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册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完成如图迁都壮举的是()A. 秦始皇B. 孝文帝C. 唐玄宗D. 明太祖【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图片可知,迁都路线是由平城迁到洛阳。

秦始皇时期的都城是咸阳,故A排除;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故B正确;唐玄宗时期的都城是长安,故C排除;明太祖时期的都城是南京,故D排除。

故选B。

2.某位同学在复习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整理了以下表格,表格内容因果逻辑关系对应准确的是()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由于豪强地主的行为影响了地方管理和国家赋税的征收,孝文帝改革设立三长制和均田制,C正确;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农民耕种属于均田制的内容,A错误;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南方的统治,B错误;民族矛盾激化,威胁北魏统治,为此进行改革,不是对南朝作战,D错误。

故选C。

3.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

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庶,人物殷阜。

”这段文字反映了()A. 隋朝洛阳,商业盛极一时B. 南朝时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C. 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D. 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庶,人物殷阜”可知,反映的是洛阳经济的重新繁盛,结合题干时间和所学可知,其原因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并采取一系列发展经济和汉化的政策,促进了洛阳经济的繁荣,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

这反映了()A. 佛教的传入B. 疆域的扩大C. 民族的融合D. 全国的统一【答案】C【解析】佛教的传入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故A排除;疆域的扩大与题干无直接关系,故B排除;北魏政权为鲜卑族建立,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汉化程度逐渐提高,代表佛教文化的洛阳龙门石窟也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是由于各民族的民族融合与交流,影响到了宗教文化,故C正确;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此时中国仍是南北分裂对峙局面,故D排除。

人教高二历史(选修1)非选择题综合练习:北魏孝文帝改革

人教高二历史(选修1)非选择题综合练习: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1.改革是人类社会克服困难,走向光明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

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

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材料三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梭伦倡导的价值取向。

结合所学知识,选取能体现这一理念的一项改革措施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分别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并指出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不同形式,及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答案】(1)取向:公平正义(或中庸、不偏不倚)。

例说:以下任举一例措施说明解负令维护了贵族的基本财产,但废除了平民的债务鼓励工商业既有利利于贵族的财富增长,也有利于其他阶层致富财产等级制既有利于维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也有利于保证平民的参政机会四百人会议贵族垄断国家权力的局面被打破,平民也受到财产等级的限制(2)矛盾:商鞅变法,旧贵族与新地主之间的矛盾,如废井田制等;北魏孝文帝改革,落后的鲜卑民族文化与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如行均田制和汉化政策。

学科@网形式:商鞅变法是创设新制度;而北魏孝文帝改革则是学习汉文化。

作用: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

2.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他在宴会上大言不惭:“魏朝甚盛,犹曰五胡。

正朔相承,当在江左”,言词中充满对北魏的蔑视,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正朔”的所在。

高二下册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题

高二下册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题

高二下册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题一、选择题1、东晋时,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是A、代国B、魏国C、北魏D、前秦2、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①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人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④冯太后崇尚“汉法”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3、宗主督护制导致A、国家赋税增加B、豪强地主隐瞒人口C、农民负担减轻D、社会矛盾缓和4、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恢复和发展北方经济B、接受汉族先进文化C、促动北方的民族融合D、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5、推动孝文帝改革因素有①社会矛盾的尖锐②冯太后的推动③农民起义持续④孝文帝自幼饱读儒学经典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6、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基层政权组织是A、分封制B、郡县制C、宗主督护制D、行省制7、下列表述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客观背景的是A、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B、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C、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D、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8、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主要有①制定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②设立三长制③迁都洛阳④移风易俗,推行汉化政策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9、均田制推行的前提是A、俸禄制度的实行B、政府控制大量无主荒地C、三长制的推行D、租调制的实行10、三长制是孝文帝改革后北魏基层行政组织,“三长”不包括A、邻长B、里长C、党长D、县长11(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

外谋南伐,其实迁也。

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上引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C、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D、南伐与迁都有阻力12、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A、其目的在于促动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13、促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A、民族融合的趋势B、政府与宗主争夺农户C、南北对峙的局势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1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B、增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促动北方各民族大融合15、北魏孝文帝下诏:“(年)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

