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肾衰竭
慢性肾衰的中医治疗

慢性肾衰的中医治疗作者丨胡献国编辑丨寸心慢性肾衰即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是多种慢性肾脏疾病晚期出现的严重综合征,临床以水肿,尿少,尿闭,恶心,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
依其病程进展,可分为肾功能不全代偿期,氮质血证期及尿毒症期。
代偿期,一些病人由于症状不明显,不需特殊处理而易被医生、病人忽视,肾功能不全继续进展,进入尿毒症期时,由于病情严重,多需采取透析疗法为主的综合治疗以维持患者生命。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风热、水湿、湿毒等病邪外袭,导致肺失通调,治节无权,脾失运化,水湿泛滥,肾失开合,气化失司,脏腑功能失常,造成水湿秽浊,壅滞三焦,清浊不分所为,当以清热利湿,泻浊解毒为治。
中医辨证施治风水泛滥型主要表现为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热迅速,肢节酸重,小便不利,或伴有畏寒,发热,咽喉疼痛等,舌红苔薄黄,脉浮滑数。
当以散风清热,宣肺利水为治,可选用银翘散加减,药取银花、连翘、荆芥、桔梗、赤小豆、菊花、茅根各10克,麻黄、竹叶、薄荷、甘草、淡豆豉各5克,水煎服,每日1剂(下同)。
中成药可选用麻杏石甘合剂,每次10克,每日2次口服,冲饮;银翘解毒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小柴胡颗粒,每次1袋,每日2次口服,冲饮。
水湿浸渍型主要表现为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重而困倦,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
当以健脾利湿,通阳利水为治,可选用五苓散加减,药取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二丑、车前子、黄芪、党参、法夏、苍术、木瓜各10克。
中成药可选用五苓散,每次1袋,每日2次口服,冲饮;威喜丸,或舟车丸,每次5克,每日2次口服。
脾阳不振型主要表现为身肿以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闷腹胀,纳减便溏,面色萎黄,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没,脉沉缓。
当以温运脾阳,以利水湿为治,可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药取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桔梗、山药、薏苡仁、莲米、扁豆、砂仁、黄芪、枣皮各10克。
中成药可选用参苓白术散,每次10克,每日2次口服,冲饮;附子理中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黄芪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
中医治疗肾衰竭

中医治疗肾衰竭:随着医学的发展,治疗肾衰竭的方法越来越多,到底那一项是最适合患者呢?当然这还得从患者自身的病情出发,对症治疗。
不过一般的医院都采用透析的方法,透析确实具有一定的疗效,可以暂时缓解患者病情,但是它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且副作用大,现在越来越多患者发现中医治疗,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长沙普济肾病医院指出,中医治疗肾衰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病因治疗。
治疗导致慢性衰竭加重的因素如感染、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等。
2、积极治疗各种并发症。
如有贫血,一般需要使用铁剂、叶酸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等。
一般来说血红蛋白达到110g/L是目标值。
如有高血压,则需要服用积极控制血压。
3、针对诱因控制肾衰竭病情。
控制导致慢性肾衰竭的原发病如狼疮、慢性肾炎、高血压肾动脉管炎硬化、糖尿病等疾病本身的治疗。
