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ppt课件

合集下载

食品中常见微生物ppt课件

食品中常见微生物ppt课件

pH值是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另一个关键因素。不同种 类的微生物对pH值的适应性不同,一般分为嗜酸菌 、嗜碱菌和中性菌三类。
碱性环境也能抑制一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但相对 于酸性环境而言,碱性环境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较弱 。在食品加工中,碱性物质如氢氧化钠等也可用于调 节pH值,以控制微生物的生长。
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对微生物生长影响
真菌
黄曲霉
在霉变的食品中常见,如花生、 玉米等,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具有
强致癌性。
青霉
污染食品后产生青霉素,对人体 有一定毒性,可引起过敏反应。
曲霉
广泛分布于空气、土壤和食品中 ,可产生多种有毒代谢产物。
病毒
诺如病毒
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等传播,引起 急性胃肠炎,表现为恶心、呕吐、腹 泻等。
轮状病毒
冠状病毒
会发生变质。
高温能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是食品保藏中常用的方法。高温处理 后的食品中,仍可能存在一些耐热的芽 孢杆菌等微生物,需要在加工过程中严
格控制。
湿度对微生物生长影响
湿度是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微生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水 分活度,即食品中水分的有效性。
在干燥的环境中,微生物的生长会受到抑制,因为干燥会使细胞脱水, 导致代谢紊乱甚至死亡。因此,降低食品的水分活度是抑制微生物生长 的有效方法之一。
行业标准和规范
各行业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标准 和规范,如乳制品、肉制品等行业标准。
06 食品中微生物控 制策略与实践
原料采购和验收环节控制
严格筛选供应商
01
选择具有良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信誉的供应商,确保原料质
量。
原料验收标准
02
制定明确的原料验收标准,包括微生物指标、理化指标等,确

食品中的微生物ppt课件

食品中的微生物ppt课件

食品中的微生物ppt课件目录•微生物基本概念与分类•食品中微生物来源与污染途径•食品中微生物生长条件及影响因素•食品中常见有害微生物及其危害•食品中微生物检测方法与标准•预防和控制食品中微生物污染措施CONTENTSCHAPTER01微生物基本概念与分类010405060302微生物定义:微生物是一类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特点体形微小,需用显微镜观察;结构简单,多为单细胞或多细胞结构;繁殖迅速,代谢旺盛;种类繁多,分布广泛。

微生物定义及特点微生物分类与命名微生物分类根据微生物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生态习性、细胞组成等特征进行分类。

主要分为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和藻类等几大类。

微生物命名采用双名法命名,即属名和种名。

属名在前,用拉丁文名词表示;种名在后,用拉丁文的形容词表示。

第二季度第一季度第四季度第三季度乳酸菌酵母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见食品相关微生物介绍是一类能利用可发酵碳水化合物产生乳酸的细菌的总称。

乳酸菌在食品工业中广泛应用,如制作酸奶、乳酪等乳制品。

是一类单细胞真菌,能在缺氧环境中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酵母菌在食品工业中用于制作面包、馒头等面制品以及酿酒等。

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之一,但某些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可引起人类腹泻和食物中毒。

大肠杆菌在食品卫生检验中常作为指示菌来评价食品的卫生质量。

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可引起食物中毒和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食品工业中广泛存在,如肉类、乳制品等食品中。

CHAPTER02食品中微生物来源与污染途径土壤、水源、肥料等环境因素中的微生物污染农产品原料。

农产品原料污染畜禽产品原料污染水产品原料污染饲养环境、饲料和水源中的微生物通过消化道进入畜禽体内,造成污染。

水域环境中的微生物附着在水产品表面或侵入其组织内,导致污染。

030201原料污染设备清洗不彻底,残留微生物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造成交叉污染。

