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数据对绞电缆的电气性能指标

合集下载

数据电缆 标准

数据电缆 标准

数据电缆标准数据电缆是用于传输数据信号的电缆,它在计算机网络、电信系统、监控系统等领域中广泛应用。

为了保证数据电缆的质量和性能,各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以下是一些与数据电缆相关的标准及其主要内容的介绍。

1. ANSI/TIA-568-C.2:这是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和电信工业协会(TIA)联合发布的标准,规定了数据通信的通用规范。

其中包括对数据电缆的物理特性、光纤电缆的测试方法、RJ-45插头的规格等内容。

2. ISO/IEC 11801:这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联合发布的标准,定义了通信系统的通用规范。

其中对数据电缆的线缆结构、传输性能、接头和连接器的要求等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3. EN 50173:这是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ETSI)发布的标准,规定了欧洲通信系统的通用规范。

其中包括对数据电缆的物理参数、传输特性、电磁干扰等方面的要求。

4. GB/T 50311-2010:这是中国国家标准,规定了建筑物结构工程中的通信布线系统的设计和施工要求。

其中包括对数据电缆的敷设方法、连接技术、测试方法等方面的规定。

5. EIA/TIA-568:这是美国电子行业联合会(EIA)和电信工业协会(TIA)联合发布的标准,规定了商业建筑中通信布线系统的技术要求。

其中包括对数据电缆的线缆结构、传输性能、连接器和插座的要求等方面的规定。

6. IEC 61156:这是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发布的标准,规定了通信电缆的特性和试验方法。

其中包括对数据电缆的构造、屏蔽、传输特性、电气性能等方面的要求。

7. UL 444:这是美国安全实验室(UL)发布的标准,规定了通信电缆的安全性能和试验方法。

其中包括对数据电缆的绝缘材料、火焰传播性能、耐冲击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8. CEI 20-22/II:这是意大利电器学会(CEI)发布的标准,规定了通信电缆的设计和试验方法。

其中包括对数据电缆的机械性能、电气特性、防火性能等方面的要求。

数字通信用实心聚烯烃绝缘水平对绞电缆网线

数字通信用实心聚烯烃绝缘水平对绞电缆网线

数字通信用实心聚烯烃绝缘水平对绞电缆(网线)
产品描述
超五类双绞线也是采用4个绕对和1条抗拉线,线对的颜色分别为白橙、橙、白绿、绿、白蓝、蓝、白棕和棕。

裸铜线径为0.51mm(线规为24AWG),绝缘线径为0.92mm,
性能描述
阜新信通线缆有限公司生产的100Ω,155MHz,24AWG;超五类非屏蔽双绞线:灰色PVC或低烟无卤(LSZH)电缆外皮;
性能:符合TIA/EIA 568B、EN50173-1和ISO 11801:2002要求;
阻燃级别:符合UL94V-0等级。

符合国际性能标准,符合环保要求。

应用范围
超五类/D级水平与垂直布线;智能楼宇、安防监控、高传输速率网络YYY;千兆以太网、10/100BaseT等。

性能指标
六类数据电缆电气。

线材对绞技术

线材对绞技术

高频对称电缆设计与制造技术成都普天电缆股份有限公司肖 飚摘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高频对称电缆几个重要电性能指标及其改善措施,然后具体分析了电缆设计与制造过程中的一些技术, 并提出了对绞线最小退扭率的要求”。

关键词:串音 回波损耗 退扭率1.前言随着计算机网络和数据通信的发展,人们对对称电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几年前带宽为100MHz 的五类缆到今天高达1000MHz 的数据缆,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众所周知,同轴缆的电磁场是封闭的、规则的,达到1000MHz 的带宽是比较容易的。

