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学术腐败大曝光

合集下载

高校腐败案例选登

高校腐败案例选登

高校腐败案例选登供稿部门:纪委监察室供稿时间:2010-4-15 阅读次数:前言高等院校在人们心中原本应该是一片圣洁之地,担当着“传道、授业、解惑”职责的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是品德高尚、甘于奉献的楷模。

然而,近年来发生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如同笼罩在这片“圣坛”上的阴影,令人心头沉重。

据统计,发生在高校及教育领域的腐败案件近年来成上升趋势,其数量之多,金额之巨,情节之恶劣,涉案人员职务级别之高,让人触目惊心!这些案件同时也为高教工作者敲响了长鸣的警钟!为加强我校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现选登发生在高校的部分典型案例,以此作为“警示”。

希望广大党员干部能够从中汲取教训,引以为戒。

四川省部分高校教材采购中职务犯罪案件2004 年2 月以来,四川省检察机关根据9 个书商交代和检举的线索,从调查高校教材购销问题入手,统一部署开展了查处高校职务犯罪案件的专项行动。

成都市有关区检察院、绵阳市检察院相继侦破了发生在辖区部分高校中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犯罪案件。

截止中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派调查组进行调查时,总计涉及10 所高校和 2 所中专的51 起案件,共42 人(含书商行贿案9 件9 人)成都、绵阳两地涉案人员职务为县处级干部的有13 人,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人员14 人,涉案总金额1000 万元左右。

涉案金额较大的有西南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等 3 名犯罪嫌疑人,涉嫌贪污168 万元案;电子科技大学教材发行中心科长,涉嫌受贿120 万元案;电子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副院长,涉嫌贪污100 万元案;西南民族大学教务处处长,涉嫌贪污受贿105 万元案(含价值10 余万元捷达轿车一辆)。

目前正在侦察的案件有15 件,侦查终结移送起诉有31 件,开庭审理 5 件,其中一审已作出有罪判决的 2 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索贿案2004 年8 月初,一名广西的考生家长反映,他的孩子不久前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但是一位自称是北航赴广西招生联络员的人,却要求这位考生家长必须先交10 万元,才能拿到通知书,否则就要退回档案。

学术不端案例剖析

学术不端案例剖析

学术不端案例剖析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学术研究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学术不端行为也时有发生。

学术不端是指科研人员在进行学术研究过程中违背学术伦理和规范的行为,包括抄袭、篡改数据、虚构研究结果等。

下面将列举十个学术不端案例,以便更加了解和认识学术不端的严重性。

1. 抄袭案例某研究人员在发表论文时,抄袭了他人的研究成果,并未注明出处,从而获得了不应有的荣誉和学术地位。

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原作者的权益,也破坏了学术界的诚信。

2. 数据篡改案例某科研人员在实验研究中为了使结果更符合自己的假设,故意篡改了部分数据,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行为不仅严重违反了科研的基本原则,也误导了学术界和社会公众。

3. 虚构研究结果案例某研究人员为了追求学术地位和资金支持,虚构了一系列的研究结果,并将其发表在学术期刊上。

这种行为不仅是对科学伦理的严重背离,也对整个学术界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4. 超作者案例某研究人员在发表论文时,将并未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人列为共同作者,以获取更多的学术声誉和资源。

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学术伦理,也剥夺了真正有贡献的人的权益。

5. 自引用滥用案例某科研人员在发表论文时,故意过度引用自己的论文,以提升自己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

这种行为不仅是对学术界的不尊重,也损害了其他研究人员的权益。

6. 高频发表案例某研究人员为了追求高发表量,在短时间内发表了大量的论文,但其中大部分都是重复和低质量的研究。

这种行为不仅浪费了资源,也损害了学术界的声誉。

7. 无效实验案例某科研人员在实验过程中故意违反实验设计的原则,导致实验结果不可靠和无效。

这种行为不仅是对科学方法的严重破坏,也误导了学术界和社会公众。

8. 无授权转载案例某科研人员在发表论文时,未经原作者授权,擅自转载了他人的研究成果,从而获取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原作者的权益,也违反了学术伦理。

