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

合集下载

中新史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

中新史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四章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重点难点归纳】一、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1.19世纪下半叶的海外华文报刊(1)海外华文报刊的创办自1815年由传教士开始之后,发展十分缓慢。

最早的华文报刊出现于东南亚,19世纪50年代开始华文报刊开始在美洲出现。

这一批报刊主要有三种:①已知最早的《金山日新录》于1854年4月22日在华工比较集中的旧金山创刊,周刊由美国基督教会主办,发行人为威廉·霍华德。

该报内容有新闻、中西商业广告、国内外船期和货物行情等,具有浓重的新闻性和商业色彩。

仅出了几个月即告停刊。

②《东涯新录》于1855年1月4日在旧金山创刊,由基督教长老会牧师威廉·斯卑尔创办,中国留美学生李根担任华文编辑。

李氏被称为“美国第一位华人编辑”。

《东涯新录》初为双日刊,每星期出版三次,前两次用中文,后一次中英文合刊,几个月后改为中英文合刊的周报,出至1856年末停刊。

③1856年12月创刊的《沙架免度新录》,由旅美华侨、广东四邑人司徒源创办并任主编,是第一份旅美华侨自己创办的华文报纸。

初为日报,不久后改为周刊,以刊登与华人社会有关的新闻为主,于1858年停刊。

由于它是第一份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华文报纸,也可能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份华文日报,因此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2)19世纪70年代以后,海外华文报刊再度兴起。

这一时期出版的华文报刊,绝大多数诞生在美国和南洋地区。

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被迫取消禁止华工出国的法令,除华工外,还有一批商人和知识分子远涉重洋,他们成为日后华人社会的中坚力量。

①在美国创办的刊物主要有:《旧金山唐人新闻纸》、《唐番公报》、《文兴报》、《华人记录》、《金山新报》、《华英经报》、《华美新报》、《檀山新报》、《华夏报》等。

②南洋一带的主要报刊有:《日升报》、《叻报》、《星报》、《日新报》、《中兴日报》、《晨报》、《华报》、《岷报》、《槟城新报》、《益友新报》、《飞龙报篇》等。

第四章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四章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

《时报》



戍戌政变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也是重点创 建的舆论阵地。 1904.6.12-1939.9.1,上海,狄平子、罗普分任经理与主笔。 业务创新: 将粱在《新民丛报》上所创时事短评移植日报,评论与报 新报道紧密结合; 设“北京特约通信”专栏,聘黄远生写新闻通讯; 设周刊专版,聘专家任主编,轮流刊出; 1至6号字排版,新闻标题和新闻、评论的重点加圈点; 全张式版面模式




(1)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清政府统 治; (2)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4)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 国招致瓜分。
二、“新政”与国内新闻事业的发 展




(一)“慈禧新政”与清末民营新闻事业 的发展 (二)立宪派报刊活动的复苏与发展 (三)革命派报刊的进一步活跃
3.上海新老商业报纸

《中外日报》 前身1898.5.5《时务日报》 改革: 日出两张,双面印刷,四版,每版四栏, 首创“片面分栏,新闻分类” 重视新闻报道 政治:保守爱国主义


老牌民营报纸

改进经营 《申报》:史量才
《新闻报》:副刊《庄谐丛录》后改《快 乐林》
(二)立宪派报刊活动的复苏与发展
“苏报案”




起因:与宣传邹容的《革命军》密切相关,直接 导火索是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 的发表 经过:1903.6,从日回国邹容出版《革命军》, 《苏报》刊文对其加以大力介绍和鼓吹。 1903.6.29,刊登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 系》 结果:1904年5月21日,章太炎、邹容分别被判监 禁3年和2年,《苏报》永久停刊。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四章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一、不定项选择题1.最早的华文报纸出现在()。

