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合集下载

化学反应中的溶解性

化学反应中的溶解性

化学反应中的溶解性化学反应是自然界中的重要现象之一,它影响着世界的变化和发展。

在化学反应中,溶解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它可以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动力学和平衡性质。

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在化学反应中的溶解性。

什么是溶解性?化学上的溶解性是指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在某些情况下,某些物质不易溶解在水中,而在其他情况下,则容易溶解。

这种差异可以用化学反应中的一些重要因素来解释。

总的来说,溶解性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属性、水分子与物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温度等因素。

对于一些物质,其溶解性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而对于其他物质,则恰恰相反。

因此,在进行化学反应时,需要考虑所有这些因素,以确定化学反应中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影响溶解性的因素1. 物质本身的属性每种物质都具有独特的化学和物理属性,这些属性可以影响其在水中的溶解性。

例如,一些物质是极性的,可以与水形成亲和力较高的氢键,这样就容易溶解在水中。

举例来说,NaCl等能够与水形成离子键的化合物通常都很容易溶解。

另一方面,一些物质是非极性的,可以与水之间的相互作用很小。

这些物质就不容易溶解在水中,例如大多数油类和脂肪类化合物。

2.水分子和物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当一种物质与水相接触时,水分子可以与物质分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

如果水分子能够更好地与物质分子结合,则物质更容易溶解。

相反,如果水分子与物质分子结合效果不佳,则物质就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3.温度温度是影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通常情况下,当温度升高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也会增加。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了水分子的动能,水分子与物质分子形成的相互作用更加强烈。

当然,对于某些物质而言,其溶解性则随着温度升高而逐渐减少。

这是因为这些物质会受到温度的影响,导致其分子结构发生改变。

溶解度的影响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溶解度对于反应速率、动力学和平衡性质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当一种物质溶解入水中,其分子会与水分子结合形成溶液。

化学物质的溶解性质

化学物质的溶解性质

化学物质的溶解性质化学物质的溶解性质是指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的特性。

溶解性是化学研究中的重要参数之一,对于理解物质的性质以及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溶解的定义、溶解性的影响因素以及结晶过程等方面来探讨化学物质的溶解性质。

一、溶解的定义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在溶剂中形成均匀混合物的过程。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的粒子通过与溶剂分子相互作用,逐渐分散并与溶剂分子相互穿插。

最终,溶质粒子与溶剂分子之间建立了一个动态平衡状态,形成溶液。

溶解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影响着溶解性质。

二、溶解性的影响因素溶解性是由多个因素共同影响的,包括温度、压力、溶剂的特性以及溶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等。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因素对溶解性的影响。

1. 温度:溶解度通常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这是因为在高温下,溶剂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弱,从而有利于溶解质粒子脱离固体表面进入溶液。

但是也有一些物质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减小的情况,这是因为在某些特定条件下,高温下存在其他非溶解因素的影响。

2. 压力:溶解度对于气体溶解物来说,通常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增大。

这是因为气体溶解物的溶解过程涉及到气体-气体、气体-液体相互作用,压力的增加会增加分子间的碰撞频率,从而有利于气体分子溶解进入液体中。

3. 溶剂的特性:不同的溶剂对不同的溶质具有不同的溶解能力。

溶剂的极性与溶解质的极性之间的匹配程度是决定溶解性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极性物质更容易溶解于极性溶剂中,而非极性物质则更容易溶解于非极性溶剂中。

4. 溶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溶质的粒子大小、形状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对于溶解性也有重要影响。

较小的溶质粒子更容易溶解,而分子间具有较大吸引力的溶质更难溶解。

三、结晶过程溶解是物质从固体到液体的转变,而结晶则是从液体到固体的逆过程。

在饱和溶液中,当溶质的溶解度达到一定极限时,进一步增加溶质的浓度会导致溶质重新结晶。

结晶过程是原子、分子或离子重新以一定的方式排列、聚集形成固体结晶体的过程。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 第5节 物质的溶解(第1课时)作业设计 (新版)浙教版-(新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 第5节 物质的溶解(第1课时)作业设计 (新版)浙教版-(新版

第5节物质的溶解(第1课时)课堂笔记1.物质的溶解性(1)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的能力。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①不同的物质在中的溶解性不同。

②同一种物质在中的溶解性不同。

③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有关。

2.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1)有些物质溶解时,会放出,溶液的温度,如氢氧化钠(NaOH)。

