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学案 新人教
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509人教PPT课件

本课小结
一、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必然原因:北魏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二、社会基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
三、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
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1、经济:实行均田制、新租调制(学习汉族的农耕经济)
2、政治:整顿吏治、实行三长制(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北魏 刘宋
胡人与汉人
西晋末年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为代表的北方及 西北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中原,建立了很多割据政权。在100多年 的时间里,这些游牧部落长期在中原地区生活,逐渐抛弃旧有的传 统,转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演变成汉民 族的新成员。与此同时,一部分汉人在与胡人接触过程中,受到胡 文化影响。他们不仅在穿着打扮、日常习俗上模仿胡人,而且也改 取胡名,改说胡语。到后来,他们的子孙干脆以胡人自居。
姓名:元宏 曾用名:拓拔宏 庙号:高祖 谥号:孝文帝 出生地:平城 (今山西大同北) 民族:鲜卑族 在世:467-499 在位:471-499 爱好:儒家思想 特长:诗赋 历史评价:
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 族大融合。
一、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探究三:阅读下列材料,试概括孝文帝改革的个人因素。
三、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
3、文化:革除旧俗
(学习汉族的文化习俗)
推动了北魏社会封建化的进程
课堂练习
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A、整顿吏治 B、迁都洛阳 C、汉化政策 D、颁布均田令
三、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探究四:阅读下列材料,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材夷物经后政殷济来治料狄阜:中:。。国促推自昨的进动晋至统了了宋洛一北少以阳奠方数来,定经民,始了济 族知视坚的政衣洛实恢权冠阳的复的士为—经和封族荒—济发建土,摘基展化,并自础,;在此杨。巩中中庆固原谓之了长,《北江礼洛魏以仪阳政北富伽权,盛蓝,尽,记为是人》 材化政社国治会家料”、整的……通体 形北扭向:成朝转重。促的了振进强魏的了盛晋隋民来以唐族自来大的体的帝交制帝国流的国的与力颓历融量势史合…,出,…交并口有构替。利成的于了“统走胡一出化的门”多阀和民士“族族汉
高中历史一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课程目标】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迁都洛阳以及社会生活习俗方面的改革;(2)通过“卓有成效”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改革的作用;(3)通过“雷厉风行移风易俗”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及民族融合的实质.2、过程与方法:(1)联系所学知识探究制度创新对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作用,结合今天的改革探究文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革的影响;(2)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及民族融合的实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是值得肯定的;其改革的策略和坚决的态度也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2)认识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重点与难点】本课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新新制和移风易俗本课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利用教材中的引言导入新课:496年,孝文帝巡幸嵩山。
留守洛阳的太子恂对改革一直心怀不满,阴谋策动叛乱。
事情败露后,孝文帝将太子恂废为庶人,囚禁于洛阳。
次年,又以不思悔改为由,将他处死。
同年,鲜卑族贵族中的一些元老勾结文武高官发动兵变,也遭到孝文帝的坚决镇压。
这些叛乱事件的接踵发生,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孝文帝的改革,遭到守旧势力的激烈抵制。
那么,孝文帝究竟推行哪些改革措施,使得守旧势力如此不满,企图作垂死挣扎呢?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本课新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特点(1)前期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2)重点与目的:建立新制,取代旧制,以缓和社会矛盾。
2、措施(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484年①原因:吏治黑暗,贪污成风改革之前,北魏官吏无俸禄制,任意搜刮百姓,导致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从而激化了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矛盾,并且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②内容:a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官吏级别高低发放;b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贪污帛一匹及枉法者,死)。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优秀教学案例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历史纪录片、图片等,为学生营造一个直观、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设计相关的历史情景,如角色扮演、模拟辩论等,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内容。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孝文帝改革是北魏历史上一系列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对于推动当时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本课主要讲述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历史意义。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可能性,掌握其主要改革措施,认识其历史意义,从而提高历史素养。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鼓励学生提问,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孝文帝改革。
3.采用史料教学,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汲取信息,形成对孝文帝改革的全面认识。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孝文帝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
3.总结孝文帝改革的核心内容及其历史意义,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五)作业小结
1.布置相关作业,使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对孝文帝改革进行深入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孝文帝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第三单元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

