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阈、配速跑、间歇跑的相关小知识

乳酸阈、配速跑、间歇跑的相关小知识
乳酸阈、配速跑、间歇跑的相关小知识

原文地址:(转贴)在乳酸门槛之上训练----使您以更高的强度跑得更久作者:风梨

(摘自Runner's World)

长期以来,跑步者一直害怕乳酸。我们总是把乳酸看作是导致我们在赛程中疲惫不堪,在赛后疼痛难熬的东西。我清楚地记得我的中学伙伴,Jeff,在赛后抬着脚前后摆动,并解释道“我正在排除我腿中的乳酸” 的情形。在大学时,我经常做长时间的按摩,相信这样可以把我肌肉中的恶魔赶出去,同时带走我的疼痛。乳酸就像一位不是欢迎的客人,老是赖着不走,还惹麻烦,直至您赶他出门。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我们完全错了。大部分乳酸在运动之后很快即被清除,它跟赛后的疼痛没有任何关系(那是肌肉微创造成的)。乳酸并非一无是处,它含有一种高强度跑步所需的重要燃料。只要正确训练,我们可以延迟乳酸堆积的起始时间,提高我们身体将乳酸用作燃料的能力。

乳酸是我们在跑步时由于无氧燃烧糖原所产生的副产品。跑步的强度越高,产生的乳酸越多。在血液中,乳酸分解为乳酸根和氢离子。经处理,乳酸被线粒体,细胞的能量工厂,转化为燃料。这里没有任何问题。那些氢离子才是导致所有麻烦的根源。

当氢离子堆积时,肌肉收缩越来越困难,跑步越来越艰苦,在艰苦的训练之后,有一种难以承受的感觉。幸运的是,我们可以训练我们的身体更好的抵御氢离子,因此我们可以跑得更快,延迟灾难的到来。我们的做法是以超过乳酸门槛的强度奔跑,血液中的乳酸在乳酸门槛开始堆积。这可以训练我们的身体更好低降乳酸用做燃料。

在2006年,西澳大利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如果以120-140%乳酸门槛的强度训练5周每周3天,运动员可以提高抗氢离子能力25%。运动员以95%乳酸门槛的强度训练,抗氢离子能力保持不变。

以高于乳酸门槛的强度进行一下训练,您可以训练您的身体更有效地将乳酸转化为燃料,同时,提高您抗氢离子的能力。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帮助您跑得更快。

每2-3周,选以下训练之一取代一次间歇训练。以800m配速,或90%全力跑,进行重复跑训练。

间歇跑恢复

6 x 300 2分钟

4 x 400 4分钟

8 x 200 90秒钟

(转贴)乳酸域训练能提高速度

不管你在何处,乳酸域训练是让你更快更强的最好方式

有人曾经问我,如果我在余下的生命中只能进行一种强度训练方式,那会是什么?

首先这个问题不公平,就像问你如果在剩下生命中只能吃一样东西,那会是什么一样?

实际上跑步者能够也需要有规律地进行有许多种训练方式,训练的变化能提高你的体质、驱除疾病、保持高涨的动力。但是如果必须指出对任何距离的训练效果影响最大的训练单元,我良心上会认为是乳酸域跑。

乳酸域跑能让你在1英里跑、5千米跑、10千米跑以及马拉松赛中更加强壮快速有力和不知疲倦。为什么一种训练方式可以在如此宽的距离范围内让你受益呢?很简单:乳酸域跑让你在疲劳前跑得更快。

研究表明长距离跑能力的最佳预测方法是你的乳酸门槛值,这是你乳酸在血液中开始积累前能达到的最大奔跑速度。将乳酸域跑有规律得包含在你的训练计划中可以提高你乳酸开始积累前的跑步速度。用汽车来类比,乳酸域跑可以让你的发动机在红线前转得更快,如果在乳酸域训练前,你的红线是8分钟/英里的配速,那么经过几个月的乳酸域训练,你的红线将提高到7:30/英里的配速。

我训练出的每个成功长跑选手都进行系统的乳酸域训练。在东非的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全天候的高质量运动场几乎和白茫茫的圣诞节(指圣诞节下雪,译者注)一样稀少,然而全国范围起伏肮脏的公路成为了乳酸域训练的绝佳场地。高原上频繁的乳酸域跑是东非长跑优势的关键之一。

一旦你决定了你的乳酸域跑配速,你就应该以此进行多种跑步训练,下面有三种为初级、中级和高级跑步者设计的最佳选择方式,尽管所有水平的跑步者都可以更具训练的变化改变其中任何训练方式。

传统乳酸域跑:没有任何趣味,首先2英里热身和拉伸以放松你的腿,然后以乳酸域配速跑。克制住快速去看表的诱惑,达到配速前耐心得找到你的节奏,如果临近结束时你感到疲惫以至于减速,那就是开始跑太快了。传统的乳酸域跑至少要持续20分钟,最多35分钟,不过记住你的乳酸域配速是你一小时跑的比赛速度。

开始时从2英里起步,每两周增加半英里,直到4英里。那些更快的选手(也就是35分钟内能跑超过4英里)可以通过在一半距离时候稍微休息一下,将乳酸域跑延长超过4英里。在中途极慢得步行30-45秒可以将乳酸域跑延长到5/6英里,而不至于让你丧失信心。同样可以用2*2.5英里的乳酸域跑加上45秒的中途休息来代替5英里乳酸域跑。45秒休息足以让你心理上得以恢复而不至于呼吸频率或血液乳酸水平完全恢复。作为每周的进步,你可以逐渐减少中途的休息一直到消失,这样你就可以进行6英里的完全乳酸域跑。完成乳酸域跑后,进行2英里的轻松跑放松。

双乳酸域跑:这种训练方式让你在两个乳酸域跑之间加入5-7分钟的充足恢复阶段。先热身2英里,作一些拉伸,然后进行15分钟乳酸域跑,尽管第一个乳酸域跑的强度已经足以达到乳酸域跑的效果范围,却让人感到更像处在轻松-艰苦效果模式的轻松一侧。

休息5-7分钟后,以相同的距离跑第二个乳酸域,第二个的配速应该稍微提高一些,以处于轻松-艰苦效果模式的艰苦一侧。这种感觉一方面来自于先前乳酸域跑的疲劳,另一方面来自于你实际跑得更快。当你更强之后,可以延长每个乳酸域跑的距离,让你乳酸域跑的总时间达到45分钟。

这种乳酸域训练方式的优点在于通过增加两次跑之间的一定长度的恢复阶段,让你能以乳酸域配速跑得更多,也就是说你能在乳酸门槛上工作更长时间。

反复1000米乳酸域跑:顾名思义,这种方法由以乳酸域配速进行的1000米反复跑和中间的60秒恢复所组成,我通常称之为墨西哥1000米跑,因为墨西哥的马拉松传奇人物German Silva和他的训练同伴每周跑一次这样的反复跑,这让他连续两次夺得纽约马拉松冠军。在墨西哥9000英尺高的Toluca城的泥泞道路上,Silva 和他的全体队员每次反复跑要进行15轮。

从6轮1000米反复跑开始,每周增加一轮,直到你能轻松完成8到10轮。除非你计划参加冬天的纽约马拉松赛,不要超过12轮,也不要因为这种方式是在公路上完成而推搪。因为配速的不同,这更像是控制速度的乳酸域跑而不是速度型的间歇跑。

