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1课时)教案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体验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主要包括利用实物和模型,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学生能体会到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有可能不同。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发现物体的特征。
但是,学生的观察往往缺乏目的性和方法性,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方法地进行观察。
同时,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容易受到自身经验和思维定势的影响,需要教师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体验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2.学生能用语言描述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和几何图形,体会观察到的形状有可能不同。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发现物体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2.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到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有可能不同。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和探究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
2.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交流和分享观察到的物体特征。
3.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方法地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一些实物模型,如正方体、长方体等,用于让学生观察和操作。
2.准备一些图片,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体会观察到的形状有可能不同。
3.准备黑板,用于板书和展示学生的观察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观察物体。
例如,教师可以拿一个正方体,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并说出观察到的形状。
第三单元《线段、直线、射线》(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三单元《线段、直线、射线》(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线段、直线、射线概念及图形特征。
能力目标:能够在直线上任意取两点,然后用线段连接成一条线段,能够按照给定规律,画出与之对应的线段、直线、射线。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独立学习的能力,积极参与互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线段、直线、射线的概念及区别,线段的延长线。
难点:线段、直线、射线的区别和特点。
【教学准备】黑板、白板、彩色粉笔、直尺、保鲜膜、针线、卡纸、备课笔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导入主题,介绍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猜想。
T: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什么呢?它们可以线条勾勒出美丽的图形,你们能猜出来吗?S: 直线、射线、线段。
T: 很好,我们就是要学习这三个概念及其图形特征。
请看下面这张图,你们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图形吗?2. 呈现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T: 这是一个园,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直线、射线、线段在园的形状中的不同表现。
二、概念解释1. 引导学生拿出纸与笔,说说直线、线段、射线之间的区别。
T:出示三张JPG或PPT图片,本课程中的直线、线段、射线,让学生以自己的语言发言,看他们能不能说明白。
2. 用直角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实物或图片,分别进行解释。
T: 这是一个直角三角形,请问,这条直线是线段、直线还是射线?(写板书)同学们需要注意的是,在直线上只能画线段,但是从一端点出发,却可以一直画下去,画出一条无限延长的直线,这就是直线和射线的区别。
三、练习相应概念1. 具体操作:将两张卡纸分别分割成若干长度不同线段,然后将这些线段放到一起,让学生按照尺寸和长度将它们从左到右依次排好。
2. 实物操作演示:老师示范,童生反复模仿演示。
3.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T: 请思考,如果线段向左延长,变长,又叫什么呢?四、归纳整理1. 引导学生复述线段、射线、直线三个概念,区别和特点。
2. 整理答案,确定板书:线段:首尾相接的两点之间的连线。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1以内的分数,认识分数1的概念。
2.掌握分数1的写法。
3.通过一些生活实例,理解1以内的真分数。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 掌握分数1的概念。
2. 理解真分数的概念。
难点: 1. 区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
2. 确保学生对分数1的写法准确。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及准备好的教辅材料。
2.学生练习册和纸笔。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教师出示一个圆形的巧克力,并说这是一个完整的巧克力,让学生们想象如何把这个巧克力平均分成两份。
2. 引入介绍分数1的概念,让学生通过上述实例,理解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两份的概念。
3. 讲解教师讲解1以内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分数1的写法。
4. 练习让学生通过书上的练习,固定分数1的写法和认识。
第二课时1. 复习第二课时开始先进行上节课知识的复习,巩固分数1的概念。
2. 实例引入给学生出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们判断这些图片中是否表示了分数1。
3.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组讨论一些真分数的实例,分享给全班。
4. 再讲解通过学生的讨论,加深对真分数的理解。
第三课时1. 教学游戏设计一个分数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加强对分数1和真分数的认识。
2. 巩固练习让学生在课后完成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总结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让学生能够全面复习。
五、教学反思本单元主要围绕分数1和真分数展开,通过生活实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在教学中注重互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增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未来可以结合更多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一、单元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等知识。
