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加建结构初步设计说明
xx小学初步设计说明

第一章建筑设计说明一、概况:1、工程名称:xxxxx小学扩建工程2、建设单位:xxxxx小学3、建筑地点:xxxxx4、基地现状:为现有的xxxxx小学,周边地势平坦,四面视野开阔,交通便利。
二、设计依据1、项目立项批复:xxxxx越城区发展和改革局文件2、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xxxxx;3、浙江省民用建筑节能审查意见书:xxxx4、《中小学校建设设计规范》(GB50099-2011)等有关学校规划建设规范、规定;5、《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31-2003);6、《九年制义务教育普通学校建设标准》(DB33/1018-2005);7、《浙江省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评定标准》;8、《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9、《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10、规划部门提供的建设用地规划范围图、位置图;三、工程规模:规划总用地面积约31955.9m2,建设用地面积30092.8m2,项目建筑规模约37338m2,其中包括已建的行政综合楼3301m2,已建普通教学楼(二)中2659m2,地下汽车库3751 m2,按在校生2160人规模的小学设计,共48个班。
扩建项目包括普通教学楼(一)(二)(三),综合实验楼,行政综合楼(改造),综合艺术楼,报告厅,食堂及风雨操场,门卫。
四、设计范围:xxxxx小学的扩建工程的总平面设计、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给排水设计、电气设计、暖通设计、弱电设计。
(按招标文件中的设计内容)五、总平面:1、场地概述:xxxxx小学位于xx公路以北,xx以西,xx以南,xx以东。
场地内建筑红线退让情况:南退用地红线25m,西退用地红线10m, 北退用地红线5m。
2、总平面布置:我们将整个校园分为综合教学区、运动生活区两个区块。
在对教学区的安排上我们结合了各自功能性质的特点并结合基地环境综合考虑,考虑到最大程度地弱化城市干道对学校教学区的干扰,我们将主要教学组团设置于校园中心,使教学组团远离西面及南面主干道,并将各组团之间的连廊作为隔绝噪音的屏障,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安静的环境。
新屋村小学初步设计说明

新屋村小学初步设计说明重庆市新屋村小学初步设︵文计字说明︶重庆市轻工业设计院设计证书号:A1500009802011.12项目名称:花溪工业园区新屋村小学委托单位:重庆巴南经济园区建设实业有限公司设计单位:重庆市轻工业设计院院长:娄文友高级工程师副院长:刘承勇结构工程师总工:张才喜一级注册建筑师项目负责:张立忠高级建筑师设计人员:张睿建筑师彭礼茂结构工程师彭阳给排水工程师唐堂电气工程师袁晓冬节能工程师温秀治一级注册结构师魏富国给排水工程师张渝平电气工程师肖婉璐经济师目录第一章总述▪▪▪▪▪▪▪▪▪▪▪▪▪▪▪▪▪▪▪▪▪▪▪▪▪▪▪▪▪▪▪▪▪▪▪▪▪▪▪▪▪▪▪▪▪▪▪▪▪▪ 4 第二章总平面设计▪▪▪▪▪▪▪▪▪▪▪▪▪▪▪▪▪▪▪▪▪▪▪▪▪▪▪▪▪▪▪▪▪▪▪▪▪▪▪▪▪ 6 第三章建筑设计▪▪▪▪▪▪▪▪▪▪▪▪▪▪▪▪▪▪▪▪▪▪▪▪▪▪▪▪▪▪▪▪▪▪▪▪▪▪▪▪▪▪▪▪ 9 第四章结构设计▪▪▪▪▪▪▪▪▪▪▪▪▪▪▪▪▪▪▪▪▪▪▪▪▪▪▪▪▪▪▪▪▪▪▪▪▪▪▪▪▪▪▪ 11 第五章给排水设计▪▪▪▪▪▪▪▪▪▪▪▪▪▪▪▪▪▪▪▪▪▪▪▪▪▪▪▪▪▪▪▪▪▪▪▪▪▪▪▪ 19 第六章电气设计▪▪▪▪▪▪▪▪▪▪▪▪▪▪▪▪▪▪▪▪▪▪▪▪▪▪▪▪▪▪▪▪▪▪▪▪▪▪▪▪▪▪▪ 23 第七章建筑节能▪▪▪▪▪▪▪▪▪▪▪▪▪▪▪▪▪▪▪▪▪▪▪▪▪▪▪▪▪▪▪▪▪▪▪▪▪▪▪▪▪▪▪ 26第八章概算▪▪▪▪▪▪▪▪▪▪▪▪▪▪▪▪▪▪▪▪▪▪▪▪▪▪▪▪▪▪▪▪▪▪▪▪▪▪▪▪▪▪▪▪▪▪▪▪▪ 28第九章消防▪▪▪▪▪▪▪▪▪▪▪▪▪▪▪▪▪▪▪▪▪▪▪▪▪▪▪▪▪▪▪▪▪▪▪▪▪▪▪▪▪▪▪▪▪▪▪▪▪ 28第一章总述1.1 设计依据1.1.1甲方及相关部门提供的用地红线图、地形图等资料;1.1.2甲、乙双方签订的设计合同及甲方提出的设计委托书;1.1.3甲方提供的地质勘探报告;1.1.6方案设计审查已通过的图纸及批复;1.1.7《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 50352-2005》;1.1.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61-2006》;1.1.11《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 GB/T 50353-2005》;1.1.12 渝规巴南方案函【2011】0048号建筑工程设计方案审查意见函;1.1.13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1.1.14国家和重庆市现行有关规范、规定、条例。