A.东南亚B.非洲C.东亚D.北美洲【答案】A【解析】海外华文报刊的创办自1815年由传教士始之后,发展十分缓慢。

东南亚因为是华侨聚居地,因此最早的华文报纸在那里出现。

l9世纪40年代后期,随着大批“契约华工”被诱拐到北美加州的金矿做苦力,50年代开始,华文报刊开始在美洲出现。

2.“美国第一位华人编辑”指的是()。

A.康有为B.梁启超C.李大钊D.李根【答案】D【解析】华文报纸《东涯新录》(The Oriental)于1855年1月4日在旧金山创刊,由基督教长老会牧师威廉·斯卑尔)创办,中国留美学生李根(Lee Kan的译音)担任华文编辑。

李氏是第一批旅居美国的华侨知识分子,曾经在澳门马礼逊学校读书,与容闳同学,被称为“美国第一位华人编辑”。

3.19世纪70年代以后在美国创办的刊物主要有()。

A.《旧金山唐人新闻纸》B.《唐番公报》C.《华人记录》D.《华西申报》【答案】ABCD【解析】19世纪70年代以后,海外华文报刊再度兴起。

这一时期在美国创办的刊物主要有以下几种:《旧金山唐人新闻纸》为1874年7月15日创刊。

美国人创办,旅美华侨主编,周刊,声称以“欲华人多闻广见”为办报宗旨,分各货行情、来往船期、上海新闻、花旗薪闻、大埠新闻、羊城杂报新闻等栏。

《唐番公报》为1875年9月11日创刊,周刊,由旅美华侨黄卓(Chock Wong的译音)与美国人霍夫曼(J.Hoffman)联合创办,翌年旅美华侨林赞(Lira Dane的译音)接办后改名为《华番汇报》。

《华人记录》为1876年在旧金山创办。

《华西申报》为1883年在旧金山创刊。

4.有“南洋第一报人”之称的是()。

A.薛有礼B.叶季允C.张泽黎D.薛荣樾【答案】B【解析】《叻报》主笔一职则由原任职于香港《中外新报》的叶季允担任。

叶氏主持《叻报》笔政40年.以“惺噩生”为笔名,先后撰写过数百篇社论和评论,文笔流畅,立论新颖,开华侨风气之先,有“南洋第一报人”之称。

中国新闻史讲义之六:清末民初新闻事业

中国新闻史讲义之六:清末民初新闻事业

中国新闻史讲义之六:清末民初新闻事业第四章清末民初《清议报》:1898年由康有为、梁启超创刊于日本横滨,是变法失败后康、梁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报刊,梁启超为主编和第一撰稿人。

1901年因报馆失火而停办。

特点:①样式模仿《时务报》,但编辑水平比《时务报》有明显提高,栏目丰富,门类清楚。

②开设了中文报刊中的第一个时事短评专栏。

内容:①痛斥慈禧、荣禄、袁世凯等人,歌颂光绪皇帝,在保皇报刊中掀起了要求光绪归政的热潮。

②宣传维新,更明确地主张君主立宪。

《新民丛报》1901年《清议报》因报馆失火而停办后,梁启超于1902年创办《新民丛报》并自任主编及第一撰稿人。

内容:①阐述国民的权利与义务、国家与国民的关系等问题,大力鼓吹“民族御侮论”和“民权救国论”。

②介绍西方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的思想和学说。

③批判封建专制统治。

影响:①出版后立即风行海内外,成为保皇会最主要的言论阵地。

②“时务文体”这时也被称为“新民文体”,风靡报界和文坛。

积极: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学说的介绍和对提高民族素质的倡导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消极:在政治改革上是宣扬改良的。

