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广播稿
国学经典朗诵稿6篇(经典)

国学朗诵稿国学经典朗诵稿6篇(经典)在日常的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朗诵稿吧,朗诵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表演技能。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的朗诵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国学经典朗诵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国学经典朗诵稿篇1开场白男: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男: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女:国学经典,诵读不衰。
男: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它沉淀于历史的长河,又升华于现代的社会女:它既是延续传统的纽带,又是开创未来的阶梯。
男:国学经典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杯美酒,香醇而清冽;女:国学经典是圣贤留给我们的一曲绝唱,温馨而久远。
男:诵读国学经典,让华夏精神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女:诵读国学经典,让民族文化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男: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女:诵读国学经典,彰显华夏文明男:弘扬民族气概,展示自我风采。
合:让我们寻着先贤的足迹,去倾听古人的教诲,吟诵圣人的`篇章。
.男:城关镇一中“国学经典诵读比赛”现在开始。
城关镇一中“国学经典”结束语男:书是一扇神秘的门,他垂青于每一位敲门者。
敞开的门扉里,是一口淘不完的井,一座掘不尽的矿。
女:书是一扇清新的窗,她激励着每一个寻梦者。
推启的心窗外,是一片看不够的景,一腔抒不倦的情。
男:读书吧!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女:读书吧!让博学和睿智丰富我们;合:读书吧!让历史和时间记住我们;男:智慧充盈,笑迎黄河东入海,我们的声音浑厚而有力。
女:品味书香,坐看云卷云舒时,我们的神情从容而淡定。
合:读书吧!让年轻而澄澈的心灵,一路书香、一生辉煌!男:城关镇一中“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到此结束。
合:老师们,同学们,再见!。
国学经典朗诵稿篇2尊敬老师、亲爱同学们:大家上午好!经典浸润童年,智慧点亮人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名篇佳赋,灿若星河,大浪淘沙,留下一部又一部闪烁着光辉思想和深远智慧篇章,这些经典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精神宝藏!为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激发全体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热爱,全面提升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我校举行这次集吟诵、演唱、表演、背诵为一体国学经典诗文诵读比赛。
【国学经典与人生智慧】《诵读国学经典,开启智慧人生》广播稿

演讲稿也叫演讲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
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
演讲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
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等;演讲稿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下面一起来看下为大家精选的演讲稿。
浩瀚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经典著作凝缩着中华文化之精髓,其思想智慧成为了传之千古的结晶。
下面是由整理的“《诵读国学经典,开启智慧人生》广播稿”,欢迎阅读。
《诵读国学经典,开启智慧人生》广播稿以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国学经典开启智慧人生。
重在诵读,旨在积累,共同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一首《青花瓷》,曲调温柔委婉、淡雅脱俗,以至于我脑海中浮现的全是烟雨江南的画面,这就是中国风的魅力所在。
今天的《红领巾广播》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广播的主题是《诵读国学经典开启智慧人生》。
我们班的男孩子都很喜欢周杰伦的歌,特别是这首《青花瓷》。
论意境,《青花瓷》宛然一出烟雨朦胧的江南水墨山水,水云萌动之间依稀可见伊人白衣素袂裙带纷飞;论词句,《青花瓷》却是一幅笔端蕴秀临窗写就的素心笺,走笔曲折只因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论曲调,《青花瓷》仿佛微风中静静流淌石上的山泉溪涧,清泠透亮而又蜿蜒回环多有不尽之意。
其实我们女孩子也很喜欢这首歌。
这首歌之所以受欢迎,是它开拓了中国风歌曲创作的新路,歌词正是传承了国学词汇风雅、精深的魅力,将离愁别绪描写得婉转细腻,隐藏得愈加含蓄而韵味别生,仿佛青橄榄在口,可以慢慢回味。
一首歌渗透出国学之美,让我们更加关注国学。
正如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并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有关国学经典的广播稿

有关国学经典的广播稿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的广播,我是主播_____。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国学经典的世界,感受那穿越千年的智慧之光。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