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题 含答 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题 含答    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45分钟课堂练习题含答案选择题48分,材料题52分1、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A.整顿吏治 B.实行府兵制C.汉化政策 D.颁布均田令2、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是为了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C.恢复和发展经济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3、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A.实行均田制 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阳 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4、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5、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A、北方统一的实现 B.鲜卑族的封建化C.北方民族大融合 D.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6、北魏推行均田制的直接受益者是A.贫苦农民 B.鲜卑贵族 C.汉族地主D.封建国家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中,起了促进鲜卑族封建化作用的措施有①整顿史治②颁布均田令③迁都洛阳④学习汉族文化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②④ D.④8、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 C.工业化过程D.汉化过程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A、迁都洛阳 B.实行汉化措施C.颁布均田令 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10、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11、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A.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B.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C.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12、我们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因为改革A.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 B.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C.解除了南朝的威胁 D.巩固了鲜卑贵族的统治13、31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 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

高二历史选修一北魏孝文帝改革试卷(实用版)

高二历史选修一北魏孝文帝改革试卷(实用版)

北魏孝文帝改革1.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

这是因为他A.推行均田制 B.实行俸禄制度,整顿吏治C.实行三长制 D.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2.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具体措施有①迁都洛阳②移风易俗③尊儒崇经,兴办学校④改汉姓A.①②④B.②④C.①②③④D.③④3.北魏孝文帝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六位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名元宏。

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当时,有人对他推行的一项改革措施加以称赞:“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

”该措施是()A. 均田制B. 租调制C. 俸禄制D.三长制4.北魏是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由鲜卑拓跋部在中国北方建立的王朝。

史书记载,孝文帝“始班俸禄……禄行之后,赃满一匹死。

”又接受汉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见,“始议均田……”两项措施起到的共同作用是()A.杜绝官吏贪腐 B.推进民族深度融合C.大大增加粮食产量 D.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民的负担5.南宋叶适评价孝文帝:“用夏变夷者,圣人之道也。

”又认为:“孝文志切有为。

”“有舜,文王之姿。

”属于鲜卑封建化表现的是()a. 游牧民族陆续成为中原农民b. 鲜卑贵族广占良田,成为中原地区的封建主c. 鲜卑贵族还兼营工商业A.ab B. abc C. ac D. bc6.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

