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讲课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物质的溶解性教案一、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难点: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物质的分类,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物质的溶解性。
2. 理论讲解(15分钟):a. 溶解的定义:将固体或液体物质溶解于液体或气体中,形成均匀的混合物的过程。
b. 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质是指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指用于溶解的物质。
c. 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量。
d.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温度、压力和溶质与溶剂的性质。
3. 实验操作(20分钟):让学生进行以下两个实验,观察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性变化。
a. 实验一:溶解食盐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 准备一杯水,将食盐逐步加入直至不再溶解。
- 分别将水加热到60℃和冷却至10℃,再逐渐加入相同量的食盐。
- 观察温度变化对食盐的溶解度的影响。
b. 实验二:溶解空气中的氧气的溶解度随压力的变化- 准备一杯水,倒入空气尽量多的水杉器。
- 观察氧气在不同压力下的溶解度变化。
4. 分析讨论(15分钟):根据实验结果,让学生分析温度和压力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并总结出规律。
5. 拓展延伸(10分钟):根据所学内容,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展开讨论。
a. 溶解度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溶解实验?b. 有哪些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的变化规律相反?c. 为什么在冷饮中加入足够的糖后会觉得不甜了?d. 了解到物质的溶解性对生活的影响有哪些?举例说明。
6.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帮助学生归纳出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要点。
四、教学辅助工具:实验器材(杯子、食盐、温度计、空气尽量多的水杉器等)五、教学评价方式:1. 实验记录:学生按要求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2. 参与讨论: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3. 课堂小结:学生完成小结并进行互相交流讨论。
第7章 探索溶解现象第4节 物质的溶解性(课件)2024-2025九下化学沪教

(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概念中的“四要素”
(3)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含义①指该物质在此温度下,在溶剂(通常溶剂为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示例1
在时的溶解度为,就是指在时, 在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 (或在时,水中最多溶解 的质量为 )。
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1)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表示①列表法:用表格的形式把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表示出来的方法称为列表法。下表列出了硝酸钾固体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
13.9
31.6
61.3
106
167
②曲线法:
(2)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3)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①“陡升型”: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表现为曲线坡度比较“陡”,如。②“缓升型”: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表现为曲线坡度比较“平”,如。③“下降型”: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为曲线下降,如。
(4)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①内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或溶质、溶剂的种类)。
示例3
如在时,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 ,而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是 ,它们溶解度不同的原因是氯化钠和硝酸钾两种溶质本身的性质不同。
②外因:温度。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5)固体物质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①溶解度和溶解性
(4)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典例2 硝酸钾、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说课讲稿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说课沿庄中学李树娟一、说教材1、本课在本章中的地位:学生在前面已学习过物质的溶解、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等知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物质在溶剂中溶解时不能无限制地溶解的初步概念,但学生了解不够,通过本节课知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学习为后面知识(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的学习作好铺垫。
2、教学目标:(1)建立溶解性、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3)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3、重点与难点:日常生活中有物质不能在水中无限溶解的实例,但学生没有注意观察,没有深入探究,因而对饱和与不饱和的概念难以理解。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概念的的建立。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4、本节内容知识点:(1)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①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②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③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
(3)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4)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二、说教法: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理论认为,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轰动都必须从学生出发。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在积极主动的建构自我的知识体系。
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的求知要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
对于知识的建构,就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除了个体探究之外,我们更应倡导合作探究。
在探究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差异,提出不同的探究目标。
最后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问题更清楚更准确。
因此本节课作为教师主要是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设计一定的探究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做好课本中的探究活动,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初中化学溶解性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性教案
