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促反应动力学实验
酶促反应动力学实验.

酶动力学综合实验实验(一)——碱性磷酸酶Km值的测定【目的要求】1.了解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2.了解米氏方程、Km值的物理意义及双倒数作图求Km值的方法。
【实验原理】1、碱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是广泛分布于人体各脏器器官中,其中以肝脏为最多。
其次为肾脏、骨骼、肠和胎盘等组织。
但它不是单一的酶,而是一组同功酶。
本实验用的碱性磷酸酶是从大肠杆菌中提取的。
2、米氏方程:Michaelis-Menten 在研究底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度的定量关系时,导出了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基本公式,即: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 式中:v表示酶促反应速度,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表示酶促反应最大速度,[S]表示底物浓度,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表示米氏常数。
3、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值的测定主要采用图解法,有以下四种:①双曲线作图法(图1-1,a)根据公式(1),以v对[s]作图,此时1/2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时的底物浓度[s]值即为Km值,以克分子浓度(M)表示。
这种方法实际上很少采用,因为在实验条件下的底物浓度很难使酶达到饱和。
实测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一个近似值,因而1/2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不精确。
此外由于v对[S]的关系呈双曲线,实验数据要求较多,且不易绘制。
②Lineweaver- Burk作图法双倒数作图法(图1-1,b)实际工作中,常将米氏方程(式(1))作数学变换,使之成为直线形式,测定要方便、精确得多。
其中之一即取(1)式的倒数,变换为Lineweaver- Burk方程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以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对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作图,即为y=ax+b形式。
此时斜率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纵截距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把直线外推与横轴相交,其截距相交,其截距即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③Hofstee作图法(略)把(2)式等号两边乘以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得: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3)以v对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酶促反应动力学实验报告

酶促反应动力学实验报告酶促反应动力学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酶促反应的动力学过程。
通过测量不同底物浓度下酶催化反应速率的变化,分析酶的催化特性和底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酶促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呈正相关关系,但随着底物浓度增加,反应速率逐渐趋于饱和。
1. 引言1.1 酶的作用1.2 酶促反应动力学2. 实验方法2.1 材料准备2.2 实验步骤3. 实验结果与分析3.1 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关系曲线3.2 酶活性计算公式及计算结果4. 讨论与结论4.1 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关系解释4.2 实验误差及改进方案1 引言1.1 酶的作用酶是一类生物催化剂,能够加速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进行。
它们通常是蛋白质或核酸分子,并具有高度特异性。
在细胞内,酶参与调节代谢途径、合成新物质以及降解废物等重要生物过程。
1.2 酶促反应动力学酶促反应动力学研究酶催化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温度和pH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其中,底物浓度是影响酶催化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率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当底物浓度较高时,反应速率逐渐趋于饱和。
2 实验方法2.1 材料准备- 酶溶液: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酶溶液。
- 底物溶液:根据实验要求配置不同浓度的底物溶液。
