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术腐败
案例:中国的学术腐败现象

案例:中国的学术腐败现象中国的学术腐败现象学术腐败是九十年代后逐渐风靡我国的一种社会现象,是继政治腐败和经济腐败之后的另一个大规模、深层次的社会腐败。
学术腐败的具体表现就是,学术界人士,上至院士、博导,下至研究生、大学生,抄袭剽窃成风,巧取豪夺成性,弄虚作假为常,欺世盗名为荣。
不仅如此,学术腐败已经从学者的个体行为发展成集体、集团行为,并且有制度化、合理化的趋势。
比如,大学普遍向高官明赠暗送高等学位,学术界头面人物公开地、明目张胆地欺骗政府、舆论和社会,学术机构对学术腐败现象不仅熟视无睹,任其泛滥,甚至包庇纵容,等等。
不过,在我国,对学术腐败现象的讨论和揭露目前主要停留在网络。
在社会上,一般民众对学术腐败现象几乎一无所知,或不甚关心。
在大学,在科研机构,尽管人们承认学术腐败的存在,但对它的严重程度却看法截然不同。
在我国的常规媒体上,讨论学术腐败问题的文章和报道充其量也就是零星的,表面的。
而政府部门至今未对学术腐败问题表明自己的态度,或者采取什么具体措施来进行整治。
为此,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我国的民众不是早已对腐败分子深恶痛绝吗?揭露腐败现象不是新闻媒体的职责吗?制止、惩治腐败行为不是政府的义务吗?为什么在学术界,腐败势力会这么猖狂,这么无所顾忌?这其中的奥妙就在於“学术”两个字。
有了它们作为挡箭牌,学术界的人士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宣布,这是我们学术圈内的事情,外人搞不明白,问题得由我们自己来解决。
诚然,学术腐败可以说古已有之,并且不分中外。
也就是说,学术界从来就不缺乏败类。
但是,如今在我国,学术腐败已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可以说,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的整体发展。
其一,我国正在实行“科教兴国”战略,也就是说,国家的兴亡很大程度上寄托在了学术界的身上,寄托在了知识分子身上。
接近国民经济总值4%的教育经费有很大一部分进入了高等教育界,中国的学术界近年来真可以说是富得流油。
但是,伴随着国家资金的大量涌入,中国的学术界却出现了几大令人不解的现象:博士越来越多,教授越来越多,院士越来越多,可是中国的整体科技水平反倒越来越低下。
高校学术腐败问题的原因与整改对策

高校学术腐败问题的原因与整改对策一、引言近年来,高校学术腐败问题备受关注。
许多学术领域出现了学术不端行为和论文造假等问题,这严重损害了科研诚信和学术声誉。
本文旨在分析高校学术腐败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整改对策,以促进学术界的健康发展。
二、原因分析1. 高压环境和利益驱动在当前高校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教师们面临来自各个方面的巨大压力,包括科研经费、职称晋升和绩效评价等关键要素。
这种高压环境导致一些教师追逐名誉、地位以及更多的经济回报,而忽视了真正的科研质量和道德底线。
2. 宣传压力导致“量”而非“质”导向一些地方政府将高水平期刊论文数量作为评估指标,给大量教师施加了宣传压力。
这样的环境下,教师们更倾向于以追求数量为目标,而不是真正关注研究的质量和创新。
这种“量”导向助长了学术腐败问题的滋生。
3. 科研经费管理不规范科研经费管理腐败现象严重,主要体现在项目申报、使用与结算环节。
一些教师虚报项目经费、夸大实验成果等行为十分普遍。
同时,对科研经费的审计力度不够,也导致了一些人员挪用和私分科研资金的问题。
4. 学术评价机制存在缺陷当前学术评价机制主要关注论文数量和发表刊物级别等指标,并未充分考虑科研质量、创新能力以及社会影响力。
这样的机制助长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
此外,学术评价中过于注重各种排名与指标,加剧了教师之间的竞争激化,也使得一些教师选择不择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三、整改对策1. 加强学术道德建设高校应该将培养学术诚信意识作为教育和教学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师生的学术道德培养。
建立学术规范和道德准则,明确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以及应对措施,并营造开放透明的学术环境。
2. 改革科研管理机制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资金审批、使用和结算等程序。
加强科研项目监督与评估,完善相关法规法规定。
同时,加大对科研经费违规行为和腐败现象的惩治力度,形成有效威慑。
3. 完善学术评价体系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并完善当前的学术评价指标体系。