这对缺少经验的跑步者而言是一份很好的乳酸域跑训练方式,他们应当平均每周进行一次5-6英里传统乳酸域跑的艰苦训练,或者每2-3周用一次反复1000米乳酸域跑代替标准的乳酸域跑以在你的乳酸域训练中增加变化。

你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来确定你的乳酸门槛,也就是你的乳酸域跑配速:

1、感觉效果:一般说来你可以感觉到你训练中的艰苦程度,对于乳酸域跑而言,你的感觉程度应该是“舒服的艰苦”,这听起来有些矛盾,就像“极大的虾米(jumpo shrimp)”一样,怎么可能同时舒服和艰苦呢?然而这正是乳酸域跑的真实感受。你跑得足够快,你知道你正在艰苦的运动,然而如果你必须这样做,你可以保持这样的配速达1小时。如果你和一个训练伙伴一起练习乳酸域跑,你可以不时地说几个字,但是无法说一句长的抱怨,因此我建议你和你老板一起乳酸域跑。

2、心率:尽管不同人达到乳酸门槛时候的心率不同,不过通常都落在你最大心率的85%-95%之间(女子通常取上限),运动科学专家已经提出了一个公式来帮助你计算你最大心率的百分比:

(205-年龄/2-安静心率)*0.85+安静心率

因此如果我是40岁,安静心率是50(早晨起床前测),可以得到:205-20-50=135*0.85=115+50=165/分钟

一旦你知道了你的乳酸域跑心率范围,就可以在出门前戴上心率表,它可以告诉你是否达到了你的范围。如果你没有心率表,就得自己跟踪自己的心率。乳酸域跑到一半时停下来走一小会儿以找到脉搏,数10秒的脉搏数,乘以6以看看是否达到你的乳酸域范围,然后再次开始你的训练。

3、呼吸频率:达到乳酸门槛时你的呼吸频率会增加,绝大多数的呼吸节奏和跑步节奏一致,3-3(三步一呼三步一吸)和2-2两种呼吸节奏是轻松跑中最常见的,如果你达到了2-1(两步一吸一步一呼),你就达到了乳酸域范围。

4、跑速:你的乳酸域配速以你的5千米或万米配速为基础,万米配速每英里增加20秒或5千米配速每英里增加30秒

血乳酸与现代训练

——摘自《攀跃巅峰—高科技与体育》

血乳酸值在运动前后的变化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安静时血液中乳酸维持一定的浓度,动脉血为0.4-0.8毫摩尔/升,静脉血为0.45-1.30毫摩尔/升,运动时和运动后血乳酸值有显著提高,血乳酸值得变化与运动时能量的消耗有关,不同能量系统的消耗也对血乳酸值产生变化,如运动时以磷酸原系统供能为主时,血乳酸较少,一般不超过4毫摩尔/升,以糖酵解供能系统为主时,血乳酸浓度在4毫摩尔/升左右。

运动员跑不同距离赛后血乳酸

距离(米)血乳酸(毫摩尔/升)

1009.46±1.33

40011.78±1.28

80015.19±1.87

1500 13.33±2.42

500012.70±1.92

1000011.90±2.63

马拉松 4.08—6.33

从表中看出,大于35秒至10分钟左右的全力运动,血乳酸值最高,其他长时间的运动,血乳酸较低,再从不同运动项目比赛后的血乳酸值来看(见下表)

运动员在不同时间运动能量系统利用概况

全力运动时间

<35秒 35秒-2分 >2-10分 >10-35分 35-90分 90-360分

心率(次/

分) 185-200 190-210 180-190 175-190 150-180最大摄氧

量 >100% 100% 95-100% 90-95% 80-95% 60-70%能量供用(%) -- -- -- -- -- --

有氧代谢 <5 20 60 70 80 95

无氧代谢 >95 80 40 30 20 5

肌糖元分解(%) <10 10 30 4 0 60 80

血乳酸(毫摩尔/升)<10 18 20 14 8 4

在训练时测定血乳酸值的变化,可掌握运动员代谢能力的变化。如经过一定时期的训练后,血乳酸值下降,可以再提高训练的强度,这是有氧代谢能力提高的表现。运动员在400米赛跑后,血乳酸值如低于10毫摩尔/升,说明无氧代谢能力低,如再训练一个阶段后,同等情况下的乳酸直达14-15毫摩尔/升,说明无氧代谢能力提高。

血乳酸与训练水平

1 训练水平高者耐乳酸能力强

2 训练水平高者血乳酸值较高

3 比赛期间血乳酸值高于平时

血乳酸与运动性肌肉疲劳

1 不同运动时间的肌肉疲劳的生化特点

(1)持续5-10秒的运动

100米短跑起跑后5-10秒至10秒后,进行肌肉活检表明三磷酸腺苷和磷酸肌酸明显消耗,乳酸有较大量堆积,主要发生在快肌纤维中。

(2)持续10-30秒的运动

肌肉在进行10-30秒的剧烈运动后,三磷酸腺苷和磷酸肌酸会最大量的消耗并产生最大乳酸的堆积,快肌纤维中乳酸浓度仍高于慢肌纤维

(3)持续30秒以上至10—15分钟的运动。运动时间超过30秒后,血乳酸浓度上升至最高值,乳酸在快肌和慢肌中浓度大体相等。

(4)持续15-60分钟的运动

肌肉运动超过15分钟后,血乳酸浓度未达到最高值,而体温及肌肉温度却达到最高值。

肌肉和血液中乳酸的积累是引起肌肉机能下降的重要因素,在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乳酸可增加约30倍。乳酸在体液中离解成乳酸根离子和氢离子,并导致血液中的ph值下降。在肌肉疲劳时,肌肉中PΗ值大约在6.5-6.6之间,血液中的PΗ值大约在6.9-7.1之间。应该注意的是乳酸堆积可产生疲劳,但在持续完成不同时间的全力运动时,乳酸积累的程度是不同的。长时间的运动是因为肌糖元耗竭引起的,但少于1分钟的运动疲劳主要是三磷酸腺苷和磷酸肌酸耗竭引起的。所以训练时要按运动员专项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抗疲劳的训练方法来完成训练。

不同时间全力运动时疲劳特点

运动时间疲劳的生化特点

0-5秒神经肌肉接点处

5-10秒三磷酸腺苷、磷酸肌酸减少,快肌中乳酸堆积。

三磷酸腺苷、磷酸肌酸消耗,血乳酸上升最高,尤其3-4分钟时最高,

30秒-15分

肌肉中PΗ值下降约0.5单位。

15-60分三磷酸腺苷、磷酸肌酸消耗,肌糖原大量消耗。

1-5小时肌糖原接近零,肝糖元大量消耗,体温上升,失水、电解质紊乱。

能量物质消耗,代谢失调,体温上升,失水,电解质紊乱,身体机构变

5-6小时以上

化。

2 乳酸的动力性恢复

肌肉运动时,当乳酸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出现肌力下降。糖的无氧代谢能力也降低,导致运动能力明显下降。在训练中可采用以下三种途径减少乳酸积累;

(1)动力性恢复

是加快乳酸从血液中减少消除的重要手段,主要是大强度训练后,用一定的强度再慢跑10-20分钟,加快大强度训练和比赛后肌肉乳酸的消除。运动后采用完全静坐休息方式恢复到安静时水平要2小时,而采用慢跑或行走方式的恢复,不到1小时便可恢复到安静时的水平。

