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和神经PPT课件
合集下载
神经病学: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

呼吸道感染, 手术(包括胸腺切除术)
精神紧张, 全身疾病
➢ 约10%的重症肌无力患者发生危象
第十七章 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
第一节 重症肌无力
临床表现
4. 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有效
是MG的重要临床特征
5. 起病隐袭、病程波动
➢缓解与复发交替 ➢晚期休息也不能完全恢复 ➢多数靠药物维持 ➢少数可自然缓解
概述
分类
2.肌肉疾病 (1)病变部位:骨骼肌
(2)主要疾病有
➢ 周期性瘫痪 ➢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 ➢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 ➢ 线粒体肌病或线粒体脑肌病
第十七章 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
图17-1 神经-肌肉接头突触结构示意图
第十七章 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
概述
发病机制 神经肌肉接头病变的机制 (1)突触前膜病变-Ach合成和释放障碍
含糊不清、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咀嚼无力,呼吸肌不受 累及。
第十七章 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
第一节 重症肌无力
临床表现
成年型(Osserman分型) Ⅲ 急性重症型(15%)
急、重。累及延髓肌、呼吸肌,易发生肌无力危象、需 气管切开,机械通气
死亡率较高 Ⅳ 迟发重症型(10%)
病程>2年、由Ⅰ、Ⅱ型演变而来,症状同Ⅲ型 常合并胸腺瘤、预后较差 Ⅴ 肌萎缩型(少见)
第十七章 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
第一节 重症肌无力
临床表现
1)眼外肌(首发症状)
上睑下垂、斜视、复 视 、眼球运动受限或 固定
图17-2 右眼睑下垂
第十七章 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
第一节 重症肌无力
临床表现
2)面部肌肉、口咽肌受累: 表情淡漠、苦笑面容、连续咀嚼无力 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带鼻音、发音障碍
第4章+神经肌肉

强度-时间曲线(strength-duration curve)是反应引起组 织细胞兴奋时刺激强度与刺激持续时间之间关系的曲 线。把刺激器刺激时间设定数十毫秒,先测定出组织 细胞的基强度。然后逐渐缩短刺激时间,分别找出不 同刺激时间时,引起组织细胞兴奋的阈强度。以横坐 标表示持续时间,纵坐标表示刺激强度,便得到强度时间曲线。 强度-时间曲线接近于等双边曲线,其特点是它的两边逐 渐地分别成为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平行线。曲线上的任 何一点都是一定刺激持续时间下的刺激强度阈值,或 者说是一定刺激强度下的刺激持续时间阈值。
在一定意义上说,神经和肌肉的一般生理基本上可以阐 明机体活组织和细胞的某些主要生理特征。因此神经 肌肉的一般生理规律和理论具有比较普遍的意义。 譬如刺激与兴奋的理论,对于各种可兴奋细胞来说基本 上是相通的;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是整个神经系统 传递信息活动的基础;神经肌肉的电学研究是全部电 生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过 程是化学性突触传递信息的典型代表;骨骼肌的收缩
