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格律诗的用韵
格律诗用韵的一些基本规则:

格律诗用韵的一些基本规则:格律诗用韵的一些基本规则:一、关于用韵1.挤韵。
在格律诗中,挤韵不论是白脚句,还是韵脚句,只要出现同韵脚相同韵部的字,就是挤韵。
值审中,发现挤韵的字,要指出并纠正,尤其是韵脚句,最好杜绝,白脚句尽量避免。
但与韵脚连用的叠韵是可以的。
如悠悠。
2.撞韵。
在格律诗中,不管平仄,只要⽩脚与韵脚的韵母相同,都属于撞韵。
3.其它出韵:说白了,就是韵脚字不在同一韵部。
重韵:就是一首诗中出现相同的韵字,这样的诗读起来就如一个人走路顺拐一样,缺乏美感,别扭。
复韵:同一首诗中,押韵的字意义相同就属于复韵,一般比较典型的如:“忧”和“愁”,“芳”和“香”。
别韵:就是一个多音字,用了它的韵,却用了另一种读音的字,比如“行”字,做“xing”读时属于平水韵下平八庚韵部,而做“hang”读时属于下平七阳韵部,假如一首绝句,押韵字都在八庚韵部,其中一句韵脚用了“行”字,但从字意上却用了“hang”音的意,就属于别韵。
混韵:一首诗中,平水韵与中华新韵混用。
倒韵:诗中用了词组,为了押韵强行将词组顺序颠倒。
同音字韵:即押韵句使用同音字,比如要写一首绝句,第一句用了“乡”字,第二句用了“香”字,第四句又使用了“湘”,和重韵一样,读起来不美,应避免。
连韵:是指在诗句相邻韵脚的押韵处使用了声母与韵母完全相同而字不同的韵字。
比如平水韵里面的“缘、渊”“联、连、涟”等。
凑韵:又叫挂脚韵,指的是为了押韵,随意选用韵部中某个与诗句毫无关联的字凑成韵脚,结果不仅读感怪怪的,而且还伤害了诗意。
僻韵:僻韵:就是指押韵所使用的韵字为不常见的、生僻的,平时基本上见不着的,这样押韵,就属于僻韵。
哑韵:旧体诗中称声韵低沉或冷僻字多的韵部。
借韵:五、七言近体诗,如首句入韵而借用可以通押的旁韵。
例如:'中’,《广韵》属'东’韵;'浓’,属'钟’韵);'人’,《广韵》属'真’韵;'君’,属'文’韵)。
语文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语文诗歌的韵律和格律语文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具有丰富的韵律和格律,它们是诗歌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语文诗歌的韵律和格律,以及它们对诗歌表达和阅读的影响。
一、韵律的重要性韵律是诗歌的基本形式特征,它是通过对音节、音韵的巧妙运用实现的。
韵律可以增加诗歌的声韵美感,使诗歌变得优雅动人。
通过韵律的运用,诗人可以有效地表达情感,达到情感共鸣的效果。
同时,韵律也帮助读者更好地记忆和理解诗歌,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二、押韵的形式押韵是指诗歌中同一行或不同行的末尾音节或音韵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常见的押韵形式有平仄押韵、单韵押韵、双韵押韵等。
例如在“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尽”和“流”就构成了平仄押韵;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中,每一句的“绝”和“灭”形成了单韵押韵。
三、格律的多样性格律是指诗歌在结构上的规定,它包括诗歌的句子结构、节奏、韵律和长度等方面的要求。
不同的诗体和格律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要求。
例如,古体诗使用四言、五言、七言等固定的字数和格律,如《古朗月行》的五言绝句;现代诗则更加灵活多样,不拘泥于传统的格律,如自由诗、白话诗等。
四、韵律和格律对诗歌表达的影响韵律和格律对诗歌的表达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韵律和格律的运用可以使诗歌的节奏感更明显,增加诗歌的音乐感和韵律美。
其次,韵律和格律有助于诗歌情感的表达。
通过合适的押韵和格律,诗人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创造出具有感染力的诗歌作品。
最后,韵律和格律对诗歌的阅读体验至关重要。
读者在阅读诗歌时,往往会受到韵律和格律的引导,更加享受诗歌的美感和韵律。
