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视角看林语堂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最新文档

合集下载

目的论视野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野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野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目的论视角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它关注的是翻译的目的和功能。

在翻译过程中,语言中的文化负载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翻译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从目的论视角出发,探讨文化负载词在翻译中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的思路。

一、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目的论视角是由纽约大学的Gideon Toury提出的,它认为翻译是一个目的导向的行为。

翻译的目的和功能决定了翻译策略和方法。

在目的论视角下,翻译研究不再是简单地考察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等价关系,而是关注翻译活动所处的具体语境和目的。

这种视角下的研究需要研究者考虑翻译的社会文化背景、传播目的以及目标受众等因素,从而更好地理解翻译现象。

二、文化负载词在翻译中的问题文化负载词是指承载着特定文化信息的词语,这些词语在特定语言和文化环境下具有独特的含义和内涵。

中国的“红色”在西方文化中既代表着热情和力量,又有着政治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准确地传达这些文化负载词的内涵成为一个难题。

因为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习俗和认知方式,翻译者很难找到一个完全等同的词语来替代这些文化负载词。

这就需要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文化敏感性和分析能力。

1.文化背景的考虑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充分考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

只有了解源文化和目标文化的差异,才能更好地把握文化负载词的特殊内涵。

对于中国的“红色”,翻译者需要在翻译成英文时考虑西方文化对红色的理解,避免出现文化的误解。

2.等效传达原则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翻译者需要遵循等效传达原则,即在确保意思准确传达的前提下,尽量保持文化负载词的特殊内涵。

翻译者可以通过对比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选择最适合的译文来传达文化负载词的含义。

3.注释和解释对于某些特别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翻译者可以选择在译文中加入注释或解释。

这样可以在尽量保持译文简洁、流畅的让目标读者更好地理解源文化的特殊内涵。

目的论视野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野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野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摘要:文化负载词是翻译过程中常见的难点之一,尤其是在目的论视野下的翻译研究中,更是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接受者的文化认知特点。

本文以目的论视野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目的论视野;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影响因素引言一、目的论视野下的文化负载词研究现状目的论视野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范式,其关注点在于翻译的目的和效果。

在目的论视野下,研究者强调翻译的最终目标是要让目标语言接受者能够准确理解原文信息,同时达到预期的沟通效果。

翻译研究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接受者的文化认知特点,尤其是在处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时,更需要谨慎对待。

在目的论视野下的文化负载词研究中,学者们提出了各种翻译策略和方法。

纽马克(Newmark,1988)提出了七种翻译策略,包括拆分、概括、适应等,用以处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问题。

而巴斯克(Bassnett,1991)则强调了翻译过程中文化认知的传递和交流,提出了文化转换和文化导向的翻译原则,以期实现在目标语言环境中的文化接受和理解。

这些研究为目的论视野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在目的论视野下,翻译文化负载词需要选择合适的策略来实现文化认知的传递和交流。

一般来说,翻译文化负载词的策略可以分为直译、意译和文化转换等。

1. 直译直译是指在目标语言中直接保留原文的词语或短语,不做任何改动。

这种翻译策略在处理一些与宗教、地名、人名、文化节日等相关的文化负载词时常常会采用。

将“Christmas”直译为“圣诞节”、“Buddha”直译为“佛陀”等。

直译能够保留原文的文化信息,但有时会造成目标语言接受者的困惑和误解。

2. 意译意译是指在目标语言中对原文的词语或短语进行译意,以符合接受者的文化认知。

意译常常会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特点和语境来进行,以期实现在目标语言环境中的文化接受和理解。

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

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

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语言学家彼得斯特林格曼曾提出语言翻译应当被看成一种“活动”,其中翻译本身一定会受到文化边界的影响。

这就引出了文化负载词翻译这一概念,它是指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考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文化特点及文化特征之间差异,从而找到恰当的传达方式。

从目的论视角来看,文化负载词翻译就是指一种以源语和目标语文化为基础,用以提供有效、准确的源语到目标语的翻译效果的翻译形式。

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源头是文化,其中涉及到文化背景和文化语境的多样性。

文化背景涉及到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而文化语境则关乎一个文化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这种对源语和目标语文化的全面理解,对文化负载词翻译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考虑源语和目标语文化和文化特征之间的差异。

由于文化背景和文化语境之间的多样性,翻译者需要进行深入地探究,以判断源语文化特征以及其在目标语言中的对应表达情况。

这一探究过程需要翻译者认真学习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语境,以及每一个文化负载词在具体语境下的语义和特征。

而重点研究这两种语言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源语文化和目标语言文化中潜藏的社会价值,从而为文化负载词翻译提供相应的参考。