(2)提高身体承受乳酸积累的能力

在运动中,当血乳酸浓度较高时会发生酸血症,刺激运动员产生难以坚持运动的感觉。如果运动员承受力较高,骨骼肌就会产生更多的乳酸,运动员在运动中就能保持较高的速度持续更长的时间。这种能力的提高主要在训练中获的,主要的提高在训练接近结束阶段,采用短距离的反复冲刺,间隔时间要短。田径项目中反复冲跑200米Χ5-10次,间歇不超过30秒。

(3)降低乳酸积累的速率

通过提高最大摄氧量,使运动使骨骼肌的供氧增多,从而减少乳酸的生成。(未完,待续)

速度、耐力训练与血乳酸

1 血乳酸耐受能力的训练

在400米和800米跑中,提高运动员耐受能力对取得良好的成绩非常重要。在1500米以上的距离,也需要良好的耐受乳酸的能力。在训练中进行专项耐力训练时,要使运动员血乳酸值达到较高水平,一般以达到12毫摩尔/升左右为宜。在重复训练跑时要维持在这个水平上,采用60秒左右的全力运动,大约可使血乳酸值达到12毫摩尔/升,间歇4-5分钟,使血乳酸从肌肉中转运到血液,消除一部分乳酸,如休息时间不足,则会使乳酸积累而使运动能力减低。从图2-20中看出,运动员1分30秒的休息时间过短,反复2 -4次运动后,因血乳酸超过12毫摩尔/升,引起酸中毒以致不能持续原来的强度训练;当休息时间增加到4分钟时,乳酸从肌肉转移到血液中并部分消除,血乳酸保持在

12毫摩尔/升水平上,这样即可持续原来的训练强度以完成训练。

2 最高乳酸训练与间歇跑

进行1分钟左右的超极限量强度间歇跑,或超极限量强度间歇运动,可以使身体获得最大的乳酸刺激,是提高最大乳酸耐受力的有效训练方法。在训练只由于间歇时间不同,相同的运动量会出现不同的训练效果。

通过对比反复性训练中休息对训练效果的影响,在400Χ4米跑中,恒定的4分钟休息时间最后2次跑的血乳酸下降,而递减休息时间后血乳酸则升高。

3 完成不同距离跑血乳酸测定结果

通过对同一运动员完成100-10000米各种段落跑的血乳酸等数值测试来看,100米跑时无氧代谢供能占96%,而血乳酸为32%,三磷酸腺苷-磷酸肌酸供能占主要成分。400米和800米跑时无氧代谢供能分别为92%和77%,血乳酸接近。5000米和10000米跑有氧代谢占主要地位,血乳酸明显下降。

在间歇跑训练中,每次跑少于30秒,肌肉主要通过磷酸原-糖酵解系统供能,如nΧ60米到nΧ300米属于这一类。在短时间超极限强度训练后,三磷酸腺苷-磷酸肌酸最佳恢复时间为25秒左右,也有研究资料认为时间会再长一些。较短时间间歇运动时,磷酸肌酸恢复到较高水平的最短不少于40-60秒,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在间歇训练时血乳酸浓度变化的事实得到说明。

不同距离跑时无氧和有氧代谢之间的关系

距离

(米)时间

速度(米

/秒)

运动时氧耗

(占需氧

量%)

氧债(占需

氧量的%)

血乳酸(毫

克%)

10011秒28.9249632 20023秒68.47694198

40051秒87.72892227 8001分56秒1 6.892377221 15003分58秒3 6.294951163 500016分10秒15.157327109 1000033分13秒65.07871364

运动生理学

名词解释 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 过程的科学。 2.肌小节:肌纤维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3.兴奋—收缩耦联:是指以肌细胞膜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为基础的收 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 4.内环境:为了区别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把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5.碱贮备: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通常以每100毫升血浆的碳酸氢 钠含量来表示碱贮备量。 6.心输出量:是指每分钟一侧心室射入到动脉的血量。 7.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百分比。 8.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 9.氧离曲线:是表示PO2与血红蛋白结合O2量关系或PO2与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10.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CO2与所消耗的O2的容积之比。 11.激素: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能分泌各种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组织液或血 液传递而发挥调节作用,这种这种化学物质称为激素。 12.本体感觉:本体感受器受到刺激所产生的躯体各部相对位置和状态的感觉。 13.视野:单眼固定注视正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14.运动技能: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 15.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 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人体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 16.乳酸阈: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 17.身体素质:通常人们把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 等机能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 18.运动性疲劳:是指由于运动过度而引发身体工作能力下降的现象,是人体运动到一定阶 段出现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19.“极点”:在进行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功能不能 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运动者常常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精神低落,甚至产生停止运动的念头等,这种现象成为“极点”。 20.“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运动者依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坚持运动,不 久,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心率趋于平稳,动作变得轻松有力,能以较好的机能状态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

过程控制系统习题解答

《过程控制系统》习题解答 1-1 试简述过程控制的发展概况及各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答:第一个阶段50年代前后:实现了仪表化和局部自动化,其特点: 1、过程检测控制仪表采用基地式仪表和部分单元组合式仪表 2、过程控制系统结构大多数是单输入、单输出系统 3、被控参数主要是温度、压力、流量和液位四种参数 4、控制的目的是保持这些过程参数的稳定,消除或减少主要扰动对生产过程的影响 5、过程控制理论是以频率法和根轨迹法为主体的经典控制理论,主要解决单输入、单输出的定值控制系统的分析和综合问题 第二个阶段60年代来:大量采用气动和电动单元组合仪表,其特点: 1、过程控制仪表开始将各个单元划分为更小的功能,适应比较复杂的模拟和逻辑规律相结合的控制系统 2、计算机系统开始运用于过程控制 3、过程控制系统方面为了特殊的工艺要求,相继开发和应用了各种复杂的过程控制系统(串级控制、比值控制、均匀控制、前馈控制、选择性控制) 4、在过程控制理论方面,现代控制理论的得到了应用 第三个阶段70年代以来:现代过程控制的新阶段——计算机时代,其特点: 1、对全工厂或整个工艺流程的集中控制、应用计算系统进行多参数综合控制 2、自动化技术工具方面有了新发展,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智能单元组合仪表和开发和广泛应用 3、在线成分检测与数据处理的测量变送器的应用 4、集散控制系统的广泛应用 第四个阶段80年代以后:飞跃的发展,其特点: 1、现代控制理论的应用大大促进了过程控制的发展 2、过程控制的结构已称为具有高度自动化的集中、远动控制中心 3、过程控制的概念更大的发展,包括先进的管理系统、调度和优化等。 1-2 与其它自动控制相比,过程控制有哪些优点?为什么说过程控制的控制过程多属慢过程? 过程控制的特点是与其它自动控制系统相比较而言的。 一、连续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 连续控制指连续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其被控量需定量控制,而且应是连续可调的。若控制动作在时间上是离散的(如采用控制系统等),但是其被控量需定量控制,也归入过程控制。 二、过程控制系统由过程检测、控制仪表组成 过程控制是通过各种检测仪表、控制仪表和电子计算机等自动化技术工具,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自动检测、自动监督和自动控制。一个过程控制系统是由被控过程和检测控制仪表两部分组成。 三、被控过程是多种多样的、非电量的 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工业过程日趋复杂,工艺要求各异,产品多种多样;动态特性具有大惯性、大滞后、非线性特性。有些过程的机理(如发酵等)复杂,很难用目前过程辨识方法建立过程的精确数学模型,因此设计能适应各种过程的控制系统并非易事。 四、过程控制的控制过程多属慢过程,而且多半为参量控制 因为大惯性、大滞后等特性,决定了过程控制的控制过程多属慢过程;在一些特殊工业生产过程中,采用一些物理量和化学量来表征其生产过程状况,故需要对过程参数进行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所以过程控制多半为参量控制。