9. 操纵同行评议案例某研究人员在发表论文时,利用自己的职务和关系,操纵同行评议的过程,以获得更有利的审稿结果。

高校校长腐败案

高校校长腐败案

盘点2013年因腐败案落马的高校校长书记们盘点2013年因腐败案落马的高校校长书记们褚健安小予蔡荣生周文斌记者昨日从浙江省检察院获得证实,浙江大学副校长禇健因涉嫌经济问题已被批准逮捕,目前案件仍在侦查之中。

据悉,禇健1963年生,曾于1999年被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首批特聘教授,同年任浙江大学先进控制研究所所长。

2005年任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曾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据新华社■综述四川一月内3校长因基建落马引震动记者盘点今年高校腐败案发现,除招生、占用教育科研经费、学术造假等方面,后勤基建部门已成为高校腐败的“重灾区”。

分析人士认为,这与近年来国家加大对高校投入,高校校区相继扩建有关。

基建多位校长书记相继落马近五年,江西因基建腐败落马的高校官员达14名,其中校长级的有3名。

武汉市已有8名厅级高校领导因基建等贪腐问题落马。

2011年,安徽4所高校工程建设贿赂案件总计38件,查处副处级以上干部13人。

今年不到一个月时间,四川省卫生学校校长、四川理工学院院长、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书记等人先后落马,案情大多涉及学校后勤基建,这在该省高校圈乃至官场引起不小震动。

尤其是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与书记两个月内相继因涉基建腐败被调查,这在高校系统非常罕见。

倒下去的不止校长,还伴随着众多基建相关人员。

据媒体报道,南昌大学原校长周文斌接受调查前,该校已有基建部门负责人因在工程招投标中受贿被调查审理。

四川大学副校长安小予落马后,该校规划建设处的一名副处长被带走接受调查。

招生“腐败逼停人大自主招生”公开资料显示,中纪委曾警示招生是教育腐败重点领域。

自2008年,北京市查处高校腐败案发数上升一倍,近一半案件涉及招生、人事问题。

今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微博]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被带走接受组织调查。

举报者多指向其利用自主招生权,通过破格录取、补录、违规发放研究生学位等方式收受大量贿赂。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宣布决定2014年自主选拔录取招生暂缓一年。

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的事例

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的事例

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的事例我国学术界不端行为的事例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学术研究领域中违背学术伦理、规章制度以及道德准则的行为。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学术的正常运作,也对学术界的声誉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以下是我国学术界发生的一些典型的学术不端行为的事例。

一、抄袭现象屡禁不止在学术研究中,抄袭是最为常见的学术不端行为之一。

抄袭者往往将他人的研究成果以自己的名义发布,严重侵犯了原作者的知识产权。

我国学术界也不乏抄袭现象。

例如,某位教授在其研究论文中大量引用了其他学者的观点和结论,但并未注明出处。

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学术规范,也损害了学术界的声誉。

二、数据造假严重影响研究结果数据造假是另一种常见的学术不端行为。

为了追求更好的研究成果,一些学者不择手段地篡改实验数据,使其符合自己的研究假设。

例如,某大学的研究团队在一篇论文中宣称发现了一种新型材料具有超强的光催化性能,但后来被揭发其实验数据存在严重的造假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误导了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方向,也对学术界的诚信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三、论文买卖现象频发论文买卖是学术不端行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一些学者为了追求学术声誉或者晋升职位,会购买他人的论文,以自己的名义发表。

例如,某位教授在个人的学术生涯中发表了大量的高水平论文,但后来被揭发这些论文实际上是通过购买他人的研究成果得到的。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学术的公正性,也扭曲了学术评价体系。

四、学术评审中的不正当行为学术评审是学术界中的一项重要程序,用于评估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学术价值。

然而,一些学者在学术评审中存在不正当行为,例如,利用个人关系或金钱交易来干预评审结果。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学术评审的公正性,也对学术界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以上只是我国学术界不端行为的一些典型事例,实际上还存在许多其他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