微生物与食品 PPT课件

微生物与食品 PPT课件

麸曲白酒:麸曲为糖化剂,纯种酵母培养物为酒母。
按香型不同分为
组成成分:乙醇、水、微量成分(<2%,130多种,高级醇, 酯,有机酸,醛,酮,含硫有机化合物等)
浓香型白酒:又称泸香型,代表:泸州老窖(乙酸
乙酯,丁酸乙酯)
酱香型白酒:又称茅香型,代表:茅台酒
清香型白酒:又称汾香型,代表:汾酒
水果pH值
苹果 2.9~3.3 香蕉 4.5~5.7 柿子 4.6 葡萄 3.4~4.5 柠檬 1.8~2.0 橘子 3.6~4.3 西瓜 5.2~5.6
各类食品中的微生物
酸性食品与非酸性食品:pH值在4.5以上者为非酸性食
品(动物性食品和大多数蔬菜); pH值在4.5以下者为酸性 食品(水果和少数蔬菜)
朗姆酒(Rum) 甘蔗,甘蔗糖蜜→酒精发酵→蒸馏勾兑,含酒精40-45%。集中于世界甘蔗种植 地区,牙买加、古巴、多米尼亚、菲律宾、阿根廷、秘鲁、毛里求斯等国家。 金酒(Gin) 由荷兰的莱顿大学名叫西尔维斯的教授制造成功的。最初制造这种酒是为了预 防热带疟疾病,作为利尿、清热的药剂使用,利尿剂香气和谐、口味协调很快 就被人们作为正式的酒精饮料饮用。怡人香气主要来自具有利尿作用的杜松子, 也叫杜松子酒。 中国白酒(China distilled liquors)
酒精发酵
酒精发酵微生物
酒母:在实际生产中用于酒精发酵的几乎全是酒精 酵母。 啤酒酵母、粟酒裂殖酵母、克鲁维酵母
产酒精微生物还有:
细菌:林奈假单胞菌、嗜糖假单胞菌 霉菌:总状毛霉
淀粉质原料酒精发酵工艺
原料 预处理 蒸料 糖化 发酵 蒸馏 酒精 酒母 酒母制备
糖化剂制备
糖化剂
白酒:
以谷物、薯类或糖分等为原料,经 糖化、发酵、陈酿、蒸馏、勾兑制成的、 酒精浓度大于20%(v/v)的一种蒸馏酒。

微生物与食品 PPT课件

微生物与食品 PPT课件

朗姆酒(Rum) 甘蔗,甘蔗糖蜜→酒精发酵→蒸馏勾兑,含酒精40-45%。集中于世界甘蔗种植 地区,牙买加、古巴、多米尼亚、菲律宾、阿根廷、秘鲁、毛里求斯等国家。 金酒(Gin) 由荷兰的莱顿大学名叫西尔维斯的教授制造成功的。最初制造这种酒是为了预 防热带疟疾病,作为利尿、清热的药剂使用,利尿剂香气和谐、口味协调很快 就被人们作为正式的酒精饮料饮用。怡人香气主要来自具有利尿作用的杜松子, 也叫杜松子酒。 中国白酒(China distilled liquors)
白兰地(Brandy) 水果为原料酿制而成的蒸馏酒,“葡萄酒的灵魂”,法国干邑 威士忌(Whisky) 以粮谷(包括麦芽)为原料,以麦芽为糖化剂,经过糖化、发酵、蒸 馏、后熟、勾兑制成的含有高酒精(38%-48%)和芳香性挥发物的蒸馏 酒,苏格兰威士忌、爱尔兰威士忌、美国威士忌 伏特加(Vodka) 俄国烧酒,传统方法是用黑麦为主要原料,混加20%的大麦,大麦芽做 糖化剂,发酵蒸馏而成。现在的工艺主要是用高纯食用酒精兑水稀释, 经木炭或活性炭(吸附不良风味杂质,酯化作用改善酒的香气和口味) 处理。
(高沸 点羰基化合物和酚类化合物,香而不艳,空杯留香,口味 绵长)
(乙酸乙酯,乳酸乙酯,清香、味纯、淳厚甘润)
米香型白酒:又称密香型,代表:桂林三花酒
(β-苯乙醇和乙酸乙酯。蜜香,甘爽)
按酒度不同 高度白酒:酒度 41-65º
低度白酒:酒度 40º 以下
按提酒方式分(所有酒类)
醋酸菌种制备工艺流程
斜面原种→斜面菌种(30~32℃,48h)→三 角瓶液体菌种(一级种子30~32℃,振荡 24h)→种子罐液体菌种
谷氨酸发酵
1) 谷氨酸生产菌 谷氨酸棒杆菌、乳糖发酵短杆菌、黄色短杆菌。我 国使用的生产菌株是北京棒杆菌AS1.299、北京棒杆 菌D110、钝齿棒杆菌)AS1.542、棒杆菌S-914和黄 色短杆菌T6~13等。 2) 生产原料 发酵生产谷氨酸的原料有淀粉质原料:玉米、小麦、 甘薯、大米等。其中甘薯和淀粉最为常用;糖蜜原料: 甘蔗糖蜜、甜菜糖蜜;氮源料:尿素或氨水。 3)工艺流程 味精生产全过程可分五个部分:淀粉水解糖的制取; 谷氨酸生产菌种子的扩大培养;谷氨酸发酵;谷氨酸 的提取与分离;由谷氨酸制成味精。

