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论》第四十五篇:厥论(四)
《内经》厥证浅议

《内经》厥证浅议厥,逆也。
《内经》有关“厥”的名目繁多,含义各异,主要有两层含义:一为病名,泛指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二为脏腑经络气血逆乱,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之病机。
因此,《内经》所论厥证的概念比较广泛,并非单指突发昏厥之证。
病因病机《内经》认为厥证的病因分为外因、内因两部分,主要由于脏腑经脉阴阳失调,气机逆乱,升降失常所致。
人体脏腑经络阴阳气血,若协调则正气充足、不受邪侵,若失调则会出现病理现象。
外因《内经》认为外感寒湿、风邪、火热之邪等皆可阻遏气血运行,阴阳二气不相接续导致厥证。
如《灵枢·五色》云:“厥逆者,寒湿之起也。
”《素问·五常政大论》曰:“火政乃宣,庶物以蕃。
……其动铿禁、瞀厥。
”内因《内经》认为导致厥证的内因主要有体虚劳倦、酒色过度、情志失常等,上述致病因素影响人体后,气血阴阳之气逆乱,升降失常致厥。
如《素问·脉解》云:“少阴不至者,厥也。
”《灵枢·本神》也明确记载:“肾气虚则厥。
”亦如薄厥之证,《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大怒则形气厥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大怒则气血逆乱而发病。
分类《内经》根据厥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不同,分为如下几类。
阴阳暴乱之晕厥证煎厥《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烦劳者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此证因夏季阳气亢盛,若过度烦劳,则阳热灼阴,阴精虚竭,气血逆乱,发为晕厥,其临床特征有多发于夏季,晕厥,目盲耳闭,汗出不止等。
薄厥《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此证由于情志太过,暴怒伤肝,肝气上逆,血随气逆,上迫清阳而致,其临床特征有多在情绪激动后发病,晕厥,肢体运动失常等。
卒痛晕厥《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
”此证由于寒邪侵犯五脏,寒盛伤及阳,五脏阳气上越而泄,进而阴气独盛,寒凝气滞而致,其临床特征多有剧烈疼痛后发为晕厥,不省人事等。
451-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篇名>黄帝内经素问遗篇书名:黄帝内经素问遗篇作者:编撰人不详朝代:宋年份:公元960-1279年<目录>卷之一<篇名>刺法论(上)属性:黄帝问曰升降不前气交有变即成暴郁余已知之如何预救生灵可得却乎却之言去也何以去之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臣闻夫子言既明天元须穷法刺可以折郁扶运补弱全真泻盛蠲余令除斯苦夫子者祖师僦贷季折谓折伏也扶谓扶持也蠲除也斯此也令除此苦也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升之不前即有甚凶也木欲升而天柱窒抑之木欲发郁亦须待时木发待间气也至天作间气之时作也欲发可刺之也当刺足厥阴之井足厥阴之井即大敦穴在足大指端去爪甲上如韭叶三毛之中乃足厥阴之所出也于平旦水下一刻时以手按穴得动脉下针可及三分留六呼如得气急出之先刺左后刺右又可春分日吐之无此管也火欲升而天蓬窒抑之火欲发郁亦须待时火郁待时至天作左间气之时也其发也君火春分相火小满即欲发之时也故君火相火同法即是二时而可预刺之也君火相火同刺包络之荥心包络之荣在手掌中荥宫穴也水下二刻以手按穴动脉应手刺可同身寸之三分留六呼得气而急出之先左后右又法当春三泄汗也土欲升而天冲窒抑之土欲发郁亦须待时土郁待时至天作左间气之时也土发郁日维辰维也多于二间维发之也可预刺之也当刺足太阴之俞足太阴之俞太白穴在足内侧核骨下陷者中足太阴之所注也水下三刻刺可同身寸之二分留七呼气至急出之先左后右金欲升而天英窒抑之金欲发郁亦须待时金郁待时至天作左间气之日也夏至之后金欲发郁之时在火王后作可预刺也当刺手太阴之经手太阴之经者经渠穴也在两手寸口脉陷者中手太阴之所行也动脉应手于水下四刻刺可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气至急出针先左后右水欲升而天内窒抑之水欲发郁亦须待时水郁待时至天作左间气之时也发于辰维之后火得王之时水可作也可以预用针刺之也当刺足少阴之合足少阴之合阴谷穴也在膝内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应手屈膝而得足少阴之所入也刺可同身寸之四分留三呼动气应手可刺急出之先刺左后刺右帝曰升之不前可以预备愿闻其降可以先防防护者也岐伯曰既明其升必达其降也升降之道皆可先治也亦可以升而先刺也木欲降而地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散而可得位三日不降八日降欲降而郁先散而然后作地间气者也降而郁发暴如天间之待时也降而不下郁可速矣降之不下急速如天郁也便可刺之降可折其所胜也折胜其标而虚其本也故折其胜也当刺手太阴之所出刺手阳明之所入手太阴之所出少商穴也在手大指之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手太阴之井也刺可同身寸之一分留二呼而急出之手阳明之所入曲池穴也在肘外辅屈肘两骨之间陷中手阳明之合刺可同身寸之一寸五分留七呼动气应手至而急出之火欲降而地玄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