为了避免这些行为的发生,学术界需要加强对学术伦理的教育和管理,建立健全的学术规范和道德准则。

同时,还需要从制度上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加大对不端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学术界的正常秩序和良好声誉。

媒体盘点近年来中国高校10大贪污腐败案件

媒体盘点近年来中国高校10大贪污腐败案件

媒体盘点近年来中国高校10大贪污腐败案件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因招生问题调查被媒体曝光,有关消息称,蔡荣生持假护照从深圳闯关,欲赴加拿大被截获,已交代招生等问题涉案金额达数亿元。

高校范围内存在的腐败问题再次引起公众关注,大众网根据媒体公开消息整理发现,2011年至今,已经发生多起“高校腐败”案件,其中包含多所“211院校”,且多数涉案问题与高校基建相关。

中国人民大学原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2013年11月28日,据新华网消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中心对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被查问题做出回应,确认蔡荣生正在接受组织调查;之前媒体消息称,蔡荣生持假护照从深圳闯关,欲赴加拿大被截获,已交代招生等问题涉案金额达数亿元。

南昌航空大学原党委书记王国炎2013年8月23日,南昌航空大学原党委书记王国炎受贿一案宣判,曾任江西师范大学校长助理、教务处处长、新校区建设办公室主任的王国炎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

法院查明,1999年以来,其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折合人民币600余万元。

上海理工大学原校长许晓鸣2013年8月21日,上海理工大学原校长许晓鸣因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并处没收财产人民币30万元;违法所得的财物予以没收。

法院经审理查明,许晓明利用职务便利于2003至2011年期间,非法收受价值人民币113万余元的钱款。

成都中医药大学原党委书记张忠元2013年7月24日,四川组织部门宣布免去成都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张忠元的书记职务,并任命马跃荣为新的党委书记。

此前5月30日,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范昕建,及该校多位中层干部已因涉嫌违纪,被纪检部门调查。

同一时间段内校长和党委书记双双“落马”,为高校多年来非常罕见的事件。

据悉,范昕建及张忠元案,基本为同一窝案,均与成都中医药大学新校区建设等基建腐败相关。

南昌大学(微博招生办)原校长周文斌2013年5月,江西省纪委对外宣布,南昌大学校长周文斌因涉嫌严重违纪,正在接受组织调查。

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的事例

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的事例

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的事例近年来,我国学术界不断发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事例,这些行为严重违背了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损害了学术研究的公正性和可信度。

下面将列举几个典型的事例,以揭示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的现状和问题。

造假成为我国学术界的一个突出问题。

学术造假是指在学术研究中故意伪造数据、篡改研究结果或抄袭他人成果等行为。

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学术研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例如,某位教授在发表论文时,为了增加论文的引用次数和影响力,故意伪造了实验数据,结果被其他学者揭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谴责。

这种学术造假的行为不仅玷污了个别学者的声誉,也对整个学术界造成了严重的信任危机。

抄袭现象也在我国学术界屡禁不止。

抄袭是指在学术研究中未经授权或引用他人成果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也严重违反了学术规范和道德。

例如,某位研究生在撰写论文时,大量抄袭了他人的研究成果,结果被指责为学术不端行为,导致其毕业资格被取消。

这种抄袭行为不仅损害了学术界的创新和进步,也削弱了我国学术研究的国际声誉。

学术腐败现象也在我国学术界存在。

学术腐败是指在学术研究中以权谋私、利益输送等方式违背学术道德的行为。

例如,某位学者在评审学术论文时,利用职权向他人索取贿赂,以换取论文发表机会。

这种学术腐败行为严重破坏了学术研究的公正性和公平性,损害了学术界的声誉和形象。

学术不端行为还包括学术恶意竞争、论文代写、论文代表性不符等。

这些行为都严重违反了学术规范和道德,损害了学术研究的公正性和可信度。

面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严重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和规范学术行为。