2.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3.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掌握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的方法。
2. 理解角的分类,特别是直角、平角和周角的概念。
(二)教学难点。
1. 量角和画角时对度数的准确把握。
2. 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如周角与平角、直角的关系等。
三、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一)角的度量(3课时)1. 第一课时: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和量角器。
- 教学目标。
- 让学生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度”,符号“°”。
- 认识量角器的构造,知道量角器的中心、刻度线和刻度。
- 教学过程。
- 导入。
- 展示不同大小的角的实物或图片,如打开的折扇、剪刀张开的角度等,提问学生如何比较这些角的大小。
- 新授。
- 讲解角的度量单位“度”的定义,将一个圆平均分成36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度,记作1°。
- 拿出量角器,向学生介绍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刻度。
- 让学生观察量角器上的刻度,找出直角对应的刻度(90°)。
- 练习。
- 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指出30°、60°、120°等角的刻度位置。
- 总结。
- 回顾角的度量单位和量角器的基本构造。
2. 第二课时:用量角器量角。
- 教学目标。
- 使学生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 能正确地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
- 教学过程。
- 导入。
-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量角器的构造。
- 新授。
- 教师示范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 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
- 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注意是内圈0刻度线还是外圈0刻度线)。
- 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 让学生用量角器量一些简单的角(如锐角、直角等),教师巡视指导。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材分析+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材分析+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形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计算方法,并在课后进行巩固。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的基本计算方法,对于新的计算方法他们会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是,由于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较为复杂,学生可能会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引导,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能够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实际意义。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探讨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课件。
2.练习题:准备一些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练习题,用于课后巩固。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如果要买3个价格为256元的玩具,我们需要计算总价是多少?”引导学生思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实际意义。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结合例题进行讲解。
例如,教师可以讲解256乘以3的计算过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计算方法。
3. 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2课时)教案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进一步理解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第2课时主要教学内容是利用多角度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但对物体的多角度观察还比较困难,需要通过实践操作来提高。
同时,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也处于发展阶段,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多角度观察物体,提高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3.使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和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提高观察能力。
2.难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和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践操作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如球体、正方体、长方体等。
2.准备一些图片,展示物体从不同角度的观察效果。
3.准备黑板,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物体的名称。
然后提问:“你们平时是如何观察物体的?从哪个角度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多角度观察物体。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些物体,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并说出观察到的形状。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同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并画出观察到的形状。
然后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分享他们观察到的形状。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
如:“如果你站在物体的不同位置,你看到的形状会一样吗?为什么?”通过回答问题,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多角度观察物体的意义。
数学人教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数学人教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要涉及小数的加减法运算。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运算,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法运算,对运算规律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小数的加减法运算与整数的加减法运算在形式上有所不同,需要学生能够理解和适应这种变化。
