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民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20093138蔡志娟
文学中女性形象类型及意蕴研究.docx

文学中女性形象类型及意蕴研究引言彝族是生活在我国西南部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XXX、XXX、XXX地带,是西南地区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
彝族文字出现较早,但是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现实的限制,导致彝族文化并没有广泛传播而是掌握在宗教领袖的毕摩手中。
毕摩是彝族的文化阶层和宗教阶层,在彝族社会生活中有着多重的社会身份角色。
毕摩掌握文字并用文字记载彝族特殊的历史文化,这些特殊的历史文化大多以经籍的形式出现,因此彝族有着非常丰富的经籍文学。
除文字文化之外,另一个范畴的文化就是口传文化。
因文字没有得到广泛传播,彝族民众则以口传的方式传承文化,这些文化中大多数都以诗歌的形式存在,可以被认为是口传文学。
因此,以文字为媒介,彝族文学文化可以划分为经籍文学和口传文学。
对彝族文学中女性形象类型和意义研究对于了解彝族历史上女性地位和女性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当代社会女性社会角色复杂,既要在家庭中担任妻子、母亲,又要在社会上担任工作者角色,研究彝族文学中女性的形象类型以及意蕴对于女性主义研究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一、彝族文学范畴彝族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与文字,但因文字掌握在毕摩手中并未得到广泛传播,所以在彝族文化领域中出现了两个范畴的文化类型,一是以文字记载的彝族传统书面文化,另一范畴则是没有文字的彝族民间口传文化。
因此,以文字为媒介彝簇文学范畴可以分为两个范畴,书面文学领域和口传文学领域。
本文则将彝族文学以文字为媒介范畴划分,在此基础上对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研究。
主要包括:(一)书面文学书面文学是一个以文字记载为主要形式的彝族文化范畴,与民间口传文学平行的另一种文化领域。
彝族文字掌握在毕摩手中,由毕摩记录着社会生活的各个范畴,包括哲学、宗教、经济、文学等,所以书面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又是毕摩文献中的女性形象。
人类学家涂尔干将人类社会文化分为两个层次,神圣的世界范畴和世俗的世界范畴,神圣的世界则是与宗教领域相关的,而世俗的范畴则是与世俗的生活休戚相关的。
中国文学作品中“典妻”女性形象分析

中国文学作品中“典妻”女性形象分析摘要:五四运动作为我国现代文学作品的开端,成功形成了中国文学作品的启蒙和风尚,在这样过程当中作家将文章的重点放在了女性这一载体当中,通过对时代背景中女性的挣扎和生活进行艺术加工,深刻反应了时代发展的悲剧。
关键词:中国文学;女性形象;典妻形象引言:典妻是指将妻子进行租借或是进行典卖的行,这样的行为更多的是为了换取金钱,对于女性的人权充满了蔑视,尤其是在农村当中为了能够延续香火而出现大量的典妻行为,过于看中子嗣的传承和绵延而进行典妻也是对女性物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一、批判与精神悲剧的呈现我国传统的文学作品当中有大量关于女性形象的描写,这类女性形象形象主要是分为被典出的女性形象和典方的妻子形象两种。
这与我国的历史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封建的思想制度和森严的等级制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女性地位和思想意识崛起产生了不利影响及负面作用。
农村作为社会发展的最小行政单位在时代发展的过程当中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农村女性形象的文章描写众多,记录的方式也各有千秋。
通过对女性形象描写记叙的分析能够明确在时代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的变化以及不同时代背景之下女性所代表的鲜明形象特征。
被典出的女性如同货物一般可以被随意进行买卖和置换,这样的女性是时代悲剧的产物,生活的基础无法得到相应保障的同时还在为生存而在苦苦挣扎。
例如在《赌徒吉顺》当中所描写的那样,吉顺自身沉迷赌博后将家中财富挥霍一空并且妻儿的生活也变得十分悲惨,吉顺虽然在不断的忏悔但是仍旧无法抗拒赌博带给自身的吸引力,在看到妻儿的悲惨生活之后,为了能够让妻儿得到解脱从而选择了变卖妻子这一条路。
吉顺所获得的报酬与自身的预期金额相距甚远也导致吉顺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在这样的境遇之下,吉顺感到十分失望,并且吉顺也陷入了无尽的自责与忏悔当中。
