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中国新闻传媒的兴起与影响
从个体角度论中国近代新闻史上三次办报高潮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影响

新闻史学习阶段成果姓名:***学号:**********班级:广电三班指导教师:刘聪老师2013 .12.14从个体角度看中国近代史上新闻事业的三个高潮对自身发展的影响霍南南(广电3班1211340301 )【摘要】历史的人的历史,本文从康梁、上海帮、北大的角度去阐释中国新闻近代史上的三次高潮,从一个较小的切角看一段特殊的历史,从一个实体中看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以期从中发现一点有益之处。
【摘要】历史的人的历史,本文从康梁、上海帮、北大的角度去阐释中国新闻近代史上的三次高潮,从一个较小的切角看一段特殊的历史,从一个实体中看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以期从中发现一点有益之处。
Summary:History is human history, this article from Kang and Liang, Shanghai Gang, Peking perspective to expla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journalism - Three climax modern history, from a smaller Cutaway watch a special history, seen from a history and physical relation to reality, in order to benefit from the Department found that.【关键词】中国新闻史,康有为梁启超,上海报业,北大,Key word :Chinese journalism history, Kang Liang, Shanghai newspaper, Peking University,正文中国近代的新闻事业大致经历了三个高潮阶段,国内新闻界将其分为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五四运动时期。
笔者以为该分法侧重于宏观叙事,但须知历史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单位如,组织、个人构成的,所以,本文以个体和组织的角度来看这段历史——从史观上讲有点类似英雄史观,但范畴明显更大一点——希望能发现个体对历史的影响。
论晚清电报兴起与近代中国新闻业的发展_邓绍根

论晚清电报兴起与近代中国新闻业的发展邓绍根摘要:随着世界电报潮流的兴起,电报知识首先成为近代中国报刊传播介绍的内容,电报新闻成为近代报道的重要信息。
上海至欧洲海底电报线的修通,催生了近代中国新闻通讯业。
《字林西报》和《申报》等近代报刊的电传新闻揭开近代中国新闻电讯时代序幕,推动近代中文报纸发行号外,极大提高了新闻时效和新闻业务水平。
新闻界为争取新闻电报减价进行了持续不懈的斗争,促使近代中国新闻业迈入新闻电讯时代。
晚清电报的兴起与近代中国新闻业在中国近代化的转型中互相促进。
关键词:晚清;电报;新闻业;报馆;报纸中图分类号:G21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019(2013)04-0073-08基金项目:暨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暨南启明星计划,12JNQM015);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2CXW007);教育部社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12JJD860008)作者简介:邓绍根,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广东广州510632)。
在近代,电报既指用电信号传送电码、文件、图表、照片等的通信方式,又指利用电报设备传递的文字信息。
电报的发明,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它开创了现代通讯的新纪元,成为改变人类文明的伟大发明之一。
电报传入中国,既是晚清变局的一大表征,又日益向社会其他领域潜进,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转型的重要推动力,促进了近代中国政治、军事、社会、文化教育和思想观念的重要变化。
这吸引了许多研究者以“技术传播与社会变迁”视角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如孙藜《晚清电报及其传播观念》、马伯庸和阎乃川《触电的帝国:电报与中国近代史》等。
新闻业作为近代中国的新兴事业,晚清电报的兴起对其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一些学者也对此进行了关注,如陈昌凤《电传新闻对中美新闻叙事结构的影响》、刘磊《电报与近代中国报业》、夏维奇《清季报刊新闻电讯发展述论》等都对该问题的某一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均未能全面系统地对晚清电报兴起和近代中国新闻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史五六章