三、刺激引起细胞兴奋的条件
(一)组织细胞的机能状态
组织细胞兴奋性的维持和兴奋的引起都是以新陈代 谢为基础的,组织细胞新陈代谢的状况决定了它 们的机能状态,同样也决定了它们的兴奋性。 即使是同一组织细胞,它们的机能状态受到体内外 环境因子的变化影响而发生改变时,其兴奋性也 必然要随之发生改变。
(二)刺激的特征
理论,也基本上体现了心肌、平滑肌收缩时的基本特 征。
一、刺激的定义Biblioteka 分类(一)刺激 凡是能为机体所感知并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 统称为刺激(stimulus)。刺激的本质是一种信息, 代表着某种环境因素的改变。 (二)刺激的分类 在神经肌肉标本上,给与一定强度的电流刺激神经干便 可使肌肉产生收缩。这是电刺激首先引起神经干兴奋, 兴奋传至肌肉才引起肌肉兴奋后再收缩的。作用于神 经干上的刺激,对于肌肉来说是间接的,称之为间接 刺激(indirect stimulus)。直接刺激肌肉引起收缩, 对于肌肉就属于直接刺激(direct stimulus)。
在一定意义上说,神经和肌肉的一般生理基本上可以阐 明机体活组织和细胞的某些主要生理特征。因此神经 肌肉的一般生理规律和理论具有比较普遍的意义。 譬如刺激与兴奋的理论,对于各种可兴奋细胞来说基本 上是相通的;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是整个神经系统 传递信息活动的基础;神经肌肉的电学研究是全部电 生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过 程是化学性突触传递信息的典型代表;骨骼肌的收缩
三、刺激引起细胞兴奋的条件
(一)组织细胞的机能状态
组织细胞兴奋性的维持和兴奋的引起都是以新陈代 谢为基础的,组织细胞新陈代谢的状况决定了它 们的机能状态,同样也决定了它们的兴奋性。 即使是同一组织细胞,它们的机能状态受到体内外 环境因子的变化影响而发生改变时,其兴奋性也 必然要随之发生改变。
(二)刺激的特征
理论,也基本上体现了心肌、平滑肌收缩时的基本特 征。
一、刺激的定义Biblioteka 分类(一)刺激 凡是能为机体所感知并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 统称为刺激(stimulus)。刺激的本质是一种信息, 代表着某种环境因素的改变。 (二)刺激的分类 在神经肌肉标本上,给与一定强度的电流刺激神经干便 可使肌肉产生收缩。这是电刺激首先引起神经干兴奋, 兴奋传至肌肉才引起肌肉兴奋后再收缩的。作用于神 经干上的刺激,对于肌肉来说是间接的,称之为间接 刺激(indirect stimulus)。直接刺激肌肉引起收缩, 对于肌肉就属于直接刺激(direct stimulus)。
002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神经和肌肉的一般生理

四、强度—时间曲线
为了进一步分析刺激的特征及其与组织兴奋的关系, 可用不同参数的单个矩形电脉冲刺激神经—肌肉标 本的神经,以刚能引起肌肉收缩的刺激作为兴奋的 指标进行测试。 先固定电脉冲的波宽,找到所需要的阈强度;再改 用另一波宽,进行同样的测试;依此类推,找出不 同波宽条件下的阈强度。将这一系列的数据标在以 横坐标为波宽、纵坐标为强度的坐标上,即得一近 似的等边双曲线,称为强度-时间曲线(strcngth— duration curve)。
2.实验现象
3.证明RP的实验:
A、B电极都位于细胞膜外 ,无电位改变,证明膜外 无电位差 当A电极位于细胞膜外, B 电极插入膜内时,有电位 改变,证明膜内、外间有 电位差。 当A、B电极都位于细胞膜 内,无电位改变,证明膜 内无电位差。
4.与RP相关的概念: 静息电位:细胞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 在的电位差。 膜电位:因电位差存在于膜的两侧所以又称为膜电位 习惯叫法:因膜内电位低于膜外,习惯上RP指的是膜 内负电位。 RP值:哺乳动物的神经、骨骼肌和心肌细胞为-70~90mV,红细胞约为-10mV左右。 RP值描述: RP↑→膜内负电位↑(-70→-90mV)=超极化 RP↓→膜内负电位↓(-70→-50mV)=去极化