有效地控制原发病,如狼疮能在一定程度逆转肾功能。
4、中药修复肾脏功能。
中医以扶正祛邪辨证论治进行治疗,包括口服中药汤剂、合理中药灌肠及口服中成药等。
治疗肾衰竭,中医的可以真正的达到标本兼治。
中医疗法微化中药四联疗法治疗肾衰竭有以下三个阶段:1.内病外治法:中医认为人是统一的整体,脏腑病变可以反应到体表的相应部位及腧穴,故通过体表的相应部位及腧穴的刺激与药物的渗透达到治疗目的。
2.经络腧穴传导原理:人的经络内通脏腑,外达肢体百骸,用药物外敷相应腧穴并结合超声、中频离子透入药浴等现代理疗方法,使药物寻经络内传脏腑,药气直达病所,达到治疗的目的。
3.皮肤透入:①通过皮肤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②水合作用:微化中药外敷,局部形成一种汗水难以蒸发扩散的密闭状态,使皮肤角质层合水量增加。
角质层经水合作用后,可膨胀成多孔状态,易于药物穿透、吸收而达到治疗目的。
③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肾功能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肾功能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肾功能衰竭是一种慢性疾病,中医具有一定的疗效和丰富的经验。
以下是针对肾功能衰竭的中医诊疗方案:
1. 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中医师可以进行辨证施治。
常见的辨证包括肾阴虚、肾阳虚、湿气凝滞等。
辨证施治可以通过调整患者的体内阴阳平衡,以及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方式来改善肾功能。
2. 草药治疗:中草药在治疗肾功能衰竭中起到重要作用。
常用草药包括黄芪、山药、桑葚等,这些草药具有滋补肾气、促进肾脏排毒等作用。
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配制草药方剂进行治疗。
3. 饮食调理:中医注重饮食对身体的调理作用。
患者应避免高盐、高脂、高糖的食物,限制高蛋白饮食。
适当增加水果、蔬菜和粗粮的摄入,有助于减轻肾脏的负担。
中医还主张根据患者的辨证特点调理饮食,如对于肾阳虚的患者,可适量摄入一些温热食物。
4.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对于肾功能衰竭也
有一定的疗效。
适当的针灸治疗可以改善肾功能,调理气血运行,
提高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总而言之,肾功能衰竭的中医诊疗方案包括辨证施治、草药治疗、饮食调理和针灸疗法。
患者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调整。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那些事

83·健康科学·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那些事马丽慢性肾衰竭(CRF)是指各种肾脏疾病在长期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最终引起肾脏实质性损害导致肾功能衰退的一种严重病症,慢性肾衰竭患者由于肾功能异常而导致体内代谢紊乱,患者具体表现为机体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存在慢性酸中毒的症状。
由于肾功能衰退所以患者体内各种代谢产物无法及时排出体外,这些物质堆积在体内毒害肾脏及其他器官。
从中医理论上来讲,慢性肾衰竭属于肾劳水肿,虚损,关格,癃闭之证,中医认为,慢性肾衰竭的病因是比较复杂的,首先,脏腑失健,先天因素致病是其中重要的致病原因,其次是各种疾病久病失治,其中包括各种具有水肿、淋证表现的疾病,这些疾病在长期患病却没能得到有效治疗的情况下湿热之气不除伤及脾肾,进而导致泻下利水过甚,伤及阴阳平和。
最后是生活节律性问题,患者由于疲乏过度起居失常导致脏腑气血不顺伤及肾脏。
肾脏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中医认为,肾脏乃是五脏之本,下有膀胱,其为藏水之用,膀胱气化而肾主骨生髓,肾经不畅则全身脏腑受累,水液气化不利则终蕴成湿浊、湿热、痰湿及溺毒,凡上述种种皆可中困脾胃,下注则劳伤肾脏,在病程长期持续过程中,患者阴元耗损,长期患病终至正愈伤、邪气盛,患者病情危重。
