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1.静息电位: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两侧存在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2.极化:细胞静息时的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分极状态。
3.动作电位: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4.阈电位:能触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5.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损伤后,血液从小血管内流出引起出血,数分钟后自行停止的现象。
6.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胶冻状态的过程。
7.血型:血细胞上存在的特异抗原类型,是人类血液的主要特征之一。
8.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9.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10.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A)与每分钟肺血流量(Q)之间的比值(VA/Q)。
11.感受器: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12.视野:单眼固定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13.应激反应:当机体受到各种伤害性刺激时,血液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浓度急剧升高,产生一系列非特异性全身性反应。
14.应急反应:当机体遭遇紧急情况,受到伤害性刺激时,机体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的E和NE急剧增加产生的一种全身性反应。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机体的功能活动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属于实验科学的范畴。
新陈代谢:机体不断进行自我更新,破坏和清除已衰老的结构,重新构筑新结构的吐故纳新的生物过程。
适应性:机体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机体各部分的功能活动和相互关系的功能特征。
自身调节:指细胞和组织器官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因素的一种调节方式,它是由于细胞和组织器官自身特性而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
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跨细胞膜转运的过程。
易化扩散:某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
(经载体的易化扩散:小分子亲水性物质经载体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转运的;经通道的易化扩散:各种带电离子经通道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由细胞代谢提供能量而实现逆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转运的过程;继发性主动转运:利用原发性主动转运建立的离子浓度差,在离子顺浓度差扩散的同时将其他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这种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入胞:细胞外大分子或团块状物质进入细胞的过程。
出胞:细胞内大分子物质或物质颗粒被排出细胞的过程。
静息电位:静息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指细胞受到一个有效刺激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迅速、可逆、可向远距离传播的电位波动。
阈电位:这个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的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等长收缩:是在阻力负荷较大,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不足以克服后负荷所产生的一种收缩形式。
(表现为只有张力的增加而长度保持不变。
)等张收缩:是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或大于后负荷时出现的肌肉收缩形式。
(表现为肌肉开始发生缩短时,张力保持不变。
)强直收缩:当骨骼肌受到叫高频率的连续刺激时,一个刺激引起的收缩还未结束,下一个刺激就已经到来,这就使新的收缩和上次尚未结束的收缩发生总和,这种单收缩的复合称为强直收缩。
生理学名词解释

绝对不应期:在组织细胞受到刺激发生兴奋后的一个较短时间内,无论给予多么强大的刺激,都不能产生新的兴奋的时期。此期组织细胞兴奋性为零。
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后,组织的兴奋性逐渐恢复,用较强的刺激,组织细胞可能产生新的兴奋,这一时期称相对不应期,此期兴奋性小于正常。
局部兴奋:阈下刺激也能引起膜去极化,但这种去极微弱,达不到阈电位水平,只局限于受刺激的部位称为局部兴奋。
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肌肉张力增加而无肌肉长度缩短的一种形式。
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肌肉长度缩短而无肌肉张力变化的一种形式。
单收缩:实验条件下,给予肌肉单个刺激,先是产生一次动作电位,接着出现一次迅速而短暂的肌肉收缩,这种形式的肌肉收缩称为单收缩。
强直收缩:实验条件下,给予肌肉的刺激频率达到一定数值时,可是各个单收缩发生融合;这种收缩形式称强直收缩,包括不完全和完全强直收缩。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凝过程的物质。
溶血:红细胞膜破裂,血红蛋白逸出,失去其正常功能,称为溶血。
4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流动。
工作细胞:具有收缩功能的心房肌和心室肌细胞。
自律细胞:心内特殊传导组织中具有自动节律性兴奋的细胞。
自动节律性:心肌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的产生节律性兴奋和收缩的特性。
自身调节: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反馈调节:由受控部分发生信息而影响控制部分活动的调节方式。
神经—体液调节:人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直接或间接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成为神经调节的一个传出环节,使反射传出道路的延伸,这种调节称为神经—体液调节。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机体的功能活动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属于实验科学的范畴。
新陈代谢:机体不断进行自我更新,破坏和清除已衰老的结构,重新构筑新结构的吐故纳新的生物过程。
适应性:机体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机体各部分的功能活动和相互关系的功能特征。
自身调节:指细胞和组织器官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因素的一种调节方式,它是由于细胞和组织器官自身特性而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
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跨细胞膜转运的过程。