- 缓冲液:用于维持实验环境中恒定的pH值。
- 试管或微孔板:用于进行反应混合和观察。
- 分光光度计:用于测量反应混合液的吸光度变化。
2.2 实验步骤1. 准备一系列不同浓度的底物溶液,并标明其浓度。
2. 在试管或微孔板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酶溶液和不同浓度的底物溶液,混合均匀。
3. 将反应混合物放入分光光度计中,设置适当的波长并记录吸光度值。
4. 在一定时间间隔内,测量吸光度值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5.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反应速率。
3 实验结果与分析3.1 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关系曲线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关系曲线。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也增加。
酶催化反应动力学的测定实验报告

酶催化反应动力学的测定实验报告引言:酶是一类底物特异性高、效率高的蛋白质催化剂,对生命体的正常代谢过程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酶催化反应动力学是研究酶催化速率与底物浓度、温度等因素之间关系的实验方法。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关系,探究酶催化反应的动力学特性。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过氧化氢酶储备液- 过氧化氢底物液- 磷酸盐缓冲液(pH 7.0)- 酶抑制剂:肼,对苯二酚2. 实验仪器:- 分光光度计- 温度控制设备- 酶解反应体系3. 实验步骤:1) 预先配制过氧化氢酶催化反应所需的底物液。
2) 准备一系列不同浓度的底物液,如0.2%、0.4%、0.6%、0.8%和1.0%。
3) 将每种底物液分别加入试管中,保持温度一致,加入过氧化氢酶储备液。
4) 使用分光光度计,以固定波长对反应过程进行连续测量,并记录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
5) 通过计算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之间的关系,确定酶催化反应的动力学特性。
结果与讨论:本实验通过测定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反应在不同底物浓度下的速率,得到了一组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之间的数据。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绘制出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曲线图。
实验数据表明,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随着底物浓度继续增加,反应速率逐渐趋于饱和。
这反映了酶催化反应中的酶与底物结合能力饱和的特点。
为了进一步验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我们进行了反应速率对时间变化的监测。
结果显示,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小,表明酶活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受到某种因素的限制,可能是酶活性的衰减或底物浓度的减少。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得到酶催化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之间的动力学关系。
常见的动力学模型有米氏方程、麦克斯韦-伯尔赛方程等,它们可以描述酶催化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之间的定量关系。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测定了酶催化反应动力学特性。
实验结果显示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呈现出饱和曲线的特点。
酶促反应动力学(有方程推导过程)

酶促反应动力学(kinetics of enzyme- catalyzed reactions)是研究酶促反应速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科学。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酶的浓度、底物的浓度、pH、温度、抑制剂和激活剂等。
01
酶促反应动力学
02
3.4 酶促反应动力学
酶浓度的影响
在一定温度和pH下,酶促反应在底物浓度大于100 Km时,速度与酶的浓度呈正比。 酶浓度对速度的影响机理:酶浓度增加,[ES]也增加,而V=k3[ES],故反应速度增加。
,所以
(2)
将(2)代入(1)得:
(3)
当[Et]=[ES]时,
(4)
所以
将(4)代入(3),则:
01
Vmax指该酶促反应的最大速度,[S]为底
02
物浓度,Km是米氏常数,V是在某一底物浓
03
度时相应的反应速度。从米氏方程可知:
04
当底物浓度很低时
05
<< Km,则 V≌Vmax[S]/Km ,反应速度
〔E〕〔S〕
〔ES〕
〔E〕〔I〕
〔EI〕
ki
解方程①②③得: 〔ES〕=
〔E〕t
(1 + )+1
Km
〔S〕
〔I〕
Ki
又因vi=k3〔ES〕,代入上式得: Vi=
(1 + )+〔S〕
Km
〔I〕
Ki
Vmax〔S〕
〔I〕
Ki
