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
中国民间文学专业

中国民间文学专业摘要:一、中国民间文学专业简介1.民间文学的定义2.中国民间文学的起源与发展3.民间文学的研究意义二、中国民间文学专业的主要研究领域1.民间故事2.民间歌谣3.民间谚语4.民间戏曲5.民间艺术三、中国民间文学专业的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2.田野调查3.比较研究4.社会历史文化研究四、中国民间文学专业的应用价值1.文化传承与保护2.文艺创作与创新3.社会教育与传播4.国际文化交流五、中国民间文学专业的发展趋势1.跨学科研究2.数字技术与民间文学的结合3.民间文学的产业化发展4.民间文学在新时代的使命与挑战正文:中国民间文学专业是一门研究中国民间文学的学科,它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民间戏曲和民间艺术等。
民间文学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情感和审美观念,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在中国,民间文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
许多先秦典籍、汉魏六朝的笔记小说以及宋元话本等,都包含了丰富的民间文学素材。
20 世纪初,随着西方民俗学的影响,中国民间文学研究开始系统化、专业化。
著名学者如鲁迅、胡适、周作人等都为民间文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民间文学专业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民间戏曲和民间艺术等。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多种形式。
民间歌谣是民间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丰富的韵律和生动的形象。
民间谚语是民间文学中的智慧宝库,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价值观。
民间戏曲包括各种地方戏、曲艺等,具有独特的表演艺术和丰富的剧目。
民间艺术则包括了剪纸、年画、土俑等各种形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中国民间文学专业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田野调查、比较研究和社会历史文化研究等。
文献研究主要依据古代典籍、地方志、族谱等文献资料进行研究。
田野调查是指研究者深入民间,实地搜集、记录和整理民间文学作品。
比较研究则是通过对比不同地区、民族或国家的民间文学作品,挖掘其共性和差异。
中国民间文学专业

中国民间文学专业【实用版】目录1.中国民间文学专业的定义与意义2.中国民间文学专业的研究领域与方法3.中国民间文学专业的发展历程4.中国民间文学专业的前景与挑战5.中国民间文学专业的实际应用正文【1.中国民间文学专业的定义与意义】中国民间文学专业是一门研究中国民间文学的学科,主要关注民间故事、传说、神话、谚语等口头传统,以及民间歌谣、戏曲等书面传统。
这门专业旨在保护和传承中国优秀的民间文化遗产,深入挖掘民间文学的价值和意义,探讨民间文学与社会、历史、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关系。
【2.中国民间文学专业的研究领域与方法】中国民间文学专业的研究领域包括但不限于:民间故事研究、传说研究、神话研究、谚语研究、民间歌谣研究、戏曲研究等。
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结构分析法、历史研究法等。
【3.中国民间文学专业的发展历程】中国民间文学专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初,当时一批有远见的学者开始重视民间文学的价值,并着手进行研究工作。
随着学术界的重视,中国民间文学专业逐渐发展壮大,至今已有一批博士、硕士、本科等不同层次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4.中国民间文学专业的前景与挑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民间文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在传承和保护民间文学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民间文学资源的流失、研究人才的短缺、学科建设不够完善等问题。
因此,中国民间文学专业的前景与挑战并存。
【5.中国民间文学专业的实际应用】中国民间文学专业的研究成果在许多领域都有实际应用,如教育、文化产业、旅游业等。
研究民间文学,可以更好地了解民族文化,为教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民间文学

新生态民间文学指从当代社会生活中自然产生,反映人民某些意愿与时代风尚的新的故事、笑话、歌谣、谚 语等,它们将不断涌现,恐怕永无枯竭之意。借助电脑网络、手机、电视宽带等新的传媒技术,服务于民众生活 的各种民间文学创作,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文化内涵
过去有些学者﹐把民间文学和民俗事象往往看作没有文化﹑没有教养阶级的产物。其实﹐广大劳动人民自有 他们高尚的教养和珍贵的文化﹐而民间文学正是对他们这种教养和文化尽著庄严职责的教本。
分类
民间文学可以分为原生态、再生态和新生态三种类型。