第四章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一、自由新闻体制的建立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后,武汉革命党人立即在其控制区,按言论出版自由理念,创建自由新闻体制。
11月9日,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颁布《鄂州约法》规定:“人民自由言论著作刊行并集会结社”,只有在“有认为增进公益,维持公安之必要,或非常紧急必要时得以法律限制之。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鉴于《大清报律》废除后报刊出版无章可循,由此制定《中华民国暂行报律》。
基本内容是:①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②“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③“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1912年3月11日颁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则将“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写入国家根本大法。
二、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与政党报刊的蜂起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武昌起义后半年,全国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多家。
1912年2月至10月的8个月期间,在北京注册的新报纸就有89家之多。
1912年至1918年间,中国新创立的通讯社甚至还超过了二十家!而这些新创立的报刊中,其绝大部分为党报性质。
政权机构机关报:四川都督府《都督府政报》、云南都督府《云南政治公报》政党机关报:国民党《湖南民报》、共和党《群报》民国新贵资产阶级政客为自己鼓吹:尹昌衡成都《西方报》、谭延闿武汉《国民日报》知识分子:章士钊上海《独立周报》黄晦闻广州《天民日报》争取妇女参政商业报纸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我国新闻界出现短暂的繁荣,有人称它为“报界的黄金时代”。
同盟会——国民党系统报刊:北京的《亚东新报》《中央新闻》;上海有《民立报》、《天铎报》、《大陆报》、《太平洋报》《民国西报》、《中华民报》《国民新闻》等;天津《民意报》、《国风报》等。
共和党——进步党系统报刊:上海《时事新报》、《大共和日报》北京《国民公报》天津《庸言》小政党、政治团体报刊自由党上海《民权报》戴季陶、何海铭主编“以暴易暴,惨无人道,欲真共和,重在改造”“报馆不封门,不是好报馆;主笔不入狱,不是好主笔”“横三民”民国成立后,“政党政治”风起云涌,短时间内全国出现大小政党达惊人的300多个!为宣扬各自政治主张,他们纷纷创立新报刊。
中国新闻传播学发展史

中国新闻传播学发展史一、引言中国新闻传播学是中国近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学科之一,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媒体的兴起,中国新闻传播学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本文将从中国新闻传播学的起源、发展阶段和主要成就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起源中国新闻传播学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的时期,社会变革和媒体发展成为推动新闻传播学兴起的重要因素。
1919年,北京大学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系,这标志着中国新闻传播学的正式诞生。
此后,中国新闻传播学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三、发展阶段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 初期阶段(1919年-1949年)在这一阶段,中国新闻传播学主要关注新闻传播的技术和实践问题。
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新闻报道的规范、新闻编辑的方法和新闻传播的技术手段等方面。
此时的中国新闻传播学还受到西方传媒理论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的理论框架。
2. 建国初期阶段(1949年-1978年)在这一阶段,中国新闻传播学受到了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开始强调新闻传播的社会责任和服务大众的功能。
研究重点主要放在新闻舆论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和新闻媒体的组织管理等方面。
同时,中国新闻传播学也开始研究国际传媒理论,与国际学术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3. 改革开放阶段(1978年-2000年)改革开放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在这一阶段,中国新闻传播学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开始关注媒介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效果的评估。
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媒体融合、传媒产业、新闻媒体经营等方面。
此外,中国新闻传播学也开始关注公共传播、网络传播和国际传播等新兴领域。
4. 当代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新闻传播学面临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挑战。
在这一阶段,中国新闻传播学开始关注全球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问题,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全球传媒治理、跨文化传播和媒介素养等方面。
同时,中国新闻传播学也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国际学界共同研究全球传媒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辛亥革命和中国的新闻业

辛亥革命和中国的新闻业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要政治变革,它不仅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也为中国的广泛现代化改革和开放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新闻业也经历了重大变化,这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和民主化进程有着深刻影响。
在清朝时期,新闻业受到国家的严格控制,中国的媒体局限于只能向人民宣传官方政策和官方声音,没有同时向民众提供多方面的信息和观点的传媒,这一情况在辛亥革命之后得到了改善。
新闻业得到了更为广泛、自由的发展,成为了表达各种观点、促进民主化进程、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
辛亥革命期间,中国的新闻业经历了许多改变和发展。
革命家和民主派的组织,以及一些外国新闻机构增加了对中国时间的报道,这为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帮助中国人民开拓了解世界的视野。
各种新闻和时事杂志、报纸不断涌现,包括《民报》、《申报》、《时务报》等。
这些新闻媒体为人们提供了与时俱进的信息、动态和观点,也大大促进了新思想、新文化和新理念的发展。
随着辛亥革命的推进,新闻从一个政府官方的手段,变成了广泛的媒介。
它们提供了不同的角度、信息和声音,建立了一个更为广泛的知识体系,这也有助于中国人民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国家和世界上发生的事情。
除了报道政治和经济事件,新闻业还报道了文化、科技和艺术等各个领域的进展和变化,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教育化进程。
辛亥革命后,中国新闻业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自由、透明的媒体业。
新闻记者被赋予了更多的市民权利,他们不仅能够报道大量的新闻事件,也能够向政府和其他机构行使监督职能。
这一转变也为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一个更为广泛的参与和表达机会。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新闻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翻开了中国民主化和现代化的历史篇章。
综上所述,辛亥革命对中国的新闻业和中国整个社会带来了重大的变化。
这场革命为中国现代中央和民主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打开了中国新闻业的进一步发展之路。
通过这些变化,中国新闻业成为一个重要的媒介,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更丰富、准确和多样的信息,并为社会的进步、改革和民主进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中国新闻史讲义之六:清末民初新闻事业

