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地下空间开发案例

合集下载

地下空间案例整理

地下空间案例整理
新城建设中在高层设置了2处直升机起降坪,可用作空中救援。同时在建筑群的2层规划设置了47座空中连廊(已建13处),仅是部分缓解了高密度开发带 来的交通问题。地下空间的建设弥补了地上交通设施的不足,充分的人车分离; 2)地下空间采用低碳环保科技手段
建设真空垃圾收集、集中供冷、喷雾降温等环保能源系统,实现节能减排,提升环境品质。 3)地下空间为市民提供绿色公共开放空间
商业、办公、文化娱乐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结合主要交通设施建设,多分布在主干道和 轨道交通线两侧,强调公共空间与地下轨道站域的连通,打造高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战略发展 基地。 3)综合管廊与地下市政智能化运营
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比较齐全, 除雨水管道外其余9种管线的干管都被纳入综合管廊,上下水、 供电通信和垃圾收集系统等连接到每座建筑。高投入换来了基础设施的高效能和安全可靠性。 综合管廊运作全部采用信息化管理,每一个出入口及管廊内都装设了大量感应器和探测器, 管线的运行情况一目了然。
东京国际展示场(连接东京临海新交通线) 丰田大型综合展销中心(含地下)
案例借鉴 上海虹桥枢纽核心区地下空间规划
项目规模:总用地面积约1.4km² 地上建筑总量158万m² 地下公共服务设施开发量约为18.4万m² 地下停车设施规模为57.6万m²
项目简介:位于上海都市圈重心,上海市区与长三角 地区交通衔接门户。 上海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联动 长三角。 交通特点:大规模停车集中在高峰时段到发, 要求 停车系统具有较高的集散能力。 设计理念: 1)支援城市活动、引导经济发展、体现功能人性化、 实现环境生态化 ; 2)打造国际一流的现代化地下城,支援枢纽交通功能 的高效发挥 及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3)地下一层,地下步行网络;地下二层,停车环路系 统;地下三、四层,轨道交通系统。

国内外 地下空间案例

国内外 地下空间案例

国内外地下空间案例分析报告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地下空间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国内外许多城市都开展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将对国内外地下空间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国内地下空间案例1.北京地铁北京地铁是中国最早的地铁系统之一,自1969年开通以来,已经发展了多条线路。

北京地铁不仅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还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提供了重要支撑。

例如,北京地铁10号线连接了多个商业中心和居民区,为周边地区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服务。

2.上海地下商城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地下商城是上海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重要形式之一。

上海地下商城通常与地铁站点相连,方便市民购物、休闲。

同时,地下商城的开发还提高了城市土地利用率,缓解了地面商业中心的人流压力。

三、国外地下空间案例3.日本东京地下街日本东京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城市之一,为了缓解交通压力,东京开展了大规模的地下空间开发。

其中,东京地下街是最具代表性的项目之一。

东京地下街连接了多个地铁站和商业中心,为市民提供了便捷的交通和购物环境。

同时,地下街还设置了各种设施,如餐厅、咖啡厅、书店等,丰富了市民的生活。

4.法国巴黎大拱门法国巴黎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为了保护城市风貌和文化遗产,巴黎在城市中心区域开展了地下空间开发。

其中,巴黎大拱门是巴黎最著名的地下空间项目之一。

巴黎大拱门位于卢浮宫附近,连接了多个地铁站和商业中心。

大拱门内部设有各种设施,如电影院、餐厅、博物馆等,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

同时,大拱门还采用了先进的建筑设计和技术手段,如穹顶、玻璃幕墙等,使地下空间与地面建筑融为一体。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对国内外地下空间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地下空间开发对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高土地利用率、丰富市民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进一步推动地下空间开发工作的发展,我们建议:1.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地下空间开发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为地下空间开发提供有力保障。

国外地下空间开发案例分析

国外地下空间开发案例分析

国外地下空间开发案例分析发达国家对于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有近150年的历史,业已形成地下交通、城市管网、地下能源、水源储备与地下商业综合体开发等一系列综合开发模式。

她们的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实践表明,有序、合理、综合、高效地开发与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就是城市现代化改造与建设中解决中心城区高密度疏散、扩充基础设施容量、达到人车立体分流、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寻求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均衡与统一、减少环境污染、节约土地资源等现代化城市更新与复苏问题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中最有效途径之一。