生理学简答题(必考)

1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几种,举例说明之。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五种: (一)单纯扩散:如O2、CO2、NH3等脂溶性物质的跨膜转运; (二)易化扩散:又分为两种类型:1.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葡萄糖由血液进入红细胞;2.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K+、Na+、Ca2+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 (三)主动转运(原发性)如K+、Na+、Ca2+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四)继发性主动转运如小肠粘膜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和重吸收葡萄糖时跨管腔膜的主动转运:(五)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如白细胞吞噬细菌、异物的过程为入胞作用;腺细胞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则为出胞作用。 2比较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异同点。 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共同点是均为被动扩散,其扩散通量均取决于各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差、电位差和膜的通透性。 两者不同之处在于: (一) 单纯扩散的物质具有脂溶性,无须借助于特殊蛋白质的帮助进行跨膜转运;而易化扩散的物质不具有脂溶性,必须借助膜中载体或通道蛋白质的帮助方可完成跨膜转运; (二)单纯扩散的净扩散率几乎和膜两侧物质的浓度差成正比;而载体易化扩散仅在浓度差低的情况下成正比,在浓度高时则出现饱和现象; (三)单纯扩散通量较为恒定,而易化扩散受膜外环境因素改变的影响而不恒定。 3描述Na+--K+泵活动有何生理意义? Na+--K+泵活动的生理意义是: (一)Na+泵活动造成细胞高K+是细胞许多生化反应所必需的; (二)Na+泵不断将Na+泵出胞外,有利于维持胞浆正常渗透压和细胞的正常容积; (三)Na+泵活动形成膜外Na+的浓度差是维持Na+-H+交换的动力,有利于维持胞pH值的稳定;(四)Na+泵活动建立的势能贮备,为细胞的生物电活动以及非电解质物质的继发性主动转运提供能量来源。 4简述生理学上兴奋性和兴奋的含义及其意义。 生理学上最早把活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之为兴奋性,而把组织细胞受刺激发生的外部可见的反应(如肌细胞收缩,腺细胞分泌等)称之为兴奋。自从生物电问世后,近代生理学术语中,兴奋性和兴奋的概念又有了新的含义,兴奋性被视为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而兴奋则是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动作电位是各种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最先出现的共有的特征表现,是触发细胞呈现外部反应或功能改变的前提和基础。 6神经细胞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有何变化?机制何在? 各种可兴奋细胞在接受一次刺激而出现兴奋的当时和以后的一个短时间,兴奋性将经历一系列的有次序的变化,然后恢复正常。 神经细胞其兴奋性要经历四个时相的变化: (一)绝对不应期兴奋性为零,任何强大刺激均不能引起兴奋,此时大多数被激活的Na+通道已进入失活状态而不再开放; (二)相对不应期兴奋性较正常时低,只有用阈上刺激才可引起兴奋,此时仅部分失活的Na+通道开始恢复; (三)超常期兴奋性高于正常,阈下刺激可以引起兴奋,此时大部分失活的Na+通道已经恢复,且因

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乳酸阈研究

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个体乳酸阈研究(综述) 西南大学2012级体育硕士杨继业 摘要: 关键字: 在有氧功能的渐增符合运动中,当运动强度较小时,血乳酸浓度与安静时的值很接近,而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运动强度超过某一负荷时乳酸浓度急剧上升,急剧上升拐点所对应的的乳酸浓度称为乳酸阈。乳酸阈是反应人体的代谢供能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向无氧代谢为主过度的临界点,通常情况下,血乳酸浓度为4mmol/L大约为最大摄氧量的60%—80%。通常用4mmol/L表示乳酸急剧堆积的开始点,由于个体差异比较大,有乳酸阈并不都是4mmol/L,期变化范围大约在1.4mmol/L—7.5mol/L之间,因此也称乳酸阈为“个体乳酸阈(ILAT)”[1]。本文综述了有关青少年运动员个体乳酸阈的探讨和研究中个体乳酸阈在游泳运动训练中的应运,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个体乳酸阈的变化,测试得出的不同年龄、性别青少年个体乳酸阈水平差异情况。 1.关于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乳酸阈的探讨 1.1个体乳酸阈( IL AT ) 在运动训练中的运用 乳酸阈是运动员机体有氧能力的指标,是根据乳酸浓度的变化和负荷的变化关系而提出的,乳酸阈值越高说明机体有氧代谢能力

越强,反之则说明有氧能力差,大量研究表明乳酸阈的平均值在4mmol/L左右所以通常以4mmol/L作为乳酸阈值,目前在运动训练中通常采用4mmol/L 的乳酸阈值所对应的强度为乳酸阈强度, 而4mmol/L乳酸阈值是在研究中针对许多受试运动员测试后的平均值,[刘超]在吴真列研究中的4个年龄组游泳运动员个体BLT 在1.8~ 3.2mmol/ L 之间[吴真列]这种个体乳酸代谢差异很大程度上与遗传密切相关, 如快慢肌比例, 血红蛋白、肌红蛋白浓度等都与遗传相关[ 曲绵域]。个体乳酸阈的提法实际上是在强调这种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遗传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抛开遗传因素不提,即使训练年限一样,身体机能能力一样,采用同样的训练手段负荷,由于个体所能接受转化形成的训练效应也有差异,所以这种差异不可避免。个体乳酸阈的提出对于指导运动员的训练有重要意义。已证实, ILT不仅可应用于运动员的选材, 机能状况评价, 而且在控制训练强度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并直接影响有氧训练的效果。[朱荣] 有关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乳酸阈的研究主要是从实验研究出发,对被试者施加多级递增负荷,规定各级负荷的间歇时间,以采只指血测定乳酸,收集实验数据,根据Steg marn 提出的在血乳酸动力学变化曲线上标定ILAT 的方法, 以血乳酸值为纵坐标, 游速为横坐标, 计算每位受试者的ILAT值或按Kinder man 的测定个体无氧阈的方法, 将每个强度测定的乳酸值作为纵坐标( Y 轴) , 乳酸值相对应的游速V(m/s) 作为横坐标( X 轴) ,

阈下知觉广告(subliminal_Advertislng)