综上所述,语文诗歌的韵律和格律是诗歌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通过押韵、格律等形式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艺术性和感染力,使诗歌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诗歌的韵律和格律对于诗歌的表达和阅读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它们是诗歌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欣赏诗歌作品的重要角度之一。
格律诗用韵格律常识

格律诗用韵格律常识格律诗,不允许错韵。
诗中的韵脚如大楼的基石。
基石不稳固,楼易倾覆。
用韵如下棋调子,如战场遣兵。
没有规则用韵,就不叫格律诗了,不如叫顺口溜或打油诗更好。
1、撞韵:就是不用韵的那一句(比如七绝的第三句)最后一个字也用了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
2、挤韵:就是诗句中过多的使用了同韵母的字,造成句读拗口。
“挤韵”是指诗文中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字,干扰了韵美效果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中前三句有“远,片,万,怨”与韵脚韵母都相同,故挤韵。
3:连韵就是相邻的两句押韵句,用了同音字作韵字。
4:戒出韵——出韵即俗称之落韵,如押“一东”韵之诗,误押上“三江”韵或“八庚”韵中之字,即为出韵。
5:戒凑韵——所押之韵,与全句之意义不相连属,而勉强凑合者。
6:戒重韵——重韵即同一韵脚,而重复押之之谓。
此在近体诗悬为厉禁,而古体诗则不避。
7:戒倒韵——连两字而成一词者,为迁就韵脚,有可颠倒而用之者。
如:“先后、新鲜、来去、慷慨、凄惨、辉光、牛马、地天、玲珑、参商、罗绮、琴瑟、乾坤”等,然须于义不碍方可。
如不可而倒之,即称之为倒韵,切不可用。
8:戒哑韵——哑韵者,为声调不响亮,或意义不明显之谓。
如“东”韵之“忡、懵”等字即是。
‘葩’即花也,而‘葩’字不响。
‘芳’即香也,而‘芳’字不响。
以此类推,不一而足。
9:戒僻韵——僻韵又称“险韵”或“难韵”,即生僻之字,如东韵之“蝀翀”等字。
10:戒复韵——凡意义相同之字,如六麻韵中之“花、葩、华”,七阳韵中之“芳、香”,十一尤韵中之“忧、愁”等字,义皆相同,一诗之中双押即为复韵,亦宜善为避之。
11:戒别韵——别韵者,同一字因音韵不同,而意义亦别者,误押之即为别韵。
如“重”字于二冬韵作“复叠”解,于二宋韵则作“贵重”解;“降”字于三江韵作“顺服”解,而于三绛韵中则作“下落”解;“鲜”字于一先韵中作“新”字解。
12:戒犯韵——犯韵又称冒韵,即不是(同一句诗中)韵脚处用上同韵之字。
律诗的格律规则

律诗的格律规则律诗,又称绝句,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其格律规则非常严格。
下面是律诗的格律规则的相关参考内容(不包含链接),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1. 韵律规则:- 律诗的韵脚要求是平声押平声,仄声押仄声。
分为平声韵和仄声韵。
- 平声韵包括a、o、e、i、u、ü等,仄声韵包括ā、ō、ē、ī、ū、ǖ等。
- 律诗的韵脚不可错用,不可重复使用。
2. 字数规则:- 律诗的每句为四字,共四句,总共十六字。
- 字数限制不是非常严格,有时可以增加或减少一个字,但要遵循整体平仄要求。
3. 长短句规则:- 律诗的各句是由长短句交错而成,分为两个长句和两个短句。
- 长句为五个字,短句为七个字。
4. 平仄要求:- 律诗的平仄要求是平仄相间,遵循“短长平仄,长长平平”或“短短平仄,长长长平”。
- 短句的第一字为平声时,后面两个字要求相对仄声;第一字为仄声时,后面两个字要求相对平声。
- 长句也要求平仄相间,其中短长短分别为平仄平。
5. 词语要求:- 律诗要求用字精炼,直指主题,不可有多余、累赘的修饰。
- 词语要求确切用字,字句之间要求紧凑有力、平仄和韵律一致。
- 古代律诗常以意象、对仗和比喻形式表现。
6. 多样的律体:- 律诗有多种体例,包括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等。
- 不同的律体有不同的字数和平仄要求,但整体格律规则相似。
律诗的格律规则非常严谨,要求文人在有限的字数内,准确表达出主题,同时保持平仄押韵的和谐。