”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C.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 D.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7.人云“及神州陆沉,中原故族十去其七,胡汉之民日日相攻,无月不战,逮孝文帝之时,兼济万民,重拾农桑,人心归化,终一统中原”。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因素有()①适应了中原原有的农业生产②得到所有鲜卑贵族的支持③中原封建文化本身的先进性④北方胡汉各族民众都支持改革A. ①③B.②③C.①②D.②④8.《魏书·高祖纪》载:(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北魏孝文帝下诏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为此他决定()A. 将无主的荒地分给农民B. 采取重文轻武政策C. 大量引进南方优秀人才D. 南下并定都于洛阳【答案】D【解析】材料没有涉及无主荒地的分配、重文轻武的政策、引进南方优秀人才故ABC 三项错误材料阐述了迁都平城的不合理之处采取的措施是迁都洛阳故D项正确故选D2.均田制是为兴富民之本俸禄制是为肃明吏治三长制是为完善基层社会组织和加强赋役征发礼制改革是为整肃朝仪和加强教化这主要说明孝文帝改革()A. 基于解决现实问题B. 汲取历史经验教训C. 接受汉族礼仪规制D.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答案】A【解析】3.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 北魏实现北方统一B. 孝文帝拥有雄才大略C. 改革措施全面易行D. 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答案】D【解析】4.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交融的基础之上这主要说明()A. 民族交融是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的过程B. 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是国家统一的前提C. 民族交融推动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D. 民族交融促使少数民族的属性完全消失【答案】C【解析】民族交融是少数民族和汉族相互学习的过程故排除AD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孝文帝将首都从保守势力强大的平城迁到中原的文化中心洛阳减少了改革阻力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使北方少数民族学习了先进的汉文化也是汉族文化吸收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有益成分推动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故C正确故选C5.《资治通鉴》卷140概括记述了北魏孝文帝改姓氏的诸多措施宋末元初人胡三省在注释此处时感慨道“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这一感慨可以佐证孝文帝时的北方民族交融()A. 冲击了传统华夷观念B. 巩固了士族的政治地位C. 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D. 直接促成了隋朝统一【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从姓氏来源看隋唐时重要的政治人物固然很多是鲜卑人但从文化水准看他们却已经是卓越的汉族士人了事实上再没有任何意义要辨别他们的氏族这反映了民族交融的加强冲击了传统华夷观念故选A项材料强调民族交融冲击传统华夷观念不涉及巩固士族的政治地位问题排除B项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直接促成了隋朝统一”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6.孝文帝曾说“礼乐之道自古所先故圣王作乐以和中制礼以防外”为此他()A. 模仿汉族官制将北魏官制定为九品B. 恢复汉族的礼乐制度C. 继承鲜卑族的祭祀礼仪D. 推广汉族的音乐和礼仪【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孝文帝认识到礼乐制度对北魏政权封建化的巨大作用一方面废置鲜卑族的祭祀礼仪另一方面恢复汉族的礼乐制度故B项正确A项九品中正制属于选官制度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孝文帝恢复汉族的礼乐制度而不是推广汉族的音乐和礼仪 D项排除故选B7.北魏太和年间拓跋政权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从品为北魏之首创十九年北魏政府又按照家世、官爵等标准将代北以来的鲜卑贵族定为姓、族姓为高族次之由此可知北魏政府()A. 改变了选官方式B. 提高了官员俸禄C. 打破世族对官员的垄断D. 积极向汉族官制靠拢【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议定百官秩品”按照家世、官爵等标准为鲜卑贵族定姓体现了鲜卑统治者积极向汉族官制靠拢故D项正确A、C 两项与材料矛盾排除材料中没体现出官员的俸禄故B项与材料无关故选D8.北魏皇家园林主要分布于平城和洛阳两大区域平城的皇家园林风格粗犷多为自然景观是帝王狩猎与祭祀的重要场所洛阳的皇家园林精巧雅致多是人工山水帝王于其中游宴、赋诗以及听讼断狱这样的变化印证了()A. 拓跋珪吸收汉族先进文化B. 冯太后对汉文化的兴趣C. 孝文帝汉化改革影响广泛D. 孝文帝迁都为明智之举【答案】C【解析】A.拓跋珪统治的中心地区是在平城涉及到洛阳地区B.冯太后的兴趣也不能影响到洛阳园林的艺术特点主要还是孝文帝改革的作用C.洛阳的园林有汉族文化的特征主要是孝文帝汉化的作用冯太后执政时期政治中心在平城D.材料反映了平城和洛阳的园林风格明显不同这主要是孝文帝在洛阳推行改革的结果并不能体现出迁都是明智之举9.太和十八年孝文帝不顾鲜卑贵族的强烈反对借南征的名义完成了迁都洛阳的政治宏愿这对于世代居住在朔方的鲜卑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震动迁都二十年后反对者依然存在材料反映了()A. 北魏统治集团凝聚力丧失B. 鲜卑贵族集团的顽固保守C. 华夏正统至尊地位的确立D. 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复杂性【答案】D【解析】仅通过材料不足以说明北魏统治集团凝聚力丧失和鲜卑贵族集团的顽固保守故A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根据材料“孝文帝不顾鲜卑贵族的强烈反对借南征的名义完成了迁都洛阳的政治宏愿这对于世代居住在朔方的鲜卑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震动迁都二十年后反对者依然存在”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举措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且持续了较长时间这表明历史发展有着曲折性和复杂性故D项正确故选D10.“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材料描述的改革是()A. 