后来梁启超政治态度大变,反对共和,《新民丛报》从此开始反对民主革命,宣扬“预备立宪”、“开明专政”等倒退言论,逐渐为爱国青年所厌弃。

《东方杂志》:1904年在上海创刊,清末时是一份大型文摘杂志,以启导国民为宗旨,主张“和平改革”。

设有内务、外交、财政、教育、实业等栏目,分门别类地摘选国内外报刊的文章。

后来不断改进,成为材料丰富、翔实的综合性杂志。

《时报》:1904年由保皇会创办于上海,是保皇会在国内的重要喉舌。

为和《申报》竞争,该报业务上锐意革新:①版式新颖。

②注意新闻时效和时事评论。

③大量刊载知识性强、品味较高的文学作品,受到知识阶层欢迎,很快成为上海的着名报纸。

《京话日报》:1904年创刊于北京。

该报以“开民智”为宗旨,以中下层市民为主要对象,报价低廉。

特点:①全用口语写作,但内容和简单启蒙的白话报刊不同,该刊热情宣传爱国,大胆揭批官府豪门,勇于为下层民众鸣不平,提倡社会公益事业。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第四章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1.试论述资产阶级各派别在海外创办的主要报刊的基本情况。

答:清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纷纷在海外创办各类报刊,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1)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海外创办的主要报刊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变成“保皇派”或“保皇党”。

自1898年至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保皇派在海外创办和控制的报刊有30多家。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在日本出版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

①《清议报》是戊戌政变后康、梁等人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的机关报,旬刊,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横滨创刊。

内容有评论、新闻、小说等,并开办了中文报刊上最早的时事短评专栏——“国闻短评”。

1901年12月21日,《清议报》停刊。

②1902年2月8日,梁启超创办《新民丛报》,该报是按照西方大型综合性杂志的模式创办起来的,半月刊,封面有一幅彩色的中国地图,并有重要内容的目录。

内容共分25个栏目。

《新民丛报》总的倾向是鼓吹保皇和君主立宪,最终于1907年8月悄然停刊。

(2)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海外创办的主要报刊从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到武昌起义这段时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逐步进入高潮的时期,也是革命派的办报活动空前发展的时期。

海外共出版革命或有革命倾向的报纸有60多种。

①《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1900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

由孙中山指派他的战友陈少白主持,报纸专载新闻和评论。

《中国日报》的主要宣传内容:一是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鼓吹反清革命;二是宣传天赋人权、自由、民主等资产阶级思想,赞美共和制度;三是与保皇派报刊进行论战。

该报于1913年8月被袁世凯在广东的代理人龙济光查封,共存在了13年零8个月。

②在《中国日报》的带动和孙中山的指导下,1905年同盟会成立前,粤港和南洋等地出版了很多革命报刊,其中比较著名的还有郑贯公创办的《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和《有所谓报》。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1)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1)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日报》不仅是宣传机关, 还是革命党南方党务军务的总机关,兼宣传与组织双 重功能。
《中》出版两月后,又出版约一年的《中国旬 报》,用广东民间喜闻乐见的粤讴、南音、班本等文 艺体裁,讽刺昏庸腐朽的清朝官吏。《中国旬刊》停 刊后,有关内容移入《日报》,改名《鼓吹录》,是 我国最早的副刊之一。 ► 《中国日报》的出版改变了资产阶级革命派早期的 宣传方式,并使革命的宣传从此进入了一个大众传播 的新阶段。

于是,1905年11月26日,同盟会的第一份机 关报《民报》在东京创刊。
《民报》是一份大型的时事政论性刊物, 它的宗旨是为革命运动建立理论基础。《民 报》发刊辞中第一次提出了“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从此《民 报》致力于这一主义的宣传。 ► 设有论说、时评、纪事等栏目,并以刊 登政论文章为主,此外还大量地介绍各国的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介绍西 方的各种新思潮,成为当时革命宣传的一面 鲜明的旗帜。
►陈 ►少 ►白
►陈 ►少 ►白
陈少白(1869-1934)原名闻韶,后改名白,字少白, 号夔石,广东新会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早期重要的报 刊活动家。与孙中山、尤列、杨鹤龄并称反清“四大 寇”。 ► 1888年入广州格致书院。1890年入香港西医书院, 与孙中山拜盟为兄弟。每于学课余暇,与孙中山、尤列、 杨鹤龄聚会于杨耀记,畅谈革命,无所忌讳。 ► 1895年参与组织香港兴中会,筹备广州起义,事败 与孙中山、郑士良逃亡日本,成立兴中会横滨分会。 1897年去台湾设立兴中会分会。 ► 1899年奉孙命回香港创办《中国日报》,宣传革命, 与保皇会刊论战。同时联络三合会、哥老会,与毕永年 等组织兴汉会,推孙为总会长。

