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 ● 厥论篇第四十五
《黄帝内经素论》第四十五篇:厥论(四)

《黄帝内经素论》第四十五篇:厥论(四)SW45——《厥论篇第四十五》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D0101厥之寒、热:1、《内经注评》注:“作为病名有以下几种涵义:1、指手足厥冷;2、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移时苏醒或厥而不醒;3、卒发暴急之病气血逆乱。
”2、《内经校释》注:“此指气逆所致足寒、足热之厥。
王冰注:‘厥,谓气逆上也’。
”3、《素问直解》卷之四《厥论》注:“厥,犹逆也。
经脉之血,皮毛之气,不相顺接而厥逆也。
”Q0401宗筋:据“前阴”文意,宗筋即生殖之筋。
参《痿论》SW44—Q0401“宗筋”之注。
Q0401夏:《素问悬解》卷五《厥论》、《素问直解》卷之四《厥论》作“春夏”,从之。
D0601暴:突然。
Q0601重:1、《类经》十五卷三十四注:“重,并也。
”2、重,重复也,即反复、不断。
D0701六经脉:1、《素问悬解》卷五《厥论》作“六经”。
2、六经,三阴三阳经;脉,血脉。
经、脉并非一物,不可混淆。
D0701态:《素问直解》卷之四《厥论》孙国中按:“‘态’,原作‘能’,属假借字,故改之,后同。
”从之。
Q0701眴:眴,xuan4,《说文》:“眴,目揺也。
”通眩,即目眩。
Q0704瞋:chen1,据《寒热病》LS21—C0801“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
”可知:瞋,即撑开。
Q0706泾、溲:《调经论》王冰注:“泾,大便;溲,小便也。
”Q0706阴缩肿:《素问直解》卷之四《厥论》注:“阴器缩肿。
”Q0706胻:heng2,小腿。
Q0708厥逆:1、《内经校释》注:“最后三节经文,既有六经之厥,又有十二经之厥逆,据《新校正》云:‘详从太阴厥逆至篇末,全元起本在第九卷,王氏移于此。
’可知经文原非一处,乃王冰移文,有重复之处。
”2、“厥症”与“厥逆”,病态差异显著。
厥,指厥症;逆,言异常;厥逆,言异常之厥症,有别于“六经脉之厥症”。
Q0709虚满、呕变、下泄清:1、《素问直解》卷之四《厥论》注:“少阴火气虚于上,故虚满而有欲呕之变症。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版(31-55篇)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版(第三十一篇——第五十五篇)目录篇名页次篇名页次热论篇第三十一85痿论篇第四十四116刺热篇第三十二87厥论篇第四十五118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90病能论篇第四十六120逆调论篇第三十四92奇病论篇第四十七122疟论篇第三十五94大奇论篇第四十八125刺疟篇第三十六99脉解篇第四十九127气厥论篇第三十七101刺要论篇第五十130咳论篇第三十八102刺齐论篇第五十一131举痛论篇第三十九103刺禁论篇第五十二132腹中论篇第四十106刺志论篇第五十三133134刺腰痛篇第四十一109针解篇第五十四134风论篇第四十二111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136痹论篇第四十三114《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各八十一篇,《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
《素问篇卷九》热论篇第三十一黄帝问道:现在所说的外感发热的疾病,都属于伤寒一类,其中有的痊愈,有的死亡,死亡的往往在六七日之间,痊愈的都在十日以上,这是什麽道理呢?我不知如何解释,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太阳经为六经之长,统摄阳分,故诸阳皆隶属于太阳。
太阳的经脉连于风府,与督脉、阳维相会,循行于巅背之表,所以太阳为诸阳主气,主一身之表。
人感受寒邪以后,就要发热,发热虽重,一般不会死亡;如果阴阳二经表里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就难免于死亡了。
黄帝说:我想知道伤寒的症状。
岐伯说:伤寒病一日,为太阳经感受寒邪,足太阳经脉从头下项,侠脊抵腰中,所以头项痛,腰脊强直不舒。
二日阳明经受病,阳明主肌肉,足阳明经脉挟鼻络于目,下行入腹,所以身热目痛而鼻干,不能安卧。
三日少阳经受病,少阳主骨,足少阳经脉,循胁肋而上络于耳,所以胸肋痛而耳聋。
若三阳经络皆受病,尚未入里入阴的,都可以发汗而愈。
四日太阴经受病,足太阴经脉散布于胃中,上络于咽,所以腹中胀满而咽干。
五日少阴经受病,足少阴经脉贯肾,络肺,上系舌本,所以口燥舌干而渴。
黄帝内经关于房事

《黄帝内经》关于房事的阐述
《黄帝内经》无专门论述房事的篇章,关于房事的论述,散见于以下各篇:《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
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
《黄帝内经·素问·风论》: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
