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教案 鲁教版
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课件_鲁教版(区优质课获奖课件)

4.日常生活中有: ①酒精;②味精;③液化石油气;④食盐;⑤面粉;⑥食用油 。其中属于易燃易爆的是(C)
A.①②③ B. ④⑤⑥ C.①③⑤⑥ D. ②④⑤ 5.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A.可燃物达到着火点,即可发生爆炸。 B.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就不会燃烧。 C.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D.在有易燃物的工作场所,严禁穿化纤类衣服。 6.可燃性气体或易燃物粉尘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 爆炸极限 时, 遇到明火就会 剧烈燃烧 ,导致有限空间里 气体体积 急剧增大 ,从而引起 爆炸 。 7、氢气具有_可_燃__性__性,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___验_纯______
课堂检测:
1、下列场所中,宜贴上“严禁烟火”标语的是( )
A.石灰窑厂 B.炼铁厂 C.面粉加工厂 D.制冰厂
2、点燃下列混合气体,有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A.汽油蒸气和氮气
B.氢气和乙醚蒸气C.酒精蒸气和
空气
D.二氧化碳和天然气
3、关于爆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爆炸一定是燃烧引起的 B、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
C、剧烈的燃烧都会引起爆炸 D、爆炸一定是在有限的 空间里发生的。
4、氢气具有______性,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__________
氢气的验纯
可燃性气体占混合气体的体积分数范围
燃气类别
氢气 一氧化碳 液化石油气
爆炸极限 (%)
4---75 12.5—74 1.5---9.5
燃气类别
天然气 丁烷气 乙炔气
爆炸极限 (%)
5---15 1.9---8.44 2---82
(不)燃(不)炸
(又)燃( 又)炸
(只)燃(不)炸
4%
氢气爆炸极限图示
高温
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化学《燃烧与灭火》教案2-新版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一.学习目标1.认知性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燃烧现象,知道物质燃烧的必须条件。
(2)了解灭火的原理,学会常见的灭火方法。
2.技能性学习目标:(1)能利用物质燃烧的条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能利用灭火的原理,处理一些突发的燃烧失控情况。
(3)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与步骤,学会科学探究的思考方法。
3.体验性学习目标:(1)体会燃烧为人类文明进步、社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燃烧失控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从而辨证的认识燃烧,激发只有深入了解燃烧,才能使其为人类造福的意识。
(2)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初步形成富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1)燃烧的条件(2)灭火的原理与方法三.教学难点:(1)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2)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燃烧与灭火的原理【创设情景】播放一段录像:神州五号飞船的发射升空放几幅画面【提问】看完短片和图片后,你对火有了怎样的认识?(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回顾燃烧的“功”和“过”,并由此进一步体会“科学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也激发起学生探究燃烧本质与燃烧条件的兴趣。
)【提问】怎样才能让火更好的为人类造福呢?引入新课。
【提问】火是怎样产生的?请你将知道的燃烧事例填写在下表中,并与同学们交流、讨论:物质的燃烧有何特征?【提问】燃烧究竟需要怎样的条件呢?请根据自己对燃烧的了解,做出一些猜想。
【师生整理】物质燃烧的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可燃物的温度需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提问】以上条件是否需同时满足,还是只需部分满足。
【演示实验】红磷和白磷燃烧的比较(可通过具体实验或实验录象来完成观察。
)【学生小结】必需同时具备。
【观察与思考】烧不坏的手帕火焰熄灭后,你观察到原来浸透酒精的手帕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布置任务】生活中你看到过哪些灭火的方法,为什么这些方法可以成功的灭火?【创设情景】播放四个片段,请同学们判断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利用的是什么原理?【学生讨论】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灭火的方法?利用的是什么原理?【小结】灭火的原理与方法灭火主要有三种方法:(1)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与火源隔离。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方案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第2课时 参考教案1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促进燃烧的方法。
2.知道爆炸是如何发生的,能识别日常生活中的易燃物和易爆物。
3.会运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4. 根据“燃烧和爆炸”的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从微观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促进燃烧的方法及爆炸产生的原因,掌握一些安全知识。
【教学难点】爆炸产生原因的微观解释。
三、课前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视频。
四、教学过程【课程引入】【讲述】我们已经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请同学们完成下列练习。
【展示】1.燃烧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常所说的燃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充足的氧气接触可燃物的温度达到自身的着火点2.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放热的氧化反应。
【过渡】同学们你们见过工人师傅进行金属切割或金属焊接时使用的乙炔焰吗?那是乙炔燃烧时产生的火焰,工人师傅们通过调节乙炔和氧气的进气阀门,来改变两种气体的比例,从而控制氧炔火焰的温度。
当氧气的用量相对乙炔不足时,乙炔不充分燃烧,生成炭黑(或一氧化碳)和水;当氧气的量充足时,乙炔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现在我们通过实验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新课讲解】知识点一、促进燃烧的方法【活动天地6-3】1.将乙炔气体用玻璃管导出后在空气中点燃,观察并记录现象。