阈下知觉广告(subliminal Advertislng)是在消费者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将产品图片、品牌名称或其他营销刺激物呈现给他们的一种技巧。通过这种呈现,营销者希望消费者会在阈下水平对信息进行加工.并做出购买反应.避免消费者对传统广告侵入式营销的反感.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阈下知觉:在听觉,视觉或其他感觉阈限值之下产生的知觉。 阈下广告:在其他媒体背景上呈现极微弱或极短暂的广告的信息。 有必要先得介绍心理学中的阈限概念,这是心理学感觉研究的一个基础,心理学认为人们无论视觉还是听觉(当然还有其他感觉),要使刺激对象被人们感觉器官感受到必须有一定的强度,比如声音,如果声音太弱人们是无法听见的,而那个刚刚能让人听到的声音强度就是听觉的阈限,同理刚刚能让人看见的光的强度就是视觉的阈限。 阈限之上的信息可以被人们获得,但是对于阈限以下的刺激人们是不是也会获得一定信息?答案是肯定的。心理学的研究发现阈限以下的信息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工。 阈下广告其实就是把广告中的某种刺激设置到人们阈限以下来进行诉求的。最早的研究很有意思,那是1957年在美国新泽西州的一个趣事,当时电影院正在播放一部电影,但是电影的胶片被处理过,加入了“请喝可口可乐”,“请吃爆米花”的广告语,只是这两条广告信息播放的时间是3/1000秒,非常快以至于人们根本就没有觉察到,但是比较实验前后电影院周围的可乐和爆米花销量人们惊奇地发现:爆米花销售上升了58%,可口可乐销售量上升了18%。这说明阈限以下的信息也能达到说服的目的,从而可以作为广告诉求的手段,从此以后就涌现除了各式各样的阈限广告。但是最后研究者想要再次重复这一实验,却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对于阈限广告是否有用,人们仍然在讨论。 2006/4/4 阈下广告 阈就像一个阀门把人的精神活动分成两个部分 处于阀门上的精神活动是人们意识得到的,即意识活动; 而处于阀门下的精神活动则是人们所意识不到的,即潜意识活动。 潜意识活动虽然人们意识不到,但它对人的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最早进行潜意识诉求实验的是美国学者维克利。 他于1957年在美国新泽西州的一家电影院里,在电影正常播放的时候, 在一个活动的屏幕上每隔5秒以3/1000秒的速度呈现信息“请吃爆米花”和“请喝可口可乐”。 这样快的速度呈现信息,可以说观众是丝毫觉察不到的,观众在意识层面上是没有主动地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 但它的结果却是令人出乎意料的——影院周围的爆米花和可口可乐的销售量分别增加了57%和18%。 这说明了这些广告信息是进入观众的潜意识当中,是潜意识的力量勾起了观众的购买欲望,从而做出了购买爆米花和可口可乐的行为。 由于担心阈下广告被不正当的使用,比如用于酒业可能引起人们酗酒,所以在许多国家都明令禁止使用阈下广告。 虽然阈下广告没有得到推广,但大量研究证明,人们确实对阈下刺激作出了反应。 其他变相的阈下潜意识诉求却经常出现于媒体中,而且往往收到良好的效果。 比如美国获纽约广告金奖的一则宣传汽车轮胎的电视广告,

乳酸阈、配速跑、间歇跑的相关小知识

原文地址:(转贴)在乳酸门槛之上训练----使您以更高的强度跑得更久作者:风梨 (摘自Runner's World) 长期以来,跑步者一直害怕乳酸。我们总是把乳酸看作是导致我们在赛程中疲惫不堪,在赛后疼痛难熬的东西。我清楚地记得我的中学伙伴,Jeff,在赛后抬着脚前后摆动,并解释道“我正在排除我腿中的乳酸” 的情形。在大学时,我经常做长时间的按摩,相信这样可以把我肌肉中的恶魔赶出去,同时带走我的疼痛。乳酸就像一位不是欢迎的客人,老是赖着不走,还惹麻烦,直至您赶他出门。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我们完全错了。大部分乳酸在运动之后很快即被清除,它跟赛后的疼痛没有任何关系(那是肌肉微创造成的)。乳酸并非一无是处,它含有一种高强度跑步所需的重要燃料。只要正确训练,我们可以延迟乳酸堆积的起始时间,提高我们身体将乳酸用作燃料的能力。 乳酸是我们在跑步时由于无氧燃烧糖原所产生的副产品。跑步的强度越高,产生的乳酸越多。在血液中,乳酸分解为乳酸根和氢离子。经处理,乳酸被线粒体,细胞的能量工厂,转化为燃料。这里没有任何问题。那些氢离子才是导致所有麻烦的根源。 当氢离子堆积时,肌肉收缩越来越困难,跑步越来越艰苦,在艰苦的训练之后,有一种难以承受的感觉。幸运的是,我们可以训练我们的身体更好的抵御氢离子,因此我们可以跑得更快,延迟灾难的到来。我们的做法是以超过乳酸门槛的强度奔跑,血液中的乳酸在乳酸门槛开始堆积。这可以训练我们的身体更好低降乳酸用做燃料。 在2006年,西澳大利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如果以120-140%乳酸门槛的强度训练5周每周3天,运动员可以提高抗氢离子能力25%。运动员以95%乳酸门槛的强度训练,抗氢离子能力保持不变。 以高于乳酸门槛的强度进行一下训练,您可以训练您的身体更有效地将乳酸转化为燃料,同时,提高您抗氢离子的能力。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帮助您跑得更快。 每2-3周,选以下训练之一取代一次间歇训练。以800m配速,或90%全力跑,进行重复跑训练。 间歇跑恢复 6 x 300 2分钟 4 x 400 4分钟 8 x 200 90秒钟 (转贴)乳酸域训练能提高速度 不管你在何处,乳酸域训练是让你更快更强的最好方式 有人曾经问我,如果我在余下的生命中只能进行一种强度训练方式,那会是什么? 首先这个问题不公平,就像问你如果在剩下生命中只能吃一样东西,那会是什么一样? 实际上跑步者能够也需要有规律地进行有许多种训练方式,训练的变化能提高你的体质、驱除疾病、保持高涨的动力。但是如果必须指出对任何距离的训练效果影响最大的训练单元,我良心上会认为是乳酸域跑。

阈下知觉广告

阈下广告 阈下知觉:在听觉,视觉或其他感觉阈限值之下产生的知觉。 阈限:心理学中的阈限概念,这是心理学感觉研究的一个基础,心理学认为人们无论视觉还是听觉(当然还有其他感觉),要使刺激对象被人们感觉器官感受到必须有一定的强度,比如声音,如果声音太弱人们是无法听见的,而那个刚刚能让人听到的声音强度就是听觉的阈限,同理刚刚能让人看见的光的强度就是视觉的阈限。 阈限之上的信息可以被人们获得,但是对于阈限以下的刺激人们是不是也会获得一定信息?答案是肯定的。心理学的研究发现阈限以下的信息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工 阈下知觉广告(subliminal Advertislng) 是在消费者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将产品图片、品牌名称或其他营销刺激物呈现给他们的一种技巧。通过这种呈现,营销者希望消费者会在阈下水平对信息进行加工.并做出购买反应.避免消费者对传统广告侵入式营销的反感.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最早的研究很有意思,那是1957年在美国新泽西州的一个趣事,当时电影院正在播放一部电影,但是电影的胶片被处理过,加入了“请喝可口可乐”,“请吃爆米花”的广告语,只是这两条广告信息播放的时间是3/1000秒,非常快以至于人们根本就没有觉察到,但是比较实验前后电影院周围的可乐和爆米花销量人们惊奇地发现:爆米花销售上升了58%,可口可乐销售量上升了18%。这说明阈限以下的信息也能达到说服的目的,从而可以作为广告诉求的手段,从此以后就涌现除了各式各样的阈限广告。但是最后研究者想要再次重复这一实验,却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对于阈限广告是否有用,人们仍然在讨论。