究竟什么是学术腐败

究竟什么是学术腐败学术腐败是指在学术领域中出现的各种不端行为和不道德操守,包括学术不端、学术造假、学术抄袭、学术暗箱操作等。
这些行为不仅严重破坏了学术界的声誉,也使得学术研究的可信度大幅下降,严重影响了科学与知识的进步。
学术腐败的形式多种多样。
学术不端通常包括虚假宣传、夸大研究成果、贿赂评审专家、篡改数据等。
学术造假则是指故意伪造或篡改科研数据,以达到自己的研究目的。
学术抄袭是指未经允许,将他人的成果作为自己的创新进行发布。
学术暗箱操作是指在学术评审中进行恶意操纵,例如利用个人关系或非正当手段来影响论文的录用或拒稿决策。
这些行为的结果不仅损害了学术界的诚信度,也对整个学术研究产生了恶劣影响。
学术腐败的成因复杂多样,其中之一是利益驱动。
随着学术研究的竞争日益激烈,科研成果的获得成为了评价科研人员的重要指标。
因此,有些学者为了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和荣誉,不惜采用不正当手段来获得研究数据和成果,以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和地位。
此外,学术界的评价体系也对学术腐败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
评审专家的评价、期刊的影响因子等因素,都使得学者往往更加注重于发表论文和获取研究经费,忽视了对学术道德的重视。
那么,学术腐败对社会科学知识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呢?首先,学术腐败导致了科学研究的结果无法被可靠地验证和复制。
如果科研数据是虚假的、篡改的或者是抄袭的,那么其他科研人员将无法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也无法从中获得真正的科学价值。
其次,学术腐败导致学术界的荣誉和声誉受到质疑。
学术界一直以来都是信任和互相尊重的社会群体,但是一旦学术腐败行为被揭露,就会给学术界带来极大的伤害,不仅会使得学术界的声誉不断下降,也会对学术交流和合作形成阻碍。
面对学术腐败问题,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应对。
首先,加强学术道德教育的力度,培养研究人员的职业操守和道德素养。
其次,在学术评价上加入更多的科学指标,而不仅仅是对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的重视。
学术腐败的根源、危害及对策浅析

学术腐败的根源、危害及对策浅析高中兰 10689606 药学院化学生物学系无机摘要:针对学术腐败问题,本文就其根源,危害和对策进行了讨论。
学术腐败滋生的原因除了个别科研人员的道德品质问题,还有很深刻的制度问题,而且就学术腐败到来的危害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最后给出了几条学术腐败的对策。
关键词:学术腐败、根源、危害近些年来,国内针对学术腐败的讨论十分激烈,在百度内搜索学术腐败,可以得到436,000条新闻网页[1]。
学术腐败基本上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国家政府和许多的学术泰斗[2]都不断的发出号召要求严谨学风,禁止学术腐败,可是大宗的学术腐败还是频频浮出水面。
其实学术作假问题不单单令中国科研人员头疼,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大问题,且不说韩国黄禹锡教授的问题,就是在科研制度先进的美国和欧洲也有不少学术腐败问题传出。
一、什么是学术腐败学术腐败是一个很广义的概念,包括很多个方面,是各种不道德、不诚实学术行为的总称。
与一般的腐败不同,学术腐败与权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是各种不道德、不诚实的学术性味的统称[3]。
对于我们广大博士研究生来说,编造数据、一文多发、篡改数据、剽窃他人劳动成果等等是最应该避免也最易发生的学术腐败问题。
二、学术腐败的根源学术腐败问题屡禁不止,是有着很深刻的根源的。
首先,我认为现行一切唯SCI是问的制度是造成学术腐败的一个根本原因。
评讲师、副教授、教授乃至评院士,首要条件都是SCI,不光老师们被SCI压得喘不过气来,就连博士生硕士生也都背负着SCI的包袱。
就拿北大硕士一般都要求有SCI,博士的要求更高了,一般都是2.0,据我所知,某些院系要求博士生毕业时,必须要有4.0以上的SCI论文!这种现象在全国各大科研机构和院校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当然,对于某些学科,SCI并不非常难发,而问题在于,一旦SCI成为一把标尺以后,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某些急功近利的科研人员,好一点的就是低水平重复,换个试剂就是一篇小文章,虽不能算作是学术腐败,但也是学术道德不端正;更有甚者,一文多发,剽窃他人的已发表或者未发表文章。