中医对于慢性肾衰竭的诊断需要进行辨证分型,在中医理论之中慢性肾衰竭基本可以分为两个类别,首先是气阴两虚,热毒壅盛型,这种类型的慢性肾衰竭患者在症状表现上呈现为面色萎黄、胸腹满闷、口苦口干、舌苔黄、尿频且短赤、大便干燥、便秘、从脉象上来看患者多数脉细滑。
第二种是脾肾虚衰、湿浊内壅型,这种分型的慢性肾衰竭患者的具体表现为:面色发黄或者发白,患者气虚无力疲乏感比较严重,饮食上不思油腻、食欲缺乏,腰膝酸软,腿部及脚部有浮肿,舌苔白腻,脉象细滑或者发沉细。
中医认为,肾乃是先天之本,其藏五脏之精华,肾虚则全身脏腑皆虚矣,阴阳两虚,在患者正气难以恢复的情况下肾衰竭很难治愈,一般来讲患者预后较差。
中医治肾衰竭的成功案例

中医治疗肾衰竭的成功案例背景肾衰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指肾脏功能严重受损或完全丧失,无法正常排除体内废物和调节水电解质平衡。
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主要是透析和移植,但这些方法对于患者来说并不是长久之计。
中医治疗肾衰竭则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草药、针灸、推拿等手段来改善患者的肾脏功能,并提高生活质量。
在中医治疗肾衰竭方面,有许多成功的案例。
以下是一个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案例。
案例过程患者信息•姓名:李先生•性别:男•年龄:55岁•诊断:慢性肾衰竭病情描述李先生在2010年被确诊为慢性肾衰竭。
他曾经接受过西医的透析治疗,但由于透析费用高昂且对身体造成负担,他决定尝试中医治疗。
中医诊断李先生的中医诊断为“肾阳虚”。
他的主要症状包括乏力、腰膝酸软、畏寒喜暖、小便频繁等。
中医认为这些症状是由于肾阳虚导致的,需要通过中药和针灸来调理。
治疗方案根据李先生的中医诊断,医生制定了以下治疗方案:1.中药治疗:李先生每天服用一剂由人参、黄芪、枸杞子等组成的中药汤剂。
这些草药具有温补肾阳的作用,可以改善李先生的肾功能。
2.针灸治疗:李先生每周接受两次针灸治疗。
针灸主要针对腰部和腿部穴位,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提高肾功能。
治疗过程李先生开始接受中医治疗后,他逐渐感到体力恢复,并且腰膝酸软的感觉减轻了。
他的小便频率也逐渐减少,睡眠质量也有所改善。
李先生每次治疗后都感到放松和舒适,对中医治疗充满信心。
经过连续三个月的治疗,李先生的肾功能得到了明显改善。
他的血尿素氮和肌酐水平降低了,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也减少了。
他的体力恢复了很多,可以自己做一些家务活动。
结果经过半年的中医治疗,李先生的肾功能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恢复。
他不再需要进行透析治疗,并且能够正常工作和生活。
他的血尿素氮和肌酐水平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尿液分析结果也正常。
结论这个案例是一个成功的中医治疗肾衰竭的例子。
通过中药和针灸等综合治疗手段,患者的肾功能得到了明显改善,并且不再需要进行透析治疗。
慢性肾衰竭,你想要的中医经验方都在这里(一)

慢性肾衰竭,你想要的中医经验方都在这里(一)医治慢性肾衰竭,你想要的中医经验方都在这里(一)肾病科齐医生肾内科医师1、补肾泄浊方组成:生黄芪30g,白术10g,茯苓15g,山茱萸15g,菟丝子15g,川续断15g,杜仲15g,怀牛膝15g,川萆薢10g,石菖蒲10g,制苍术12g,六月雪30g,丝瓜络20g,玉米须20g,凤尾草30g。
【按】补肾泄浊方以扶正祛邪为基本治疗原则,以补肾健脾泄浊为基本治法。
黄芪性甘,微温,补气升阳,利水消肿,生津养血,在此方中为君药,意在温补脾肾之气血,补气行血,活血而不伤血。
炒白术健脾渗湿,茯苓健脾益肾,以后天脾胃充养先天之肾,共奏养后天、培补先天之效。
肾阴肾阳为一身阴阳之本,山茱萸、菟丝子、川续断、杜仲补肾益气,滋生肾中阴阳。
怀牛膝性平,入肝肾经,补肝肾强筋骨,善引气血下行,肾属下焦,方中用此药,使其他药能直达病所,更好的发挥作用。
慢性肾衰竭病人病程日久,脾胃功能多虚,临床表现为胃纳不香,时感恶心,大便粘腻不畅等。
胃气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石菖蒲、川萆薢降逆泄浊,丝瓜络、玉米须、六月雪、制苍术化湿泄浊排毒,全方具有补益脾肾的功效。
