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对血液检验的影响
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药物是人类用来治疗疾病的重要工具,在临床医学检验过程中,药物也会对检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
一、影响血液成分的药物
一些药物会影响血液成分,导致血常规检验结果异常。
例如:
1.抗生素:如链霉素、青霉素等会影响血小板计数结果。
2.利血平:会导致白细胞计数异常。
3.骨髓抑制剂:如氟脱氧葡萄糖、环磷酰胺等可以抑制骨髓功能,导致血红蛋白、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下降。
二、影响生化指标的药物
1.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磺脲类降糖药等可以影响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检验结果。
2.激素类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等可以影响血清肝功能指标、电解质和代谢物的检验结果。
3.散利痛:会导致肝功能检验结果异常。
4.某些药物如维生素C等可以影响尿糖、尿酮体等生化指标的检验结果。
三、药物干扰免疫学检验
1.抗生素类药物:如青霉素、四环素等会降低血清IgG、IgM、IgA的浓度。
四、药物对检验样本本身的影响
1.血液样本:肝素、EDTA等抗凝剂的使用会影响血常规、血型等检验结果。
2.尿液样本:某些药物可以隐藏或掩盖尿液中的某些代谢产物,导致检测结果偏低或偏高。
总之,药物在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应用是不可避免的,但也需要我们在检验结果分析时考虑到药物对结果的影响,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影响检验结果。
首先,一些药物可以干扰检验方法本身,导致结果不准确。
例如,一些抗生素可以与细菌培养方法相互作用,从而干扰培养的结果。
此外,一些药物可能会干扰免疫学检验,影响免疫标记物的测量。
如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一些免疫反应,可能导致假阴性结果,而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会干扰一些免疫分析,导致假阳性结果。
其次,药物可以直接影响人体生理状态,进而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例如,一些药物可以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如影响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等。
此外,一些药物可能会影响肝脏和肾脏功能,进而对肝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等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例如,一些药物可以导致肝酶升高,肌酐水平异常等。
药物还可以通过与检测分子的相互作用,影响检验结果。
例如,一些药物可以与血液中的葡萄糖或胆固醇结合,形成复合物,从而干扰血糖或血脂的测量。
因此,在解读检验结果时,医生和实验室技术人员需要了解患者正在使用的药物,并考虑其对结果的可能影响。
在需要进行相关检测时,可能会要求患者停药或选用其他药物,以减少药物对结果的影响。
此外,如果患者使用了一些影响结果的药物,那么医生和实验室人员需要谨慎解读结果,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另外,人们需要注意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可能会导致药物间相互干扰,进而影响检验结果。
因此,在进行检查前,应详细询问患者正在使用的所有药物,并根据需要调整药物方案。
总之,药物对检验结果有着显著的影响,可能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医生和实验室技术人员需要认识到药物对结果的影响,并在解读结果时综合考虑药物的使用情况。
合理使用和正确理解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选项的确定至关重要。
这需要医生、实验室技术人员和患者本人的共同努力,以确保出具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
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

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药物在治疗疾病的也会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会导致检验结果的偏差,影响医生对患者疾病状态的判断,甚至影响治疗方案的制定。
了解不同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对于临床医学工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要了解的是药物对血液检验结果的影响。
血液检验在临床医学中是非常常见的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标。
一些药物会影响这些指标的测定结果。
一些抗生素药物会降低白细胞计数,使得血液检验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过低;激素类药物会增加红细胞计数,导致血液检验显示红细胞计数偏高。
一些药物还会影响凝血功能,对于需要接受凝血功能检查的患者来说,这种影响可能会导致医生对患者的病情判断产生偏差。
在进行血液检验前,需要对患者是否正在使用药物进行充分的了解,以避免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药物还会对影像学检查结果产生影响。