易化扩散:某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
(经载体的易化扩散:小分子亲水性物质经载体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转运的;经通道的易化扩散:各种带电离子经通道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由细胞代谢提供能量而实现逆电一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转运的过程;继发性主动转运:利用原发性主动转运建立的离子浓度差,在离子顺浓度差扩散的同时将其他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这种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入胞:细胞外大分子或团块状物质进入细胞的过程。
出胞:细胞内大分子物质或物质颗粒被排出细胞的过程。
静息电位:静息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指细胞受到一个有效刺激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迅速、可逆、可向远距离传播的电位波动。
阈电位:这个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的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等长收缩:是在阻力负荷较大,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不足以克服后负荷所产生的一种收缩形式。
(表现为只有张力的增加而长度保持不变。
)等张收缩:是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或大于后负荷时出现的肌肉收缩形式。
(表现为肌肉开始发生缩短时,张力保持不变。
)强直收缩:当骨骼肌受到叫高频率的连续刺激时,一个刺激引起的收缩还未结束,下一个刺激就已经到来,这就使新的收缩和上次尚未结束的收缩发生总和,这种单收缩的复合称为强直收缩。
生理学 名词解释

1、(内环境)稳态: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内较膜外负,呈极化状态。
3、极化:细胞在安静时膜外呈正电位,膜内成负电位的状态。
4、阈电位:细胞去极化达到刚刚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跨膜电位数值,称阈电位。
5、微终板电位:由一个突触囊泡中的Ach分子作用于终板膜引起的电位变化,称为微终板电位。
6、横桥周期: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扭动、复位的过程称为横桥周期。
7、第二信使:是指激素、递质、细胞因子等信号分子(第一信使)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较重要的第二信使有cAMP、IP3、DG、cGMP和Ca2+等。
8、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胞比容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
9、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维持正常形态和体积的溶液称为等张溶液,其实质是由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溶质所构成的等渗溶液。
10、造血微环境:指造血干细胞定居、存活、增殖、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造血器官中的基质细胞、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基质和各种造血调节因子。
11、红细胞沉降率:将抗凝处理后的血液放入有刻度的试管中垂直静置,观察第一小时末红细胞下沉的距离,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
用于反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大小。
12、血小板聚集: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互相粘着。
13、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14、血型:是指存在于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15、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一次心搏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
16、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正常55%~65%.17、心指数:以单位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18、心室功能曲线:反映心室舒张末期压力与心室搏出量或搏功之间关系的曲线。
生理学名词解释

(一)诸论1.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2.刺激:能使细胞或机体发生反应的一些环境因素的变化称为刺激。
3.兴奋:细胞功能变化由弱变强的过程称为兴奋。
4.抑制:细胞功能变化由强变弱的过程称为抑制。
5.阈值:是指使细胞膜达到阈电位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总和。
6.阈刺激:能使组织细胞发生变化的最小刺激称为阈刺激。
7.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8.反应:活组织接受刺激后发生的功能改变。
9.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10.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一种调节方式。
11.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
12.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13.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14.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数量有限、形式较固定及较低级的反射活动。
15.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数量无限,是一种高级的反射活动。
16.反馈: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17.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后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18.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称为负反馈。
(二)细胞基本功能1.通道:是一类贯穿脂质双层,中央带有亲水性孔道的膜蛋白。
2.载体:是介导小分子物质转运的另一类膜蛋白,它具有特异性。
3.跨膜电位:当膜上的的离子通道开放而引起带电离子跨膜流动时,从而在膜两侧形成电位,称为跨膜电位。
4.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1.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它以生物机体的功能为研究对象。
研究这些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条件以及机体的内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对这结功能的影响,从而掌握各种生理变化的规律。
2.内环境:是指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
3.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称为稳态。