很多药物都是酶的竞争性抑制剂。例如磺胺药与对氨基苯甲酸具有类似的结构,而对氨基苯甲酸、二氢喋呤及谷氨酸是某些细菌合成二氢叶酸的原料,后者能转变为四氢叶酸,它是细菌合成核酸不可缺少的辅酶。由于磺胺药是二氢叶酸合成酶的竞争性抑制剂,进而减少细菌体内四氢叶酸的合成,使核酸合成障碍,导致细菌死亡。抗菌增效剂-甲氧苄氨嘧啶(TMP)能特异地抑制细菌的二氢叶酸还原为四氢叶酸,故能增强磺胺药的作用。
生物体内酶促反应的动力学研究

生物体内酶促反应的动力学研究生物体内酶促反应是生命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酶作为催化剂,能够加速化学反应的速度,从而使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得以迅速而高效地进行。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研究是对生物体内代谢过程的理解和探索,也是对生物科学的重要贡献。
本文将探讨酶促反应的动力学研究相关的知识和方法。
一、酶促反应的动力学基础酶促反应的速率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底物浓度、酶浓度、反应温度、pH值等因素。
酶速率和底物浓度之间呈线性关系,在底物浓度较低时,速率只受酶浓度的影响。
酶浓度和速率呈正比关系,但随着酶浓度的增加,速率会逐渐趋于饱和,即速率不再随酶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反应温度对酶的活性具有双重性,即温度升高对酶的催化活性起促进作用,但过高的温度会破坏酶的三级结构,导致失活。
酶对pH值的敏感度也较高,大多数酶的最适pH值不同,而且对于同一酶而言,不同亚型在最适pH值上也可能存在差异。
二、酶促反应动力学研究的方法目前,酶促反应动力学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比色法、荧光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等。
其中,比色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酶活性的方法。
比色法根据酶促反应所产生的产物的特定吸收波长的变化来反映酶活性的变化。
荧光法是一种基于酶促反应产生的荧光信号变化来测定酶活性的方法。
该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的特点,但需要使用荧光探针,具有一定的成本和复杂性。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是一种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底物或产物来测定酶活性的方法。
该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准确性,但难以普及应用,并且存在较高的辐射风险。
三、酶促反应动力学研究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酶促反应动力学研究在生物科学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酶促反应的动力学特性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和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本质。
此外,酶动力学研究也有助于开发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如开发针对特定酶的抑制剂和激动剂,以及针对酶催化剂的重组蛋白和抗体等。
结语生物体内酶促反应的动力学研究是生物科学的重要分支领域,其研究成果对于理解生物体内代谢过程和开发新药物具有重要的作用。
酶促反应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酶促反应动力学的研究方法酶促反应动力学是研究酶催化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之间关系的重要领域。
为了深入了解这一领域,科研工作者们不断探索和发展各种研究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酶促反应动力学研究方法,包括初始速率法、酶浓度对速率的影响、底物浓度对速率的影响、酶抑制和酶诱导等方面。
初始速率法是一种常用的研究酶促反应动力学的方法。
研究者通过在反应初期测定不同底物浓度下的反应速率,可以获得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实验中需要保持酶浓度恒定,以消除酶浓度对速率的影响。
除了研究初始速率外,研究酶浓度对速率的影响也是酶促反应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在一定底物浓度下改变酶的浓度,可以得到酶浓度对速率的影响曲线。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确定酶的最大反应速率和酶的Michaelis-Menten常数。
除了研究酶浓度对速率的影响外,研究底物浓度对速率的影响也是酶促反应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在一定酶浓度下改变底物的浓度,可以得到底物浓度对速率的影响曲线。
这可以帮助确定酶的亲和力和最大反应速率,进而揭示酶与底物之间的结合作用。
酶抑制和酶诱导也是酶促反应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酶抑制是指某些分子或化合物可以抑制酶的催化活性,从而影响到酶促反应的速率。
而酶诱导则是指某些物质可以促进酶的合成,提高酶浓度,从而增加酶促反应速率。
研究者可以通过实验来确定抑制剂或诱导剂的作用机制和效果,为进一步研究酶的功能提供重要参考。