《黄帝内经·素问·痿论》: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
《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
《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醉饱行房,汗出于脾。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论》: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
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
《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则伤肾,。
黄帝内经:素问第45章 厥论

厥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翻译】黄帝问道:厥证有寒有热,是怎样形成的?【原文】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翻译】岐伯答道:阳气衰竭于下,发为寒厥;阴气衰竭于下,发为热厥。
【原文】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翻译】黄帝问道:热厥证的发热,一般从足底开始,这是什么道理?【原文】岐伯曰: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盛则足下热也。
【翻译】岐伯答道:阳经之气循行于足五趾的外侧端,汇集于足底而聚汇到足心,所以若阴经之气衰竭于下而阳经之气偏胜,就会导致足底发热。
【原文】帝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者何也?【翻译】黄帝问道:寒厥证的厥冷,一般从足五趾渐至膝部,这是什么道理?【原文】岐伯曰: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盛,则从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
【翻译】岐伯答道:阴经之气起于足五趾的内侧端,汇集于膝下后,上聚于膝部。
所以若阳经之气衰竭于下而阴经之气偏胜,就会导致从足五趾至膝部的厥冷,这种厥冷,不是由于外寒的侵入,而是由于内里的阳虚所致。
【原文】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翻译】黄帝问道:寒厥是损耗了何种精气而形成的?【原文】岐伯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
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
此人者质壮,以秋冬夺于所用,下气上争不能复,精气溢下,邪气因从之而上也;气因于中,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
【翻译】岐伯说:前阴是许多经脉聚汇之处,也是足太阴和足阳明经脉汇合之处。
一般来说,人体在春夏季节是阳气偏多而阴气偏少,秋冬季节是阴气偏盛而阳气偏衰。
有些人自恃体质强壮,在秋冬阳气偏衰的季节纵欲、过劳,使肾中精气耗损,精气亏虚于下而与上焦之气相争,虽争亦不能迅速恢复,精气不断溢泄于下,元阳亦随之而虚,阳虚生内寒,阴寒之邪随从上争之气而上逆,便为寒厥。
《素问.厥论》原文赏析及翻译

《素问.厥论》原文赏析及翻译文章出自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即《素问·厥论》篇第四十五。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素问.厥论》原文赏析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岐伯曰: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
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
阳明者,表也,五藏六府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
藏府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素问·太阴阳明论》)【解析】本节分析了脾病而四肢不用的机理,阐述了脾胃在生理、病理上的密切关系。
脾与胃同居中焦,在生理上关系密切,结构上以膜相连;经脉上表里相互联络;五行皆属于上,脾为阴土,胃为阳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功能上胃受纳腐熟,整理脾主运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两者相互为用。
四肢肌肉筋脉的营养,不仅需要胃之腐熟消化,产生水谷精气,还需要脾为之运化、升清、转输,方能到达四肢而起营养作用。
脾与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四支不得禀受水谷精气滋养,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四肢不用。
