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教案

合集下载

《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与综合治理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高中通用技术苏教版》

《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与综合治理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高中通用技术苏教版》

《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与综合治理》作业设计方案一、课程背景《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与综合治理》是一门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和综合治理方法的课程。

通过进修本课程,学生将了解不同类型的植物病虫害及其风险,进修如何应用各种技术手段进行病虫害的防治,以及如何进行综合治理,达到减少病虫害对植物发展的影响,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目标。

二、课程目标1. 了解植物病虫害的种类和风险;2. 掌握各种防治技术手段,如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3. 进修病虫害的综合治理方法,包括预防、监测、防治和控制;4.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独立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三、教学内容1. 植物病虫害的种类和风险;2. 化学防治技术及其应用;3. 生物防治技术及其应用;4. 物理防治技术及其应用;5. 病虫害的综合治理方法;6. 实践操作:病虫害的预防、监测、防治和控制。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教室讲授,向学生介绍植物病虫害的种类、风险以及防治技术和综合治理方法;2.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实验,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防治经验和技术;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病虫害的实际情况。

五、作业设计1. 理论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某种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和综合治理方法的钻研报告,包括病虫害的种类、风险、防治技术及其应用等内容;2. 实验作业: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病虫害的防治实验方案,并在实验室或田间进行实施,最终提交实验报告;3. 论文撰写: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植物病虫害案例,进行深入钻研,并撰写一篇关于该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和综合治理方法的学术论文;4. 实地调研:要求学生到当地农田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当地病虫害的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

六、评估方式1. 作业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2. 实验报告和论文质量占总评成绩的30%;3. 实地调研效果和报告占总评成绩的20%。

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北师大版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教案

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北师大版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教案

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北师大版选修2 生物科学与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植物病虫害的种类、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和条件,掌握常见的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技能。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分类、比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报告写作的基本要素,提高实际操作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做好准备。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环保和社会责任感,掌握保护环境、保护植物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自然的敬畏感和珍惜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标准化的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对于植物病虫害的检测技术、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难点:如何准确判断植物病虫害的种类、以及其发生的原因和条件,如何对病虫害进行有效的防治措施。

三、教学内容1. 植物病虫害的种类1.1 植物病害:植物病原体的种类和特点,常见植物病害的症状,如叶斑病、霉菌病、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等。

1.2 植物虫害:昆虫的种类和特点,常见的植物虫害类型,如蚜虫、卷叶蛾、病粉虱、螟蛉等。

2. 植物病虫害的原因和条件2.1 病原体的侵染方式和环境条件,如:土壤湿度、温度、光照等。

2.2 昆虫的寿命、繁殖条件和取食方面的特点,如:生活习性,取食范围等。

3. 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措施3.1 植物病害防治:选种病毒抗性品种,供水量、肥料、生长周期的控制,以及防控和灭杀病原体等。

3.2 植物虫害的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

4. 植物病虫害的检测技术4.1 虫害检测技术:如化学荧光、显微镜等。

4.2 病害检测技术:如酶标技术,免疫印迹技术等。

5. 实际问题分析5.1 根据实际情况,分析种植的植物是否受到病虫害的影响。

5.2 对于已经受到病虫害影响的植物进行科学的防治措施。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介绍植物病虫害的种类、原因、条件和防治措施等相关知识。

2.实验法:让学生参与实验,检测和分析病虫害,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学教案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学教案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危害。

2. 掌握园林植物病虫害的识别方法及防治措施。

3.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力,提高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基本概念及分类1.1 病虫害的定义1.2 病虫害的分类1.3 病虫害的危害表现2.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识别方法2.1 形态学识别2.2 生物学特性识别2.3 环境因素影响识别3.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措施3.1 预防措施3.1.1 合理施肥3.1.2 增强植物抗病能力3.1.3 病虫害预测预报3.2 治理措施3.2.1 物理防治3.2.2 化学防治3.2.3 生物防治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危害。