各个国家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有的特色。

有鉴于国外在地下空间开发方面起步早,经验成熟,现选取几个典型的城市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了解其特色与经验,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日本日本国土狭小,城市用地紧张。

1930年,日本东京上野火车站地下步行通道两侧开设商业柜台形成了“地下街之端”。

至今,地下街已从单纯的商业性质演变为包括多种城市功能的、有交通、商业及其它设施共同组成的相互依存的地下综合体。

东京著名的购物中心与商业设施,比如秋叶原、新宿、银座等,都与地铁直接接通,基本上所有的地铁出口都直通地下商场。

1973年之后,由于火灾,日本一度对地下街建设规定了若干限制措施,使得新开发的城市地下街数量有所减少,但单个地下街规模却越来越大,设计质量越来越高,抗灾能力越来越强,同时在立法、规划、设计经营管理等方面已形成一套较健全的地下街开发利用体系。

据统计,日本已至少在26个城市中建造地下街146处,日进出地下街的人数达到1200万人,占国民总数的九分之一。

不仅大大缓解了路面交通压力,同时也推动了人防、灾防建设,给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日本的地下共同沟就是世界上兴建数量居于前列的国家之一。

日本东京将基础设施设置在地下,采用区域供应的方法。

在供电供热方面,东京采用的就是“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在一定区域建一座地下供冷中心。

12个超大深基坑案例,9种不同支护组合形式,妥妥的!

12个超大深基坑案例,9种不同支护组合形式,妥妥的!

12个超大深基坑案例,9种不同支护组合形式,妥妥的!12个优秀案例展示并解读基坑支护的不同组合形式:1、灌注桩+锚杆桩2、灌注桩+锚杆桩+内支撑3、灌注桩+搅拌桩+钢支撑4、灌注桩+挡土墙+钢支撑5、灌注桩+土钉墙+锚杆桩6、灌注桩+锚杆桩+挡土墙7、连续墙+钢支撑8、连续墙+锚杆桩9、灌注桩+连续墙+隔水帷幕案例1:北京财源国际中心基坑支护工程北京财源国际中心位于朝阳区东长安街延长线,原北京第一机床厂院内。

基坑北侧距居民楼最近距离为3.36m,西侧距丽晶苑(24)层为6.9m。

工程占地面积9444.8m2,总建筑面积23.96万m2。

该工程基坑开挖长279m,宽47-67m,开挖深度为24.86-26.56m。

基坑北侧:砖砌挡墙+灌注桩+5层锚杆支护体系。

西侧、南侧:连续墙+5层锚杆支护体系。

基坑的东侧、南侧东段:采用土钉墙+灌注桩+锚杆支护体系。

连续墙厚度600-800mm,深度20.24-34.1m;管棚采用φ108钢花管,水平间距1.5m,竖向间距1.5m;护坡桩采用φ800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桩间距均为1.4m;锚杆长度21-30m。

降水方式:采用大口管、渗井抽渗结合的闭合降水方案。

西侧支护形式:连续墙+锚杆桩北面支护形式:挡土墙+灌注桩+锚杆桩案例2:北京银泰中心基坑支护工程银泰中心位于北京建国门外大街国贸桥西南角原第一机床厂院内。

北侧紧邻地铁变电站,基坑围护与其结构外墙净距仅1.95m~2.13m。

该工程由三栋塔楼及裙房组成,总建筑面积35.75万m2 。

基坑开挖长219.4m,宽100.4m,最深部位22.95m。

基坑围护形式:采用10m土钉墙+灌注桩+2层锚杆。

灌注桩为φ800mm,桩间距为1.5m,桩深15.6-19.5m,共计407根。

锚杆为φ150预应力锚杆,第一道长度为15-18m,第二道长度为16-23m,间距为1.5m,共779根。

北侧支护形式:土钉墙+灌注桩+锚杆桩案例3:央视TVCC基坑支护、降水、土方及基础桩工程CCTV新台址建设工程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中路32号,地处东三环路东侧、光华路以北、朝阳路以南,地处北京市中央商务区(CBD)规划范围内。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开发案例分析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开发案例分析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开发案例分析引言: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开发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地下空间的利用已经成为城市规划者和开发者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开发的案例,探讨地下空间的利用和发展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一、地下商业空间的规划与开发地下商业空间的规划与开发是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重要方面之一。

