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批判领袖
传播政治经济学欧洲学派评介

278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X1传播政治经济学欧洲学派评介陈月飞摘要G+和欧洲是传播政治经济学的两座重镇,研究成果最为突出。
本文依据这一流派分野,通过文献研究,分析传播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为何大多出自欧+、欧洲学派代表人物为何少于G+学派,探讨欧洲学派兴起的政治经济背景特别是国际传播格局演进,在F基础上介绍欧洲学派学术重镇英国及其主要代表人物戈尔丁、默多克等人,'及经历独特、关注第三世界传播现状的阿芒•马特拉等人,综述欧洲学派典型人物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思路和格局。
关键词传播政治经济学欧洲学派戈尔丁默多克马特拉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欧洲学派代表人物少于欧洲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英、法、意大利、&学者开始关注传播学研究。
代表有•哈洛伦、彼得•戈、格雷厄姆•默多克、-加、阿芒-:1\,传播,经学欧洲学派兴于学派,其代表量也相对较少。
介洲学派典型人物前,对这一现象作个探究可能更有助于作者简介陈,男,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新华_全媒体时政新闻部主任。
研究:新媒体、新闻业务。
**************。
传播政治经济学专辑279理解他们的学术观点。
传播学是关于&和历史变革的研究也就是说,这一学术思于传播,其兴起与当时政形疑就有很大关系。
为人熟知的是,传播学究的提出来自加拿大•斯迈思。
1948—1949年,斯迈思率先诺伊大学开设了第一门传播政治学,使传播学正学院体制。
传播•经学这一学术思潮2040年代逐步兴起,尔后延伸至第三世界。
一种学术思潮的萌芽或许是某个学者灵机一动,但史语,传播学的诞生与发展具有深厚的现础。
国内传播学“启蒙”研究者赵认为,传播学是在2060年代学者批判现代化后果的世界体系和依附&步势力和第三世界对国际和文化不平等的质疑的民权运动和反越战运动为标志的“新左派”的兴发来的3。
这一观点不一起源地出发,界视野分析总结,点出了兴起的重要基础。
《传播学概论》施拉姆,波特

communication的考论语翻译“communication”:形态不分明,界定不清晰的概念。
“communicare”:拉丁语词,意“告知、分享、使之共用”,14-15世纪,与英语丰厚(munificent)、共享(community)联系。
“communication”:⒈起初,丝毫没有心灵所指的意思。
一般而言,communication和具体的可触摸之物有关系。
经典修辞理论中,communication是一个表示风格的术语。
英语里有三个意思,用于人际交往。
给予或告知(giving or imparting),迁移或传输(transfer or transmission)交换(exchange)⒉20世纪20年代,communication获得“传播”的意义。
【背景:以无线电广播为代表的“大众媒介”促进了“大众传播”的发展。
】之前,意义主要指“交流”。
交流:点对点的交流(含一人对一人的面对面交流)也称为互动、交际、传播、人际交流、人际互动、人际传播。
点对面、一人对多人的交流多半是单向的“交流”,实际上是单向的“撒播”(disssemination)、“散播”(dispersion)、“迁移”(transfer)或“传输”(transmission)⒊“communication”有很多意思。
用于人际交往:给予或告知、迁移或传输、交换。
交换而论:有交流、交际、交往、沟通、交易等意思,甚至有“关系”(relations)和性交(intercourse)的意思。
用于物与物、动物与动物、机器与机器:电路与电路、机器与机器之间的信息流动,指“通讯”;动物与动物、动物与人之间的信息流动,指“交流”。
⒋“communication”的翻译。
迄今为止,对应译文十余种。
交通(如交通银行、中西交通史)、交流(如国际交流)、交际(如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际)、交往(如交往理论)、交换(如形象交换)、流布(如对外传播)、通讯(如通讯理论)、沟通(如互相沟通)、传播(如传播学)、传通、传理……本书翻译:大体沿用两条界线。
国际传播第2版PPT第二章 国际传播的理论范式