2.将上述燃烧的乙炔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并记录现象。
【讲述】温度达到着火点以后,乙炔分子与氧气分子接触碰撞,就能燃烧。
在一定的空间内,相互碰撞接触的分子越多,燃烧就越剧烈。
乙炔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C2H2+5O24CO2+2H2O【过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希望燃料燃烧的很充分,因为如果不充分燃烧会造成燃料浪费,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那么如何使燃料充分燃烧呢?【活动天地6-1】【组织讨论】请同学们讨论并解析下列现象,并据此归纳可燃物燃烧的方法。
九年级化学上册 4.1《燃烧和灭火》教案 (新版)鲁教版-(新版)鲁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

《燃烧和灭火》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2)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于通过实验得出事实进行分析而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重点、难点、疑点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对着火点的理解教学方法、手段1.引导探究法: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模式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归纳总结——联系生活。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既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又能将探究的方案,讨论的情景提前准备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动手、思考、讨论。
教学用品白磷、红磷、蜡烛、木条、煤块、酒精灯、试管、烧杯、玻璃棒、镊子、钥匙等教学过程(设问)这些燃烧是如何发生的呢?燃烧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同学们的求知欲。
燃烧条件的探究1.分组进行探究实验①小木条和玻璃棒②点燃两支蜡烛,一支上罩一个烧杯③小木条和小煤块归纳:燃烧的条件设疑:燃烧的三个条件是只需其一,还是要同时具备呢?2.演示实验改进演示实验“白磷在水中燃烧”。
装置如下图:3.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3)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三者必须同时满足。
(过渡)燃烧的三个条件就像一个三角形支撑着燃烧的进行,必须要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按照投影的步骤完成“燃烧的条件”实验。
小组派代表交流讨论的结果,大家一起评出最佳的结果。
[师]提问:1.处于相同条件下,试管中的白磷能燃烧,而红磷为什么不燃烧?2.同时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3.同样是白磷,试管中的白磷燃烧了,而水下白磷为什么没有燃烧?4.你能不能让水下的白磷也燃烧起来呢?[生] 1.阅读,思考2.记录3.得出水下也能发生燃烧的结论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活动中体验,在尝试中感悟,从而激发了同学们对探究的热情。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燃烧与灭火》教案及反思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燃烧与灭火》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燃烧与灭火》是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中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重要章节之一。
本课不仅介绍了燃烧的基本概念、条件及过程,还深入探讨了灭火原理与实际应用,旨在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安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内容承上启下,既是对前面所学物质性质与变化的深化,又为后续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等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燃烧的定义、条件及燃烧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掌握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与灭火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理解燃烧与灭火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
- 难点:理解燃烧是化学反应的一种形式,掌握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物质的组成、性质与变化等,对化学现象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然而,他们对于燃烧这一复杂化学过程的深入理解可能还存在困难,尤其是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之间的逻辑关系。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逐步构建知识体系。
五、教学方法和学法:【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问题引导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过程,自主构建知识体系;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燃烧与灭火的奥秘。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火灾视频或讲述火灾案例,引发学生对燃烧与灭火问题的关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燃烧与灭火》燃烧与燃料PPT教学课件(第2课时)

考点 防范爆炸的措施;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 A、煤气属于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所
以煤气泄漏时应及时关闭阀门开窗通风,降低煤气浓度防止发
生危险;B、炒菜时油锅着火,应该用锅盖盖灭,从而隔绝氧
气达到灭火的目的,而不是倒水,且可燃物的着火点不能降
低;C、加油站周围漂浮着可燃性的气体,所以加油站要严禁
说明空气中含有( )
A.稀有气体 B.水蒸气 C.二氧化碳 D.二氧化硫
解析 因为从冰箱中拿出一瓶饮料温度比较低,空气中的水 蒸汽遇到较低温度液化为液体水,使饮料瓶外壁变得潮湿.
答案:B
考查角度 1
2
上一页 下一页
2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实验药品 Cu粉
∆
2Cu+O2==2CuO,消耗掉氧气后使容器中 实验原理 气压减小,测出实验后装置内减少气体的
烟火,防止空气中混有的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发生爆炸;D、木
柴的着火点比煤的着火点低易被点燃,所以生煤炉时可点燃木
柴来引燃煤.故选:B.