此外,学生可能对小数的概念还不是十分清晰,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写小数,会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能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法运算。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合作交流法。
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游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卡片、小数计算器等。
2.学具:学生计算器、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购物场景,引导学生关注商品的价格,激发学生对小数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教学卡片展示小数的加减法运算,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分析。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小数加减法进行解决,如购物时计算总价等。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小数加减法运算方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5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5篇四班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1)一、说教材本课时内容是在同学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熟悉了小数的特征,并把握了小数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课时内容的教学要从同学已有的生活阅历动身,让同学在经受购买学习用品这一简洁的生活实际状况来猎取学问,从而提高同学对数学的学习爱好。
二、说学情分析同学在以前已经学习了“整数大小比较”,那时比较一、两位数大小,一般不脱离现实情景和详细的量来抽象地比较数大小的,且仅限于整数。
而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深化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不仅不受小数位数的限制,而且还要求同学慢慢脱离详细内容采纳不同的策略来比较小数的大小。
本课中支配了一个“购买学习用品”的生活情境,结合生活阅历比较小数的大小,并得出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这样使同学的学习热忱日益高涨,自主学习的力量也在不断地提高。
教学目标:1、学问技能目标:使同学能结合详细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沟通等活动,培育同学的数学应用意识,合作沟通意识;培育同学有挨次地思索、争论问题的力量。
3、情感态度目标:让同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同学探究数学的爱好,猎取胜利的喜悦。
三、说教法学法情境教学,在例题的`教学中创设符合同学生活情境的学习环境,引导同学投入到学习当中。
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学习方法。
同学们经通过观看、比较和沟通等学习活动,自主探究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教学重难点: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老师提问供应话题:你喜爱运动吗?最喜爱的项目什么?运动有什么好处呢?同学沟通活动,老师加以鼓舞评价。
2.小结:运动有益于健康,运动中,还藏着许多数学问题。
引出课题。
(二)学习新知1.情境呈现,主题图(运动会上跳远竞赛的成果单)。
并出示如下信息:发现-队的成果分别是5.87米、5.85米、5.95米和6.30米.依据它们的跳远成果你能给它们排出名次吗?要使同学明确名次与米数大小有关.让同学实行小组合作的的方式,自己找出答案.汇报沟通.同学能想出2-3种解决方法.第1种把米化成分米, 5.85米是585厘米,5.87米是587厘米.305.95 5.875.85 总结比较方法:两个小数比大小,先比整数部分,假如整数部分相同,就从非常位开头依次比较小数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荔波县中小学课堂教学设计第三单元角的度量一、创造情境,引入新课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线(出示几种线,如电线、电视天线、跳绳的绳子等)。
这些线有的是直线,有的是弯曲的。
2.教师演示:两手拿着一根线,两手靠近线就是弯曲的,两手把线拉紧,线就是直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线有关的知识。
二、学习新知1.认识线段。
(1)投影出示教材第38页上面的两幅图,像这样一根拉紧的线、绷紧的弦,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2)把两幅图分别去掉两端的手和弓,改为两点,这就是线段。
为了表述方便,两点处分别标上“A”、“B”,这就是线段AB。
提问:线段有几个端点?(两个)我们可以用直尺量出线段A点和B点之间的长度,所以线段的长度是有限的。
2.认识直线。
把线段向两端无限延伸,就得到一条直线。
(课件显示)提问:直线有端点吗?能量出长度吗?(直线没有端点,无限长,不能量出长度)直线除了用“直线AB”表示,还可以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直线l。
3.认识射线。
把线段一端无限延伸,就得到一条射线。
出示教材第38页下面的三幅图片,说明手电筒、探照灯、焰火等射出来的光线都可以看作射线。
提问:射线有端点吗?有几个?能量出长度吗?用字母怎样表示?(射线有一个端点,无限长,不能量出长度,可以用射线AB表示)4.直线、射线和线段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明确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归纳。
名称区别联系直线没有端点,无限长都是直直的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无限长线段有两个端点,有限长5.认识角。
(1)我们认识过角,下面的图形都是角。
(2)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点?一个点,两条射线。
归纳: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这一点叫做角的顶点,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
(3)怎样表示一个角呢?角通常用符号“∠”表示。
(注意与小于号“<”区别)记作:∠1 记作:∠2读作:角1 读作:角2(4)运用上面的知识,画一个角,并写上各部分的名称,标上字母,用角的符号表示出角,读一读。
三、实践应用1.教材第39页上面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说一说直线、射线、线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再独立辨一辨,并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
2.教材第39页下面的“做一做”。
数一数有几个角。
小组或同桌之间互相数,看谁数得又对又快。
3.教材“练习七”第1题。
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怎样画?再动手画一画。
指名汇报:你发现了什么?结论:经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出一条直线。
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荔波县中小学课堂教学设计第三单元角的度量一、创设情境1.让学生分别在练习本上画出一个角,再在同桌中相互观察,谁的角大,谁的角小?教师:你是怎样知道哪个角大,哪个角小的?2.课件演示采用重合比较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3.教师:尽管我们能通过观察比较或重合比较的方法比较出两个角的大小,但到底大多少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学会量角。
(板书课题:角的度量)二、自主探究1.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