高校学术腐败的成因及治理研究

高校学术腐败的成因及治理研究【摘要】高校学术腐败是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深刻影响着高校的学术声誉和教学质量。
本研究从定义与特点、成因分析、现状调查、治理措施、挑战与建议等方面系统探讨了高校学术腐败问题。
研究发现,学术压力、激励机制不合理、监管不力等因素是导致学术腐败的主要原因。
提出了加强监管、加强道德建设、健全激励机制等治理措施,并探讨了治理的挑战和应对建议。
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高校学术腐败的本质和特点,为高校学术腐败问题的治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有助于提升高校学术道德水平和学术环境,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学术腐败、成因、治理、研究、定义、特点、现状、调查、措施、挑战、建议、总结、未来研究方向、结论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学术腐败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影响着学术研究的质量和声誉。
学术腐败的存在不仅损害了高校的声誉,也削弱了科研成果的可信度,严重影响了学术界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随着高校学术竞争的加剧和利益驱动的增强,学术腐败现象日益突出,需要及时进行研究和治理。
研究背景中,我们需要关注高校学术腐败的表现形式和影响范围。
学术腐败主要包括造假、抄袭、篡改数据等行为,泛滥且难以监管。
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了学术界的信任度,也损害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师生关系。
学术腐败还导致了一些科研成果的虚假,阻碍了科学的真正发展。
通过对高校学术腐败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其成因和特点,探讨有效的治理措施,提升高校学术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对高校学术腐败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高校学术腐败是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其影响不仅仅限于学术领域,更是对整个教育体系和社会生态造成了重大的负面影响。
对于高校学术腐败的研究与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高校学术腐败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腐败现象的根源及演变规律,为制定有效的治理措施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对高校学术腐败的研究,可以提升高校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学术活动,维护学术诚信和学术声誉,有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
学术腐败

“净土说”
中国学术腐败的根源--性格缺陷
追寻中国学术腐败的 根源,人们的目光必 须要直视学术界本身, 从学者自身出发去反 省学术腐败的原因。 学术界学者自身的性 格缺陷--学术界的 “蛆虫”与“细菌”
பைடு நூலகம்
追根述源,中国知识分子性格缺陷成因
学术界是由人组成的,而这些人被统称为“知识分子”。一般认为, 中国的知识分子起源亍春秋战国时代的“士”。 士是干什么呢?当门客,做说客,搞纵横捭阖,搞挑拨离间,搞鸡鸣 狗盗,搞朝秦暮楚,也就是依附亍某个大贵族,利用自己的“智慧” 和“知识”来単得主子的信任和宠爱。 秦朝统一中国之后,他们的主子虽然变成了一个,但读书做官,“书 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观念却越来越根深蒂固。读书, 并不是为了搞学术,而是搏取功名利禄的手段和捷径。这些人,也就 是所谓的“术”士,是两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主体,也是目前中国 学术界人士的正源。 因此他们的一个“遗传”特点非常明显:在主子面前,他们是奴才, 是戏子;而主子不在的时候,他们又装主子。也就是说,他们没有象 西方学者那样的独立性。
“中国特色”学术腐败现象浅析
中国特色
学术腐败原因的官方解释
学术腐败是“在社会转 型时期,社会上急功近 利、浮躁不安的不良风 气在大学校园、科研机 关的反映”
中国学术界当权派
事实果真如此吗?