受众与媒介接触越多,越是了解外面的世界,就越能反观和重新评估自身的生存方式,从而 受传统的束缚越少,越能趋近新的现代生活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存在这样一种良性循环的 逻辑:都市化程度越高、识字率越高,媒介接触率就越高;而媒介接触率越高,民众的经济 参与和政治参与度就越高,整个社会就越进步。基于其大众传播观,勒纳进一步提出了一个 全世界流行甚广的现代化理论命题:含有全球性发展要素和发展顺序的西方现代化模式是一 个可以且应当供广大后发展地区参照、仿效和共历(共同经历)的普世模式。
20
知识链接
《资本论》中二重性学说是实践化构造,并非仓促理论构造,也绝不会是什么二重性知识 (理论)体系。其辩证法的内涵在于把握“一定生产”生成的规定,提升对象为研究对象, 确立历史的实践逻辑和开放的批判结构。因此,也并不是逻辑一致性意义的工作逻辑,仿 佛封装了抽象思维方式批判。如果将“起点规定”封装于封闭历史知识体系,那是满足了 思想史的有价值性演绎,其结果则要将二重性学说主观认识化,贬为单纯叙述逻辑——从 抽象上升为具体。这些想法希望导引拜物教批判认识,却混同了社会存在上两种不同的批 判即主观批判和客观批判,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工作原则相抵触,如提出“资本二重性理 论”;到头来,反治其身,重新陷入资产阶级性质的知识论游戏当中,违背直至取消了劳 动价值论实践生成之优良理论品质。
7
知识链接: • 布迪厄的社会学工作涉及范畴之宽、领域之广、问题 之繁,使人很难把握他的思想体系和脉络。他出版的20 多部著作中包括田野调查、概念分析、对当下问题的介 入、长远社会理论反思。从阿尔吉利亚卡比尔人的荣誉 仪式到学校制度,从研究体制到婚姻制度,从文化趣味 到男性宰制,从高官到语言,从海德格尔到电视媒体, 令人眼花缭乱,很难从中找出其思想的连贯性,统一性。 • 虽然不同阶段时期的布迪厄的思想脉络有不同的演变, 但他的研究方法却具有一种深度的统一性,那就是对个 体身份一致性的理论反思。“我是谁?”“我知道什 么”,这古老的哲学提问来自苏格拉底,布迪厄则对它 进行了别样的研究。他并非像古典哲学那样去追问人的 本性与条件,不想探讨一般意义上人的本质是基于什么 之上的,他要做的是去了解一个特殊主体是如何被生产 出来的,包括其趣味、自我关照与策略是如何产生的。
传播学理论——精选推荐

第一章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一、传播模式之一---讯息寻求模式背景:技术发展,尤其是网络、通信技术介入信息传播,海量的信息既满足了人们的信息需求,同时也给有效寻求信息带来困难。
因此,以讯息接收者为主体,研究者开始探讨人们的讯息需求活动。
英国学者多诺林和蒂普顿在1973年提出。
人们在寻求讯息时,始于对某种讯息的“关注”,然后便是根据个人经验、自我评价和目标找寻对应讯息。
在找寻中与自身经验、评价不一致的讯息会被拒绝;发现相近信息,会对其进行反复评价和修正,以便决定取舍;在找寻过程中,有“宽聚焦”和“窄聚焦”两种选择策略。
“宽聚焦”,个人对可能的讯息来源作一目录,加以研究,然后选出可用信源;“窄聚焦”,指个人把一个单个信源作为寻求讯息的出发点,并以此为基础去进一步寻求讯息。
在讯息寻求过程中,存在对讯息的反复修正和评价,可能导致接收者自身经验和讯息寻求模式的补充和修正。
意义:突出了寻求讯息时的社会心理,对了解人们寻求讯息时的内心状态很有用。
二、能指和所指1、符号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能指是形式,所指是意义。
2、索绪尔说,“我们把概念和音响形象的结合叫做符号……符号这个词表示整体,用所指和能指分别代替概念和音响形象。
”能指是由物质、行为或表象载体所充当的对符号意义的指向或指称。
所指是符号的“意义”,是通过符号载体来提示、显示和表达的。
比如,桌子,能指是其通过文字或口语的表现形式;所指是由能指所唤起的对“桌子”概念或意义的心理形象。
3、能指和所指发生关系的机制,有三种可能性:一是标示或征候,指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时间、空间或逻辑上的因果关系。
二是图像,指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具有类似或相同的关系。
三是象征,指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无必然联系,二者关系建立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
4、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并非一一对应关系,一个能指对应多个所指是符号的常态。
5、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具有任意性和约定性的特征。
任意性:即二者关系是任意约定的,毫无“根据”。
传播政治经济学读书笔记