商鞅变法B. 1861年改革C. 孝文帝改革D. 王安石变法【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森林民族原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结合指的是孝文帝改革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选C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人口流动反映了社会的变迁材料一 4至6世纪中国境内民族迁移示意图材料二《晋书》记载“昔中原丧乱流寓江左(江左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庶有旋返之期故许其挟注本郡”东晋政府允许侨人(寓居南方的北方人口)登记户籍注明本人的原籍并给予免除赋役之优待——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南北方统治者面对大规模民族迁移所采取的措施及影响【答案】北方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南方东晋政府允许侨人登记户籍免除赋役有利于社会安定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经济重心南移【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南方东晋政府允许侨人登记户籍免除赋役有利于社会安定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经济重心南移12.(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时期门阀制度改革的特点12.(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孝文帝时期的门阀制度改革【答案】(1)实施的范围扩展至鲜卑贵族兼顾鲜卑历史传统和现实政治需要笼络魏晋旧门和汉族新贵强化皇室与鲜卑族、汉族高门的政治联姻【解析】(1)根据材料“在鲜卑贵族中建立姓族”可知实施的范围扩展至鲜卑贵族根据材料“历史最为久远的鲜卑八姓地位最高与汉族高门‘四姓’同等对待纳入‘士流’ 勿充‘猥官’”可知兼顾鲜卑历史传统和现实政治需要笼络魏晋旧门和汉族新贵根据材料“孝文帝还规定诸王嫔妃必出自‘八族及清秀之门’ 此前所娶若非一流高门则降为妾媵另娶高门女子他为六位弟弟所聘娶的女子除一位来自鲜卑八姓外另外五位均来自汉族高门”可知强化皇室与鲜卑族、汉族高门的政治联姻【答案】(2)维护了鲜卑贵族的政治利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统治集团上层的内部矛盾促进了政权稳固有利于民族交融忽视了统治集团内部中下层的利益延续了魏晋以来门阀制度的弊端【解析】(2)对孝文帝时期门阀制度的改革的评价可从有利及不利方面分析13.(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人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3.(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的汉化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13.(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文化融合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答案】(1)变化由畜牧业为主转向农业为主(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解析】(1)由牧马图到耕牛图的变化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人民的生产方式变化为从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答案】(2)措施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影响缓解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巩固了封建统治提高了汉族文化的影响【解析】(2)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北魏的汉化措施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第二问汉化措施的影响由材料可知缓解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巩固了封建统治提高了汉族文化的影响【答案】(3)影响为国家统一奠定基础丰富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解析】(3)民族融合对中国历史造成深远的影响从政治方面来讲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从文化方面来讲促进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14.(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两次改革改革方式的相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14.(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少数民族传统这一问题的认识【答案】方式通过接受汉族社会制度完成政权的汉化原因中原农耕文明的程度较高形成较为系统的典章制度北魏和元都是少数民族政权社会发展程度较汉族落后希望通过政权的汉化维护统治【解析】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从宏观上把握材料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事物给予正确解读和归因的能力关于第一小问的“相同之处”比较简单根据两则材料相关信息即可直接分析、认知得出即把握住“接受汉族文化”立意关于第二小问的“原因” 难度较大在审题和作答时候重点注意从三个层面展开认识A.中原汉族文化的先进性 B.少数民族政权文化的落后性 C.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开明开放”驱动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汉化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汉化政策不是要全盘改变少数民族传统是借鉴吸收汉族制度文化的合理部分是否改变传统要看少数民族传统是否符合民族发展需要及社会发展趋势如果不符合就一定要调整【解析】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并对历史事物给予正确认知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本问属于开放性题型设问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容易入手不过根据题干材料总体立意来看应该注意把握到以下维度 A.汉化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统治者要主动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B.汉化政策要讲究策略不能够全盘吸收等。