然而,对称电缆的电磁场是开放的,既不规则也不均匀,要制造高频对称电缆其难度可想而知。

很多时候,电缆制造商制造出了符合要求的对称电缆并按正确的布线方法布完线后,检测发现电缆的某些指标恶化了许多,尤其是近端串音衰减和结构回波损耗两项指标。

所有这些,归根到底都与电缆结构设计和制造工艺有关。

本文以1对、2对、4对高频对称电缆的设计制造为例,对设计和制造中的一些技术进行了探讨。

2.高频对称电缆的几个重要电性能指标及其改善措施2.1 串音串音引起的误码是影响通信距离的主要因素之一。

根据串音产生的机理,减少线对间串音的方法有:a 保证绝缘单线的均匀性和对称性,尽可能降低线对间电容不平衡是提高线对抗干扰能力的基础;b 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加大线对间的距离;c 采用优化的节距设计是提高串音防卫度的有力措施;d 采用线对屏蔽技术,但此种方法因电磁波的反射,需要适当增加绝缘外径,使用时也需要带屏蔽的接插件。

e 除此之外,保证相邻线对维持TEM 波传输也可有效地减少串音[1] ,这也是高频对称电缆设计中可用的另一种理念。

我们知道,传统对绞线结构的电缆中,在对绞线的中心有很强的电场,并有很大一部分泄漏于绝缘层外。

如果将对绞线用与绝缘具有相同等效相对介电常数且损耗角正切值低的材料挤一层护套(低压力挤压式)则大部分电磁场分布在绝缘和护套内,有效减少电力线从绝缘体散发出去(见图1),因而从源头上减小了对相邻线对的串音。

电缆的检测指标

电缆的检测指标

电缆的检测指标
电缆的检测指标通常涵盖多个方面,以确保其正常运行和符合相关标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电缆检测指标:
电气性能:
电阻:检测电缆导体的电阻,确保在设计范围内。

绝缘电阻:测量绝缘材料的电阻,以确保绝缘性能良好。

电容:测量电缆的电容,影响信号传输特性。

导体尺寸和形状:
导体直径:检测导体的直径,确保符合设计要求。

导体形状:确保导体形状正常,没有明显的损伤或形变。

外观检查:
外部绝缘:检查外部绝缘层是否完整,是否存在破损或划痕。

护套:检查电缆护套的完整性和耐磨性。

机械性能:
拉伸强度:测试电缆在拉伸条件下的强度。

弯曲性能:检测电缆在弯曲时的性能。

耐电压性能:
工频耐电压:测试电缆在工频下的耐电压能力。

局部放电:检测电缆是否存在局部放电现象。

阻燃性能:
阻燃测试:测试电缆的阻燃性,确保在火灾情况下具备安全性。

热性能:
耐热性:测试电缆在高温环境下的性能。

低温弯曲性能:测试电缆在低温下的弯曲性能。

环保标准:
无卤阻燃:一些电缆需要符合无卤阻燃标准。

RoHS合规性:确保电缆材料符合RoHS指令的环保要求。

这些检测指标有助于确保电缆在各种工作条件下都能够安全可靠地运行。

不同类型的电缆可能有不同的检测标准和指标。

gb50312-2007_综合布线工程验收规范

gb50312-2007_综合布线工程验收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312-2007GB 50312-2007 综合布线工程验收规范(含条文说明)Code for engineering acceptance of generic cabling system for building and campus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2007 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第620 号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的公告现批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50312-2007,自2007 年10 月1 日起实施。

其中,第5.2.5 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原《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T50312-2000 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二00 七年四月六日前言本规范是根据建设部建标[2004]67 号文件《关于印发“二00 四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的通知》的要求,对原《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CB/T 50312—2000 工程建设国家标准进行了修订,由信息产业部作为主编部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会同其他参编单位组成规范编写组共同编写完成的。

本规范在修订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查并展开了多项专题研究,认真总结了规范执行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加以补充完善和修改,广泛吸取国内有关单位和专家的意见。

同时,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标准规定的内容。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信息产业部负责日常管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在应用过程中如有需要修改与补充的建议,请将有关资料寄送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丹棱街16 号,邮编:100080),以供修订时参考。

简述双绞线电缆的三种测试模型

简述双绞线电缆的三种测试模型

双绞线电缆的三种测试模型1. 引言双绞线电缆是一种常用的通信电缆,广泛应用于网络、电话和视频传输等领域。

在使用双绞线电缆前,需要对其进行测试以确保其质量和性能符合要求。

本文将介绍双绞线电缆的三种常见测试模型,包括电气测试、传输性能测试和物理结构测试。

2. 电气测试电气测试主要用于验证双绞线电缆的电气参数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这些参数包括电阻、电容、电感和衰减等。

以下是电气测试的三个子模型:2.1 电阻测试电阻是电流通过双绞线电缆时遇到的阻力。

电阻测试可以确定电缆中的导体是否正常连接,并评估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接触性能。