影像学检查在临床医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辅助手段,包括X光、CT、MRI等检查。
一些药物会导致影像学检查时出现异常的表现,影响医生对患者疾病状态的判断。
一些造影剂会导致影像学检查时出现假阳性的结果;一些药物会导致影像学检查时出现伪影,影响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准确判断。
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同样需要对患者是否正在使用药物进行充分的了解,以避免药物对检查结果的影响。
除了上述三种常见的检验项目外,药物还会对其他各种检验项目产生影响。
心电图检查、胃镜检查、脑电图检查等。
药物可能会导致心电图出现异常的表现,影响医生对患者心脏功能的判断;药物可能会导致胃镜检查出现异常的结果,影响医生对患者胃部疾病的诊断;药物可能会导致脑电图出现异常的波形,影响医生对患者脑部疾病的判断。
对于正在使用药物的患者,医生需要在进行各种检验项目时特别注意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以避免对患者疾病状态的误判。
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是一个需要引起临床医学工作者高度重视的问题。
在进行各种检验项目时,特别是对于正在使用药物的患者,医生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评估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避免对患者疾病状态的误判。
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

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药物在临床医学检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可以用于治疗疾病、改善患者症状,但同时也可能会对医学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而且不同的药物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进行医学检验时,必须考虑患者正在使用的药物,并且进行相应的调整,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可以是直接的。
某些药物会影响血液中的化学成分,如血糖、血脂、蛋白质等。
在患者服用这些药物时,如果进行相关检测,在没有进行药物调整的情况下,检验结果可能会出现偏差。
某些药物也可能直接影响特定的生物标志物的浓度,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判读。
降压药可能会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功能,进而影响肾功能指标的检测结果。
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也可能是间接的。
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患者的饮食习惯、运动量,甚至影响其生活方式,从而间接地影响检验结果。
一些药物可能会影响患者的代谢过程,进而影响各种生物标志物的代谢和清除速率,从而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某些药物也可能会对患者的内分泌系统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的浓度和功能,进而间接地影响检验结果。
在进行医学检验时,必须充分考虑患者正在使用的药物,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具体而言,首先需要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记录,包括正在使用的药物种类、用药剂量、用药频率等。
需要评估各种药物可能对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根据患者的用药情况和实际检验需求,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调整检验方案、延迟或暂停某些检验项目的进行、调整特定检验指标的判读标准等。
对于一些需要在空腹状态下进行的检验项目,如血糖、肝功能等,患者在服药时可能无法完全遵守要求,这就需要对患者的用药情况和空腹状态的要求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解释,以提醒患者在服药前进行相应的准备。
对于一些需要特殊处理样本的检验项目,如药物浓度监测、药敏试验等,也需要在样本采集和处理的过程中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记录,以避免样本受到污染和干扰,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AST
维生素C
CK
维生素C、安乃近
GGT
非那西酊、口服避孕药
ALP
非那西酊
AMS
杜冷丁、吗啡、可待因、消炎痛
Cr
安乃近、头孢菌素类
LDH
安乃近
维生素C
Ua 利尿酸、双氢克尿噻、速尿、安体舒通、
丙磺舒、别嘌呤醇、氯丙臻、强的松
乙酰脞胺、心得安、维生素C、烟酸
附表2 尿11 项检验的药物干扰
一、影响生化检验结果的药物
(1)影响肝功能检验结果的药物
利福平、异烟肼、水杨酸类、消炎痛、安乃近、保 泰松、四环素、红霉素、吩噻臻咦类等可使肝功检 验(血胆红素、尿胆素、磺溴肽钠BSP试验)值增 高。
有人报告,卡那霉素、黄体酮等可使转氨酶检查结 果出现误差。
右旋糖酐、呋喃坦啶、维生素K等可使胆红素测定 值偏高。咖啡因、茶碱等可使胆红素检查结果偏低。
样的影响; 还有同一种药物在不同的疾病治疗中,对同一个
生化项目结果产生相反的影响。例如:阿斯匹林 片口服量增加和加快类固醇的吸收和释放,抑制 三羧酸循环,导致血液内葡萄糖的浓度升高,相反 在糖尿病患者如口服中毒量的阿斯匹林片,导致 血液葡萄糖的降低。
什么情况下可考虑药物干扰?