某小学综合实验楼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总说明

第一章 设计总论一、 项目概况 二、设计依据三、设计规模及设计范围 四、设计指导思想第二章 总平面设计一、场地描述 二、总平面布置 三、场地竖向设计 四、绿化景观 五、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第三章 建筑设计一、设计依据 二、平面功能布局 三、水平及垂直交通与防火 四、立面设计 五、无障碍设计 六、剖面设计 七、建筑用料八、节能设计第四章 结构设计一、工程概况 二、设计依据 三、建筑分类等级四、主要荷载(作用)取值 五、上部及地下室结构设计 六、地基基础设计 七、结构分析 八、主要结构材料第五章 给排水设计一、设计依据 二、设计范围 三、给水系统 四、排水系统 五、消防系统 六、灭火器配置第六章 暖通设计一、设计依据二、工程概况及设计范围 三、气象资料(定西(寒冷B 区)) 四、通风及排烟系统 五、节能环保六、主要设备表(见图纸)第七章 电气设计一、建筑概况及设计依据 二.设计范围 三、电源四、导线选择及线路敷设 五、设备安装 六、照明系统七、建筑物的防雷及安全接地系统 八、有线电视系统 九、综合布线系统 十、广播电铃监控系统 十一、施工注意事项 十二、电气节能 十三、参考图集第八章 节能定西市安定区巉口中心小学综合实验楼建设项目初步设计说明第一章 设计总论一、 项目概况1、工程名称:定西市安定区巉口中心小学综合实验楼建设项目2、建设单位:定西市安定区体育教育局3、建设地点:甘肃省定西市巉口中心小学校园内4、可研方案设计建筑面积:3251 平方米5、建筑性质:新建6、建筑形式和层数:主体五层,局部四层7、建筑高度:18.45米8、建筑层高: 3.60米9、结构形式:框架结构 10、室内外高差:0.450米 11、本建筑为乙类建筑12、耐火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13、屋面防水等级为二级二、设计依据1、有关文件(1)由建设单位提供的《定西市安定区巉口中心小学综合实验楼建设项目》设计委托书(2)建筑设计方案通知书及补充说明 (3)规划条件通知书(4)《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 (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6)《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 (7)《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13年版) (8)《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9-2011(9)《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 GB/T7106-2008(10)《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12 (11)《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12)《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10(2013版)(13)、《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甘肃省公安厅关于规范我省建筑外墙保温材料燃烧性能的通知》甘建设〔2013〕454号 (14)、《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20062、建设内容和范围定西市安定区巉口中心小学综合实验楼施工图设计文件范围内的工程内容。
丽水市水阁中心小学规划建筑设计方案设计说明

丽水市水阁中心小学规划建筑设计方案设计说明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书桌上,我的思绪也随之飘散。
想象一下,丽水市水阁中心小学的规划建筑设计,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在我脑海中逐渐展开。
一、设计背景水阁中心小学位于丽水市莲都区,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学校。
随着城市的发展,学校面临着规模的扩大和教育教学环境的升级改造。
为此,我们提出了这份规划建筑设计方案。
二、设计理念1.环保理念:在设计中,我们充分考虑环保因素,采用绿色建筑材料,提高建筑能效,降低能耗。