总之,酶促反应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范围。
科研工作者们可以根据具体实验的需要选择适合的方法,以更深入地了解酶促反应的动力学特性,为药物研发和生物工程领域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酶促反应动力学实验报告

酶促反应动力学实验报告14301050154 杨恩原实验目的:1.观察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2.观察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3.掌握用双倒数作图法测定碱性磷酸酶的Km值实验原理:一、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在温度、pH及酶浓度恒定的条件下,底物浓度对酶的催化作用有很大的影响。
在一般情况下,当底物浓度很低时,酶促反应的速度(v)随底物浓度[S]的增加而迅速增加,但当底物浓度继续增加时,反应速度的增加率就比较小,当底物浓度增加到某种程度时反应速度达到一个极限值(即最大速度Vmax)。
底物浓度和反应速度的这种关系可用米氏方程式来表示(Michaelis-Menten方程)即:式中Vmax为最大反应速度,Km为米氏常数,[S]为底物浓度当v=Vmax/2时,则Km=[S],Km是酶的特征性常数,测定Km是研究酶的一种重要方法。
但是在一般情况下,根据实验结果绘制成的是直角双曲线,难以准确求得Km和Vmax。
若将米氏方程变形为双倒数方程(Lineweaver-Burk方程),则此方程为直角方程,即:以1/V和1/[S]分别为横坐标和纵坐标。
将各点连线,在横轴截距为-1/Km,据此可算出Km值。
本实验以碱性磷酸酶为例,测定不同浓度底物时的酶活性,再根据1/v和1/[S]的倒数作图,计算出其Km值。
二、抑制剂对酶促反映的影响凡能降低酶的活性,甚至使酶完全丧失活性的物质,成为酶的抑制剂。
酶的特异性抑制剂大致上分为可逆性和不可逆性两类。
可逆性抑制又可分为竞争性抑制和非竞争性抑制等。
竞争性抑制剂的作用特点是使该酶的Km值增大,但对酶促反映的最大速度Vmax值无影响。
非竞争性抑制剂的作用特点是不影响[S]与酶的结合,故其Km值不变,然而却能降低其最大速度Vmax。
本实验选取Na2HPO4作为碱性磷酸酶的抑制物,确定其抑制作用属于哪种类型。
实验步骤:实验一: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1.取试管9支,将0.01mol/L基质液稀释成下列不同浓度:管号试剂2.另取9支试管编号,做酶促反应:管号试剂3.混匀,37 ℃水浴保温5分钟左右。
生化实验酶促反应动力学实验

抑制剂↑ 无抑制剂
1/[S]
反竞争性抑制
抑制剂仅与酶和底物形成的中间产物结合,是中间产物的 量下降,既减少了中间产物转化为产物的量,也减少了从 中间产物解离出游离酶和底物的量。
特征曲线
1/V
Vmax降低,Km降低
抑制剂↑ 无抑制剂
1/[S]
本次实验方案
本实验以磷酸苯二钠为底物,碱性磷酸酶 AKP为催化剂,磷酸氢二钠作为抑制剂, 分别观察无抑制剂和有抑制剂时底物浓度 与酶促反应速度之间的关系。
实验二
酶促反应动力学实验
前言
❖ 酶促反应动力学:
研究酶促反应速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科学。
❖ 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有助于阐明酶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 也可为酶作用机理的研究提供数据。 ➢ 帮助寻找最有利的反应条件,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酶催化反应
的高效率。 ➢ 有助于了解酶在代谢中的作用或某些药物作用的机理等。
四、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Competitive 竞争inh性ib抑ito制rs剂Leabharlann Inh抑ib制ito剂rs
酶的活性下降但 不引起酶变性的 物质
Reversible 可逆in性hib抑it制or剂s 不可Irr逆ev性er抑sib制le剂
inhibitors
N非o竞nin-c争hoi性bmitp抑oer制tsiti剂ve An反tii竞-ncho争imb抑iptoe制rtsi剂tive
底物浓度相同(mM);
Km
[S]
Km 是 酶 的 特 征 性 常 数 之 一 , 可
用来表示酶对底物的亲和力,
Km越小,亲和力越大。
米氏方程变换,将曲线作图改为直线作图, 可更易利用图解法得Km和Vma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酶动力学综合实验实验(一)——碱性磷酸酶Km值的测定【目的要求】1.了解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2.了解米氏方程、Km值的物理意义及双倒数作图求Km值的方法。
【实验原理】1、碱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是广泛分布于人体各脏器器官中,其中以肝脏为最多。
其次为肾脏、骨骼、肠和胎盘等组织。
但它不是单一的酶,而是一组同功酶。
本实验用的碱性磷酸酶是从大肠杆菌中提取的。
2、米氏方程:Michaelis-Menten 在研究底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度的定量关系时,导出了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基本公式,即: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 式中:v表示酶促反应速度,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表示酶促反应最大速度,[S]表示底物浓度,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表示米氏常数。