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卓有成效的新制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改革的作用联系所学知识探究制度创新对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作用问题探究材料分析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是值得肯定的;其改革的策略和坚决的态度也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巧设计迁都洛阳490年孝文帝亲政,495年正式迁都洛阳迁都洛阳的原因结合今天的改革探究文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革的影响情景教学对比分析雷厉风行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及民族融合的实质问题探究教师点拨综合分析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教材分析与建议课时安排1课时。
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
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节引言简单介绍了以太子恂为首的鲜卑贵族守旧势力反对孝文帝改革,于496年接踵发动了两次叛乱,都被孝文帝严厉镇压的史实。
旨在通过史事创设情景,激发起学生对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探究,并激发起学生对孝文帝大义灭亲,坚决改革精神的钦佩情感。
建议教师充分利用这一情景契机,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实施情景教学。
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两个时期介绍了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条理清晰。
前期改革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建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治经济制度,主要包括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和新的租调制;后期改革是在孝文帝亲自主持下进行,主要有两个方面,即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
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和文史资料,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并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另一方面鉴于本课教材在整个课题中承上启下的地位,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孝文帝改革每一项措施实施的原因和作用,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这场改革的背景和影响,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zgy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谓长江以北,尽
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
胜,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北人安可不
重?2、设巧计谋迁都洛阳
——《洛阳伽蓝记》
(1)迁都原因:
①政治: 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②经济: 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③军事: 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鲜卑人乐俑
中国古代礼乐源自周礼, 孔子的“仁”是对礼乐的高 度浓缩,历代封建统治者沿 用该制度维护自身统治。
从材料和图片中,你又能得出 什么认识?
3、后期——移风易俗
(1)特点:孝文帝主持,以学习汉文化为主要目的
(2)措施:
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 (3)影响: 争取汉族地主的支持;
推动了北魏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为隋唐统一和繁荣 奠定基础
全面推进 汉化政策
认识
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2、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
3、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 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 ……….
俸禄制能否达到防止贪污的目的?
一定程度上有,但不可能从根本 上防止贪污现象。
对于今天如何防止腐败的问题, 有人提出了“高薪养廉”的主张。 你认为这一主张怎么样?
不同点: 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 易俗;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
小结
背景
社会矛 盾尖锐
内容
均田制 租调制 三长制 整顿吏治
影响
侧重点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保证政府收入 加强政府对人民控制 巩固政权的稳定
通过制度 建设缓和 社会矛盾
鲜卑族 迁都洛阳 落后 革除旧俗
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518人教PPT课件

稳定和巩固政权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保证政府收入
通过制度 建设缓和 社会矛盾
加强政府对人民控制
加速鲜卑族封建化 全面推进
促进民族融合
汉化政策
(08广东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 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 授田。”
田 制
量无主荒地; 经济衰退
制种的 ,土土层 税地地行制分不配得政度给买制)农卖度民耕);租定 有 役程利。调度于促抑国进制制家经(了征济赋土收发地赋展兼税。并和;徭
三 长 制
宗存配法在合督的均护问田制题制;邻职赋行责均,长:田征—影 政 革检制—发里查。徭权 的响户长役的 基:口—和,—兵巩 础经党征役固 。济长收,;租推;的奠恢健 了 家定复全行对后和了政人基体民期发层制的改展政;有权保效;,证控完了制善国。
二、露田、桑田均不得买卖,但“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 所不足。”
三、奴婢受田数量和办法与农民相同。他们可得壮牛一头,田 三十亩,但不再给桑田。
四、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 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新旧任相交接,不许出卖。 后代谓此“公田”为“职分田”或“职公田”。
孝文帝改革的性质
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
主持者
前期 冯太后
改革措施
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 吏治;②推行均田制;③ 设立三长制;④推行租调 制
改革重点
建立新制
后期
迁都洛阳
孝文帝 ①易服装、②讲汉话、③改汉 姓、④通婚姻、⑤改籍贯
移风易俗
背景
内容
影响
侧重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优质课教案_24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2)理解迁都原因、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联系与作用、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及实质(3)探究制度创新对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作用、文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革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材料分析、情景教学、对比分析、综合分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顺应时代潮流改革是值得肯定的,改革策略和决心值得学习与借鉴,改革与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3.教学用具幻灯片。
图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本书学的是改革史。
人类社会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改革史,一些国家和民族强盛的前奏,无不都是一场成功的改革。
今天我们学习一场一千多年前的由落后少数民族自身发动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
改革使北魏一度生机勃勃,但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30余年后,北魏灭亡。