原生态民间文学指现在仍活在民众口头和实际生活中的传统民间文学,这一类民间文学正在逐渐衰亡。
集体性
相关书籍专业作家的书面创作﹐大都是个人的产物﹐民间文学作品﹐大体上可说是群众集体的创作。所谓集 体的创作﹐在作品内容的思想﹑感情和想象﹐在形式和艺术表现以及作品的所有权等方面﹐比起专业作家的作品 来﹐都存在著特有的集体性问题。但这种集体性的重要表现﹐更在于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有些作品﹐一开始就是 集体参与的﹐但是更多的﹑也更经常的﹐却是在它已经成为“初坯”之後﹐在不断的传唱或讲述的过程中﹐受到 无数的唱述者的加工﹑琢磨。在这种加工﹑琢磨中﹐不但渗入那些唱述者的思想﹑感情﹑想象和艺术才能﹐也包 括那些听众所反应的意见和情趣在内。这一点﹐与那种主要属于个人的一般专业作家的作品﹐是很不同的。所以 民间文学作品一般是无法署名的。Fra bibliotek国际交流
民间文学﹐至少它的某些体裁﹐如民间故事﹐不仅在同一国境内的不同民族之间互相交流﹑影响﹐在国境以 外﹐甚至在地理上相隔比较遥远的地区﹑民族的民间故事﹑传说或谚语等﹐不仅有许多构思﹑表现手法相似﹐有 的故事连基本的人物﹑情节都相同或相似。後者大都是传播的结果。像灰姑娘型故事﹑天鹅处女型故事等“世界 大扩布”的民间叙事作品﹐就属于这一类。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1、口头文学和语言;2、表演艺术;3、民俗活动;4、传统手工艺5、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民间知识和文化空间民间文学属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民间文学的定义、概念界定民间文学人民主要是劳动人民自己创作并在人民中广泛流传的口头语言艺术。
它既是该民族生活、思想与情感的自发流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它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二、民间文学的内容特点(立体性):1、民间文学作为综合性的传统艺术,在语言、音律以及必要的形体动作中完成传播,具有艺术美感上多元化的特点;2、民间文学广泛流传,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
它以其某种“弄文”的总构成特定题材的风貌,具有固定性、灵动性、开放性的特点;3、民间文学长久流传民间,多层次、多角度地包容了民间文学的种种内容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民间百科全书的认知特点;4、民间文学是民间大众生活最本真的记录载体,其哲理并不回避粗鄙、猥亵,讲求保有原汁原味“立体性存真”;5、民间文学作为文化艺术研究对象,具有多维方向、多重意义的研究价值。
三、学习民间文学的目的和意义1、民间文学是一宗重大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它可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年;2、民间文学有极其珍贵的价值;3、民间文学总是独特地伴随着历史,它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关系十分密切,具有审美教育作用;4、在普及民间文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专门研究人才四、学习和研究民间文学的方法1、多角度、多层次研究法:(1)多角度研究(2)多层次研究:系统论研究法2、比较研究法:(1)类同研究(2)影响研究:着重研究全世界各民族文学的联系及影响,研究其影响的渠道、条件、种类、形式、异同等等。
(3)平行研究:主要是以问题为中心,它可以就一国或数国相同题材或相同的体裁或相同的技巧进行研究比较。
民间文学名词解释

46.第18题民间寓言答案:民间寓言是由民众集体创作并流传的带有明显教训寓意、富有哲理、短小精悍的口头故事,是社会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
47.第20题民间文学答案: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
它既是该民族人民的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又是他们关于历史、科学、宗教及其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也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
民间文学的体裁主要有神话、民间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长诗、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
48.第27题生活故事答案:生活故事是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主角的故事,现实性较强,幻想性较少,或看似没有幻想,而实则仍带有一定的想象与虚构的故事。
49.第36题时政歌答案:劳动人民有感于切身政治状况而创作的歌谣,它鲜明地反映出各个时代社会政治的面貌,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在旧时代,人们常借歌谣来表示对黑暗政治的不满。
50.第37题民间叙事长诗答案:民间叙事长诗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以第三人称进行叙事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并注重人物刻画的长篇韵文或韵散相间的诗歌作品,也称"故事歌"或"故事诗"。
