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巨细胞瘤病理及鉴别诊断
骨巨细胞瘤病理分型

骨巨细胞瘤病理分型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GCT)是一种原发性骨肿瘤,通常发生在骨骺区域。
它的主要特征是多核巨细胞的形成和骨破坏。
骨巨细胞瘤的病理分型是根据肿瘤细胞的形态、细胞密度、细胞排列方式和胞内分泌物质等特征进行分类的。
目前,根据WHO的分类标准,骨巨细胞瘤可分为4个病理类型。
第一型是典型型牙骨巨细胞瘤(Conventional Type)。
典型型牙骨巨细胞瘤是最常见的类型,占所有骨巨细胞瘤的90%以上。
在该类型中,肿瘤细胞具有多核巨细胞的形态,排列分散或成群。
在瘤细胞间可见到纤维组织和血管。
典型型牙骨巨细胞瘤具有明确的边界,并且瘤细胞间有大量的间质细胞存在。
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排列整齐并且细胞形态一致。
第二型是透明细胞型牙骨巨细胞瘤(Clear Cell Variant)。
透明细胞型牙骨巨细胞瘤是一种相对较罕见的类型,占所有骨巨细胞瘤的约2%。
这种类型的肿瘤细胞中,胞浆明显透明,核分布不均匀。
胞外间质丰富,并带有血管。
透明细胞型牙骨巨细胞瘤通常具有较好的预后。
第三型是封闭型牙骨巨细胞瘤(Aneurysmal Bone Cyst-likeGiant Cell Tumor)。
封闭型牙骨巨细胞瘤是另一种罕见的类型,占所有骨巨细胞瘤的约2%。
这种类型的肿瘤在镜下看起来类似于封闭型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
它具有血管扩张和囊腔形成的特点,在镜下也可见到多核巨细胞。
第四型是间变型牙骨巨细胞瘤(Malignant Giant Cell Tumor)。
间变型牙骨巨细胞瘤是最罕见的类型,占所有骨巨细胞瘤的约1%。
这种类型的肿瘤与其他类型的巨细胞瘤不同,因为它具有恶性生物学行为。
间变型牙骨巨细胞瘤的肿瘤细胞显示出明显的异形性和核分裂,局部浸润和转移的可能性也更高。
总的来说,骨巨细胞瘤的病理分型根据细胞形态、细胞密度、细胞排列方式和胞内分泌物质等特征进行分类。
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

血管造影:恶性肿瘤征象(血运丰富、肿 染色、大血管中断、AVM等)
瘤血管
鉴别:动脉瘤样骨囊肿、嗜酸肉芽肿、转移瘤、
骨滑膜肉瘤、脊索瘤等
生长迅速 4月后
骨盆
CT
溶骨型
骨巨细胞瘤X线表现
多房性偏心性膨 胀性骨质破坏, 典型者呈皂泡状; 破坏边缘呈筛孔 状;肿瘤突破骨 皮质或骨壳又在 外围形成单层或 多层骨壳;有横 向生长趋势
合 并 病 理 性 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折
2 例
薄 壳
纵向生长
C6病理性 压缩骨折
短管状骨
胫骨骨骺
骨巨细胞瘤MRI
右 股 骨 颈 巨 细 胞 瘤
X线: CT:更好显示肿瘤的范围和皮质破坏区CT值是44Hu,明显
强化 MRI:T1低到中等信号,T2呈高信号。髓内部分T1显示最
好,骨外部分T2显示为佳。含有大量的含铁血黄素在T1 和T2的信号明显减低 血管造影:少数正常,多数有肿瘤染 色及血湖区,中心 可有无血管区 鉴别:动脉瘤样骨囊肿、单纯性骨囊肿、成软骨细胞瘤、骨 血管瘤
骨肿瘤影像诊断
巨细胞瘤
巨细胞瘤
骨巨细胞瘤 恶性骨巨细胞瘤
骨巨细胞瘤
病理:来自未分化结缔组织,瘤体=基质细胞+多核巨细 胞,可见纤维化、囊变出血及含铁血黄素沉着
临床:常见,20~40岁多见,各骨均可发生但以股骨远端、 胫骨近端、桡骨远端、肱骨近端和骶骨最常见。逐渐加重 的疼痛,局部肿胀和压痛,邻近关节的活动受限。病程缓 慢,如生长迅速或生长突然加速多为恶性。可复发。
恶性骨巨细胞瘤
三型:(a)原发型,从开始就是恶性;(b)进化型,是 指原发的良性GCT自发性或因为复发多次手术切除或 经过一个长的潜伏期以后的恶性变;(c)继发型,良性 的GCT放疗后发生了恶变。
骨巨细胞瘤病理分类

骨巨细胞瘤病理分类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GCT)是一种常见的骨肿瘤,其病理分类有多种类型。
本文将对骨巨细胞瘤的病理分类进行详细介绍。
一、原发性骨巨细胞瘤原发性骨巨细胞瘤是指起源于骨组织的肿瘤,不伴随其他病变。
根据病理学特征,原发性骨巨细胞瘤可分为以下几个亚型。
1. 经典型骨巨细胞瘤经典型骨巨细胞瘤是最常见的亚型,占原发性骨巨细胞瘤的大多数。
病理上主要特征是肿瘤组织中散在分布的巨细胞,巨细胞周围有富血管的纤维组织包绕,肿瘤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染色深染。
此外,肿瘤细胞呈多核巨细胞的形态,细胞质中含有丰富的嗜碱性粒体。
2. 富有血管型骨巨细胞瘤富有血管型骨巨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亚型,其特征是肿瘤组织中富含血管。