卫生微生物学课件:食品微生物

卫生微生物学课件:食品微生物
1.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经摄食 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有感染或 中毒性质的疾病。
2.分类: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细菌性肠道传染病-感染性腹泻 人畜共患传染病-炭疽、结核 食源性病毒性疾病-甲肝、疯牛病 食源性寄生虫病-蛔虫
第二节 食品微生物种类、来源、分布和
第二节 食品微生物种类、来源、分布和
卫生学意义
三、食品微生物卫生学意义
(四)预防食品变败的措施 1.低温保藏:冷藏、冷冻 2.高温灭菌保藏:常压杀菌(巴氏消毒法)、
加压杀菌、超高温瞬时杀菌、微波杀菌、远 红外线加热杀菌和欧姆杀菌 3.非加热杀菌保藏:辐照杀菌、超声波杀菌、 高压放电杀菌 、高压杀菌 4.脱水防腐:Aw=? 5.提高渗透压防腐:盐藏和糖藏 6.防腐剂保藏:有机防腐剂和无机防腐剂
4.人与动植物: 5.生产工具与食品用具:设备灭菌不彻底
第二节 食品微生物种类、来源、分布和 卫生学意义
二、食品微生物种类
(一)生产加工过程分类
1.生产型食品微生物:酵 母菌、乳酸杆菌等
2.食物变质微生物:霉菌 等
3.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沙 门氏菌、肉毒杆菌等
第二节 食品微生物种类、来源、分布和 卫生学意义
第三节 各类食品中微生物
一、肉类微生物
(一)肉类变质的感观变化
1.发粘:微生物繁殖后形成的粘 液物质,可拉长成丝状,有较 强的臭味。
2.变色:肌红蛋百被氧化成绿色、 微生物产生的色素
少数细菌 酵母菌、霉菌
4.5
酸性食品:水果
腐败菌、病原菌
5.5
7
PH
非酸性食品:鱼肉、乳、蔬菜
第一节 食品生境特征
四、温度 1.嗜冷微生物:-5~30 ℃ 2.嗜温微生物:10~45 ℃ 3.嗜热微生物:25~95℃ 4.共同温距:25~30 ℃