首先,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增强学者的学术诚信意识和责任感。

其次,建立健全学术评价体系,减少对论文数量和引用次数的过度追求,提高学术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第三,加强学术监督和惩处机制,对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形成有力的震慑。

最后,加强学术交流和合作,提高学者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

高校腐败案件汇总

高校腐败案件汇总
5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常务副院长陈英旭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的常务副院长陈英旭授意其博士生陆续以开具虚假发票、编造虚假合同、编制虚假账目等手段,将1022.6646万元专项科研经费套取或者变现非法占为己有。
6
浙江大学副校长褚健
涉嫌侵吞国有资产被批捕。
7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委员、常委、副校长李汉昌
2001年至2008年,被告人李汉昌利用担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委员、常委、副校长的职务便利,先后非法收受他人贿赂款共计人民币68.5万元,并为其谋取利益。2007年3月,李汉昌还利用担任武汉市仲裁委员会仲裁员的职务便利,非法收受他人贿赂款10万元,并为其谋取利益。
2011年1月,原湛江师范学院院长郭泽深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合计人民币60万元,被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据悉,郭泽深在担任湛江师范学院院长期间,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接受工程承建商林某的请托,为其谋取利益
31
南昌航空大学原党委书记王国炎
2013年8月23日,南昌航空大学原党委书记王国炎受贿一案宣判,曾任江西师范大学校长助理、教务处处长、新校区建设办公室主任的王国炎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法院查明,1999年以来,其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折合人民币600余万元
8
李兆森(暨南大学原体育部副主任)
李兆森于2000年9月至2002年1月,利用主持体育部全面工作,并分管招收体育特长生工作等职务便利,在招收体育特长生和为本校新生采购校服的过程中,多次非法收受家长及服装厂负责人贿赂,共计人民币22.4万元。
9
南昌大学校长周文斌
2013年5月,江西省纪委对外宣布,南昌大学校长周文斌因涉嫌严重违纪,正在接受组织调查。该省纪委官员向媒体记者透露,周文斌涉及南昌大学新校区基建贪腐问题。随后周文斌南昌大学校长职务被免,其全国人大代表资格被罢免。

高校学术腐败七大现象

高校学术腐败七大现象

高校学术腐败七大现象有人说,大学应是一片净土,那些在净土中、象牙塔里做着高雅学术的大学教授们正因为探究着世界的普遍真理,教育着曾被冠以“天之骄子”的中国大学生而成为这个世界上最终净也最受尊敬的人。

然而如果你真的这样认为,那就错了。

当你真的步入中国的大学校园,你会发现这里面除了知真向善爱美的学人以外,也有造假邪恶乃至极其丑陋的东西,而那些最应该受到人们尊敬的人,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格也是如此卑下,集中的体现到是学术腐败。

学术腐败大曝光中国高校的学术腐败可谓别有洞天,他们给人的感受是四个字:触目惊心。

现象之一:七拼八凑编教材数十年来不换“芯”据报道,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各种版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已经达到500多种,仅北京图书馆收藏的书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高校教材就有100种之多。

一些理科的基础教材也大多如此。

那么,这些教材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记者采访了一位同门师兄,这位师兄硕士毕业5年,已经参与编辑或者主编过5部教材,他向记者透露,一开始还是极其认真,找了大概不下100多本的参考资料,在翻看参考资料的过程中,他发现许多书的章节、甚至内容都是雷同的,于是他也找到了窍门,后来编教材简直成了套路。

他告诉记者,编教材既不要搞研究也不用做调查,更不用钻故纸堆查资料,只要找来三四本已有的教科书,框架体系上略微变动,章节顺序上稍作调整,材料内容上综合综合,文字叙述上处理处理,一本新的教材便诞生了!我国大学的许多文科教材和理科基础教材,普遍都存在着“严重老化”的问题,目前使用的教材不仅有七八十年代编写的,还有五六十年代编写的。