病理上,肿瘤细胞核呈多形性,细胞质丰富,巨细胞核多呈马蹄形,细胞质中含有大量的嗜碱性粒体。
3. 少巨细胞型骨巨细胞瘤少巨细胞型骨巨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亚型,其特征是肿瘤组织中巨细胞数量较少。
病理上,肿瘤细胞核形态规则,细胞质丰富,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染色深染。
二、继发性骨巨细胞瘤继发性骨巨细胞瘤是指由其他病变引起的巨细胞瘤。
根据引起骨巨细胞瘤的病变类型,继发性骨巨细胞瘤可分为以下几个亚型。
1.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相关骨巨细胞瘤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ibrous dysplasia)是一种骨骼发育异常的疾病,其特征是骨组织中纤维结构增生。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常伴随骨巨细胞瘤的发生,病理上可见纤维组织增生,巨细胞分布不均匀。
2. 骨囊肿相关骨巨细胞瘤骨囊肿(bone cyst)是一种以骨质破坏和囊肿形成为特征的病变。
骨囊肿可合并骨巨细胞瘤的发生,病理上可见囊肿内壁上有散在的巨细胞。
3. 骨肉瘤相关骨巨细胞瘤骨肉瘤(osteosarcoma)是一种恶性骨肿瘤,骨巨细胞瘤可在骨肉瘤的病灶中出现。
病理上可见恶性肿瘤细胞和巨细胞混杂分布。
4.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合并骨肉瘤相关骨巨细胞瘤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合并骨肉瘤时,骨巨细胞瘤的病理特征与骨肉瘤相关骨巨细胞瘤相似。
骨巨细胞瘤病理特点

骨巨细胞瘤病理特点骨巨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它通常发生在骨骼中,特别是在长骨的表面。
骨巨细胞瘤的主要特征是骨质破坏和多核巨细胞的形成。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骨巨细胞瘤的病理特点。
一、病理学特征骨巨细胞瘤的病理学特征主要表现为下列几个方面:1. 骨质破坏骨巨细胞瘤的生长方式是破坏性的,它能够破坏周围的骨质,形成一个空腔。
这个空腔通常充满了红色的液体,其中含有大量的多核巨细胞和间充质细胞。
在病理学上,这种骨质破坏被称为“骨皮质破坏”。
2. 多核巨细胞的形成多核巨细胞是骨巨细胞瘤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这些细胞通常具有5个或更多的核,它们是由单核巨细胞合并而成的。
多核巨细胞的数量和大小不一,它们的形态也不同。
多核巨细胞的数量和大小与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
3. 间充质细胞的形成间充质细胞是指一类非常丰富的细胞,它们位于多核巨细胞周围。
这些细胞通常具有椭圆形或长条形的形态,它们的大小和数量与多核巨细胞的数量和大小有关。
间充质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产生骨基质,它们能够形成新的骨组织。
4. 骨肿瘤的分级根据多核巨细胞的数量和大小,以及间充质细胞的数量和大小,骨巨细胞瘤可以分为3个不同的级别。
一级骨巨细胞瘤通常具有较小的多核巨细胞和间充质细胞。
二级骨巨细胞瘤具有更大的多核巨细胞和间充质细胞。
三级骨巨细胞瘤具有最大的多核巨细胞和间充质细胞。
二、病理学标本骨巨细胞瘤的病理学标本通常包括下列几个方面:1. X线照片X线照片是鉴别骨巨细胞瘤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X线照片能够显示骨质破坏和空腔的形成。
2. 病理学切片病理学切片是骨巨细胞瘤诊断的关键。
在病理学切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多核巨细胞和间充质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3. 细胞学检查细胞学检查是通过病理学切片进行的。
细胞学检查可以确定多核巨细胞和间充质细胞的类型和数量。
4.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是一种特殊的细胞学检查方法。
它可以帮助鉴别多核巨细胞和间充质细胞的类型。
三、病理学诊断骨巨细胞瘤的病理学诊断通常是通过下列几个方面进行的:1. 骨质破坏和空腔的形成2. 多核巨细胞和间充质细胞的形态和数量3. 细胞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的结果通过这些方法,可以确定骨巨细胞瘤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骨巨细胞瘤的这些基础知识,你都掌握了吗?