这篇文学作品当中对吉顺的妻子和典妻的行为进行记叙和描写但与此同时文章的重心部分仍旧是在对吉顺的忏悔和失望自责进行刻画,企图通过吉顺自我意识的觉醒能够真正认识到典妻行为的错误以及赌博的危害。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刍议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2007年第6期J.N ORTHWEST UNIVER SIT 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No.6.2007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刍议张淑梅(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摘 要]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植根于中国北方文化的土壤,在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中代表着一种自然的和超功利的美学观念。
这种美学观念在弥漫着以剽悍的男性为中心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使得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女性形象逐渐丰满完善。
她潜移默化地渗透在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中,左右着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道德标准、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关键词]中国北方民族;民间文学;女神;美学观念[中图分类号]I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40(2007)06-0097-03在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中,女性的形象可谓是层出不穷,不论是英雄史诗、民歌、民间故事传说还是其他种类的民间文学,女性形象都被浓笔重彩地强调、夸张,不少中国北方草原上耳熟能详的女性形象,在牧人们的心中进而升华为女神的形象。
随着积淀的加深,她们成为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最为闪光的形象之一。
这些女性的形象神采各异,在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精神生活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本文拟探讨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并追溯其植根于中国北方深厚的草原文化土壤的原因,从而进一步探求她们在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观念中代表的那种自然化和超功利的美学观念。
这种美学观念在弥漫着以剽悍的男性为中心的中国北方民族文化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使得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女性形象逐渐丰满完善。
她们潜移默化地渗透在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中,左右着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道德标准、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女性学专题 第九专题——文学艺术中的女性形象赏析

信末并附上《诀别书》: 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 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水,彼物而 新,嗟世之人兮,瞀於淫而不悟!朱弦 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 ,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 ,与君长诀!
司马相如读了信之后,想起两人当初的 夫妻恩情,便打消纳妾的念头。坚强而 又聪慧的卓文君不哭不闹,以一首《白 头吟》外加《诀别书》,就化解了一场 婚姻危机 司马相如回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百千万,无亿“无意”
《诀别书》翻译成白话文
春天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绚烂的色彩掩盖了 素洁的颜色. 琴声依旧在奏响,但已经不是原来的人在弹奏 了. 锦江中有相伴游泳的鸳鸯,汉宫中有交 援伸展的枝条。 他们都不曾离弃伴侣。 慨叹世上的人,却迷惑于美色,喜新厌旧。
朱弦断,知音绝。 明镜缺,夫妻分。 朝露晞,缘分尽。 芳时歇,人分离。 白头吟,伤离别。 希望您吃的好好的不要挂念我。 对着浩浩荡荡的锦水发誓,从今以后和 你 永远诀别。
一个知己就好象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天性中 最优美的部分。 替别人做点事,又有点怨,活着才有意思, 否则太空虚了。 书是最好的朋友。唯一的缺点是使我近视 加深,但还是值得的。 一个人在恋爱时最能表现出天性中崇高的 品质。这就是为什么爱情小说永远受人欢迎— —不论古今中外都一样。 人因为心里不快乐,才浪费,是一种补偿作用
什么是贤妻良母?