说明脾主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减退,使四肢得不到水谷精气的濡养,也是发生痿证的病机之一。
《灵枢·本神》明确提出脾虚致痿:“脾气虚则四肢不用。
《素问·玉机真藏论》则阐述了脾气太过致痿:“夫子言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支不举。
脾之功能太过,则饮食不为肌肤,同样不能滋养五体,发为痿证,从而提示四肢不用的痿证与脾之虚实病变有密切关系。
临床上遇四肢软弱、不能随意运动,甚或四肢肌肉萎缩的病证,多从治疗脾胃入于,常能取得一定的疗效。
【按语】疲劳太过,“劳则气耗,易损脾胃;加之腹泻,更伤脾气,脾胃受损,其主润养四肢肌肉的功能低下,日久成痿,四肢不用,病情趋重,甚则可以危及生命,以升阳补脾,补中益气,滋养胃阴等方法使脾阳振奋,脾气得升,脾胃化生水谷精气、营养四肢的功能得以施展,则重症肌无力延髓型也取得了满意疗效。
「黄帝内经·素问」:八十一篇核心要点总结

「黄帝内经·素问」:八十一篇核心要点总结【黄帝内经·素问】:八十一篇核心要点总结第一篇:上古天真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神形俱备、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春季应时常春游,舒畅情志,切忌情志沉闷忧郁,夏季心情应平静淡泊,秋季应顺养收气,宜乐观,冬季应顺养藏气,含蓄宁静。
第三篇:生气通天论阴阳的协调配合,相互为用,是维持正常生理状态的最高标准。
阳气致密,阴气就能固守于内,不然阴气就会竭绝。
第四篇:金匮真言论精是人体的根本,所以阴精内藏而不妄泄,春天就不会得温热病。
夏暑阳盛,如果不能排汗散热,到秋天就会酿成风疟病。
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无形的清阳上升于天,有形的浊阴下归于地,所以天地的运动与静止,是由阴阳的神妙变化为纲纪,而能使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终而复始,循环不休。
第六篇:阴阳离合论阴阳之气运行不息,递相传递于全身,气运千里,形立于表,这就是阴阳离合、表里相成的缘故。
第七篇:阴阳别论阴阳失去平衡,以致阴气争盛于内,阳气扰乱于外,汗出不止,四肢厥冷,下厥上逆,浮阳熏肺,发生喘鸣。
第八篇:灵兰秘典论心主宰全身,是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由此而出。
肺是相傅之官,犹如相傅辅佐着君主,因主一身之气而调节全身的活动。
第九篇:六节藏象论天供给人们以五气,地供给人们以五味,五气由鼻吸入,贮藏于心肺。
其气上升,使面部五色明润,声音洪亮。
第十篇:五藏生成心欲得苦味,肺欲得辛味,肝欲得酸味,脾欲得甘味,肾欲得咸味,这是五味分别与五脏之气相合的对应关系。
第十一篇:五藏别论胃是水谷之海,为六腑的泉源,饮食五味入口,留在胃中,经足太阴脾的运化输转,而能充养五脏之气。
第十二篇:异法方宜论由于地域不同,人们的生活环境、习惯有别,因而体质及易患病症各异,进而治疗方法亦各有所宜。
第十三篇:移精变气论诊治疾病极重要的关键在于不要搞错色脉,能够运用色脉而没有丝毫疑惑,这是临证诊治的最大原则。
论_伤寒论_中_厥_之本意_王明炯_陈艳

2016年7月第22卷第14期July.2016Vol.22No.14《伤寒论》言辞古奥,含义深广,历代医家对于《伤寒论》研究的热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未消减,本文重新考证了《伤寒论》原文337条中厥字的含义,认为宋版《伤寒论》[1]原文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中的“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很可能是后人所删改的注解。
并且对于“厥”的症状和病机做出了全面的论证。
1“厥者”是否等于“手足逆冷”?宋版原文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一般认为厥阴病中出现手足逆冷是很常见的情况,所以历代医家对于此条几乎没有争议。
而我在阅读厥阴病篇原文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难以解释的矛盾。
原文330条:“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原文335条: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此处的矛盾有二,矛盾一:四逆和厥是否一个意思?查原文296条:“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显然就是指的四肢逆冷,既然四逆是四肢逆冷,那么原文330条再加“厥”一字,语意岂不重复?矛盾二:330条说“四逆厥者不可下”,而335条却又说“厥应下之”,如果厥和四逆都是指的手足逆冷,那仲景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众所周知,张仲景行文的一贯风格和最被后人称道的就是他逻辑的严密性,怎么可能犯下如此明显和低级的错误?百思不得其解时,查阅康平古版《伤寒论》[2]此条为:“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注:厥者,手足厥冷是也。