4.单纯扩散:在生物体系中,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都是水溶液,溶于其中的各种溶质分子,只要是脂溶性的,就可能按扩散原理作跨膜运动或转运,称为单纯扩散。
5.易化扩散:有很多物质虽然不溶于脂质,或溶解度甚上,但它们也能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较容易地移动。
这种有悖于单纯扩散基本原则的物质转运,是在膜结构中一些特殊蛋白质分子的“协助”下完成的,因而被称为易化扩散。
6.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
7.继发性主动转运:钠泵活动形成的势能贮备,还可用来完成一些其他物质的逆浓度差的跨膜转运,为此把这种类型的转运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8.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9.阈值:使所用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某一数值;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刺激,简称阈值。
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
10.兴奋性:为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11.动作电位:各种可兴奋细胞处于兴奋状态时,受刺激处的细胞膜两侧出现一个特殊形式的电变化,这就是动作电位。
12.兴奋-收缩耦联:在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的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中介性过程把两者联系起来,这一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13.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红细胞在一小时内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14.血液凝固:血液离开血管数分钟后,血液就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凝固。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生理学第一章1、反射(reflex):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P5)《2、homeostasis:是指动态平衡,在一定范围内变动但又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P4)《3、internal environment :是内环境,生理学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4、生物节律:生物体内各种功能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变化,各种变化能按一定时间规律周而复始的出现叫做节律,性变化,而变化的节律叫做生物节律。
《5、negative feedback: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周期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P7)《6、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过特性。
(百度百科)第二章1、易化扩散:又协助扩散,是指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物质,如氨基酸、糖、金属离子等借助细胞膜上的膜蛋白的帮助顺着浓度梯度或顺着电化学浓度梯度,不消耗A TP进入膜内的一种运输方式。
《2、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成为细胞的兴奋性。
(P34)《3、前负荷:肌肉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前负荷。
前负荷决定了肌肉收缩前的长度。
(P41)《4、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是指生物体内在载体介导下消耗能量,将某些物质逆浓度梯度或逆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的一种运输方式称为主动转运。
(13)《5、阈电位(threshold membrane potential):引起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刺激必须是使膜发生去极化的刺激,而且还要有足够的强度是膜去极化到膜电位的一个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P33)《6、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P22)《7、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可兴奋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1、稳态的概念: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中的各种理化成分都保持相对稳定,只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且只有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机体才可能生存。
但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并不是一种凝固状态,而是各种物质在不停地转换中达到平衡的状态,即动态平衡。
美国生理学家坎农将内环境这种动态平衡状态及调节过程称为稳态。
2、反馈的概念:机体在实现反射过程中。
不仅有反射中枢不断向效应器传出信息,以触发,控制效应器的活动,而且效应器也不断有信息送回到反射中枢,以便反射中枢根据效应器的具体情况不断纠正和调整它对效应器的影响。
由效应器回输到反射中枢这种信息,称为反馈信息,回输过程称为反馈。
3、新陈代谢概念:生物体是在不断的更新自我,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
这是一切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体不断的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结。
4、肌电图的概念:肌肉活动时总是兴奋发生在前,收缩出现在后。
如果采用适当的方法将肌肉兴奋时的电变化,经过引导,放大,记录所得到的图形,称为肌电图。
5、肌纤维类型的概念: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区分是依据骨骼肌的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特征,对其性质进行判别的过程。
6、肺活量:是指在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7、时间肺活量:在最大吸气之后,以尽快的速度完成呼气,分别测量第1、2、3秒末呼出气体量,计算其所占肺活量的百分数,分别称为第1、2、3秒的时间肺活量。
8、肺通气量的概念(一)每分通气量单位时间内吸入或呼出的气量称为肺通气量。
通常以每分钟为单位计算,也称每分通气量每分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二)最大通气量在最大限度地做深而快的呼吸时,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称为最大通气量或最大随意通气量。
(三)肺泡通气量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能实际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气量。
9、通气\血流比值通气|血流比值是指每分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泡毛细血管血流量的比值。
肺内气体要进行充分的气体交换,除有足够的肺泡通气量和肺泡血流量外,还要求这两者的比例适当。
