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和项羽墓
项羽垓下溃围至乌江自刎谜团解析

项羽与虞姬“英雄+美人”的经典故事家喻户晓,2000多年来一直传为美谈。
2015年,笔者有幸至南京市浦口区工作,对浦口区与项羽有关的遗迹、地名和民间传说产生了浓厚兴趣。
通过三年的潜心研究,笔者研读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实地考察了相关遗址遗迹,发现项羽自垓下突围至乌江自刎过程中,留下的遗址、史料及传说故事存在诸多历史谜团,如:“霸王别姬”的故事到底是真是假?项羽渡过淮河后迷道的地方是“阴陵县”还是“阴陵山”?全国有四处项羽墓和四处虞姬墓,如何辨析真假?为何浦口与项羽文化有关的地名有很多?经过深入研究和实地考证,笔者有了颠覆常规的重大发现,现梳理总结有关研究成果,以期正本清源,还历史真相于大众。
“霸王别姬”的故事是假的“霸王别姬”的故事广为流传,大意为: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兵少粮尽,被汉王刘邦军队围困于垓下。
项羽夜不能寐,闻四面楚歌,便起床在帐中饮酒。
项羽有美人虞姬和乌骓马,乃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和歌而舞,项羽自知将败,泣泪数行,左右也都凄然泪下。
项羽在突围前夕和虞姬决别,虞姬遂自刎。
这个故事脍炙人口,影响深远。
但经过全面郑晓明项羽垓下溃围至乌江自刎谜团解析摘要:项羽自垓下突围至乌江自刎过程中,留有不少历史谜团,有些至今仍存在不少争议。
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史料信息进行认真考辨,对“霸王别姬”真实性、“阴陵”的具体位置、全国四处项羽墓和四处虞姬墓真假进行深刻辨析,提出了具体观点。
关键词:项羽 谜团 解析治通鉴》均未载明虞姬自杀于垓下,甚至根本没有提到项羽与虞姬分别。
2. “霸王别姬”故事是民间不断演义而来 “霸王别姬”的故事属民间虚构。
细查历史传承,自唐朝方有对虞姬墓的记载。
初唐魏王李泰《括地志》:“虞姬墓,在濠州定远县东六十里。
长老传云:‘项羽美人冢也。
’”北宋以后 “霸王别姬”的故事经历了项羽杀姬说、虞姬自杀说、身首分离说等不同版本。
徐州西楚霸王山简介

徐州西楚霸王山简介
徐州西楚霸王山,坐落于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九里街道办事处境内,距离市区约3公里,是云龙区面积最大的一个以楚文化为主题的景点。
景区以楚霸王项羽的一生为主线,有霸王祠、霸王庙、项羽墓、霸王殿等景点。
其中霸王祠又称楚王祠,为纪念项羽而建。
据记载,汉代以来,楚王项羽一直是徐州的象征,这里有很多关于项羽的故事和传说。
到了明代末年,这里已经成为了全国最大的一处楚文化遗址。
到了清代时,霸王祠逐渐形成了规模。
清代文人陆锡熊在《重过彭城》一诗中说:“彭城故垒颓无几,徒见荒榛古木开”。
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初,这里建起了徐州第一个动物园——徐州动物园。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这里开始建设云龙区最大的温泉度假村——汉王温泉度假村。
而在2000年前后,这里开始建设“天下第一城”——楚王城公园。
之后又进行了多次扩建和改造。
—— 1 —1 —。
后人惋惜和赞扬英雄项羽的几首诗词

后⼈惋惜和赞扬英雄项⽻的⼏⾸诗词项⽻(垓下歌)⼒拔⼭兮⽓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垓下歌》,有说是司马迁为了纪念项⽻,在史记⾥⾯留下的感叹,⽽不是项⽻⾃⼰唱的.司马迁觉得项⽻是个英雄但是⽣不逢时。
有说是项⽻乌江⾃杀前⾃⼰感叹命运不济悲愤所吟。
⼤意是:我⼒可拔⼭啊,豪⽓可盖世,怎奈我时运不济啊,我的乌骓马也不⾛了。
乌骓马不⾛了,我能怎么办啊?虞姬啊虞姬,我可把你怎么办啊?唐杜牧(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
江东⼦弟多才俊, 卷⼟重来未可知。
项⽻溃围来到乌江,乌江亭长建议他渡江回去,招兵买马、东⼭再起。
项⽻觉得愧对江东⽗兄,羞愤⾃杀。
这⾸诗针对项⽻兵败⾝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的建议,惋惜他负⽓⾝亡。
宋王安⽯(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哀, 中原⼀败势难回。
江东弟⼦今犹在, 肯为君王卷⼟来?王安⽯则根据⾃⼰的理解,认为项⽻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弟还在,项⽻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弟卷⼟重来,以为他们不⼀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宋李清照⽣当作⼈杰, 死亦为⿁雄。
⾄今思项⽻, 不肯过江东。
这⾸诗赞美了项⽻不肯忍辱偷⽣的英雄本⾊。
活着要做⼈中的豪杰,死要死得悲壮,做⿁中的英雄。
今天的⼈们还在思念项⽻,就因崇敬他当年宁死不屈、不肯忍辱回江东的英雄⽓概. 唐于季⼦(咏项⽻) 北伐虽全赵, 东归不王秦。
空歌拔⼭⼒,羞作渡江⼈。
于季⼦⽤这⾸诗,概括了项⽻⼀⽣中做的重⼤事件。
在称项⽻的宁为⽟碎不为⽡全的壮烈之举的同时,于季⼦诗⾥着重追寻其失败原因,对其败亡表⽰深深的惋惜与同情。
⽆名 剑折沙尽⾎洗风, 七载成败转头空。
荡恨笑饮苍天泪, 段韧傲刻⼣阳红。
这是后⼈赞扬项⽻赞扬项⽻宁死也不苟且偷⽣的精神的诗。
⼤意是我想起年少时⼿持宝剑征战沙场,可谓腥风⾎⾬,回望历史的成败,现在想想都已成空。
现在我年事已⾼,再想像年少时持剑征战沙场,却是⼼有余⽽⼒不⾜,只能对着苍天流泪、⼲笑。
项羽墓在哪里

