靠嗅觉和听觉。

.狗追捕猎物除了靠四条腿外,主要靠嗅觉和听觉。

19.. “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 20、淘米水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句中的“一定的”可以去掉吗?请说出理由。

吗?请说出理由。

21、秦岭自古以来就是皇家园林和离宫别馆的首选之地。

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22、人的眼睛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依次观察的是物体的色彩、形体、线条和点。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专项练习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专项练习

说明语言准确性专项练习〖试题类型及答题方式〗1、“XX”词好在哪里?用了“XX”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XX”词能不能删掉?(1)删去这个词后意思不变的情况下用:不能,用了“XX”词,能强调,突出说明了,(或:生动地说明……,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 删去这个词后意思改变的情况下用①不能。

因为“XX”表示,删去后就成了,这与事实不符,用了“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②不能。

因为删掉“XX”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XX”词,准确地说明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XX”词能否替换?不能替换。

“XX”(词)在文中的意思是(或:起的作用),而“XX”(词)的意思是,替换后不符合原文的意思(或:替换后起不到这个表达效果),语言就不够准确严密了。

练习:1、“仅仅50年,亚洲的虎总量就由6万只锐减为2000余只”中的“余”好在哪里?2、“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中的“几乎”好在哪里?3、“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中的“几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4、“据测定,每千克叶能吸硫10克而生长良好”一句中的“据测定”一词好在哪里?5、“据测定,每千克叶能吸硫10克而生长良好”一句中的“据测定”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6、“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沿海滩涂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和小乔木”中“部分”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7、“缩微胶卷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中的“一般”能否去掉,为什么?8、“2007年2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全球气候变化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从20世纪中期至今观测的大部分温度上升,超过90%的可能性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关”一句中的“大部分”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9、“微波武器可以攻击的目标非常多,从洲际导弹、巡航导弹、飞机、坦克、军舰,到雷达、计算机、通讯器材,只要是处于强微波的覆盖区内,就可能受到攻击而丧失作战效能”中“可能”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10、“仅仅50年,亚洲的虎总量就由6万只锐减为2000余只,中国境内的虎则由2万只暴减为不足100只”中的“仅仅”能否去掉?为什么?【参考答案】1、用了“余”这个表示不确定的词,准确地说明了老虎数量的少。

专题03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讲义+试题)(含答案)

专题03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讲义+试题)(含答案)

【暑假阅读】说明文专题03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方法技巧】1、词语在句中意思的考查。

2、某个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A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B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 C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典型例题】例: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动物的睡眠动物的睡眠是为了休息,但,不全是为了休息。

夏天的夜晚,蝙蝠在院子里,在旷野上空,忽东忽西,忽西忽低地飞翔,它们边飞边捉虫子、夜蛾等飞虫吃。

可是等冬天来临,天气冷了,蚊子、死蛾死的死、躲的躲,蝙蝠就用“睡眠”的办法来对付绝粮。

冬天来临之前,蝙蝠成群地找个昏暗的山洞、屋檐集体睡觉。

他们睡觉的方法很特别,双脚抓住岩石、木棍等东西,成团成簇地倒挂着睡觉。

它昏昏沉沉一睡就是四五个月。

待到来年春暖花开时,蚊子、夜蛾活跃了,蝙蝠才伸伸懒腰,打打呵欠,开始新一年的生活。

蝙蝠睡大觉是在冬天,所以管它叫“冬眼”。

海参也是睡大觉的本事,不过,海参睡眠的季节不是冬天,而是夏天。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海参靠海底的虫子生活。

夏天到了,海面上风和日丽,气候炎热,在海底过冬的虫子都浮到海面上来了。

只会在海底蠕动的海参无法浮上海面追逐虫子,唯一的办法就是睡大觉。

海参要睡多长时间呢?容易地说,要睡四五个月。

夏天过去了,冬天来临了,原来热烘烘的海面变得寒气袭人,虫子们受不了,又回到海底过冬了。

“粮食”来了,海参也醒过来了。

因为海参睡眠的季节在夏天,所以叫“夏眠”。

蜗牛这动物更有意思,它动不动就关起门来睡大觉。

冬天,它要“冬眠”;夏天天花不下雨,它要“夏眠”。

要是碰上了干旱的年头,二十个月不下雨,蜗牛就睡它二十个月。

等到天气暖了又不下雨,蜗牛才推开门,缓慢地伸出身子,背着“房子”,痛痛快快地逛一逛,饱饱地吃一顿。

初二英语说明文语言特点分析练习题50题(带答案)