以古代文人杜甫的《登高》为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通过以上参考内容,可以看出律诗格律规则的重要性,它限制了诗人的创作空间,却也使得律诗富有规律感和音韵美。
对于喜欢写律诗的人来说,了解和掌握律诗的格律规则非常重要,只有熟稔了格律规则,才能写出优美、符合规律的律诗作品。
格律诗押韵的规则

格律诗押韵的规则格律诗,又称“律诗”,是唐代以来流传下来的一种诗歌形式。
相比于自由诗,格律诗的押韵和平仄要求更加严格,它的格式和规则也更加固定,因此难度也更高。
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格律诗押韵的规则。
一、句式格律诗中,每句诗都需符合一定的句式。
通常来说,一首格律诗中的每一句的句式都要一致。
这种句式一般由四个字或八个字组成。
二、平仄格律诗的平仄要求也很严格。
一般来说,每句诗中的字都必须符合平仄要求。
平声字的韵脚必须为平声,上声字的韵脚必须为上声,去声字的韵脚必须为去声,入声字的韵脚必须为入声。
三、押韵在格律诗中,每个句式都需要有一个韵脚。
通常一个句式对应一个韵脚。
其中,平声和上声可押平韵和仄韵,去声和入声只能押仄韵。
在一首格律诗中,每个韵脚只能出现一次。
四、词牌格律诗的词牌也和其他的诗歌形式不同。
在格律诗中,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韵脚和诗句。
不同的词牌需要遵照不同的规则。
五、唱和在古代,格律诗通常是唱和,也就是一人一句地唱出来。
在唱和的时候,要保持和谐,既要注意诗句的平仄和押韵,又要注意整体的韵律和情感。
六、对仗对仗是格律诗的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在格律诗中,通常每两个句子之间都会形成对仗,这个对仗要求诗歌的词句具有相对位置、语音、音韵的对称或者相似,同时要求提供对比积极作用和营造和谐的音乐般韵律。
以上就是格律诗押韵的规则和相关介绍。
尽管格律诗的要求十分严格,但它却可以让人们感受到汉语诗歌中独特的韵律和美感,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性。
诗歌的韵律与格律

诗歌的韵律与格律诗歌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韵律与格律的运用,使得诗歌具有独特的美感和表达力。
韵律与格律是诗歌的基本元素,它们的运用可以使诗歌更加和谐、生动和富有力量。
本文将探讨诗歌的韵律与格律,并分析其对诗歌作品的影响。
一、韵律的重要性韵律是诗歌的基础,它赋予了诗歌独特的音韵美感。
通过韵律的运用,诗歌能够产生亲切、抒情的效果,使读者更加容易产生共鸣。
韵律还可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使诗歌的节拍更加有力,给人一种流畅而有韵律感的朗朗诵读的感觉。
在诗歌中,韵律可以通过押韵的方式来表现。
押韵是指相邻的词或句的读音相同或近似。
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首《静夜思》中的“光”与“霜”押韵,给人一种抑扬顿挫的感觉。
押韵可以使诗歌更加和谐一致,也可以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凸显。
二、格律的作用除了韵律外,格律是诗歌中另一个重要的要素。
格律是指诗歌在形式上的要求,包括诗歌的长度、句子的结构、节奏的安排等。
不同的格律要求不同的诗歌形式,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等。
格律的运用可以使诗歌的结构更为严谨,同时也给予了诗歌更大的创作空间。
诗人可以通过合理的格律安排,将复杂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得更加简练、明晰。
格律的有限制可以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同时也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韵律与格律的相互关系韵律与格律是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决定了诗歌的风格与特点。
韵律是通过语音的和谐与流畅来表现,而格律则是通过结构的严谨与多样性来体现。