51.第40题"母题"答案:作品中大量重复出现的叙事要素,称其为母题(motif)。
母题可以是一个物件(如魔棍),一个奇异动物(如会说话的马),一种观念(如禁忌),一种行为(如考验、欺骗),一个角色(如造物主、巨人),一个人物类型(如傻瓜、预言者),或一种结构特点(如常用数字或多次重复)等。
52.第49题机智人物故事答案:生活故事中以某个机智人物为中心而编织的系列故事。
在我国,这类故事大约涉及300多个具体的、有名有姓的民间机智人物,其中较著名的有谎张三、韩老大、徐文长、阿凡提、把拉根仓、阿克顿巴等。
51. 第14题答案:"语境"有两种含义,其一,指话语、语句或于此的上下文,或前后关系、前言后语;其二,指话语或语句的意义所反映的外部世界的特征,说明言语和文字符号所表现的说话人与周围世界相互联系的方式,可扩展为事物的前后关系、境况,或者扩展到一个特定"文本"、一种理论范式以及一定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诸多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
民间文学名词解释

民间文学名词解释民间文学的定义民间文学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口头和书面文学作品的总称,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同于官方文学,更侧重于表达普通群众的生活经验、文化智慧和审美情趣。
民间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对于了解民俗、民情、民风具有重要意义。
名词解释1. 民谣民谣是民间文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
它通常以歌唱形式存在,用简洁明了、押韵和易于记忆的语言表达民间的思想、情感和体验。
民谣的内容丰富多样,既包括流传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也包括表达民众生活和社会现实的歌曲。
民谣在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中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2. 谜语谜语是一种具有谜底的智力游戏,在民间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谜语通常通过诗歌、韵文或故事的形式呈现,挑战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
谜语的谜底常常隐藏着深层次的文化和社会意义,更具有启发和娱乐的作用。
谜语在传统的农村社会中尤为流行,在孩子们的游戏、集会和节日活动中经常出现。
3. 传说传说是一种根植于民间的神话故事和英雄传记,常常以口头形式传承。
传说在讲述历史人物、神话人物或其他具有神秘色彩的人物和事件时,常常夹杂了些许虚构的成分。
传说中的故事往往具有寓意,并通过反映人们的价值观和信仰系统,传递着民间智慧和哲理。
传说是人们探索历史和文化的一扇窗口,也是凝聚社会共识和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
4. 故事会故事会是集体聚会时讲述和传承故事的一种形式,也是民间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在故事会中,人们通过讲述和分享各种传统故事,包括神话、传说、寓言、警世故事等等,以此来传递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准则。
故事会既是娱乐和消遣的重要活动,也是培养社会团结、相互理解和共同记忆的手段。
总结民间文学是一种富有创造力、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承载着人们的智慧、情感和历史记忆。
民谣、谜语、传说和故事会都是民间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形式。
通过对民间文学名词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民间文化,理解不同地域和民族的传统和价值观。
什么是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间文学什么是民间文学民间文学属于文学的一个特殊类别,是与作家文学、通俗文学并行的一门独特的语言艺术。
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
它既是该民族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民间文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各阶层的共同创作,但学界普遍认为其最主要的传播主体还是处于社会下层的普通群众,它是相对独立于官方文化和作家文学之外的一种民间文化形态。
事实上,笔者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在当代社会的民间文学创作和传播中,社会各阶层间的界限正在不断模糊,尤其是随着具有匿名性特点的网络技术的进步,任何人都可以脱离实际生活中的社会身份,而参与到民间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的过程中来。
因此,在当代社会,虽然民间文学的创作主体在短期内仍以中下层民众为主,但随着社会和科技发展,民间文学的创作将不再局限于某一阶层,而逐渐成为一种全民参与的文化活动。
从创作形式上看,民间文学的主要创作形式是集体创作。