散而可矣二日不降七日降欲下而郁散之速可刺之也当折其所胜可散其郁火郁折水可以除之当刺足少阴之所出刺足太阳之所入足少阴之出涌泉穴也在足心陷者中屈足卷指宛宛中足少阴之井刺可同身寸之三寸留三呼动气至急出之先左后右足太阳之所入委中穴在中央约文中动脉应手足太阳之合也刺可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气至而急出之先左后右二次同其法刺也土欲降而地苍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五日不降十日降欲降而郁散而可速刺之当折其胜可散其郁土郁折水可除其苦当刺足厥阴之所出刺足少阳之所入足厥阴之所出大敦穴也在足大指端去爪甲上如韭叶及三毛之中足厥阴井也刺可同身寸之三分留十呼动气急出之足少阳之所入阳陵泉穴在膝下同身寸之一寸骨外廉陷者中是足少阳之合刺可同身寸之六分留十呼动气至急出之金欲降而地彤窒抑之降而不下散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四日不降九日降欲下而郁散可速刺也当折其胜可散其郁金郁折火可以除之当刺心包络所出刺手少阳所入也心包络所出中冲穴也在中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是手心主之井刺可同身寸之一分留二呼动气至急出之手少阳之所入天井穴也在肘外大骨之后肘后同身寸之一寸两筋间陷者中屈肘得之手少阳合刺可同身寸之一寸留十呼动气应手至而急出之水欲降而地阜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一日不降六日降欲下而郁散先可刺之也当折其土可散其郁折其所胜可以散之也当刺足太阴之所出刺足阳明之所入足太阴之所出隐白穴也在足大趾之端侧去爪甲如韭叶足太阴之井刺可同身寸之一分留三呼得气至乃出之足阳明之所入三里穴在膝下三寸骨外廉两筋间足阳明之所合刺可同身寸之五分留十呼得气至而急出之帝曰五运之至有前后与升降往来有所承抑之可得闻乎刺法岐伯曰当取其化源也是故大过取之不及资之大过取之次抑其郁取其运之化源令折郁气不及扶资以扶运气以避虚邪也不及者当资其化源以补其所亏令不胜资取之法令出密语<目录>卷之二<篇名>刺法论(中)属性:黄帝问曰升降之刺以知要愿闻司天未得迁正使司化之失其常政即万化之机其皆妄然与民为病可得先除欲济群生愿闻其说明其迁正故可预防岐伯稽首再拜曰悉乎哉问言其至理圣念慈悯欲济群生臣乃尽陈斯道可申洞微申显也洞深也微妙也言可尽显深妙太阳复布即厥阴不迁正即天运不和顺四序失合而作疫也不迁正气塞于上当泻足厥阴之所流气舒而复塞之故泻之当泻足厥阴之所流行间穴也在足大趾之间动脉应手陷者中足厥阴之荥刺可同身寸之六分留七呼动气至而急出之厥阴复布少阴不迁正天失时令即气令不正也不迁正即气塞于上热欲化而风乃布外也当刺心包络脉之所流心包络脉之所流劳宫穴也在掌中央刺可同身寸之三分留六呼动气至而急出也少阴复布太阴不迁正子午天数有余丑未不得中正也不迁正即气留于上雨欲化而热布于天当刺足太阴之所流足太阴之所流大都穴也在足大趾本节后陷者中足太阴脉之荥也刺可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动气至而出之太阴复布少阳不迁正丑未天数有余寅申未得中正不迁正则气塞未通热欲化而雨复布天当刺手少阳之所流手少阳之所流液门穴也在手小指次指间陷者中手少阳之荥也刺可同身寸之二分留三呼动气至而急出也少阳复布则阳明不迁正寅申天数有余卯酉未得司天不迁正则气未通上燥欲治天热化复治当刺手太阴之所流手太阴之所流鱼际穴也在手大指本节后内侧散脉文中手太阴之荥也刺可同身寸之二分留三呼动气至而急出之阳明复布太阳不迁正卯酉天数未终辰戌未得司正不迁正则复塞其气寒欲行天而燥复化当刺足少阴之所流足少阴之所流然谷穴也在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中足少阴之荥也刺可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动气至而出之帝曰迁正不前以通其要愿闻不退欲折其余无令过失可得明乎岐伯曰气过有余复作布正是名不过位也即名布正再治天而不能退位使地气不得后化新司天未可迁正故复布化令如旧岁新岁司天未得中司去岁司天仍旧治天是故气过天令不常故与民作灾之病也巳亥之岁天数有余故厥阴不退位也至子午之年犹尚治天风行于上木化布天雨湿之化不令风化至酷作灾当刺足厥阴之所入足厥阴之所入曲泉穴也在膝内辅骨下大筋上小筋下后陷者中屈膝而得之足厥阴之合也刺可同身寸之六分留七呼动气至急出其针也子午之岁天数有余故少阴不退位也至丑未之年犹尚治天热行于上火余化布天燥清之亏雨化不令热化复行天令也当刺手厥阴之所入心包之所入曲泽穴也在肘内廉下陷者中屈肘而取之手厥阴之令也刺可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动气至而急出之丑未之岁天数有余故太阴不退位也至寅申之年犹尚治天也湿行于上雨化布天寒化亏热化不令湿化复布行天令当刺足太阴之所入足太阴之所入太阴陵泉穴也在内侧辅骨下陷者中足太阴之合刺可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动气至而急出之也寅申之岁天数有余故少阳不退位也至卯酉之年犹尚治天热行于上火化布天燥清令亏热化复治布行天令当刺手少阳之所入手少阳之所入天井穴也在肘外大骨后肘后上一寸两筋间陷中屈肘得之手少阳之合也刺可同身寸之三分动气至而急出之也卯酉之岁天数有余故阳明不退位也至辰戌年犹尚治天也行于上燥化布天风化亏而寒化不令清化复治布行天令当刺手太阴之所入手太阴之所入尺泽穴也在肘约文中动脉应手手太阴之所合也刺可同身寸之三寸留三呼动气至而急出之辰戌之岁天数有余故太阳不退位也至巳亥之年犹尚治天也寒行于上凛水化布天热化令亏风化不令寒化复治布行天令当刺足少阴之所入足少阴之所入阴谷穴也在膝下内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外筋之上按之应手屈膝而得之足少阴之合刺可同身寸之四分动气至而出之故天地气逆化成民