在一首优秀的诗歌中,韵律与格律的融合是相得益彰的,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的。
韵律与格律的运用需要诗人对语言的熟悉和把握,同时也需要对意境与思想的深入理解。
只有当韵律与格律与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相契合时,诗歌才能真正触动人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结语诗歌的韵律与格律是诗歌创作不可或缺的元素。
它们的运用能够赋予诗歌以音韵美感和形式之美,使得诗歌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韵律与格律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诗歌的风格与特点,只有当它们相得益彰时,诗歌才能真正达到艺术的高度。
格律诗词押韵规则、平仄格式、对仗要求

格律诗词押韵规则、平仄格式、对仗要求学格律诗三十八句口诀?格律诗中平仄明,声律关系要弄清。
佩文古韵为依据,平上去入在其中。
句内平仄相间错,联内平仄要对应。
两联之间粘相处,一韵到底应平声。
律诗起承接转合,中间两联对仗行。
一三五可约不论,二四六字声分明。
基本句式仅四种,举一反三功倍成。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格律虽严可拗救,孤平犯忌错不轻。
两仄一平夹中间,一定要救按律行。
孤平拗救共两种,本句对句两类型。
本句自救仄平脚,三拗五救很轻松。
上句如是平仄尾,对句必为仄平声。
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
仄平韵脚五字救,本上两句全救清。
特殊句式仄仄脚,五六互换三应平。
律诗基本四要素,韵声粘对必须明。
精通基本规则后,可学李杜进诗城!注:本口诀以七言为例,同样适合五言。
如"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就变成"小拗三字可不救,大拗四仄下三平"。
另;关于"一三五可约不论,二四六字声分明。
"虽不严谨,但对初学者还是应记住的。
前面讲过了写绝句与律诗共十六种句式,大家记起来及参照写诗很杂乱。
本人整理了如下句式就全部包括了。
A,B,C,D共四种基本句式。
例如;写仄起平收入韵式七绝,那么就参照如下B式句的"BDAB",(前四句)如写律诗就为"BDAB十CDAB"(全句)如写五绝及五律,就去掉每句前两字既可。
如A式句,就为"(仄)仄平平仄"(A式)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B式)B:(仄)仄平平仄仄平D:(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C式)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D式)D:(平)平(仄)仄仄平平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一:《韵》佩文古韵为依据,平上去入在其中。
【诗词微塾】格律诗如何用韵

【诗词微塾】格律诗如何用韵格律诗如何用韵律诗用韵,只一句话便可概括,即:偶数句末必须押韵,限用平声韵且要求一韵到底,不可转韵,忌撞韵、挤韵。
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押韵的位置。
律诗的押韵位置在每一个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
2、首句。
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古来人们都认为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但据余浩然先生研究,首句是否入韵跟首联是否对仗的相关性更大于其诗句字数,首联对仗的首句一般不入韵,不对仗的一般入韵。
十三赞同这种说法和主张。
3、限押平声韵。
这大概是因为古人读诗不为读,而是吟唱的缘故吧。
今人读诗是真读,在“推平及仄”(即格律诗押仄韵)以后,也可以另辟仄韵半边天的。
4、一韵到底。
律诗要求一韵到底,中间不得转韵。
古时格律诗的押韵是非常严格的,不仅要一韵到底不得转韵,而且必须押同一韵部的字。
但唐、宋诗人也有一点小变通,在首句入韵的诗中,首句可以“押邻韵”。