夫妻关系上:贞洁、不嫉妒、举案齐眉、 相敬如宾;顺从、侍奉丈夫等 在婆媳关系上:孝顺公婆 生育儿子、教育孩子;相夫教子 在家务上:能干、持家 表面上的美丽、贤惠,被平面处理,掩盖 了她们的困境和内心的波澜
河东狮吼 妖女传统
宋代陈季常,号龙丘居士,好宾客,爱美 女,又喜欢谈佛,被他妻子管得很严, 常让他胆颤心惊。苏东坡讽刺他说: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水浒传》里的女性:孙二娘、顾大嫂 潘金莲:眉似初春柳叶,常含着雨恨云愁, 脸如三月桃花,暗藏着风情月意。纤腰 袅娜,拘束得燕懒莺慵,檀口轻盈,勾 引得蜂狂蝶
现当代文学女性形象论文4

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论现代文学作品中反抗的女性形象*名:***学号: ************专业:小学教育年级: 2009级院系:初等教育学院完成日期: 2013年6月指导教师:杜伟(副教授)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中没有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和伪造数据等行为。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论文(设计)作者签名:日期: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使用授权声明海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毕业论文(设计)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毕业论文(设计)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海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毕业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印手段保存、汇编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设计)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目录一、引言 (1)二、为自由而反抗家庭的压迫 (2)(一)为婚姻自由而离家出走的子君 (3)1.子君的人物形象的概述【改为:子君形象概述,全文章节照此修改,如:繁漪形象概述……要简洁】 (3)2.子君反抗家庭的表现 (3)(二)反抗家庭专制制度—蘩漪 (4)1.蘩漪的人物形象的概述 (4)2.蘩漪反抗家庭专制制度的表现 (4)(三)家庭夫权奴役的反抗者—郭素娥 (5)1.郭素娥人物形象的概述 (5)2.郭素娥反抗的表现 (6)(四)为自由而反抗家庭的束缚—曾树生 (6)1.曾树生人物形象的概述 (6)2.曾树生反抗家庭束缚的表现 (7)三、反抗吃人的封建,成为命运的主宰 (9)(一)封建礼教的反抗者—莎菲 (9)1.莎菲女士人物形象概述 (9)2.莎菲反抗封建礼教的表现 (9)(二)封建家奴制的反抗者—鸣凤 (10)1.鸣凤人物形象概述 (10)2.鸣凤反抗封建家奴制的表现 (11)(三)为女性自由平等而反抗—虎妞 (11)1.虎妞人物形象概述 (11)2.虎妞为平等自由而反抗的表现 (11)(四)封建恶霸势力和落后思想的反抗者—小芹 (12)1.小芹的人物形象概述 (12)2.小芹的反抗表现 (12)(五)封建地主势力的反抗者—白毛女 (13)1.喜儿人物形象概述 (13)2.喜儿反抗封建地主势力的表现 (13)四、反抗女形象凸显的意义 (14)五、结语 (16)参考文献 (17)致谢 (17)附录 (2)现代文学作品中反抗的女性形象作者:从惠娟指导教师:杜伟副教授(海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海南海口,571158)摘要:在现代的学术界对于女性的研究越来越多,大多是对女性意识的觉醒和悲剧美等这些方面进行研究的。
中国民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探析

分 的原始 思维 中 , 女性 推 演为 万 物 的创 制 者 , 《 文 》 将 如 说 日:娲 , 之 神 圣 女 , 万 物 者 也 。 王 逸 注 《 辞 ・ 问 》 “ 古 化 ” 楚 天 还 说 女 娲 “ 日七 十 化 ” 《 海 经 ・ 荒 西经 》 “ 神 十 人 , 一 。山 大 日:有