例如电刺激参数包括波形(强度随时间变化的特性)、波幅 (强度)、波宽(一次刺激的持续时间)、频率(单位时间内的 刺激次数)等。
1、刺激强度
欲引起组织兴奋,必须使刺激达到一定的强度并维持一定 的时间。每一个具有一定持续时间的刺激,都必须达到一 定的强度水平,才能引起组织兴奋。
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临界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达到这一 临界强度的刺激才是有效刺激,称为阈刺激。高于阈强度 的刺激是有效的,称为阈上刺激。低于阈强度的刺激则不 能引起兴奋,称为阈下刺激。 阈值的大小可反映组织兴奋性的高低,阈值低,表示兴奋 性高;阈值高,表示兴奋性低。
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PPT

1、脑干
❖ 脑干连脑神经根歌诀 ❖ 中脑连三四,桥脑五至八; ❖ 九至十二对,要在延髓查。
脑干腹面观
脑干背面观
2、间脑The Diencephalon
❖ 背侧丘脑 ❖ 上丘脑 ❖ 下丘脑 ❖ 后丘脑 ❖ 底丘脑
四叠体及膝状体歌诀
❖ 上视、下听、外视、内听; ❖ 视听反射,务必记清。 ❖ 后丘脑 metathalamus: ❖ 内侧膝状体:接收来自下丘臂的听觉纤维,
颞叶
❖ 颞上沟、颞下沟 ❖ 颞上回:颞上沟与外侧沟之间 ❖ 颞中回;颞上沟与颞下沟之间 ❖ 颞下回:颞下沟与大脑下缘之间
2、大脑半球内侧面
内侧面
❖ 中央旁小叶:中央前、后回向大脑内侧面的 延续部分
❖ 扣带回:胼胝体沟与扣带沟之间 ❖ 距状沟:位于胼胝体后下方呈弓形向后至枕
叶后端 ❖ 楔叶:距状沟与顶枕沟之间 ❖ 舌回:距状沟下方皮质
❖ 正中沟、界沟、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前庭区 (前庭神经核);听结节(蜗神经核);内侧 隆起;面神经丘;舌下神经三角(舌下神经 核);迷走神经三角(迷走神经背核);分隔 索;蓝斑;第四脑室顶前部,后部,三个孔: 第四脑室正中孔(1),第四脑室外侧孔
❖ 连通:中脑水管 → 第三脑室,第四脑室 → 正中孔、外侧孔 → 蛛网膜下隙
4、端 脑 The Telencephalon 五 叶
❖ 额叶 frontal lobe外侧沟以上,中央沟以前 ❖ 顶叶 parietal lobe 中央沟以后,外侧沟末端与枕叶
前缘中点连线以上的部分
❖ 颞叶 temporal lobe 外侧沟以下 ❖ 枕叶 occipital lobe 背外侧面:顶枕沟至枕前切迹
(距枕极4cm)连线后部 ❖ 岛叶 insular lobe 外侧沟深面,被大脑额、顶、颞
运动生理学3-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以脊髓为中枢形成的初级反射活动,称为脊
髓反射。 牵张反射 屈肌反射
1.牵张反射
• 概念:当骨骼肌 受到牵拉时会产 生反射性收缩。
• 特点:感受器和 效应器都是在同 一块肌肉中
• 类型: 腱反射
肌紧张 • 意义:在于维持
身体姿势,增强 肌肉力量。
①腱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动态牵张反射) : 指快速牵拉 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
• 运用反牵张反射的原理可有效的放松肌肉,改善关节的柔韧性。
PNF练习法——一种放松肌肉和消除 疲劳的有效方法
• 运用肌梭和腱梭形成的牵张反射和反牵张反射的 原理,进行肌肉放松的方法。
• 方法: • 缓慢逆向运动使肌肉拉伸至最大幅度 — 保持
(6-10秒)— 稍放松 — 肌肉在抗阻下作静力 性收缩 — 保持(6-10秒)— 结束
• 讨论: 在需要保持身体平衡的运动中,如果头部位置 不正会有什么后果? 举重时,提铃瞬间头应该怎样?为什么? 短跑运动员起跑瞬间头为什么要低着?