一项对上海大学生的调查表明,有将近63%的大学生对现有文科教材的陈旧和老化表示抱怨和不满。

据目前在校的新闻系学生反映,他们使用的《新闻采访学》是1983年兰鸿文教授编写的,《文学理论》的蓝本还是60年代以群等编写的修订本,至于中国文学史的蓝本还是60年代游国恩等教授编写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高校学术腐败大曝光大学者,就应该有一些学术上颇具造诣,道德上堪为楷模的大学问,以及懂得和创造这些大学问的学问家。

与纷繁复杂的社会相比,有人说,大学应是一片净土,那些在净土中、象牙塔里做着高雅学术的大学教授们正因为探究着世界的普遍真理,教育着曾被冠以“天之骄子”的中国大学生们而成为这个世界上最纯净也最受尊敬的人。

然而如果你真的这样认为,那就错了。

当你真的步入中国的大学校园,你会发现这里面除了知真向善爱美的学人以外,也有造假邪恶乃至极其丑陋的东西,而那些最应该受到人们尊敬的人,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格也是如此卑下,集中的体现则是学术腐败。

中国高校的学术腐败可谓别有洞天,他们给我的感受是四个字:触目惊心。

现象之一:七拼八凑编教材数十年来不换“芯”据报道,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各种版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已经达到500多种,仅北京图书馆收藏的书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高校教材就有100种之多。

其他如:中国革命史、中国近代史、政治经济学、法学概论、文学原理、大学语文等学科也有相同的情况,一些理科的基础教材也大多如此。

那么,这些教材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记者采访了一位同门师兄,这位师兄硕士毕业五年,已经参与编辑或者主编过5部教材,他向记者透露,一开始还是极其认真,找了大概不下100多本的参考资料,在翻看参考资料的过程中,他发现许多书的章节、甚至内容都是雷同的,于是他也找到了窍门,后来编教材简直成了套路。

他告诉记者,编教材既不要搞研究也不用做调查,更不用钻故纸堆查资料,甚至相关领域的著作和论文也不要多看,只要找来三四本已有的教科书,框架体系上略微变动,章节顺序上稍作调整,材料内容上综合综合,文字叙述上处理处理,一本新的教材便诞生了!不过有时候他也不愿意做这种事,便找来几个学生,给他们定一个大体的框架,让他们具体操作便是了。

我国大学的许多文科教材和理科基础教材,普遍都存在着“严重老化”的问题,目前使用的教材不仅有七八十年代编写的,还有五六十年代编写的。

一项对上海大学生的调查表明,有将近63%的大学生对现有文科教材的陈旧和老化表示抱怨和不满。

据目前在校的新闻系学生反映,他们使用的《新闻采访学》是1983年兰鸿文教授编写的,《文学理论》的蓝本还是60年代以群等编写的修订本,至于中国文学史的蓝本还是60年代游国恩等教授编写的。

不仅基础课教材如此,专业课也几乎大同小异。

南方某著名大学一位学经济的学生告诉记者,有一天他们上一门专业选修课,一位70多岁的老师走上讲台,摊开一本发黄的讲义,对同学们诚恳地说,这是我1985年写的讲义,这个学科发展很快,我们大家一起边学习边探讨吧。

这位学生说第一次听课大概有30多人,第二次也就来了10个人,第三次上课5个人都不到了。

如前所述,近年来各种版本的教材层出不穷。

但为什么教授们还在使用旧教材呢?中山大学的一位教授告诉记者,新教材大都是直接或者间接抄袭旧教材的,有些教材虽然有了一层“学术前沿”和“最新学术动态”的包装,但实质内容上却是“换汤不换药”,所以有的老师宁可使用旧教材,即使使用新教材也是当作“靶子”批判的。

问题是,新教材雷同,旧教材又跟不上时代学术发展的步伐,最终受损害的是中国大学的学术水平,受贻害的是中国大学生们。

现象之二:近亲繁殖学术乱伦北方某著名高校化学专业取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该专业的学术带头人都成了博士生导师,在招收博士生的过程中,对外来的报考者却一律从严,而本校和本系的报考者则宽松许多。

据该大学研究生院主管招生的老师介绍,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况且本校和本系的老师读博士还可以提高本校和本系教师的学历水平和业务素质。