关 键 词 :民 间 文 学
-性 形 象 X , -
文 化 内涵
畜牧 业 和手工 业 的发 展 , 子 的作 用不 断 加强 , 渐 取代 男 逐
了 妇 女 在 生 产 生 活 中 的地 位 。如 恩 格 斯 所 说 : 最 初 的 阶 “ 民 间 文 学 是 广 大 劳 动 人 民在 长 期 的 生 产 生 活 中 的创 作 成 果 , 中突 出 表现 了 “ 性 的 文 学 ” “ 亲 的 文 学 ” 其 女 或 母 级 压 迫是 同男 性 对女 性 的奴役 同时发 生 的 。倍倍 尔 也有 ” 类 似 的 说 法 , :妇 女 是 最 先 做 奴 隶 的 人 类 。 ” 权 制 时 即 “ 父 期 “ 一 个最 受压 迫 的男 人也 可 以压 迫 一个 人 . 就 是他 连 这
的特 点 。实际 上 , 间文 学 中的 女性 形 象是 丰 富 多彩 、 民 光 辉 灿 烂 的 , 些 形 象 寄 托 着 当 时 社 会 人 们 的 不 同感 情 。 这 有
的 反 映 了 原 始 的 宗 教 信 仰 ,有 的 则 是 女 性 在 现 实 生 活 中 理 想 得 不 到 实 现 所 做 的 艺 术 的 反 抗 ,其 中 所 体 现 的 女 性 自 我 意 识 对 当 今 女 权 主 义 运 动 有 着 长 远 的影 响 。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所收录东北民间故事中女性形象分析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所收录东北民间故事中女性形象分析作者:任建伟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5期摘要:东北民间故事中的女性形象既有着其他地区女性所具备的共性特征,也有着东北社会环境所孕育的个性特征。
首先,东北民间故事中的女性形象寄寓着民众的审美理想和道德期望。
其次,宽宏阔大的东北自然文化环境造就了东北女性热情奔放,坚韧执着的个性,她们追求和向往人格独立。
东北民间故事中女性形象别具东北色彩的风格和精神特质体现出了东北社会生活中女性的角色定位,民间传统观念中母系氏族文化精神的遗留和地域文化环境中的女性性别特质。
关键词:东北;民间故事;女性形象;地域文化;个性特质女性作为一类重要的社会群体,是家庭和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也是东北民间故事的主要参与者和演绎者。
在东北民间故事中,女性形象所具有鲜明人格特质、思想情感和道德观念,都来源于东北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塑造和影响。
东北女性形象作为东北社会生活的一员,她们丰富的生活和内心真实、全面地反映了东北民间的社会生活、思想意识与文化心理。
一、东北民间故事中品德优良型的女性形象东北人民生活在开阔豁达的大平原之上,恢弘大气的环境造就了坦荡、真诚的性格特质。
由于早期的东北,自然环境恶劣,人类必须紧密团结才能生存下去,所以东北人在生活中逐渐形成乐于助人,大方仗义的性情和重情义,尚道德的品格。
东北人民将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标准呈现在寓有审美和教化功能的民间文学作品之中。
民间故事中有很多承载民众道德观念或道德期望的女性形象。
他们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优秀品质,贤淑温婉,仁慈善良,为人妻顺,为人媳孝,为人母慈……同时又表现出具鲜明东北地域文化特性的社会文化心理。
(一)温婉贤淑,谦卑忍让的女性形象这种品格的女性是中国传统观念中的理想女性形象。
她们具有顺从和贤惠的特质,行为举止乃至思想观念高度符合纲常伦理的规范,能够满足家庭和社会等对女性的角色要求。
女性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家庭,在家庭中,他们是丈夫的辅助者,是子女的抚育者,也是家庭关系的调节者。
女性主题意识 蔡大嫂

求情爱和欲望的自由。以男权社会中传统道德的眼光来看, 她的身份居于良娟之间,亦良亦娼。而用女性主义的眼光 看待这个魅力四射的女性形象。她的身上不仅折射出历史 的风云,也揭示了在父权社会文化中一个女性是如何冲破 男权统治的藩篱的精神成长历程。蔡大嫂反叛传统道德,大 胆挑战父权观念,蔑视男权传统的男性中心意识,不守父权 礼法,挣脱男权道德的束缚,她的价值观和道德行为既不符 合父权传统“贫贱不能移”的道德准则,也脱离了传统中国 女性忠贞、娴淑的“妇道”。她充分发展自己生命的欲望, 情爱的追求,自由的本能,违背男权统治下传统道德“善” 的标准而大胆突破男权统治的藩篱,符合人性之“真”,作 家赋予了蔡大嫂以光芒四射的审美魅力。 四、小结 李劫人以开放的现代观念和现代意识赋予蔡大嫂这个女 性形象以独特的精神品格,使其有了自身的女性生命热力和 生命欲求,大胆突破男权统治的藩篱,成为一个自主自为敢 于掌握自己命运的女性形象,在一。个男性社会里撑起一片 “女性的天空”。作家正是在父权制社会至今的历史中,在 强势性别群体,在作为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的男性立场文