• 体操的后手翻、空翻及跳马动作,若头部位置不正, 就会使两臂用力不均衡,身体偏向一侧,常常导致 动作失误或无法完成。
• 短跑运动员起跑时,为防止身体过早直立,往往采 用低头姿势,这些都是运用了状态反射的规律。
• 张力不但与兴奋的运动单位数目有关,而且也与运 动神经元传到肌纤维的冲动频率有关。参与活动的 运动单位数目与兴奋频率的结合,称为运动单位动 员(简称MUI)。运动单位动员也可称为运动单位募 集。
三、前庭器、前庭反应与前庭稳定性
• 前庭器 位于内耳,包括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是维
持姿势和平衡的位觉感受装置。 • 前庭反应
反射叫牵张反 射。
颈部肌肉、神经、血管详解PPT精选课件

⑤下颌下神经节
⑥下颌下淋巴结
13
14
(二)颏下三角(廉泉穴)
1.境界:位于左、右二腹肌前腹与舌骨体之间 2.内容:有1~3个 颏下淋巴结
15
二、舌骨下区
(一)颈动脉三角
(人迎穴所在) 1. 境界:
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 二腹肌后腹 肩甲舌骨肌上腹
16
2.内容:
(1)动脉 ①颈总动脉 颈动脉窦:为颈总动脉末 端和颈内动脉起始部位, 是压力感受器。 颈动脉小球:是化学感受器。 ②颈外动脉:位于颈内动脉的 前内侧 ,分支有:甲状腺上A、 舌A、面A、枕A和咽升A。 ③颈内动脉:位于颈外动脉的 后外侧,在颈部没有分支。
胸锁乳突肌区
枕三角 颈外侧区(颈后三角) 锁骨上三角
4
二、表 面 解 剖
(一)体表标志
1、舌骨:位于颏隆突的下后方,喉结的上方。(廉泉) 2、甲状软骨:上缘是颈总动脉分为颈内、外动脉处。
上前方 向前突出为喉结,旁开1.5寸为人迎穴。 3、环状软骨弓:两侧平对C6横突,
是喉与气管,咽与食管的分界标志。
28
1、颈袢 由c1~3前支的分支构成
c1:颈袢上根 (舌下神经降支)
c2、3:颈袢下根 分布:舌骨下肌群 甲状腺手术是勿损伤该神经
29
2、颈动脉鞘及内容
位置:上起自颅底,下续于纵隔 前内侧:颈总A和颈内A
内容 前外侧:颈内静脉 两者后方:迷走神经
30
31
3.颈丛
组成:第1~4颈神经前支 分支:皮支
(二)体表投影
1、颈总动脉及 颈外动脉:
2、锁骨下动脉: 3、颈外静脉: 4、副神经: 5、臂丛: 6、胸膜顶及肺尖:
锁骨内侧1/3段 上方2~3cm
8
⑥下颌下淋巴结
13
14
(二)颏下三角(廉泉穴)
1.境界:位于左、右二腹肌前腹与舌骨体之间 2.内容:有1~3个 颏下淋巴结
15
二、舌骨下区
(一)颈动脉三角
(人迎穴所在) 1. 境界:
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 二腹肌后腹 肩甲舌骨肌上腹
16
2.内容:
(1)动脉 ①颈总动脉 颈动脉窦:为颈总动脉末 端和颈内动脉起始部位, 是压力感受器。 颈动脉小球:是化学感受器。 ②颈外动脉:位于颈内动脉的 前内侧 ,分支有:甲状腺上A、 舌A、面A、枕A和咽升A。 ③颈内动脉:位于颈外动脉的 后外侧,在颈部没有分支。
胸锁乳突肌区
枕三角 颈外侧区(颈后三角) 锁骨上三角
4
二、表 面 解 剖
(一)体表标志
1、舌骨:位于颏隆突的下后方,喉结的上方。(廉泉) 2、甲状软骨:上缘是颈总动脉分为颈内、外动脉处。
上前方 向前突出为喉结,旁开1.5寸为人迎穴。 3、环状软骨弓:两侧平对C6横突,
是喉与气管,咽与食管的分界标志。
28
1、颈袢 由c1~3前支的分支构成
c1:颈袢上根 (舌下神经降支)
c2、3:颈袢下根 分布:舌骨下肌群 甲状腺手术是勿损伤该神经
29
2、颈动脉鞘及内容
位置:上起自颅底,下续于纵隔 前内侧:颈总A和颈内A
内容 前外侧:颈内静脉 两者后方:迷走神经
30
31
3.颈丛
组成:第1~4颈神经前支 分支:皮支
(二)体表投影
1、颈总动脉及 颈外动脉:
2、锁骨下动脉: 3、颈外静脉: 4、副神经: 5、臂丛: 6、胸膜顶及肺尖:
锁骨内侧1/3段 上方2~3cm
8
第二章 神经肌肉组织的一般生理

(二)兴奋:活组织因刺激而产生冲动 的反应,是组织具有兴奋性的一种表 现形式。 ★神经、肌肉和腺体是可兴奋组织。
(三)引起兴奋的条件 1.组织的机能状态 2.刺激的特征(图) 1)强度特征 2)时间特征(图) 3)强度变化率 ☆ 阈刺激: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临界强度 的刺激。阈值可以作为衡量组织兴奋性高 低的指标。 ☆ 阈上刺激:高于阈强度的刺激。 ☆ 阈下刺激:低于阈强度的刺激。
(二)主动转运:指细胞膜通过其本身的某 种耗能过程而将某种物质由低浓度的一侧 移向高浓度的一侧的过程,即逆浓度梯度 的转运。 (三)入胞和出胞作用: 1.入胞:指某些物质团块与细胞膜接触, 导致接触部位的质膜内陷,以至包被该物 质,然后出现膜结构融合和断裂,使物质 团块连同包被它的质膜一起进入胞浆中的 过程。 2.出胞:又称胞吐,是指细胞内物质向 膜外转运的过程。
二.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一)电紧张电位和局部反应(图) (二)阈电位和动作电位 (三)神经冲动的传导 1.局部电路(流)学说(图) 2.神经传导的一般特征 1)生理完整性 2)双向传导 3)非递减性 4)绝缘性 5)相对不疲劳性
三.神经干的复合动作电位 (一)神经干的组成 (二)神经纤维的分类 (三)单相动作电位和双向动作电位(图)
三.细胞膜的信号传递功能 (一)由本身带有离子通道的受体蛋白质完成 的跨膜信号传递。 1.化学门控性通道:直接受神经末梢释放 的递质等化学物质的控制,如N-型乙酰 胆碱受体通道,一些氨基酸受体、ATP受 体、5-羟色胺受体通道等。(图) 2.电压门控性通道:受膜电位的控制,如 某些Na+、K+、Ca2+通道。(图)
1)由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如葡萄糖、氨基酸 的跨膜转运。 ☆ 载体:是镶嵌于膜结构中的某些蛋白质, 它们具有一个或数个结合位点或功能性氨基酸 残基序列,能选择性地由膜的高浓度侧与某种 被转运的物质分子相结合,进而引起变构,使 被结合的底物移向膜的低浓度侧,完成转运, 载体也随之恢复原有的构型。 2)由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如钠、钾、钙等离 子的跨膜转运。 ☆ 通道:是镶嵌于膜内的一类蛋白质
生理学课件神经-肌肉的一般生理生理

肌纤维肌原纤维细肌丝粗肌丝三联管triad每一横管和来自两侧肌小节的纵管终末池1兴奋通过横管传导到肌细胞深部2横管的电变化导致终池释放ca2进入肌浆3肌肉收缩后ca2被回摄入纵管系统肌球凝蛋白组成杆部朝m线集合成束头部形成横桥crossbridge横桥特性
第七部分神经肌肉组织的一般生理
一,兴奋和引起兴奋的条件 1,兴奋和兴奋性 兴奋: 兴奋:生理学把活组织因刺激而产生冲动的反应 可兴奋组织: 可兴奋组织:凡能产生冲动的活组织 兴奋性: 兴奋性:可兴奋组织具有发生兴奋即产生冲动的 能力. 能力.
最后,当促使 +外流的浓度差和阻止K+ 最后,当促使K+外流的浓度差和阻止 +外 流的电位差所构成的两种互相拮抗的力量相 流的电位差所构成的两种互相拮抗的力量相 等时,K+的净外流量为0,此时跨膜电位就 等时, +的净外流量为 ,此时跨膜电位就 相当于K+的平衡电位. + 相当于 +的平衡电位.K+的平衡电位与实 际测得的静息电位略有差别,通常比测定值 际测得的静息电位略有差别,通常比测定值 略高(即值略小),这是由于在静息状态下, 略高(即值略小),这是由于在静息状态下, ),这是由于在静息状态下 膜对Na+也有较小的通透性,有少量Na+ 膜对 +也有较小的通透性,有少量 + 顺浓度差向膜内扩散的缘故.简言之, 顺浓度差向膜内扩散的缘故.简言之,静息 电位主要是K+ 电位主要是 +外流所形成的电一化学平衡 电位. 电位.
