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合集下载

4第四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4第四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价值所在。
• 李剑农:“言论界之骄子” • 林语堂:“中国新闻史上最伟大的人物” • 梁启超的新体散文在中国大地从上到下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其影响 梁启超 之大,是举世无二的。三说:“毛主席青年时代,喜欢自己找书 读,……有人送他两种书:一种是关于康有为的维新运动的,一种是 梁启超的《新民丛报》,他读了又读,重要的文章,都能够背诵。那 梁启超 时候,他崇拜康、梁,因为他们谈的,都是救国的问题,梁的文章又 写得好。” • 郭沫若 郭沫若在《少年时代》中则用诗一样的语言礼赞梁氏的文笔:“梁任 公在当时确实不失为一个革命家的代表。他是代表在中国的封建制度 被资本主义冲破了的时候,它负戴着时代的使命,标榜自由思想而与 封建的残垒作战。在他那新兴气锐的言论之前,差不多所有的旧思想、 旧风习都好像狂风中的败叶,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当时的有产阶 级的子弟——无论是赞成或反对,可以说没有一个没有受过他的思想 他的思想 或文字的洗礼的。” 或文字 • 严复:“梁任公笔下大有魔力,而实有左右社会之能。” • 梁启超 梁启超一生勤奋,各种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在将近三十六年而政治 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他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
第四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2010.8
第一节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报刊
一、保皇派报刊在国外 1、《清议报》 • 横滨创刊,保皇会海外第一个机关报,1898年12 1898 12 月23日创办,主编梁启超。出满100期后,报馆 23 100 发生大火,被迫停刊。 • 创办的宗旨:“维持支那之清议,激发国民之正 气”,“增长支那人之学识”,“交通支那、日 本两国之声气,聊其情谊”,“发明东亚学术, 以保存亚粹”。 • 内容:尊皇攘后。关于政治改良的宣传。
《民报》与《新民丛报》之论战

中国新闻史第四章

中国新闻史第四章

3、《民报》创刊及其与《新民丛报》的论战 《民报》(1905.11.26-1910.2)东 京 LOGO
LOGO
LOGO
《民报》曾把当时和《新民丛报》斗争的要点归纳为十二条,称为《民报)与(新民丛 报)辩驳之纲领》(《民报》第三期号外)。其中有: “一、《民报》主共和;《新民丛报》主专制。” “二、《民报》望国民以民权立宪;《新民丛报》望政府以开明专制。” “三、《民报》以政府恶劣,故望国民之革命;” “四、《新民丛报》以国民恶劣,故望政府以专制。” “五、《民报》主张政治革命,同时主张种族革命;《新民丛报》主张政府开 明专制,同时主张政治革命。” “六、《民报》以为,国民革命自颠覆专制而观,则为政治革命,自驱除异族 而观,则为种族革命;《新民丛报》以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不能相容。” “七、《民报》以为,政治革命必须实力;《新民丛报》以为,政治革命只须 要求。” …… “十一、《民报》以为,革命所以求共和;《新民丛报》以为,革命反以得专 制。” “十二、《民报》鉴于世界前途,知社会问题必须解决,故提倡社会主义;《 新民丛报》以为,社会主义不过煽动乞弓流民之具。”
LOGO
• 2、“苏报案”(《苏报》1896-1903)

三阶段: 胡璋阶段:1896-1900,内容:市 井琐事与社会新闻,声名不佳 陈范阶段:1900-1902,宣传改 良与保皇 陈范、章士钊阶段:支持革命
起因: 与《苏报》宣传邹容的《革命军》密切相关, 直接导火索是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 关系》一文的发表
• 此四者,实惟我《清议报》之脉络之神髓,一言 以蔽之曰,广民智、振民气而已。 …… • 《清议报》之在中国,其沧海之一栗乎!《 清议报》之在世界,其大千之一尘乎! 虽然, 其寿命固已亘于新旧两世纪,无舌而呜;其踪迹 固已遍于纵横五大洲,不胚而走。 今请与阅报 诸君一为戏言,斯亦可谓文字界中之得天最厚者 耶?且勿具论。要之,《清 议报》时代,实为 中国与世界最有关系之时代,读者若能研究此时 代之历史,而有所心 得,有所感奋,则其于天 下事,思过半矣。 ……