与作家文学不同,它并非一时一地由个人独立创作,单向传播的,而是在日常生活语境中,由创作者与欣赏者双向互动,共同完成的艺术形式。
民间文学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是一种“活着的”文化现象,一部民间文学作品,在其雏形诞生之后就不断地处于一种“欣赏-再创作”的动态过程,随着它在民间的不断传播,所有群众都可以参与其中,成为创作的主体,使其内容和形式也在不同的语境下不断发生着转化。
在这一过程中,民间文学得以与传播地域的地方文化,传播者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不断融合,从而永远处于鲜活的,变化着的状态。
从民间文学传播的载体来看,其主要载体是通过口头流传,多运用口语的形式传述故事,展示生活,塑造形象,抒发情感。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主要是因为其创作和传播主体主要是普通民众,而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绝大多数民众没有足够的经济和社会基础来受到系统的文化教育,这使得大部分民众不能使用文字作为载体进行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播。
《民间文学导论》课件

Part
02
民间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民间文学的起源
民间文学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劳动 、宗教信仰和原始文化,是人们集体 创作、口头传承的一种文学形式。
民间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话 、传说、民间故事等,这些作品反映 了人们对自然界、社会现象的理解和 想象。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民间文学承载 了不同地域、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历史 记忆,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 成部分。
民间文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民间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 广泛的应用价值。
民间文学可以作为教育资源,丰 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 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民间故事、传说、神话等作品可 以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促 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民间文学中的道德观念、价值取 向等对于现代社会中的道德建设 、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影 响。
要意义。
现状
当前,民间文学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现代化进程的冲击、外来文化的侵蚀、传承人的老 龄化和后继乏人等。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许多珍贵的民间文学作品濒临失
传。
民间文学传承的方式与途径
传统方式
口传心授、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等。 这些方式在历史上曾经发挥了重要作 用,但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失去了效力 。
P 03
总结
民间故事的情节和人物是 构成其艺术魅力的重要因 素,能够深入人心,引起 共鸣。
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 ,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民间故事的传承与传播
传承
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具有 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传播
传播方式多样,包括口头传播、 文字传播、媒体传播等
总结
民间故事的传承与传播是维系民 族文化的重要纽带,对于弘扬民 族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文学◆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异同:同:通俗易懂异:Ⅰ.创作者Ⅱ.创作流传方式Ⅲ.内容与思想倾向民间文学定义: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
中国民间文学的发展历程:一、先秦:记录与保存(无意识)1.神话:《山海经》《楚辞》《穆天子传》2.歌谣:《周易》《楚辞》《诗经》3.寓言:《庄子》《孟子》《韩非子》《战国策》《吕氏春秋》二、两汉:一定的繁荣1.神话:《淮南子》《史记》《汉书》2.民歌:汉乐府民歌(40首)三、魏晋南北朝:继续发展1.神话故事与民间传说:《搜神记》《搜神后记》《述异记》2.南朝乐府民歌(400多首)北朝乐府民歌(70多首)四、唐宋:丰富多彩1.民间歌谣2.民间词3.说唱文学:变文、鼓子词、诸宫调、民间说话4.戏剧:民间杂剧(北方戏曲):滑稽戏、歌舞戏、傀儡戏、影戏南戏(南曲戏文):南方语言、曲调五、元明清:卓有成效1.民歌:《山歌》《挂枝儿》2.笑话:《笑府》《古今谭概》《谐史》六、现当代:收集与研究原生态逐渐衰亡再生态传播广泛新生态不断涌现第一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基本特征: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一、集体性:集体创作、传播,反映集体的愿望,融汇智慧与艺术才能,由集体共同享用。