2.人本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育教学环境的舒适度,创造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
3.创新理念: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打造智能化校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三、总体布局1.功能分区:将校园分为教学区、活动区、生活区三个部分,实现功能明确、相互独立、有机联系的布局。
2.交通组织:采用人车分流的设计,确保校园内部交通畅通,减少安全隐患。
3.绿化景观:充分利用地形地貌,营造丰富的绿化景观,提升校园环境品质。
四、建筑设计1.教学楼:采用现代简约的设计风格,外观新颖独特,内部空间宽敞明亮。
教室采用小班化教学,配备智能化教学设备。
2.实验楼:设置各类实验室,满足学生实验需求。
实验楼内部采用模块化设计,方便功能调整。
3.图书馆:设计为两层建筑,一层为阅览区,二层为藏书区。
图书馆内部采用智能化管理系统,便于图书借阅和管理。
4.食堂:位于校园东北角,采用自助式餐厅设计,满足师生餐饮需求。
5.学生宿舍:采用四人一间的设计,配备独立卫生间和淋浴间。
宿舍区设有公共洗衣房和活动室。
6.体育设施:包括篮球场、足球场、田径场等,满足学生体育锻炼需求。
五、景观设计1.校园广场:位于校园中心,设置喷泉、雕塑等景观元素,成为师生休闲、交流的场所。
2.绿化带:沿校园道路设置绿化带,增加绿化面积,提升校园环境品质。
3.水景:利用地形高差,设置人工湖泊,形成优美水景,提高校园景观效果。
六、智能化校园建设1.校园网络:搭建高速校园网络,实现教学、办公、生活区域的网络覆盖。
xxxx小学结构扩初设计说明

第二篇结构设计说明一、工程概况本工程位于xxxxxx。
总建筑面积为27389.84平方米。
根据建筑的功能、层数、层高、总高度及所在的地区,选择结构体系时,在满足结构抗风、防雪、抗震的前提下,尚应尽可能为建筑提供空间的灵活性及立面的要求。
据此,本工程均采用框架结构体系。
楼(屋)面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梁板式楼盖以及钢屋架屋盖。
建筑结构抗震等级:框架四级。
人防等级:核6B,常6。
基础型式根据地质勘察报告确定,定为采用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抗压、抗拔桩)。
墙体采用页岩多孔砖。
设计依据1.主要设计规范及规程(1)《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2008)(2)《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2006年版) (GB50009-2012)(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5)《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7)《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9)《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10)《钢筋混凝土连续梁和框架考虑内力重分布设计规程》(CECS51:93)(1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12)《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 50046-2008)(13)《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2003)2.设计荷载:(1)风荷载:基本风压按浙江省义乌市50年重现取值Wo=0.35KN/㎡;本工程所在位置为房屋比较稀疏的乡镇和城市郊区类,地面粗糙度类别均为B类;风荷载体型系数μs、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z及风振系数βZ等根据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1及《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有关规定取值。
厦门市万寿小学初步设计说明

万寿小学(勘察、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建筑设计方案说明(建筑部分)一、工程概况本项目办学规模为30个班,总用地面积为14138.3㎡,计容建筑面积为22000.00㎡。
建筑限高24米,建筑密度35%,建筑绿地率35%。