辛亥革命和中国的新闻业

辛亥革命和中国的新闻业

辛亥革命和中国的新闻业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要政治变革,它不仅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也为中国的广泛现代化改革和开放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新闻业也经历了重大变化,这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和民主化进程有着深刻影响。

在清朝时期,新闻业受到国家的严格控制,中国的媒体局限于只能向人民宣传官方政策和官方声音,没有同时向民众提供多方面的信息和观点的传媒,这一情况在辛亥革命之后得到了改善。

新闻业得到了更为广泛、自由的发展,成为了表达各种观点、促进民主化进程、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

辛亥革命期间,中国的新闻业经历了许多改变和发展。

革命家和民主派的组织,以及一些外国新闻机构增加了对中国时间的报道,这为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帮助中国人民开拓了解世界的视野。

各种新闻和时事杂志、报纸不断涌现,包括《民报》、《申报》、《时务报》等。

这些新闻媒体为人们提供了与时俱进的信息、动态和观点,也大大促进了新思想、新文化和新理念的发展。

随着辛亥革命的推进,新闻从一个政府官方的手段,变成了广泛的媒介。

它们提供了不同的角度、信息和声音,建立了一个更为广泛的知识体系,这也有助于中国人民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国家和世界上发生的事情。

除了报道政治和经济事件,新闻业还报道了文化、科技和艺术等各个领域的进展和变化,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教育化进程。

辛亥革命后,中国新闻业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自由、透明的媒体业。

新闻记者被赋予了更多的市民权利,他们不仅能够报道大量的新闻事件,也能够向政府和其他机构行使监督职能。

这一转变也为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一个更为广泛的参与和表达机会。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新闻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翻开了中国民主化和现代化的历史篇章。

综上所述,辛亥革命对中国的新闻业和中国整个社会带来了重大的变化。

这场革命为中国现代中央和民主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打开了中国新闻业的进一步发展之路。

通过这些变化,中国新闻业成为一个重要的媒介,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更丰富、准确和多样的信息,并为社会的进步、改革和民主进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中国新闻事业史》精要(二)

《中国新闻事业史》精要(二)

《中国新闻事业史》精要(二)
四、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早期的宣传活动(1894~1905兴中会成立到同盟
会前夕)
1894年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主要靠少数几个人的演讲游说,翻印具有反满思想的小册子和译印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的着作,进行
革命宣传(效果不佳。

因中国资本主义因素还弱,资社会基础弱,维新思想深,许多人对清有幻想,宣传反应不大,直到《中国日报》创刊才改观)。

当时的革命党人以主要精力组织武装起义,还没有创办自己的正式机关报,只
有在檀香山出版的《隆记报》为兴中会会员所掌握,海内外的大部分舆论阵
地为改良派所占领。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兴起1900(1905~1911同盟会成立到辛亥
革命爆发)
1900年1月25日兴中会第一个机关报《中国日报》在香港创刊。

孙中山
参与了《中国日报》的筹备工作。

《中国日报》的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陈少白。

《中国日报》早期的宣传内容及其所起的作用(1)宣传留学生的革命活动。

2)报道革命党人的活动。

3)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政府官员的卖国罪行。

4)呼吁反帝救亡和对保皇势力展开论战。

初创与康梁友好,后攻击孙。

1902。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版)章节题库(辛亥革命前后的新闻事业)【圣才出品】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版)章节题库(辛亥革命前后的新闻事业)【圣才出品】

第四章辛亥革命前后的新闻事业一、名词解释1.《中国日报》(1900年1月创刊)[复旦大学2009年研;南京师大2006年研] 答:《中国日报》(1900年1月创刊)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1900年1月25日创刊于香港,由孙中山亲自操办并确定报刊名称,陈少白担任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

它的宣传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揭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②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介绍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鼓动人民争取民主权利;③对义和团的反侵略反帝活动表示支持,热情歌颂起义志士的革命精神;④与保皇派报刊进行论战。

它不仅是革命党人的宣传舆论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多次武装起义的策划、组织和联络工作,就是在报馆内进行的。

