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研究生教学大纲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0512713课程名称:智能控制英文名称:Intelligent Control学时:32学分:2适用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先修课程:自动控制原理,线性系统理论。
一、课程的性质及教学目标本课程是为自动化及电子信息类研究生开设的学科基础课程。
课程总结了智能控制的研究成果,阐述了智能控制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设计方法和实际应用。
目的在于使学生能了解智能控制理论发展的前沿和最新成果,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要求掌握智能控制的基本概念、模糊控制理论基础、模糊控制系统原理及其设计方法,掌握几种典型神经网络的模型、学习算法及神经网络控制的基本结构、原理和应用、了解专家系统、遗传算法及其在控制中的应用,了解智能控制的未来发展和应用前景。
1、绪论内容体系:智能控制的发展过程、智能控制的几个重要分支、智能控制的特点、研究工具及应用。
知识点:智能控制概念,特点,发展,神经控制、模糊控制的基本概念,智能控制系统的结构和特点,智能控制系统研究的数学工具。
重点:智能控制系统的结构、智能控制系统的特点。
2、模糊控制的理论基础内容体系:模糊集的概念、模糊集合的运算、隶属度函数的建立、模糊关系、二值逻辑、模糊逻辑及其基本运算、模糊语言逻辑、模糊逻辑推理、模糊关系方程的解。
知识点:模糊集的概念,隶属度函数的建立,模糊逻辑推理。
重点:隶属度函数的建立,模糊逻辑推理方法。
3、模糊控制内容体系:模糊控制系统的组成、模糊控制器的结构设计、模糊控制器的设计原则、模糊控制器的常规设计方法、模糊控制器的设计举例、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
知识点:模糊控制器的结构设计原则和方法。
重点:模糊控制器、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
4、神经网络的理论基础内容体系:神经网络原理、神经网络的模型分类、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神经网络的特征及要素、神经网络控制的研究领域。
浙江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数值传热学》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章
对流导论和外部流动:对流边界层;局部和平均对流系数;层流和湍流;边界层方程;对流系数;平行流中的平板;对流计算方法;等。
《传热和传质基本原理》第、章
内部流动和自然对流:流动和热的问题;能量平衡;对流关系式;强化传热;微尺度内部流动;对流传质;垂直向上的层流和湍流自然对流;平板间自然对流;等。
通过学些本课程,学生应该掌握所论述主题的有关术语和含义及其物理原理之间的联系;因该能确切地描述涉及传热过程或系统中的输送现象;应该了解采用商业软件进行传热模拟的原理和步骤;应该能够构建实际过程和系统的贴切的模型,并通过分析得出所论过程或系统性能的结论。
六、教材或讲义
弗兰克·英克鲁佩勒等,葛新石,叶宏译,《传热和传质基本原理》第六版,化学工业出版社,年
二、课程内容中文简介(不少于字)
本课程阐述传热传质的基本原理和现象、分析方法和数值模拟技术,重点讨论传热传质的概念和条件、热传导导论和一维稳态热传导、二维稳态导热和瞬态导热、三维导热有限体积法、对流导论和外部流动、内部流动和自然对流、沸腾和凝结、对流—扩散方程的离散格式等。具体而言:讲述导热、对流传热和沸腾凝结换热的概念、物理现象和相关实验关联式。介绍导热控制方程的推导、特定简化条件下的理论分析方法,结合商业软件介绍相关的数值方法,介绍导热温度场的分析和结论分析等。介绍对流传热控制方程的推导,介绍速度和温度边界层概念,分析特定外部和内部、自然对流和强迫对流的的概念和传热特性,介绍流动换热问题的数值方法和结论分析等。介绍沸腾和凝结换热现象和应用,分析池内和平板等特定沸腾或凝结的换热特性,介绍相关数值模拟方法等。
数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最新)

数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最新)数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应由专业所属学院(部)的教研室、系(组)组织编写,或委托出版社出版。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教学大纲模板:课程名称:数学分析(本科)课程代码:201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极限、微积分、级数等内容,以及一些基本的数学分析工具,如导数、积分、微分方程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解决数学分析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数学课程打下基础。
授课内容:第一章极限1.1极限的定义和性质1.2极限的运算1.3极限的存在性1.4极限的应用第二章导数与微分2.1导数的定义和性质2.2导数的运算2.3微分及其应用第三章积分3.1不定积分3.2定积分3.3积分的应用第四章微分方程4.1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4.2一阶微分方程4.3高阶微分方程4.4微分方程的应用课程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作业、期中和期末考试。
其中,期中和期末考试各占50%。
作业主要考察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期中和期末考试则主要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暑假数学教学大纲暑假数学教学大纲是指针对学生在暑假期间进行的数学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一般来说,暑假数学教学大纲会根据学生的年龄、年级和学习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下面是一个可能的暑假数学教学大纲的大致框架:1.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比例、几何图形等基础知识。
2.数学应用能力:包括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等。
3.数学思维方法:包括数学建模、数学分析、数学推理、数学归纳等数学思维方法。