当检验结果与临床状态不符且患者无其它 并发症, 实验室质控合格时, 可考虑一 下药物的影响。
呋喃妥因可使尿液呈棕色。 呋喃脞酮(痢特灵)可使尿液呈橙棕色。 利福平口服后在肝脏分解成乙酚基代谢物,呈橙
红色,可使尿液以及粪便、痰液、泪液、汗液呈 橙红色。
长期大量使用消炎痛,对肝脏造成损害时,会引 起绿胆素血症,使尿液呈绿色
服氨苯喋啶后使尿呈绿蓝色,并有蓝色荧光。
药物,影响医学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药物检验工作与信息查询应该相融合,将我国各地所颁布的假劣药物信息资源进行利用,对于药物质量公告频次较多、质量不稳定的品种以及企业进行跟踪检验。
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受到药物的影响,而这份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包含化学、生物学、药理学、物理学以及酶学等方面,往往导致临床症状与实验室检测结果出现严重不符的现象。为了将这一现象最大程度的进行消除以及避免,首先是对于检验人员、主治医师以及药剂医师来讲,必须要对不同药物的代谢动力学进行研究,对于检验结果的判定必须要将药物的血浓度水平、给药途径、排泄途径、药物的半衰期以及清除率等进行充分考虑。在病情允许的条件下,应该让患者提前几天停止服药,从而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进行保障。在进行取样检验之时,应该将血药高峰期进行避免,将干扰减少,将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尽可能地进行排除。并且检验人员应该对检验项目详细的操作顺序有充分地熟悉,从而采取相应方法来减少药物的干扰。
药物能够通过生理以及药理的作用,将人体的生理参数进行改变。这样的改变将会导致检验结果受到直接地影响。例如:青霉素等相关的药物,能够致使人体的血液中尿酸浓度增高,从而将检验结果变为阳性。而阿司匹林等药物,因为人体含有胆红素的缘故,在通过氧化之后,会转变为蓝绿色的物质,导致尿液胆红素值不断增高,使检验结果呈现为胆红素假阳性。由此可见,药物对人体的生理会造成影响,从而对临床病情的诊断造成影响,主治医师需要通过患者的主要疾病作为依据,对患者展开科学地分析。而这需要相关临床医生以及标本的采集人员开展临床检验之前,对患者所服用的药物进行全方位的了解,进而将药物对检测结果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将药物影响检测结果的问题进行有效规避。
药物对常用临床生化检验指标结果的影响及措施

药物对常用临床生化检验指标结果的影响及措施[摘要]目的观察药物对临床生化检验指标结果的影响及预防策略。
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来我院进行生化检验指标检测的168例患者作为对象,掌握患者药物史并结合临床资料,观察药物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并提出预防措施。
结果168例患者中,11例患者发生因药物引发的生化检验指标异常。
5例患者尿酸、肌酐受多巴胺药物影响降低;3例患者尿酸、肌酐、胆固醇受肾上腺素药物影响降低;3例患者肌酸激酶受抗凝剂药物影响升高。
结论了解药物对常规检验项目的影响并结合患者用药情况,可正确引导对检测结果的解释,避免治疗延误。
[关键词]生化检验;药物;影响;措施药物与生化检验指标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药物可以影响体内的生物化学过程,从而对各种生化指标产生影响,其影响可以是暂时的,也可以是长期的,取决于药物的性质和患者的用药情况。
因此,在进行生化检验时,医务人员通常会询问患者有关其正在使用的药物,以更好地解释和解释检测结果。
对于患者而言,了解药物对检验指标的潜在影响是重要的,应该遵循医嘱并定期检查以确保准确的检测结果。