起她的情欲梦想中的女性意识发芽的则是一个风尘女子——
刘三金,在这个蔡大嫂的“导师”的指引之下,对爱欲的热 烈向往与追求突破了男权统治为女性设置的“藩篱”。 他们彼此倾慕:蔡大嫂喜欢罗歪嘴的无所不能、仗义豪 爽,这与丈夫的倒憨不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罗歪嘴肯为她 的一句话为官家小姐解围,使其八面威风。他也欣赏这个 “乡坝里的婆娘”,佩服她的会说话。在他眼里,蔡大嫂有 情调,又不野,“很合口味”。他们居然能将私情公开化, 旁若无人地去赶集、逛青羊宫,在人们的面前打情骂俏,他 们的这种赤裸裸的、如火如荼的爱情之旅对于世俗的社会无 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正如《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一样, 蔡大嫂的个体生命热力得到了极大张扬。 由此可以看出蔡大嫂的生命欲望的旅程轨迹:从少女的 苦闷和青春的憧憬,到成为掌柜娘蔡大嫂后的婚姻的幻灭与 不安于现实平庸生活的内心躁动,又到成为罗歪嘴的情人。 1 20 而当爱情遭受外力的打击时,一贯我行我素的蔡大嫂的女性 自主抉择意识再次在关键时刻表现出来。为了权势的梦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民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姓名:蔡志娟学号:20093138 班级:09汉语言文学班民间文学中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要数各种神话,民间传说以及民间故事中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并且根据她们的地位以及作用的不同,可以规纳出英雄女性、智慧的化身,爱情的追求者和旧婚俗的反叛者、命运受难者, 以及恶毒与妖魔女等五种类型。
通过对这几种类型女的研究可以从中看出中国自古以来对女性的关怀以及中国封建社会下女权意识的发生发展情况,同时有利于女性学的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民间文学;民间传说;神话;民间故事;女性形象;女权意识;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学者对民间文学的研究进入一个系统而且精细的高潮期,对于民间文学的研究涉及到各个方面,但主要体现在对神话以及民间故事的研究,[1]而这两项研究所表现出来的一个共同话题是对其中的生动形象的女性的地位以及作用的探索和其中蕴含的女性意识和女权意识的把握与研究。
事实上, 民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是丰富多彩、神姿各异的。
这些形象正面与反面皆具, 寄托着当时社会的不同感情, 或是尊崇赞美、支持同情,或是批判和加以道德教训。
而这些态度都体现了当时封建社会下人民对女性的认识。
所以,本文主要在神话传说以及民间故事的基础上来分门别类的对民间文学中的女性进行研究,并且体现其中的女性关怀和女权意识。
一、英雄女性众所周知的女娲神话, 展示了女性创生世界的伟大形象。
除女娲外, 西王母也是先秦以来广泛流传的一位女神形象。
从《山海经》的记载可知, 最初的西王母形象是一位掌管瘟疫刑罚的凶神。
如果说女娲代表的是创生和温情的一面, 那么西王母代表的就是毁灭和严厉的一面。
一张一弛、恩威并施, 显示出女性高明的治理之道。
随着私有制产生、母系氏族消亡、男权时代到来, 女性地位开始历史性地滑落。
神话中的女性角色开始转变。
托名班固撰的《汉武帝内传》中出现的西王母, 竟成了“可年三十许, 修短得中, 天姿掩霭, 容颜绝世”的女仙。
在这个神话的流传过程中, 西王母成了民间祈求长寿平安、男女婚配、妇女生子的信仰对象。
那些忍辱负重的母亲们、默默无闻的妻子们、坚贞不屈的情人们, 用她们的关爱、支持和精神造就了一个又一个英雄勇士, 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英雄史诗。