教学内容: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教学目标:
1. 了解溶解性的概念及相关知识;
2. 能够分辨不同物质的溶解性;
3. 掌握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教学重点:
1. 溶解性的定义;
2. 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教学难点:
1. 理解饱和溶解度的概念;
2. 掌握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溶解性不同的物质、水、容器、搅拌棒;
课件:有关溶解性的知识点及案例。
教学过程:
1.引入
通过展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溶解性?为什么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讲解
a. 讲解溶解性的定义及溶解性的相关知识点;
b. 分析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包括温度、压力、溶质之间的分子间相互作用等;
c. 介绍饱和溶解度的概念。
3.实验
让学生根据实验材料自行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验证所学知识。
4.讨论与总结
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心得体会,通过讨论进一步加深对溶解性的理解;总结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5.课堂练习
安排相关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并写出实验步骤及预期结果。
教学反馈: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情况,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
教学延伸:
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探究其他溶解性相关的问题,并加以延伸讨论。
备注:本教案为初中化学教学参考范本,可根据实际情况与学生水平调整内容和深度。
高中化学教案《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高中化学教案《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溶解过程及其热效应。
2.明确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温度、溶剂的种类和溶质浓度。
3.掌握物质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内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难点:物质的溶解热效应四、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在中学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学过哪些物质是易溶于水的,哪些物质是难溶于水的。
2.讲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溶解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一般而言,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b)溶剂的种类溶剂的种类决定了不同物质的溶解性,通常来讲,相似的化学性质的物质更容易相溶。
c)溶质浓度浓溶液和薄溶液中,物质的溶解度有所不同。
在相同条件下,溶液的浓度越大,就越不容易继续溶解。
3.讲解物质溶解热效应物质的溶解过程一般都是吸热或者放热的。
溶解时吸收热量的称为正吸热,放出热量的称为负吸热。
4.讲解物质溶解度的计算方法a)饱和溶解度饱和溶解度指溶液在饱和时所含有的最大量溶质,饱和溶解度可以通过实验测定来确定,也可以由一些热化学数据计算得出。
饱和溶解度的计算公式:饱和溶解度=溶解了的质量÷溶液的b)溶质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表示溶液中单位质量溶液中所含有的溶质的质量(m)与单位质量溶液的质量(m+s)之比。
计算公式如下:溶质质量分数=质量分子量×溶质量÷(质量分子量×溶质量+溶剂质量×溶剂密度)5.课堂练习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巩固学生对于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和物质溶解度计算的理解。
6.总结回顾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并对需要注意的知识点进行强调和讲解。
五、教学评估课堂练习,作业及期末考试等方式,评估学生对于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和物质溶解度计算的掌握情况。
初中化学影响溶解度因素教案

初中化学影响溶解度因素教案主题:影响溶解度的因素目标: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实际应用。
知识点:1. 溶解度的定义:指单位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最大量。
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温度、溶剂性质、溶质的性质、压强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1. 引入主题,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溶解度。
2. 提出问题:你知道哪些因素会影响溶解度?二、讲解(15分钟)1. 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温度升高,溶解度一般会增加。
2. 溶剂性质对溶解度的影响:溶解度与溶剂的相容性相关。
3. 溶质的性质对溶解度的影响:溶质溶解度与其分子大小、极性等有关。
4. 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气体溶解度随压强增加而增加。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进行溶解度实验,比较不同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2. 展示气体溶解度实验,观察气泡在不同压强下的变化。
四、讨论(10分钟)1. 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不同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温度升高会增加溶解度?五、练习(10分钟)1. 针对溶解度的因素,出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2. 带领学生讨论解答过程,强化对知识的理解。
六、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例如在烹饪过程中控制溶解度。
七、作业布置1.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影响溶解度的因素的小结。
2. 要求学生在下节课上交作业,并进行互相评阅。
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掌握溶解度的因素,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物质的溶解度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物质的溶解度ppt教案学科领域:化学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 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溶解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溶解度受哪些因素影响。
3. 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及应用。
教学难点:1.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及解读。
2. 实际问题中溶解度的运用。
二、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引发学生对溶解度的兴趣。
2. 讲解溶解度的概念:介绍溶解度的定义,强调溶解度是一个定量的概念。
3. 讲解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4. 探究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温度、压力、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5. 讲解溶解度曲线:介绍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如斜率、交点等。
6. 练习:让学生根据溶解度曲线解答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溶解度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影响因素。
2. 演示法:展示溶解度曲线,让学生观察并分析。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解答实际问题,巩固溶解度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溶解度概念、表示方法的理解。