2. 实践操作法:培养学生识别病虫害的能力,实际操作防治措施。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园林植物病虫害案例,提高学生的防治意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园林植物病虫害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识别和防治病虫害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案例分析,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理解。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学教材。

2. 图片:各种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图片。

3. 视频:病虫害防治方法的示范视频。

4. 工具:显微镜、放大镜等观察工具。

六、教学活动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2. 教学活动安排:6.1 病虫害基本概念及分类(4课时)6.2 病虫害识别方法(4课时)6.3 病虫害防治措施(8课时)6.4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16课时)七、教学实践1. 实践内容:园林植物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2. 实践地点:学校园林实验室或校园内。

3. 实践步骤:7.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病虫害的特征。

7.2 学生实际操作,识别园林植物上的病虫害。

7.3 学生根据识别结果,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进行实际操作。

植物保护—植物病虫害防治教案

植物保护—植物病虫害防治教案

“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教案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主要内容及教学要求:建立植物病虫害防治是以生态学为理论依据的概念;充分认识到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掌握各种防治法的性质、特点和应用,强调在病虫害防治中应注意防治效果与环境的协调性的观点,把课堂讲授、实验操作、课外读物和教学实习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反复学习、反复实践、反复思考、努力达到本课程的要求。

时间安排:植物病虫害防治课堂系统讲授12学时左右。

第一次课(2学时)本次课讲授:综合防治一、教学目标:1.掌握综合防治的概念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措施。

2.掌握综合治理的原则。

二、职业技能教学点:综合治理方案的制定。

三、教学设计:由农田生态环境引入综合治理—分析综合治理的原则—讲解综合治理方案的制定—目标检测——小结四、教学手段:讲授法、对比法、提问式、课件等五、讲授的内容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理想的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19世纪以来,人们对生物防治有了极大的兴趣。

20世纪40年代,人工合成有机杀虫剂和杀菌剂等的出现,使化学防治成为防治病虫害的主要手段。

化学防治方法具有使用方便、价格便宜、效果显著等优点。

但是经过长期大量使用后,产生的副作用越来越明显,不仅污染环境,而且使病虫害产生抗药性以及大量杀伤有益生物。

人们终于从历史的经验认识到依赖单一方法解决病虫害的防治问题是不完善的。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防治有害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提出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简称IPM的防治策略。

一、综合防治的含义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很多,每种方法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依靠某一种措施往往不能达到防治目的,我国确定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

提出在综合防治中,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因地因时制宜,合理运用化学防治、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达到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危害的目的。

1986年11月中国植保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在成都联合召开了第二次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学术讨论会,提出综合防治的含义是:“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它从农业生态系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植物妈妈的病虫害防治》教案设计2

《植物妈妈的病虫害防治》教案设计2

《植物妈妈的病虫害防治》教案设计2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常见植物的病虫害预防和防治方法。

2.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会自己制作天然杀虫剂,防止化学农药的滥用。

3.激发学生对于植物保护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对于植物生长、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学习。

二、教学内容1.病虫害的分类和防治方法;2.常见植物的病虫害防治;3.制作天然杀虫剂实验。

三、教学方法1.授课、讲解:通过讲解植物病虫害的分类、防治方法等概念和知识,使学生了解植物病虫害的基本特点和预防方法。

2.案例分析:通过对一些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常见植物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3.实验:通过制作天然杀虫剂实验,让学生深入了解化学农药的使用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影响,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常见植物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制作天然杀虫剂实验。

教学难点:如何组织制作天然杀虫剂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于化学农药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1.讲解病虫害的分类和防治方法。

2.案例分析:选择几种常见的植物,分析其可能会遇到的病虫害和防治方法。

3.提供相关的文献资料,让学生在自习时间进行阅读和笔记,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植物病虫害防治知识。

4.开始天然杀虫剂实验:首先介绍一些常见的天然杀虫剂的做法和使用方法,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5.安排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结果,带领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6.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要点,并给予学生一定的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考勤评价:按照课程要求评估学生出勤情况,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表现。