病以法刺之预可平人气通乎天地也气交有变前后余退可天元刺其余源始终可平也黄帝问曰刚柔二干失守其位使天运之气皆虚乎与民为病可得平乎天运如虚可以法刺可除之也岐伯曰深乎哉问明其奥旨天地迭移三年化疫是谓根之可见必有逃门是谓根究天地之灾必有遐危逃生之门户假令甲子刚柔失守柔得其位上失其刚虽得交司数可未至甲子上未终司己卯下虽迁正是谓柔干孤虚其下也刚未正之己不得其甲即土运反虚而木乃胜刚未正柔孤而有亏甲不正于己也土运不令正失少阴不化是故天与皆虚而使邪化疫者也时序不令即音律非从司天犹布而中运有胜至矣甲未临而已己至律无音而吕有声即黄钟大宫不应夹钟少宫即应以表己卯下位孤主土运者也如此三年变大疫也甚则速首尾三年至详其微甚察其浅深大虚而布政日久即深也深即甚矣运未正即胜至久即深甚也甚即深首尾二年至者也欲至而可刺刺之则以明其刺法者即是布正而未迁正者可刺其即今之病也只言知者是以三年中有大疫至刺补其夭之之吉也即其细详微甚知其所至之斯可先齐之者也当先补肾俞土疫至而肾虚者先补之肾俞在骨第十四椎下两旁各同身寸之一寸五分未刺时先口衔针暖而用之用圆利针临刺时咒曰五帝上真六甲玄灵气符至阴百邪闭理念三遍自口中取针先刺二分留六呼次入针至三分动气至而徐徐出针以手扪之令受针人咽气三次又可定神魂者次三日可刺足太阴之所注足太阴之所注大白穴也在内踝核骨下陷者中足太阴脉之所注也先以口衔针令温欲下针时咒曰帝扶天形护命成灵诵之三遍乃刺三分留七呼动气至而急出其针也又有下位己卯不至而甲子孤立者次三年作土疠其法补泻一如甲子同法也即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并己丑己亥己酉己未己巳己卯凡甲己上下失守皆此一法而已其刺以毕又不须夜行及远行令七日洁清净斋戒所有自来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仙家咽气可以深根固蒂以子受母气也咽下气令腹中鸣至脐下子气见母元气故曰返本还元也久饵之令深根以养固蒂也故咽气津者此名天池之水可久饵之资精气血荡涤五脏先溉元海一名离宫之水一名玉池一名神水不可唾之但可饵之以补精血可益元海也假令丙寅刚柔失守柔得其位上失其刚也虽得其交岁而丙未迁正治天下辛巳独治其泉上位丙失其刚干故中水运不得运大过也反受土胜之上刚干失守下柔不可独主之柔干在上犹言不及何况柔失刚者也中水运非大过不可执法而定之不以诸丙年作其水大过也当推之天数而知有亏也布天有余而失守上正天虽主治之此即布正之化正司主岁未得正位也天地不合即律吕音异柔干至而吕有音应刚干未迁而律管无声即少羽鸣响而大羽也如此即天运失序虽有化而非常化也后三年变疫变有微甚故有迟速当推其天数之浅深也详其微甚差有大小大差七分小差五分每一分一十五日大差速至小差徐徐而至之也徐至即后三年至甚即首三年推数差速即知运迟当先补心俞心俞在背第五椎下两旁各一寸半用圆利针于日中令温暖次以手按穴得其气动乃咒曰太始上清丹元守灵诵之三遍先想火光于穴下然后刺可同身寸之一寸半留七呼得气至次进针三分以手弹之令气至而下针得动气至而徐徐出针次以手扪其穴令受针人闭气三息而咽气也次五日可刺肾之所入肾之所入阴谷穴也在膝内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应手屈膝而得之用圆利针令口中温暖先以手按穴乃咒曰大微帝君五气及真六辛都司符扶黑云诵之一遍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得动气至而急出之又有下位地甲子辛巳柔不附刚亦名失守即地运皆虚后三年变水疠即刺法皆如此矣即丙寅丙子丙戌丙申丙午丙辰辛丑辛亥辛酉辛未辛巳辛卯如此上下失守皆推大小差而刺之其刺如毕慎其大喜欲情于中如不忌即其气复散也令静七日七日后神气实而水疫不伤心欲实令少思思即伤神居当澄心而神守中即道自降而其气复上人乱想劳神即阴中鬼王劳神即神役苦志心乱故夭人命实即神和志安心静即中也假令庚辰刚柔失守乙得其位上失其庚即谓柔失其刚也虽得其岁即庚未得中位也乙得下位治其地上位庚失其刚干故中金运不得大过反受火胜之也上位失守下位无合乙未在下主地孤立也上无刚干正之天运虚乙庚金运故非相招上下相招阴阳相合也司天与运各得其化布天未退中运胜来不以阳年元胜复支干不合有上下相错谓之失守庚不与乙相对合也姑洗林钟商音不应也失守即同声不相应也姑洗上管庚辰太商不如应林钟下管乙未少商独应矣如此即天运化易故四序非常也三年变大疫金疫又名杀疫详其天数差有微甚大差七分即气过一百五日即甚矣小差五分即气过七十五日即微也微即微三年至微即徐也甚即甚三年至甚即速也当先补肝俞肝俞在背第九椎下两旁各一寸半用圆利针以口温暖先以手按穴得动气欲下针而咒曰气从始清帝符六丁左施苍城右入黄庭诵之三过先想青气于穴下然后刺之三分得气而进针针入五分动气至而徐徐出针以手扪其穴令受针人咽气次三日可刺肺之所行肺之所行经渠穴也在手寸口陷中手太阴经也用圆利针于口内温令暖先以左手按穴而咒曰太始上真五符帝君元和气合司入其神诵之三遍刺可同身寸之三分留二呼动气至而出其针也刺毕可静神七日慎勿大怒怒必真气却散之又或在下地甲子乙未失守者即一柔干即上庚独治之亦名失守者即孤主之三年变疠名曰金疠亦名杀疠其至待时也详其地数之差亦推其微甚可知迟速尔速至共三年迟即后三年其至如金疫刺法同前也诸位乙庚失守刺法同即天运各异金杀丁之灾化民病也同刺而却之也肝欲平即勿怒怒即阴生肝为阳神也阴生即阳夭夜卧念安其志勿诵恶语即阳神魂守中假令壬午刚柔失守下得其位上失其主即司天布正木运反虚也虽交岁而天未迁正中运胜即地见丁酉独主其运故行燥胜天未势化是名二虚者已上壬未迁正下丁独然即虽阳年亏及不同灾亦然三日肝自病风化不令运失其壬未得其位天如布退可得迁正不假复而正角上下失守相招其有期推之天别又及几分天如复位故得相招者也差之微甚各有其数也差七分计一百五日即大差之期也差五分即七十五日其下者又微也律吕二角失而不和同音有日上律HT宾下吕南吕上大角不应下少角应故二角失而不和也后壬午迁正之日即上下角同声相应微甚如见三年大疫微即至乙酉甚即至甲申甚速微徐也当刺脾之俞脾之俞在背第十一椎下两旁各一寸半动脉应手用圆利针令口中温暖而刺之即咒曰五精智精六甲玄灵帝符元首大始受真诵之三遍先想黄气于穴下然后刺之二分得气至而次进之又得动气次进之二进各一分留五呼即徐徐出针以手扪之令其人