以中国北京市为例,地下商业空间的规划与开发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北京市地铁线路建设的过程中,地铁站周边的地下空间被充分利用,建设了大型的地下商业中心,如王府井地下商城和西单地下商城。

这些地下商业中心不仅解决了城市商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缓解了地上交通压力,提升了城市的品质和形象。

二、地下交通空间的规划与开发地下交通空间的规划与开发是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以日本东京为例,地下交通空间的规划与开发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东京地铁系统是世界上最为庞大和复杂的地下交通系统之一。

通过地下交通空间的规划和开发,东京成功解决了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提高了城市的交通效率。

同时,地下交通空间的规划与开发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促进了商业和旅游的繁荣。

三、地下文化空间的规划与开发地下文化空间的规划与开发是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重要方面之一。

以法国巴黎为例,地下文化空间的规划与开发已经成为城市文化发展的亮点。

巴黎地下墓穴和地下艺术空间是地下文化空间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地下墓穴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巴黎的文化名片。

而地下艺术空间则为城市的文化生活增添了新的元素,举办了众多音乐会、展览和演出活动。

通过地下文化空间的规划与开发,巴黎成功地将地下空间转化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吸引力。

结论: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开发是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分析几个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开发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地下空间的利用和发展对城市的经济、交通和文化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尔地下空间案例

首尔地下空间案例

首尔地下空间借鉴内容:
●江南商业街:地铁站厅扩大,并直接进行商业开发
(萝岗站周边地下空间开发与其类似,PPT第12页);
●高速巴士客运站地下街:在解决2个地铁站点、1
个高速客运站的无缝换乘的同时,地下商业街直接
联系地铁站厅,并可直接联系周边的商业中心(暹
岗-苏元站地下空间开发与其类似,PPT第10页)。

1、江南商业街
地铁2号线、新盆唐线江南站站内,站点站厅层与商业开发紧密结合,同时实现两个站点的换乘。

同时,地下街的各大出入口可便捷联系周边各商场及设施,如:三星电子宣传馆d'light、国技院;
2、高速巴士客运站地下街:
地下公共步行通道首要还是解决交通功能,实现地铁3号线、地铁7号线、高速汽车客运站之间
的衔接,同时沿公共步行通道两侧设置商业。

步行通道全长880米,共600多个商家,包括服饰、首饰、化妆、家居、花卉、餐饮等业态设施,
并可连接其西侧的江南新世界百货。

国外地下空间开发案例分析

国外地下空间开发案例分析

国外地下空间开发案例分析发达国家对于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有近150年的历史,业已形成地下交通、城市管网、地下能源、水源储备和地下商业综合体开发等一系列综合开发模式。

他们的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实践表明,有序、合理、综合、高效地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是城市现代化改造与建设中解决中心城区高密度疏散、扩充基础设施容量、达到人车立体分流、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寻求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均衡与统一、减少环境污染、节约土地资源等现代化城市更新与复苏问题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中最有效途径之一。

各个国家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有的特色。

有鉴于国外在地下空间开发方面起步早,经验成熟,现选取几个典型的城市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了解其特色和经验,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日本日本国土狭小,城市用地紧张。

1930年,日本东京上野火车站地下步行通道两侧开设商业柜台形成了“地下街之端”。

至今,地下街已从单纯的商业性质演变为包括多种城市功能的、有交通、商业及其它设施共同组成的相互依存的地下综合体。

东京著名的购物中心和商业设施,比如秋叶原、新宿、银座等,都与地铁直接接通,基本上所有的地铁出口都直通地下商场。

1973年之后,由于火灾,日本一度对地下街建设规定了若干限制措施,使得新开发的城市地下街数量有所减少,但单个地下街规模却越来越大,设计质量越来越高,抗灾能力越来越强,同时在立法、规划、设计经营管理等方面已形成一套较健全的地下街开发利用体系。

据统计,日本已至少在26个城市中建造地下街146处,日进出地下街的人数达到1200万人,占国民总数的九分之一。

不仅大大缓解了路面交通压力,同时也推动了人防、灾防建设,给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日本的地下共同沟是世界上兴建数量居于前列的国家之一。

日本东京将基础设施设置在地下,采用区域供应的方法。

在供电供热方面,东京采用的是“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在一定区域建一座地下供冷中心。

东京的生活水回收和雨水处理系统也都在地下进行。

城市综合性公园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以宜宾中央公园项目为例

城市综合性公园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以宜宾中央公园项目为例

202282020年9月,我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提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该目标的提出影响深远,从此我国将走上高质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道路,并努力实现发展与减排相融合。