她们给予那些男儿力量、鼓舞和斗志, 辅佐他们登上统治尊位, 给予他们智慧和冷静, 护佑他们扭转乾坤。
《成吉思汗》中那坚强的母亲( 诃额仑) 、多情的爱人( 孛儿贴) , 《格萨尔王》中那贤能忠贞的大妃珠牡、舍命相救的次妃梅萨,无不是这光辉形象的动人体现。
由此可见,这一类女性能屈能伸,人民需要的时候便可以带领人们成就大业,成为大家祟拜的对象,随着男权渐渐凌驾于女权之上,她们便成为“平凡”的妇道人家,成为男人的附属品,这一方面体现东方女性自古以来的从夫的美德,更重要的体现了女权的弱化,女性成为男性的一种从属关系。
二、智慧的化身中国的民间文学动态地反映了人民大众的认识水平、思想情操和才识智慧。
其中, 众多的女性形象纯洁聪明、能言善辩、思维敏捷、富于远见, 总能帮助丈夫( 父亲、妯娌) 解决难题、走出困境, 可说是智慧的化身。
巧女故事、呆女婿故事、龙女故事、仙女救夫的故事、百鸟衣故事及螺女故事等,都让我们看到这样的女性形象。
人们最为津津乐道的便是民间的龙女故事,这类故事中大多是一位忠厚老实的农村小伙子在偶然的机会遇上出宫游玩来民间游玩儿的龙宫龙王的女儿,龙女对英俊老实的小伙子一见钟情,忠厚善良的小伙子对聪明美丽的龙女更是仰慕有加,于是两方共同历经人妖两界的重重磨难,最后终于开拓幸福美满婚姻。
有评价说“娶得龙女事事如愿”[ 2] 、龙女是“来自龙宫的女强人”[ 3] 。
总之, 龙女的形象是高贵优美的, 她有善良的心灵,超凡的能力, 既能内保平安, 又能外抗侵犯, 是智慧与力量的象征。
此外,救夫的白蛇,仙女小七等都有这些类似的情节,而这样情节又恰好体现了这类女性的聪明与才智。
中国民间文学中, 尤其是民间故事中, 有这样数量众多的故事歌颂女性的才智, 与传统儒家思想“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女教观大相径庭, 表现出了民间更宽容、平等的妇女观。
三、爱情的追求者和传统旧婚俗的反叛者爱情和婚姻对个人和社会来说都是重要的环节, 五伦之始,在于“夫妇”。
一个女人拥有一段好的婚姻比她要拥有千万财富更有价值,民间文学中对女人的婚姻以及爱情的研究正体现了对女性的关怀,更能从中寻觅到女权意识的发生以及发展。
首先,对待爱情的态度在当时神话传说中的女性身上最先体现对爱情的追求,这里主要以民间四大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为例。
忠厚善良的人间农民牛郎巧遇天庭七公主织女,织女被牛郎拿走衣服而与他成亲,在日后的夫妻生活中,二人心生爱意,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男耕女织的生活。
织女的贤惠和能干,正是古代封建社会对贤妇的摹画,一方面满足了广大男性的审美要求,另一方面也展示出了女性在小农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和对封建意识形态下的男尊女卑意识的挑战。
织女显而易见要比牛郎高贵。
牛郎仅仅是凡间一个普通的农民,而织女却是天庭的仙女,是出身门第、“大家闺秀”,她与牛郎的结合,显然是违反了门当户对、媒妁之言的传统婚姻模式。
但牛郎织女的自由恋爱,正是女性在抛弃了一切外在压力束缚,解放自己的情感,并付诸行动的一次伟大尝试。
“古人在情感世界中对此‘阻隔机制’之于相思效应的价值发现”,“这些作品写出了阻隔相思的“真情实感,阅读接受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4],深会我心地得到感动与共鸣”。
民间文学家在创作了织女的艺术形象时,定是让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女子打破了封建礼数。
织女的形象意义在于她把男权置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女权的扩张正是体现在她对于牛郎的大胆追求和对天庭伦理道德的蔑视。
她的独立性还体现在她灵巧的双手和精湛的技艺上。
她与牛郎隔河相望其实是在男权社会的强大压制下的结果,但其七夕鹊桥相会又不得不说是一次小小胜利。
不管怎样,织女还是成功了,这样成功虽有缺憾,却也是美好而伟大的。
其次,对待爱情的态度体现在女性身上的另一个方面便是对传统旧婚俗的反叛,这在对爱情追求的基础之上体现了女权意识的进一步增强。
在宗法亲族社会女子没有婚恋自由, 只能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被动嫁到一个陌生的人家。
但是民间文学常表现出对这种儒家正统思想的背离, 而对那些敢于打破旧婚俗的女性表现出支持和赞美。