即首句且只限于首句可以押前后相邻、读音相似的两个韵部的字。
如:忆故州唐.张藉叠石为山伴野夫,自收灵药读仙书。
如今身是他乡客,每见青山忆旧居。
这首诗中“夫”属七虞,“书、居”属六鱼,这两韵部是靠近的邻韵。
后来大概是受词韵的影响,渐发展到首句的韵可以押相隔很远的读音相似韵部的字了,这便是明人所说的借韵。
如:泛吴淞江宋.王禹偁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惟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这首诗中“阳”属下平声的“七阳”,而“江、窗”却属上平声的三江,这就不是所谓的邻韵,而是借韵了。
王力把“邻韵”和“借韵”都叫作“衬韵”。
(见《汉语诗律学》)这也便是人们常说的“孤雁入群”。
也有末一句押邻韵的,即“孤雁出群”,例如:行宫唐.元稹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在这首诗里,宫、红属上平声一东韵,而宗属二冬韵。
除此之外在押韵方面,还有一些变体,如“进退体”,即相邻两韵,隔句交替用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格律诗的用韵
想要和诗友们谈谈格律诗的用韵,我知道有点班门弄斧,目的是和大家交流一下想法,求得指正。
地球人都知道人类在创造语言时,不约而同地把语音分成了两类:元音和辅音。
汉语把元音又称作韵母(也包括复合元音),把辅音称作声母。
各个不同的民族又都不约而同地发现,带有相同或相近元音的音节叠用能产生音乐美。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韵”。
我想人类创造语言之初,肯定不会事先想到这样用“韵”,而应是语言产生之后,在不断使用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发现“韵”的用法,并不断成熟和丰富的。
那应该是在文字产生之前吧。
根据对《诗经》的研究,那之前中国人就已经用“韵”了。
那么当时是否有一个用韵的标准或规范呢?肯定会有,但不会是书面的,或经过某种程序确认的。
它应该是长期经验的积累,然后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而被使用者自觉运用的,可以称作“习惯法”。
后来用韵的发展演变,是人所共知的。
那么后来用韵规则为什么越来越严了呢?
个人认为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用韵经验的总结。
从句句押韵到隔句押韵,从押相近的韵到严格押同一韵部的韵。
其根本原因,不是诗人故意难为自己,而是经过实践,如此用韵产生音乐美的效果最佳。
二、中华一统思想在诗词领域,即文化领域的反映。
这基于诗词的载体汉字的本质特征。
中国地域辽阔,交通不便,方言众多,同是汉人使用汉语,常常语言不通。
但是用汉字写成的文章都能读懂,这应是汉字的奇特功效。
顺便说一句,大一统江山,中华民族大家庭,之所以延续几千年不“拆帮”,其根本原因不是出了几个能征善战的“铁腕”人物,其实是汉字的功劳。
这是很多历史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所忽略的问题。
这是题外话。
民歌是用方言唱出来的,所以具有明确的地方标记。
我们每天在电视上都能感受到。
诗是用字写出来的,当然被注入“一统”理念,这就是用韵规范产生的初始原因和根本原因。
三、交流的需要。
刘三姐不会跟陕北人对歌信天游,口头文艺,是植物,它对土壤的依赖是极强的。
诗词是“国”风,它要纵横天下。
作为书面文学在广大地域进行交流,没有统一的规范肯定不方便。
四、竞技心理的因素。
竞技心理人皆有之,有的人还很强烈呢。
要比比诗的高
下,就得有个统一的规范。
竞技心理是推动诗词创作数量和质量提高的动力之一,可别太较劲哟。
五、以诗取仕,是最强有力的政治因素。
写诗能当官,那评判就要有一个十分准确、严谨的量化指标。
用韵没有硬性的规定行吗。
韵是不是铁钉的不能动呢?
先秦西汉一般把韵分为30部。
隋陆法言等的《切韵》,分为193韵。
宋陈彭年等编纂的《广韵》分为206韵。
南宁江北平水刘渊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107韵。
现在大家所说的“平水韵”106韵。
这个大概的用韵轨迹,说明用韵的规则是变化着的。
用韵规则为什么变了呢?一是用韵规律探索的结果,二是因为音韵本身变了。
说用韵是从无到有,从自然型向规范型不断变化的,动态的不会有人反对吧?