”显然宋版“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一语不仅可能是注家所加,且后世改“厥冷”为“逆冷”,所以厥的本意很有重新考证的必要。
2厥字本意2.1厥的病机2.1.1“厥”字的本意“厥”字的本意为名词,石头之意。
内经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 分共1 0 分)1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食饮有节,(),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度百岁乃去。
2 《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后夏至日者为()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3 、《灵枢•营卫生会》曰:营卫者,();血者,神气也。
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
故夺血者(),夺汗者无血。
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4 、《素问•厥论篇第四十五》阳气衰于下,则为();阴气衰于下,则为()二、单选题(每题1 分共20 分)1、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黄帝内经》的是()A、班固的《汉书•艺文志》B、刘歆的《七略》C、司马迁的《史记》D、《后汉书》E、《吕氏春秋》2、《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的作者是()A、马莳B、李中梓C、吴昆D、滑寿E、高士宗3、《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而精藏之。
”此处“主水”是指()A、主水液代谢B、主藏精的功能C、主骨D、主天癸E、生殖之精4、据《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述,人体阴阳平衡的关键是()A、阳气固密于外B、阴精充足C、精神清净D、阳气固守于内E、传精神、服天气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浊阴出下窍”,“浊阴”是指()A、二便等污秽之物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C、饮食化生的精气D、津液E、营血6、《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
”这句经文说明了()A、阴阳的统一性B、阴阳的对立性C、阴阳的运动性D、阴阳的可分性E、阴阳的物质性7、《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气化则能出矣”的“气化”主要由何脏腑施行()A、三焦B、脾C、肝D、肾E、命门8、据《素问•五藏别论》六腑的功能是()A、藏精气而不泻也B、泻而不藏C、传化物而不藏D、满而不能实E、以上均不是9、《素问•太阴阳明论》认为脾与季节的关系是()A、脾主长夏B、脾主四时C、脾不主时D、脾主四时末十八日E、以上均不是10、《灵枢•营卫生会》篇认为,老年人表现为()A、昼不精,夜不瞑B、不昼瞑C、夜瞑D、昼精E、夜昼不瞑11、《灵枢•百病始生》篇认为“两虚相得”的“两虚”是指()A、自然界气候正常和人体正气充实B、虚邪之风和人体正气虚弱C、气候异常和人体正气充实D、气候正常和人体正气虚弱E、上巨虚穴和下巨虚穴12、据《素问•生气通天论》,“清静则肉腠闭拒”的“清静”是指()A、四时气候清静正常B、人体阳气清静正常C、人体阴阳平衡协调D、人体精神清静不乱E、天气清静正常13、《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皆属于下”的原文是()A、诸逆冲上B、诸胀腹大C、诸躁狂越D、诸厥固泄E、诸痛痒疮14、据《素问•热论》,热病产生遗热是由于()A、热甚而强食B、热甚而再感C、热甚而忧思D、热甚而热食E、复感热邪15、《素问•痹论》“心痹”的症状是()A、四肢解堕,发咳呕汁B、脉不通,烦则心下鼓C、烦满喘而呕D、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E、中气喘争,时发飧泄16、腰脊不举见于《素问•痿论》中痿证的()A、骨痿B、痿躄C、脉痿D、筋痿E、肉痿17、《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水泉不止”是由于()A、肾不化气B、肝失疏泄C、肺失宣降D、膀胱不藏E、气化失常18、《素问•至真要大论》对“诸热之而寒者”宜采用的治法为()A、取之热B、取之寒C、取之阳D、取之阴E、取之营19、《灵枢•营卫生会》中“太阴主内,太阳主外”之“内外”是指()A、营气与卫气B、体内与体表C、白天与晚上D、气与血E、阴经与阳经20、据《素问•举痛论》,疼痛日久而成积者,是由于寒气客于()A、小肠膜原之间B、侠脊之脉C、背俞之脉D、肠胃之间,膜原之下E、小肠三、多选题(每题1 