(2)有些物质溶解时,会热量,溶液的温度,如硝酸铵(NH4NO3)。

(3)有些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基本不变,如氯化钠(NaCl)。

分层训练A组基础训练1.(某某中考)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形成溶液的溶质都是固态物质B.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大C.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D.所有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都要吸收热量2.下列对物质的溶解性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物质的溶解性有强也有弱,强弱不同B.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的水中,物质不能无限地溶解C.溶解性大小只跟物质的性质有关,跟其他因素无关D.物质的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在另一物质中的溶解能力3.在一小杯碘水中加入少量菜油,搅拌一下后静置,发现浮在水面上的菜油变成了紫红色而下面的水层颜色明显变浅,几乎变成了无色。

此实验现象说明()A.碘在菜油中比在水中难溶解B.碘在菜油中比在水中易溶解C.碘在菜油和水中都难溶解D.碘在菜油中不溶解4.下列方法中不能加快蔗糖在水中溶解速度的措施是()A.升高温度B.用玻璃棒搅拌 C.将颗粒磨碎D.多加些蔗糖5.向20mL水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搅拌后蔗糖很快溶解了;再向水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搅拌后有部分蔗糖不再溶解。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A.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无限的B.20mL水中不能溶解一药匙蔗糖C.加入的蔗糖越多能够溶解的也越多D.一定条件下,物质能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6.为研究食盐和蔗糖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强弱,四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实验,其中较为合理的是()A.在20℃时,分别把10克食盐和10克蔗糖放入50克的两杯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全部溶解,说明食盐和蔗糖的溶解能力相同B.在20℃时,分别把10克食盐和20克蔗糖放入50克的两杯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全部溶解,说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强C.在20℃时,分别把20克食盐和20克蔗糖放入50克的两杯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食盐只有部分溶解而蔗糖全部溶解,说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强D.把20克食盐放在15℃的50克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只有部分溶解;把20克蔗糖放入20℃的50克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全部溶解,说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强7.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比较溶解能力大小的实验方案,实验结果如下:20 碘2克水10克部分溶解从上表中分析可知,与物质溶解能力大小有关的因素是()A.温度B.溶质的性质C.溶剂的性质 D.溶质的质量8.取4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入等量的水。

盐的溶解性规律

盐的溶解性规律

盐的溶解性规律
溶解性规律:
一、受溶液温度的影响
1、温度升高,溶液饱和度提高。

2、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加。

二、受溶质的性质的影响
1、溶质的气味和沸点越大,溶解度越小。

2、溶质的极性越高,溶解度越大。

三、受溶质的数量的影响
1、溶质的数量越多,溶解度越大。

2、溶质的数量达到最高点时,溶解度达到极限,这个过程称为溶解饱和。

四、受溶剂的性质的影响
1、溶剂的沸点越高,溶解度越小。

2、溶剂的粘度越大,溶解度越小。

3、溶剂的极性越高,溶解度越大。

五、受添加物的影响
1、有些添加物有助于溶质的溶解,称为效价体。

2、有些添加物会减少溶质的溶解,称为抑制体。

六、受表面积的影响
1、溶质的晶体表面积小,溶解度大,而晶体表面积大,溶解度小。

七、受pH值的影响
1、一般来说,溶质的pH值越接近溶液的pH值,溶解度越大。

八、受金属离子对溶质影响
1、溶质为碱性物质时,金属离子会使溶质的溶解度降低。

2、溶质为酸性物质时,金属离子会使溶质的溶解度升高。

综上所述,溶解性规律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溶液温度、溶质的性质、溶质的数量、溶剂的性质、添加物的作用、晶体表面积、pH值以及金
属离子的影响。

根据不同的情况,添加不同的物质,能够达到一定的
效果,有利于调节溶液的溶解性,达到满足特定要求的效果。

1.5物质的溶解-溶解性与溶解度(原卷版)

1.5物质的溶解-溶解性与溶解度(原卷版)

1.5物质的溶解——溶解性与溶解度习题分类集训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2021八上·淳安期末)下列措施中,能够增强蔗糖在水中溶解性的是()A.加热B.搅拌C.增加水量D.将蔗糖研碎2.(2021八上·义乌月考)小明想要尽快得到一杯蔗糖水,下列方法可以采取的是()①冷水中溶解蔗糖;②热水中溶解蔗糖;③将蔗糖研碎;④搅拌A.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2021八上·浙江期中)物质的溶解性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下列会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一组是()①溶质的性质②溶剂的性质③温度④压强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4.某同学往一杯水中加了三勺蔗糖,搅拌后发现蔗糖全部溶解,在相同条件下三勺食盐却不能全部溶解。