高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题及讲解

高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题及讲解

高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题及讲解一、选择题1.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统一北方B. 促进民族融合B. 增强中央集权D. 改善农业生产2. 孝文帝改革中,推行汉化政策的措施包括以下哪项?A. 强制鲜卑族人改姓汉姓B. 废除鲜卑族的传统服饰C. 推广鲜卑语作为官方语言D. 禁止鲜卑族人学习汉文化3. 孝文帝改革中,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 推广铁器的使用B. 改善水利设施C. 强制农民种植特定作物D. 废除土地私有制二、填空题4. 北魏孝文帝改革发生在________年,是北魏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

5. 孝文帝改革期间,鲜卑族的姓氏被改为汉姓,例如“拓跋”改为“元”。

三、简答题6. 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四、论述题7. 论述孝文帝改革中推行汉化政策的利弊。

五、材料分析题8.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孝文帝改革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

材料一:“孝文帝改革期间,实行均田制,使农民有了稳定的土地来源。

”材料二:“孝文帝改革期间,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

”参考答案:1. B2. A3. B4. 公元485年5. 元简答题:6. 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

论述题:7. 推行汉化政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民族融合,提高国家的文化水平。

但同时也可能导致鲜卑族文化的丧失,引起部分鲜卑族人的不满。

材料分析题:8. 孝文帝改革通过实行均田制,保证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推行汉化政策,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国家认同,为国家的长期稳定打下了基础。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北魏孝文帝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六位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名元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当时有人对他推行的一项改革措施加以称赞“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 ”该措施是()A. 均田制B. 租调制C. 俸禄制D. 三长制【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可知这是北魏推行的均田制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都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但不符合题意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开始采用汉族的先进文化进行统治其措施主要有①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②推行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③重用汉族儒生④兴办太学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3.北魏推行均田制的直接受益者是A. 贫苦农民B. 鲜卑贵族C. 汉族地主D. 封建国家【答案】D【解析】4.下图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它休现了这一时期社会文化习俗的演变这说明A. 汉民族文明对少数民族文明的全面渗透B. 汉胡文化交流有利隋唐文化包容性发展C. 国家分裂严重影响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D. 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文化濒临消失【答案】B【解析】图片显示的是胡汉文化的交流融合一定程度上为隋唐文化兼容并包奠定基础B正确胡汉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排除A 文字和图片内容均不涉及国家分裂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排除C D项“消失”绝对化排除5.“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材料描述的改革是()A. 商鞅变法B. 1861年改革C. 孝文帝改革D. 王安石变法【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森林民族原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结合指的是孝文帝改革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选C6.如表所示为北魏汉族大臣所占比重变化情况据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A. 民族矛盾逐渐消失B. 汉化改革是发展主流C. 鲜卑族完成封建化D. 汉文化的影响力增强【答案】D【解析】7.北魏孝文帝确立先进生产关系的关键措施是()A. 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B. 迁都洛阳C. 采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政治制度D. 改革鲜卑旧俗【答案】A【解析】8.孝文帝太和二年(478年)诏“皇族亲戚及士民之家不惟氏族高下与非类婚偶先帝亲发明诏为之科禁而百姓习常仍不肃改朕今宪章旧典祗案先制著之律令永为定准犯者以违制论”这说明北魏孝文帝A. 废除了拓跋贵族的特权B. 注重运用法律管理国家C. 确立了法治的管理模式D. 注重维护封建等级关系【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皇族贵戚及士民之家不惟氏族高下与非类婚偶先帝亲发明诏为之科禁”明显可以看出是反对打破高低贵贱门户偏见随意的婚配这是为了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防止上下尊卑关系的错乱故选D 材料的意思是要阻止上下尊卑的自由分配是要维护贵族特权而不是废除贵族特权排除A 材料并不是强调运用法律对国家管理排除B 材料措施并没有确立国家管理的法治模式排除C9.孝文帝改革最重要的意义是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其中不包括()A. 形成共同的生活区域B. 鲜卑族逐渐灭亡C. 汉语言文字被确定为“正音”D. 服饰礼仪互相吸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识记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民族融合形成了共同的生活区域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等方面与汉族趋同汉语言文字被确定为“正音” 故A、C、D三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民族融合不是鲜卑族逐渐灭亡 B 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10.某校高一某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了以下几本书籍据此推断其研究的主题应该是()A. 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B. 希腊文化的传播与发展C. 海外殖民的兴起与衰落D. 文明交流的途径与扩大【答案】A【解析】略11.如图根据所学判断下列言论出自①处的是A. 利禄官爵专出于兵无有异施也B.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C.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D.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答案】A【解析】12.北魏孝文帝依照汉人李安世之议诏令凡15岁以上的男子每人授给种植谷物的露田40亩女子20亩初受田者男子每人另授桑田20亩限3年内种上规定的桑、枣、榆等树桑田按现有丁口计算若全家都是老小残疾的 11岁以上及残废者各受丁男一半之田此制度的实施A. 改变了地主土地私有制B. 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C. 限制了官僚贵族的利益D. 完善了北魏的政治体制【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北魏推行的均田制在均田制之下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故B项正确均田制并改变土地私有制的实质排除A 均田制是把无人的荒地分给农民并不会影响官僚的利益排除C 材料与政治制度无关排除D13.