北魏的兴盛与灭亡和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何种联系?今天我们学习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探讨可以给我们以哪些启示。
首先,我们先来回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一、改革的背景(一)改革的重要前提——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1.北魏的崛起(315年—386年—398年)2.北魏统一北方(439年)424年,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后,戎车屡动,频频征讨,431年灭夏国,436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
自西晋灭亡以后,北部中国纷纷扰扰了一百二十余年,至此复归于统一。
北魏重新统一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拓跋部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受到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随着黄河流域的重新统一,自拓跋珪时就已开始的封建化进程在拓跋焘统治时期出现了一个飞跃。
拓跋部封建化的主要途径是与汉族士人相结合,吸取汉族传统的统治思想、经验和政治制度。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3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师用书 新人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材整理1 卓有成效的新制1.整顿吏治(1)背景: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2)措施: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
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
(3)影响:吏治有所好转。
2.推行均田制(1)前提: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2)内容:485年,冯太后和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1)原因:与均田制相适应。
(2)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3)作用: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深度点拨] 均田制和三长制的关系三长制是为配合均田制而推行的,它们之间有密切联系。
(1)三长制强化了国家对地方的控制,为分田提供了依据,有利于均田制的推行。
(2)均田制为无地农民的生活提供了保障,隐瞒户口和曾流亡的农民得以安居乐业,也有利于三长制的实行。
教材整理2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1)政治①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寻求汉族地主阶级的合作。
②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深,改革阻力大。
(2)经济:平城经济比较落后,粮食供给经常发生困难。
(3)军事:平城与北边强敌柔然相毗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
(4)地理:平城偏居塞上,经略南方困难。
2.概况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
[课中思考] 阅读材料P37“学思之窗”:想一想,孝文帝为迁都洛阳提出了哪些理由?你认为,这些理由是否可以成立?【提示】北魏虽然实现了北方统一,但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隔阂,文化冲突剧烈;平城偏居塞上,民风强悍,崇尚武力,难以文治;洛阳等地曾是多个汉族王朝建都之地,迁都洛阳就可以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
可以成立。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鲜卑族原有姓氏改为汉姓。
改籍贯: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3.影响(1)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
(2)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深度点拨] 孝文帝汉化政策的作用孝文帝崇尚汉族文化,实行一系列的汉化政策,提高了鲜卑族的文化水准,是西北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目标导航] 1.了解北魏孝文帝前期改革的主要内容。
(重点)2.认识孝文帝改革中关于移风易俗的改革内容。
(难点)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前期改革的特点: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各种新的制度。
2.措施(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①措施: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
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准官吏自筹。
②影响:吏治有所好转,成为北魏王朝走向兴盛的重要原因。
(2)推行均田制①前提: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②内容:485年,冯太后和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③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设立三长制(4)推行新的租调制①内容: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②作用: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思维点拨]1.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制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缴纳赋税和服徭役,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2.均田制是孝文帝改革的核心内容,与其他创新制度密切配合、相互作用,推动北魏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为其他改革措施的推行奠定了基础。
3.均田制对后代田制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
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1)政治上: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都城平城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且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遇到阻力。
(2)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
(3)军事上:与北边柔然相毗邻,很不安全。
(4)地理位置: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统治。
(5)文化:洛阳为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经过:孝文帝以“南伐”为名,巧设计谋迫使贵族大臣接受了迁都的决定。
495年正式迁都洛阳。
[归纳总结]1.孝文帝迁都,实质上是一场是否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斗争。
以孝文帝为首的改革派,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迁都洛阳,这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的关键性行动,为后来的一系列改革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迁都是整个改革的关键,也是后期改革的前提,有利于巩固改革成果和进一步推行深层次的社会改革,但也不可避免地留下了后遗症,反映了改革的局限性。
三、移风易俗1.目的: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内容(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话:官员上朝时必须讲汉话。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将鲜卑人原有姓氏改为汉姓,按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加强民族联系,巩固统治。