中国新闻史讲义之六:清末民初新闻事业第四章清末民初《清议报》:1898年由康有为、梁启超创刊于日本横滨,是变法失败后康、梁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报刊,梁启超为主编和第一撰稿人。
1901年因报馆失火而停办。
特点:①样式模仿《时务报》,但编辑水平比《时务报》有明显提高,栏目丰富,门类清楚。
②开设了中文报刊中的第一个时事短评专栏。
内容:①痛斥慈禧、荣禄、袁世凯等人,歌颂光绪皇帝,在保皇报刊中掀起了要求光绪归政的热潮。
②宣传维新,更明确地主张君主立宪。
《新民丛报》1901年《清议报》因报馆失火而停办后,梁启超于1902年创办《新民丛报》并自任主编及第一撰稿人。
内容:①阐述国民的权利与义务、国家与国民的关系等问题,大力鼓吹“民族御侮论”和“民权救国论”。
②介绍西方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的思想和学说。
③批判封建专制统治。
影响:①出版后立即风行海内外,成为保皇会最主要的言论阵地。
②“时务文体”这时也被称为“新民文体”,风靡报界和文坛。
积极: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学说的介绍和对提高民族素质的倡导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消极:在政治改革上是宣扬改良的。
后来梁启超政治态度大变,反对共和,《新民丛报》从此开始反对民主革命,宣扬“预备立宪”、“开明专政”等倒退言论,逐渐为爱国青年所厌弃。
《东方杂志》:1904年在上海创刊,清末时是一份大型文摘杂志,以启导国民为宗旨,主张“和平改革”。
设有内务、外交、财政、教育、实业等栏目,分门别类地摘选国内外报刊的文章。
后来不断改进,成为材料丰富、翔实的综合性杂志。
《时报》:1904年由保皇会创办于上海,是保皇会在国内的重要喉舌。
为和《申报》竞争,该报业务上锐意革新:①版式新颖。
②注意新闻时效和时事评论。
③大量刊载知识性强、品味较高的文学作品,受到知识阶层欢迎,很快成为上海的着名报纸。
《京话日报》:1904年创刊于北京。
该报以“开民智”为宗旨,以中下层市民为主要对象,报价低廉。
特点:①全用口语写作,但内容和简单启蒙的白话报刊不同,该刊热情宣传爱国,大胆揭批官府豪门,勇于为下层民众鸣不平,提倡社会公益事业。
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

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自从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兴起以来,它在经历了许多起伏和变革之后,如今已经成为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新闻事业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和传播,对于社会发展的认知和理解。
在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起步阶段,新闻媒体主要是由政府或政治党派控制和发行的。
这种局面在中国的新闻史上长期存在,导致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多样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新闻事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世纪末,中国的新闻事业迎来了一次重大的转型。
中国政府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
这一时期,中国新闻事业经历了从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的转型,从政府媒体向市场化媒体的转变。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中国的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使得新闻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获取新闻信息,这大大提高了新闻的传播速度和效率。
同时,互联网媒体的兴起也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使得新闻报道更加多元化和多样化。
除了互联网媒体的发展,中国的新闻事业还在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广播电视台的数量和节目内容都得到了大幅度扩展和提升,这不仅使得新闻的传播范围更广,也提高了新闻报道的质量和专业性。
此外,中国的新闻业还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新闻理念和技术,加强与国际媒体的合作与交流,提升了新闻报道的国际化水平。
近年来,中国的新闻事业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闻媒体不仅在报道社会问题和事件时发挥着监督和舆论引导的作用,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公益宣传活动,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到现代、由垄断到多元的过程。
新闻媒体的兴起和发展,使得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也加强了社会的信息传播与交流。
随着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相信中国的新闻事业将在未来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晚清新闻法制的诞生及其社会影响