分共10 分)1、对《内经》进行分类研究的著作有()①《类经》②《黄帝内经太素》③《素问直解》④《内经知要》⑤《素问绍识》2、《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女子七七可有()①阳明脉衰②任脉虚③天癸竭④太冲脉衰少⑤肾气衰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阳偏胜的临床表现中,阴胜则出现()①汗出②数慄而寒③齿干④腠理闭⑤身常清4、《素问•经脉别论》指出,食气入胃后的输布过程中正确的有()①输精于皮毛②散精于肝③行气于府④浊气归心⑤留于四脏5、《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必做到()①和喜怒②顺四时③节阴阳④安居处⑤调刚柔6、《灵枢•决气》篇指出,液的生成和作用是()①谷入气满②淖泽注于骨③骨属屈伸④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⑤若雾露之溉7、据《素问•举痛论》,下列哪些是正确的()①怒则气上②恐则气乱③思则气结④惊则气下⑤悲则气消8、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皆属于火”的病机是()①诸厥固泄②诸禁鼓慄,如丧神守③诸躁狂越④诸逆冲上⑤诸病胕肿,疼酸惊骇9、据《素问•咳论》,脾咳的兼症为()①咳则遗尿②咳则失气③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④呕吐⑤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10、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内容,下列哪项属于反治法()①真寒假热,治以四逆汤②真热假寒,治以白虎汤③气虚便秘,治以补中益气汤④热结旁流,治以大承气汤⑤阴虚火旺,治以六味地黄丸四、名词解释(每题1 分共10 分)1、齿更2、封藏之本3、宝命全形4、肠澼5、容平6、中气喘争7、俞气化薄8、肠覃9 去菀陈莝10、无失气宜五、默写原文:1 、凡阴阳之要,…………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素问●厥论篇第四十五*导读:【原文】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阳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
【原文】
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
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阳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
岐伯曰: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
【译文】
黄帝问道:厥证有寒有热,是怎样形成的?
岐伯答道:阳气衰竭于下,发为寒厥;阴气衰竭于下,发为热厥。
黄帝问道:热厥证的发热,一般从足底开始,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答道:阳经之气循行于足五趾的外侧端,汇集于足底而聚汇到足心,所以若阴经之气衰竭于下而阳经之气偏胜,就会导致足底发热。
【原文】
帝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下于膝者,何也?
岐伯曰: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
胜,则从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
岐伯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
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
此人者质壮,经秋冬夺于所用,下气上争不能复,精气溢下,邪气因从之而上也。
气因于中,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
【译文】
黄帝问道:寒厥证的厥冷,一般从足五趾渐至膝部,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答道:阴经之气起于足五趾的内侧端,汇集于膝下后,上聚于膝部。
所以若阳经之气衰竭于下而阴经之气偏胜,就会导致从足五趾至膝部的厥冷,这种厥冷,不是由于外寒的侵入,而是由于内里的阳虚所致。
黄帝问道:寒厥是损耗了何种精气而形成的?
岐伯说:前阴是许多经脉聚汇之处,也是足太阴和足阳明经脉汇合之处。
一般来说,人体在春夏季节是阳气偏多而阴气偏少,秋冬季节是阴气偏盛而阳气偏衰。
有些人自恃体质强壮,在秋冬阳气偏衰的季节纵欲、过劳,使肾中精气耗损,精气亏虚于下而与上焦之气相争,虽争亦不能迅速恢复,精气不断溢泄于下,元阳亦随之而虚,阳虚生内寒,阴寒之邪随从上争之气而上逆,便为寒厥。
邪气停聚于中焦,是胃气虚衰,不能化生水谷营养经络,
以致阳气日益亏损,阴寒之气肚胜于内,所以手足厥冷。
【原文】
帝曰:热厥何如而然也?