(5)改籍贯: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3.影响: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易错提醒]在汉族地主中,以父祖在北魏所在任官职高低分为甲乙丙丁四等级;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氏门第最高外,以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为首,其门第与汉族大族四姓(卢、崔、郑、王)相对应;其他则是一般士族。
[史论要旨]1.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可,有力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知识图示]主题比较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史料一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①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
……其麻布之乡,一夫一妇布一匹……”②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史料二商鞅变法普遍推行县制……③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中央通过考课和监察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
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李冲上言:“宜准古,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长取乡人强谨者。
邻长复一夫,里长二,党长三。
”[史料解读]①②说明商鞅变法和孝文帝变法中的土地政策所起的作用。
③说明商鞅变法推行县制的作用。
[问题思考](1)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各是怎样调整生产关系的。
提示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若干年徭役)。
孝文帝: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2)根据史料二分析商鞅和北魏孝文帝各采取什么措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提示商鞅:普遍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
北魏孝文帝:设基层行政组织,实行三长制。
[史论总结]比较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的异同点(1)相同点①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
③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
④结果都取得了成功。
(2)不同点①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②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
1.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B.促进北方民族融合C.恢复和发展经济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答案 D解析A项是孝文帝实施汉化政策的目的;B项是孝文帝改革的影响;C项是均田制实施的结果,这三项都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2.观察下图,与图中场景直接相关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 )A.颁布均田令B.整顿吏治C.迁都洛阳D.移风易俗答案 C解析图中的场景展现了鲜卑大臣阻止孝文帝继续南伐的情形,孝文帝由此宣布迁都洛阳。
3.下表是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C.改鲜卑人为汉人D.消灭了鲜卑陋习答案 A解析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北魏孝文帝的文化习俗改革是从婚姻改革开始的……拓跋贵族与汉族高门建立了广泛的姻亲关系……太和二十年改鲜卑复姓,在把宗族十姓改为汉姓的同时,还特别规定十姓百世不通婚……颁行按汉族服饰制定的衣帽式样……禁止百官尤其是年纪在30岁以下的官员在朝廷中讲鲜卑语,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北语即鲜卑语,正音即汉族所讲语言)。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1)概括材料中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使一个拥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及鲜卑文化、鲜卑语很快消亡。
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1)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提倡与汉族通婚。
改鲜卑姓为汉姓;改穿汉服;学说汉话。
(2)①不同意。
一个民族必须善于学习先进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生活观念,大胆移风易俗,才能不断发展壮大,使本民族立于不败之地。
②同意。
风俗习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维护本民族的特性,以保护传统文化。
解析第(1)问要紧扣材料逐条概括。
第(2)问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基础达标]1.据《魏书·高宗纪》载:“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
”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在改革中( )A.实行俸禄制并整顿吏治B.推行均田制C.设立三长制D.推行新的租调制答案 A解析“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意思是说北魏的官吏巧取豪夺,贪得无厌,贪污受贿盛行。
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严惩贪官污吏,同时实行俸禄制,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2.北魏孝文帝初期“京师民庶,不田者多,游食之口,三分居二”。
为此孝文帝实行了( ) A.宗主督护制B.俸禄制度C.均田制D.汉化政策答案 C解析均田制是政府把无主荒地分给少地或者无地的农民,是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故C项正确。
3.(2016·乐山高二检测)北魏孝文帝下诏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为此,他决定( )A.将无主的荒地分给农民B.采取重文轻武政策C大量引进南方优秀人才D.南下并定都于洛阳答案 D解析材料阐述了迁都平城的不合理之处,采取的措施就是迁都洛阳,故D正确。
其他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4.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拓跋澄强调洛阳“均天下所据”,迁都洛阳可以“制御华夏”。
5.孝文帝规定:“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各宜深戒。
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他这样做有利于( )①加快鲜卑族封建化的过程②保存鲜卑族优良的民族传统③迅速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④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 C解析材料中的内容是要求三十岁以下的官员必须说汉话,这与保存鲜卑族优良的民族传统无关。
6.(2016·南阳高二期中)《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以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准确的是( )A.罢免不会说汉话的官员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C.上朝议事不准说鲜卑话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答案 B解析阅读题干中所给的材料,“年三十以上,习性以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可知A、C、D项的说法错误,因为由材料可知对30岁以上和30岁以下的官员是区别对待的。
故本题选B项。
[能力提升]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
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材料二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
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
(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书·李冲传》(1)根据材料一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