这说明物质的溶解能力与( )有关。

A.温度高低B.物质本身的性质C.水的多少D.时间的长短5.(2021八上·余杭月考)在《饱和溶液》这一课的演示实验时,老师先往一试管中加入1小匙蔗糖,然后加入10mL 的水,接下来的操作正确的是( )A.B.C.D.6.(2020八上·西湖期末)如图,两个实验的目的均是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实验一研究的变量是温度B.实验一可以得到温度会影响硝酸钾的溶解性C.实验二目的是探究溶剂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D.实验二中氯化钠的颗粒大小必须相同7.(2021八上·江干期末)用下表中三个实验对溶液相关知识进行探究(实验中溶质均完全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实验序号实验(1) 实验(2) 实验(3)冰糖(2g) 粉末块状粉末水冷水50mL 热水50mL 热水50mLA.实验(3)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B.对比实验(2)和(3),可探究固体溶质的形态对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C.对比实验(1)和(3),可探究水的体积对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D.对比实验(1)和(2),可探究水的温度对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8.(2020八上·拱墅期末)若要研究温度对蔗糖溶解快慢的影响,应对比()A.甲和乙B.乙和丙C.甲和丙D.丙和丁9.(2021八上·义乌月考)下列关于物质溶解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B.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C.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D.物质的溶解性与使用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都有关系10.(2021八上·余杭月考)下列有关物质的溶解性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B.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C.气体也能溶解在液体中,且温度越高,气体溶解能力越强D.物质溶解时,有的放热,有的吸热11.在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0.165克氢氧化钙,由此可知,氢氧化钙在水中的溶解性为( )。

物质的溶解性

物质的溶解性

猜一猜:
猜想1:物质的溶解性和溶质性质有关。 猜想2:物质的溶解性和溶剂性质有关。 猜想3:物质的溶解性和温度有关。
动动脑:
请你设计三组对比实验分别来证明你的猜想。
探究: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溶质
溶剂 温度 相同 相同
溶解性
结论
探究一 不同
不同
探究一:不同物质在相同溶剂中 的溶解性比较。
[实验1]用量筒各量取5mL水,分别加入A、B、C三 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食盐、蔗糖、熟石灰各1g,
不同的溶质在相 同的条件下溶解 性不相同。
探究二: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 的溶解性比较。
[实验2]取A、B两支试管,分别加入水和汽油。 往试管A 、B中分别加入植物油,观察现象。
植物油 植物油

汽油
你观察到的现象: 植物油能溶解于 汽油 植物油不能溶解于 水
中, 中。
你得出的结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 性不同。
44g 4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_________ ,
60g 7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_________ ,
40
30 20 10 0 10 20 30 40 50
46g 7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_________ 。
硼酸
60 70 80 90 100
温度/℃
200
溶解度g/100g水
190 180 170 160 150 140 130 120 110 100 90 80 70 60 50
60
70
80
90
100
温度/℃
讨论:
硝 酸 钾
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情况: 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例如 硝酸钠、氯化铵等。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实验物质溶解性的实验探究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实验物质溶解性的实验探究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实验物质溶解性的实验探究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量物质的性质。

许多因素可以影响物质的溶解度,包括温度、压力、溶剂的性质、溶质的特性等。

为了深入了解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探究物质溶解性的实验架构。

实验目的:通过调整不同因素,观察其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进一步理解溶解度的性质及其在日常生活和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实验材料:1. 不同粒径的NaCl(氯化钠)固体2. 温水和冷水3. 温度计4. 手套和眼镜等实验防护用品实验步骤:实验1: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1. 准备两个玻璃容器,分别加入等量的温水和冷水。

2. 将相同质量的NaCl粉末分别加入两个容器中,并用玻璃棒搅拌直到NaCl完全溶解。

3. 观察和记录在不同温度下NaCl的溶解情况。

注意观察NaCl粉末是否完全溶解或者是否有残渣。

实验2:溶剂性质对溶解度的影响1. 准备两个玻璃容器,分别加入等量的温水和冷水。

2. 将相同质量的NaCl粉末加入温水和冷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直到NaCl完全溶解。

3. 观察和记录在不同溶剂中NaCl的溶解情况。

比较温水和冷水对NaCl溶解的差异。

实验结果与讨论:实验1: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观察到温度对NaCl的溶解度具有显著影响。

在较高温度下(如温水),NaCl粉末更快地溶解,溶解度更高。

而在较低温度下(如冷水),解溶度较低,溶解速度更慢。

这是因为在高温下,溶质和溶剂分子的热运动增强,导致溶解过程更加迅速。

实验2:溶剂性质对溶解度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观察到温水对NaCl的溶解度较冷水更高。