它犹如一座巍峨的山峰,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为我们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又似一颗璀璨的星辰,在浩瀚的文化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论语》,作为国学经典中的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开篇的几句话,就为我们揭示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
学习知识并时常温习,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这不正是君子的风范吗?孔子的这些教诲,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孟子》中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段话激励着无数人在困境中坚守,在挫折中奋起。
它告诉我们,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必须经历各种艰难困苦的磨炼,只有这样,才能增长自己的才干和能力。
《老子》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充满了深邃的哲学思考。
它让我们明白,世间万物的规律和本质并非是能用言语轻易表达清楚的,需要我们用心去感悟和领会。
国学经典不仅在道德和哲学方面给我们启示,在文学艺术上也有着极高的价值。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里面的诗歌优美动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美好的爱情场景。
唐诗宋词更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
李白的豪放飘逸,“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展现了他的自信与豁达;杜甫的沉郁顿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体现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
苏轼的旷达乐观,“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让我们感受到他对人生的洒脱态度。
国学经典广播稿13篇

国学经典广播稿13篇国学经典广播稿1下面,进入《国学小讲堂》!本期《国学小讲堂》是我们的第一堂课。
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弟子规》。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弟子规》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弟子规》是一本只有1080字的小册子,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思想,都包含在《弟子规》中,它们有明确的行为规范。
《弟子规》的作者是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
他在研究《大学》、《中庸》的领域里,颇有建树,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学者。
他创办了一所学校,叫敦复斋。
后来,他根据传统对蒙童规范方面的要求,结合自己多年的教书实践,写成了一本教育孩子,启蒙孩子的书,叫《训蒙文》。
据传,后来有一位叫贾存仁的学者在《训蒙文》的基础上进行修定,并把书名改为《弟子规》,也就是我们今后几期将要诵读和学习的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广播稿2今天5月20日我们国家一年一度的中小学生营养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小学学生中挑食、厌食、偏食者日益增多,很多学生都养成了喜吃零食、不爱吃主食的习惯,导致学生中营养不良者日益增多。
再加上学习、精神的压力很大,这就容易患上贫血等疾病。
同时部分学生和家长缺乏合理营养知识,学生片面地摄入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加上运动量不足,我国青少年肥胖症发生率逐年升高,有的地方高达15,3%。
小学时代是长知识、长身体、增强体质的最重要、最有利的时期。
良好的营养、适当的锻炼和合理的作息是影响其身心发育的三个重要因素。
青少年日常饮食应多样化,以提供充足、全面、均衡的营养,保证身体发育所需。
青春期饮食应注意:1、养成吃早餐的良好习惯特别要注意的是要吃好早餐。
上午紧张的学习和活动,要求早餐必须含有充足的热量。
有些学生早晨匆匆忙忙凑合着吃一点就赶去上学,上了两节课,肚子就空了。
等到第三、四节课就出现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影响正常的学习。
因此,早餐要特别予以重视,应占一天总热量的1/3,可增加一些营养丰富的鸡蛋、牛奶、花生、大豆等,以保证学生们能精力充沛地学习。
国学经典的广播稿

国学经典的广播稿国学经典的广播稿(14篇)在广播站锻炼的同学们,广播前一般都会提前做好广播稿,广播稿写得漂亮才会有更好的节目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广播稿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国学经典的广播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学经典的广播稿1主持甲:金色的年华,阳光灿烂,我们是中华少年。
少年时光,我们亲近经典。
主持乙:金色的年华,如梦如幻,我们是新一代少年。
校园内外,我们诵读经典。
主持甲:今天,我们与圣贤为友,主持乙:今天,我们与经典同行。
合:亲爱的老师同学们:中午好!欢迎收听今天的广播.主持甲:昨天我们了解了我国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三字经》,今天我们要学习一本道德风范的启蒙读物——《弟子规》,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每三字一句,通俗易懂,内容合乎我国古代礼仪道德和人性真善美的体现,又合辙押韵,便于诵读,虽然已经过去了300多年,流传至今,对于青少年思想品德熏陶以及现代社会人际和谐交往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主持乙:《弟子规》根据《论语》等经典编写而成,集孔孟等圣贤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传统道德教育著作之纲领,是接受伦理道德教育、养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读物。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它吧。