测试时,将测试仪连接到电缆的两端,通过测量电流和电压的关系来计算电阻值。

2.2 电容测试电容测试用于评估双绞线电缆的电容特性。

在传输信号时,电容会对信号的变化速度产生影响。

电容测试可以检测电缆中的电容值,确保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测试时,使用测试仪测量电缆两个导体之间的电容。

2.3 衰减测试衰减测试用于评估双绞线电缆中信号传输的损耗程度。

在传输信号过程中,双绞线电缆会发生衰减,导致信号强度减弱。

衰减测试可以测量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以评估电缆的传输性能。

测试时,将测试仪连接到电缆的两端,通过比较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的差异来计算衰减值。

3. 传输性能测试传输性能测试主要用于评估双绞线电缆在特定场景下的传输性能。

以下是两个传输性能测试的子模型:3.1 跨话音测试跨话音测试用于评估双绞线电缆在模拟电话信号传输中的性能。

这种测试模型可以模拟电话通信的场景,评估电缆的传输质量和清晰度。

测试时,使用测试仪生成一个模拟电话信号,并通过双绞线电缆进行传输。

然后,测试仪会对输出信号进行分析,评估信号的质量和准确性。

3.2 数据传输测试数据传输测试用于评估双绞线电缆在数据传输中的性能。

这种测试模型可以模拟网络通信的场景,评估电缆的传输速度和稳定性。

测试时,使用测试仪发送一系列数据包,并通过双绞线电缆进行传输。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
30m
焊接
5m
20m
50m
D
《综合布线工程验 收规范》9.0.2
D
《综合布线工程验 收规范》4.0.3
C
《综合布线工程验 收规范》5.2.2
防灰 信息插座 模块 新建 线槽 位置
标志
歪斜
防雷 多用户信 息插座 扩建 暗管 面积
型号
扭曲
防水 集合点配线模块 维护 孔洞 高度 规格
飞刺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根据《综合布线工程验收规范》,在线 缆敷设时,屏蔽电缆的屏蔽层端到端应 保持完好的导通性。 根据《综合布线工程验收规范》,在线 缆敷设时,敷设暗管时宜采用钢管或阻 燃聚氯乙烯硬质管。 根据《综合布线工程验收规范》,在水 平、垂直桥架中敷设缆线时,应对缆线 进行绑扎。对绞电缆、光缆及其他信号 电缆应根据缆线的类别、数量、缆径、 缆线芯数分束绑扎。绑扎间距不宜大于 0.3m,间距应均匀,不宜绑扎过紧或使 缆线受到挤压。 根据《综合布线工程验收规范》,在配 线子系统缆线敷设保护施工中,在建筑 物中预埋线槽,宜按单层设置,每一路 由进出同一过路盒的预埋线槽均不应超 过3根,线槽截面高度不宜超过25mm, 总宽度不宜超过300mm。线槽路由中若 包括过线盒和出线盒,截面高度宜在70 ~l00mm范围内。 根据《综合布线工程验收规范》,在配 线子系统缆线敷设保护施工中,预埋暗 管时,暗管的转弯角度应大于90度。, 在路径上每根暗管的转弯角不得多于2 个,并不应有S弯出现,有转弯的管段 长度超过20m时,应设置管线过线盒装 置;有2个弯时,不超过15m应设置过线 根据《综合布线工程验收规范》,在配 线子系统缆线敷设保护施工中,干线子 系统缆线敷设时,缆线不得布放在电梯 或供水、供气、供暖管道竖井中,缆线 不应布放在弱电竖井中。 根据《综合布线工程验收规范》,在缆 线终接施工中,对绞电缆与连接器件连 接应认准线号、线位色标,不得颠倒和 错接。 根据《综合布线工程验收规范》,在缆 线终接施工中,各类跳线缆线和连接器 件间接触应良好,接线无误,标志齐全 。跳线选用类型应符合管理员要求。 根据《综合布线工程验收规范》,对绞 电缆及光纤布线系统的现场测试时,应 具有针对不同布线系统等级的相应精 度,应考虑测试仪的功能、电源、使用 方法等因素。