不息三遍而咽津也次三日可刺肝之所出也肝之所出大敦穴也在足大趾端去爪甲如韭叶及三毛之中足厥阴之井也用圆利针令口中温暖而刺之即咒曰真至玄大道冥然五神各位气(缺)三田诵之然后可刺入同身寸之三分留十呼动气至而出其针刺毕静神七日勿大醉歌乐其气复散又勿饱食勿食生物歌乐者即脾神动而气散也醉即性乱饱即食胀故慎忌之食生物即伤脾气也欲令脾实气无滞饱无久坐食无大酸无食一切生物宜甘宜淡淡入胃也宜益府淡者土之薄味也而又次于甘者无闲坐无久卧故养脾也又或地下甲子丁酉失守其位未得中司即气不当位丁不与壬奉合者亦名失守非名合德故柔不附刚天地二甲子上下不相招故阴阳有错即中运失其岁合之常政也即地运不合三年变疠故名木疠又名风疠其至有即亦推其微甚即诸丁壬上下失守皆同一法刺之假令戊申刚柔失守戊与癸合也天地二甲子即戊申合癸亥也下位癸亥至地其主地正司也上下位戊申过丁未天数未退而复布天故失守戊癸不合也戊癸虽火运阳年不太过也戊未正司癸下独治故非太过反受水胜之也上失其刚柔独主其气不正故有邪干水运失守于上中下运有亏也故天虚而地犹主之中见火运水来犯之故曰邪干迭移其位差有浅深天数过差亦有多少却得奉合合要在目数也欲至将合音律先同中火运征也上下二律吕上穷太少二征合音同如此天运失时三年之中火疫至矣速至庚戌也徐徐至辛亥所作也当刺肺之俞肺俞在背第三椎下两旁各一寸半动脉应手用圆利针令口中温暖先以手按穴乃刺之咒曰真邪用搏气灌元神帝符反本位合其亲诵之三遍刺之二分候气欲至想白气于穴下次进一分得气至而徐徐出其针以手扪之于其穴也然可立愈也刺毕静神七日勿大悲伤也悲伤即肺动而真气复散也凡喜怒悲乐恐皆不可过矣此五者皆可动天乱真神也故圣人忘缘灭动念可存神也故神能主形神在形全可以身安道常长存也人欲实肺者要在息气也无大喘息慎勿多言语及呼吸多气喘及言语多及饮冷形寒之食减多大忌悲伤喜怒冷伤其肺神也又或地下甲子癸亥失守者即柔失守位也即上失其刚也即亦名戊癸不相合德者也即运与地虚后三年变疠即名火疠疫同也即法刺一体即诸戊诸癸上下同一体是故立地五年以明失守以湿法刺于是疫之与疠即是上下刚柔之名也穷归一体也即刺疫法只有五法即总其诸位失守故只归五行而统之也此皆五疫疠归天地不相和之气化为疫疠大伤人之命也故达天元可通法刺复济生民也<目录>卷之三<篇名>刺法论(下)属性: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其病相染着如何得不相染也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瓦斯天牝从来复得其往邪毒之气在于泄汗反下取之其气入于中毒瓦斯至脑中流入诸经之中令人染病矣如人嚏得此气入鼻至脑中欲令勿投鼻中令嚏之即出尔如此即不相染也气出于脑即不邪干从鼻而入脑欲干复出即无相染也气出于脑即室先想心如日即正气存中而神守其本即邪疫之气不犯之如春柏之苍翠次想赤气自心而出南行于上化作焰明如赫赫之炎燥次想黄气自脾而出存于中央化作土如大地之黄色五气护身之毕以想头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后可入于疫室又一法于春分之日日未出而吐之用远志去心以水煎之饮二盏吐之不疫者也又一法于雨水日后三浴以药泄汗注汗出臭者无疫也又一法小金丹方辰砂二两水磨雄黄一两叶子雌黄一两紫金半两粉作末令细之同入合中外固了地一尺筑地实不用炉不须药制用火二十斤之也七日终常令火及二十斤侯冷七日取次日出合子埋药地中七日亦须吉地者佳也取出顺日研之三日炼白沙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望东吸日华气一口冰水下一丸和气咽之服十粒。
《素问.厥论》原文赏析及翻译

《素问.厥论》原文赏析及翻译文章出自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即《素问·厥论》篇第四十五。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素问.厥论》原文赏析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岐伯曰: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
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
阳明者,表也,五藏六府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
藏府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素问·太阴阳明论》)【解析】本节分析了脾病而四肢不用的机理,阐述了脾胃在生理、病理上的密切关系。
脾与胃同居中焦,在生理上关系密切,结构上以膜相连;经脉上表里相互联络;五行皆属于上,脾为阴土,胃为阳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功能上胃受纳腐熟,整理脾主运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两者相互为用。
四肢肌肉筋脉的营养,不仅需要胃之腐熟消化,产生水谷精气,还需要脾为之运化、升清、转输,方能到达四肢而起营养作用。
脾与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四支不得禀受水谷精气滋养,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四肢不用。
说明脾主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减退,使四肢得不到水谷精气的濡养,也是发生痿证的病机之一。
《灵枢·本神》明确提出脾虚致痿:“脾气虚则四肢不用。
《素问·玉机真藏论》则阐述了脾气太过致痿:“夫子言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支不举。
脾之功能太过,则饮食不为肌肤,同样不能滋养五体,发为痿证,从而提示四肢不用的痿证与脾之虚实病变有密切关系。