二、设计依据1.《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50352-20192.《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20113.《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JGJ39-2016(2019年版)4.《无障碍建筑设计规范》GB50763-20125.《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20156.《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2018年版)8.《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20149.《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2001版)GB50098-200910.国家、省、市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11.甲方提供的用地红线图三、总体规划设计理念本项目在总体规划设计上主要考虑以下关注点:1、对周边现状环境的合理分析,因地制宜;2、对场地学生人流、车流的组织及平面布局;3、规避操场对教学楼的噪音影响;四、建筑设计理念1、建筑功能:本项目小学地块设计教学、实验、办公、图书馆用房、体育活动室、教工休息室及食堂等。
2、建筑形式:采用南北朝向布局,底层局部架空,利用连廊联系各幢建筑体量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串联的院落建筑群。
教学楼采用单廊的形式,采光通风良好,绿色节能。
3、建筑日照:建筑朝向布局为南北向,合理利用退线及日照要求,在满足日照要求的前提下,使建筑功能空间最大化。
4、立面造型构思:结合现代设计理论,对建筑进行细致雕琢,形成造型简洁、庄重、凸显教育文化特征和时代感。
五、景观设计理念本项目在景观设计上关注以下几个设计要点:1、围绕院落来构建建筑群体,形成内外过渡自然,大小套叠,层次丰富的室内外空间,提高校园生活环境品质。
新建小学工程过程设计方案

新建小学工程过程设计方案一、项目概述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的发展,对于教育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新建小学工程的规划和设计成为了当务之急。
一个合格的小学工程应当具备舒适的教学环境、安全的建筑结构以及完善的教学设施。
二、规划设计1. 选址新建小学应当选址在交通便利、周边环境优美、土地成本适中的地方。
在选择选址时,需要考虑到学校未来的发展,确保有足够的场地和土地资源。
2. 建筑设计小学的建筑设计应当融入现代教育理念,注重舒适性、环保性和实用性。
学校建筑主体应当包括教学楼、办公楼、食堂、图书馆、运动场地等配套设施。
3. 教室布局教室的布局应当尽可能保证充足的采光和通风,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安全和舒适。
4. 操场设计学校操场的设计应当充足,包括足球场、篮球场、田径场等,确保学生有充足的运动空间。
5. 安全设计学校建筑应当考虑到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保障学生和教职工的安全。
同时,学校周边应当设置消防通道、应急疏散通道等设施。
6. 绿化设计学校的园林绿化应当精心设计,包括种植树木、草坪、花园等,营造舒适的环境。
三、教学设施设计1. 教学设备学校的教学设备应当配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包括投影仪、电脑、音响等,以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
2. 图书馆学校的图书馆应当配备丰富的图书和资料,搭建宽阔的阅读空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
3. 实验室学校应当设立化学、生物、物理等实验室,配备相应的实验设备,以提供学生科学实验的空间。
4. 体育设施学校应当配备完善的体育设施,包括篮球架、足球门、田径设施等,以提供学生全面发展的机会。
四、环保设计1. 设计建筑物合理布局,减少土地利用,增加绿地面积。
2. 设计合理的采光和通风系统,减少电力消耗。
3. 采用环保材料和建筑工艺,减少建筑垃圾产生。
4. 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太阳能发电系统等,减少对资源的浪费。
五、创建管理1. 建立规范的施工管理制度,确保施工质量和进度。
2. 建立完善的物资采购和管理制度,确保学校建设用料的质量和适用性。
实验小学规划方案设计说明

实验小学规划方案设计说明一、项目背景实验小学是一个正在筹备建设的基础教育学校。
为了更好地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设计一个合理的规划方案至关重要。
二、规划目标1.优化学校布局,提供适宜的教学和学习环境。
2.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包括图书馆、实验室、体育设施等。