电线电缆各组成部分及主要性能指标技术参数

电线电缆各组成部分及主要性能指标技术参数

电线电缆各组成部分及主要性能指标技术参数电线电缆主要用于电能传输、分配以及信号的传递,其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线芯(导体)、绝缘层、屏蔽层、和护层,下面对各组成部分的性能技术指标及工艺技术参数进行逐一介绍:电缆导体导体的作用是传送电流,当导体通过电流时,便产生电能损耗而使导体温度升高,导体温升又使导体电阻增大,同时使绝缘的性能下降,当导体温度超过绝缘材料的允许工作温度,就会加速绝缘材料的老化甚至在电缆弯曲处使绝缘首先软化变形,导致电缆寿命缩短或在电缆弯曲处短期内发生击穿,不能满足电缆长期使用的要求;线芯的损耗主要由导体的截面及材料的体积电阻率决定,因此,生产过程必须对导体截面及材料的性能指标进行严格检验和控制。

一、导体材料:导体材料必须具备良好的导电性能和机械性能、易于加工成型、资源丰富等特点,银的导电性能虽最好,但因其价格昂贵而不被采用,为减小线芯损耗和电压降,当前广泛采用的是铜材和铝材,下面就铜、铝的主要性能技术指标进行学习:1.材料的电气和物理性能:软铜硬铝(a2-a8)型号T1RTU1RT2RT3RA2A4 A6A8纯度≥%99.9099.620℃时的体积电阻率不大于ωmm2/m0.0172410.02801电阻温度系数1/℃0.003930.00403线膨胀系数1/℃16.6*10-623*10-6热容系数J/kg℃414924比重8.892.703熔点1084.5658℃抗拉强度≥n/mm2a8(120-150)伸长≥%40a8(6)2、影响导电性能的因素:2.1温度:金属的导电性能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当温度不是很高(接近于熔点)或很低(接近于绝对零度),电阻率和温度呈下列线性关系:ρ=ρ0[1+α(t-t0)]。

2.2杂质:金属中含有某些杂质,将使其电阻增大。

杂质对金属电阻的影响,取决于杂质的种类、含量、和杂质在金属中存在的状态,铝、锑、砷、磷、镍、铅等是铜的有害杂质,当砷含量为0.35%时,铜的电阻率将增大50%;铝导体中的主要有害杂质是硅与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 高速数据对绞电缆的电气性能指标3.1特性阻抗特性阻抗也称波阻抗,是电缆的二次参数,它描述了电磁波沿均匀线路传播而没有反射时所遇到的阻抗,即线路终端匹配时,线路内任一点的电压波(U )和电流波(I )的比值。

特性阻抗可以用一个复数表示,当电缆线芯的材料、直径、绝缘形式确定后,特性阻抗只随频率的变化而变化。

特性阻抗Z c 为回路上任意点电压波和电流波之比并有221ϕϕωω-++=j c e C j G L j R ZR 、L 、G 、C 分别为对绞回路的电阻、电感、电导、电容,虚部相位角Φ从零开始到频率f =800Hz 时接近-45°,然后逐渐接近零。

可以看出传播常数和特性阻抗Z c 均与电缆的一次参数R 、L 、G 、C 有关,TIA/EIA---568---A 规定5类缆的特性阻抗为100±15Ω.对于局部网布线系统来说,传输媒介具有稳定的阻抗值是很重要的,否则连接器硬件就会和电缆失配。

从而引起信号反射导致传输效率下降,甚至网络无法工作。

对于高频对称电缆,由于频率增加时,集肤效应增加,使内电感减小,而外电感与频率无关,所以随频率的增加,总电感近似于外电感,此时,d d a n C L Z rc -==2l 120ε 式中,r ε为等效介电常数;a 为绝缘线心外径;d 为导体直径由式子可以看出特性阻抗和导体类型和直径,绝缘的类型和厚度有关,在某种程度上也与线对的绞合性能有关(因等效介电常数εr 和绞合有关)。