《食品中的微生物》PPT课件

《食品中的微生物》PPT课件
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建立科学的预警指标体系,包括微生物种类、数量、毒性等指标, 对食品中微生物风险进行及时预警。
预警信息发布
通过官方渠道及时发布食品微生物风险预警信息,提醒消费者注意 食品安全。
案例分析:某品牌牛奶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
评估背景
介绍该品牌牛奶的生产工艺、 销售情况以及在市场上发现的
问题等。
热处理
采用高温短时或低温长时的热处理方式,有效杀灭食品中的微生 物,同时保持食品的营养和风味。
冷加工技术
利用冷藏、冷冻等冷加工技术,控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延长食 品的保质期。
发酵技术
利用有益微生物进行发酵处理,产生抗菌物质和风味物质,提高食 品的卫生质量和口感。
包装和储存过程控制
包装材料选择
选择符合卫生标准的包装材料,避免包装材料对 食品造成二次污染。
微生物分类
根据形态和结构,微生物可分为 细菌、真菌、病毒等几大类。
食品中常见微生物种类
01
02
03
细菌
如乳酸菌、大肠杆菌等, 广泛存在于食品中,对食 品发酵和腐败有重要影响 。
真菌
如酵母菌、霉菌等,可引 起食品发酵或霉变。
病毒
虽然不直接在食品中生长 ,但可通过食品传播,对 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微生物在食品中作用
《食品中的微生物》PPT 课件
CATALOGUE
目 录
• 食品中微生物概述 • 食品中微生物污染来源及危害 • 食品中微生物检测方法与标准 • 食品中微生物控制技术与策略 • 食品中微生物风险评估与预警 • 总结与展望
01
CATALOGUE
食品中微生物概述
微生物定义与分类
微生物定义
微生物是一类形体微小、结构简 单、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 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的总 称。

食品微生物学PPT课件

食品微生物学PPT课件

2021
17
二 食品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范围)
(1) 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
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形态、 营养代谢、 生长繁殖、生态、遗传变异等)。
(2)研究如何利用有益微生物为人类制造食品。
如利用细菌来生产食醋、味精等调味品,酸乳、 干酪、酸性奶油等发酵乳制品;利用酵母菌来生产馒 头、面包、酿酒及食用蛋白等;利用霉菌生产腐乳、 豆豉、酱、酱油、柠檬酸等食品或添加剂。
第三节 食品微生物学的发展概况 一 食品微生物学的发展
二 我国食品微生物学的发展 三 食品微生物学的前景
2021
5
第一章 绪 论
我们知道微生物与食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在 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微生物学问题也早已引起人们 的重视。很多微生物可应用在食品制造方面,如酿酒、 制醋、生产干酪、酸乳及腐乳等生产中使用的发酵微生 物;另有一些微生物,可使贮藏和运输过程中的食品发 生腐败变质,如大量的腐败微生物;还有少数微生物能 引起人类食物中毒或使人、动植物感染而发生传染病, 即所谓的病原微生物。食品是人类营养的主要来源,所 以,对食品微生物学的研究,在食品工艺学和食品卫生 学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1
18
(3)研究如何控制有害微生物,防止食品发生腐 败变质和引起人类的食物中毒。
如微生物引起面包、粮食的发霉,米饭变酸、变臭, 水果腐烂,牛奶凝固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肉毒杆菌、沙 门氏菌等引起食物中毒等。金黄色葡萄球菌在37oC好氧条 件下可以迅速繁殖并产生肠毒素,最终导致人类的食物中 毒。
食品微生物教案
授课专业:生物工程、葡萄酒专业 授课时间:春季学期 授课年级:本科二年级 授课教师:李平兰 教授