辛亥革命后,迁至广州出版,1913年8月被袁世凯在广东的代理人龙济光查封。

2.《时报》答:戊戌政变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

《时报》为大型日报,1904年6月12日创刊于上海。

该报是在康梁的直接筹划下创办的。

它标榜其主张适合于时,随时而变。

着力于报刊业务改革,现在一般报纸通用的对开分为4版、两面印刷的版式是《时报》首创的。

3.《大公报》答:创刊于1902年6月17日。

创办人英敛之。

创办的目的在于冲破封建顽固势力禁锢,运用西方学术观点,对读者进行思想启蒙。

以“敢言”著称。

它敢于揭露封建顽固派的弊政,赢得不少读者,销量可观。

《大公报》到1949年1月停刊,历时47年,是我国历史悠久且具有广泛影响的一份时事政治性日报。

4.《京话日报》答:1904年8月16日创刊于北京。

这是一份以市民为读者对象的小型日报。

其创办者为彭翼仲。

京话日报》猛烈抨击官场腐朽,鼓吹反帝爱国、社会改良和君主立宪。

《京话日报》销量相当可观,最多时达1万多份,是北京历史上第一份销量逾万份的报纸。

5.《新民丛报》答:《新民丛报》是改良派在戊戌政变后最重要的机关报和宣传阵地,于1902年2月8日在日本横滨创刊。

中国新闻传播史05

中国新闻传播史05

(2)《苏报》
1896年6月 上海 胡璋 4 内容情况 原为市民报, 1900年陈范任馆长后 走上进步道路; 1903年章士钊任主 编后大量发表章太炎、邹容、蔡元 培撰写的革命文章。
5 著名历史事件——“苏报案”
(3)《大陆》 1902年 上海 戢翼翚 * 革命派在国内的第一份报刊。 (4)留日学生报刊 1 《开智录》 1900 横滨 郑贯公 2 《译书汇编》 1900 东京 戢翼 翚、杨廷栋等
3 《国民报》 1901 东京 秦力山等
第二节
同盟会成立后“两派”的报刊论
一、背景

1、各地革命党人频繁发动武装起义
2、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 性质:以海外华人为主的一个
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 时间地点: 1905年8月 东京
4 领导人:孙中山、黄兴
5 纲领:三民主义、十六字纲领
二、这一时期最具影响力的革命派 报纸——《民报》
3 创办地:日本横滨 4 创办人:梁启超 5 内容: a. “开民智,造新民”; b. 大量宣传西方各学科学说。
(3)《时报》 1904年12月 上海 康梁 * 是维新派戊戌变法后在国内创办 的第一份机关报。
4 《大公报》 1902 天津 英华(敛之)
5 《京话日报》 1904 北京 彭翼仲
二、革命派报刊 1、背景
1 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2 《大清报律》等报禁的解除 3 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出现 2、内容与特点
第三节 革命派的办报思想和 辛亥革命前后办刊业务的发展
一、革命派的办报思想 1、为革命而办报,十分重视报纸在政治 斗争中的作用。 2、注重报刊形成、影响舆论的功能。 3、不讳言报纸的党派性。 4、讳言报纸的阶级性,宣扬报纸的国民 性。

中国新闻史第四章

中国新闻史第四章

LOGO
• 若纯从“道理”上说,立宪派无疑更有“道理”。然而,它的理论 前提是清政府在压力下必能“让步”,实行立宪。 • “革命党者,以扑灭现政府为目的者。而现政府者,制造革命党之 一大工场也” ——梁启超:《现政府与革命党》
LOGO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大发展
1、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出现 A、上海的革命派报刊 《中国女报》(1907.1,仅出版两期)秋瑾 《神州日报》(1907.4.2-1908.6.20)这是于右任办 的第一份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 型日报。该报不用光绪年号,而用干支和公元。办 了80天,报馆被焚。 “竖三民” 《民呼日报》(1909.5.15-9.8被查封)“大声疾呼, 为民请命”。 《民吁日报》(1909.10.3-11.19)“长吁短叹” 《民立报》(1910.10.11-1913)
• 此四者,实惟我《清议报》之脉络之神髓,一言 以蔽之曰,广民智、振民气而已。 …… • 《清议报》之在中国,其沧海之一栗乎!《 清议报》之在世界,其大千之一尘乎! 虽然, 其寿命固已亘于新旧两世纪,无舌而呜;其踪迹 固已遍于纵横五大洲,不胚而走。 今请与阅报 诸君一为戏言,斯亦可谓文字界中之得天最厚者 耶?且勿具论。要之,《清 议报》时代,实为 中国与世界最有关系之时代,读者若能研究此时 代之历史,而有所心 得,有所感奋,则其于天 下事,思过半矣。 ……
LOGO