【来源】刘晓静,邹燕勤,孟令栋,黄萍,沙鑫,刘珂.补肾泄浊方治疗慢性肾衰竭30例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26):73-75.2、扶正化浊通络方组成:黄芪、土茯苓各30g,山萸肉、生地、山药、丹参、大黄(后下)各15g,泽泻、丹皮、巴戟天、槐花、红花、地龙各10g【按】扶正化浊通络方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经验方,由黄芪、土茯苓、山萸肉、生地等13味中药组成,其中黄芪可健脾扶正,益气固表,以固后天之本;巴戟天可温肾助阳,以固先天之本;山药可健脾益肾;山萸肉可固涩肾精,补益肝肾;丹皮可清热泻火,并制山萸肉之温涩;生地可养阴生津;泽泻可利湿泄浊;土茯苓可健脾渗湿;槐花可清热凉血;大黄可泻火解毒,清泻湿热;丹参、红花可活血化瘀通络,配伍虫类搜剔之品地龙以增强其疗效。
治疗肾衰竭的中药方法

治疗肾衰竭的中药⽅法 说起肾衰竭的⽤药很多⼈都会想到中药,没错,中药针对于这⽅⾯的疾病还是有⼀定的疗效的,中药并不想西药⼀般带来很⼤的副作⽤,⽽且中药能够调节⾝体从根本中治疗肾衰竭,那么,下⾯我们⼀起了解下肾衰竭的中药治疗吧。
肾衰竭的中药治疗 1.⽔肿期:风⽔相搏:治法:宣肺利⽔。
⽅药:越婢加术汤合五⽪饮加减。
药⽤陈⽪、茯苓⽪、桑⽩⽪、⼤腹⽪、⽣姜⽪、⽜膝、车前⼦、⿇黄、⽯膏、⽩术。
外感风寒者和(或)素体阳虚者,可⽤⿇黄附⼦细⾟汤合五⽪饮,以温阳解表散寒。
外感风热者,加连翘、菊花、荆芥以清热解表。
此为急则治之法,表证去则应因证治之。
2.脾虚湿困:治法:健脾利⽔。
⽅药:防⼰黄芪汤合春泽汤加减。
汉防⼰、⽣黄芪、⽩术、茯苓、猪苓、泽泻、党参、桂枝、⽣姜、⼤枣。
⽅中以黄芪益⽓固表,防⼰利⽔湿;⽩术、⽢草培⼟胜湿,⽣姜、⼤枣调和营卫。
通过临床观察,慢性肾炎普通型和肾病综合征属脾虚之证者较为多见,因⽽应⽤本⽅的机会也较多。
据临床观察,药后患者不仅症状改善,部分患者还可见尿蛋⽩逐渐减少。
3.脾肾阳虚:治法:温肾健脾,通阳利⽔。
⽅药:偏脾阳虚者,⽤实脾饮。
制附⽚、⼲姜、茯苓、⽩术、⼤腹⽪、川朴、⼴⼤⾹、⼤⽠、⽢草、⽩蔻仁。
偏肾阳虚者,⽤真武汤合五⽪饮。
制附⽚、⼲姜、茯苓、⽩术、⽩芍、桑⽩⽪、陈⽪、⼤腹⽪、⽜膝、车前⼦。
实脾饮与武汤同为温阳利⽔之剂,⼆⽅相较,实脾饮重在温运脾阳,真武汤主要温补肾阳⽽利⽔,临床运⽤时当细为分辨,临床脾肾阳虚往往并存,再者,脾阳虚,肾阳虚,两者相互影响。
4.脾肾阳虚:治法:温补脾肾。
⽅药:济⽣肾⽓汤。
⽣地、丹⽪、茯苓、泽泻、⼭药、⼭萸⾁、制附⽚、⾁桂、⽜膝、车前⼦。
济⽣肾⽓汤是温补脾肾的常⽤⽅剂。
该⽅具有温补脾肾化⽓⾏⽔之功。
⽤于慢性肾炎证属脾肾阳虚者,每能取得较好疗效。
⽅中以肾⽓丸补益肾阳,加⽜膝、车前⼦利⽔渗湿;⽅中附⼦不仅温肾阳,⽽且可助脾阳。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具有扩张外周⾎管。
中医治疗肾衰竭的成功案例

中医治疗肾衰竭的成功案例成功案例:中医治疗肾衰竭引言:肾衰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患者的肾脏功能逐渐丧失,导致身体无法正常排泄废物和液体。
传统中医学在治疗肾衰竭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和饮食调理等。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治疗肾衰竭的成功案例,并分享对这个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一、中药治疗的成功案例1. 案例1:王先生是一位患有慢性肾衰竭的患者,经过长期的中药治疗,他的肾功能得到了明显改善。
中医师根据他的体质和病情,采用了复方中药,包括山药、玄参、当归等。
这些药物有温补肾阳、滋阴补肾的作用,可以减轻症状、促进尿量增加。
中药还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减轻肾脏的负担。
2. 案例2:李女士患有急性肾衰竭,病情严重,医生建议进行透析治疗。
然而,她选择了中医治疗,希望能够避免透析的副作用。
中医师给她开出了一副由腺苷、雷公藤、桃仁等中药组成的方剂,用于改善肾脏的血液循环和促进毒素的排泄。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李女士的尿液排出量逐渐增加,血尿素氮和肌酐水平也有所下降,肾功能有了明显的好转。
二、针灸疗法的成功案例1. 案例3:张先生在接受化疗治疗后,出现了药物导致的肾衰竭。