城市综合性公园是城市或地区中面积最大的绿地,对城市的节能减排和生态碳汇具有重要作用,故城市中应大力发展绿化用地。

但城市进程在加快,土地资源越发稀缺,城市建设通过开发利用综合性公园的地下空间,使公园建设与周边居民的生活需求相结合,成为城市景观发展的一种选择。

1综合性公园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前景1.1综合性公园的概念及分类综合性公园是指具有大面积绿地,能丰富户外游憩活动内容、功能全面,且可供半日以上游览的城市公共性绿地公园。

综合性公园包括市级公园和区级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其功能全面,室外游憩活动丰富,服务于全年龄段居民,是广大城市居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

1.2开发新建综合性公园地下空间的必要性1.2.1提升生态碳汇能力,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

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背景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城市各项建设活动中,必须首先考虑减排和固碳的要求,进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唯一选择。

可持续发展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4个方面,使城市的发展达到一种动态的协调与平衡,目的是建立一个以生存容量为基础的花园城市。

在城市大型公共绿地如综合性公园的建设之初,需考虑周边居民的其他生活需求,搭建全功能的生活型绿地,提高城市公共绿地的附加值。

或在新城建设的同时,可考虑大型公共绿地如区级公园等的建设,并将城市商业综合体或基础设施置于地下。

1.2.2节约土地,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环境。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明确:“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加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推广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

”目前中国的城市建设中,人均建设用地紧张,若建设城市大型公园绿地的同时,开发利用其地下空间,将是节约土地、高效利用城市空间、满足周边居民生活需要的有效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国际化趋势与中国的发展战略(摘要)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管理的国际化趋势
(一)、欧洲
(1)、英国伦敦的经验: 大力发展城市地铁
1845年,英国伦敦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

从此,大城市、特大城市围绕着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而建设了大量的地铁。

目前世界上有地铁运营的国家和地区有44个,城市99个,线路总长约5900km,还有许多正在进行地铁线路的勘测、规划设计和施工.
(2)、法国巴黎的经验:废弃矿穴资源的利用与立体化城市
法国巴黎最早的地下空间开发为废弃矿穴的再利用.利用几个世纪之前挖掘的废弃矿井布置城市下水道、共同沟、防空防灾设施,并1890年成功用于巴黎世博会中国馆与印度馆的设置,取得了轰动效应。

巴黎城中心地区的雷亚诺中央广场改造实行立体化再开发,把贸易中心改造成一个综合功能的公共活动广场,在强调保留传统建筑艺术特色的同时,开辟一个以绿地为主的步行广场,为城市中心区增添一处宜人的开敞空间;与此同时,将交通、商业、文娱、体育等多种功能都安排在广场的地下空间中,形成一个大型的地下城市综合体。

巴黎的另一个成功案例为拉德芳斯新城的立体开发。

在拉德芳斯的地下,建立了庞大的地下道路系统。

将到发交通与通过式交通一并安置在道路地下.地面全部绿化、广场,俨然一座公园式的城市,人行环境舒适安全.
(二)、北美
(1)美国波士顿的经验:道路的地下化
波士顿中央大道,经历了由高架道路到地下道路的地下化过程.这个工程被称为美国有史以来工程
量最大、工期最长、资金投入最多的市政工程,验证了城市道路及高架道路的地下化趋势。

(如下图所示)
(2)加拿大的经验:蒙特利尔的地下城市
加拿大蒙特利尔由于寒冷的气候,居民地面出行多有不便。

又依靠1972年蒙特利尔世博会的成功举行,开发了大规模的地下综合体。

如今蒙特利尔已经建成了世界最长的地下步行系统.
(三)、亚洲
(1)日本东京的经验:共同沟
共同管道,又名综合管廊,或者共同沟,最早形成于法国巴黎.而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日本达到成熟阶段。

日本东京的共同沟的长度在世界各大城市中排名榜首,在规划、设计、施工、管理、营运等方面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已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法律、法规、规定、办法.(如下图所示)(2)韩国的经验:恢复历史风貌
20世纪70年代,为了解决老城区中心地段东西向的交通问题,韩国首都首尔政府将东西向的水道—清溪川填埋,河上盖板改建成一条高架城市快速干道。