此外,从目的论视角来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也需要考虑翻译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外涵的客观性,这就要求翻译者在完成翻译之前,首先要进行充分的社会文化背景的调查,以确定翻译的内容和范围,以及文化涵义的传达方式。

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文化负载词的文化涵义以及其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中的差异,从而在满足文化语境和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实现有效的翻译。

最后,文化负载词翻译需要翻译者在文化背景和文化语境上有足够的洞察力,以便把握翻译文化特征的精准表达。

另外,翻译者还需要具备足够的分析能力,用以判断源语文化特征以及其在目标语言中的对应表达情况。

因此,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需要对文化背景、文化语境和文化涵义有足够的深入理解,以做到文化内涵的准确诠释。

例析目的论关照下的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例析目的论关照下的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例析目的论关照下的文化负载词的英译1 目的论功能翻译论可以追溯到圣经翻译实践中,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德国。

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功能翻译理论中居最重要的地位。

Skopos在希腊语中是“目的”的意思,弗米尔(Vermeer)将Skopos这一概念应用到翻译领域,提出目的论, 使翻译研究摆脱了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他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的行为,主张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过程。

根据目的论,翻译须遵循“目的法则”,即翻译目的决定译文;“语内连贯”,即译文内部要保持连贯,注重译文的可理解性;和“语际连贯”,即译文不违背原文。

在目的论框架下,翻译的评判标准不再是“对等”,而是译本实现预期目的的充分性。

弗米尔还提出了翻译委任的概念,即译者应结合翻译目的和译文受众的情况对原文信息进行选择性翻译。

2 林语堂与《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的一部水平极高影响颇大的自传体随笔,在清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文学地位。

它是一部很独特的古典文学作品,不是小说而胜似小说,虽然没有虚构的人物、场景,但是内容就像小说情节般连贯起伏,颇能引人入胜。

作者以深情直率的笔调表述了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他的婚姻爱情生活、家庭变故、闲情逸趣、山水游记等,行文真纯率真,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富有创造性。

俞平伯先生曾将《浮生六记》比作“一块纯美的水晶”,并赞它“幽芳凄艳,读之心酸”。

林语堂先生对《浮生六记》的评价尤其高,对书中的“陈芸”这一个女子,他简直赞美到无以复加,认为“陈芸是中国文学及中国历史上(因为确有其人)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并非故甚其词。

”林语堂先生学贯中西,凭其独特的双语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毕生创作了大量的写作和翻译作品,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作出杰出贡献。

林语堂先生素好《浮生六记》,将它译成英文,意在赞颂沈复及陈芸这一对人间佳侣的凄美动人的爱情,向世人展示一对中国夫妇恬淡可爱的生活。

《浮生六记》是林先生最见功底的译作,前后易稿不下十余次,在英国的杂志发表后颇受欢迎。

目的论视野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野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野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摘要】本文从目的论视野探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包括定义特点、研究现状、翻译理论、策略分析和实例分析。

在实例分析中,通过具体案例探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处理方式。

结论部分总结了对目的论视野下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的启示,指出研究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研究的背景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及重要性,研究意义明确了研究的意义与价值,研究对象明确了研究的范围与限制。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负载词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

【关键词】目的论, 文化负载词, 翻译研究, 文化翻译, 理论探讨, 翻译策略,实例分析, 启示, 研究方向, 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文化负载词在翻译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目的论视角为研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跨文化交流和翻译需求不断增加,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问题变得愈发复杂和关键。

本研究旨在通过目的论视野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探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策略和实践,从而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

通过对目的论视野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可以深入探讨不同文化间因负载词而导致的交流障碍和误解,有助于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传达效果。

本研究将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翻译理论和策略,为翻译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意义文化负载词是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具有特定文化意义和情感色彩的词语,其翻译涉及到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传播等问题。

对于目的论视野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研究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

通过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可以增进跨文化交流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研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理论和策略有助于提升翻译质量和效果,提高翻译者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深入探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原则和方法,可以为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目的论视野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野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野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翻译逐渐成为文化交流中的重要环节。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词汇中的文化负载词对翻译的难度和精度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以目的论视角为基础,探讨文化负载词在翻译中的问题,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案和建议。

一、文化负载词定义文化负载词是指在一种语言中具有特定文化背景和含义,不易转化为其他语言的词汇。

这类词汇是一种文化象征和文化资本,包括国家、民族、宗教、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等元素。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涉及到跨文化语境的传递,常常会出现翻译不准确、信息丢失等问题。