临床上遇四肢软弱、不能随意运动,甚或四肢肌肉萎缩的病证,多从治疗脾胃入于,常能取得一定的疗效。
【按语】疲劳太过,“劳则气耗,易损脾胃;加之腹泻,更伤脾气,脾胃受损,其主润养四肢肌肉的功能低下,日久成痿,四肢不用,病情趋重,甚则可以危及生命,以升阳补脾,补中益气,滋养胃阴等方法使脾阳振奋,脾气得升,脾胃化生水谷精气、营养四肢的功能得以施展,则重症肌无力延髓型也取得了满意疗效。
厥

杨上善《太素·卷第二十六·寒热厥》:“夫厥者,气动逆也。”
王冰注:“厥,谓气逆上也,世谬传为脚气,广饰方论焉。”
吴昆《素问吴注》“厥,谓气逆上也。”
张介宾《类经十五卷·疾病类三十四》:“厥者,逆也。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仆脱绝,是名为厥。愚按:厥证之起于足者,厥发之始也。甚至猝倒暴厥,忽不知人,轻则渐苏,重则即死,最为急候。后世不能详察,但以手足寒热为厥,又有以脚气为厥者,谬之甚也。虽仲景有寒厥热厥之分,亦以手足为言,盖彼以辨伤寒之寒热耳,实非若《内经》之所谓厥也。观《大奇论》曰:‘暴厥者,不知与人言。’《调经论》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缪刺论》曰:‘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重(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若此者,岂止于手足寒热及脚气之谓耶?今人多不知厥证,而皆指为中风也。夫中风者,病多经络之受伤;厥逆者,直因精气之内伤。表里虚实,病情当辨。名义不正,无怪其以风治厥也,医中之害,莫此为甚。”
厥
jué
气闭,昏倒:昏厥;痰厥。
如刘熙《释名·释疾病》:“厥,逆气从下厥起,上行入心胁也。”
厥者,逆也,气逆、厥逆也,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论“厥”的主要病机思想。即由于气机逆乱,升降失常,阴阳气不相顺接,而致手足厥冷(热),突然昏倒而能复苏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全书中,既有专门论述“厥”的篇章,如《素问·厥论》、《灵枢·厥病》,但内容未尽一致,所论“厥”亦不一;还有以“突然跌仆、不省人事”为“厥”病证的条文,如“薄厥”、“大厥”、“煎厥”、“暴厥”、“尸厥”等;也有以“四肢(手足)厥冷(热)”为症状论述的“寒厥”、“热厥”以及气逆为厥和六经(十二经)形证等条文。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版(31-55篇)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版(第三十一篇——第五十五篇)目录篇名页次篇名页次热论篇第三十一85 痿论篇第四十四116刺热篇第三十二87 厥论篇第四十五118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90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120逆调论篇第三十四92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122疟论篇第三十五94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125刺疟篇第三十六99 脉解篇第四十九127气厥论篇第三十七101 刺要论篇第五十130咳论篇第三十八102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131举痛论篇第三十九103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132腹中论篇第四十106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133134刺腰痛篇第四十一109 针解篇第五十四134风论篇第四十二111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136痹论篇第四十三114《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各八十一篇,《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
《素问篇卷九》热论篇第三十一黄帝问道:现在所说的外感发热的疾病,都属于伤寒一类,其中有的痊愈,有的死亡,死亡的往往在六七日之间,痊愈的都在十日以上,这是什麽道理呢?我不知如何解释,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太阳经为六经之长,统摄阳分,故诸阳皆隶属于太阳。
太阳的经脉连于风府,与督脉、阳维相会,循行于巅背之表,所以太阳为诸阳主气,主一身之表。
人感受寒邪以后,就要发热,发热虽重,一般不会死亡;如果阴阳二经表里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就难免于死亡了。
黄帝说:我想知道伤寒的症状。
岐伯说:伤寒病一日,为太阳经感受寒邪,足太阳经脉从头下项,侠脊抵腰中,所以头项痛,腰脊强直不舒。
二日阳明经受病,阳明主肌肉,足阳明经脉挟鼻络于目,下行入腹,所以身热目痛而鼻干,不能安卧。
三日少阳经受病,少阳主骨,足少阳经脉,循胁肋而上络于耳,所以胸肋痛而耳聋。
若三阳经络皆受病,尚未入里入阴的,都可以发汗而愈。
四日太阴经受病,足太阴经脉散布于胃中,上络于咽,所以腹中胀满而咽干。