孝文帝迁都后有“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其中“塞下”应是()A. 洛阳B. 长安C. 平城D. 建康【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迁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识记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时期把都城由平城迁至洛阳故“塞下”应是洛阳 A 项正确B项是西安排除 C项是北魏原来的都城山西大同排除 D项是南京排除故选A.14.“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据此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A. 改鲜卑姓为汉姓B. 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C. 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D.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并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规定三十岁以下的朝中官员必须使用汉语禁止用鲜卑语如故意不使用汉语将给予降职或罢黜处分据此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孝文帝改革中“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的内容故B项正确材料与“改鲜卑姓为汉姓”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 故C项错误“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15.北魏明元帝(409~423年)设中书学以汉人索敞为中书博士其学生“前后显达至尚书、牧守者数十人” 到孝文帝时有记载的88位中书博士只有一位是鲜卑贵族 42位中书学生只有三位是鲜卑子弟这些中书博士和中书学生“皆冠冕之胄” 北魏设置中书学意在()A. 笼络汉族高门巩固统治B. 教育鲜卑子弟全面汉化C. 模仿南朝建立门阀政治D. 团结鲜卑贵族推进改革【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鲜卑族贵族建立的北魏政权选择汉人为主的高官子弟进入中书学为中书博士和学生意在笼络汉族高门巩固统治 A项正确教育鲜卑子弟全面汉化与中书博士的学生多为汉人不符 B项错误模仿南朝建立门阀政治是表现不是本质目的 C项错误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设置中书学团结的是汉族人不是鲜卑贵族 D项错误故选A16.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所实行的均田制的性质是A.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B.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C. 小农个体土地所有制D. 集体土地所有制【答案】B【解析】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17.(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改革前北魏面临哪些主要问题17.(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改革时解决土地问题的相关规定并指出其积极作用17.(3)从文明史的视角指出孝文帝上述改革的历史价值【答案】问题豪强兼并土地百姓贫饥流亡政府赋税没有保障【解析】依据材料一“荫附者皆无官役而豪强征敛倍于公赋”、“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可知孝文帝改革前北魏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豪强兼并土地百姓贫饥流亡政府赋税没有保障【答案】规定受田数量男女有别鼓励垦荒按级别给官僚分配公田允许人民有条件迁移作用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解析】依据材料二“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得出规定一是受田数量男女有别依据材料二“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即种植”得出规定二鼓励垦荒依据材料二“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艰异州他郡唯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得出规定三是允许人民有条件迁移依据材料二“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得出规定四是按级别给官僚分配公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积极作用是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答案】价值促进了北魏由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文明史的视角孝文帝上述改革的历史价值是促进了北魏由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18.(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两次改革改革方式的相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18.(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少数民族传统这一问题的认识【答案】方式通过接受汉族社会制度完成政权的汉化原因中原农耕文明的程度较高形成较为系统的典章制度北魏和元都是少数民族政权社会发展程度较汉族落后希望通过政权的汉化维护统治【解析】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从宏观上把握材料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事物给予正确解读和归因的能力关于第一小问的“相同之处”比较简单根据两则材料相关信息即可直接分析、认知得出即把握住“接受汉族文化”立意关于第二小问的“原因” 难度较大在审题和作答时候重点注意从三个层面展开认识A.中原汉族文化的先进性 B.少数民族政权文化的落后性 C.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开明开放”驱动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汉化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汉化政策不是要全盘改变少数民族传统是借鉴吸收汉族制度文化的合理部分是否改变传统要看少数民族传统是否符合民族发展需要及社会发展趋势如果不符合就一定要调整【解析】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并对历史事物给予正确认知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本问属于开放性题型设问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容易入手不过根据题干材料总体立意来看应该注意把握到以下维度 A.汉化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统治者要主动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B.汉化政策要讲究策略不能够全盘吸收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下册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试题
1.北魏孝文帝改革制定官吏俸禄制的历史作用不包括
A.减轻了人民的赋税负担
B. 增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C.有利于吏治的进一步好转
D.为豪强地主割据一方提供了物质基础
2.三长制的历史作用在于
①有利于推行均田制②使基层行政机构得以完善③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④助长了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北魏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发生了变化,重点转向了
A.制度革新
B.移风易俗
C.建设洛阳
D.学习汉族文化
4.北魏孝文帝改革移风易俗的内容包括
①易服装②讲汉话③改汉姓④通婚姻⑤改籍贯
A.②④⑤
B.①②③④
C. 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5.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实行俸禄制②推行均田制③建立三长制④迁都洛阳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④①②③
D.④②①③
6.直接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改革措施是
①俸禄制②均田制③三长制④租调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7.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