3.设计一个安全、舒适和美观的校园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力。
4.考虑学校未来的发展需求,为扩建和更新提供合理的规划。
三、规划方案1.布局设计将学校分为教学区和生活区,教学区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生活区包括食堂、宿舍、体育设施等。
教学区和生活区之间通过绿化带连接,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校园环境。
2.教室设计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应该提供安静、干净、舒适的学习环境。
教室的面积应合理,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如电子白板、电脑和投影仪等。
教室的布局应灵活,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要考虑到教室之间的隔音。
3.办公室和图书馆设计办公室是教师工作的场所,应该提供宽敞明亮的空间,充足的储物空间和合理的布局,以方便教师的工作和交流。
图书馆是学生阅读和自主学习的重要场所,应该提供舒适的座位和足够的图书资源。
图书馆的设计应考虑到读者的隐私和安静。
4.实验室设计实验室是学校实验教学的重要场所,应该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安全的实验环境。
实验室的面积应根据实验项目的具体要求进行设计,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安全和舒适。
5.食堂和宿舍设计食堂是学生就餐的场所,应该提供干净、卫生和安全的饮食环境。
食堂的布局应合理,方便学生就餐和排队。
宿舍是学生生活的场所,应该提供安全、舒适和私密的居住环境,同时要有公共的学习和娱乐空间。
6.体育设施设计体育设施包括操场、篮球场、游泳池等,应该提供多样化的运动场所和设备,以满足学生不同的体育需求。
体育设施的布局应合理,方便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和比赛。
7.绿化和景观设计校园的绿化和景观设计是提供一个美丽、舒适的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篇结构设计1.工程概况______________项目,位于____省_____市_____区___________,本工程±0.000标高相当于测量图绝对标高_________m。
原教学楼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占地面积约____,于____年左右建成并投入使用,现应使用要求,拟在原有基础上加建一层(局部加三层)框架结构,功能为学生教室、教师办公室等,加建后建筑总高度为_______米。
根据原结构施工图、检测评估报告、加固补强设计报告,经过加固补强后的基础、主要受力构件承载力基本满足上部结构(含加建)正常使用要求,新旧混凝土受力结构间采用植筋连结。
2.设计依据、技术要求2.1 本工程依据的国家、省、市规、规程《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2008)《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建筑结构设计术语和符号标准》(GB/T 50083-97)《建筑结构荷载规》(GB50009-201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GB50010-2010)《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建筑抗震设计规》(GB50011-20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GB50007-201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JGJ79-2012)《砌体结构设计规》(GB 5003-2011)《建筑设计防火规》(GB50016-2006)《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GB/T 50476-2008)《墙体材料应用统一技术规》(GB50574-2010)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DBJ 15-31-2003)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DBJ 15-60-2008)2.2 自然条件和设计技术要求1、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重要性系数γ0=1.0;2、加建设计使用年限为30年;3、重现期50年的的基本风压值ω0= 0.5kN/m2;4、建筑设防类别为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0.10g),抗震措施按8度设防考虑;5、混凝土环境类别为一类,裂缝控制等级为三级,最大裂缝宽度限值为0.3mm;6、受弯构件的挠度限值符合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GB50010-2010第3.4.3条要求。