《中国日报》特点:不仅是革命党人的 舆论宣传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 ,这种既是舆论机关又是联络机关的组织 形式,后为多家革命派的报馆所继承。
LOGO
• 留日学生报刊 《开智录》 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个具有革命倾向的刊物,留日 学生团体开智会的机关刊物。1900.11,由郑贯公、冯 自由、冯斯栾创办,郑贯公主编。 以“开通民智”为宗旨,印刷、发行要依附《清议报》, 内容和《清议报》相似,后有革命倾向,改铅印

4辛亥革命前后的新闻事业

4辛亥革命前后的新闻事业

五、于右任及其四份报刊
• 字伯循,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政 治活动家,有影响的报刊活动 家。 • 《望大陆歌》:“葬我于高山 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 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 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 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 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一)《神州日报》
• 1907年4月2日,80天 • “唤起中华民族之祖国思 想,激发潜伏之民族意识” • 性质:革命派第一份现代 大型日报 • 宣传特点: 不明言革命,言论谨慎 主张“有闻必录”
一、英敛之与《大公报》
• 1902年天津创刊—至
今香港版仍在版;
• 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
中文日报。
(一)办刊宗旨:新的思想启蒙
• “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 同胞聪明”
(二)报刊特点:
1、“敢言”: “知无不言” 2、注重报纸内容的严肃性:重视评论 w “有益于国是民依、有裨于人心学术” 3、敢于为穷苦人说话 • 《附件》专栏:用通俗白话写思想评论 文稿 4、要求民族独立,反对外国侵略。
六、武汉的重要革命报纸
(一)《大江报》
• 1911年1月3日,詹大悲 ; • 大江报案:著名时评《亡中 国者和平也》、《大乱者救 中国之妙药也》; • 意义:吹响武昌起义号角 。
2、《大汉报》
• 1911年10月15日,胡 石庵 ; • 武昌起义后“民国之 第一张报纸” 。
§2、方兴未艾的改良派报刊活动
§3、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大论战 ——《民报》和《新民丛报》
一、经过:
(一)初期
《民报》
宜“ 改思 创黄 民” 主 政《 体论 》中 国 汪 精 卫 《 民 族 的 国 民 》
《新民丛报》
失革梁 》命启 与超 政: 治《 革申 命论 之种 得族 梁 启 超 《 开 明 专 制 论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创办于天津, 《大公报》:1902年创办于天津,由英敛之(英华)主 大公报》 年创办于天津 由英敛之(英华) 该报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持。该报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2-1916,由英敛之主持,是张宣传改 - 第一阶段 ,由英敛之主持, 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以敢言、严肃、 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以敢言、严肃、非牟利 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 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 第二阶段1916-1926,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接 - 第二阶段 ,由王郅隆接办, 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 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 第三阶段1926-1949,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 - 第三阶段 ,由新记公司接办, 中国新闻史上最著名的日报。 年由吴鼎昌、 中国新闻史上最著名的日报。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 年由吴鼎昌 胡政之、 张季鸾合作创办,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 张季鸾合作创办,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 办报方针。 办报方针。 第四阶段1949-现在,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 -现在, 第四阶段 纸。 目前, 大公报》的香港版仍在出版, 目前,《大公报》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已成为我 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第二节 戊戌政变后的改良派报刊