由于一般的标准中都规定了导体的直径d=24(AWG ),而且从实际情况中看来,此d 值也是最理想值。

这样从上式看来影响特性阻抗的只有外径(外径可以看成和导线间距α相等)、组合绝缘介质的等效相对介电常数(εr )。

而且,Z c 正比于α和λ,反比于εr 。

所以只要控制好了α、λ、εr 的值,也就能控制好。

在实际中常用输入阻抗Z in 来表述电缆的特性阻抗。

其定义如下s 0in Z Z Z ∙=式中:Z 0为终端开路时的阻抗测量值;Z s 为终端短路时的阻抗测量值。

3.2 回波损耗回波损耗是数字电缆产品的一项重要指标,回波损耗合并了两种反射的影响,包括对标称阻抗(如:100Ω)的偏差以及结构影响,用于表征链路或信道的性能。

它是由于电缆长度上特性阻抗的不均匀性引起的,归根到底是由于电缆结构的不均匀性所引起的。

由于信号在电缆中的不同地点引起的反射,到达接收端的信号相当于在无线信道传播中的多径效应,从而引起信号的时间扩散和频率选择性衰落,使接收端信号脉冲重叠而无法判决。

信号在电缆中的多次反射也导致信号功率的衰减,导致误码率的增加,从而也限制传输速度。

在生产数字缆的过程中,电缆的回波损耗指标容易出现不合格。

它的表达式是CH C H Z Z Z Z RL +--=lg 20 Z H 为负载阻抗,Z C 为波阻抗。

按标准规定Z C 分别为100Ω、120Ω、150Ω。

减少回波损耗的方法:1. 提高同心度在绝缘串联生产工序,要求铜导体的直径公差在±0.002mm 内,绝缘外径偏差在±0.01mm 内。

同心度在96%以上,且表面光滑圆整。

否则,单线在进行绞对后电缆的特性阻抗会出现超出指标要求的较大峰值。

2. 采用一定比例的“预扭”或“退扭”技术并配合使用十字型塑料骨架采用一定比例的“预扭”或“退扭”技术可消除绝缘单线偏心对特性阻抗的影响,同时可降低绝缘单线同心度的要求。

而采用十字型塑料骨架,可保持电缆结构的稳定性,使单线不均匀造成的特性阻抗的变化变得平滑,使其近端串音和回波损耗在高频时的性能相当好。

3. 采用粘连线对技术粘连线对技术工艺指的是采用两台挤塑机、一个机头共挤,将同一线对的两根绝缘芯线同步挤出将其粘结在一起。

绞对线间粘连后,可确保绞对线结构的稳定性,保持线对两根导线中心距(S)的稳定来提高线对阻抗均匀性,从而提高回波损耗指标;也可避免绝缘导体经弯曲扭绞后导体发生散芯而影响电缆的回波损耗指标。

3.3 结构回波损耗结构回波损耗的表达式是:min m in lg 20SRL Z Z Z Z +--= 式中,Z m 为拟合阻抗。

由此定义可见,SRL 实质是描述Z in 围绕Z m 波动大小的一个指标。

引起Z in 波动的原因是电缆部件存在着突发性或周期性的结构偏差或缺陷,如绝缘外径波动、导体直径波动、绞对时绝缘单线在节点处周期性压伤、绝缘发泡不均匀、绝缘偏心时绞对过程因单线的自转造成两导体中心距s 呈周期性的正(余)弦函数波动等。

其中周期性的结构偏差或缺陷对SRL 危害最大。

由于输入阻抗与制造过程中的诸多随机缺陷有着极为直接的关系,而制造过程中这诸多的随机缺陷之间又彼此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错综复杂,因而难以分析输人阻抗与某个缺陷的定量关系。

但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得知,生产过程中随机缺陷较小而造成的阻抗波动很小时,SRL 曲线上只出现小的尖峰。

极轻微的周期性结构不均匀造成的影响与其它缺陷造成的影响迭加一起,最终也会呈现出随机性的波动,这与同轴缆的情况有所不同。

当较严重的周期性不均匀缺陷时,且相邻点间的距离等于电缆传输信号波长的一半时,在此频率点及其整数倍频率点上将出现显著的尖峰,即有以下关系:T fr =ε1503.4 衰减采用utp 结构的电缆,最重要的电气参数是衰减与近端串音衰减。

衰减与近端串音衰减是决定局域网设计优劣和电缆长度的主要因素。

衰减是决定局域网设计和电缆可以做多长的主要因素,近端串音则是线路传输可靠的一项重要指标。

衰减值由以下三部分组成:α=α1+α2+α3式中,α1金属衰减。

主要由线对中两根导线因高频电阻产生的衰减和对周围金属(导线和屏蔽)反射电磁波而产生的衰减组成;介质衰减α2与介质的损耗、工作频率和工作电容有关,其值近似与频率成正比;阻抗不均匀时波反射引起的附加衰减α3是由于阻抗不均匀造成波的反射,减小了波向前传输的量,造成终端信号的减弱,其等效于有以附加的“衰减”,这是造成衰减曲线在高频下出现“波纹”的主要原因。

