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语文教案我的老师(魏巍)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我的老师(魏巍)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我的老师(魏巍)》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老师的形象。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激发学生对教师的尊重。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正确朗读与理解。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

3. 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老师的形象。

三、教学难点:1.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2. 感受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我的老师(魏巍)》。

2. 生字词卡片。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最喜欢的老师是谁?为什么?(2)引入课文《我的老师(魏巍)》,告知学生本节课将学习作者对老师的描述和赞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地方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老师的形象。

(2)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出老师的特点和品质。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强调字词的正确读音和写法。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以课文为例进行分析。

5. 情感体验(1)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自己最喜欢的老师,思考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帮助。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老师的尊重和感激。

7.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老师的作文。

(2)学生复习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课文中所描述的老师,我们还能从哪里看到老师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2. 学生举例说明,如老师在学校中的日常工作、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辅导等。

魏巍《我的老师》课文教学设计

魏巍《我的老师》课文教学设计

魏巍《我的老师》课文教学设计魏巍《我的老师》课文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下列加粗字的读音:黑痣磕头褪色焚烧榆钱2、掌握下列词语的解释:劝慰平生依恋纠纷心清如水3、了解记叙六要素:记叙一件完整的事情,必须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要素的交待有两种方式:由作者一一列出,是直接交待。

间接交待记叙的要素,即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方式交待记叙的要素。

弄清记叙的要素,有助于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阅读写人叙事的文章,就要注意记叙要素,从而理清文章脉络、理解主题。

例:“梦里寻师”一事,其要素分别是——时间:一个夏季夜里;地点:家里当屋;起因:想念蔡老师;经过:熟睡中突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走,去找老师;结果:被母亲拉回,劝说了一会,才睡熟了。

交代清楚六要素,叙事也就具体、完整了、但并不是每一件事都要六要素齐全,如果只是摆出某种现象或略写某事就能达到写作目的,也可根据情况略去一些要素。

二、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

2、学习在语境中推断词语的深刻含义的方法,体会语言平实而蕴含丰富感情的特点。

三、情感目标体会文中蕴含的依恋、思念、热爱老师的感情。

教学建议一、主题思想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作者回忆了儿童时代在老师身边的七件小事,抒发了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表现了蔡老师温柔、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美好品德。

二、思路结构这篇课文15个段。

作者是循着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这条感情线索来抒写的,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由此展开对蔡老师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叙述七件事,显示蔡老师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抒写了“我”敬爱、感激、依恋老师的情怀。

第三部分(第15段)呼应开头,再次流露出思念老师之情。

三、合理的选材《我的老师》共记叙了七件事,前五件事写得概括,后两件事写得具体。

初中语文《我的老师魏巍》教案

初中语文《我的老师魏巍》教案

初中语文《我的老师魏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我的老师魏巍》,使学生了解作者魏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阅读理解技巧,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作者对老师深深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魏巍对老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2. 欣赏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我的老师魏巍》2. 相关资料:关于魏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教学设施:投影仪、黑板、粉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关于魏巍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介绍作者和背景:简要介绍魏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妙和情感的真挚。

4.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老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5.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作者对老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尊敬老师的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延伸1. 扩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魏巍的其他作品,如《东方》、《在清华园里》等,以加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理解。

2. 观看相关影视作品:组织学生观看与魏巍或其作品相关的影视作品,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作者的情感和写作风格。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吸收程度。

3. 阅读笔记: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评估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和情感的理解。

魏巍《我的老师》教案

魏巍《我的老师》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我的老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情感,学会感恩和珍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难点:1. 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2.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我的老师》,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遇到生字词或不理解的句子可以查阅工具书或与同桌交流。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4. 朗读体会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语气和情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尊敬老师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提问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感人之处,分享自己的感受。

3. 情感教育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尊敬和感激老师,分享自己与老师的故事,唤起学生的共鸣。

4. 课堂拓展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心中的好老师,以及如何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情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2. 写一篇关于尊敬老师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情的体会是否深刻,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

过程性评价: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魏巍《我的老师》教案

魏巍《我的老师》教案

魏巍《我的老师》教案教案标题:魏巍《我的老师》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魏巍的《我的老师》,使学生了解并理解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背景和社会环境。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引导他们思考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重点:1. 理解并分析魏巍的《我的老师》中所表达的主题和观点。

2.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技巧,如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人物形象和语言运用等。

3. 引导学生思考教育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并分析魏巍的《我的老师》中所表达的复杂思想和情感。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他们思考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准备:1. 魏巍的《我的老师》文本。