7、防水砼等级为P6级,具体要求详本说明6.1.2条。
2.3 设计依据的其它相关技术文件1、项目可研报告或发改、规划、建设、民防等部门的批复文件;2、原教学楼建筑结构检测评估报告;3、原教学楼建筑结构加固补强报告;4、原教学楼建筑结构施工图。
3.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3.1 地基稳定性评价及基础设计建议采用原有基础,根据原教学楼建筑结构检测评估报告测定,基础设计承载力基本满足上部结构(含加建)正常使用要求。
4.设计荷载及作用4.1 楼、屋面荷载4.1.1 楼、屋面附加恒荷载和活荷载标准值楼、屋面荷载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GB50009-2012取值,各部分的荷载取值详表4.1.1所示(楼板自重由程序自动计算):表4.1.1 楼、屋面附加恒荷载和活荷载标准值4.1.2外墙和隔墙荷载标准值(恒荷载)本工程外墙采用粘土空心砖,自重按14kN/m3,隔墙采用加气砼砌块,自重按6kN/m3,荷载取值如下:表4.1.2 砌体材料自重标准值砌体类型墙厚(mm)外墙kN/m2(抹灰+瓷片)隔墙kN/m2(双面抹灰)隔墙kN/m2(双面瓷片)备注粘土空心砖190 3.6加气砼砌块190 2.0 2.14.1.3 其他特殊楼面标准值(根据荷载类型判断为恒、活荷载)1、屋面消防水箱:自重180kN,水重90kN;2、(若有)积灰荷载、施工、检修荷载及栏杆水平荷载详现行规。
4.2 风荷载本项目各计算工况下的基本风压及计算参数取值如下:1、承载力计算时,风荷载按照50年重现期的风压值采用,其基本风压为ω=0.5kN/m2;2、位移计算时,风荷载按照50年重现期的风压值采用,其基本风压为ω=0.5kN/m2;3、建筑物所在区域地面粗糙度类别C类,风载体型系数取μs=1.3,风振系数β和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z按现行《建筑结构荷载规》及相关规程要求取值。
4.3 地震作用根据《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省地震烈度区划图》,本项目场地地震基本烈度7度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0.10g),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抗震措施按8度设防考虑。
1、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0.08,场地类别为Ⅱ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特征周期 Tg=0.35s,阻尼比ζ=0.05;2、各栋(各区段)的抗震等级详见表4.3。
表4.3 构件的抗震等级列表结构类型楼层框架大跨度框架剪力墙框支框架筒体一般部位加强部位框架结构二级注:1、括号的抗震等级适用于Ⅰ类和Ⅲ、Ⅳ类0.15g、0.30g建筑场地的抗震构造措施。
5.结构构件的耐火等级和耐久性本工程为二类建筑,结构构件的耐火等级为二级。
其各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均按《建筑设计防火规》GB50016-2006执行。
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为一类。
6.结构材料6. 1 混凝土6.1.1 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如6.1.1所示:表6.1.1 混凝土强度等级层号梁、板砼柱剪力墙C30 C30 C306.1.2 砼抗渗等级如6.1.2所示:表6.1.2 砼抗渗等级建筑层号抗渗等级地下室底板地下室外墙顶板裙楼、塔楼屋面P66.2 钢筋钢筋采用热轧钢筋:HPB300()级,fy=270N/mm²,直径≤8;HRB335()级,fy=300N/mm²,10≤直径≤12;HRB400()级,fy=360N/mm²,直径≥14。
6.3 钢材牌号型钢采用Q345B、Q235B级。
6.4 焊条HPB300钢筋,Q235B钢焊接:E43系列;HRB335钢筋,Q345B钢焊接:E50系列;HRB400钢筋焊接:E55系列。
6.5 砌体填充墙本工程采用重度不大于6kN/m3加气砼砌块作为填充墙或隔墙,砌筑砂浆强度等级MU5,砌体干燥收缩率0.4mm/m。
7.结构选型7.1 主体结构选型根据原教学楼结构型式采用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楼梯间为部分剪力墙。