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困难1、文化差异不同文化中的词汇所涵盖的文化禀赋不同,因此在翻译时容易产生理解偏差。

例如,在英语中,“tea”是指一种茶饮料,但在中国文化中,“茶”是一种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和道德伦理的代表。

在翻译时,单纯将“tea”翻译为“茶”可能会丢失其中的深层含义。

2、语言结构差异3、特定用法有的文化负载词还具有特定用法,这种用法常常只有本地人才知道。

例如,在汉语中,一个人去过南极可以称为“洲际游”,但如果翻译成英语,就需要加入解释和背景知识,否则会丢失原汁原味的文化含义。

三、解决方法1、依据目的进行翻译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需要根据翻译目的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

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传递文化背景和特定含义,那就需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语言、结构和文化符号。

如果翻译的目的是解释和传达意义,那就需要在翻译时加入注释和解释,让目标语言的受众更好地理解。

2、注意目标文化的接受度在翻译时需要注意目标文化的接受度,尽量以目标文化为准,采用更接近目标文化的表达方式。

例如,在将“monde”翻译为汉语时,可以用“世界”或“全球”,而不是直接翻译为“星球”,这更能符合汉语的文化思维方式。

3、借助主题词汇和关键词在翻译时可以利用主题词汇和关键词帮助翻译者更好地抓住文化负载词的核心含义。

例如,在翻译一篇关于中国风俗的文章时,可以采用“中国年俗”、“传统节日”等主题词汇来辅助翻译。

目的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汉英口译方法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汉英口译方法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汉英口译方法研究摘要文化负载词根植本民族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其负载丰富的文化内涵。

翻译好此类文化负载词对传播好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和传递好中国声音至关重要。

本文从目的论出发,以2023年李强总理答记者问口译文本作为分析对象,探究文化负载词的口译方法和技巧。

在目的论的指导下,文章发现,译员口译时可采用直译、意译和减译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来应对负载本民族文化内涵的表达的翻译,以更好地实现交际目的。

关键词:目的论;文化负载词;口译方法;总理答记者问一、引言文化负载词是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反映,具有独特性。

口译时,译员的任务是要准确忠实地再现原发言者讲话信息给译语听众。

(Jones:2002:4)口译是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

因此,口译时如何处理好此类负载本民族生活、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表达也给口译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目的论指导下,翻译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口译目的。

两会总理答记者现场口译的预期目的即忠实准确传达讲者讲话信息,传达中国态度及中国政策。

本文梳理了2023年总理答中外记者问口译文本,整理出总理使用的部分负载文化意蕴的表达,从目的论视角出发,分析此类文化负载词适用的口译方法和技巧,希望能为未来口译实践提供灵感或启发。

二、目的论概述目的论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

作为德国功能主义翻译学派的重要理论内容之一,目的论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离不开功能主义翻译学派其他重要内容的加持。

凯瑟琳娜·莱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弗米尔提出的翻译目的论,贾斯塔•霍茨•曼塔里提出的翻译行为理论以及克里斯汀娜·诺德提出的文本分析和功能加忠诚理论共同组成德国功能主义翻译学派核心理论。

(赵津,2019:83)莱斯为目的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汉斯·弗米尔提出目的论的基本原则。

随后,曼塔里将研究重心放在翻译行为上。

诺德综合整理了前人的研究,提出“功能加忠诚”原则。

其指出,翻译需尊重原文作者或讲者、源语文化及译文接受者等各方,需忠实传达原文内容。

模因论视角下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模因论视角下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模因论视角下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作者:吴红君来源:《牡丹》2016年第12期本文通过对模因论的进化和基本概念的介绍,在模因论的指导下,通过对文化负载词英译的分析,发现文化负载词汉译英能成功传递文化信息在于采用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

所以,在汉译英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尽量保留中国特色文化模因,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在世界上得到真正的传播。

一、模因论模因(meme)一词首次由理查·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提出。

其将“模因”定义为“文化传承的单位,假设它是类似于粒子性基因,它在文化环境中,凭借其表现型对自身的生存和复制的影响而被自然的选择”。

模因是“文化传播的主要单位,或文化模仿的单位”。

模因通过复制或模仿传播,传播的载体是大脑,而传播的工具是语言。

以此类推,文化负载词作为文化传播的基本单位,“模因”如同“基因”一样,可以复制,所以,“模因”可以通过模仿和复制来实现文化的传播。

翻译活动的本质其实就是信息之间的交流传播,在中译英文化负载词的过程中,可以在模因论的指导下进行翻译活动,做到文化信息的保留和传递。

二、模因论视角下汉译英文化负载词英译原则文化负载词反映了一国特有的文化,这类词是文化差异在语言层面上最直接、最明显的反映,所以,正确翻译文化负载词能促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对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类文化负载词在汉译英过程中,源语文本负载着中国文化特色。