播放《弟子规》(节选)弟子规(节选)弟子规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主持甲:琴声淡去,余音袅袅;诗词吟罢,口留清香。
主持乙: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
主持甲:美好的人生是文采人生,美好的人生是诗意人生。
国学广播稿10篇

国学广播稿10篇国学广播稿10篇1女:告别了炎炎的夏日,凉爽怡人的秋天向我们展开了笑颜;男:告别了假期的安静与沉寂,美丽的校园又充满了欢声笑语。
女:九月对于学校、老师和我们每一个同学来说都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
男:新学期的开始,带着新的希望,带着新的憧憬,我们踏入了收获的季节。
合:__小学校园广播又和大家见面啦!女:欢迎大家收听本期节目,我是二(2)班的男:我是二(2)班的。
今天的节目由我们两人主持,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本期的主要内容有:女:新闻直通车男:心心诗朗诵。
女:跟大嘴巴说英语。
男:好书推荐。
女:首先请关注本周新闻。
男:九月十号是教师节,__小学全体师生迎来了第28个教师节。
女:十号清晨,伴着朝阳,全体教师在国旗下庄严宣誓,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__教师。
女:紧接着__的小花童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为每一位教师献上了鲜花,表达了所有孩子对老师的一份感谢之情。
男:最后小朋友们献上了一首诗朗诵,上午的活动圆满结束。
女:我们对老师的爱不是仅用花朵就能表达的,下面请欣赏诗朗诵《老师,我们永远爱您》女:你献上一朵花,男:我献上一朵花,合:让我们编织个大花环,献给亲爱的老师。
女:是您给了种子,太阳般的温暖;男:是您用汗水,把幼苗浇灌。
女:您的眼睛像明亮的星星,闪烁着迷人的光华;男:您的歌声像春天的小溪,把欢乐带给了大家。
女:无论我们走到哪儿,永远记住您的情;男:无论我们走到哪儿。
永远记住您的话。
女:无论我们走到哪儿,永远记住您的爱;男:无论我们走到哪儿,永远是您的一朵花。
合:老师,我们永远爱您!女:接下来是“跟大嘴巴学英语”同学们,你们知道教师节快乐用英语怎么说吗?男:happyteachers’day!女:请跟我们一起说吧:happyteachers’day!国学广播稿10篇2我曾亲身经历过这样一个事情,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奶奶在街头‘要饭’。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我和表姐在面店里吃饭。
突然,一股刺鼻的味道传来:咦!什么味道这么难闻?我抬头一看,最先入眼的便是那鸡窝般糟乱的银发和残破不堪的衣裳。
国学经典广播稿

国学经典广播稿国学经典广播稿13篇在学校广播站锻炼的同学们都知道,我们广播前都会预先准备好广播稿,没有广播稿就不会有好的节目效果,那么优秀的广播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学经典广播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国学经典广播稿1A: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用文字记录下来,就成了一本本的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底蕴丰厚,蕴藏丰富的为人处事的经验和道理,其思想内涵的核心就是仁、义、礼、智、信。
B:是的,作为儒家所谓的“五常”,“ 仁、义、礼、智、信”的提出有一个历史过程,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扩展为“仁、义、礼、智”,董仲舒完善为“ 仁、义、礼、智、信”。
汉代以后,“五常”贯穿于整个中华伦理的发展过程,成为中华传统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
A:嗯嗯,没错,提起“五常”,我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古代的名人故事。
唐太宗仁德布于四海,让我们知道什么是“仁”;关云长“义薄云天”,让我们知晓什么是“义”;花木兰替父从军,让我们知道什么是“礼”;文与可“胸有成竹”,让我们懂得什么是“智”;“千金难买季布一诺”,让我们理解什么是“信”。
B:那么今天,我们将带着大家重新认识“五常”,体会其新的时代内涵。
仁“仁”: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是人与人相互亲爱。
《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仁”是以亲子之爱的心理根基,而又高于亲子之爱的人性的自觉。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聚集在一体,形成了以“仁”为中心的伦理道德结构,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牺牲生命,即“杀身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儒家讲的“仁”,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
《礼记》说,“上下相亲谓之仁。
”有时候,用“仁”来指对万物生育的事物有恩情。
古代特别推崇仁政,认为行使仁义的人才可以叫做王。
从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的品德”。
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
2023年国学经典广播稿(通用10篇)

2023年国学经典广播稿(通用10篇)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
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