10、体液的概念体细胞内外含有大量液体,总称体液。
11、心动周期的概念心房和心室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12、心率的概念心率是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
13、心电图的概念心脏的电变化通过心脏周围的导电组织和体液,反映到身体表面,将电极放置在体表的一定部位所记录出来的心电变化图形,称为心电图。
14、每博输出量的概念心室每次搏动泵出的血量称为每博输出量。
15、每分输出量的概念每分钟从左右心室泵出的血液总量称为每分输出量16、动脉血压的概念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随心室的收缩和舒张而波动。
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升高。
他所达到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其最低值称为舒张压,收缩压于舒张压之差称为脉搏压。
17、动脉脉搏的概念在每个心周期中,动脉内的压力发生周期性的波动,在浅表的动脉管壁上可以扪到搏动,称为动脉脉搏,简称脉搏。
18、微循环的概念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19、需氧量的概念需氧量是指人体为维持某钟生理活动所需的氧量。
20、吸氧量的概念在肺换气的过程中,由肺泡气扩散入肺毛细血管,并供给人体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称为吸氧量。
21、最大吸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与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氧量称为最大吸氧量,通常以每分钟为计算单位。
最大吸氧量反映机体氧运输系统的工作能力,是评价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22、乳酸阈的概念人体在渐增负荷中,血乳酸浓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点,称为乳酸阈。
23、通气阈的概念在递增负荷中,用通气变化的拐点来测定无氧阈,称为“通气阈”。
24、消化的概念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称为消化。
25、吸收的概念食物经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及水、矿物质和维生素通过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称为吸收。
26、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率是指人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的能量代谢,所谓基础状态是指人体清醒而又极端安静的状态,而且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的影响。
基础代谢率的测定应在清晨、空腹、静卧及清醒状态下进行,而且室温要保持在18℃~25℃之间。
27、眼震颤:当头部空间前倾30℃围绕身体的垂直轴向左侧开始旋转时,因内淋巴的惯性滞后移位,使左侧壶腹嵴的毛细胞受到刺激,而右侧却相反,此时出现两侧眼球先缓慢向右侧移动,这一过程为慢动相,当眼球移动到右眼角而不能继续右移时,两眼球又突然快速返回眼裂正中,称此过程为快动向。
接着又出现新的慢动向和快动向。
这种多次的往返眼动现象称为眼震颤。
当继续匀速旋转时,因内淋巴的惯性滞后作用消失,眼球居于正中而不发生震颤现象。
28、肌紧张:进行直线变速运动或旋转变速运动时,刺激囊斑和壶腹嵴,反射地调节颈和四肢肌紧张,以维持姿势的平衡,这些由前庭迷路感受器所引起的肌紧张反射性变化,称为迷路紧张反射。
29、肌梭的概念肌梭成梭形,两端细小而中间膨大,外包一层结缔组织膜,肌梭位于肌纤维之间与肌纤维平行排列。
它是由一些特殊的肌纤维、神经末梢和包囊组成的。
30、腱器的概念腱梭或称腱器官,是位于肌腱、肌腹与肌腱连接处或腱鞘内的一种张力感受器,由包被在结缔组织囊中的一些胶原纤维束与缠绕与胶原束之间的感觉神经末梢组成。
31、锥体系: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是大脑皮质发动随意运动,调节精细动作和保持运动协调性的通道。
32、椎体外系:在锥体系外,大脑皮质调节身体运动的下行传到通路,主要调节肌紧张,维持一定的姿势和完成肌群之间的协调活动。
33、内分泌系统的概念内分泌系统是由内分泌腺和散在与某些组织器官中的内分泌细胞组成的一个体内信息传递系统。
34、激素的概念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它充当着信息传递着。
35、梅脱:机体的耗氧量与身体活动时间的能耗量呈正比,静息状态下耗氧量绝对值约为250ml,相对值约为3.5ml.min-1,这一安静状态下的值称为1梅脱。
36、台阶试验:台阶试验特别适应于作为平时的健身活动或很少活动者的有氧能力的评定,因台阶实验运动强度不大,不会造成大的危害,特别适合老年人。
台阶实验中,台阶高度,男子40cm、女子33cm,上下台阶22.5次.min-1.运动5min,运动后测定心率和体重。
37、力量;力量是指肌肉紧张或收缩时对抗阻力的能力。
38、有氧耐力: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的能力。
39、基础心率:清晨起床前,清醒,空腹,静卧时的心率。
40、高原训练:着眼于提高训练难度,给予机体更强烈的刺激,以调动人体的最大潜力。
高原训练就是基于这种设想逐渐开展起来的一种训练。
41、衰老:衰老是人体随着年龄的自然增长,机体出现的一系列生理机能和形态方面的退行性变化。
42、运动性疲劳:是运动本身引起的机体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经过适当时间休息和调整可以恢复的生理现象。
43、无氧耐力:无氧耐力是指机体在氧供不足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44、运动处方:是指根据参加健身活动者的体质和健康状况以处方的形式确定运动的种类、时间、强度、频率与注意事项,它与临床医生开方取药有相似之处,但不同点是,一个是用药作为治疗手段,另一个是用运动作为强身健体的主要措施。
运动处方是体育活动进行身体活动的指导性条款。
45、进入工作状态:在进行运动练习时的开始阶段,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不可能立刻达到最高水平,而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此称为进入工作状态。
46、内环境:人和高等动物生存在大气环境中,但体内多数细胞并不直接和大气接触,而是生活在细胞外液中,这就是内环境。
47、高原习服(适应):高原的低氧环境会给人体,特别是呼吸循环系统功能带来不利影响,但对高原居民不会有特殊的不良反应,这就是身体对缺氧产生了适应,或称高原习服。
48、高原训练:是一种在低压缺氧条件下的强化训练。
49、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进度进行的最大用力收缩,且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称为等动收缩50、血液的重新分配:运动时,人体将循环血量中更多的份额分配到活动的肌肉,同时暂时减少运动时活动相对少的区域的血量,这种移缓济急的现象称为血液的重新分配。
51、相对力量:指肌肉单位生理横断面积,肌纤维做最大收缩时,所能产生的肌张力。
52、氧脉搏: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所摄取的氧量成为氧脉搏,可以用每分摄氧量除以心率来计算,氧脉搏越高说明心肺功能越好。
53、运动强度: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移动的距离或速度,或肌肉单位时间所作的功,它与运动时间的乘积构成运动负荷54、PWC170:运动中心率达到每分钟170次的稳定状态下,单位时间身体所做的功55、可兴奋细胞:神经、肌肉、腺体三种组织接受刺激后,能迅速表现出某种形式的反应,因此被称作可兴奋细胞或可兴奋组织.56、肾糖阈: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为肾糖阈。
57、激素的半衰期:激素的活性在血液中消失一半的时间为半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