2.学习评价:通过对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测试与评估,以反映教学成果,理解程度等。

3.实践评价:对学生进行实验的实践作业评估,以了解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情况。

植物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教案

植物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教案

第2节植物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方面:1.简述植物病虫害的防止原理和方法。

2.认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策略。

3.调查当地主要农作物某种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和效果,并作出评价和提出建议。

过程与方法方面:本节课主要采取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以及深入农村调查调查当地主要农作物某种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和效果。

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我学习、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爱农业发展、热爱农业的情感,培养他们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1.植物病虫害预防原理和方法。

2.新型农药的使用。

【教学难点】新型农药的使用【教学方法】讲授法和学生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学生:分组探讨、交流---调查当地主要农作物某种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和效果。

针对某种作物,提出自己的方法。

一、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1.定义:是指人类根据植物病虫害流行规律,推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病、虫的分布、扩散和危害趋势。

2.流程:二、新型农药1.概念:是指具备环境和谐或生物合理的特征,具有安全、广谱、低毒、无公害、易分解、与环境相容和免除有害副作用特性的农药。

2.学生讨论农业生产中有哪些新型农药的使用。

三、生物防治1.定义:利用病虫害的天敌生物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或途径,就是生物防治。

2.学生合作探讨在一个农田中,如何利用生物防治。

3.生物防治的基本策略。

四、昆虫信息激素的应用1.信息激素:是指由成虫释放于体外,能够吸引同种异性昆虫前交尾的一类激素。

2.应用:学生探讨吸引素是如何用来防治害虫的?课下调查探究当地主要农作物一种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四、板书设计【随堂练习】1.在农业生产中,常用一些化学农药。

其危害是:A.造成植物发生突变个体B.使动物食用后,发生基因突变。

C.污染环境。

D.没有危害。

2.生物防治的原理是:A.生物的进化。

B.自然选择的原理。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学教案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学教案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危害。

2. 掌握园林植物病虫害的识别方法及发生规律。

3. 学习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4. 提高学生对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认识和重视。

二、教学内容:1.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基本概念及分类1.1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定义1.2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分类1.3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危害表现2.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识别方法2.1 形态学识别方法2.2 生态学识别方法2.3 分子生物学识别方法3.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3.1 病虫害发生的条件3.2 病虫害发生的发展规律3.3 病虫害发生的预测预报4.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方法4.1 物理防治法4.2 化学防治法4.3 生物防治法4.4 园林管理防治法5.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5.1 病虫害防治的原则5.2 病虫害防治的策略5.3 病虫害防治的操作技术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危害。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识别方法及发生规律。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2. 教学难点:园林植物病虫害的识别方法及发生规律。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技术操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基本概念、分类、危害、识别方法、发生规律、防治方法及技术。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学生对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认识。

3. 实践操作法:安排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园林植物病虫害基本概念、分类、危害的掌握情况。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园林植物病虫害识别方法、发生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实践操作考核:评价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学》2. 课件:PowerPoint 演示文稿3. 图片:各种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图片4. 视频: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实践操作视频5.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期刊、论文、websites七、教学安排:1. 课时:64 课时(理论课48 课时,实践课16 课时)2. 教学计划:第1-8 课时: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危害第9-16 课时:园林植物病虫害的识别方法第17-24 课时: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第25-32 课时: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方法第33-40 课时: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第41-48 课时: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兴趣。

《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与综合治理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高中通用技术苏教版》

《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与综合治理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高中通用技术苏教版》

《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与综合治理》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课程背景植物病虫害是影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因此,精通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和综合治理方法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至关重要。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进修和实践操作,使同砚精通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和综合治理方法,为将来从事农业生产和探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风险水平。

2.精通植物病虫害的鉴别方法和防治技术。

3.进修植物病虫害的综合治理方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4.培育同砚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1.植物病虫害的分类和特点。