“物必先腐也,而后 虫生之。” --苏轼(苏轼:范增论)
意大利医生雷迪(Francesco Redi)证明,肉上的蛆 来自肉中的蝇卵。 19世纪,法国科学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更建 立了“生源说”,证明发酵来自微生物。也就是说, 肉汤中没有微生物,它是不会自发地变味的
太狠了点儿! 是不是?
学术腐败=贪污
廉洁警示教育案例剖析 科研

廉洁警示教育案例剖析科研案例剖析一:科研中的学术不端行为某大学的甲教授在科研过程中存在学术不端行为。
他为了在国际学术界上争取更多名气和资源,采用了虚假数据和篡改实验结果的方式进行研究。
他将一些实验结果进行了篡改,并撰写了相关论文进行发表。
同时,他还在实验样本选择上存在偏倚,只选择符合自己研究结果的样本进行实验,忽略了其他不符合研究结果的数据。
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不仅伤害了科研的信誉和可靠性,也对学术界的发展和研究进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针对这种情况,大学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设立学术道德委员会,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和监督。
将学术不端行为纳入大学的处罚制度中,对教授进行严肃处理。
2.加强科研实验的监督和审查机制,确保实验数据和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科研项目应进行严格审核,确保数据的采集和处理符合科学规范。
3.加强学术交流和合作,鼓励多学科交叉和合作研究,减少单一学者以自身利益为导向的行为。
案例剖析二:科研中的滥用科研经费行为某大学的乙教授在科研过程中滥用科研经费。
乙教授将科研经费用于个人开支和违规活动,例如购买奢侈品、旅游和参加商业活动。
他通过虚构科研项目和申请经费的方式,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从中获得不义之财。
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科研经费使用的规定,也损害了科研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同时,滥用经费也使得实际需要科研经费的项目无法得到资源的支持,影响了科研的正常开展。
对于这种情况,大学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监督,确保经费的使用符合规定和科研需要。
设立专门的科研经费管理机构,对经费使用进行审计和监督。
2.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科研道德和职业操守意识。
明确科研经费的使用规定和限制,加强教师对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廉洁性的认识。
3.建立举报和处罚制度,鼓励员工对滥用经费行为进行举报,并对违反规定的教授进行处理和追责。
学术腐败的剖析

学术腐败的剖析作者吴学先:文艺学博士,南方科技大学教授。
发论文难,学术腐败的新闻屡见不鲜,追究原因,一个现实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我国学术期刊太少。
一、期刊数量与学者人数不成比例新世纪以来,12年中,我国的学术期刊数量基本上没增加,我听说,只是在2012年,香港的一份杂志在大陆可以发行了,这是唯一多了一份杂志,但那是政论性质的杂志,不是学术的。
那么,需要发表论文的学者增加了多少呢?1、我国的大学扩招,在校本科生迅速增加,请看数字:1977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为27万;2011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为675万人。
2、与本科相对应,全国硕士、博士招生也迅速扩大。
2012年全国招收硕士生517200人(51.7万);2012年,全国招收博士生67216人(6.7万)。
3、与扩招相适应,全国高校教职员工迅速增加,具体人数难以统计,按师生比1:15计算(研究型高校师生比有些是1:10左右),即一个老师带15个学生,那么,2008-2011在校的四年本科生总数是2560万,加上三年的硕士博士约150万,全国高校老师人数超过200万(不包括退休教授)。
这些年留在高校的人员大多是博士毕业,都要发论文以求升迁。
教育部(微博)规定,硕士生、博士生在毕业前必须发表论文不少于两篇,每篇不少于5000字。
2012在校硕博58.4万人,每人两篇,就是117万篇。
按照规定,在校老师评职称都要看学术成果,200万教职员工每人每年发一篇,就是200万篇论文。
现在对本科生发表论文不太要求了,还真是缓解了很多压力。