这是由于温水具有较高的热能,可以提供更多的能量来分解NaCl晶体,从而促进NaCl的溶解。

相反,冷水由于热能较低,无法提供足够的能量来分解NaCl晶体,导致NaCl的溶解度较低。

实验结论:通过上述实验探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温度是影响溶解度的重要因素。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日常生活中你一定看到过蔗糖溶解在水中 的现象。思考:
1.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是否都
能溶解?
2.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相同吗?
3.同一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外界条件变化而变化吗?
• 实。 (2)分别放入1克的蔗糖、1克的食盐和1克的消石灰, 并进行搅拌。 (3)观察:物质是否能完全溶解。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表明:不同种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 中的能力。
1.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小结: 2.物质溶解能力与溶质的性质有关。
物质的溶解性
3. 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4.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
• 实验二
(1)取两支试管分别装入适量的水和汽油。
(2)用滴管吸取植物油,分别滴入两试管中。
(3)观察,植物油在水中和在汽油中是否溶解?
不完全溶解 实验现象:植物油在水中___________________ 完全溶解 植物油在汽油中_______________
实验表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 实验三
(1)取一试管,加入5毫升的水,3克的硝酸钾,充 分
振荡,观察硝酸钾是否完全溶解。
(2)加热, 观察硝酸钾是否完全溶解。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 _
实验表明: 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着外界条件(温度) 的变化而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教学目标:
(1)建立溶解性、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3)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概念的的建立。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
(1)学会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总结归纳结论。

教学过程:
一、实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在吃火锅或者烤肉的时候,油渍不小心溅到衣服上了,妈妈在洗衣服的时候用水容易洗掉吗
生:不容易。

师:但是生活经验丰富的妈妈们对付油渍有妙招,她们会在有油渍的地方涂一点汽油,就能洗掉了,你知道为什么吗
师:这是因为油渍能够溶解在汽油中,但是不能溶解在水中,所以用水洗不掉油渍但是汽油就可以。

油渍在水中和在汽油中的溶解性不同。

师:那溶解性是什么呢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能力
的大小。

比如刚才举的例子,油渍容易溶解在汽油中而不容易溶解在水中,说明油渍在汽油中的溶解能力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大,所以说油渍在汽油中的溶解性跟在水中的溶解性相比,哪个大一些
师:那影响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呢我们通过几个实验来探究一下吧。

(板书: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学生分组实验】P16 实验1。

分别向A、B、C三支试管中加入5 mL水,再分别加入食盐、蔗糖、消石灰各1 g,震荡,静置、观察物质的溶解情况,记录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交流讨论】
师:在三支试管中你分别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食盐和蔗糖完全溶解了,形成溶液,而消石灰没有完全溶解,形成悬浊液。

师:为什么会这样形成不同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生:物质的种类不同。

师:我们对比了三种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水中溶解性的大小,发现蔗糖和食盐都能完全溶解而消石灰不能,说明蔗糖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性比消石灰大,也就是说: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那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个实验说明了物质的溶解性和那种因素有关(板书:物质的性质)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继续探究,物质的溶解性还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演示实验】P16实验2
取A、B两支试管,分别滴入少量食用油。

往试管A中加入少量水,往试管B中加入少量汽油,振荡,观察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交流讨论】
师:观察两支试管中食用油的溶解情况。

生:食用油漂浮在水的上方,震荡后仍分层,形成乳浊液;而食用油能溶解在汽油中,形成溶液。

师: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对比了同一种物质食用油,在不同的溶剂水和汽油中的溶解性大小,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食用油在汽油中的溶解性比在水中的溶解性大。

师:非常好。

所以我们能总结出,对于同一种物质,影响它溶解性的因素是什么
生:溶剂的种类。

(板书:溶剂的种类)
师:这也就是妈妈能用汽油除去我们衣服上油渍的原因。

那还有哪些因素能影响物质的溶解性呢请看老师实验。

【演示实验】P16 实验3
取1支试管,加入适量新制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石灰水)。

师:请同学们观察试管里的氢氧化钙溶液,它是怎样的
生:无色的,澄清透明的。

将试管的上半部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

生:加热部分的氢氧化钙溶液变浑浊了。

师:那这还是氢氧化钙的溶液吗
生:不是。

是氢氧化钙的悬浊液。

师:那悬浮在这里的固体小颗粒是什么
生:氢氧化钙固体。

师:为什么加热部分的溶液中,溶质氢氧化钙固体会从溶液中跑出来形成悬浊液
生:温度变了!
师:对!很好。

那请同学们继续思考,加热以后溶液温度升高,氢氧化钙在水中的溶解性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生:变小了。