初二英语说明文语言特点分析练习题50题(带答案)

初二英语说明文语言特点分析练习题50题(带答案)1. In the science article, it says “The Earth rotates around the sun at a speed of approximately 107,000 kilometers per hour.” Which word in this sentence best shows the accuracy of the language in the expository writing?A. rotatesB. approximatelyC. aroundD. speed答案:B。

解析:在这个句子中,“approximately( 大约)”这个词很好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因为地球绕太阳旋转的速度是一个近似值,使用“approximately”表明这个数值不是精确的,这是符合科学事实的,体现了用词的严谨准确。

选项A“rotates 旋转)”只是描述了地球的运动状态,没有体现准确性;选项C“around 围绕)”是一个表示方位关系的词,与准确性无关;选项D“speed( 速度)”只是陈述了一个概念,本身不能体现准确性。

2. The cultural expository writing mentions “There are over 5,000 languages in the world, with more than half of them likely to die out in the next century.” Which word reflects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ement?A. overB. inC. likelyD. half答案:C。

解析:“likely(可能)”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因为关于世界上一半以上的语言在下个世纪是否会消失并不是一个确定的事情,使用“likely”表示一种可能性,是一种谨慎准确的表达。

中考说明文语言准确性试题精编

中考说明文语言准确性试题精编

中考说明文语言准确性试题精编1.从下面句子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词语,然后结合语境分析该词语的表达效果。

(3分)所幸,在调查中尚未发现大面积野生存活的“加拿大一枝黄花”。

答案:例一:“大面积”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表明不排除在小范围内有野生存活的“加拿大一枝黄花”,符合实际情况。

例二:“野生”一词指野外生长的,排除了人工栽培的现象。

例三:“在调查中”强调事例的真实性,排除了胡编的可能性。

要点与评分:找出符合题意要求的词1分,结合语境分析2分。

若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的,也可酌情给分。

2、结合语境,说说文章画线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4分)①“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

”句中的“之一”能否删掉,为什么?答案:①“之一”不能删掉。

“之一”说明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诸多特点中的一个,并非唯一。

这样使语言更准确。

3.④酸雨中的酸性物质,有时还是从远处迁移来的。

例如:加拿大的酸雨来自美国,我国的酸雨来自日本和韩国.酸雨已成为一种跨越国界的公害。

第④段加点词语“有时”能否删去?请简述理由。

不能。

“有时”从时间上进行了限制,说明酸雨中的酸性物质大多来自于国内污染,只是偶尔“从远处迁移来”,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人的机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这句话中的“几乎”能删去吗?为什么?不能删去。

“几乎”表明并非全部,也有例外,删去后不能表达出这层意思。

5.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

不能。

因为用上“仅”可以突出地说明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程度,去掉则无此效果,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6、“黄河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水源,也成了附近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主要排放渠道。

”划线词语有何作用?明确:(1)“主要”一词准确地说明了除黄河之外,附近污水还有别的排放渠道。

7、“大多数的天然元素都是由几种同位素组成,目前已知的稳定同位素约300多种。

说明文语言品析专题训练(附答案)

说明文语言品析专题训练(附答案)

说明文语言品析专题训练一、请结合词语运用,具体分析下面两个句子语言的准确性。

(4分)(1)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

(2)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

二、分析第②段加点词语的语言特点。

②地球的板块、断层移动引发地震,同时也会在地震前后带来包括地球电磁场变化等很多信息。

“张衡一号”能以标准手段对我国6级以上、全球7级以上的地震进行电磁监测,其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实时监测空间电磁环境状态变化,研究地球系统特别是电离层与其他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和效应,初步..探测地震前后电离层响应变化的信息特征及其机理,从而有效弥补了地面观测的不足。

三、“微塑料已遍布于全球海洋,可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这句话中“可能”一词有什么具体作用?(4分)四、第段中“那时筷子还没有被广泛使用”中的“广泛”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五、体会第②段中加点词“一些”的表达效果。