除了这些在校学者需要发表论文以外,社会上还有许多科研机构,那些研究人员也要发表论文,比如科研院所。
更大的需求者要数新闻媒体和出版界的编辑、记者,他们评职称也要求发表论文。
全国的编辑记者真是数不胜数啊,新媒体出现以来,工作人员就成了天文数字了。
这么多人需要发表论文,我国学术期刊的数量实在太少,而且十多年不增加,真是不合时宜。
二、由于学术期刊少,导致论文发表方面出现了许多怪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高校学术腐败现象
学院: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专业:光学工程
姓名:田洪春
学号:2013021461
摘要
学术腐败是学术活动中的不道德行为和欺骗行为。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高校并不是在真空中,学术界也并非一片净土。
在当今学术界,学术腐败是一个普遍问题,学术造假,学术欺瞒,学术贿选等问题正慢慢腐蚀我国的学术界,对我国的学术界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制止学术腐败已经成为了学术界的共识。
但是学术腐败存在于学术界这么多年,沉疴难除,如今,这已经成为我国学术界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危害,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治理
关键词:学术腐败普遍问题危害治理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高校的教育有了迅猛发展,各大高校的科研研究与学术建设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如今,各大高校的学术研究不断发展,研究队伍也不断扩大,研究水平也有了长远的提高。
然而,伴随着科研经费的不断上涨,越来越多的学者收到社会风气与个人名利思想的影响,开始为了钱财抛弃自己的学术道德,进而做出一些学术腐败的事情。
这些事情严重了学术界的研究风气和道德风气。
例如,在学术奖励中的各种违规行为,某些导师,学术带头人搞学术统治问题,学术批评庸俗化以及学术评审行政化。
这种不良之风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学术研究环境,阻碍了学术发展,科学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抑制这股不良之风,还中国学术界一片清明。
现阶段对我国高校学术腐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极具迫切性,它关系到学术的声誉和健康发展,关系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落实。
谈起学术腐败,它有很多表现形式,最主要的是以下五种。
第一,学术抄袭或剽窃。
它是指在参考他人文章或者学术成果时存在抄袭剽窃,不经他人同意,不注明出处而大量饮用甚至照搬的行为。
第二,学术造假。
为了所谓的研究成果,弄虚作假,欺骗大众,这是严重的破坏学术道德的行为,同时也会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会给行业内部的研究造成很大的损失。
如果一些研究学者利用学术造假的东西继续研究,可能会发生重大事故。
第三,泡沫成果。
为了追求学术成果,为了个人或者集体的利益,忽视学术质量,仅仅追求速度、数量等,学术研究粗制滥造,缺少科学性与价值性。
有些学校研究成员为了从国家部委或者科技部申请到科研基金,虚报研究成果或者夸大研究前景,涉嫌严重欺诈与欺骗。
第四,权利渗透,沽名钓誉。
这是指一些个人或组织利用手中的政治经济权利,以利益为中介,进入学术界中,堂而皇之的冠上教授或者专家的称号。
一些政府机关人员为了提高自己的名誉,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从高校没有经过任何考核从而获得硕士或者博士的学历,以权谋私,为自己升官发财不择手段。
第五,学术评审、鉴定等过程中的腐败。
这是指学术项目审批、评定,学位授予,职称评定等过程中存在不遵守规则,靠权力、钱财、关系而获得学术机会权力的行为。
例如去年传的沸沸扬扬的复旦大学医学院某教授贿选一事,其学生实名举报导师学术造假,举报其导师有多篇论文涉嫌抄袭,造假。
学术腐败,无疑给了治学道德、大学精神重重一击。
学术腐败不仅仅是让公众对学术、对专家的不信任与失望,更是对国家未来人才的坑害。
在中国,一些知名教授,知名大学校长造假行为更是给中国的大学教育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
在去年一年内,就有西安交大六教授实名举报该校一名长江学者造假、江西井冈山大学教授钟华和刘涛国际学术期刊造假、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博士论文抄袭等诸多事件被披露。