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B.移风易俗
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
D.迁都洛阳
8.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A.提高少数民族素质
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9.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
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的生产力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
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改革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0.均田制实施的前提是
A.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B.北魏孝文帝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
C.封建政府手中有大量的无主荒地
D.屯田制无法顺利实行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记》
材料二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40亩,妇人20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迁者听逐空荒。

……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

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

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

(2)它能抑制“富强者兼山泽”吗?为什么?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4)简要评议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

12.风俗习惯的演进和变化,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演变和发化。

在古今社会
的改革中,往往涉及社会风俗的变革。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是怎样进行风俗习惯改革的?你如何评价这一改革?
(2)你认为移风易俗与改革的关系如何?
(3)联系社会现实,你认为当前有哪些陋习需要改变?
13.(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
情。

外谋南伐,其实迁也。

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C.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
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
14.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后期的侧重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贵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高二下册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试题参考答案
1.D 官吏俸禄制加强了对豪强地主的控制,限制了豪强地主割据势力。

2.A 三长制限制了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

3.B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即移风易俗。

4.D 魏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内容比较全面,包括服装、语言、姓氏、婚姻、籍贯等。

5.A 从时间看,484年实行俸禄制,485年推行均田制,494年迁都洛阳;
从事件的联系看:三长制是为配合均田制而实行的,因此应在均田制之后。

6.D “①俸禄制”“③三长制”是政治制度改革的措施,符合主题干“农业改革的措施”应是“②均田制”和“④租调制”。

7.A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教材、提取信息的能力。

从教材可以得出,整顿纲纪,赏罚严明,改革旧制,官吏多遵纪守法,也就是吏治有所好转。

8.C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实际上是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即学习农耕文化。

9.C 本题可用排除法。

鲜卑贵族大多对改革持反对意见,因此②不正确,凡含有②的选项皆可排除。

10.C A、B两项可以是均田制实施的背景和原因,但并非决定性因素,且只能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均田制有影响,而不能影响隋唐均田制的实施。

D项屯田制与均田制没有必然联系。

C项政府手中有大量无主荒地,即暗示不会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保护了官僚地主的利益,均田制才能得以实施。

11.【解析】回答第(1)问要理解“实质”,体现阶级属性。

回答第(2)问要分析出现现象的根源是什么,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本身决定了土地兼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回答第(3)问关键在于全面理解材料的有关内容。

回答第(4)问要把握好“评议”两字,既要说明它在当时产生的影响,也要说明它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1)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交纳赋税和服徭役。

其实质是维护封统治。

(2)不能抑制兼并。

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

(3)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

(4)保证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使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促使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定居农耕;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

12.【解析】本题以风俗习惯的改革为切入点,从一个角度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回答时应根据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并联系现实生活回答。

【答案】(1)措施:改着汉服,改易汉姓,提倡鲜卑与汉族通婚,以汉语为正音,废除鲜卑旧制。

评价:加快了鲜卑族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丢掉了鲜卑族勇武质朴的长处,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2)风俗的滞后性和保守性,起到妨碍改革的消极作用;倡导新风尚,革除陋习恶俗,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方面;移风易俗往往具有开风气之先,为改革开路的特殊作用。

(3)春节时,跪拜磕头,上坟烧香的习俗;结婚时大要彩礼;厚葬习俗等。

13.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析能力。

题目材料中的“外谋南伐,其实迁也。

”表明,孝文帝对迁都困难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也说明C正确。

由“众心恋旧”说明B正确。

由“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可知D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