反抗父权以救夫的仙女, 自荐爱情的螺女、龙女, 私奔的寡妇等, 受到的不是嘲笑, 而是支持和同情。
她们挣脱镣铐的束缚, 义无反顾的去争取真正的爱情和婚姻的自由。
如《仙女救夫》中, 法师的女儿爱上了父亲的徒弟, 却遭到父亲的反对和多方阻挠。
在没有“父母之命”的情况下, 女儿选择了叛离父亲和家庭, 远走高飞。
这无疑是对“三从四德”、“从一而终”、“嫁鸡随鸡, 嫁狗随狗”女教礼统的反叛和抛弃。
“这些在现实中遭诅咒、压抑、禁绝的婚姻方式, 在口头俗文学的王国中, 却大放异彩[5]” , 彰显出女性作为人的自觉意识。
四、命运的受难者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礼教以及儒家对女子“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约束之下,女性成为“主中馈”的女佣人和生育子女的工具。
她们‘在家从父”, 是父亲的私有财产; “出嫁从夫”,是丈夫的性对象, 有时连这最后一点价值都被剥夺( 丈夫娶妾) ; “夫死从”, 有了儿子, 升格为母亲, 才能拥有一点家庭地位。
结婚以后的命运, 如粱鉴波所指出的: “便当孝顺翁姑, 服从夫婿, 无论如何虐待和压制, 皆当忍受, 不得有怨言。
自身没有半点的自由, 在出嫁了后, 就一生过着奴隶生活。
”[6]民间文学对这样的社会现实有很多直接的揭露。
我们在民间故事中看到的灰姑娘、断手媳妇、被休的妻子等女性形象, 命运给予她们的是继母的虐待、生活的艰辛、丈夫的嫌弃。
而在民间故事中作者们都能让这一类的女性有一个美好的结局,灰姑娘最后嫁给了英俊的王子,断手媳妇最终长出了一双手臂,而被休的丑妻最后成为福气的化身,嫁给谁谁都会有好运,这样在文学艺术中对现实的命运受难者进行保护,体现了女性的同情与关怀。
五、恶毒女与妖魔形象在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以及民间故事中有一类是与人们所歌颂的女性形象背道而驰的,她们相貌或者丑陋或者美丽,但是她们的心灵却很黑暗,与善良的女性不同她们的所做所为都只是带来破坏,而人们对这样的女子是厌恶甚至痛恨的,这类女性规纳出来就是典型的恶毒女与妖魔。
例如《灰娘娘》中的后母,她势利,贪婪,心狠,对待灰姑娘没有丝毫同情心;《葫芦兄弟》中的蛇精,相貌虽然很美,但蛇蝎心肠,她迫害七兄弟,危害当地村民,无恶不作,但终究她被毁灭;《七个小矮人》中的皇后因嫉妒公主的美貌而想用一切办法除掉公主,但最终都不能成功;民间文学中像这一类的故事还有很多,但从人物刻画以及最终结果来看都彰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邪恶永远无法战胜正义,女性的善良与美丽永远都是人们所称道的,这体现了人们对女性认识的普遍的价值观。
总之,中国民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丰富多彩,是女性不断超越自我的表征, 也是女性天性各个不同侧面的投影。
她们是宗法社会下既定命运的产物, 是现实民间女性特点的综合, 有着作为人的尊严和价值, 是母亲、妻子、情人的结合。
她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正义,善良,美丽,智慧等优秀品质也正是东方女性与生俱来的天性,这些品质吸引着无数的学者对些进行研究,从而体现对女性的关怀,也有利于女性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1] 中国民间文学中女性形象类型解析刘波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2]龚浩群, 熊和平. 娶得龙女事事如愿) ) ) 龙女故事解析[ J]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社版) , 2001, ( 1) .[3] 刘守华.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 C] .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85, 225, 395[4] 王立,刘卫英.红豆——女性情爱文学的文化心理透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4.[5] 王丽. 论巧女故事的妇女观[ J] . 中国文化研究, 1994, ( 6) .[6] 粱鉴波. 从东莞歌谣中所见的妇女观[ J] . 民俗, 1936,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