《新民说》梁启超发表的代表作 长达11万字之多。

清末新闻事业的发展情况

清末新闻事业的发展情况

第二次办报高潮但戊戌政变后,各地报纸纷纷停刊,国人自办报刊走向低谷,“圣主幽囚,新政隳堕,内地报馆封禁无存。

天津、上海、澳门为权奸势力所不能及,巍然存者,仅二三焉。

”不过,报业很快恢复并加强了发展势头。

1901年1月,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实行“新政”,遂步放开报禁与言禁。

在经历了由戊戌政变所导致的发展低谷后,国人自办报刊很快恢复,掀起了报业扩展的第二次高潮。

这次办报的热潮一直持续到1912年,成为中国近代报业史上的重要时期。

一、海外保皇报刊的活跃:变法失败后,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被迫逃亡海外,他们以日本为基地,奔走于世界各华人聚居地区,短短几年,在世界各地广泛建立了“保皇会”,创办和控制了30多种报刊,将海外华文报刊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海外华人报刊的出现与初步发展:海外华文报刊的出版由来已久。

鸦片战争前在东南亚出版的《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等是最早的一批。

其后,从19世纪50年代到1998年,主要在美国和东南亚,先后出现过20多种华文报刊。

1854年的《金山日新录》——第一份以华人华侨为读者对象的华文报刊,也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纸;1856年的《沙架免度新录》——在美国出版的第一份由华侨自己创办的的华文报纸,也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日报;李根——美国第一位华人编辑;1875的《唐番公报》(《华番汇报》)是19世纪在美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华文报纸;1883年的《华美新报》是纽约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纸;2、海外保皇报刊:上述海外华文报刊大都多是宗教或商业性的,主办者有外国人也有华侨,这些报刊都以当地华人为读者对象,与中国国内的联系较少。

而保皇会在海外创办的控制的报刊,则有很强的政治性。

其中在日本和东南亚出版的,还大量发行到国内。

保皇会在海外创办和控制的报刊主要有:1898的《天南新报》——新加坡;1898年的《清议报》——日本横滨;1899年《文兴报》——美国旧金山;1900年的《新中国报》——檀香山;1902年《新民丛报》——日本横滨;1902年《东华报》——澳大利亚。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3)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3)




但总的来看,他办报的宗旨是: 是广民智,振民气, 争取中国的独立富强。 虽然梁启超所办的报刊,存在的时间部不很长,一殷 都只存在两三年,但他的办报目的却是很明确的,即办报 是为了救国。因此,才能具有持久的思想动力,才能艰苦 奋斗,为祖国的新闻布业献身。
二、办报的原则和报刊的作用
办报的原则一:衡量报刊“良否”的四条标 准

中国资产阶级的新闻思想,早在维新交法运动时期就已趋于 成熟,其主流思想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新闻思想。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和著名报人康有为、梁启超、 严复、谭嗣同等,都在他们撰写的奏折、著作、文章和信件中 阐述了自己的办报主张。
较之林则徐、王韬、郑观应等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 家,他们所论及的问题更广泛,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也更深刻。

所谓“思想新而正”