上一页
《燃烧与灭火》随堂练习
1.燃烧是指__可__燃__物__与___氧__气___发生的一种 ___发__光___、__发__热____的剧烈的___氧__化___反应。 2.灭火的原理: (1)___清__除__可__燃__物____; (2)__隔__绝__氧__气__(_或__空__气__)__; (3)_降__低__可__燃__物__温__度__至__着__火__点__以上__一下_页_。下一页 三个条件只需具备一个。
故选:A.
上一页 下一页
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B
A.燃烧不一定有火焰产生
B.物质跟氧气的反应就是燃烧
鲁教版九上化学6.1燃烧与灭火优秀教学案例

3.鼓励学生分析火灾案例,提出合理的灭火方法,并讨论其可行性。
4.引导学生总结燃烧与灭火的原理,提高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他们共同讨论和探究燃烧与灭火的问题。
2.设置小组任务,要求每个小组设计一个火灾案例的灭火方案,并进行展示。
2.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邀请消防队员分享、模拟火灾场景等手段,创设了生动、真实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掌握了燃烧与灭火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问题导向: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学生自主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素养。
鲁教版九上化学6.1燃烧与灭火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燃烧与灭火是鲁教版九上化学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需要可燃物、氧气和着火点三个条件同时满足。而灭火则是通过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之一来实现的,包括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和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3.能够分析实际火灾案例,提出合理的灭火方法。
4.能够正确操作灭火器材,提高实际灭火能力。
(二)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分析火灾案例,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际操作灭火器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4.根据学生的评价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火灾新闻,引起学生对燃烧与灭火的关注。
鲁教版初中三年级化学《燃烧与灭火》教案

燃烧和灭火(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 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
(2) 知道灭火的简单原理和方法。
2、能力目标:(1)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 能根据燃烧和灭火的原理,认识消防基本知识。
3、情感目标(1) 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 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 通过分组讨论、设计实验,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燃烧的条件认识灭火的原理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及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方法:课前做好相关知识的复习;课上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归纳燃烧的条件;教师提出实验习题,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验证,巩固知识;并根据掌握的燃烧的条件来推导出灭火的方法。
教学用品:烧杯、试管、胶塞、红磷(着火点240℃)、白磷(着火点40℃)、 80℃的热水等板书设计: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一燃烧和灭火一、燃烧:二、灭火原理1、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1、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2、与氧气隔绝2、燃烧条件:3、将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①可燃物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景引入(创设情境):表演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问):同学们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引):等我们学完了今天这节课,这其中的奥秘就会迎刃而解。
现在我们就一同来学习第七单元课题一燃烧和灭火。
(板书):课题一、燃烧和灭火学生观察学生回答: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
合作探究:燃烧的条件(过渡):先看一段录像,结合录象讲解。
1、利用燃烧,人们烧烤食物抵御寒冷。
2、利用燃烧,人们学会了冶铜炼铁。
3、利用燃烧,人们实现了遨游太空的梦想。
(问):那么燃烧是不是只有利而无害呢?结合学生回答,展示图片4、房屋失火、森林失火、汽车失火燃烧有利也有弊,那么要想控制燃烧我们应该知道什么?(过渡):下面我们就先来探究一下燃烧的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假如你是消防大队的总指挥,你将如何去做?(从可燃物用哪种方式灭火、人员分配、救助伤员等方面去考虑)
经典题目剖析:
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
A 燃烧必定引起爆炸 B 只要是发光发热的反应就是燃烧
C 所有的氧化反应都是燃烧 D爆炸有可能是物理变化
快乐自测:
1、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为了防止事故的发生,常需要采取一些安全措施。下列措施不当的是()
乙炔的充分燃烧和不充分燃烧:
当氧气的量充足时,乙炔会发生充分燃烧,生成
和,文字表达式为;当氧气的量不足时,乙炔就会发生不完全燃烧,生成和,文字表达式为。
知识点二:促进燃烧的方法
你知道吗?
1、(1)从煤球到蜂窝煤的变化,有什么优越性?
(2)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是在氧气中却能燃烧的原因是什么?
(3)“人要实,火要虚”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燃烧的更旺的实例有哪些?
旗城学校理化生学科教师备课活页
年级主任签名处:学科主任签名处:
拓展延伸:
1、燃料不完全燃烧的危害有:
①浪费燃料;②产生有害气体(如:CO)或烟尘(如;炭黑)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境造成污染。
2、CO中毒的原因:
CO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相结合,使血红蛋白丧失输氧的功能,从而使人缺氧窒息死亡。
归纳总结:
1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
2、结合生活实例,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能使可燃物燃烧的更旺的实例有哪些?
我会总结:
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
(1)
(2)。
知识点三:爆炸是如何发生的?