骨巨细胞瘤的这些基础知识,你都掌握了吗?来源:西范宏斌吴智钢郭征一、概述(一)疾病概述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是常见的原发性骨肿瘤之一,其来源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是起始于骨髓内间叶组织。
该瘤具有较强侵蚀性,对骨质有很大溶蚀破坏作用,但极少有反应性新骨生成及自愈倾向;可穿过骨皮质形成较大的软组织包块;采用通常的刮除法复发率甚高;少数病例可出现局部恶性变或肺转移。
定义: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GCT)传统上是骨的良性肿瘤,但具有局部侵袭性,含新生的卵圆形细胞和一致的、大的破骨细胞样巨细胞。
ICD-0编码:925011曾用名:破骨细胞瘤(osteoclastoma)。
(二)流行病学据统计,我国GCT发病率占原发性骨肿瘤的20%,而西方国家只占5%。
其有较强的局部侵蚀性,不良预后主要为局部复发,少数可发生肺转移。
GCT的不良预后有很多不确定性,组织学分级没有评价意义。
好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20岁以下及55岁以上发病率低。
没有显著的种族和性别差异,但在不同地域的发病有所不同。
二、病因学本病发病原因尚不明确。
三、临床表现1. 症状GCT典型症状是疼痛、肿胀和关节活动受限。
其中病理性骨折见于5%~10%的患者。
疼痛为酸痛或钝痛,偶有剧痛及夜间痛,是促使患者就医的主要症状,多见于病变范围较大者。
部分病例有局部肿胀,多为骨性膨胀的结果。
病变穿破骨皮质面侵入软组织时,局部包块更为明显。
压痛及皮温增高普遍存在。
活跃期肿瘤血运及其丰富,血管造影显示弥漫的血管网进入瘤区,类似恶性肿物的影像,皮温增高也是判断术后复发的依据之一。
毗邻病变的关节活动受限。
躯干骨发生肿瘤,可产生相应的症状,如骶前肿块可压迫骶丛引起剧痛,压迫直肠造成排便困难等。
2. 疾病部位GCT好发于长管状骨的一端。
早期可侵袭骨骺和干骺端.骨骺的侵袭可偏于一侧或接近中央,也可波及骨骺的全部。
好发部位为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膝关节周围),其次为肱骨近端和桡骨远端,其他部位有椎体、骶骨、髂骨、腓骨近端、胫骨远端等等。
骨巨细胞瘤临床表现与X线鉴别诊断分析研究

2 结 果 21发 病 部 位 .