传播政治经济学读书笔记第一章导论1.本书叙述角度:兼容并蓄的,开放的,非简化论的方法论:兼容并蓄的立场+现实主义认识论克服二元论非线性(结构因果论):不可解(难以预测)例如蝴蝶效应。
分析单元:过程2.传播政治经济学三个起点:商品化、空间化、结构化(社会变迁普遍存在)临近学科:政策研究,文化研究第二章一.概念起源:家务管理和政治经营研究对象:各种社会关系,特别是权力关系是对社会生活中控制月生存进行的研究二.特征社会变迁与历史社会整体性道德哲学实践三.古典学派典范两大支柱:笛卡尔理性论培根经验论是自由市场经济论公然的源头,使研究中心由金银转移到生产劳动四.批判激进派A.空想社会主义认为(自由市场)剥削深化,攻击私有财产,主张以计划的、公有的社会取代无政府状态的市场B.马克思支持平等、公有、唯物主义分析将资本主义置于历史辩证发展中考察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概念保守主义者A.社会是脆弱的有机体B.政治经济学不能改善人们的物质或精神生活C.反对经济的发展源于自理的个体理性的追求个人财富最大化D.保守主义的极端——维护性别、阶级、种族的等级制度和地位差别五.从政治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A.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区别——经济学是数学化的,简化的科学,不考虑政治、道德哲学、社会实践。
政治经济学则需要考虑这些方面,还有社会制度,心理力量,文化价值等。
B.从政治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的转变——奥地利学派:不放弃历史和道德关怀,追求纯粹的市场经济——剑桥学派:主张调整机制、政府干预市场经济六.各种流派A.新保守主义B.制度经济学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D.女权主义政治经济学E.生态政治经济学F.社会主义生态学第三章本章首先从界定传播的含义出发,进而探讨传播政治经济学崛起的社会背景及知识学术背景。
1传播概念:媒介非中心化 P71最后一段传播的含义;一种交换的社会过程,其产品或是社会关系的标志,或是它的具体表现。
政治经济和传播互相作用,自社会与文化实践中建构产生,两者都是交换过程,存有差异但都由共享的社会与文化实践决定。
传播政治经济学、“三个世界”理论与民族志研究方法

传播政治经济学、“三个世界”理论与民族志研究方法作者:曼殊纳特·彭达库姚建华来源:《新闻爱好者》2020年第01期编译者按:曼殊纳特·彭达库(Manjunath Pendakur)是美国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Florida Atlantic University)传播与多媒体学院荣休教授。
他师从传播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之一的达拉斯·斯麦兹(Dallas Smythe),在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国际传播、大众文化、民族志研究等诸多领域颇有建树。
但遗憾的是,与格雷厄姆·默多克(Graham Murdock)、丹·席勒(Dan Schiller)、文森特·莫斯可(Vincent Mosco)等其他国际著名传播政治经济学者相比,彭达库的学术成果并不为中国学者所熟知,唯一的例外是《政治经济学与民族志:一个印度村庄的转型》(Political Economy and Ethnography: Transformations in an Indian Village)一文,被收录于1991年由他、珍妮特·瓦斯科(Janet Wasko)和莫斯可为追思斯麦兹而编著和出版的《照亮盲点:纪念达拉斯·斯麦兹论文集》(Illuminating the Blindspots: Essays Honoring Dallas W. Smythe)一书。
本文在彭达库为《传播政治经济学经典文献选读》一书所做的序言基础上编译而成。
在此,彭达库以自己和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姻缘”为线索,批判了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主流实证主义传播学者对于媒体所有权与资本控制、阶级与权力、種族与去殖民化、女性主义与传播政治经济学等宏观议题采取“远观”的态度,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与反殖民主义、反帝国主义、反资本主义密切相关的“三个世界”理论,以及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在政治经济分析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传播学代表人物

山中正刚
学派
国家
姓名
批判学派
传播政治经济学
加拿大
文森特·莫斯可(Vincent Mosco)
达拉斯·史麦兹(las Wsmythe)
达拉斯·斯宾塞(Dallas Smythe)
美国
爱德华·S.赫尔曼(Herman. E.S.)
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
斯图亚特·埃温(Stuart Ewen)
文化研究学派
英国
斯图尔特•霍尔(Stuart Hall)
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
爱德华·汤普森(Edward Palmer Thompson)
理查·霍加特(Richard Hoggart)
美国
约翰•费斯克(John Fiske)
伊恩·昂(Ien Ang)/洪美恩
文化帝国主义
智利
发展传播学
美国
丹尼斯•勒纳(Dennis Lerner)
美国
埃弗雷特•罗杰斯(E. M. Rogers)
美国
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
美国
威廉·哈森(William Hachten)
美国
阿历克斯·英格尔斯(Alex Inkeles)
媒介环境学
美国
尼尔·波斯曼(Neil Postman)
威廉•里弗斯(William H. Rivers)
格拉夫顿·埃利奥特·史密斯(Grafton Elliot Smith)
戴维•莫利(David Morley)
威廉•詹姆斯•佩里(Willian James Perry)
德国
马莱茨克(G. Maletzke)
普拉克(H. Prrake)
传播学批判学派