岐伯曰: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支也。
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
夫酒气盛而剽悍,肾气有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也。
帝曰: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
岐伯曰:阴气盛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
【译文】
黄帝问道:热厥是怎样形成的?
岐伯答道:酒入于胃,由于酒性剽悍径行皮肤络脉,所以使络脉中血液充满,而经脉反显得空虚。
脾的功能是主管输送胃中的津液营养,若饮酒过度,脾无所输送则阴经亏虚;阴津亏虚则剽悍的酒热之气乘虚入扰于内,导致胃气不和;胃气不和则阴精化生无源而枯竭;阴精枯竭就不能营养四肢。
这种人必然是经常酒醉或饱食太过之后行房纵欲,致使酒食之气郁居于脾中不得宣散,酒气与谷气相搏结,酝酿成热,热盛于中焦,进而波及周身,因有内热而小便色赤。
酒性是剽悍浓烈的,肾的精气必受其损伤
而日益虚衰,阴虚阳胜,形成阳气独盛于内的局面,所以手足发热。
黄帝问道:厥证有的使人腹部胀满,有的使人猝然不知人事,或者半天,甚至长达一天时间才能苏醒,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答道:下部之气充盛于上,下部就空虚,下部气虚则水谷不化而引起腹部胀满;阳气偏盛于上,若下部之气又并聚于上,则气机失常而逆乱,气机逆乱则扰乱阳气,阳气逆乱就不省人事了。
【原文】
帝曰:善。
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
岐伯曰: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
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
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胫不可以运。
太阴之厥,则腹满脘胀,后不利,于欲食,食则呕,不得卧。
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
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胫内热。
盛则写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太阴厥逆,胫急挛,心痛引腹,治主病者。
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
厥阴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谵言,治主病者。
三阴俱逆,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死。
太阳厥逆,僵仆,呕血善衄,治主病者。
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
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
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治主病者。
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
手太阳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俯仰,治主病者。
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治主病者。
【译文】
黄帝道:对!希望听听六经厥证的病态表现。
岐伯说:太阳经厥证,上为头肿发重,下为足不能行走,发作时眼花跌倒。
阳明经厥证状,可出现疯癫样表现,奔跑呼叫,腹部胀满不得安卧,面部赤热,神志模糊,出现幻觉,胡言乱语。
少阳经厥证,可见到突然性耳聋,面颊肿而发热,两胁疼痛,小腿不能运动。
太阴经厥证,可见到腹部胀满,大便不爽,不思饮食,食则呕吐,不能安卧。
少阴经厥证,可出现口干,小便色赤,腹胀满,心痛。
厥阴经厥证,可见到少腹肿痛,腹胀满,大小便不利,喜欢采取屈膝的体位睡卧,前阴萎缩而肿,小腿内侧发热。
厥证的治则是:实证用泻法,虚症用补法,本经自生病,不是受他经虚实证影响的,从本经取穴治疗。
足太阴经的经气厥逆,小腿拘集痉挛,心痛牵引腹部,当取主病的本经腧穴治疗。
若足三阴经都发生厥逆,身体僵直跌倒,呕血,容易鼻出血,当取主病的本经腧穴治疗。
足少阳经的经气厥逆,关节活动不灵,关节不利则腰部不能活动,颈项不能回顾,如果伴发肠痈,就为不可治的危证,如若发惊,就会死亡。
足扬名经的经气厥逆,喘促咳嗽,身发热,容易惊骇,鼻出血,呕血。
手太阴经的经气厥逆,胸中虚满而咳嗽,常常呕吐涎沫,当取本经主病的腧穴治疗。
手厥阴和手少阴经的经气厥逆,心痛连及咽喉,身体发热,是不可治的死症。
手太阳经的经气厥逆,耳聋流泪,颈项不能回顾,腰不能前后俯仰,当取主病的本经腧穴治疗。
手阳明经和手少阳经的经气厥逆,发为喉部痹塞,咽部肿痛,颈项强直,当取主病的本经腧穴治疗。
(责任编辑:张恒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