五日少阴经受病,足少阴经脉贯肾,络肺,上系舌本,所以口燥舌干而渴。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咳论、气厥论篇解读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咳论、气厥论篇解读举痛论篇原文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已。
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
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岐伯再拜稽首曰:何道之问也?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
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
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
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
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
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
寒气客于挟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
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气应手矣。
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
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
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上矣。
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
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
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入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
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厥论-医学课件

厥的中医治疗
1 2
针灸治疗
通过针刺相关穴位,调整气血,疏通经络,达 到治疗厥证的目的。
药物治疗
根据不同的厥证类型,采用不同的中药方剂, 如四逆汤、六味地黄丸等。
3
推拿治疗
通过推拿手法,刺激身体穴位,达到调和气血 、平衡阴阳的目的。
厥的西医治疗
对症治疗
01
针对厥证患者的具体症状,采取相应的西医治疗方法,如吸氧
积极治疗原发病
对于有原发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 ,控制病情发展,预防厥的发生。
厥的调护方法与技巧
心理调护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情绪激动或过 于紧张,以减少厥的发生。
饮食调护
饮食清淡易消化,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 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
环境调护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长时间处于密闭 、干燥的环境中。
营养康复
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制定合理的营养康复计划 ,如调整饮食结构、补充营养素等。
04
厥的预防与调护
厥的预防措施
增强机体免疫力
通过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等方式,增强 机体的免疫力,预防病毒和细菌的感染。
避免诱发因素
如过度劳累、精神紧张、低血糖等,应尽量避免这些诱发因素, 以预防厥的发生。
THANK YOU.
厥论的病因学研究
现代研究发现,厥论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针对这些因素 ,研究者们正在开展深入的研究。
厥论的病理学研究
病理学研究发现,厥论的发生与机体多个器官和系统的病理变化有关。这些变化包括血管 病变、免疫炎症、神经递质异常等。
厥论的流行病学研究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厥论的发病具有一定的地域和人群分布特征,如农村地区发病率较高 ,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等。
《黄帝内经--气厥论》

《黄帝内经--气厥论》
《黄帝内经--气厥论》是中国古代经典医学著作之一,讲述了关于气厥症状的病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其理论和实践价值至今仍然不减。
在阅读《黄帝内经--气厥论》时,我对其理论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首先,中医强调了“天人合一”的观念,即人体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体的身体状况。
而气厥是因为人体内部气血运行不畅,或是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无法适应而导致病症发展。