本文参考国内外临床报道[1-3]结合我院实际,对来我院进行生化检验指标检测的患者进行用药分析,以为提高检验结果准确性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来我院进行生化检验指标检测的168例患者作为对象,女72例,男96例,年龄18~74岁,均值(43.55±16.32)岁,患者临床资料完整,充分知晓本次研究。
1.2方法为获得患者全面临床信息,收集观察对象医疗记录、仔细了解过往病史、目前临床症状以及常规使用药物情况;与患者、负责照顾患者的护理人员和主治医师进行密切沟通和交流,确切地了解这些常用药物对患者的生化检验项目和结果所产生的影响。
对收集到的所有资料进行分析和综合,以做出准确的生化检验指标判断。
1.3观察指标汇总使用常见药物导致生化检验结果出现异常的病例数量,并综合、总结与这些异常结果相关的药物种类。
简议药物对临床化验结果的影响

简议药物对临床化验结果的影响【摘要】在临床实践中,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有很多,除了饮食、实验方法、标本采集部位等影响外,药物影响则是主要因素。
这些药物进入人体后会因患者的生理机能的不同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这样会直接影响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其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降低则给患者的治疗带来无穷的隐患。
鉴于此,作为医务工作者要了解和掌握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把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本文从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分析入手,对影响检验结果的药物逐一进行剖析,这为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了借鉴意义,对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也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药物;临床;化验结果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715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4094-011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1.1对肝功能的影响在临床中经常使用的抗生素、镇痛药、麻醉药、激素类药以及一些有毒的中药等,都会导致检查结果出现误差。
药物过敏或中毒性肝损害也会造成转氨酶升高,从而导致检查结果出现误差。
这些药物在用药12时后可引起alt升高,如果停药后在3周内便可恢复正常。
茶碱、咖啡因等可使bil测定值偏低;反之,维生素k、呋喃坦啶等可使bil测定值偏高。
1.2对血常规的影响一些抗生素可造成血红蛋白检测结果偏低,出现假性贫血;肝素制剂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化学诱导剂如阿司匹林,在服用后会造成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钙离子浓度下降,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解热镇痛药的服用影响细胞的计数,例如服用可的松等可影响白细胞的数量,服用甲氨蝶吟又影响红细胞的数量。
因此在进行血常规检查时,应停用上述的药物,以免影响检验结果的正确性。