3、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值的测定主要采用图解法,有以下四种:①双曲线作图法(图1-1,a)根据公式(1),以v对[s]作图,此时1/2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时的底物浓度[s]值即为Km值,以克分子浓度(M)表示。
这种方法实际上很少采用,因为在实验条件下的底物浓度很难使酶达到饱和。
实测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一个近似值,因而1/2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不精确。
此外由于v对[S]的关系呈双曲线,实验数据要求较多,且不易绘制。
②Lineweaver- Burk作图法双倒数作图法(图1-1,b)实际工作中,常将米氏方程(式(1))作数学变换,使之成为直线形式,测定要方便、精确得多。
其中之一即取(1)式的倒数,变换为Lineweaver- Burk方程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以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对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作图,即为y=ax+b形式。
此时斜率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纵截距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把直线外推与横轴相交,其截距相交,其截距即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③Hofstee作图法(略)把(2)式等号两边乘以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得: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3)以v对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作图,这时斜率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纵截距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横截距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④Hanas作图法(略)把(2)式等号两边乘以[S],得: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4)以对[s]作图,这时斜率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纵截距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a)(b)本实验主要以双倒数法,即Lineweaver- Burk作图法来测定碱性磷酸酶Km值。
具体原理如下:本实验以碱性磷酸酶为例,用磷酸苯二钠为其作用物,碱性磷酸酶能分解磷酸苯二钠产生酚和磷酸,在适宜条件下(PH10.0,和60℃),准确反应13分钟。
在碱性条件下酚可与酚试剂生成蓝色化合物,以波长620nm比色。
在一定条件下色泽深浅与光密度成正比。
反应式如下:然后以光密度直接表示不同底物浓度时的酶反应速度,即以光密度的倒数作纵坐标,以底物浓度的倒数作横坐标,按Lineweaver- Burk作图法来测定碱性磷酸酶Km值。
【仪器与试剂】仪器:1.恒温水浴2.721型分光光度计试剂:1.酚试剂:称钨酸钠(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W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O)100g,钼酸钠(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Mo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O)25g置1500mL磨口回流装置内,加蒸馏水700mL,85%磷酸50mL和浓硫酸100mL。
充分混匀,使其溶解。
小火加热,回流10h(烧瓶内加小玻璃珠数颗,以防溶液溢出),再加入硫酸锂(LiSO4)150g,蒸馏水50mL及液溴数滴。
在通风橱中开口煮沸15min,以除去多余的溴。
冷却后定容至1000mL,过滤即成,此液应为鲜黄色,不带任何绿色。
置棕瓶中,可在冰箱长期保存。
若此贮存液使用过久,颜色由黄变绿,可加几滴液溴,煮沸几分钟,恢复原色仍可继续使用。
使用时用蒸馏水稀释一倍,最后酸度为1N。
2.2.5mM磷酸苯二钠基质液:称取625mg磷酸苯二钠(C6H5PO4Na2•2H2O),溶于1,000ml容量瓶中,加蒸馏水稀释至刻度,加数滴夜溴以防腐,置冰箱内可保存一年之久。
3.碱性缓冲液(pH10.0):称取无水碳酸钠6.36g及碳酸氢钠3.36g,溶解于蒸馏水中,并稀释至1,000ml.4.碱性磷酸酶液:称取碱性磷酸酶1mg,加水3~4ml,冰箱内可保存五周左右。
【实验步骤】取6支试管按下表加入试剂:1 2 3 4 5 60.2 0.4 0.6 0.8 1.0 1.0 2.5mM磷酸苯二钠(ml)蒸馏水(ml)0.8 0.6 0.4 0.2 - 0.1 碱性缓冲液1.0 1.0 1.0 1.0 1.0 1.0(ml)混匀后,60℃欲温5分钟0.1 0.1 0.1 0.1 0.1 -碱性磷酸酶液(ml)混匀后,60℃水浴13分钟(准确计时)注意:1)加入碱性磷酸酶液要快速、准确。
用移液枪加2)此时为酶促反应,总体积2.1ml3)第六管不加酶。