恶 性 , 组病理 2 6例 中有 1 本 0 0例 为恶 性 ( 48 %) 占 .5 。 骨巨 细胞瘤 有些 表 现 与骨 囊 肿 、 脉瘤 样骨 囊 肿及 软 骨 动 母 细 胞瘤 等有 许 多相似 之 处 , 注 意鉴 别 :1 骨囊 肿 。多 发 应 () 于青 少 年 , 位 于 骨 干或 干 骺 端 , 干膨 胀 较轻 , 界 清 楚 , 病 骨 边
部 有残 缺 者呈 软组 织密 度 。 0 2 6例 中无一 例发 现钙 化 征象 。
2. .3骨膜反 应 发生于 长管状骨 的巨细胞瘤有骨膜反应 6 2 4例 , 占 3 .% . 膜 反 应 多 较 轻 微 , 膜 反 应 多 发 生 于 薄 的 骨 38 骨 骨
壳 与正 常 骨 皮 质 间 , 膜 后 应 单 层 条 状者 3 骨 8例 , 5 .% , 占 94
222 形 态 病 变 多 为 偏 心 性 , 胀 性 骨 质 缺 损 区 , 可 见 向 .. 膨 并
骨 巨 细 胞 瘤 是 常 见 的 良性 骨 肿 瘤 之 一 ( 有 7 约 %为 恶 性 ) 。
发 生 率 为骨 肿瘤 的 86 % , .3 多见 于 成年 人 , 2 ~ 0岁 多见 , 以 04 大 多 数发 生 于长管 状 骨之 骨 端 ,最 好 发部 位是 股 骨远 端 , 胫
不 等 的皂泡 样 骨性 间 隔 , 内无 钙化 【 。笔 者 收集 本 院放 射 其
科 20 0 9年 9月 ~ 0 1年 3月 典 型 病 例登 记 本 中无 选择 地 摘 21 取 所有 经 手术 及病 理证 实 的 2 6例骨 巨细胞 瘤 资料 , 对其 0 并 进 行 临床 表现 与 X线 鉴别 诊 断分 析研 究 。
骨巨细胞瘤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骨巨细胞瘤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摘要】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方法:对86 例骨巨细胞瘤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骨巨细胞瘤镜下主要表现为圆形、卵圆形、多角形的单核细胞以及均匀分布其间的破骨细胞样巨细胞,基质细胞的核与巨细胞的核形态相似。
结论:骨巨细胞瘤诊断时需将临床、影像及病理结合,并注意与动脉瘤样骨囊肿、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软骨母细胞瘤等含有巨细胞的肿瘤鉴别。
【关键词】骨肿瘤巨细胞瘤鉴别诊断【中图分类号】R7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6-0140-02骨巨细胞瘤是一种具有局部复发和侵袭性生长倾向,或者说有低度恶性潜能的肿瘤[1],约占原发性骨肿瘤的4% -5%,占所有良性骨肿瘤的18%左右,好发于长骨末端,特别是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桡骨远端和肱骨近端。
[2] 由于骨的各种病变中普遍存在巨细胞,容易误诊为骨巨细胞瘤,我们总结了60 例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避免误诊。
一、材料与方法收集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2011 年1 月一2013 年7 月期间的86 例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随访资料。
对肿瘤组织进行常规取材,4%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 染色进行观察。
二、结果1、临床情况:60 例骨巨细胞瘤中女性30 例,男性30 例,发病年龄14-70岁,平均年龄36岁;男女之比1:1,肿瘤生长部位主要在长骨(52)例,其中股骨(27 例),胫骨(16 例),腓骨(5 例),肱骨(3 例),尺骨(2 例),桡骨(2 例),还可见于距骨(2 例),跖骨(1 例),椎体(1例),髌骨(1 例)。
48 例患者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12 例表现为关节活动障碍,5 例合并病理性骨折。
2、影像表现X 线表现为膨胀性的偏心性的融骨性区域,可有小梁状的皂泡样表现,主要累及骺端和相邻的干骺部,常会扩展至软骨下板,有时累及关节,病变边缘变化多样,部分病例表现为外周硬化,部分边界清楚但缺乏硬化改变,也可以是侵袭的,边界不清,有皮质破坏或软组织浸润。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表现与鉴别诊断

研究展望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骨巨细胞瘤的 发病机制和生物学行为,为治疗和预 防提供更多依据。