据介绍,该大学化学系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教师都在该专业读博士,而这种现象在中国其他大学当中也极其普遍。

教育部教育科学研究所的一位研究人员向记者评说这种现象,“这种学术上的近亲繁殖,犹如医学上的近亲繁殖一样,其结果必然带来中国学术整体水平的下降。

不仅如此,硕士导师和自己一起读博士,或者本科同班同学成了自己的博士生的现象也比比皆是,这种学术乱伦,也带来了学术水平的畸形发展。

”这位研究人员介绍,在国外发达国家的大学中,这种学术上的近亲繁殖是绝对禁止的,同一学校的学生一般不赞成考自己本校的研究生,但中国各个大学招收的研究生绝大多数都是本校的学生。

记者不久前参加了四川某重点大学组织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发现四川省以及这所大学的比较文学学科的科研人员都是由某知名导师培养的,他们的研究领域、学术观点基本趋于一致,有的甚至如出一辙,号称“比较文学的四川学派”,在学术上也一致对外。

在此次讨论会上,几乎所有的四川籍学者都积极捍卫这位导师的观点,其众口一辞让与会的国外学者大吃一惊,他们大声疾呼“你们应该学习古希腊的学者,吾爱导师吾更爱真理。

”,会下这些国外学者私下对记者说,如果中国学术界都如此,那么中国的学术完了。

学术的近亲繁殖,是中国大学学术发展的致命伤,这使得中国大学的“学术”已成为某个圈子的“学术”,严重影响了中国学术的发展,以及学术向生产力的转化。

现象之三:扯虎皮做大旗记者曾经采访南方某著名高校一位小有名气的学者,该学者滔滔不绝地谈起自己的学术生涯,令记者钦佩不已。

该学者说自己曾经得到过某某学术泰斗的真传,是他的几大弟子之一。

而且曾经与某某学术大师过从甚密,与某某学术名人也是铁哥们儿。

所幸记者对学界也略知一二,与该学者所说的某学术大师和学术名人也有所交往,一次记者与他们提起该学者,他们竟然一脸的茫然。

就在不久前记者又采访了该学者提到的某某学术泰斗,谈到他的学生也就是那位南方某高校的学者,这位学界泰斗告诉我,他根本就没有这么一个学生。

现今高校学界十分流行扯洋虎皮做大旗,其目的无非是想唬一唬中国人抬高抬高自己的身价。

记者认识一位北京某著名高校的知名学人,此公是典型的“学术二道贩子”,但英文不错,曾在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做过几个月的访问学者,回到国内便四处宣扬他在国外与某某世界著名学术大师交往甚密,该学术大师曾经把自己文版的全部著作都赠与此公,此公回国后又做报告又写介绍文章,俨然一副这位世界著名学术大师的中国学术代言人的模样,然而据在英国伦敦大学留学的某先生说,该著名学术大师的学术著作都是用法文写的,根本就没有出过英文著作。

更有甚者,国内某大学教授从日本某三流大学请来一位三流学者到国内做讲座,为了抬高自己身价(能够请来老外来中国讲学),竟将其吹嘘为日本著名学者,令旁听讲座的国内学者大跌眼镜;一位日本记者听到这件事更是唏嘘不已,此事被日本媒体披露,造成极为不好的影响。

还有一位曾经在英国某大学做过访问学者的国内某高校学人,自称某世界级著名文艺理论家的国内唯一弟子,回来为中国文学大师重排座次,被国内同行贻笑大方。

翻看许多高校学人主编的教材或撰写的专著,会发现许多书上都列着各种各样的学术顾问,比如那位与世界著名学术大师交往过密的国内学人的一本专著,就开列了一二十位的国外各个著名高校的学术顾问、总顾问、特约顾问,而有些学术顾问恐怕自己都不知道当的是什么顾问。