虽然阈下广告没有得到推广,但大量研究证明,人们确实对阈下刺激作出了反应。 其他变相的阈下潜意识诉求却经常出现于媒体中,而且往往收到良好的效果。 比如,美国获纽约广告金奖的一则宣传汽车轮胎的电视广告, 画面中没有直接打出轮胎的镜头,而是一位运动员穿着一双旧运动鞋在山上跑,跑着,跑着,鞋面跑开了几道口子。 运动员无可奈何地脱下破鞋,只见鞋底完好无损,崭新如初,鞋底中间却出人意外地印着那家汽车轮胎公司的轮胎商标,消费者看后,不知不觉地记住了广告中所宣传的产品。 这则广告中汽车轮胎的信息虽然只是以很快的速度显示了一下,读者、观众还没来得及探感到这些刺激,但他们却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在他们的潜意识当中牢牢地记住了广告诉求的内容。 阈下技术应用的主要形式: 阈下技术是一种潜意识诉求,“即通过提供人所无法意识到的信息达到说服的目的。” 当心理学家们谈到阈下技术时,通常指的是瞬时闪过的言语、图像或者阈下声波这些绝对得阈下刺激。但是,必须指出,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大众传播中使用的阈下技术涵盖范围要更宽一些,包括很多不同形式的隐藏信息的使用。在后文中我们会详细举例介绍阈下技术的各种实际应用。在这里仅列举几种主要的形式: ◆用心设计的隐讳图案和暗示性的身体语言 ◆低俗的或经过艺术修饰的、能够使人发生联想并引发本能冲动的隐藏符号 ◆极微弱、极短促的言语或图像的闪现 ◆经过声学处理或隐含不被感知的背景信息的音乐 ◆设置隐喻或使用催眠术(hypnotic)来进行言语表达

H_2~+阈下、近阈高次谐波谱及椭偏率产生机制

H_2~+阈下、近阈高次谐波谱及椭偏率产生机制在强场分子、原子和激光物理方向,高次谐波已经成为一个热点的研究问题。在高次谐波的研究进程中,过去人们重点关注平台区域的谐波辐射谱特点及谐波辐射机制。对阈下谐波的产生机制关注较少。 本文的研究目的:以分子H2+为研究对象,通过研 究阈下、近阈谐波椭偏率来间接讨论分子的轴对称性、激发态的对称性、多光子效应、取向效应等机制对阈下、近阈谐波谱辐射和谐波椭偏率的影响机制。本文的研究方法:本文以数值求解薛定谔方程为基础,采用数值模拟和建立解析模型相结合的方式来研究谐波谱辐射机制和椭偏率产生机制。本文以对称分子 H2+作为粒子靶,讨论了从400nm到900nm的较宽波长区间特定谐波阶的椭偏率特性,且重点以400nm和760nm的激光波长为研究对象,讨论随取向角变化阈下谐波辐射谱产量以及谐波椭偏率的变化情况。 另外,为了验证共振效应的存在,文中选取特定共振波长及与它相邻波长,将与基态共振的激发态的布居数做对比,直观地得出共振的效果。文中以波长 760nm的阈下谐波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解析模型,分别解释大、小取向角下与共振效应相关的谐波的产生机制。通过长轨道滤波,研究了长短轨道干涉对阈下,尤其是近阈谐波辐射谱及椭偏率的贡献。 最后,文中将长、短程势谐波谱时频分析结果与改进的经典轨道及量子轨道做对比,并描述了电子在不同库伦势时的运动轨迹,这些为研究多光子效应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文中的研究结果:在数值模拟的过程中,低阶谐波椭偏率随波长变化规律明显,在基态与第二激发态共振的谐波阶椭偏率在小取向角椭偏率显著,与第一激发态共振的谐波阶椭偏率大取向角时较为明显。在波长为400nm和

生理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1、稳态的概念: 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中的各种理化成分都保持相对稳定,只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且只有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机体才可能生存。但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并不是一种凝固状态,而是各种物质在不停地转换中达到平衡的状态,即动态平衡。美国生理学家坎农将内环境这种动态平衡状态及调节过程称为稳态。 2、反馈的概念: 机体在实现反射过程中。不仅有反射中枢不断向效应器传出信息,以触发,控制效应器的活动,而且效应器也不断有信息送回到反射中枢,以便反射中枢根据效应器的具体情况不断纠正和调整它对效应器的影响。由效应器回输到反射中枢这种信息,称为反馈信息,回输过程称为反馈。 3、新陈代谢概念: 生物体是在不断的更新自我,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这是一切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体不断的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结。 4、肌电图的概念: 肌肉活动时总是兴奋发生在前,收缩出现在后。如果采用适当的方法将肌肉兴奋时的电变化,经过引导,放大,记录所得到的图形,称为肌电图。 5、肌纤维类型的概念: 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区分是依据骨骼肌的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特征,对其性质进行判别的过程。

6、肺活量:是指在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7、时间肺活量:在最大吸气之后,以尽快的速度完成呼气,分别测量第1、2、3秒末呼出气体量,计算其所占肺活量的百分数,分别称为第1、2、3秒的时间肺活量。 8、肺通气量的概念 (一)每分通气量 单位时间内吸入或呼出的气量称为肺通气量。通常以每分钟为单位计算,也称每分通气量 每分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 (二)最大通气量 在最大限度地做深而快的呼吸时,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称为最大通气量或最大随意通气量。 (三)肺泡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能实际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气量。 9、通气\血流比值 通气|血流比值是指每分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泡毛细血管血流量的比值。肺内气体要进行充分的气体交换,除有足够的肺泡通气量和肺泡血流量外,还要求这两者的比例适当。 10、体液的概念 体细胞内外含有大量液体,总称体液。 11、心动周期的概念 心房和心室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生理学名词解释47841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physiology)是生物学科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体及其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急性动物实验(acute animal experiment)是以完整动物或动物材料为研究对象,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在短时间内对动物某些生理活动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实验,实验通常是破坏性的,不可逆的,可造成实验动物死亡。 慢性动物实验(chronic animal experiment)以完整,清醒的动物为究对象且尽可能保持外界环境接近于自然环境,以便能在较长时间内反复多次观察和记录某些生理功能的改变。 稳态(homeostasis)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 神经调节(neuroregulation)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形式。 反射(reflex):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变化。 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来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调定点(set point):是指自动控制系统所设定的一个工作点,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只能在这个设定点附近的一个狭小范围内变动。 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来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前馈(feed-forward):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接受纠正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这种自动控制形式称为前馈。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细胞:细胞是人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model):以脂质双分子层作为细胞膜基本骨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表面蛋白(peripheral protein):主要分布在细胞膜的内表面与外表面。 整合蛋白(integral protein):以其肽链一次或单独多次穿越脂质双层为特征。 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是指物质从质膜的高浓度一侧通过脂质分子间隙向低浓度一侧进行的跨膜扩散。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在膜蛋白的介导下,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带电离子顺浓度剃度和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 经通道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via channel):各种带电离子在通道蛋白的介导下顺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电压门控通道(voltegegated ion channel):当膜两侧电位差发生改变,通常在膜发生去极化时,通道蛋白分子内的一些带电化学基团发生移动,进而引起分子构象改变和闸门开放,如神经细胞轴突膜中的电压门控钠通道。 化学门控通道(chemical-gated ionchannel):这类通道受膜外或膜内某些化学物质调控,这是一类兼有通道和受体功能的蛋白质分子,也称配体门控通道(ligand-gated ion channel) 机械门控通道(mechanically-gated ion channel):这类通道受机械刺激调控,通常是质膜感受牵张刺激后引起其中的通道开放或关闭。