古代汉语语音的变化主要是:“入派三声,平分阴阳。
”,也就是说“入声”消失了。
可是这个早已死亡了的“入声”却成了一些诗作者争论的焦点。
我们押韵是为了声音的美。
我们在读诗的时候,无论是有声的无声的,都要在头脑里形成声音的信号。
如果不抑扬顿挫,不顺畅,就会感到别扭。
我们现在是用普通话来读诗的,如果用旧韵恰好与现代汉语语音平仄相反,读起来肯定
拗口。
有人说那是你不会读古音。
那些自称会读入声字的朋友真的读出来了,或者用拼音字母标出了音。
比如把“白”读成“bò”,其实就是把“白”读成了“檗”。
也就是”波”的去声。
而且那些哥们比我大不了几岁,你是从哪儿得知如此如此呢?
古代是没有录音工具的,学书是要靠老师口传心授的。
经过了一代一代的传承,再加上老师受方言的影响,很难说他的发音是不是正宗的入声了。
也有人说,南方方言还有有入声的。
可以断言,此入声非彼入声。
公元二十一世纪的入声怎么能是几千年前那样的入声呢。
退一步说,就算还有说入声方言的人,他们有多少会写诗,读诗的呢?
退二步说,就算还有懂入声而写诗的诗人,能占多大个比例呢?
退三步说,就算写诗的都用入声,我们还让不让更多的人读诗呢?
我们不要再退了吧。
时间是不可能停留的,语言肯定是不断发展的。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再说,我们遵守诗词格律的目的是什么呢?不就是因为
那是前人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吗。
我们不应该形式的,皮毛的学习古人。
应该体会、理解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的真谛。
严格地遵循其中的精神内涵,才是真正的合规中律。
我们承认某些诗友用惯了旧韵,不习惯用新韵,甚至看着都别扭。
其实大家都是从不懂韵,到略通韵,到熟练用韵的过程。
用新韵还是用旧韵现阶段还是应该各随自便,在创作实践中自然地转变。
用韵的新旧是否是评价诗作高低优劣的标准呢?不应该是吧。
笔者曾有这样的诗句:“不辨秃头假比丘,沿街叫卖真经济。
”编辑给改作“光头”。
原因是“秃”是入声字。
我们知道词汇是有色彩的,“秃”含有贬义,“光”是中性词汇。
“光头”起不到表现对于那些,为了赚钱剃光了头,假冒僧人,亵渎佛界的作法的憎恶。
我们读诗的时候,不是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一边读一边理解着诗意,一边品味着诗味吗?至于考究此诗的平仄、用韵、对仗,那应该是读过一遍之后的事,而且是你有意要品评它才这么做。
否则,此项可以省去。
那么一首诗的优劣首先就是第一感觉,就是诗境的美给我们打下的烙印。
这符合人感知事物的心理活动过程,也符合审美学活动的规律。
这说明一首诗给人的美的感受,主要是诗的意境等内涵的东西。
近年来,有的诗友,甚至是很有“诗名”的,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诗作的内涵上,而是把力气都用在了雕词琢句,严谨格律上。
所以有的诗友评价说,这些诗都是精品,但读起来呆板,坚涩,没有诗味了。
拉拉杂杂地说了一大堆。
我的意思是:不要纠緾于用什么韵,更不要以用平水韵而自视高人一等,进而评价用新韵为低级。
(插一句,某些书刊中给新韵作品加了括号是最不可取的,好像把这样的诗和诗作者打了入另册,很不尊重人,是一种不文明的表现。
)
写旧体诗的人,应该有新思维,学古不应泥古。
诗作和诗人应该与时俱进。
诗词是高雅的艺术,诗人是高雅的人。
团结人肯定是高雅的品质。
作为编辑更要兼收并蓄,使自己的书刊百花齐放,色彩缤纷。
集中全体诗作者的合力,开拓诗词创作的路子,深挖诗词的思想内涵,提高诗词的艺术品位,使我们的诗坛更繁荣、多彩、美丽、祥和,我愿以此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