4.数学文化:包括数学史、数学家、数学应用等数学文化知识。
5.数学拓展:包括数学竞赛、数学游戏、数学应用等拓展数学知识的内容。
在暑假数学教学大纲中,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一、引言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是指为了规范和指导研究生课程教学而编制的文件。
它是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对于教师和学生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所包含的内容进行探讨,以期帮助教师和学生理解和应用该文件。
二、课程名称和代码课程名称:xxx课程代码:xxx三、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在xxx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掌握xxx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程内容和教学安排1. 第一部分:xxxa. 知识点1:介绍xxx的概念和背景知识。
b. 知识点2:探讨xxx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c. 知识点3:分析xxx的实际应用案例。
2. 第二部分:xxxa. 知识点1:介绍xxx的基本原理。
b. 知识点2:分析xxx的应用场景和挑战。
c. 知识点3:讨论xxx的未来发展方向。
3. 第三部分:xxxa. 知识点1:探讨xxx的关键技术和方法。
b. 知识点2:分析xxx的实际案例和应用效果。
c. 知识点3:讨论xxx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五、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1. 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2. 评估方式学生的学习成绩将通过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估。
具体评估方式将在开课前由授课教师明确告知学生。
六、教材和参考资料1. 教材a. 主教材:《xxx教材》b. 辅助教材:《xxx参考书1》、《xxx参考书2》2. 参考资料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扩展阅读资料,以进一步提升对该课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学分和学时分配1. 学分:x学分2. 学时分配:a. 理论课程:x学时b. 实验、实习或课程设计:x学时八、重要提示本课程为必修课程,学生需按时参加课程教学活动,并按要求完成作业和考试。
对于缺勤、迟到和不按时提交作业的学生将受到相应的扣分或其他处罚。
浙江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六、教材或讲义
七、参考书目
八、教案日历(授课内容详细至二级标题,实验课、讨论课写出题目或主题)
周次
教案内容(包括课堂讲授、实验、讨论、考试等)
备注
固体力学概论
固体力学控制方程
固体本构关系
简单和边界和初值问题求解
线弹性问题求解
塑性问题求解
固体有限元分析
固体失效分析
九、备注
浙江大学研究生课程教案大纲
一、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开课(院)系
航空航天学院
开课学期
冬
中文课程名称
应用固体力学
授课语言
全外文
英文课程名称
任课教师
曲绍兴
职称
教授
工作证号
:
联系电话
任课教师
钱劲
职称
工作证号
:
联系电话(手机)
课内总学时数及其分配(学分学时)
自学
讲课
讨论
实验
其他
学分数
考核方式
课堂闭卷
二、课程内容中文简介(不少于字)
三、课程内容外文简介
, , , , , , . , ; ; ;;.; ; . ; .
四、预备知识或先修课程要求
微积分、大学物理论,包括运动与变形理论、应力与平衡理论、固体的力学本构理论与失效准则、线弹性理论基本问题与一般解、塑性问题求解和有限元分析。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研究生对固体力学的几类基本问题的力学与数学模型有明确的认识。通过该课程,研究生掌握进行固体力学计算模拟所需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
西南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开课单位:
名称
中文
不超过15个汉字
英文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
[]必修课[]选修课
学分数
总学时
本课程是否按课程思政建设
□是口否
本课程是否为案例课程
口是口否
本课程是否为实践实验教学课程
口是口否
考核方式
口考试口考查口其他(请
注明)
本课程是否涉及实验教学
口是口否
本课程是否涉及mθ1不
重要危险源□是□否
教学
口讲授□案例教学□专题讲座口讨论
口模拟训练口其它(请注明)(可多选)
适用专业学别(领域)
主讲教师
职称
电子邮箱
联系电话
辅讲教师
职称
电子邮箱
联系电话
课程简介
(不少于3
先修课程要求
物才
教学内容
(紧密结合本类别社会发展需求,突出课程实用性和综合性,可引入相关类别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写明学时分配,应精炼,具体内容列出“章”或“讲”即可)
签字:年月日
培养单位审查意见:
负责人签字:年月日
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经典书目、期刊、论文、学习网站)
实验教学项目设置与内容(若不涉及实验教学则填
“无”)
防范措施与应急处置方案(若不涉及重
要危险源可不填)
课程负责教师签名:
本人已知晓若课程涉及实验教学且涉及重要危险源,本人为课程安全负责人,且课程须经过风险评估落实防范措施与应急处置方案后,方可开展实验教学。
湖州师范学院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2.研究项目(Major Project):简要说明对研究项目的要求。
3.书面报告(Written Reports):
4.口头报告(Oral Reports):简要说明对宣讲报告的要求。
5.课内实验(Experiments):简要说明对课内实验的要求。
6.期末考试(Exams):简要说明对期末考试的要求。
五、成绩比例(Grading Scale)
针对课程所采用的各类考评办法,给出以百分计算的考评成绩及其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最终给出该门课程的学习成绩(以百分计)。
序号(No.)