(2分)②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

像新陈代谢过程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

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

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

六、“仅需20分钟就可从上海到达杭州”中的“仅”字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七、第③段中加点的“一般”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③普通摄影术在自然环境下即能拍摄成像。

而全息摄影术需要利用特殊的光源(一般..采用激光),记录物体发出的散射光。

记录的时候将激光束分为两束,一束直接投射到记录介质上,称为参考光束;另一束投射到目标物体上,经过物体表面的散射作用形成物光束。

让物光束投射在记录介质的同一区域上,它与参考光束在记录介质上产生干涉叠加,形成干涉条纹,再经过处理之后,就得到一张全息照片。

从不同的角度去观看全息照片,看到的图像内容是不一样的,跟观看真实物体的感受一样。

八、说明文的特点之一是用语准确。

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作具体分析。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训练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训练
这些词表示估计、猜测 五、目前 、当时、刚刚、迄今这些词语表时间 六、经常、通常、常常 这些词表示一般情况,但不排除出现例外 情况的可能
一、绝大部分 基本上 完全…… 解释词语:这些词表示范围 二、有些,有余、不足、极少…… 这些词表示数量 三、非常、几乎、相当 很…… 这些词表示程度 四、大约、可能、左右、也许……
例3、白菜栽培历史悠久,种类繁多。 据考证,自从有人类以来,它就与人们 的生活息息相关。 问:句中的“据考证”能否删掉,为 什么?
类型三: 答:不能删掉。“据考证”说明资料来 源,说明“白菜栽培历史悠久”不是凭 空捏造。若去掉,有可能让人觉得是杜 撰的,体现不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 【答题方法】不能去掉+解释词语+若删 掉这个词,句子意思发生变化,与实际 情况不符,体现不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 性。
例1、… … 一般上部年幼的叶子比下边 老叶先变色,有时叶脉先变色,有时叶 肉先变色,都可能与糖分有关。 本段中加点的“可能”体现了说明文的 什么特征?简要进行分析。
类型一、 提问方法:1、本段中加点的“可能”体现了 说明文的什么特征?2、加点“可能”有什么 作用?
答: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可 能”表示估计、猜测。因为花青素的形 成过程还不十分清楚,变色与糖分的关 系还是一种估计、猜测。显示了说明语 言的准确性。 【答题方法】解释词语+解释句子+显 示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提问方法:句中的“据考证”能否删掉,为什么? 【答题方法】不能去掉+解释词语+若删掉这个词,句子 意思发生变化,与实际情况不符,体现不了说明文语言 的科学性。
一、绝大部分 基本常、几乎、相当 很这些词表示程度
四、大约、可能、左右、也许
例2、“白菜食用的方法很多,仅入书的就有 数百种。句中的“仅”若换成“全部”,表达 效果有什么不同?

说明文语言专项训练

说明文语言专项训练

说明文语言专项训练
一、找出体现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或分析该词语的表达作用。

1、植物花香大多数有益于人类。

2、这次台风造成经济损失至少2亿元。

3、“莺生性胆小,在它同样弱小的鸟类面前都常常躲避,尤其害怕遇到最危险的敌人——伯劳”。

4、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

5、有生物学家认为,到2050年,人类的平均寿命可能增长到150岁。

二、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1塑料问世后,即被人们广泛运用到几乎所有领域。

2、“船的高度是10米左右”。

3、《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 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
桥了。

4、光污染也扰乱了许多昼伏夜出的野生动物的生理节奏,干扰了它们的常态行为。

5、“据统计,每15000 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只有100 次会酿成海啸。

6、“震级大于里氏6.5 级、震源深度在25 千米以内的地震会产生海啸,震级在里氏7.5 级以上、震源深度在 4 0 千米以内,会形成灾难性海啸,如这次印度洋发生的地震海啸。

7、“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沿海滩涂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和小乔木。

8、“他(朱元璋)对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应该有过影响。

9、其(生态住宅)特点是充分利用一切空间栽种各种植物。

三、加点词语能否换成另外一个词语,为什么?
1、“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

”句中的“绝大多数”能否换成“都”,为什么?
2、“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替换成“总是”,试说明理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