在模因论视角下,作者认为汉译英文化负载词应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异化策略是最主要的模因传播的手段。

此策略的应用能最大限度保留汉语文化负载词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在文化负载词英译中,译者应尽可能采用异化策略,以保留源语文化,并让其成功输出。

富含中国特色文化内涵的文化负载词是模因的基本单位,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得以传播,采取异化策略是最有效的。

其次,归化策略是一种跨文化交际中可取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目的论视角看林语堂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引言二、目的论及其三原则一)目的论目的论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领域。

该理论认为翻译活动作为一 种有目的的活动, 能够直接指导各项翻译任务。

目的论由德国语 言学家弗米尔提出, 由诺德补充发展。

任何翻译或口译都首先要考虑文章在原文和目标语中的作用。

与人的任何活动一样, 翻译 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在这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中, 大程度上决定了译者如何翻译。

目的论的提出突破了语言对等的 禁锢,而更注重根据翻译的目的或功能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及方法(卞建华, 2008)。

在诺德的“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一书中, 目的论强调原文的地位要低于它在基于对等 的翻译理论中的地位。

原文提供信息, 译者的任务就是将这些信 息传达给目标受众。

目的论的特别之处在于, 它打破了传统的原 文和作者的二元关系, 而更注种社会效应和译本的功能。

根据目 的论,原文只是一个信息的提供者, 并且由译者选择有用信息来 达到翻译的目的。

译本是为目标受众创造的, 是为了完成在目标 语环境和背景下的目的,由此突出了译者的主体性。

因此,为使 译文能够达到特定的功能和效果, 译者会采用一些特殊的翻译方 法。

目的在很 activity二)目的论三原则目的论遵循三个原则,即目的论、语内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在三原则中,目的论是首要原则。

目的就是译本的交际目的,即在目标语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交际功能。

所以译者必须弄清楚在给定的目标语言环境中文本的具体目的,然后决定采用什么翻译策略――直译还是意译,或者结合两者。

语内连贯原则要求译本必须达到语内的连贯,也就是说,译本必须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即译文语言在目标语言文化中合情合理并且读者能够理解。

忠实原则是指原文和译文的内容和思想要保持一致,忠实的程度和形式由翻译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程度所决定。

三、《浮生六记》原著及其译本分析一)沈复《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 年)的自传体小说。

作品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讲述了与妻子陈芸平凡却充满情趣的生活和之后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展示了当时幕客士大夫的生活经历,也向读者展现了一位贤良淑德颇具性情的妻子形象。

然而夫妇二人率真任性的个性作风与封建礼法是相冲突的,陈芸最终还是病逝了。

沈复写下这部自传性的作品来怀恋妻子,祭奠人生。

“浮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一句。

生”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二)林语堂的英译本及其目的分析1936年起,林语堂开始翻译《浮生六记》,并且前后将他的译本修改了十次。

他在译本前言中写道,他认为芸是中国文学里面最可爱的一个女性角色,造成其悲剧的原因是她太爱美,同时她又知道爱美是错误。

读沈复的《浮生六记》给人一种神秘的快乐,这种快乐超越了所有身体所受的苦难,就像一个明明无辜的人被判了死刑,却真的觉得自己有罪。

因此,林语堂觉得这对夫妇的生活是最悲伤的同时也是最欢乐的,欢乐之中带着悲伤1995:5)。

林语堂对沈复夫妇的爱情充满尊敬,更多的是对他们即使生活贫穷却始终追求自由和美丽的仰慕。

深深被这个故事打动的林语堂开始翻译《浮生六记》,将中国传统文学带到海外,出色的翻译成功地传播了中国的传统文学作品,在国外大受好评。

四、文化负载词及翻译方法一)文化词汇分类1.生态文化词汇1)日惟演戏,夜则参差高下,插烛于瓶花间,名曰“花照”。

In the daytime ,there would be theatrical performances ,while at night the flower-vases were brilliantly illuminated with candlelight in their midst ,a custom which was called “Illuminated Flowers. ”花照”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节日。

在那天白天会有一些戏剧表演,晚上花瓶在烛光的衬托下闪闪发光。

这是一个庆祝花开的节日,但是在外国并没有这样的节日。

另外,这个节日与生态相关,所以将之归类为生态文化相关词汇。

2.物质文化词汇2)其每日饭必用茶泡,喜食芥卤乳腐,吴俗呼为臭乳腐,又喜食虾卤瓜。

For instance ,at meals,she always mixed her rice with tea ,and loved to eat stale pickled bean-curd called “stinking bean - curd “in Soochow.Another thing sheliked to eat was a kind of small pickled cucumber.臭腐乳”“虾卤瓜”都是中国地方特有的一些事物,属于苏州地区特有,这些物质概念都是西方所没有的,所以将它们归类为物质文化词语。