临床医生需提高对骨巨细胞瘤的认识, 准确诊断和治疗该病,以改善患者的 生活质量和预后。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影 像学检查方法有望为骨巨细胞瘤的诊 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更多帮助。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骨巨细胞瘤在MRI上通常表 现为低信号强度病灶,T1加 权像上呈低信号,T2加权像
上呈高信号。
增强MRI扫描可观察到肿瘤的 强化程度和范围。
Part
03
骨巨细胞瘤的鉴别诊断
与良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
与骨囊肿的鉴别诊断
骨巨细胞瘤通常在骨干部位发病,而骨囊肿多见于干骺端;骨巨细胞瘤的骨壳较厚且完 整,而骨囊肿的骨壳较薄且易碎。
线表现。
CT表现
CT扫描可以更清楚地显示肿瘤 的边界和内部结构,有助于确 定肿瘤的范围和侵犯程度。
CT扫描可以观察到肿瘤内部囊 状破坏、皂泡状阴影以及骨膜 反应等征象。
CT增强扫描有助于进一步鉴别 肿瘤与正常组织。
MRI表现
MRI可以更准确地显示肿瘤与 周围软组织的侵犯情况,以及
肿瘤与血管的关系。
肿瘤细胞形态多样,包括圆形、卵圆形、梭形、多角形等,核染色质少,核分裂像 少。
肿瘤组织中常有大量血管,血管扩张、充血,有时可见出血灶。
病理诊断标准
肿瘤组织中必须同时存在良性成 骨细胞、破骨细胞和纤维母细胞, 且良性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数
量必须明显多于纤维母细胞。
肿瘤组织中必须无核分裂像增多、 核沟、核沟内含物等恶性特征。
与骨质疏松症的鉴别诊断
骨质疏松症表现为骨小梁变细、减少、结构模糊,骨皮质变 薄、髓腔增宽,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而骨巨细胞瘤则表 现为骨质破坏伴有皂泡状阴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巨细胞瘤病理及鉴别诊断
来源:网络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又称破骨细胞瘤,是由骨髓间质细胞分化而来的,以单核细胞为主要成分的溶骨性肿瘤,是常见的原发性骨肿瘤之一。
骨巨细胞瘤具有较强侵袭性,对骨质的溶蚀破坏作用大,极少数有反应性新骨生成及自愈倾向,可穿过骨皮质形成软组织包块,刮除术后复发率高,少数可出现局部恶性变或肺转移(即所谓良性转移)。
骨巨细胞瘤为低度恶性或潜在恶性的肿瘤。
一、流行病学
本病多在20~50岁发病,女性高于男性。
二、病理特点
肿瘤组织为淡红色脆弱的肉芽样组织,因出血可呈暗红色。
其中常混以坏死组织,瘤内有大小不等的囊腔形成,内含少量血性或棕黄色液体,腔内覆以光滑的薄膜。
镜下见丰富的血管网,充满形状一致的短梭形、圆形或椭圆形间质细胞和散在的多核巨细胞,巨细胞胞核相似。
根据间质细胞的多少和分化程度,以及巨细胞核数的多少可分为不同等级。
Ⅰ级为良性,间质细胞较少,巨细胞大,核多,偶有肺转移;Ⅱ级介于良、恶性之间,间质细胞较多,核有轻度异形性,有分裂象,巨细胞较少,核较少;Ⅲ级为恶性,间质细胞增多密集,胞核有程度不同的异形性,分裂象多,巨细胞很小,核很少且有异形。
三、诊断
骨巨细胞瘤患者多为20~40岁的成年人,病变在膝关节周围,肿
胀、疼痛。
X线表现为骨端局限性均匀一致的溶骨性破坏,呈肥皂泡沫状。
镜下为基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
四、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骨囊肿、成软骨细胞瘤、非骨化性纤维瘤、动脉瘤样骨囊肿、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动脉瘤样骨囊肿、棕色瘤、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尤文肉瘤、骨肉瘤等疾病鉴别。
1、孤立性骨囊肿
孤立性骨囊肿多发于青少年骨骺未愈合以前的干骺端,呈对称性膨胀,分隔较少。
2、成软骨细胞瘤
成软骨细胞瘤好发于20岁以下者的长骨骨骺部,瘤内常有钙化点,房隔较少,边缘较清晰。
3、非骨化性纤维瘤
非骨化性纤维瘤多见于青少年,好发于长管状骨骨干上,偏心性生长,多沿长轴发展,边缘清晰,有硬化边。
4、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
常见10岁~20岁青少年,好发下颌骨。
镜下多核巨细胞体积小,中等数量,分布不均匀,常聚集于出血、坏死与含铁血黄素沉积部位,并可见骨样与骨组织形成,病灶经单纯刮除后预后较好。
5、尤文肉瘤
即骨未分化网状细胞肉瘤,发病年龄10岁~25岁,男性较多,好发于上、下肢的长骨,有时亦可发生于扁平骨或脊柱,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和肿胀,伴发热、贫血、血沉加快、白血球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