照他的看法,报馆之著述,贵在以语言文字开将来 之世界,若所讲都是些尽人皆知的东西,则与其阅报, 不如坐禅;若只是拾取前人的牙慧,则与其阅报,不如 看戏。 所以思想不可不新,但在现今万芽齐茁的世界上, 各种新思想混列,因此又必须“校本国之历史,察国民 之原质,审今后之时势,而知以何种思想为最有利而无 病,而后以全力鼓吹之,是之谓正。”
谭嗣同
谭嗣同在《湘报后叙》阐述的办报思想主要有两点: 一是报纸要“求新”成为“助新之具”。 二是报纸要代 民立言,成为“民史”、“民口”。 他说: “报纸,即民史也。被夫二十四家之撰 述„„要不过一姓之谱牒焉耳。”“不有报纸以彰民史, 其将长此汶汶暗暗以穷天,而终古为暗哑之民乎!”他又 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此周之所以亡也;不毁乡校, 此郑之所以安也;导之使言,谁毁谁誉,此三代之所以直 道而行也。”吾见《湘报》之出,敢以为乡民庆曰:诸君 何复忧乎?国有口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派即此前的保皇派 的办报活动,在20世纪初到清末这段时间, 以1906年清政府的“预备立宪”为界经历 了两个发展阶段。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进一步活跃
八国联军的入侵和《辛丑条约》的签 订,给中国带来了更为深重的灾难,也促 进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四、新式官报的出版与新闻出版法规的制颁
受近代化报刊发展的影响,中国古代 的旧式官报戊戌维新前后逐渐向新式的官 报转变。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896年到1902年,为新式官报 的萌芽时期。第二阶段从1902年《北洋官 报》的诞生到1911年,是近代新式官报的 大发展时期。
《商务官报》的宗旨:
(一)发表商部之方针 (二)启发商民之智识 (三)提倡商业之前途 (四)调查中外之商务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一节 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的 报刊活动 第二节 “新政”与国内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三节 新闻思想与新闻业务的发展
第一节 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 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
一、19世纪下半叶的海外华文报刊 海外华文报刊的创办自1815年由传教 士开始之后,发展十分缓慢。东南亚因为 是华侨聚居地,因此最早的华文报纸在那 里出现。
【学习思考题】
• 1.试论述资产阶级各派别在海外创办的主要报 刊的基本情况。 • 2.试论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报人和报刊活 动。 • 3.苏报案的基本情况。 • 4.1902年后中国本土报刊事业的发展状况。 • 5.试评析资产阶级各派别的新闻思想。 • 6.试介绍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新闻业务的进步情 况。
二、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海外、港澳的报刊宣传活动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 人士逃亡海外。1899年7月首先在加拿大创立了 保皇会(全称为“保救大清皇帝会”),随后又 陆续在南洋、欧、美、澳洲等建立了170多个分 支机构,从事保皇和君主立宪活动,被称为“保 皇派”或“保皇党”。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海外、港澳的报刊宣传活动 海外华文报刊中还有一支重要的力量,就是以 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报刊。以1905 年同盟会的成立为标志,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活 动分为两个阶段,即兴中会的阶段和同盟会的阶段。
第二节 “新政”与国内新闻事业的发 展
一、“慈禧新政”与清末民营新闻事业的发 展 1901年1月末,逃亡途中的慈禧以光绪 帝的名义发布上谕,顺应时势,实行改革。 改革的内容非常庞杂,涉及以下几个领域: 一是外交; 二是政治;三是军事;四是经 济;五是文化教育。
二、资产阶级立宪派报刊活动的复苏与发展
四、留日学生的办报活动
从1898年开始,中国向日本派遣留学 生。这以后,大量的青年知识分子怀着学 习先进科学技术和救国图存的想法,负笈 东渡,其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倾向于利 用激进手段变革社会,选择了革命的道路。
五、革命派与保皇派的大论战
清末十年是各种思想前驱们办报活动 的高潮,在这些报刊中,主张民主革命的 与主张保皇和君主立宪的两派报刊之间, 曾就一些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论战。
第三节 新闻思想与新闻业务的发展
一、资产阶级各派别的新闻思想
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在这一时期 内均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新闻思想。其中资 产阶级维新派的新闻思想比较成熟。
二、新闻业务工作的改进
辛亥革命时期,特别是第二次国人办 报高潮兴起后,新闻业务得到了前所未有 界早在1905年就已经意识到报 业联合的重要性。1905年3月13日的《时报》 曾发表文章,提出组建报业同业组织的主 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