2. 录音设备或电子设备播放音频。

3. 教学PPT或黑板白板。

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话题,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背景和社会环境。

阅读与理解:1. 让学生阅读魏巍的《我的老师》,并提供适当的背景知识。

2. 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主题和观点,如教育的目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等。

3. 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人物形象和语言运用等,如使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和理解。

批判性思维:1. 引导学生思考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如教育对社会变革的作用,社会对教育的影响等。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就教育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展开思考和辩论。

3. 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看法。

总结与评价:1. 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强调魏巍的《我的老师》对教育和社会的启示。

2.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在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方面的进步。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魏巍的作品,了解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展览或文化活动,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历史背景。

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魏巍《我的老师》优秀教学设计精品3篇

魏巍《我的老师》优秀教学设计精品3篇
。(回忆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词 典,平时自己积累)
4、全班学生交流“作者回忆了刘老师哪几件事情”,教师相机评价。 5、小结:课文选取了三个内容:刘老师的外貌、刘老师的教学、刘老师放 风筝。这三个内容从外到内,逐步深入地展现了刘老师的特点。 三、浏览课文,把握文章脉络,划分文章层次 1、教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重点叙述了哪两个部分,哪一部 分中的刘老师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 3、小结:文章重点叙述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记叙刘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留 给“我”的印象,另一部分是记叙课外活动时刘老师放风筝的两个场景。我们可 以通过关键句理清思路,体味作者的写作重点。 四、细读课文,感悟积累 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探讨。 (一)刘老师的教学。 1、再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你认为能表现出刘老师性格特点的句子,并 多读几遍,边读边体会。 2、小组交流:把你找到的这些段落或句子读给小伙伴听,把你最深的感受 与组内同学分享。 3、组织交流:结合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理解并读好有关句子。 4、重点: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拐杖撑地,右脚离地,身体急速 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和典型事例的感知,全面把握刘老师的性格特点。 2、体会刘老师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顽强执著的精神。 难点: 1、体会作者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来描写人物的方法。 2、懂得写人时应选取多方面的事例,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准备 教师:幻灯片(文字)。 学生:了解作者苏叔阳,了解文章的背景。 教学过程 一、说话练习,导入课文 教师:今天三分钟说话的话题是“我最喜欢的老师”,说说你心中最喜欢、 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师。 教师:在作家苏叔阳的学生生涯中也有一位让他至今还喜欢着的老师,今天 就让我们走进《我的老师》中去感受一下这位身有残疾,却给苏叔阳留下深刻印 象的老师。(板书课题:我的老师)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快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回忆 了刘老师哪几件事情。 2、同桌互查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

语文教案我的老师(魏巍)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我的老师(魏巍)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我的老师》(魏巍)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我的老师》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对教师职业的尊重和敬意。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我的老师》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讨论课文中的教师形象和对教师职业的描绘。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作者魏巍及其作品《我的老师》。

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 讲解课文: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4. 分析课文: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5. 总结与讨论:全班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对教师职业的思考。

2.2 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对课文的理解。

2.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培养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思考与反思:引导学生思考教师职业的重要性和对自己的影响。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馈3.1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

2. 阅读理解测试:设计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思考与反思:评估学生在思考和反思中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和认识。

3.2 教学反馈1. 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正确回答。

2. 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鼓励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1. 课文《我的老师》的文本。

2. 作者魏巍的背景资料。

3. 与课文相关的教师职业的资料和案例。

4.2 教学材料1. 阅读理解题目。

2. 分组讨论的问题和指导。

3. 学生反思和表达观点的模板或指导。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安排5.1 教学计划1. 引入和介绍(10分钟)2. 阅读课文(15分钟)3. 讲解课文(20分钟)4. 分组讨论(15分钟)5. 总结与讨论(10分钟)5.2 教学安排1. 第1-2节课堂:完成引入和阅读课文。

魏巍《我的老师》教案

魏巍《我的老师》教案

魏巍《我的老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我的老师》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魏巍及其作品背景。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树立尊敬老师的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3)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我的老师》的内容概述。

2. 作者魏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4. 课文中的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我的老师》的主要内容及其主题。

(2)作者魏巍的写作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

(2)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魏巍及其作品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中的疑惑。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我的老师》的主要内容及其主题。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

4. 合作探讨:(1)分组让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深刻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探讨成果。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强调尊敬老师的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尊敬老师的作文。

2. 推荐学生阅读魏巍的其他作品,如《保卫延安》、《创业史》等,并写下阅读心得。

3.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巍巍《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竹山县茂华中学张国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课文大意,感受作者体验。