考评办法
(Evaluation Method)
成绩
(Grade)
所占比例
(Grading
Scale)
1作业(Homework)
2研究项目(Major Project)
3书面报告(Written Reports)
4口头报告(Oral Reports)
5课内实验(Experiments)
6期末考试(Exams)
六、预期效果(Assessment of Learning Outcomes)
针对第二项所设置各个教学目标,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和所
识、
1.目标1(
2.目标2(
3.目标3(
4.目标4(
5.目标5(
……。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空)课程名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英文名称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cientific Socialism学分学时2学分,34学时开课时间第二学期开课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授课范围全校授课对象硕士课程类型必修考试方式开卷考试+课程论文+平时成绩主讲教师协讲教师教材教材和参考书:1.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编译局译,《共产党宣言》,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3.童星,《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4.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展》,人民出版社,2005。
课程内容简介(限500字,5号字,宋体)该课程主要阐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想到现实、从“苏联模式”到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历程,注重总结经验教训,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主要是对硕士研究生进行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教育,掌握科学社会主义实事求是的精髓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和当今的国际环境、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从而有助于学生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提高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认识,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使他们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进程,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熟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重点在于结合实际如何正确理解和认识这些原理。
了解十月革命的历史进程,掌握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
了解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产生的历史,重点在于正确评价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了解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重点在于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必然”和“两个不会”的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S292020
课程名称:现代液压控制工程
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任课教师:周连佺
先修课程:自动控制原理、高等流体力学、液压与气压传动
适用学科范围:
学时:36 学分: 2
开课学期:3开课形式:集中授课
课程目的和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液压伺服控制的基本原理、液压控制元件和动力元件的特性、各类比例压力阀、比例流量阀、比例方向阀、比例多路阀和比例液压泵等元器件、电液比例控制系统等的相关基础理论、控制原理、性能特点、工程应用等。
掌握液压伺服控制系统的动静态特性分析与设计方法,各种比例液压元件结构原理、特点,熟悉其应用、分析其稳、动态特性。
课程主要内容:
1 论述液压伺服控制的基本原理、液压控制元件和动力元件的特性以及系统的动、静态特性分析与设计。
2 论述对电液比例控制技术所涉及的比例电磁铁、电控制器和检测反馈系统、各类比例压力阀、比例流量阀、比例方向阀、比例多路阀和比例液压泵等元器件,以及电液比例控制系统等的相关基础理论、控制原理、性能特点、工程应用等,分析其稳、动态特性,介绍电液比例控制器件及系统的测试和计算机仿真。
阐述液压桥路、液阻网络、压力容腔特性、液动力、工程机械用阀等涉及一般液压技术的诸多方面。
3 电液伺服和电液比例控制技术应用在一些精密或大型装备中,其设计一般需要用复杂的数学模型和控制算法。
用一种简单易懂的方法阐述其理论,用实用、快速的估算方法,通过实例对电液伺服和电液比例控制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估算和设计。
朝向系统性能值偏于保守的一面进行简化和归纳的,若系统的计算性能未能满足所需的技术条件,实际上仍能满足技术条件的要求。
如有需要,可以进一步采用分析方法进行校核。
课程主要教材:
1液压控制系统,作者:王春行,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5-1
2 新编实用电液比例技术,作者:吴根茂,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9-1
3 电液伺服与电液比例控制技术,作者:杨逢瑜,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5-1
主要参考文献:
1.许益民主编.电液比例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 宋志安主编.基于MATLAB的液压伺服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北京:国防工业出版
社,2007
3.方昌林主编.液压、气压传动与控制.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4.章宏甲,黄谊,王积伟主编.液压与气压传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5.毛信理主编.液压传动和液力传动.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3
6. 张利平主编.液压气动系统设计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7. 雷天觉主编.新编液压工程手册.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8. 全国液压气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编.液压气动标准汇编.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
9. 盛敬超编著.工程流体力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
10. 蔡文彦,偐永麟编著.液压传动系统.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0
11. 李洪人.液压控制系统.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0
12. 张兆顺,崔桂香编著.流体力学(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学院审核意见:学位分委员会审批意见:
签字:签字:
日期: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