师:从什么现象看出来温度升高,氢氧化钙溶解性变小的
生:加热部分变成悬浊液,未加热部分还是溶液。

师:好,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在溶质和溶液都相同的情况下,物质的溶解性还和哪个因素有关。

生:温度。

(板书)
师:通过实验我们了解到,氢氧化钙的溶解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小,而事实上绝大多数的物质的溶解性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大的。

【归纳总结】
师:请一位同学给大家总结一下,我们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得出的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生:物质的性质。

溶剂的性质。

温度。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过渡】学完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还有哪些关于溶液的知识需
要我们掌握呢我们继续来通过实验一起学习。

【学生分组实验1】P17 实验1
取一瓶底部留有硝酸钾晶体的硝酸钾溶液,分别取出30mL上层清液加入A、B、C三个烧杯中,再向A、B两个烧杯中加入2g硝酸钾晶体,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固体是否溶解。

生:硝酸钾没有继续溶解。

师:我们把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这种物质的饱和溶液。

所以此时烧杯中盛的就是硝酸钾的什么溶液
生: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师:请同学说思考一下,为什么在说饱和溶液时,要强调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的溶剂里我们继续做下面的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2】P17 实验2
师:现在A烧杯中的硝酸钾溶液还能溶解硝酸钾吗
生:不能。

师:所以我们可以称它为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如果在A烧杯中再加入5mL水呢请同学们自行实验,观察硝酸钾是否继续溶解。

生:硝酸钾继续溶解了。

师:那这还能说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吗为什么不能
生:因为该溶液能继续溶解硝酸钾。

师:很好,这时候我们把还能继续溶解该物质的溶液称为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那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把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变成
不饱和溶液的
生:加水。

师:没错,我们增加的溶剂水的体积,使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变成了不饱和溶液,所以在讲饱和溶液的时候,一定要强调在一定量的溶剂中。

【学生分组实验3】
师:请同学们看实验3,首先观察一下B烧杯,思考里面盛的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生:饱和溶液,烧杯底部有固体硝酸钾剩余,硝酸钾固体在该溶液中不能继续溶解。

师:很好。

请同学们分组完成实验3。

在酒精灯上加热B烧杯,观察为溶解的硝酸钾固体是否继续溶解。

生:硝酸钾继续溶解了。

师:那加热以后的B烧杯里盛的还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吗为什么不是生:因为还能继续溶解硝酸钾。

师:为什么加热以后硝酸钾就能继续溶解了呢
生:温度升高,硝酸钾的溶解性变大了。

师:所以这时候B烧杯里盛的是硝酸钾的什么溶液
生: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

【归纳】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我们可以通过某些方法将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变成它的不饱和溶液。

我们采取了哪些措施
生:增加溶剂,升高温度。

(氢氧化钙是降低温度)
所以我们在说某物质的饱和溶液时一定要强调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的溶剂中。

【演示实验4】
师:接下来我们看实验4。

取出C烧杯,请你说说C烧杯中盛的是硝酸钾的什么溶液
生:饱和溶液。

师:为什么我们没有再烧杯底部看到有未溶解的硝酸钾固体,你是怎么判断出这是它的饱和溶液的
生:因为该溶液是从大烧杯中倒出来的上层溶液,是饱和的。

师:你如何能证明这烧杯中盛的确实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生:再往里加硝酸钾固体,如果不能继续溶解,就是它的饱和溶液,如果能继续溶解,就是它的不饱和溶液。

师:那我们就来实验验证一下。

加入2g硝酸钾,震荡,你观察到了什么
生:硝酸钾固体没有继续溶解。

师:确实如我们所料,这只烧杯中盛的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它不能再继续溶解硝酸钾。

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在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还能溶解其它物质吗让我们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一下。

师:通过先前的学习,我们知道高锰酸钾溶解在水中,溶液呈紫红色。

如果我在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高锰酸钾固体的话,溶液变紫红色,说明什么溶液不变色说明什么所以我们就可以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了。

在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适量高锰酸钾固体。

师: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溶液变成紫红色。

师:为什么会变成紫红色
生:因为高锰酸钾溶解了。

师:为什么这个溶液里不能溶解硝酸钾却能溶解高锰酸钾。

生:因为这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不是高锰酸钾的饱和溶液。

师:所以说,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还能溶解高锰酸钾,也就是说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不能再继续溶解该溶质,但是还能溶解除了溶质以外的可溶物质。

三、谈谈你的收获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以及“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四、课后练习
1、把试管内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转化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有哪些
2、把试管内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有哪些
3、现试管中盛有硝酸钾的溶液,如何判断是否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