晚清新闻法制的诞生及其社会影响作者:穆中杰来源:《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02期摘要:晚清新闻法制在戊戌变法时期开始酝酿制定,新政时期正式形成,具有不容忽视的社会价值。
它不仅提高了新闻从业者的社会地位,而且改善了新闻媒体与政府的关系,同时还减轻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最终促进了近代报业的快速发展。
但囿于时代限制,晚清新闻法制具有强烈的封建色彩和浓厚的半殖民地色彩,在执法时随意执行的现象普遍存在。
关键词:新闻法制法制现代化新闻业晚清新闻法制是国人办报热潮兴起的必然要求,是清末修律的重要部分,与清末宪政运动息息相通。
本文拟就晚清新闻法制的创设过程以及它的社会影响作出探讨。
晚清新闻法制的艰难创设晚清新闻法制建设是从戊戌变法运动开始的,随着近代新闻业的发展而逐步创制的。
它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戊戌变法时期新闻法制的萌芽。
中国近代新闻业是西学东渐的产物。
在戊戌变法之前,由于报刊尚未形成威胁晚清政府统治的社会力量,以及晚清政府对外国人的惧怕,因此晚清政府很少干预当时的办报办刊活动。
戊戌变法期间,全国兴起了第一次国人办报的高潮。
与此前国人办报相比,维新时期“报刊宗旨、内容主要为近代的政治变革服务,报刊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直接威胁到晚清政府的政治统治。
因此,在其创办的《官书局报》的章程中就明确规定“不准议论时政,不准臧否人物,专译外国之事”,开始限制官报言论。
1898年7月,工部尚书孙家鼐在议复是否将《时务报》改为《时务官报》时,提出针对报馆的三条官报章程,对报馆主笔、刊载内容、开办经费进行限制,进一步扩充了对官报言论的限制。
光绪帝认为孙家鼐“所拟章程三条,均尚周妥,著照所请,将《时务报》改为官报,派康有为督办其事,所出之报,随时呈进”。
光绪帝的批复。
使孙家鼐提出的三条官报章程具有了法的性质。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标志着近代新闻法制的萌芽。
针对这三条官报章程,为保障维新派报刊的出版和言论发挥,限制不利于变法的言论,1898年8月,康有为提出采译各国报律,交孙家鼐进呈御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末民初中国新闻传媒的兴起与影响
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逐渐走向现代化。
这一过程中,新闻传媒的兴起
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清末民初是中国新闻传媒发展的重要时期,本文将就其兴起与影响进行探讨。
一、新闻传媒的兴起
新闻传媒在中国可以追溯到明代,但直到19世纪下半叶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
普及。
在此期间,西方新闻文化开始向中国传播,才促使了中国新闻传媒的兴起。
中国第一份新闻刊物是由美籍传教士创办的《震旦周报》,它由英文发行,最终在中国撤下版面。
仅仅不到一年后,《申报》应运而生,它标志着中国新闻传媒的正式开始。
《申报》创办人林则徐是当时清政府的一位高官,他认识到新闻传媒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方式之一来推动现代化。
在此后的二十年中,新闻传媒发展成一种强大的文化、政治和经济力量。
新闻报纸和杂志的日益增长已经导致了大量的拷贝、印刷和发行工作。
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固定的发行模式与组织结构,并进一步促进了新闻业的发展。
二、新闻传媒的影响
1. 文化影响
从文化角度来看,新闻传媒对于中国民众的思想观念有着巨大的影响。
新闻杂
志的发行使得大众可以更多了解国内外事情,从而逐渐摒弃传统社会中“无知者无罪”的观念。
新闻传媒的兴起,不仅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化的产生,还推动了道德规
范与伦理观念的进步。
比如说在自然灾害后,新闻报纸会发表关于避免灾难的文章,提醒公众需时刻保持安全意识。
2. 政治影响
在政治方面,新闻传媒充当了揭露问题与社会监督的重要角色,不仅推动了政
治制度的变革,还为中国的革命运动和反对外国侵略的运动提供了重要的宣传支持。
例如由当时领袖孙中山所发起的辛亥革命,新闻传媒的兴起深入影响了它的进行和发展。
透过新闻媒体,人们了解到国民革命军的作战进展,同时也能看到外国列强掌控国民政府的情形。
3. 经济影响
在经济方面,新闻传媒的兴起也对中国的现代化产生了重要促进作用。
新闻传
媒的发展促进了广告业的兴起,造就了大批从事新闻广告、版面编辑等工作的人。
广告的出现不仅带来了商业资本的推动,还成功的将国内企业与产品推出国际舞台。
此后,广告业越来越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综上所述,清末民初时期是中国新闻传媒发展历程中的关键时期,通过新闻传
媒的兴起,提高了民众的知识与活力,推进了政治制度变革,同时对现代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新闻传媒在中国的六十年代与七十年代再次得到高度发展,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新闻传媒也必将在新世纪的大浪潮中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