这种“波纹”可能导致个别频率点上衰减不合格。

传输线的衰减常数CL G L C R 22+=α 式中R 、C 、L 、G 分别电缆的一次参数的电阻、电容、电感和电导。

进一步计算可得: ()D 523tg 1010.92d d a 2ln 100.6δεεαD D D f a d d K f --⨯+⎪⎭⎫ ⎝⎛+-∙⨯= 式中,D ε为绝缘等效介电常数;f 为工作频率(MHz );d 为导体直径(mm );K D 为衰减的绞线系数;a 为对绞线两导体间的中心距(mm );tgδD 为绝缘材料等效介质损耗角正切。

从上式中可以看出:(1) 对称电缆衰减由导体损耗和介质损耗构成。

导体和绝缘几何尺寸及类型是影响数据电缆衰减的主要因素,其衰减与使用频率,介质的介电常数及介质损耗成正比关系,选用低介电常数,低介质损耗的绝缘材料,合理选择绝缘和导体几何尺寸,都可以降低电缆的衰减,另外对绞节距的过于偏小也会因导体有效长度的增加而导致损耗增加,因此应合理地选择对绞节距。

(2) 导体的损耗随着频率的平方根而增加,介质的损耗即与频率成正比。

频率越高,介质衰减值越大,六类缆使用频率为250MHz ,所以选用具有低介质损耗角正切的绝缘材料至关重要。

(3) 绝缘厚度的增加可以降低衰减,但同时也会使阻抗增大,回路会产生阻抗不匹配,影响传输质量。

因此应在阻抗允许范围内增加绝缘厚度以达到降低衰减的目的,另外产品成本也会因此而增加,因此应全盘考虑,但更重要的是保证电缆结构尺寸的稳定性和均匀性。

3.5 串音电磁波从一个传输回路串到另一个传输回路的现象称为串音。

串音包括近端串音衰减和远端串音衰减。

能量从主串回路传入被串回路的衰减称为串音衰减。

此值越大,性能越好。

以六类缆为例,有关标准规定六类缆的近端串音衰减(NEXT)和远端串音衰减(EL FEXT)为:NEXT⨯-=74lg3.15fEL fFEXT=-lg2068式中,f为传输频率(MHz),以上两式的的用运范围是1~250 MHz。

从两式可以看出电缆的近端串音衰减和远端串音衰减随频率的增大而减小。

串音主要来自线对间的电磁耦合,降低串音主要是降低线对间的电容不平衡。

绝缘线芯的结构均匀性和对称性是提高NEXT和EL FEXT的基础,合理的绞对节距设计是提高串音防卫度的有力措施,六类缆的对绞节距应在10~30mm之间。

且线对之间节距差,越大越好。

但太大的节距差又有损于时延差的减小,因为时延是决定六类缆使用距离的关键参数,时延越大使用距离越短,而减小时延差的措施是适当减小线对节距差,因此必须合理、均衡选择线对之间对绞节距差。

降低串音也可以采用线对屏蔽,通过线对屏蔽减少串音是最有效的方法,因为屏蔽可以有效地减少电磁感应在年点之间造成的影响,从而达到有效控制串音的面的,对于屏蔽效果好与差通常由屏蔽材料的厚度和重叠决定。

由于传输高频信号时导体会发生集肤效应,频率越高,集肤效应越严重,尤其在5MHz以上时屏蔽效果会降低,甚至失效。

因此必须按照最低使用频率来设计和计算屏蔽层的厚度。

重叠率是为了减少屏蔽材料接口位置的电磁泄漏,通常要求重叠率达到25%以上。

7类缆的生产就是采用了线对屏蔽的方式,来达到改善串音的目的。

降低串音还可以对成缆做好设计,因为成缆节距对串音的影响是通过其影响对绞节距而产生的。

因为目前用于通信电缆的设备大多是非退扭设备,因此不同的成缆节距对同一线对将产生不同的绞入率,而绞入率的变化将会改变成缆后各对绞节距的大小,所有在设计时,成缆节距于对绞节距合理的搭配也是改善串音问题的重要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