1.3对血糖的影响患者在服用大剂量鱼油、扑热息痛、维生素c、利血平等药物时可使体内的血糖升高;如果服用谷维素或保泰松就能使用体内血糖降低。
1.4对尿常规的影响服用阿司匹林或链霉素药物能导致尿糖呈假阳性,漂白粉也可导致bld呈假阳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对血液检验的影响影响检验结果的常用药物包括:抗凝剂、降糖药、兴奋剂、激素、抗癫痫药、降压药、镇痛药、抗感染药及某些中药等,但影响的程度不一,而且有些药物影响检验结果的机制也不清楚。
有的改变是因检验过程中化学反应被干扰;有的则反映特殊器官受损,如肝肾;有的病人代谢功能特殊,对某一化合物的形成或排出呈现加速或迟滞;其他如结合部位的竞争,降解酶的激发或抑制等。
由于药物成分复杂,此资料仅供参考。
一、药物对血液检验结果的影响(一) 致贫血药物1. 肯定能引起贫血的药物:(1) 抗生素类药物:氯霉素、甲氧苯青霉素、博来霉素、长效磺胺、磺胺嘧啶、有机砷类。
(2) 解热镇痛药:保泰松、羟基保泰松、氨基比林、安乃近、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
(3) 抗癌药:氮芥、阿糖胞苷、环磷酰胺、丙卡巴肼(甲基苄肼)、甲氨蝶呤、长春碱、长春新碱、白消安。
(4) 抗癫痫药:苯妥英钠、乙琥胺。
(5) 抗糖尿病药:甲苯磺丁脲。
(6) 抗甲状腺病药:甲硫氧嘧啶、丙硫氧嘧啶、甲巯咪唑、卡比马唑。
(7) 抗疟药:阿地平。
(8) 其他药物:氯丙嗪、甲丙氨酯、利眠宁、乙氨嗪苯、甲苯、三硝基甲苯。
2.可能引起贫血的药物(1) 抗生素类:青霉素、红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土霉素、两性霉素B、灰黄霉素。
(2) 解热镇痛药:吲哚美辛。
(3) 抗癫痫药:扑米酮(去氧苯比妥)、三甲双酮。
(4) 抗疟药:氯喹。
(二) 致白细胞减少的药物1.致白细胞生成减少的药物:(1) 烷化剂:氮芥、环磷酰胺、苯丙氨酸、消瘤芥、塞替派、白消安、乌拉坦、丙卡巴肼、多潘等。
(2) 有丝分裂抑制剂:长春碱、长春新碱、秋水仙碱等。
(3) 抗抑郁药:丙米嗪、地昔帕明(去甲丙米嗪)等。
(4) 利尿药:乙酰唑胺、氯噻嗪衍生物、依地尼酸(利尿酸)、汞剂等。
(5) 抗生素: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氯霉素、头孢霉素、庆大霉素、林可霉素、甲氧苄青霉素、链霉素、瑞斯托霉素、放线菌素K、两性霉素B等。
(6) 抗癫痫药:苯巴比妥、三甲双酮、乙琥胺等。
(7) 其他:氯苯那敏(扑尔敏)、二硝基苯酚、苯、砷等。
2.致白细胞破坏增加的药物(1) 解热消炎镇痛药: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醋氨酚)、氨基比林、吲哚美辛、保秦松等。
(2) 抗生素:乙氧萘青霉素、苯唑西林钠(苯唑青霉素钠)、双氯西林、万古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噻吩(先锋霉素1)、氯霉素等。
(3) 抗心律失常及强心药: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地西洋(安定)、地高辛等。
(4) 抗疟药:奎宁、扑疟奎、辛可芬等。
(5) 抗甲状腺药: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
(6) 其他:氯丙嗪、呋喃妥因、苯妥英钠、别嘌醇、双嘧达莫(潘生丁)等。
(三) 能引起血小板计数变化的药物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药物,都能引起血小板减少。
这些药物一般均先引起白细胞减少,继而使血小板减少,最后导致全血细胞减少。
这是由于白细胞的寿命为4天,血小板为9天,红细胞为120天。
(1) 致再生血小板减少的药物及化学品:氮芥、环磷酰胺、苯丙氨酸氮芥、甲氧芳芥(甲氧基溶肉瘤素)、阿糖胞苷、硫唑嘌呤、甲氨蝶呤、6-硫鸟嘌呤、阿霉素、柔红霉素、苯、二甲苯、有机砷等。