酚试剂(ml) 1.0 1.0 1.0 1.0 1.0 1.0 10%Na2CO3(ml3.0 3.0 3.0 3.0 3.0 3.0)混匀后,室温放置15分钟注意:1)酚试剂为显色剂,同时为酶的变性剂,故加入酚试剂后酶促反应即停止。
2)Na2CO3 提供碱性环境,加入Na2CO3 后试剂才显色以6管为调零点,在620nm波长处比色。
【结果处理】1 将各管光密度和底物浓度记入下表管号O.D 1/O.D [S] 1/[S]123452以1/O.D为纵坐标,1/[s]为横坐标,按Lineweaver- Burk作图,求出碱性磷酸酶的Km值。
【注意事项】1)加入碱性磷酸酶的量要准确2)保温时间要准确准确保温的方法:从第一管加入酶液开始计时,每隔1分钟向下一只试管加酶液,直至加完,到准确13分钟立即向第一管加酚试剂,以终止其反应,并每隔1分钟向下一只试管加酚试剂,直至加完止,这样保证每管准确保温13分钟。
【思考题】1)Km 的意义及其影响因子2)为什么酶促反应速度以初速度表示3)为什么O.D可直接代替V作图4)分析自己的实验数据实验(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目的】了解温度对酶活性及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加深对酶特性的认识。
【实验原理】每种酶都有其最适温度,高于或低于此温度酶的活性都降低。
一般而言,若酶处于过高的温度环境中,会使酶活性永久丧失;而若处于极低温度的环境中只会使酶活性受到抑制,一旦温度适宜,酶又会全部或部分的恢复其活性。
【仪器与试剂】仪器:1.冰箱 2.恒温水浴锅 3.试管和试管架4.吸量管及吸量管架 5.移液枪及枪头 6.胶头滴管7.烧杯试剂:1.PH6.8的缓冲液:量取15.45ml的0.2M磷酸氢二钠和4.55ml的柠檬酸混合摇匀即可。
2.0.5%淀粉的0.5%氯化钠溶液:0.5g可溶性淀粉和0.5g氯化钠,溶于100ml 蒸馏水(需加热)。
3.0.03175g/L碘液4.1M HCl溶液 5.1M NaOH溶液 6.稀释100倍的唾液7.冰水浴【实验步骤】1.制管和预温由于本实验对恒温反应要求较高,故每个温度梯度使用两支试管,分别标记为A 管和B 管,同时欲温底物与酶。
A 管加入PH6.8的缓冲液和0.5%淀粉液;B 管使用移液枪加入稀释100倍的唾液,相对应的两支试管置于设定的温度下预温5min 。
取12支洁净试管,参照下表加入试剂:*6号管为对照组(比色时作为0号管),置于室温,且淀粉液用蒸馏水代替2.混合A 、B 管将1号A 管试剂迅速加入温度对应的B 管中(为了最大限度保证酶的量),此时为计时的起点(使用秒表),摇匀后放回对应温度继续水浴。
注意:转移A 管试剂前需将其摇匀。
3.时间控制然后每隔1min 或2min (时间自定)按上步操作依次把2、3、4、5、6号的A 、B 管混合 ,严格控制好时间。
4.中止反应准确反应13min ,向1号管加入2滴1M HCl 溶液,立即混匀,中止反应,按上一步的顺序和时间间隔依次对各管进行操作,并移至试管架。
后再各用2滴1M NaOH 溶液中和每管。
5.显色在每管中各加入2ml 0.03175g/L 碘液并混匀,观察现象。
6.比色若不同温度梯度间现象差别不明显,则进行比色,通过光密度值来比较。
【结果处理】记录现象(或比较吸光度值),做出合理分析。
【注意事项】严格注意时间的控制及各物质的添加量。
【思考题】 如果某同学(没有严格按照教案步骤)做出的实验结果为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70度,请分析他得出这样的结果的可能原因。
管号 1(0℃) 2(室温) 3(37℃) 4(50℃) 5(70℃) 6(室温) A PH6.8的缓冲液(ml ) 2 2 2 2 2 2 含NaCl的0.5%淀粉液(ml ) 2 2 2 2 2 用2ml的蒸馏水代替B 稀释100倍的唾液(ml )1 1 1 1 1 1实验(三)——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目的】了解PH对酶活性及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加深对酶特性的认识。
【实验原理】1.PH对酶活性影响的机理:PH影响酶活性中心的某些必须基团的解离,而这些基团往往仅在某一解离状态时才最容易同底物结合或具有最大催化活性;PH影响可解离基团的底物和辅酶的荷电状态,从而影响酶对他们的亲和力;PH还可以影响酶活性中心的空间构象,从而影响酶的活性。
2.本实验用唾液淀粉酶为材料来观察酶活性受PH的影响的情况。
淀粉在该酶的催化作用下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解,从而得到各种糊精乃至麦芽糖,少量葡萄糖等水解产物。
碘液与淀粉及其不同程度的水解产物反应呈现不同颜色,即淀粉(蓝色)、紫色糊精(紫色)、红色糊精(红色)、麦芽糖及少量葡萄糖(黄色)。
【仪器与试剂】仪器:1、冰箱2、电炉3、恒温水浴锅4、试管架及试管5、移液管架及移液管试剂:1、0.2M磷酸氢二钠溶液:称取35.61g含2个结晶水的磷酸氢二钠,用水定容至1L。
2、0.1M柠檬酸溶液:称取21.01g含一个结晶水的柠檬酸,用水定容至1L。
3、唾液淀粉酶:将唾液分别稀释10倍、50倍和100倍,得三种不同浓度的酶液、4、0.5%淀粉的0.5%氯化钠溶液:0.5g可溶性淀粉和0.5g氯化钠,溶于100ml 蒸馏水(需加热)。
5、0.1%淀粉液:0.1g可溶性淀粉,加到100ml蒸馏水中,加热溶解。
6、碘液:15g碘化钾和12.7g碘,加少许水使碘完全溶解后,再用水稀释至200ml。
7、1%氯化钠溶液。
8、0.1%硫酸铜溶液。
【实验步骤】(一)PH对酶活性的影响1、缓冲溶液的配制取六只洁净的三角烧瓶,按表1编号和加试剂:表1 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液的配制取六支洁净试管,编号后按表2操作:表2 pH对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处理】记录现象(或比较吸光度值),做出合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