这也说明了中医坚持治疗疾病应该从整体、全面考虑人体的角度出发,而非单纯地看待病症本身。
其次,中医强调了“辨证施治”的理念,即治病应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气厥论》中,中医医生和病人要通过具体的询问、望、闻、切等方法来了解病情,然后把握病情的变化,进而用针灸、推拿等方法来调理气机,从而达到治疗气厥的目的。
最后,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治疗重心应该放在发病的根源上,改善人体整体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气厥论》中,中医医生强调了制定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减轻人体内部
的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减轻气厥症状。
总之,《黄帝内经--气厥论》是一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医学经典,不仅提供了治疗气厥症状的方法,也体现了中医强调的辨证论治和整体治疗的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可以用于中医,也可以用于现代医学的研究和实践当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素论》第四十五篇:厥论(四)SW45——《厥论篇第四十五》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D0101厥之寒、热:1、《内经注评》注:“作为病名有以下几种涵义:1、指手足厥冷;2、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移时苏醒或厥而不醒;3、卒发暴急之病气血逆乱。
”2、《内经校释》注:“此指气逆所致足寒、足热之厥。
王冰注:‘厥,谓气逆上也’。
”3、《素问直解》卷之四《厥论》注:“厥,犹逆也。
经脉之血,皮毛之气,不相顺接而厥逆也。
”Q0401宗筋:据“前阴”文意,宗筋即生殖之筋。
参《痿论》SW44—Q0401“宗筋”之注。
Q0401夏:《素问悬解》卷五《厥论》、《素问直解》卷之四《厥论》作“春夏”,从之。
D0601暴:突然。
Q0601重:1、《类经》十五卷三十四注:“重,并也。
”2、重,重复也,即反复、不断。
D0701六经脉:1、《素问悬解》卷五《厥论》作“六经”。
2、六经,三阴三阳经;脉,血脉。
经、脉并非一物,不可混淆。
D0701态:《素问直解》卷之四《厥论》孙国中按:“‘态’,原作‘能’,属假借字,故改之,后同。
”从之。
Q0701眴:眴,xuan4,《说文》:“眴,目揺也。
”通眩,即目眩。
Q0704瞋:chen1,据《寒热病》LS21—C0801“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
”可知:瞋,即撑开。
Q0706泾、溲:《调经论》王冰注:“泾,大便;溲,小便也。
”Q0706阴缩肿:《素问直解》卷之四《厥论》注:“阴器缩肿。
”Q0706胻:heng2,小腿。
Q0708厥逆:1、《内经校释》注:“最后三节经文,既有六经之厥,又有十二经之厥逆,据《新校正》云:‘详从太阴厥逆至篇末,全元起本在第九卷,王氏移于此。
’可知经文原非一处,乃王冰移文,有重复之处。
”2、“厥症”与“厥逆”,病态差异显著。
厥,指厥症;逆,言异常;厥逆,言异常之厥症,有别于“六经脉之厥症”。
Q0709虚满、呕变、下泄清:1、《素问直解》卷之四《厥论》注:“少阴火气虚于上,故虚满而有欲呕之变症。
少阴水气虚于下,故下泄而其便复清。
”2、《素问悬解》卷五《厥论》作“虚满、呕变、下泄清水”并注:“水旺土湿,胃逆脾陷,故上为虚满呕变(变,灾也),下为泄利清水也。
”Q0710虚满:《素问直解》卷之四《厥论》注:“肝气郁,则虚满。
”Q0714衄:nv4,《说文》:“衄,鼻出血也。
”Q0715→Q0718手太阴厥逆……治主病者:《素问直解》卷之四《厥论》注:“此一节言,厥状在经,病态在气,举手足六经之主病,以终厥论之义。
”Q0717腰不可以俯仰:1、王冰注:“腰不可以俯仰,脉不相应,恐古错简文。
”2、《素问悬解》卷五《厥论》注:“手太阳厥逆,其脉自目锐眦入耳中,故耳聋泣出,循头上项,故项不可以顾,脉加足太阳,足太阳挟脊抵腰,故腰不可以俯仰也。
”3、《素问直解》卷之四《厥论》注:“《经脉论》云:‘小肠手太阳之脉,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泣出;耳聋、泣出者,液虚也;液虚,则骨属屈伸不利,故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俯仰。
此手太阳厥之病态,故当治主病者。
’”从之。
Q0718 痓:1、《内经注评》注:“《金匮要略译释》:‘凡是背强反张,口噤不开的,皆为痓。
’此处是指颈项强直。
全元起本‘痓’作‘痉’。
”2、《内经校释》注:“痓,与痉义通,《太素》卷二十六经脉厥注:‘身项强直也’。
”3、《素问直解》卷之四《厥论》注:“痓者,头面揺,猝口噤,背后反张也。
《经脉论》云:‘大肠,手阳明之脉,是主津液所生病者。
’今手阳明经气厥逆,津液不营于经脉,故痓,当资手阳明之津液,故治主病者。
”LS01——《九针十二原第一》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LS01—Q0214‖→‖LS01—Q0217‖→‖SW45‖迁移说明:1、本句与《九针十二原》前后文意不属,窜简,当迁出;2、《内经校释》校曰:“《甲乙》卷一第六校注:‘一云滞取三阴。
’按:此论十二原,不应又出证治。
且‘胀取’两句,与上下文义无涉,疑系错简。