(2) 引起骨髓再生不良致血小板减少的药物:氯霉素、青霉素、链霉素、氯氮、氯丙嗪、甲巯咪唑、苯妥英钠、乙氧萘青霉素、乙琥胺、保泰松、吲哚美辛、氯苯那敏等。
(3) 选择性抑制巨核细胞致血小板减少的药物:氯噻嗪类、雌激素类、乙醇、瑞斯特霉素、甲苯磺丁脲等。
(4) 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药物:这些药物多为半抗原,能附着在血小板膜上的特殊部位,形成药物蛋白复合物,在补体参与下,发生免疫作用,致血小板减少。
这些药物有:保泰松、吲哚美辛、阿司匹林、水杨酸、非那西丁、抗生素类、异烟肼、利福平、对氨基水杨酸、奎宁、氯喹、洋地黄霉甙、地高辛、奎尼丁、硝酸甘油、甲基多巴、氯噻嗪、百日咳菌苗等。
(四) 能引起出血、凝血时间变化的药物(1) 能使出血时间延长的药物:右旋糖酐、乙酸水杨酸、泛酰乙醇及其衍生物,链激酶-链球菌脱氧核酸酶等。
(2) 使凝血时间延长的药物:抗凝剂、四环素等。
(3) 使凝血时间缩短的药物:肾上腺素、皮质类固醇等。
(4) 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药物:合成性固醇、水合氯醛、氯霉素、氯贝丁酯(冠心平)、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吲哚美辛、甲芬那酸(甲灭酸)、新霉素、羟布宗(羟保泰松)、保泰松、苯妥英钠、奎尼丁、水杨酸类、左旋甲状腺素钠等。
(5) 导致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时间的药物:巴比妥类、格鲁米特(导眠能)、维生素K、口服避孕药、灰黄霉素、庚巴比士等。
(五) 能引起血沉变化的药物(1) 使血沉加快的药物:左旋糖酐、甲基多巴、氨基青霉素、三氟哌多(三氟哌啶醇)、维生素K、维生素A、茶碱、羟丙基甲基麦角酰胺等。
(2) 使血沉减慢的药物:奎宁、水杨酸盐、引起血葡萄糖升高的药物等。
(六) 可能引起过敏性血管性紫癜的药物(血小板数与功能正常)非那西丁、阿司匹林、水合氯醛、克尿塞、氯丙嗪(氯普马嗪)、秋水仙碱、香豆素类药、苯海拉明、红霉素、灰黄霉素、碘化物、异烟肼、甲丙氨酯(眠尔通)、土霉素、酚噻嗪类、普鲁卡因青霉素、奎尼丁、磺胺类、已氟吡啦嗪等。
二、药物对尿化学试验的影响(一) 影响尿pH的药物碳酸氢钠(重碳酸钠)、乙酰唑胺(醋氮酰胺)等。
(二) 影响尿糖试验的药物1.引起尿糖假阳性的药物:(1) 引起血糖升高从而继发糖尿的药物:皮质类固醇制剂、吲哚美辛、异烟肼。
(2) 引起肾损害的药物:过期四环素。
(3) 由于还原作用,与班氏溶液或Cliniest试剂可出现尿葡萄糖假阳性反应,但与Clinistix或Testape试剂无此反应的药物:阿司匹林、对氨基水杨酸、头孢噻吩钠(先锋霉素Ⅰ)、头孢噻啶(先锋霉素Ⅱ)、水合氯醛、辛可芬等。
2.引起尿糖假阴性的药物(对酶法、试纸法):抗坏血酸、左旋多巴、非那宗吡啶等。
(三) 引起尿酮体试验假阳性的药物对氨基水杨酸、苯乙双胍(降糖灵)、水杨酸盐、肌醇酯等。
(四) 影响尿潜血试验的药物(联苯胺法)假阳性:溴剂、铜、碘化物、过锰酸化物等。
假阴性:大量维生素C。
(五) 影响尿二胆试验的药物凡能引起肝功能损害、溶血和胆汁郁积的药物,均可导致尿二胆试验结果的改变。
如氯丙嗪、甲芬那酸、非那宗吡啶、氯噻嗪类。
(六) 影响妊娠试验的药物假阳性:氯普马嗪、酚噻嗪等。
假阴性:异丙嗪等。
(七) 引起假阳性尿蛋白的药物具有肾毒性药物如金、砷、锑化物等;影响磺胺基水杨酸试验的药物如头孢吩钠、头孢噻啶、磺胺甲唑、甲苯磺丁脲等。
(八) 引起尿肌酐改变的药物增加:维生素C(抗坏血酸)、皮质类固醇、左旋多巴、甲基多巴、硝基呋喃类等。
减少:雄激素与合成性固醇、噻嗪类等。
(九) 引起尿钙改变的药物(1) 使尿钙增多的药物:雄激素与合成性固醇、考来烯胺(消胆胺)、皮质类固醇、二氢类固醇、维生素D、甲状旁腺素注射剂、紫霉素等。
(2) 使尿钙减少的药物:植酸钠、噻嗪类等。
(十) 引起尿PSP试验假阳性的药物白陶土、镁、亚甲蓝、烟酸、阿的平、奎尼丁、奎宁等。