一、《清议报》 清议报》 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在海外创立保皇会, 开展办报活动,宣传保皇立宪的思想,最有影响的是 《清议报》和《新民丛报》。清议报》 《清议报》:1898年在日本横滨创刊,梁启超主编,以 时事评论为主,维新派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机关报。 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为宗旨,内容:一是 要求“尊皇攘后”,归政光绪,二是宣传君主立宪。 特点与意义: 特点与意义: 稿件编排分门别类,丰富多样:评论、新闻、小说 等;
二、同盟会阶段 民报》 《民报》: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革命派在海外的主要 宣传阵地。1905年创刊于东京,是一个大型时事性政论 月刊,设有论说、时评、谈丛、选录等栏目。胡汉民、 汪精卫、章太炎、陈天华等参与编撰,孙中山撰写的发刊 词中提出了“三民主义”。 办刊宗旨:宣传“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 宣传内容: 以排满为中心的民族主义; 以建立共和政体为中心的民权主义 宣传以土地国有、平均地权为中心的民生主义 大量报道各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 介绍西方新文化和新思潮。
“苏报案” 苏报案” ①起因:1903年陈范聘请爱国学生章士钊 担任《苏报》主笔,章明确提出了“第一排满, 第二排康”的办报方针。《苏报》设 “学界风 潮”和 “舆论商榷”两个专栏,用来报道学生 运动和大造革命舆论。 1903年6月,《苏报》向读者推荐邹容《革 命军》、发表章士钊《读 革命军 》、章太炎 《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痛斥康有为“只可 行立宪,不可行革命”的主张,更以轻蔑口吻直 呼光绪其名,说他和慈禧皆“汉族公仇”,言论 激烈。
论战的意义: 论战的意义:
a 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使三民主义逐步 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深入人心。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深入人心。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b 为辛亥革命作了组织上的准备,许多改良派的支 为辛亥革命作了组织上的准备, 持者转变立场加入同盟会。 持者转变立场加入同盟会。 c 促进了革命派报刊的发展。 促进了革命派报刊的发展。
苏报案” 三、 “苏报案”和国内革命派报刊 1.《苏报》和“苏报案”: 《苏报》 苏报案” 《苏报》三个阶段: 苏报》三个阶段: 年由胡璋创于上海, ①1896年由胡璋创于上海,文字低劣; 年由胡璋创于上海 文字低劣; ②1899年,由陈范买下,倾向变法改革; 年 由陈范买下,倾向变法改革; ③1902年,与革命性学校爱国学社合作,由学社 年 与革命性学校爱国学社合作, 师生每日为《苏报》撰写论说,开辟“ 师生每日为《苏报》撰写论说,开辟“学界风 成了革命党人的言论机关, 潮”,成了革命党人的言论机关,后聘章士钊 为主笔, 第一排满,第二排康” 为主笔,以“第一排满,第二排康”为办报方 针。
清末“新政” 第四节 清末“新政”与新闻事业的发 展、“慈禧新政”后报业发展 慈禧新政” 一
年由彭翼仲创办于北京, 《京话日报》:1904年由彭翼仲创办于北京,以中下层 京话日报》 年由彭翼仲创办于北京 市民为对象,用通俗的北京话出版,目的有二,一是 市民为对象,用通俗的北京话出版,目的有二, 开发民智” “开发民智”,一是建立一个能够为中国人说话的舆 论阵地。 论阵地。 重视服务读者;宣传反帝爱国思想; 重视服务读者;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敢于冲撞权 大胆揭露官府积弊。后被清廷以莫须有罪名查封。 贵,大胆揭露官府积弊。后被清廷以莫须有罪名查封。 年创于上海, 《东方杂志》:1904年创于上海,上商务印书馆主办, 东方杂志》 年创于上海 上商务印书馆主办, 宗旨为“启导国民,联络东亚” 主张“和平改革” 宗旨为“启导国民,联络东亚”,主张“和平改革”。 1948年停刊,是中国近现代出版时间最长的大型综合 年停刊, 年停刊 性学术期刊。 年复刊名为《 性学术期刊。1999年复刊名为《今日东方》。 年复刊名为 今日东方》
所设《国闻短评》栏是中文报刊最早时事短 评专栏。成为报纸“时评”的起源。 最先使用了“记者”、“党报”、“机关 报”等新闻名词。 新民丛报》 二、《新民丛报》 1902年梁启超在横滨创办,大型综合性杂 志。主编梁启超,宗旨是“开民智”、“造新 民”,曾连载《新民说》。成为保皇会最主要 的言论机关。 鼓吹保皇立宪,在与《民报》的笔战中惨败。 内容丰富,编辑严谨,印刷精美。“中国报 界前此未有”
第四讲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一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兴起 第二节 戊戌政变后的改良派报刊 第三节 《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 第四节 清末“新政”与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五节 新闻思想与业务的发展