2003—2005年,李明博市长极力推动恢复清溪川河道,为市民提供一个具有娱乐休闲条件的亲水环境。

(3)香港的经验:轨道交通沿线综合开发
香港地铁公司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家不仅不靠政府财政补贴,反而赢利的公司之一.从地铁规划建设之初,香港政府就将地铁用地及其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土地一并划归地铁开发公司建设。

随着地铁的建成,周围地产也随之升值。

用经营地产的收入来平衡地铁建设、运营的赤字,做到盈亏平衡甚
至盈余。

二、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管理的发展现状
(一)、现状与成就
1、我国现代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源于人防工程,至20世纪末人防工程仍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主体;
2、人防工程的发展为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积累了经验、技术和人才;
3、进入21世纪,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逐步转入地铁建设的新时代;
4、城市交通隧道与地下停车场的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5、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编制工作取得新进展;
6、城市地下空间的政策与法规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

(二)、代表性案例
北京中关村、杭州钱江新城、深圳罗湖综合改造、上海的地铁、地下综合体、综合管沟、人防工程、越江隧道、以及北京、上海等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等。

(三)、存在问题
1、观念陈旧、规划滞后;
2、设施的功能单一、缺乏衔接、连通与系统整合,综合效益不高;
3、管理的体制、机制、法制等与实际需求不适应;
4、整体科技水平与国外差距较大。

四、未来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管理的发展战略
(一)、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与国内成功的实践,笔者认为,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应坚持:“科技引领、规划优先、交通优先、防灾同步、突出重点、适度开发、结构优化、系统整合、以人为本、创新求变、资源节约、保护环境、生态和谐、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

(二)、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发展方针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方针是:牢固地树立“安全、资源、环境”三位一体的发展方针,“科学、合理、适度、有序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及其可供利用的优越的环境条件,努力减少负面影响,为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目标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三)、未来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需求预测
1、交通设施的地下化
2、大型地下综合体
3、民防与综合防灾设施
4、市政管线的地下化与集约化
5、基础设施地下化
6、仓储设施的地下化
7、科技和人才的集约与复合
8、体制、机制与政策、法规
(四)、未来地下空间优选发展的10大科技领域
1、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设计理论、方法与技术规范。

2、大型、深层地下空间设施建设新技术与成套机械设备的国产化。

3、轨道交通的运营车辆及相关设备的国产化。

4、地下空间环境舒适性与安全性营造的理论、方法、标准及相关设备研制.
5、适用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生态、节能型新材料、新工艺及新设备的研制。

6、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城市环保灾害防治新技术。

7、地下空间资源的数字化、信息化及其应用技术。

8、城市地下空间突发性事故的应急对策与措施研究。

9、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综合经济研究。

10、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保险机制及风险研究。

(五)、当前城市地下空间管理体制的建设构想
1、加快建立国家级统一组织协调与管理的机构体系;
2、地方政府的管理体制建设宜分步进行探索:
(1)、第一步:“十一·五”的前三年,宜设立“政府联席会议制度"和“专务办公室”的基本模式进行综合协调与管理试点;“专务办公室”的设立以“政府授权、一家为主、多家配合”的方式组织实施.
(2)、第二步:“十一·五”的后二年,可在第一步“试行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和固化,积累经验,待条件成熟时再组建专门的管理机构.
(六)、当前城市地下空间管理机制建设的重点内容
1、运行管理机制
如:项目审批、投资融资、工程监督、运营管理、信息资源共享等机制的创新。

2、推进与助成机制
通过建立多种单项公益性设施(地下车库、地下道路、综合管沟、地下变配电站等)推进助成机制,积极有序、合理高效地推进民间资本为城市建设服务。

3、科技创新机制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既是一门综合性交叉的新学科,也是一项涉及面广的巨大新型产业.因此,市政府应高度重视、并通过机制创新来激活科技创新和人才建设,为后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七)、当前城市地下空间管理法制建设的工作重点
1、成立“国家和地方性立法研究小组”,由政府法制部门负责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协同研究;
2、先从“专项行政规章”制定入手,再逐步充实完善形成部门或地方性行政法规。

3、应抓紧开展“综合性立法"的研究制定工作,以适应我国城市发展的需要。

同时,也可通过全国人大提案,建设推进国家制订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相关法律,行政法规,提高现行法律的层级。

4、应抓住学习贯彻《物权法》的重要契机,进一步推进地下空间土地使用权和地下空间设施产权的确权、登记、发证、交易与管理等相关法规的制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