三、药物对血液生化测定的影响(一) 影响血液尿素氮测定的药物(1) 使血尿素氮增高的药物:水合氯醛、氯霉素、铵盐、磺酰尿素、氨基酚、天门冬酰胺等。
(2) 使血尿素氮降低的药物:链霉素、氯霉素等。
(二) 影响血尿酸测定的药物1.使血尿酸增高的药物:(1) 细胞毒性作用使核酸的转化加快的药物:抗代谢剂与肿瘤化疗剂(长春新碱、硫唑嘧啶、白消安、甲氨蝶呤)等。
(2) 使肾清除率或肾小管分泌减慢的药物:各种利尿剂。
(3) 对肾有毒性作用的药物:丝裂霉素等。
(4) 对测定方法有干扰的药物:维生素C、甲基多巴、左旋多巴等。
2.使血尿酸降低的药物:(1) 使血尿酸生成降低的药物:黄嘌呤氧化抑制剂(如羟吡唑嘧啶)等。
(2) 使血尿酸排泄增加的药物:丙磺舒、辛可芬、促皮质素、双香豆素、利尿剂、噻嗪、乙酰季胺、大量水杨酸盐等。
(3) 其他药物:吲哚美辛、皮质类固醇等。
(1) 可使血清胆红素增高的药物:由于肝功能受损、胆汁郁积、溶血,如抗疟药、链霉素等。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造成的溶血,如伯氨喹(伯氨喹啉)、磷胺类。
因药物对测定方法干扰造成的血清胆红素增高的药物有:右旋糖酐、新生霉素、组氨酸、利福平、茶碱、酷氨酸、维生素C、肾上腺素、左旋多巴、苯氮吡啶、氨基酚、异丙肾上腺素、甲基多巴、苯乙肼等。
(2) 可使血清胆红素降低的药物:巴比妥类。
(三) 影响血清胆固醇测定的药物(1) 使血清胆固醇升高的药物:肝中毒作用的有苯妥英钠;胆汁郁积作用的有雄激素、辛可芬、磺胺药、噻嗪类、普马嗪、氯丙嗪等。
对测定方法干扰的药物有碘化物、氯丙嗪、皮质类固醇、紫霉素、维生素C、维生素A、溴化物等。
(2) 使血清胆固醇下降的药物:使肝中毒的有四环素、红霉素、异烟肼、羟吡唑嘧啶等、抑制胆固醇合成的有氯贝丁酯等;干扰检测方法的有硫脲嘧啶、硝酸盐、亚硝酸盐等;其他机制有硫唑嘌呤、卡那霉素、新霉素、雌激素、考来烯胺等。
(四) 影响三酰甘油测定的药物(1) 使三酰甘油升高的药物:雌激素、避孕丸、考来烯胺等;干扰测定方法的有甘油醛。
(2) 使三酰甘油下降的药物:维生素C、门冬酰胺酶、氯贝丁酯、苯乙双胍、甲福明(二甲双胍)等。
(五) 影响血钠测定的药物(1) 使血钠升高的药物:引起钠水潴留的有皮质类固醇、胍乙啶、保泰松、引起碱中毒的有碳酸盐;水盐性激素作用的有可的松;由于肾小管作用的有可乐定(可乐宁)、甲氧氟烷、四环素等。
(2) 使血钠下降的药物:由于利尿作用的有皮质类固醇、呋塞米(速尿)、甘露醇等。
(六) 影响血钾测定的药物(1) 使血清钾升高的药物:对肾小管的作用如螺内酯;肾毒性如二性霉素B、四环素、甲氧西林等。
(2) 使血清钾下降的药物:利尿作用如依他尼酸(利尿酸)、呋塞米、噻嗪类;肾的排出增多如皮质类固醇;其他的丢失如长期用腹泻药、醛固酮、甘草;碱中毒如碳酸盐等。
(七) 影响血氯测定的药物(1) 使血氯增高的药物:长期服用克尿塞、氢化克尿塞;盐与水的潴留如皮质类固醇、胍乙啶、保泰松等。
(2) 使血氯下降的药物:由于碱中毒如碳酸盐、醛固酮、皮质类固醇;利尿作用如依他尼酸、呋塞米、噻嗪类;其他丢失如长期滥用泻药等。
(八) 影响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的药物(1) 使二氧化碳结合力增高的药物:由于碱中毒如碳酸盐、醛固酮、皮质类固醇;由于利尿作用如依他尼酸等。
(2) 使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的药物:由于肾毒性作用如甲氧西林、硝基呋喃妥因、四环素、氨苯蝶啶;由于酸中毒如苯乙双胍、二巯丙醇、副醛等。
(九) 影响血清淀粉酶测定的药物(1) 使血清淀粉酶活力增高的药物:导致Addis括约肌痉挛的有可待因、呱替啶(度冷丁)、吗啡、胆碱能药物;导致肝损伤的有避孕药;药物引起的胰腺炎如PAS 、硫唑嘌呤、皮质类固醇、地塞米松、依他尼酸、呋塞米、噻嗪类、硫基嘌呤、苯乙双胍、氟羟强地松龙;干扰测定方法的有促胰酶素、氮盐与氟盐、脂血症的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