新旧混凝土结合面处理:铲除原结构抹灰层,原混凝土面凿成麻坑,面上均匀涂布结构界面胶;新浇混凝土强度等级应较原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一级;当需要掺入膨胀剂时,其惨量为12%;新浇混凝土塌落度以40~60mm为宜;新浇混凝土12小时开始保水养护,养护期为两周。
7.2.1柱新柱在原柱上植筋建立,并应交由专业施工队施工,植筋锚固部位不得有缺陷,若有局部缺陷应通知设计人员,进行补强或加固处理后再植筋;对需要在原结构梁上立柱的应对原结构梁进行加固,经验算通过后方可施工。
7.2.3 梁新梁搭接到原有梁时,新梁钢筋通过植筋植入原有梁,锚固部位应进行加强以满足植筋锚固条件,如加大原梁截面等。
8.结构计算分析8.1 计算软件名称、版本号、授权号本项目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系列分析软件之SATWE2010版,软件授权号为:S-3:。
8.2 结构构件尺寸及平面布置8.2.1 剪力墙、柱:1、剪力墙典型墙厚为:___________;2、框架柱典型截面:_________;3、框支柱典型截面:无。
具体位置详初设结构图。
8.2.2 楼面结构:1、典型板厚:__________;2、框架梁典型截面:______________;3、框支梁典型截面:无。
具体详相应平面布置图。
8.3 计算参数及结算结果8.3.1计算参数(多遇地震)8.3.2 整体计算结果-SATWE (多遇地震):8.3.3 结构自震周期(前9个震型)8.3.4 抗震性能目标(参考省高规设计)1、根据本工程的结构特点和抗震重要性要求,结构抗震性能指标确定为C级,在多遇地震下达到第1性能水准,在设防地震下达到第3性能水准,在预估的罕遇地震下达到第4性能水准,各构件承载力和层间位移角要求详表8.3.4-1所示。
表8.3.4-1 性能目标及对应承载力、变形要求2、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计算参数取值详表8.3.4-2所示。
表8.3.4-2 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计算参数3、计算结果9.基础设计采用原有基础,根据原教学楼建筑结构检测评估报告测定,基础设计承载力基本满足上部结构(含加建)正常使用要求。
10.施工要求1、本工程在原有建筑物上加建,施工时应采取避免或减少损伤原结构的措施。
若现场实际尺寸与图纸有出入,以现场实际尺寸为准。
若出入较大或存在结构隐患,应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
2、施工中发现原结构或相关工程隐蔽部位的构造有严重缺陷时,应暂停施工,在会同设计单位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
3、当可能出现倾斜、开裂或倒塌等不安全因素时,施工前应采取安全措施。
11.项目初设结论根据上述计算结果,按结构抗震概念设计方法,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第一扭转周期与第一平动周期之比均小于 0.90,满足《高规》3.4.5 条要求。
2、有效质量系数均大于 90%,所取振型数足够。
满足《高规》5.1.13 条要求。
3、考虑偶偏的最大楼层位移比为1.22,满足《高规》3.4.5 条要求。
4、在地震及风荷载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角<1/550,则满足《高规》的第 3.7.3条要求。
5、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大于其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80%,满足《抗规》第 3.4.3 条及《高规》3.5.3条楼层抗剪承载力无突变要求。
6、刚重比大于 20,满足《高规》第5.4.1条及5.4.4条规定。
7、X、Y 方向剪重,满足《抗规》第5.2.5条及《高规》第4.3.12条。
8、本工程不属于超限建筑结构类型。
因此,本工程结构体系选型和结构布置方案基本合理,运用概念设计方法对薄弱部位做了适当加强,选用的计算分析模型准确,同时采用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对关键构件、普通竖向构件和耗能构件在中震和大震作用下的地震反应做了详细分析,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各项控制指标均符合国家、省、市现行规、规程及相关行业标准要求。
可以认为,在原结构经过加固设计加固后(柱加大截面外包角钢、梁粘碳纤维布、剪力墙外包角钢法),本工程加建结构具备足够的强度、适宜的刚度和良好的延性,是可行且安全可靠的。
12.结构初设图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