第一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兴起
一、兴中会阶段 (一)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 ——《中国日报 》 《 我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的机关报,中国 最早的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刊。1900年在香港创办, 孙中山亲自筹划。陈少白担任社长兼总编辑。既是舆 论机关又是革命活动联络机关。 《中国日报》早期宣传内容: ①控诉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鼓吹反清革命; ②宣传天赋人权、自由、民主思想,赞美共和制度; ③与保皇派报纸进行论战。
论战内容: 内容: 内容 第一,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满清统治。这是 整个论战的中心。 第二,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建立共和政体。 第三、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第四、革命会不会引起列强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 结果: 结果: 以改良派的失败和《民报》的大获全胜而告终。 《新民丛报》失败的原因: 第一、《民报》坚持的革命道路比《新民丛报》坚 持的改良道路更符合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二)、郑贯公的报刊活动: )、郑贯公的报刊活动: 郑贯公的报刊活动 郑贯公:近代著名报人。早年发起出版中国留日学 生的第一个具有革命倾向的刊物《开智录》,曾 协助梁启超任《清议报》助理编辑,后任《中国 日报》记者。在香港先后创办《世界公益报》、 《广东日报》、《有所谓》等革命报刊。 《世界公益报》:创于1903,郑贯公主编,号召 世界公益报》 创于 推翻满清统治,恢复汉人天下,言论激进。 《广东日报》:创于1904,郑贯公主编,自称以 广东日报》 创于 “发挥民族主义,提倡革命精神”为宗旨,主张 以暴力手段实现民主共和。 有所谓报》 《有所谓报》:创于1905,通俗小报,以“开智 社”的名义发行,总编辑郑贯公。内容分庄重诙 谐两部分,言论更为激烈。
影响及意义:
受到国内外同盟会员和同情革命的知识分子 的热烈欢迎,最高发行量达到17000份。 壮大了革命派的声势和同盟会的队伍,成为进 步舆论的中心;但其宣传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过 分强调排满而陷入了狭隘的民族主义。
三、革命派报刊的重要力量——留日学生报刊 革命派报刊的重要力量 留日学生报刊 开智录》 《开智录》:1900年开智会创办的机关刊物,郑贯 公主编。郑贯公、冯樊龙、冯斯栾三人创办,分别 用“自立”、“自由”、“自强”为笔名,宣传西 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人称“三自”。以“文 字浅显,立论新奇”受到欢迎。
二、立宪派的报刊活动
年创于上海。 《时报》:1904年创于上海。梁启超参与筹办和撰稿, 时报》 年创于上海 梁启超参与筹办和撰稿, 狄楚青主编。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 狄楚青主编。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新闻业务上锐意革 注重新闻时效和时事评论,受到知识阶层的欢迎, 新,注重新闻时效和时事评论,受到知识阶层的欢迎, 成为当时上海著名报纸。 成为当时上海著名报纸。 《时报》对报刊业务的改革: 时报》对报刊业务的改革: 配合当天重大新闻,发表篇幅短、 ①配合当天重大新闻,发表篇幅短、时效性强的时事 短评; 短评; 首创报纸专题周刊; ②首创报纸专题周刊; 北京特约通信”专栏,聘黄远生任驻京记者; ③设“北京特约通信”专栏,聘黄远生任驻京记者; 首先采用1 号铅字排版, ④首先采用1至6号铅字排版,新闻标题和评论中的主 眼加圈点识别,版面编排“务求醒目” 眼加圈点识别,版面编排“务求醒目”; 首创对开版式,将一张报纸分为一、 ⑤.首创对开版式,将一张报纸分为一、二、三、四 版,两面印刷,彻底摆脱书册式报纸的形式。 两面印刷,彻底摆脱书册式报纸的形式。
《中外日报》:汪康年创办,“版面分栏,新闻分 中外日报》 汪康年创办, 版面分栏, 的编辑手法。 类”的编辑手法。 《申报》:1912年,史量才独资经营,聘张竹平 申报》 年 史量才独资经营, 任经理,改革:设立广告推广科, 任经理,改革:设立广告推广科,聘用专职广告设 计人员;重视发行,快速传递。 计人员;重视发行,快速传递。 《新闻报》:以经济新闻为主,以工商界为读者对 新闻报》 以经济新闻为主, 加强新闻队伍建设:专职记者、通讯员、 象,加强新闻队伍建设:专职记者、通讯员、北京 常驻记者、建通讯网;副刊《快活林》 常驻记者、建通讯网;副刊《快活林》注重趣味通 注重经营管理,报纸企业化。 俗;注重经营管理,报纸企业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