2. 练习解答:评估学生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巩固学生对溶解度的掌握。
五、教学资源1. PPT课件:展示溶解度的概念、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线等。
2. 实际问题案例:提供给学生进行练习。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巩固学生对溶解度的掌握。
4. 溶解度曲线图:用于讲解和练习。
六、教学内容1. 溶解度的单位:克/100克水(室温)2. 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可能增大、减小或不变。
3.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预测物质的溶解性、判断溶液的饱和度等。
七、教学过程1. 讲解溶解度的单位及换算:强调溶解度是一个定量的概念,让学生熟悉常用的溶解度单位。
2. 分析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溶解度曲线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高中化学《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高中化学《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说出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能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逐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逐步学会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体会化学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哪些因素影响物质的溶解性。
三、教学过程(一)生活导入【提出问题】碘酒中的溶剂是哪种物质?为什么不采用水作为溶剂?【学生回答】溶剂是酒精,因为碘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
【教师引导】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这节课就来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二)探究新知【提出问题】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已经学过的知识猜测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学生回答】①碘在酒精、水中的溶解性不同,因此溶解性与溶剂有关;②蔗糖在冷水、热水中的溶解性也不同,因此溶解性与温度有关;③同样是在水中,食盐、蔗糖的溶解性不同,因此溶解性与溶质本身也有关系;……【提出问题】请观看大屏幕上展现的实验,分别探究说明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实验1:用量筒各量取5 mL水,分别加入A、B、C三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食盐、蔗糖、消石灰各1 g,震荡片刻,静置,观察物质的溶解情况。
实验2:取A、B两支试管,分别滴入少量食用油。
往试管A中加入少量水,往试管B中加入少量汽油,振荡,观察现象。
实验3:取1支试管,加入5 mL水,然后加入3 g硝酸钾,充分震荡,硝酸钾是否能完全溶解?如果不能完全溶解,将试管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实验1探究的是溶质对溶解性的影响;实验2探究的是溶剂对溶解性的影响;实验3探究的是温度对溶解性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较多的 较少的
蔗糖
熟石灰
10ml水 10ml水
探究: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称取3g硝酸钾(KNO3 )放入试管中,加入5ml水, 充分振荡,是否能完全溶解?如不完全溶解,将试 管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物质的溶解性与 溶质、_溶__剂_的性质以及 温度有关。
5g氯化钠
慢慢加入氯化钠直到不能加入为止
判断 1、哪个是饱和溶液、 哪个是不饱和溶液? 2、哪个是浓溶液、 哪个是稀溶液?
含有较多溶质的溶液叫浓溶液, 含有较少溶质的溶液叫稀溶液。
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 不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稀溶液?
【实验二 】
多
相等
不饱和
浓溶液
少
相等
饱和
稀溶液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①
②
思考: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里加入适量氯化钠,观察现象。
总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不饱和溶液
蒸发溶剂 降低温度 增加溶质
增加溶剂 升高温度
饱和溶液 蒸降 发低 溶温 剂度
晶体析出
注意:
由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 的升高而减少,因此将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转 化为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该是升高温度; 反之是降低温度。
③
④
① 10g蔗糖 不饱和溶液 浓溶液
② 0.2g熟石灰
饱和溶液 稀溶液
③一匙食盐 ④四匙食盐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稀溶液
浓溶液
• 结论: • 1. 同一种溶质,在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
比不饱和溶液浓。 • 2.不同溶质,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结论:
1.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可 能是稀溶液.
饱和溶液
浓溶液 2. 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可能是浓溶液.
稀溶液
3.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 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 饱和溶液浓 .
不饱和 溶液
概念
饱和溶液
升温或增加溶剂 降温.减少溶剂.加稀溶液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谢谢!
氯化钠
20 ℃、20ml水
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20 ℃、20ml水
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思考: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最大区别?
在该条件下能否继续溶解该溶质
讨论与交流
判断硝酸钾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5g硝酸钾 再加入5g硝酸钾
20 ℃、20ml水
思考: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10g硝酸钾
加入20ml水
你认为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中 应限定什么条件?能重新给饱和溶液和不 饱和溶液下一个定义吗?
饱和溶液: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 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 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 溶剂里,还能继续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这 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0℃、40ml水
思考: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10g硝酸钾
加热
100 ℃
思考: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10g硝酸钾
冷却
100 ℃、20ml水
思考: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5g硝酸钾
20 ℃ 20ml水
加热蒸发
思考: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想一想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家庭厨房中的下列物质能溶于水形成溶液
的是(
)
食盐、醋、胡椒粉、植物油、白砂糖
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 里的能力称为溶解性。
1、你知道下列物质的溶解性吗? 氧气 二氧化碳 碳酸钙 2、思考:影响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探究: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等量的植物油
10ml水 10ml汽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