血乳酸与运动

血乳酸与运动 单梓松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12体教C班) 摘要: 根据有关资料就训练时不同运动强度时血乳酸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提高人体耐 力最大血乳酸浓度能力的方法。以提高抗疲劳能力和运动成绩,指导运动实践。从乳酸与肌肉的能量代谢;血乳酸的测试方法;血乳酸在训练中的应用等方而,阐述了乳酸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为科学训练实践配置合理的运动处方,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运动;血乳酸;科学训练;运动强度 血乳酸是体育科学研究中历史最长,应用最广泛的指标之一。随着竞技体育水平的高速发展,运动成绩不断冲击人们所预计的“生理界限”除了运动技术的完善,运动器械、场地条件的改进因素外,人体运动能力的提高是造成这个现象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与运动有关的各器官系统中,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运动器官与运动能力的关系最为密切然而有研究表明,20年来世界优秀运动员每千克体重的心脏容积和最大吸氧量等指标并无明显变化。显然,对于高水平的运动员来说,其竞技能力提高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循环呼吸系统功能的改善,而骨骼肌代谢能力的提高很可能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能反映骨骼肌代谢情况并能合理的制定训练方法,掌握适宜强度,评价训练效果和进行机能评定最适用的指标,仍然是血乳酸。 一、乳酸与肌肉的能量代谢 1. 运动时乳酸的生成 骨骼肌是人体主要的运动器官,是运动时乳酸生成的主要部位。剧烈运动时,体内供氧不足,糖经过一系列反应生成乳酸。在这个过程中,一分子葡萄糖可以转变为二分子乳酸,并释放能量,这些能量由ADP接受生成AT P, ATP是肌肉运动的直接能源。 乳酸在供能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是糖酵解供能系统的终产物,是有氧代谢供能系统的重要氧化基质,还可以在肝内经糖的异生途径转变为葡萄糖。与此同时,乳酸过多对内环境酸碱平衡的影响又成为负而效应,导致疲劳发生。 2. 人体安静时和运动后血乳酸水平 2.1 人体安静时的血乳酸水平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大多数组织依靠有氧代谢途径供能只有少数组织,如表皮、神经、视网膜、肾上腺髓质和血细胞等在有氧时也能进行强烈的糖无氧代谢。因此,正常人在空腹、休息时静脉血乳酸为0.45~1.30mmol/L;运动员在安静时血乳酸水平和正常人并无差异。但是,有些运动员在比赛期或赛前,安静时血乳酸可比平时训练日高2}3倍,这是由于赛前紧张,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多,使糖无氧代谢加强的结果。比如摔跤运动员在训练期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氧脉搏: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所摄取的氧量成为氧脉搏,可以用每分摄氧量除以心率来计算,氧脉搏越高说明心肺功能越好,效率越高. 2最大摄氧量:指人体进行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率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 3最大通气量:以适宜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通气量 4无氧功率:指机体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无氧条件下发挥出最大力量和速度的能力 5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6有氧耐力: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条件代谢(糖和脂肪等有氧氧化)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 7无氧耐力: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无氧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8个体乳酸阈:个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个体乳酸阈 9真稳定状态:在进行强度较小\运动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即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运动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 10假稳定状态:当进行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吸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吸氧量水平,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此时机体能够稳定工作的持续时间较短,很快进入疲劳状态.这种机能状态为假稳定状态. 11进入工作状态: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能力并不是一开始就达到最高水平,而是在活动开始后一段时间内逐渐提高的,这个机能水平逐渐提高的生理过程和机能状态叫做进入工作状态. 12无氧阈:指人体在递增工作强度运动中,由有氧代谢功能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功能的临界点,常以血乳酸含量达到4MG/分子/升时所对应的强度或功率来表示.超过时血乳酸将急剧下降. 13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 14疲劳: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特定运动强度,功能效率逐渐下降的现象叫疲劳. 15运动性疲劳: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承受一定时间的负荷后,机体的机能能力和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的水平上的生理过程. 16每搏输出量:指一分钟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 17心率储备:指单位时间内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

生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 2、用阈下刺激刺激单个肌纤维,不能引起收缩;若用阈刺激就可引起收缩。如果再加大刺激强度(即用阈上刺激)肌纤维的收缩幅度并不会增大,这种现象叫做“全或无”现象。 3、在理论上把刺激作用时间无限长时(一般只需超过1毫秒),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最小电流强度叫做基强度。 4、用基强度来刺激组织时,能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短作用时间,叫做利用时。 5、固定刺激时间,改变刺激强度,就是刚刚引起反应的阈强度。基强度是长时间刺激的阈强度。厂用阈强度的倒数来表示兴奋性。 6、以两倍基强度的刺激作用于组织引起兴奋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作为衡量兴奋性高低的指标,这一特定时间成为时值。 7、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称为跨膜电位,简称膜电位。 8、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的膜电位,称为静息电位。 9、在神经的一端进行刺激,膜电位就出现迅速而短暂的变化,这是的膜电位称为动作电位,或峰电位。 10、动作电位包括一个上升相(除极相)和一个下降相(复极相),在峰电位完全恢复到静息水平以前,膜的两侧的跨膜电位还经历一些微小而缓慢的变动,这称为后电位。 11、肌肉接受一个短促的刺激,产生一次短促的收缩,称为单收缩。 12、当肌肉接受一连串彼此间隔时间很短的连续兴奋冲动时,由于各个刺激间的时间间隔很短,后一个刺激都落在由前一刺激所引起的收缩尚未结束之前,就又引起下一次收缩,因而在一连串的刺激过程中,肌肉得不到充分时间进行完全的宽息,而一直维持在缩短状态中。肌肉因这种成串刺激而发生的持续性缩短状态,称强直收缩。引起强直收缩的刺激称强直刺激。 13、肌肉在没有负重而又能自由所短的情况下收缩时,肌肉的长度缩短而张力没有改变,这种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收缩,称为等长收缩。当肌肉在两段被固定或负有不能拉起的重量的情况下收缩时,肌肉的长度不可能缩短,只能产生张力。这种长度没有改变而张力增加的收缩,称为等长收缩。 14、前加负荷是指在肌肉收缩前就加在肌肉上的负荷,它使肌肉在收缩前已处于被拉长状态,也就是说前加负荷是肌肉在一定的初长度情况下进入收缩,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愈大,收缩力量也愈大,但当肌肉初长度增加到某种程度后肌力反而会下降;后加负荷是肌肉开始收缩后才遇到阻力或给予负荷,它不能增加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但能阻碍肌肉收缩时的缩短。 15、肌肉收缩时伴有动作电位产生,用适当方法把伴随肌肉收缩的电位变化,通过电机引导出来,在经放大、记录,所得的图形就称为肌电图。 16、人体内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物质,统称为体液。体液的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内部,称为细胞内液。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细胞外液称为组织间液。存在于心血管内的称为血浆。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外液称为人体内环境。 16、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容或压积。 17、正常成年人的血量约占体重的7-8%,即每公斤体重约有70-80毫升血液。 18、在失血不超过全血量的10%的情况下,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3周至1个月内可以完全恢复,甚至还可稍微超过失血前的水平,此现象称为超量补偿。 19、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向溶液扩散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简称渗透;溶液促使膜外水分子向内渗透的力量即为渗透压或渗透吸水力;以血浆的正常渗透压(7.6个大气压或5776毫米汞柱)为标准,与血浆正常渗透压很相似的溶液成为等渗溶液,高于血浆正常渗透压的溶液成为高渗溶液,低于血浆正常渗透压的溶液则称为低渗溶液。 20、在低渗NaCl溶液中,由于水分进入红细胞内过多,引起膨胀,最终破裂,红细胞解体,血红蛋白被释放,这一现象总称为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 21、心血管系统中流动的红细胞在血流的推动下通过狭窄的毛细血管时发生变形,回到大血管时又恢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1氧脉搏: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所摄取的氧量成为氧脉搏,可以用每分摄氧量除以心率来计算,氧脉搏越高说明心肺功能越好,效率越高. 2最大摄氧量:指人体进行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率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 3最大通气量:以适宜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通气量 4无氧功率:指机体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无氧条件下发挥出最大力量和速度的能力 5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6有氧耐力: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条件代谢(糖和脂肪等有氧氧化)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 7无氧耐力: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无氧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8个体乳酸阈:个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个体乳酸阈