食品中各类微生物检验-PPT课件

食品中各类微生物检验-PPT课件
新华网东京4月6日专电日本最近再度发生病原性大肠 杆菌O157集体感染事件,到5日为止,东京、千叶、埼 玉、神奈川、茨木、群马等地已有125人受到感染。
这次集体感染于3月12日首先在千叶县柏市被发现。 诊断和调查结果表明,患者是由于食用了一些工厂生产的不 洁净的食品而被感染的。
日本曾于5、6年前首次发生病原性大肠杆菌O157 集体感染事件。患者有发烧、恶心、呕吐等症状。
操作步骤
将待检样品接种于乳糖胆盐发酵管内, 接种量在1mL以上者,用双料乳糖胆盐 发酵管;1mL及1mL以下者,用单料乳 糖胆盐发酵管,每一稀释度接种3管,置 36+1℃温箱内,培养24+2小时,如所有 乳糖胆盐发酵管均不产气,则可报告为 大肠菌群阴性。如有产气者,按下列程 序进行。
操作步骤
(二)分离培养
食品中细菌数量越少,食品存放的时间 越长。如:
0℃时菌落数为105cfu/cm2的牛肉,可存 放7d;菌落数为102cfu/cm2时, 可存放 18d。
0℃时菌落数为105cfu/cm2的鱼可存放6d, 菌落数为103cfu/cm2时, 可存放12d。
菌落(colony):生长在固体 培养基上,来源于一个细胞, 肉眼可见的细胞群体。
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板,置36±1℃温箱内培 养48±2h,取出计算平板内菌落数目,乘以稀 释倍数,即得每克(每毫升)样品所含菌落总数。
计数和报告 选取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作为菌落
总数测定标准。
我国饮用水卫生标准: ≤ 100个细菌总数/1mL饮水
第二节 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测定
一、大肠菌群与食品卫生质量 大肠菌群系指一群在37℃能发酵乳糖、产酸、
引起中毒的主要是 动物源性食品。
本菌对热、消毒药及 外界环境的的抵抗力 不强。60℃,20-30mi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一、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及其途径
• 污染源 1、来自土壤中的微生物 土壤是微生物的大本营 – 土壤中丰富的营养; – 土壤具有有较好的持水性 – 土壤的酸碱度多数接近中性,渗透压在适中。 – 土壤的团粒结构能调节空气和水份的含量。 – 土壤表土以下的温度一般介于10-30℃之间。 – 土壤覆盖保护微生物免遭太阳紫外线的杀害
11
检验方法:
12
4、食品被细菌污染后对人体的危害(1)
食品被细菌污染后会引起食源性疾病:
1984年WHO将“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s)一词作为正式的专业术语,以代替历史 上使用的“食物中毒”一词,并将食源性疾病定义 为“通过摄食方式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 的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 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报告,美国每年约发生 7600万例食源性疾病,其中32%的人住院治疗, 5000例 死亡。
• 英国每年有237万食源性疾病病人,占英国人口的1/3。 • 据调查工业化国家每年有30%以上的人患食源性疾病,
近年来许多工业化国家食源性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 目前被确认和获得报告的食源性疾病只占实际发生的
预防: 不吃生的或未煮透的鸡蛋,生肉 应与蔬菜、熟肉分开存放。
16
• 2)、金黄色葡萄球菌
• 常见的被污染食品主要是营养丰富的含水食品,如剩饭、糕点、凉 糕、冰淇淋、乳及乳制品,其次是熟肉类,偶见于鱼类及其制品、 蛋制品等。近年,由熟鸡、鸭制品引起的中毒现象有增多的趋势。 葡萄球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力最强,可产生肠毒素引起食物中 毒,出现有恶心、呕吐,中上腹部痉挛性疼痛,腹泻等症状。 89年 美国一个大学因食用了被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污染的蘑菇罐头引 起了集体食物中毒事例
7
2、来自空气中的微生物 – 空气中常见的微生物是一些抵抗力较强、耐干燥、耐
紫外线能力强的类群。细菌中的革兰氏阳性球菌、芽 孢杆菌以及酵母、霉菌的孢子在空气中普遍存在而且 有较高的检出率。 3、来自水中的微生物 – 一般来说水中微生物的数量取决于水中有机质的含量。 海洋中也有大量水生微生物存在,主要是细菌,它们 均具有嗜盐的特性。 4、来自人体和动植物的微生物 – 人及动植物均带有一定的微生物。有些为病原微生物。
• 消化道传染病
15
• 1)、沙门氏菌 • 沙门氏菌常寄生在人类和动物肠道中,是食源性疾病
的重要致病菌之一。常被污染的食物主要有各种肉类、 鱼类、蛋类和乳类食品,其中以肉类占多。该菌是重 要的食物中毒性细菌之一,人食入被沙门氏菌感染的 食物后可在消化道内增殖,引起急性胃肠炎和败血症 等。 2013年,四川映山学校因为食源性鼠伤寒沙门氏 菌疫情导致300余名学生患病
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 列,是当前世界上最突出的卫生问题。
13
• 据WHO的最新报告,全球每年有数十亿人患食源性疾病, 即使在发达国家也至少有1/3的人患食源性疾病。
•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5岁以下儿童每年发生腹泻的病 例约为15亿人次,其中70%是由于各种致病微生物污染 食品和饮水所致,因腹泻病致死者约300余万。
预防: 讲究个人卫生,特别是人手和鼻腔的卫生,皮肤创 伤应及时处理,合理用药避免滥用抗生素。家庭应 注意带奶油的糕点及其他奶制品,要低温保存,避 免形成肠毒素。
8
微生物污染食品的途径 通过水而污染 通过空气而污染 通过人及动物而污染 通过用具和杂物而污染
•食品中微生物的消长 •加工前:一般只有增多。 •加工过程中: •微生物数量明显下降,但也有二次污染 的问题。 •加工后
9
二、食品的细菌污染
1、食品中常见的细菌
2、食品中细菌数量及其食品卫生意义
食品中细菌数量通常指每克或每毫升或每平方厘米面积食品 上的细菌数目,用菌落总数表示。