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国学经典广播稿篇一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原来的我一直认为,除了我的家人以外,没有多少人能给我带来欢乐--直到那件事发生,我才改变了想法。
那一天,我弹完琴回家时路过菜市场。
说实话,我挺讨厌菜市场。
到处污水横流,稍有不慎就会摔倒,弄得满身污黑。
就在我准备过丁字路口时,耳后突然传来了一声惨叫。
我循声望去,只见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摔倒了。
我刚打算走过去帮助他,可是仔细一看那小男孩的身上实在太脏了。
满身污泥,脸又小又黑,与黑炭无异,看起来足足有一个星期没有洗澡了。
我犹豫了。
他哇哇的哭着,声音越来越响亮。
路边的行人不住的抱怨:“谁家的.小孩哭成这样了也没人管。
”虽然嘴上这么说,但是没有一个人向这个孩子伸出援手。
看着那个孩子,我不禁可怜起他来。
一个孩子,摔了一跤,身边没有亲人,没有人哄他,没有人管他。
于是我向男孩伸出手,他立刻拽住了我,似乎充满信任,我的心一热,赶紧扶他站起来。
他破涕为笑,只是嘴里不停说着:“我要爸爸,我要妈妈。
”我就带着他找他父母,找到以后,他父母紧紧拉着小男孩的手,连身谢我,好像我很伟大一样。
那一刻,我明白了真正的快乐就是帮助完别人后,给了别人快乐后体会到的快乐!国学经典广播稿篇二下午就说,辛苦了一天,希望我们的节目,能让您紧张的一天得到放松(开场不用太长,只要配上优美的音乐,配上主持人缓缓的声音,效果应该不错)2. 同学们,中午好(下午好)!校园之声广播站今天中午(下午)的播音又与大家见面了,我是今天的节目主持...一首歌曲之后欢迎回到我们的节目中来。
结束语: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节目到此就结束了,非常感谢您的收听,让我们在明天同一时间再见!3、《佳文共赏》开播语:绚丽色彩,缤纷校园,体味文学,情感生活,佳文共赏带你走进文学殿堂,与你共享佳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广播稿甲:刘雅文乙:史雯琦乙:今天我们来赏析李清照的两首古诗,都为《如梦令》甲:学习李清照的诗,当然要了解李清照了。
李清照是北宋礼部员外郎李格非之女,早年的李清照是活泼的、幸福的,聪颖高雅乙:中年的李清照是忧伤的、离愁的、多情的。
李清照45岁那一年,是人生的转折,金兵已入侵北宋两年,她和赵明诚住了20年的山东青州府已失陷,家藏十余屋的书画古器被焚,徽、钦二帝被俘,高宗在南京即位。
赵明诚南下江宁任职,李清照南迁。
第二年赵明诚病故,李清照带着丈夫的遗物在战乱中奔逃。
下面大家请听我们为大家朗读一遍。
甲: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乙: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
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
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甲: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
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
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乙: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下面我们再来一起赏析第二首乙: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甲: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乙: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甲: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乙:今天的广播就到这里了。
同学们我们下期再见!合:再见“国学经典阅读”栏目广播稿播出时间:周一至周五中午11:50至12:00主持人:亲爱的老师同学们:中午好!又到了我们卓立实验学校广播站“国学经典阅读”栏目广播时间在我国古代有一种朗朗上口的古诗文,它是以三个字三个字的形式出现的,这种古诗文的文字虽然很简短,但是它能向我们讲述很多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它的名字就叫——《三字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熟读它,背诵它吧!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怎么样?这篇脍炙人口的经文你一定很熟悉吧!我们国家著名的音乐家谷建芬老师,还为它谱上了好听的曲子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边听边唱这首好听的《三字经》吧!——播放歌曲《三字经》时间过得真快!今天我们广播站“国学经典诵读”栏目的广播时间又要结束了。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明天的同一时间我们再会!“国学经典阅读”栏目广播稿播出时间:周一至周五中午11:50至12:00主持人:亲爱的老师同学们:中午好!又到了我们卓立实验学校广播站“国学经典阅读”栏目广播时间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人们把他教育徒弟的言论编成了一篇著名的经文,它里面也向我们讲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这篇经文后来成为了我国从古至今教育孩子最好的启蒙读物,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它吧。
弟子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怎么样?这篇脍炙人口的经文你一定很熟悉吧!我们国家著名的音乐家谷建芬老师,还为它谱上了好听的曲子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边听边唱这首好听的《弟子规》吧!——播放歌曲《弟子规》时间过得真快!今天我们广播站“国学经典诵读”栏目的广播时间又要结束了。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明天的同一时间我们再会!节目策划:国学经典——“五常”A: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用文字记录下来,就成了一本本的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底蕴丰厚,蕴藏丰富的为人处事的经验和道理,其思想内涵的核心就是仁、义、礼、智、信。