9真稳定状态:在进行强度较小\运动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即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运动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 10假稳定状态:当进行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吸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吸氧量水平,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此时机体能够稳定工作的持续时间较短,很快进入疲劳状态.这种机能状态为假稳定状态. 11进入工作状态: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能力并不是一开始就达到最高水平,而是在活动开始后一段时间内逐渐提高的,这个机能水平逐渐提高的生理过程和机能状态叫做进入工作状态. 12无氧阈:指人体在递增工作强度运动中,由有氧代谢功能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功能的临界点,常以血乳酸含量达到4MG/分子/升时所对应的强度或功率来表示.超过时血乳酸将急剧下降. 13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 14疲劳: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特定运动强度,功能效率逐渐下降的现象叫疲劳. 15运动性疲劳: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承受一定时间的负荷后,机体的机能能力和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的水平上的生理过程. 16每搏输出量:指一分钟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 17心率储备:指单位时间内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

无氧阈的测定

实验19 无氧阈的测定 【目的】学习无氧阈的各种测定方法,掌握利用乳酸,气体代谢指标以及心率在运动负荷中的变化来判断无氧阈。 【要求】 (1)掌握无氧阈的判定方法 (2)了解无氧阈在运动中的应用与评价 【器材与药品】 功率自行车,心率表,乳酸分析仪,采血装置 【内容】 无氧阈是指人体在递增负荷强度时,由有氧代谢开始向无氧代谢转变的临界点。无氧阈以血乳酸浓度达到4mmol/L时所对应的强度,通气量和心率来表示。无氧阈用乳酸浓度来表示叫乳酸阈,用通气和气体交换改变来表示称为通气无氧阈。用心率和心搏量的上升斜率变化,引出的心率拐点来表示称为心率无氧阈。【内容】 1乳酸无氧阈测定 (1)受试者佩戴心率表 (2)受试者蹬功率自行车做准备活动1-2min; (3)实验开始后,受试者在功率自行车上做逐级递增功率的定量负荷运动,共分5级别,男子起始负荷为100w,女子起始负荷为50w,每级负荷运动时间为3min. (4)蹬车过程中连续纪律每级实际完成的功率,心率,并在第2,3,4,5级末取耳血; (5)测出各级负荷时的血乳酸值; (6)根据血乳酸值以及对应的各项生理指标,画出各指标的曲线图。找出曲线的拐点以及拐点所对应的运动功率,心率,即无氧阈的强度。 2 个体乳酸阈的测定法 (1)受试者在功率自行车上做逐级递增功率的定量负荷运动,起始负荷为50w,每3min递增负荷50w,一般递增不超过6级;

(2)分别测定安静,各级负荷后即刻和恢复期第2,5,8,10,15min 的乳酸浓度; (3)在坐标纸上画出乳酸动力学变化曲线,最后1级负荷后即刻的血乳酸定位A点,由A做水平线与恢复期曲线相交与B点,再有B点向负荷曲线做一条切线,切于C点,c点所对应的纵坐标为个体乳酸阈强度。 图7 个体乳酸阈测定示意图(引自Stegmarn,1981) 3 心率无氧阈测定法 (1)受试者佩戴好遥测心率表,蹬功率自行车做准备活动1-2min; (2) 实验开始后,受试者在功率自行车上做逐级递增功率的定量负荷运动,共分5级别,男子起始负荷为100w,女子起始负荷为50w,每级负荷运动时间为3min; (3)蹬车过程中连续记录每级的功率,心率指标; (4)当运动负荷达到一定程度后,出现以下情况即为心率无氧阈的判定标准:i)心率与运动负荷呈非直线增加;ii)心率维持一,二负荷不变或呈非线性增加;iii)运动负荷增加心率却下降。 4 通气无氧阈测定法 (1)让受试者带上呼吸面罩,先以相当于最大摄氧量50%的运动强度,做准备活动5-10min; (2)受试者在功率自行车上进行递增负荷运动,每2-3min增加负荷50-100w. (3)使用气体代谢分析仪测定运动中气体代谢指标,包括通气量,摄氧量,二氧化碳排出量和呼吸商。 (4)当运动负荷达到一定程度后,出现以下情况即为通气无氧阈的判定标准:

椭圆曲线数字签名中阈下信道通信研究

椭圆曲线数字签名中阈下信道通信研究 摘要:针对阈下信道技术在椭圆曲线数字签名中的应用可能以及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通过对其中存在的窄带阈下信道进行实时性测试,在平衡传输信息容量与签名时间的条件下,确定了合理的阈下信息传输位数。实验结果表明,窄带阈下信道在椭圆曲线数字签名中可以被有效利用。 关键词:椭圆曲线密码体制;数字签名;窄带阈下信道;信息隐藏;Miracl大数库 中图分类号: TP309 文献标志码:A Covert communication based on subliminal channel in?? elliptic curve digital signature algorithm ZHANG Qiuyu, SUN Zhanhui College of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anzhou Gansu 730050, China ) Abstract: There are narrowband and broadband subliminal

channels in the Elliptic Curve Digital Signature Algorithm (ECDSA),but broadband subliminal channel cannot be safely used. Therefore, the realtime test of narrowband subliminal channel was done. The reasonable bit rate of the sent message was confirmed when the capacity and realtime requests of narrowband subliminal channel were satisfied. The result shows narrowband subliminal channel can be effectively used in ECDSA. Key words: Elliptic Curve Cryptography (ECC); digital signature; narrowband subliminal channel; information hiding; Miracl large number library 0 引言 自Simmons[1]于1978年提出阈下信道概念以来,阈下信道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典型的信息隐藏手段。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数字签名方案中都可包含阈下信道的通信,其最大的特点是阈下信息包含于数字签名之中,但对数字签名和验证过程无任何影响。目前,关于阈下信道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如何建立阈下信道;二是研究如何封闭阈下信道。虽然已经提出许多构造阈下信道[2-4]和封闭阈下信道[5-8] 的方案,但多存在于理论研究阶段,真正得到的应用很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