更为嚣张的是,有些教授或者学者竟然公然挑衅学术界威严,对于自己的造假行为毫不避讳,行为特别明显。
例如,武汉某一学院的教授,2003年共发表了65篇SCI论文,平均每篇不到一周;浙江某大学一位博导平均不到2周就发表一篇SCI论文。
对此现象,有的外国科学家拒绝为来自中国的论文审稿,对中国的论文真实性和期刊的自信度表示强烈的质疑。
大学精神的核心是探索精神与责任意识。
大学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这种精神与意识,探索是对科学真理、追求真理的无限探索,体现的是一种职业精神。
人才只有具备了责任意识,才能真正投身实践、投身事业,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例如,某大学的校训是“弘毅、博学、求真、至善”,可以看出,把“求真”二字放入校训之中就是希望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诚实守信,不弄虚作假,勇于投入对真理的寻找之中。
如今的大学已经不再像几十年钱的那样淳朴自然,那样淡泊名利了。
如今的社会上充满了诱惑,弥漫着金钱的味道。
越来越多的高级知识分子为了金钱,权利,荣誉,从而成了生活的奴隶,放弃了自己坚持了很多年的道德观与价值观。
学术的腐败必然有它自己的过程,是在过去几十年内不断恶化的。
经过认真分析,可以把引起学术腐败的理由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大学的整体制度设计存在较大漏洞。
学校内部的晋升和科研的管理不够完善,或者说存在着很大的不公平。
如今的大学行政化太强,往往学校领导的地位远在学校教授的职位。
如今的大学制度没有给学者足够的社会地位,不够尊重学术。
更甚的是,一些学术型会议要等到领导讲过话以后才能够让学者进行学术交流。
因此,去行政化必须加快进程。
如今,国家正在研究去行政化的大学教育,我以为这样会对大学的风气有一定的改观。
第二,大学教师或者教授的师德建设还有所欠缺。
大学职称的评定与奖金的发放只重视专业水平,或者说所发论文数量,却忽视了对师德的考核。
这种评定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大学内部矛盾,促使老师走向只重视论文的路子。
第三,大学内部业绩奖励制度存在缺陷。
大学教授的工资是按照职称高低下发的。
大学老师也需要生活,也需要钱财满足自己或者家人的需要。
因此,为了早日评上职称,一些老师不惜铤而走险,不惜放弃自己辛辛苦苦攒下的佳名而去抄袭其他人的论文或者说伪造数据去发表虚假的文章,以期能够将自己的文章的影响因子提上去。
大学老师的晋升、奖金的发放都与发表的论文数量与论文影响因子挂钩,使得大多数老师都将发表论文当做头等大事,而忽略了科研本身需要耐心,需要毅力,需要循序渐进。
学术腐败行为不仅对个人有影响,更对大学教育乃至整个社会风气都有严重的影响。
例如,它会严重的影响学校良好的学风建设,从而导致人力、物力利用的低效率,高浪费,低产出。
另外,它严重阻碍了科研队伍的发展和科研人才的成长。
学术腐败会腐蚀学术研究队伍,阻碍学术人才的成长。
一代又一代的年轻知识分子成长在这种环境下,“耳濡目染”之下,也会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从而继续走向学术腐败的道路。
还有一个比较坏处是,它严重损害了我国在国际学术界的声誉与地位。
因此,纠正大学学术腐败之风刻不容缓,这既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也是重塑国家精神文明之风的一部分。
整治腐败之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学术思想道德教育建设,提高学术研究中的自律意识。
要采取措施让大学师生从思想根源处理解到学术腐败的危害,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自律自觉性,坚决反对学术腐败,从自身做起。
第二,转变学术评价机制,建立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坚决摒弃论文决定一切的论调。
第三,制定合理合法的学术监督与奖惩机制,利用监督机制严格的审核学术问题。
第四,健全相关法规,加大惩处力度。
尽快建立专门的惩治学术腐败的法规,增强其严密性和可操作性,确保惩治学术腐败有法可依。
总而言之,高校学术腐败严重阻碍了高校的发展,偏离了学校师德教育制度,这无疑是对治学道德的践踏,对大学精神的摧残。
因此,我认为,只有有效的遏制学术腐败,摒弃治学功利思想,才能维护治学道德,守护大学精神。
参考文献
[1]刘猛.对学术腐败问题的思考[J].学园,2013(18)
[2]吴琼飞.有关高校学术腐败的几点思考[J].教育管理,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