(2)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

(3)把握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浏览,圈点重点语段感悟其中蕴含的感情。

(2)精读,感知作者的写作布局谋篇的方法。

(3)品读,体会人物的人格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难忘,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培养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
【难点】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揣摩人物的人格魅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到“老师”这个词,我们眼前就会浮现出许多的老师形象。

其中的“好老师”让我们铭记终生,能给大家说说你记忆中的“好老师”吗?(学生回答)下面让我们走进作家魏巍的童年,领略魏巍心目中的“好老师”的风采!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作者
魏巍,现代作家,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

河南郑州人。

1920年6月生于一个城市贫民家庭。

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并勉强上了简易乡村师范。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走上革命道路,同年12月在山西前线参加八路军,不久到达延安。

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一直生活在战士之中。

解放战争中,在行军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

全国解放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长篇小说《东方》等。

2.字词积累
芸(yún) 榆(yú) 痣(zhì) 褪(tuì) 卜(bǔ) 磕(kē)
温柔:温和柔顺(多用于形容女性)。

心情如水:形容心地纯洁,像清澈的水一般。

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纠纷:争执的事情。

热恋:本课是亲热难舍的意思。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词并概括每节大意。

(2)分段并归纳段意
〔明确〕第一部分(第一段)指出蔡老师是最使“我”难忘的老师。

第二部分(第2---14段)通过记叙关于蔡老师的七件小事,表现了蔡老师的“慈爱”“公平”和“伟大”,抒发了对蔡老师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第三部分(第15段)表达对蔡老师的思念之情。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解读重点
(1)绘声绘色地朗读第二部分。

(2)〔投影出示〕①这部分记叙了蔡老师哪七件事?②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③为什么这么安排?④七件事是如何贯串的?⑤七件事的顺序能否打乱?
〔提示〕①蔡老师假装发怒;老师教我们跳舞;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老师教我们读诗;我们看老师写字;老师排除我和同学之间的小纠纷;我梦里寻师。

②前五件事略写,后两件事详写。

③前五件事写蔡老师对学生的关心、教育、爱护和影响,是从“面”上写,而后两件事则是“我”印象最深的,刻骨铭心的,也最能表现老师对学生的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思念、依恋之情,是从“点”上写。

所以详写。

这样详略安排,既能使文章结构疏密有间,又能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

④七件事有一条感情线索贯串——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

⑤这七件事的次序安排,作者是经过精心考虑的,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之情。

随着作者回忆的轨迹,顺着作者记忆的思路,师生感情一步步加深。

可见次序安排是不可以随便调换的。

2.探究难点
(1)课文第一部分写蔡老师在“我”的记忆里总的印象是什么?
〔明确〕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

(2)“温柔”是从什么方面写?“美丽”是从什么方面写的?
〔明确〕“温柔”是从老师的性格上写;“美丽”是从老师的外貌上写的?
(3)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提示〕①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她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这些说明蔡老师温柔,热爱学生。

②她教我们跳舞,让我们观察蜜蜂吃蜂蜜,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

这些说明蔡老师热情、慈爱的性格。

③蔡老师排除“我”和“小反对派”的小纠纷,说朋蔡老师公正、伟大的性格。

(4)试从课文找出抒情的语句,分析一下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活动〕①“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抒发作者对老师的理解和热爱之情。

②“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③“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对老师的高度评价,抒发了作者感激老师赞美老师的感情。

④“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依恋、热爱之情。

⑤“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

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抒发了作者思念老师的感情。

3.问题释疑
(1)“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全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为什么改用第二人称“你”?
〔点拨〕一般的情况下,一篇文章的人称应前后一致。

这里由于抒发感情的需要,变换人称,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从而抒发了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的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

用第二人称直接抒情,更加亲切。

(2)“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如果删去“在一个孩子的眼里”行不行,为什么?
〔点拨〕从孩子的眼光评价老师给“我”的支持和帮助,热情赞美自己的老师,它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情。

如果删去,使人感到空泛,不亲切,过于夸张。

(3)“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点拨〕①“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

”写出“我”的调皮、机灵。

表现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理解。

②“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表现“我”的天真活泼。

③接近文学、爱好文学、模仿老师写字的姿势,说明“我”聪明、好学、尊敬师长。

④梦里导师,更表现“我”尊敬爱戴老师。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蔡老师是一个温柔、热情、慈爱、公正、伟大、热爱孩子的老师。

“我“是一个机灵调皮天真活泼尊师好学的学生。

记叙文中的抒情,有助于直接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制作读书卡片,积累相关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