表现: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
《台湾使槎录》2.个别人编出雏形,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双合莲》二、口头性:创作、传播、流传、承袭都是通过口头形式。
民间文学的适宜于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特征叫口头性。
◆作家的书面创作和民间文学创作:*纸笔、文字口头语言*视觉听觉*文化素养和审美感知能力基本的听说能力表现:1.情节、形象类型化;2.结构、叙述方式类型化;3.语言朴实明快、生动形象、富于音乐性(比兴、对比、重叠、反复、谐音等手法的应用)易懂易记,易传易唱三、变异性:“变易性” 不断变化表现:1.语言:“一样话,十样说”“易文变体”2.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四、传承性:相对稳定特征表现:1.内容:颂扬、赞美、宣扬2.形式:散文体:有头有尾,顺序展开;中间结构稳定;韵文体:四季歌、五更调、十绣、十唱、十二月调、信天游、爬山调、五句子、欢、谐、花儿具体作品的传承:传承人:群体、个体个体传承人共同特征;1.能讲善唱,博闻强记;2.身世不凡,阅历丰富;3.传承来源固定(亲缘、地缘、业缘);4.传承风格独特几大特征间的关系:有机整体;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第二章神话第一节神话的界定与分类分类:一.自然神话(释源性)以自然万物为中心神格(气势不凡、命运奇异),综合反映初民对自然万物起源、性状、运行秩序及其相互关系认识的神话。
1.创世神话:汉:《盘古》藏:《万物起源》纳西:《创世纪》壮:《布洛陀》2.生命起源神话:汉:《女娲造人》苗:《造人烟的传说》瑶:《密洛陀》3.洪水神话:汉:《伏羲和女娲》彝族:《葫芦里出来的人》哈尼族:《人种物种》二.人文神话(社会性)以社会关系中的人为中心神格(饱含浓郁的人文精神和主体意识),象征性的反映人类早期社会的生产、生活和各种社会关系的神话。
1.战争神话:汉:《黄帝战蚩尤》满:《天宫大战》瑶:《盘王的传说》彝:《诸神争大》2.文化英雄神话汉:《大禹治水》《嫘祖养蚕》《神农的传说》阿昌:《盐婆婆》鄂伦春:《火神》3.死亡与复活神话汉:《人蜕壳到蛇蜕皮》土家:《蛇为什么要蜕壳》苗:《人为何会生会死》佤:《棺材舞的传说》4.冥界神话第二节神话的基本特征一.从艺术主体来看,神话具有以叙事艺术为主的多维性。
叙事:1.叙述内容: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及其深层意蕴。
2.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使故事得以呈现的陈述句本身。
3.叙述动作:即作为一种行为而存在的支配叙述话语的“叙述”本身。
二.从传承主体来看,具有民族性。
三.从功能上看,具有神圣性。
规范化、神秘化讲述者:祭司(族民、酋长、神的使者)讲述的场所和讲述的时间严格限定。
四.从思维机制上来看,神话具有艺术创作的不自觉性。
第三章民间传说第一节界定与分类一.界定“逸闻”“传闻”“趣闻”1.广义:人民群众口头创作、传播,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相关的故事。
2.侠义: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字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识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
客观实在物即传说核: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方古迹、风俗习惯二.分类:1.人物传说:以人物为中心,记叙他们的事迹,包含着民众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评价。
*帝王将相:秦始皇、朱元璋*民族英雄:岳飞、林则徐*清官;海瑞、包拯、狄仁杰*农民起义英雄:宋江、方腊*革命领袖:毛泽东、周恩来*文人:屈原、李白*工匠:鲁班*神医:华佗、李时珍*宗教人物:张三丰2.史事传说:以叙述重大的历史事件为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抵御外来侵略:红军、义和团、杨家将*族源和迁徙*民族团结:文成公主和亲、昭君3.地方风物传说:关于各地山川名胜、土特产品、风俗习惯的由来等等具有较强解释性特点。
*山川湖海:长江*名胜古迹;长城*土特产品:茅台、重庆火锅*风俗:端午、泼水节、十二生肖第二节基本特征◆一. 民间传说与神话同:时间接近,叙事功能(解释性)异:思维机制主人公属性(以人拟神,以神拟人)◆二.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联系:彼此渗透,相互转化区别: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客观实在物(有无)有无主人公(实虚)无根无据有根据叙事风格7分真,3分造从头到尾都是虚构三.民间传说的特征1.可信性的内容。
人物、事件是虚假,但主题、情感在现实中可以被验证。