他选择针灸治疗来缓解症状,并恢复肾功能。
中医师为他进行了经络调理和针灸,选择了足三里、肾俞、关元等穴位进行刺激。
针灸能够促进气血循环,改善肾脏的供血,同时还有一定的抗炎和保护肾脏的作用。
经过连续几次的治疗,张先生的肾功能逐渐恢复,症状明显减轻。
三、饮食调理的成功案例1. 案例4:赵女士是一位患有糖尿病引起的肾衰竭的患者。
中医师根据她的体质和病情,为她制定了一套针对肾脏的饮食调理方案。
这个方案包括限制高蛋白、高盐和高糖的食物,增加摄入一些温补肾阳、滋阴补肾的食材,如黑豆、黑木耳、山药等。
赵女士在坚持这个饮食方案的还定期进行中医药治疗。
几个月后,她的肾功能有了显著改善,血液检查数据也逐渐趋于正常。
总结和回顾:中医治疗肾衰竭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这些案例反映了中医在肾衰竭治疗方面的长期积累和独特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治疗肾衰竭
中药治疗肾衰竭的根治方法:
一般认为本病主因与脾肾虚损有关,诱因则责之于外邪与过劳。
一是外邪侵袭,因多数病人由风水发展而来,部分患者虽无风水史,但有反复感染风热和湿热的病史;二为脏腑虚损,由于其他慢性病、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六淫侵袭、七情所伤、劳倦过度、药物损害、房事不节以及肾虚或年老肾气自衰等各种原因的影响而削弱机体正气,使抵抗力下降,阴阳平衡失调,加之外来风热、湿热等乘虚内侵脏腑所致。
中药处方
【方名】慢肾功能衰竭方剂。
【组成】熟附块(先煎)9~15克姜半夏9~15克生大黄(后下)6~15克紫苏30克绿豆15~30克落得打15~30克六月雪30~60克党参12~30克川黄连3克生甘草6克炒白术12克。
【用法】水煎待温,分次服。
【治法】温肾健脾,扶正降浊。
【主治】慢性肾功能不全所致的氮质血症及尿毒症。
【加减】呕吐甚者,以生半夏代姜半夏,常用9~12克,气虚甚者加灸黄芪15~30克,如有条件可服人参6~12克,浓煎代共;尿素氮较高者可加生大黄、煅龙骨、煅牡蛎、六月雪各30克,熟附块12克,水煎至150毫升,保留灌肠。
并可用丹参注射液16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入。
【出处】中药方剂大全。
预防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预防主要是积极防治原发病,避免和祛除诱发因素是预防之根本。
因此,要注意以下三点:
调养五脏
平素起居、饮食有节,讲究卫生,避免外邪侵袭,尤其在传染病流行的季节和地区更应
加强预防措施;不过食辛辣炙皇厚味,以免滋生湿热;调畅情志,保持精神愉快,使气血畅达而避免产生气滞血瘀;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防御能力。
防止中毒
有关资料表明,20%一50%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是由药物引起,还有部分因接触有害物质所致。
因此,应尽量避免使用和接触对肾脏有毒害的药物或毒物。
若属意外服用或接触应及时发现和及早治疗。
防治及时
一旦有诱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发病发生,应及早治疗,注意扩充血容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恢复循环功能。
若发现本病将要发生,应早期采取措施,补充血容量,增加心排血量,恢复肾灌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排除肾小管内梗阻物,防治感染,防止DIC、肾缺血引起的肾实质的损害。
同时尽早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对预防本病发生有积极作用。
患者用药注意
1.尽量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毒性的药物,如庆大霉素、小诺霉素、卡那霉素、万古霉素及
消炎痛等。
2.大部分药物都是通过肾脏排泄的,因此应根据肾功能不全的程度适当减少用药剂量。
3.慢性肾衰时,因钾排出减少,放在使用利尿剂时应避免使用保钾利尿剂如安体舒通、
氨苯喋啶等及含钾的药物。
输血时不要使用库存血液,而以新鲜血液为佳,这是因为库存血液中红细胞破坏,血钾从细胞内溢到血浆中,会使患者的血钾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