现象之四:泡沫泛起浮夸盛行有人称,中国的学术为“注水”的学术,虽然有些夸张,但基本上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近几年中国高校学术界形成了有目共睹的“繁荣”,有人总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者特别是享有高级职称的学者、名学者以及拥有各种奖项获得各种称号的“专家”级学者教授越来越多;二是高校论文、学术专著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中国的大学教授,中国的专著、论文数量名列世界前矛,但中国有国际影响的大学教授,或者有国际影响的学术专著和论文却寥寥无几,这从每年全世界自然科学的三大检索上就可以看得出来,究其原因就是中国的学术水准注水太多。

从前一些孜孜以求的学者一年也就发表一两篇论文,一辈子只出那么两三本专著。

现今有些急功近利的青年学者,在学界混了几年就称敢称“著作等身”,有专著三四十本,论文好几百篇。

更有甚者,有些人连百万都羞于出口,因为现今学术界有种说法:十万字原地踏步,百万字才起步,千万字水平才算数。

据媒体报道,山东省某著名高校一位副校长一年申报的所谓科研成果竟多达1300万字,也就是说这位副校长,一天不间断,每天能写三四万字——如此科研成果,没有水分才怪!那么这些所谓科研成果是如何炮制出来的呢?请看有关媒体对复旦大学青年学者申小龙的报道:申小龙是复旦大学的青年学者,在语言学界暂露头角,他曾经著有在语言学界颇具盛名的《语言的文化阐释》、《社区文化与语言变异》、《文化语言学》等十余种著作,但据某些专家披露,申小龙抢先发表别人的未刊论文,将此据为己有。

其中《语言的文化阐释》有40%以上是抄袭近40人的著述。

著名教授伍铁平在一篇题为《反对在学术著作中弄虚作假——评申小龙〈文化语言学〉等著作》中披露该书有350页是申的其他著作的重复,这些重复的内容占该书642页的56%左右。

像申小龙这样把好几百页的内容从一本书或者几本书中,搬到另外一本书的做法在学界不乏其人。

如此看来动辄学术成果好几百万字乃至上千万字,绝不奇怪现象之五:内定奖项玩弄学术学术评奖和立项(争取研究课题立项)中的腐败也为广大学人痛恨。

尤其是评奖,各种顺口溜在人们口中流传:“评奖就是评委分赃,你给钱,我评你,剩下十之二三,再拿来装门面。

”去年,武汉大学哲学系邓晓芒、赵林、彭富春三位教授著文痛陈湖北省哲学(1994-1998)优秀成果评奖中的腐败现象,“在这次评奖过程中,评奖主持人和个别评委利用职权,在哲学社会学组把一场严肃的评奖活动变成了一场一手遮天、结党营私、瓜分利益的丑剧,在湖北省哲学界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从评审结果来看,评委们相互之间的心照不宣、彼此关照、利益均沾、互投关系票已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

高级别奖项中票数如此集中在评委和某个身居高位的评委的弟子们身上,即使在目前腐败成风的学术界也是少见的。

”“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哲学一等奖正如湖北省哲学评奖组长一职一样,历来都是×××的专利。

在上一届的评选中,他的一篇反‘和平演变‘的辅导报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党的事业》获得哲学一等奖,当时他是哲学评奖组的组长。

在本届评奖中,他获得一等奖的是一篇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情况的讲演词《中国当代哲学回顾与展望》......”曾经轰动学界的《读书》杂志主办的长江学者“读书奖”也被多名高校学者所抵制,原因之一就是参加评奖的人既是候选人又是评委。

学者杨玉圣对记者说:“其实这里指出的高校及学界的评奖腐败不过是冰山之一角,试想现在的学术评奖中,哪一省,哪一部门,哪一类奖项不存在诸如此类‘自评自‘,‘裁判员下场踢球‘的恶心现象呢?”与评奖腐败类似的是申报课题,争立项目。

陕西师大教授一丁说:就像一个女人还没生小孩就申请营养费一样,说我生的小孩将来要当国家主席,或者将来智力可赛过杨振宁......然后叫评委打分,根据吹牛程度,发放不同的数额的营养费,听起来真是荒唐可笑,而我们每年申报选题和经费确实是干着这种荒唐可笑的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