品 的 腐 败 变
微 生 物 与

1
提纲
• 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及其途径 • 食品的细菌污染 • 食品的腐败变质 • 食品原料与腐败变质 • 食品被细菌污染后对人体的危害 • 霉菌及其毒素污染食品后造成的危
害 • 食品微生物污染与腐败变质的控制
2
第一节食品微生物污染
食品污体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介入食品的现象
食品污染 的种 类
生 物污染
化学污染 物理污染
3
食品的微生物污染是指食品在加工、运 输、贮藏、销售过程中被微生物及其毒 素污染。
它一方面降低了食品的卫生质量,另一 方面对食用者本身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危 害。
4
根据对人体的致病能力可将污染食品的微 生物分为三类:
a.直接致病微生物,包括致病性细菌、人畜共患传染病病 原菌和病毒、产毒霉菌和霉菌毒素,可直接对人体致病 并造成危害;
很少部分,实际发病数要比报告的病例数多300-350倍, 每年全球因食品污染而致病者达数十亿之多。 •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发达国家食源性疾病的漏报率 在90%以上,发展中国家的漏报率在95%以上。
14
食源性疾病的类型 • 细菌性食物中毒
夏秋季节、爆发性集体食堂集体就餐、 不传染、潜伏期短、吐泻胃肠道症状
b.相对致病微生物,即通常条件下不致病,在一定条件下 才有致病力微生物;
c.非致病性微生物,包括非致病菌、不产毒霉菌及常见酵 母,它们对人体本身无害,却是引起食品腐败变质、卫 生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5
根据污染的途径分为两类:
内源性污染(第一次污染) 凡是作为食品原料的动植物体在生活过程中,由于本身带 有的微生物而造成食品的污染; 外源性污染(第二次污染) 是指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藏、销售、食用过程中, 通过水、空气、人、动物、机械设备及用具等而使食品发 生微生物污染。
(1)作为食品被污染程度即清洁状态的标志。 (2)预测食品耐存放程度或期限。
10
3、大肠菌群及其食品卫生学意义
• 大肠菌群包括肠杆菌科的埃希氏菌属、柠檬酸 细菌属 、肠杆菌属和克雷伯菌属。
• 其食品卫生学意义: (1) 人与温血动物粪便污染的指标菌。 (2) 作为肠道致病菌污染食品的指标菌。 但冷冻食品主要以肠球菌作为指标菌来评定卫生 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