3.社会文化词汇3)余生乾隆癸未冬一月二十有二日。

I was born in 1763 ,under the reign of Ch'ienlung on the twenty-second day of the eleventh moon.4)余笑曰:“将来罚嫁麻面多须郎,为花泄忿。

”All right ,”I said ,“you will be punished forthisone day by marrying a pock-marked bearded fellow for your husband to avenge the f lowers. ”乾隆”是清朝的一位皇帝,“一月二十有二日”是根据中汇。

“走月亮”是苏州地区的一种宗教传统活动, 人们晚上出门 然后在月光下漫步, 祈祷生活和谐。

“焚香拜祭”“牲牢以待” 意思是烧香,准备用于祭祀的猪、牛、羊。

这些都不同于西方的 宗教仪式,所以属于宗教文化词语。

5. 语言文化词汇8)板桥内一轩临流,名曰“我取”,取“清斯濯缨,浊 Over the bridge , there was an open hall overlooking国农历来计算的日期。

“麻面多须郎”也是中国特色词汇, 代表的是丑陋并且荒唐的长满胡子的一个男性形象。

这些是中国社的独有词汇,所以将它们归类于社会文化词汇。

4. 宗教文化词汇5)吴俗,妇女是晚不拘大家小户皆出,结队而游,名曰 走月亮”。

According to the custom at Soochow the women of allfamilies ,rich or poor ,cameout in groupson the Mid-Autumn night ,a custom which was called “pacing the moonlight ”6)余夫妇必焚香拜祷。

we burnt incense and prayed together before him.7)子宜备牲牢以待。

You must prepare a sacrificial offering for the occasion走月亮”“焚香拜祭” 牲劳以待”都属于中国宗教词thetoan old poem :“ When the water is clearI will wash the tassels of my hat ,and when the water is muddy,I will washmy feet. ”在例(8)中我取”义为跟随自己的心,“清斯濯缨,浊斯濯足”是《诗经》中的一句话。

这些词都与中国文化相关,并且都用的古汉语,四字结构特点明显,属于语言文化词汇。

二)文化负载词翻译运用的翻译方法1.直译加注解直译加注释是对原文的进一步解释,使译文的受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

因为在有些情况下,单纯的直译会使读者产生误解,所以注解在有些情况下也是必要的。

9)始则折桂催花,继则每人一令,二鼓开始。

At first we played a game with a twig of cassia ,and later each one was required to drink one round ,and we did not break up until ten o'clock in the night.[This is a game similar t o‘Going to Jerusalem '.A twig of cassiablossomswas passed round from hand to hand as long as the beat of the drum continued.The one found with the twig in his hand when the drum stopped beating was required to drink.] 例(9)中折桂摧花”是当时人们在喝酒的时候玩的一to个游戏,大家轮流传桂花来决定谁输掉游戏。

因为这个游戏为中国所特有而且名字比较奇特, 所以林语堂为此加上注释, 便于读 者理解。

2. 音译音译是指在源语或目标语中采用相似读音的表达方法来表 示这些文化负载词。

源语和目标语的差别会形成一些语义理解上 的空白,这种情况下,音译可以较好地保留原文语言文化,同时 能降低译文的阅读难度。

10)余曰:“《国策》《南华》 取其灵快 (《战国策》 《南华经》取其灵快),匡衡、刘向取其雅健(西汉匡衡、刘向取其 雅健),史迁、班固取其博大(司马迁、班固取其渊博),昌黎 取其浑(韩愈取其浑厚博大),柳州取其峭(柳宗元取其雄健超 脱),庐陵取其宕(欧阳修取其不受拘谨),三苏取其辩(宋代 三苏取其语言流畅) ,他若贾、 董策对,庚、徐骈体,陆贽奏议,Chankuots'eh and Chuangtzu are noted for their agility of thought and expressiveness of style ,K'uang Hengand LiuHsiang are known for their classicseverity and Pan Ku are known for their breadth of knowledge Yu is known for his mellow qualities ,Liu Tsungyuan for hisrugged beauty ,Ouyang Hsiu for his romantic abandon ,and the Su's ,father and sons ,are known for their sustained eloquence.There are ,besides , writings like the取资者不能尽举, 在人之慧心领会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