本文来至诺亚舟学习机:一,美国经验主义传播学的形成和特点人们认为美国传播学具有经验主义或行为主义的特征,而形成这样的传统有两方面的历史原因。
第一,它是在20世纪初美国五大社会科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人类学)形成强势的背景下,汲取它们的研究成果而逐渐形成的学科。
这些美国的社会科学倾向于主要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手段进行研究,认为社会科学主要是描述性的而不是规范性的科学,较多地使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解释社会现象的有效性,要求把科学知识与关于对科学知识的道德评价区分开来,以便对社会和人类行为的各个方面进行客观的研究。
美国早期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经验的、量化的、以实际结果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对于后来传播学研究影响很大。
第二,美国传播学形成的过程中,较多地得到各种基金会、财团和私人的捐款,因而多少要反映这些投资者的投资要求和意图,当然会更多地体现出实用性。
特别在媒介市场和广告方面,传播学的研究达到了相当的精确性和预见性,大受欢迎,以致一些研究机构成为这些领域的必要附属机构。
概括地说,经验主义传播学建立在以下三个哲学基点上:量化的归纳主义、因果决定论、诉诸持续的量化分析、统计实验的观念。
不少赞同这些哲学基点的学者认为,统计实验是检验理论假设的唯一方法。
他们较少关注各种权力组织或媒介组织结构带来的控制问题,较少从传播工具的历史和现代角度分析工具的社会意义。
二,美国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形成和发展直接与经验主义传播学相对的批判学派,主要集中在美国,所以有"欧洲批判学派"之说,这是由于批判学派的思想来源,主要在西欧。
第一次两个学派(这只是从现在使用这两个概念的意义上)的冲突,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
流亡美国的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些学者,通过论证意识形态霸权的美国形式──大众文化,开始与萌芽时期的经验主义传播学对立。
这些受到法西斯迫害而来到美国的学者,其哲学思辨的传统与美国社会科学中反思辨的倾向发生冲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席勒-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批判领袖
背景
席勒(Friedrich List)是19世纪初德国的一位经济学家,他是重要的政治经济学家和民族经济学家,是德国历史上自由主义与保护主义争论的重要人物。
席勒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认为自由贸易对于欠发达国家来说未必是一种最优的政策选择,提出了保护主义和国民经济学的理论,并成为当时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的领袖人物。
席勒的《国民经济学新原理》和《保护主义强硬派》两部著作被认为是19世纪中期传播保护主义思想的重要工具,对后来的德国民族主义以及美国的进步主义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民族经济学与保护主义
席勒的民族经济学强调的是国家整体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
在这种思想下,席勒认为保护主义是必要的,因为贸易自由会导致本国企业被国外企业所占领,从而打击自主的独立经济,削弱国家的军事力量和综合竞争力。
因此,席勒提倡尽早保护本国企业,发展国家实力和独立性,保护本国企业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席勒的保护主义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贸易政策,即进口限制和关税壁垒。
他认为,进口限制可以避免本国工业遭受国外的冲击,同时也为本国企业提供稳定的市场分享。
关税壁垒则可用于调节国内市场的价格和进口商品的数量,进一步保护本国经济。
席勒的影响
席勒的经济学思想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被视为增强德国国家
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工具。
他的思想也得到了其他国家领导人的重视
和研究。
例如,美国总统威廉·麦金莱曾在1891年提出了保护性关税
法案,并表示要采用类似席勒的保护主义政策。
席勒的思想甚至延续到了20世纪后期,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
策仍有很大影响。
在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制定中,经常采用保护性措施
来保护本国企业和产业不受全球市场的威胁,以达到促进国内经济发
展的目标。
结论
在全球化的今天,席勒的保护主义思想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发展中国家需要尽早采取措施,保护本国企
业避免被国外企业所占领,发展本国实力和独立性。
同时,也需要有
强有力的国家权力去支持这一政策,从而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走向成功。
总体来说,席勒的民族经济学和保护主义思想对于当今全球经济环
境中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