静息电位的产生原理: 静息电位的产生原理:
离子浓度 (mmol/L) 膜内 14 155 8 60 膜外 142 5 110 15 膜内与膜外离 子比例 1∶10 31∶1 1∶14 4∶l 膜对离子通 透性 通透性很小 通透性大 通透性次之 无通透性
第七部分神经肌肉组织的一般生理
一,兴奋和引起兴奋的条件 1,兴奋和兴奋性 兴奋: 兴奋:生理学把活组织因刺激而产生冲动的反应 可兴奋组织: 可兴奋组织:凡能产生冲动的活组织 兴奋性: 兴奋性:可兴奋组织具有发生兴奋即产生冲动的 能力. 能力.
最后,当促使 +外流的浓度差和阻止K+ 最后,当促使K+外流的浓度差和阻止 +外 流的电位差所构成的两种互相拮抗的力量相 流的电位差所构成的两种互相拮抗的力量相 等时,K+的净外流量为0,此时跨膜电位就 等时, +的净外流量为 ,此时跨膜电位就 相当于K+的平衡电位. + 相当于 +的平衡电位.K+的平衡电位与实 际测得的静息电位略有差别,通常比测定值 际测得的静息电位略有差别,通常比测定值 略高(即值略小),这是由于在静息状态下, 略高(即值略小),这是由于在静息状态下, ),这是由于在静息状态下 膜对Na+也有较小的通透性,有少量Na+ 膜对 +也有较小的通透性,有少量 + 顺浓度差向膜内扩散的缘故.简言之, 顺浓度差向膜内扩散的缘故.简言之,静息 电位主要是K+ 电位主要是 +外流所形成的电一化学平衡 电位. 电位.
静息电位的产生原理: 静息电位的产生原理:
离子浓度 (mmol/L) 膜内 14 155 8 60 膜外 142 5 110 15 膜内与膜外离 子比例 1∶10 31∶1 1∶14 4∶l 膜对离子通 透性 通透性很小 通透性大 通透性次之 无通透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 02 01
01
8
骨骼肌
9
骨骼肌
10
骨骼肌
11
心肌
12
平滑肌
13
14
15
16Leabharlann 17181920
21
22
6
(二)神经胶质细胞
1、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 01 (1)星形胶质细胞 (2)少突胶质细胞 (3)小胶质细胞 (4)室管膜细胞 2、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 01 02 (1)施万细胞 (2)卫星细胞
7
(三)神经纤维
概念 种类 (1)有髓神经纤维
①周围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 ②中枢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 (2)无髓神经纤维 ①周围神经系统的无髓神经纤维 ②中枢神经系统的无髓神经纤维
律性;
4
五、神经组织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 胞组成。
5
(一)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
1、胞体 (1)结构特点:胞体的大小不同,形态多样;细胞核
大而圆,染色浅,核仁明显;胞质内有尼氏体和神 经原纤维两种特殊结构。01 02 (2)功能:细胞营养中心和信息整合中心。 2、突起 01 02 (1)树突 1-多个,如树的分支,有尼氏体和神经原 纤维。将神经冲动传向胞体。 (2)轴突 只有1个,发出侧支,轴突末梢。轴浆内 无尼氏体,有神经原纤维。将神经冲动传离胞体。
四、肌组织
肌组织由肌细胞组成。 肌纤维、肌膜、肌质、肌质网的含义。
1
(一)骨骼肌
显微结构特点:01 02 03 1、骨骼肌纤维为长圆柱形,一般不分支; 2、椭圆形的细胞核多个,位于边缘; 3、具明暗相间的横纹,可见I带、A带、Z线、H带、 M线; 4、胞质内有丰富的肌原纤维; 5、骨骼肌属随意肌。
2
(二)心肌
显微结构特点:01 02 1、心肌纤维为短圆柱状,有分支,互连成网; 2、心肌纤维连接处有闰盘; 3、每个心肌纤维一般只有一个细胞核,中央位; 4、心肌纤维也具横纹,但不如骨骼肌的明显; 5、心肌收缩具有自动节律性,属不随意肌。
3
(三)平滑肌
显微结构特点:01
1、平滑肌纤维呈梭形,无横纹,细胞核一个,位于中央; 2、平滑肌有自动节律性,属不随意肌;但竖毛肌等无自动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