实验探究:氢气的燃烧和爆炸
用一根烧红的细铁丝将一个塑料瓶的瓶盖中间切开大约0.5cm直径的小孔,用一块湿润的纸片盖住瓶口,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满纯净的氢气后,将塑料瓶固定在桌面上,揭开纸片,点燃氢气,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交流共享:
为什么刚开始氢气能够安静的燃烧,而片刻后瓶内的氢气就发生爆炸呢?
我会总结:
爆炸的条件: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时,遇到就会剧烈的燃烧,导致有限的空间里气体
的体积急剧增大,从而引起爆炸。
学以致用:新闻链接:
2004年10月,河南省郑煤集团大平煤矿发生了瓦斯爆炸事故,遇难矿工达到140多人。
2、学生结合多媒体、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学习;20分钟
3、学生或教师演示:氢气的爆炸实验;7分钟
4、师生共同以知识竞赛的方式总结本节的知识点;7分钟
7、达标测评。5分钟
课堂亮点设计:
1、学生在课堂中大胆猜想、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
3、学生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课题:燃烧与灭火(预习)
(1)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2)增大氧气的浓度
2当氧气充足时,会发生完全燃烧,当氧气不足时,会发生不完全燃烧。
联系实际:
1、在哪些地方通常写有严禁烟火的字样?
2、煤矿的矿坑里产生的易燃易爆的气体是什么气体?
学以致用:
若家中发生煤气泄漏,你认为该如何处理,若是在夜间,能开灯检查吗?
3、与燃烧、爆炸有关的图示
A洒水降温溶解汽油蒸气
B、打开所有的车窗,禁止一切烟火,疏散乘客
C让车内的乘客集中到车厢后部
D开灯查找漏油部位
交流共享:
这些图标通常粘贴在什么地方?
温馨提示:
易燃易爆物指的是那些易燃的气体和液体,容易燃烧、自燃或遇水可以燃烧的固体,如:金属钠,白磷、酒精、汽油等物质。
知识小结:爆炸的四个条件
1、物质与氧气(空气)充分接触;
2、在有限的空间内;
3、达到爆炸极限;
课堂操作及流程、时间分配:
1、教师导入,引出课题;1分钟
多识一点:
1常见物质的爆炸极限
气体
爆炸极限(体积分数)
氢气
4%~75%
甲烷
5%~15%
一氧化碳
12.5%~74%
液化石油气
1.5%~9.5%
酒精蒸气
3.28%~18.95%
2、灭火弹是一种无雷管、无炸药的安全消防器材,以超导材料引燃,使用时,揭开上端封皮,使超导热感应材料外露,用力投入火场,遇火瞬间,弹体裂开,释放出超细干粉高效灭火剂。灭火剂的有效成分是碳酸钠,其受热即分解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同时有碳酸钠和水生成。
A严禁旅客携带易燃、易爆品乘车
B夜晚发现煤气泄露立即开灯检查
C加油站、面粉厂附近严禁烟火
D人居社区配置消防设备和设置消防通道
2铁丝在空气中灼热发红,但不能燃烧,这一事实与下列哪一因素关最密切()。
A、铁丝的表面积B.氧气的浓度
C.燃烧区的温度D.铁的着火点
3、一辆客车夜晚行驶在公路上,发现油箱泄露,车厢里充满了汽油的气味,这时应该采取的应急措施是()
同科教师补充:
知识点一:物质的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请你做侦探:
有人在密闭的车库内的汽车里睡觉,汽车发动且空调开着,第二天,此人被发现已经死亡。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1、探究:
点燃蜡烛,将白瓷板压在蜡烛的火焰上,观察现象,说明原因。
2、设疑:我们知道蜡烛燃烧后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为什么会有炭黑呢?
3、引导学生看课本,完成下列问题
学习目标:
1、了解常见的易燃易爆物质的图标、爆炸需要的条件
2、进一步掌握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等
4、遇到明火;
思维碰撞:爆炸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吗?
指点迷津:
爆炸分为物理性爆炸和化学性爆炸两种。如:锅炉爆炸,轮胎爆炸,都是由于压强过大而引起的,属于物理性爆炸;又如:瓦斯爆炸,烟花爆竹的爆炸,燃气引发的爆炸等都是属于化学性爆炸。
交流共享:(1)发生瓦斯爆炸的原因是什么?
(2)为防止瓦斯爆炸,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3)爆炸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吗?
激活思维:
2002年2月27日凌晨2时30分左右,山东省德州市德百集团百货大楼(建筑面积17000平方米)发生特大火灾事故。火灾原因是,大楼清洁工将一辆清扫垃圾的推车放在大楼南侧走廊内,车内未熄灭的烟头引燃起火,燃至商品包装箱蔓延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