B:是的,作为儒家所谓的“五常”,“仁、义、礼、智、信”的提出有一个历史过程,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扩展为“仁、义、礼、智”,董仲舒完善为“仁、义、礼、智、信”。
汉代以后,“五常”贯穿于整个中华伦理的发展过程,成为中华传统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
A:嗯嗯,没错,提起“五常”,我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古代的名人故事。
唐太宗仁德布于四海,让我们知道什么是“仁”;关云长“义薄云天”,让我们知晓什么是“义”;花木兰替父从军,让我们知道什么是“礼”;文与可“胸有成竹”,让我们懂得什么是“智”;“千金难买季布一诺”,让我们理解什么是“信”。
B:那么今天,我们将带着大家重新认识“五常”,体会其新的时代内涵。
仁“仁”: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是人与人相互亲爱。
《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仁”是以亲子之爱的心理根基,而又高于亲子之爱的人性的自觉。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聚集在一体,形成了以“仁”为中心的伦理道德结构,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牺牲生命,即“杀身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儒家讲的“仁”,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
《礼记》说,“上下相亲谓之仁。
”有时候,用“仁”来指对万物生育的事物有恩情。
古代特别推崇仁政,认为行使仁义的人才可以叫做王。
从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的品德”。
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
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的爱、兄弟姐妹之间的爱,进而上升对他人的爱。
仁,不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道德标准,而且是最普遍的道德标准。
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
中国人至今仍然把品德高尚的人看作是“仁人”,没有高尚品德的人是“不仁”。
“仁爱”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以“仁”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怀,经过现代改造,可以转化为现代人文精神。
正如《礼记》中的“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一个家庭仁义,国家就会仁义;一个家庭谦让,国家就会谦让。
义根据《说文解字》,义的繁体字是会意字,下面的“我”就是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观点去辨别是非,在他人需要时,及时出手相助;而下面的“羊”表祭牲,就是祭祀用的祭品,有自我牺牲的意思。
所以“义”的本意是:符合道德的行为或道理。
“义”者,“宜”也。
即做到合理、合法、合情,才是合宜的。
另外,“义”者,“义务”也,也就是该做的一定做到,不做也是不义,这就是所谓的“义之所在,有所不惜”。
孔子最早提出了“义”。
孟子则进一步阐释了“义”。
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为前提。
他们把“义”作为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
“义”与“仁”并用为道德的代表,“仁义”是封建道德的核心,就是“仁至义尽”。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而如今,“义”成为了一种人生观、人生价值观,如: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
义是人生的责任和奉献,如义诊、义演、义卖、义务等,至今仍是中国人崇高道德的表现。
正如孟子所说的那样,“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礼根据《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所以,“礼”最初始的意思是举行仪式,祭神求福,对神灵表达敬意和尊重。
把“礼”引申到日常生活,那就是对别人的尊重,以及行为准则和规范。
所以《左传》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春秋时的政治家子产最先把“礼”当作人们的行为规范。
孔子也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礼,这“礼”既指周礼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他对“礼”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观点,把“礼”当作调整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手段,当作治国治民的根本。
荀子也很重视礼,把礼看作是节制人欲的最好方法。
战国末期和汉初的儒家对礼做了系统的论述,主张用礼来调节人的情欲,使之合乎儒家的道德规范。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标志。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
”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
重礼是“礼仪之邦”的重要传统美德。
“明礼”从广义上说,就是讲文明;从狭义上说,是“礼制”“礼节”“礼仪”;是“礼貌”“礼让”。
好礼、有礼、注重礼仪已经成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表征和直观展现。
智“智”,即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