要准确测量一个角的大小,应该用一个合适的角作单位来量。
出示教材第40页制作量角器的原理介绍,并出示量角器。
(1)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什么?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运用课件逐一向学生介绍:中心、外刻度、内刻度、外刻度0°刻度线,内刻度0°刻度线和角的计量单位“度”以及度的符号。
(板书:1°)(2)分别在量角器上找一找外刻度的45°、85°、165°的刻度线和内刻度的30°、60°、150°的刻度线。
2.教学例1。
讨论:怎样用量角器量出前面看到的∠1的度数呢?(1)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用课件演示测量角的步骤和方法:第一步:点重合,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
第二步:线重合,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
第三步:读准数,看角的另一边落到量角器的哪一个刻度线上,这个刻度所对的度数,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2)照样子量出教材第40页中∠1和∠2的度数。
学生动手量一量,看准刻度,记在旁边。
怎样看刻度,你有什么好办法?(与量角器0°刻度线重合的边向右,就认里圈的刻度数;相反就认外圈的刻度数)3.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2题。
(1)观察下面两个角,哪个角的边画得长一些?(2)猜想一下哪个角大一些。
(3)动手量一量,验证一下你的猜想,你发现了什么?(4)在教材上把左边一个角的两条边延长,再量一量,看看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
结论: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张开越大,角越大。
三、实践应用1.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在图中的量角器上分别找到相应的刻度,填出每个角的度数,注意刻度是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
点名说一说你是怎么看的。
2.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3题。
让学生动手量一量,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教师指名汇报各个角的度数,集体订正,要求测量不准确的同学重新测量一次。
3.教材“练习七”第2题。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并分别记下三角尺上各个角的度数。
4.教材“练习七”第3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
5.教材“练习七”第4题。
(1)量出图中4个角的度数,并记下来。
(2)∠1与∠3有什么关系?∠2与∠4呢?(3)你能发现什么?说一说。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学到哪些新的知识和本领?测量角的大小时应注意什么?荔波县中小学课堂教学设计第三单元角的度量第三课时角的分类一、创设情境1.量出下面每个角的度数。
组织学生在作业本上量一量,标明每个角的度数,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2.角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角的大小是由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决定的,与角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3.如果将角按大小进行分类,上面的这些角应怎样分类。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哪些角可以分为一类?4.角有大有小,为了将它们加以区别,我们将角进行分类。
(板书课题:角的分类)二、自主探究1.认识直角。
(1)操作: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先横着对折,再竖着对折。
提问:折出的角是什么角?量一量这个角是多少度。
(板书:90°的角叫做直角)(2)说说身边哪些角是直角。
2.认识锐角和钝角。
(1)课件演示。
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
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2)学生用活动角转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
3.认识平角。
(1)课件显示一个锐角,一条边旋转,观察角的变化。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由此可见,角也可以看作是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成的图形。
当旋转到一边与不动的另一边拉平时,问:这是不是一个角?是多少度?(2)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半周,形成的角叫做平角。
1平角=180°。
演示折扇成一个平角,学生用活动角转出一个平角。
平角与直角有什么关系?1个平角等于2个直角。
4.认识周角。
(1)用上面的方法认识周角。
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形成的角叫做周角。
1周角=360°。
(2)演示折扇成一个周角,学生用活动角转出一个周角。
5.讨论:一条直线是平角,这种说法对吗?一条射线是周角,这种说法对吗?6.教学例2。
(1)出示例2。
(2)小组内合作完成,然后小组代表汇报,并说明这样解答的理由。
教师归纳并板书: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1周角=2平角=4直角三、实践应用1.指一指:一幅三角尺中,哪些是直角?哪些是锐角?2.拼一拼:用一幅三角尺分别拼出直角、锐角、钝角和平角。
3.把下面的角的度数分别填在适当的方框里。
30° 105° 155° 45° 90°180° 75° 175° 89° 24°锐角直角钝角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哪些收获?荔波县中小学课堂教学设计第三单元角的度量一、自主预习1.复习。
(1)小于直角的是( )角。
(2)平角除以2是( )角。
(3)平角大于( )角、( )角、( )角。
(4)( )角大于直角小于平角。
(5)5种角从小到大的顺序是:( )<( )<( )<( )<( )2.我们已经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会进行角的分类,怎样画角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画角。
(板书课题:画角)二、自主探究教学例3。
出示例3。
1.怎样画一个60°的角?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相互发表意见,并动手试一试。
指名说一说画角的方法、步骤。
2.用课件演示画角的方法和步骤,师生共同归纳:板书:(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60°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一点,再画一条射线。
(4)让学生试着画出60°的角。
想一想:量角器上两处都标了60°,这个点应点在哪里呢?为什么?学生在画角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脑筋想一想,并相互交流。
使学生明确:如果与量角器0°刻度线重合的那条边向右就在内圈60°刻度处点上点;如果是向左,就在外圈60°刻度处点上点。
3.画一个100°的角。
指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独立画一画,然后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1.教材第43页“做一做”第2题。
先让学生用量角器画出这些角,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比一比谁画得好。
2.教材“练习七”第5题。
先量一量∠1和∠2有多大,把角的度数写在角上,再用量角器画出与∠1和∠2同样大的角。
画完后,同桌互相验证,看谁画得标准。
3.教材“练习七”第6题。
小组内议一议,再说一说这些角用三角尺怎样画的。
教师归纳,再让学生独立拼一拼、画一画,然后用量角器检验。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