2.植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传播途径。

3.植物病虫害的鉴别方法和诊断技术。

4.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和防治措施。

5.植物病虫害的综合治理方法和实践操作。

四、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教室讲解、PPT演示等方式,向同砚介绍植物病虫害的基本知识和防治技术。

2.试验操作:组织同砚进行植物病虫害的鉴别和诊断试验,培育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同砚了解植物病虫害的实际状况,精通解决问题的方法。

4.谈论沟通:组织同砚进行小组谈论和沟通,增进他们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共同解决问题。

五、教学评估1.平时表现:包括教室乐观性、作业完成状况等。

2.试验报告:要求同砚按要求完成试验报告,评分标准峻厉。

3.期末考核:进行理论知识考核和实践操作考核,考查同砚对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精通水平。

六、作业设计方案1.每周安置一定量的阅读任务,要求同砚独立完成,并在下次课上进行谈论。

2.组织同砚进行小组谈论,撰写植物病虫害的综合治理方案,并进行展示。

3.打算试验课程,让同砚亲自操作植物病虫害的鉴别和诊断试验,撰写试验报告。

4.组织同砚到田间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植物病虫害的实际状况,并提出防治建议。

5.结合课程内容,安置课后作业,包括论文写作、试验报告等,提高同砚的综合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授课教师赵桂芝单位阿城区职教中心课型单一法教法演示法时间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次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植物病虫害各种防治方法的特点,明确五种防治方法的含义,掌握各种防治方法的内容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
1.讲授新知识要点。

(理解能力)
2.教师运用多媒体演示并做细致讲解。

(观察能力)
3.学生练习。

(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动脑的能力。

2.培养学生周围事物的认知能力和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重点
植物病虫害防治方法、措施难点
植物病虫害防治方法的运用教学教具准备:多媒体
板书设计
板书
一、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概念
二、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几个观点
1、经济的观点
2、协调的观点
3、安全的观点
4、全局的观点
三、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1、植物检疫
2、农业防治法
3、物理防治法
4、生物防治法
5、化学防治法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内容学生活动预测与调控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概念师生问好
提问:我国植保方针是什么?
教师提出问题:
什么是IPM?什么是”三R”问题
回答问题
阅读教材后归纳
总结,得出综合
防治概念
讲解我国近年
来防治方法的
改变,提高学生
兴趣
培养学生的总
结能力
(二)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几个观点
1、经济的观点
2、协调的观点
3、安全的观点
4、全局的观点(三)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1、植物检疫
(1、定义)
(2、特点)
2、农业防治法(1、定义)
(2、优缺点)(3、措施)
3、物理防治法(1、定义)
(2、优缺点)(3、措施)
4、生物防治法(1、定义)
(2、优缺点)(3、措施)
5、化学防治法(1、定义)
(2、优缺点)教师提问:为什么遵循四种观点,
四种观点的关系是什么?
由常见植物检疫对象引入植物检
疫概念—分析其必要性—讲解植
物检疫定义及特点
农业防治:基础
分析其基础地位
重点介绍:新技术
由天敌昆虫引入生物防治
例如:赤眼蜂
以例讲解:糖醋液、黑光灯、
指导学生分析优缺点,
阅读教材后总结
归纳
阅读教材后总结
归纳
思考:发展前景
通过讨论:明确
每种防治方法的
优缺点,结合所
学能够针对不同
问题进行设计防
治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
解决问题能力
通过观看课件
和阅读教材,激
发学生掌握各
种防治方法的
措施,提高学习
兴趣,培养探究
学习意识。

引导学生树立
可持续发展意

四、小结
五、练习演示练习题检查理解情况
六、作业五种防治方法的措施及应用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了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五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明确了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
治的含义,初步掌握了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各种方法的应用。

虽然本次课程内容比较抽象,但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应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并始终坚持了启发、互动式教学方法,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学生的密切配合下,顺利的完成了这次教学任务。

教案设计:
《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单位:阿城区职教中心
姓名:赵桂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