四固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亲眼所见、亲耳所闻2.传奇性的情节3.箭垛式的人物形象4.相对固定的传承范围第四章民间故事一.定义:神话、传说之外的散文体口头叙事,包括幻想故事。
二.类别:1.幻想故事*魔法故事:画中女、田螺姑娘、龙公主*宝物故事:神笔马良、聚宝盆、宝葫*动物故事:猴子捞月、小鸡报仇2.生活故事:世俗故事、写实故事*交友道德与家庭伦理故事:《路遥知马力》《丑媳妇》*奇巧婚姻故事:《巧媳妇》*长工斗地主及民斗官:《刻薄地主》*巧女故事*呆婿故事:《傻姑爷挨揍》*机智人物故事:韩老子,五娘子3.民间寓言:明显的讽喻和哲理性《狐假虎威》《守株待兔》《自相矛盾》5.民间笑话:*揭露与嘲讽:《五大天地》*讽刺与幽默:《抓到哪个是哪个》三.民间故事的特征(一)内容特征1.早期:人与自然的关系《猎人海力布》2.阶级社会:阶级社会矛盾冲突:《狼外婆》3.人与命运:《张郎休妻》《叶限》(二)人物设置与情节结构程式化。
两兄弟、三姐妹1.单纯式:寓言、笑话、小故事2.复合式:三段式(三复式、三迭式、完型故事)三道难题、三次考验、三次较量、三次历险连缀式:故事套故事《一千零一夜》(三)情节构思类同、形象塑造二元对立大同小异,类型化的重复四传承特征1.时间与场所:自发进行,不固定2.线路:家族传承:直系血亲、旁系血亲社会传承:地缘传承、业缘传承3.民间故事传承人:故事家、故事篓子、瞎话匠能够讲述较多数量的故事,讲述活动在当地影响大,讲述技巧高,有自己的传承路线。
第五章民间歌谣第一节界定与分类一.界定1.篇幅短小、以抒情为主的民间诗歌的总称,由“民歌”和“民谣”两部分组成。
2.民歌的歌词部分和民谣合起来称为民间歌谣。
二.分类1.劳动歌:各种号子、田歌、矿工歌、伐木歌、采茶歌。
2.时政歌3.仪式歌:诀术歌、节令歌、礼俗歌、祀典歌。
4.生活歌5.情歌6.历史传说歌7.儿歌第二节特征与价值一.特征:数量丰富、种类繁多、精美绝伦(一)情意真切,坦露心声(二)格调优美、形式多样1.四句头2.五句子3.十字调4.信天游与爬山调5.花儿6.藏族的鲁与谐(三)运用多种方法抒情叙事,意境优美生动。
赋、比、兴二.价值:1.实用价值2.欣赏价值第三节校园民谣一.定义二.特点:朝气蓬勃,极富有校园味道,毫无矫饰,完全是率真性情的流露,听起来十分感人,表现出年轻人的蓬勃朝气、青春活力以及他们那富有诗意的浪漫气息,曲风总体来说朴实明快、积极向上,充满活力,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传唱。
三.发展历程1.起源:1868年,品川弥二郎创作《阿宫先生》。
2.兴盛:70年代中期在台湾兴起,发展迅猛。
(侯德建《龙的传人》叶佳修《乡间小路》《外婆的澎湖湾》罗大佑《童年》)从1974年到1980年的顶峰期,台湾共产生了300多首校园民谣。
3.大陆的发展:最为直接、深远的影响来自台湾的校园民谣。
四.大陆民谣二十年1.20世纪80年代初(断殇)代表人物:叶佳修、李建复、潘安邦、罗大佑、刘文正等传世作品:《外婆的澎湖湾》《童年》2.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盛世3.90年代中期——21世纪初:衰败代表人物:朴树、许巍4.21世纪初:中兴代表:水木年华、极光组合、大地乐团等作品:《蝴蝶花》《十年》《青春正传》《别来无恙》第六章史诗和民间叙事诗第一节史诗一.定义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一种专门描写民族起源、民族迁徙、民族战争、民族英雄的不朽业绩等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规模宏大的长篇民间叙事诗。
二.分类(一)创世史诗:神话史诗、原始性史诗1.创世神话史诗:纳西族《创世纪》2.创世纪实史诗:《诗经﹒大雅﹒生民》(二)英雄史诗★三大史诗:藏族《格萨尔王传》蒙古族《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玛纳斯》三.特征1.史诗是人类战胜自然、肯定自然的激情的诗化。
2.史诗是一个民族童年时代的产物。
3.史诗是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的产物。
4.史诗具有实在的历史性。
第二节民间叙事长诗一定义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并传唱的篇幅较长的韵文故事,又称“故事歌”或“故事诗”。
叙事性特征: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与民间歌谣(1)篇幅:长短(2)侧重点:叙事性抒情性◆与史诗(1)同:叙事性、采用韵文体(2)异:时间(阶级社会原始社会晚期、国家形成初期)功能(通俗易懂、娱乐随性格调庄严、规模宏大)三.特征(一)题材主题:歌颂反抗斗争;描写悲剧爱情蒙古族《嘎达梅林》汉族《双合莲》傣族《娥并与桑洛》(二)艺术风格:叙述曲折,抒情浓烈。
首先,语言具有叙事性,也具抒情性;写景是情景交融,叙事是情事合一。
彝族《我的幺表妹》傣族《娥并与桑洛》其次,在结构上有安排专门抒情的部分。
再次,擅长运用重叠复沓、一唱三叹的表现手法进行叙事描写。
(三)形象塑造:比喻、夸张、衬托第七章民间谚语与民间谜语第一节民间谚语一界定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并广为流传的、简洁凝练的、具有一定认识和教育作用的定型化语句。
二分类1.时政谚语2.生活谚语3.农业谚语(气象、时令物候、生产)4.风土谚语(各地特产和风俗民情)三特征1.语言形式:简洁化、口语化、定型化2.思想内容;经验性、哲理性3.社会功能:传播、教化第二节民间谜语一界定带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民间韵文作品,是和游戏娱乐分不开的一种口头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