考《兰室秘藏》卷上中满腹胀论引《针经》三卷杂病篇第八(与今本篇卷不同)云:‘腹满,大便不利,上走胸溢,喘息,喝喝然,取少阴’,又云:‘胀取三阳。
’绎‘又云’也者,显系与上引文,同一篇卷。
据此,则‘胀取’两句,似系杂病篇文。
后人涉上‘少阴’、‘太阴’、‘太阳’误窜于此。
”3、《太素》置于九针(之一)卷第二十一《诸原所生》,即《灵枢.九针十二原》之“凡此十二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
”句后;4、《甲乙》置于卷一第六《十二原》,并校曰:“一云‘滞取三阴。
’”5、《类经》置于针刺类二十二卷四十七《刺胸背腹病》,并注:“‘胀,腹胀也’。
‘飧泄’,完谷不化也。
病胀者,当取足之三阳,即胃、胆、膀胱三经也。
飧泄者,当取足之三阴,即脾、肝、肾三经也。
”6、《灵枢悬解》置于卷九《寒热病》,接于《灵枢.九针十二原》LS01—Q0217“如人不欲行”后,并云:“此段旧误在《九针十二原》。
”因其症状亦合于厥症,故从之。
‖LS01—Q0217→Q0218‖→‖LS21—C0401‖→‖SW45‖迁移说明:1、所论与《九针十二原》主题不符,前后文意不属,窜简,当迁出;2、《甲乙》置于卷五第四《针道》尾部,依针道分类;3、《太素》置于九针(之一)卷第二十一《诸原所生》尾部,即《九针十二原》LS01-Q0213“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句后,并注:“胀取六腑,三阳原也;泄取五脏,三阴原也。
”4、《类经》置于针刺类二十二卷五十三《刺诸病诸痛》;5、《灵枢悬解》置于卷九《寒热病》,接于《寒热病》LS21—C0401“脐下三寸状元也”句后,并曰:“此段旧误在《九针十二原》。
”从黄元御对两部关系之判断。
Q0214胀取三阳,飧泄取三阴:胀病刺三阳经,飧泄刺三阴经。
见迁移说明。
Q0218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内经注评》注:“热在阴分的,取之足三里穴。
”Q0218殆:《说文》:“殆,危也。
”即危险。
Q0218疾高而内者:1、《内经校释》注:“指病在上部而属于脏病者。
《类经》二十二卷第五十三注:‘病高者,在上者也,当下取之。
然高而内者属脏,故当取足太阴之阴陵泉’。
”2、《太素.诸原所生》注:“所病在头等为高,根原在脾足太阴内者,故取太阴第三输阴陵泉也;所病在头为高,其原在胆足少阳外,故取足少阳第三输阳陵泉也。
”3、高者,上部也;内者,内部也。
疾高而内者,疾在上部而偏内也。
后文“疾高而外者”,同理。
上部无腑,故内外不可解作脏腑。
LS21——《寒热病第二十一》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LS21—C0401→C0601‖→‖LS21-C0904‖→‖SW45‖迁移说明:1、原篇《寒热病》,非独立论文,头绪繁多,碎片杂合,乃凑篇之简,须精细分拆迁出;2、《灵枢注证发微》云:“篇内所论诸症,不止寒热,然首节所论在寒热,故名篇。
”3、《太素》卷第二十六《寒热杂说》肖延平按曰:“又自‘身有所伤’至‘关元也’见《甲乙经》卷十第二下篇。
又自‘厥痹者’至‘阴经’,见《甲乙经》卷十第一下篇。
又‘暴瘖’一节,见《甲乙经》卷十二第一。
又自‘臂阳明’到‘暴聋’一节,见《甲乙经》卷七第一中篇。
‘暴瘅’一节,见《甲乙经》卷十二第七。
”验之,足见皇甫谧《甲乙》分类甚散,与《灵枢》大异;4、《灵枢悬解》将LS21-C0401、C0402置于《寒热病》,将C0501→C0601置于《杂病》篇,黄元御曰:“此段旧误在《寒热病》。
”从其迁出,不从其迁入位;5、本节所论,体惰、厥痹、阳迎头痛、暴瘖气鞕、暴聋气蒙、暴挛、痫眩、暴瘅、内逆等症,均为“卒发”之厥,而非《气厥论》五脏六腑相移之厥,故宜迁入《厥论》,而非《气厥论》。
‖LS21—C0901→C0904‖→‖SW45-Q0718‖迁移说明:1、原篇《寒热病》,非独立论文,头绪繁多,碎片杂合,凑篇之简,须精细分拆迁出;2、《灵枢注证发微》云:“篇内所论诸症,不止寒热,然首节所论在寒热,故名篇。
”3、《甲乙》置于卷七第三《阳衰发热厥阳衰发寒厥》,从皇甫谧之厥症分类处置;4、《灵枢悬解》置于卷九《寒热病》,黄元御曰:“《素问.厥论》:厥之寒热者,何也?故寒热诸病多厥证。
”黄元御所据、所言,甚是,从之;5、本节明言“寒厥”、“热厥”,所论与《厥论》主题相符,义理相通。
C0401堕坠:1、堕,作形容词时,音duo4,懈怠;作动词时,音hui4,毁坏。
此取动词。
2、坠,《说文》:“”隊,从高陨也”、《尔雅》:“墜,落也”、《广雅》:“墜,堕也。
”堕坠,即高位坠伤。
C0501婴筋:1、《灵枢悬解》卷八《杂病》注:“婴筋,颈筋也。
”2、通缨,《说文》:“婴,饰也。
”缨筋,即颈部两侧之筋。
C0501次脉,手少阳脉也,名曰天牖:1、《内经注评》注:“当为手少阳脉。
”2、《内经校释》注:“原作足,据《太素》卷二十六寒热杂说及杨注改,与本篇书《本输》篇合。
”3、据《本输》LS02—Q0113“五次脉,手少阳也,名曰天牖。
”可知:“手少阳”为正论。
C0601阳迎头痛:1、《内经注评》注:“当为阳逆。
张景岳曰:“迎,逆也。
阳邪逆于阳经而为头痛胸满者,当取之人迎也。
”2、《灵枢悬解》卷八《杂病》作“阳逆头痛。
”3、其意莫明,不译待考。
C0601瘖:同喑,即哑、失声。
C0601鞕:1、姚春鹏注:“气鞕,此指舌强硬。
鞕,强硬。
”2、《灵枢悬解》卷八《杂病》黄元御作“暴喑气梗。
”3、从黄元御之义。
鞕,bian1,即梗阻。
C0601任:据《说文》:“任,保也。
”取支撑、承受意。
C0601暴瘅内逆:1、《内经校释》译:“突然患热病使在内气机上逆。
”2、姚春鹏译:“如突然患消瘅,内脏气机逆乱。
”3、突发热病内脏异常。
C0601天牖五部:《内经校释》注:“本节所言的人迎、扶突、天牖、天柱、天府五个腧穴,以天牖穴居中,其它四穴在其周围。
”公众号:其人颂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