项羽墓在哪里项羽(前232年-前202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被誉为秦末刘邦共同建立汉朝的重要角色。
项羽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广泛的影响,他的墓地的位置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然而,关于项羽墓的具体位置并没有明确的确定踪迹,目前还是一个悬而未解的谜团。
根据传统的历史记载,项羽在公元前202年因刘邦建立汉朝后失败的战争中自刎而死。
他的遗体被埋葬在彭城(现在的江苏徐州市)一座被称为“高市”的地方。
传说中,高市是项羽生前曾经选拔人才的地方,也是他在汉朝建立之前的要塞之一。
然而,虽然高市在传统的历史记载中被认为是项羽墓的位置,但要确切地找到项羽的墓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历史上,人们关于项羽墓地的猜测有很多,但大多数都没有实质性的证据支持。
这使得项羽墓地的真实位置成为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的考古学家曾在徐州市高埠岗发现了一处规模较大的古墓群,其中一个墓葬被认为是项羽的可能墓地。
这个墓葬被称为“高埠岗坑”。
考古学家在该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和玉器,这被认为是项羽丰富的殉葬品。
尽管有这样的发现,但一些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并不确定高埠岗墓葬是否真的是项羽的墓地。
他们认为这个墓葬更可能是属于项羽的后人或同僚,而非项羽本人。
他们指出,根据史书中的记载,项羽的墓地应该在高市,而高埠岗与高市距离较远,地理位置不符。
另一种有关项羽墓地的猜测是他可能葬在了湖北襄阳市。
在2002年的一次建设工程中,考古学家在襄阳市南郊发现了一座规模庞大的古墓群,据认为这里有可能是项羽的墓地。
在墓葬中,考古学家还发现了一些与项羽相关的文物,包括刻有“项羽”字样的玉璧和青铜剑等。
然而,这种猜测也没有得到确凿的证据支持。
除了高市和襄阳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传说和说法。
有人认为项羽的墓地可能在山东境内,因为项羽生前曾在山东一带活动过。
还有人认为项羽的墓地可能在四川、湖南等地。
这些关于项羽墓地的说法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没有确切的证据支持。
传说中项羽举鼎举的鼎到底有多重

[键入文字]
传说中项羽举鼎举的鼎到底有多重
传说中项羽举鼎举的鼎到底有多重
霸王举鼎一直是民间的一个传说,当时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24 岁的项羽和他的叔父在江南起兵反对秦朝统治,项梁派项羽去联络当地的一个大官,大官让项羽举鼎,项羽大喝一声之后大鼎就被高高举起,而且还三起三落,从此之后项羽就天下闻名,大官儿也满口答应帮助项羽起义。
也因为这个故事项羽举的鼎有多重成为很多人好奇的事情。
根据那个大官儿的说法,这个大鼎足有千斤,但是古代的计量单位跟现在有很大不同,如果按照现在的千斤重量来算那肯定不是人类能举得起的,所以大鼎肯定不是像那个当官儿的说法一样,在史记的记载中这个大鼎是700 多斤,不过这同样是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数据,相关专家表示,人能举起的重量大约在80 公斤到90 公斤左右。
后代历史学家根据项羽从小习武健身的状况分析项羽举的鼎应该在85 公斤左右,而85 公斤换算成秦国以前的计量单位确实是那时候的千斤重,当时那个大官手下4 名健壮的士兵举不起一个85 公斤的鼎,而项羽身体健壮,力大如牛,举起一个85 公斤的鼎也是合乎情理的。
后代对于项羽举的鼎有多重这个问题一直有不同的见解,有的人认为这个鼎实际重量还不到85 公斤,也有专家认为这个鼎确实像那个大官所说有千斤重,但是《史记》的记载显然也是不准确的。
项羽败给韩信故事详细解读
一场旷日持久的楚汉之争,终以西楚霸王项羽的兵败自刎而落下帷幕。
当汉高祖开国奠基以书写中国历史上大汉王朝的壮丽篇章之时,又有多少人为昔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一代枭雄项羽的悲壮结局而唏嘘感慨。
1。
项羽人物简介

项羽人物简介项羽少有大志,虽读书不成,习武学剑仍不成,就立志学“万人敌”,跟叔父项梁学兵法。
一次秦始皇出巡,项羽见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
”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24岁的项羽,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举兵响应。
他们征集精兵八千,项羽做了裨将副将。
项梁战死后,秦军北渡黄河,攻打起义抗秦的赵王歇和张耳,将赵军围困於巨鹿今河北平乡。
楚怀王任命宋义为,项羽为次将,率兵救援。
宋义率军到达安阳今河南安阳南,便畏缩不前,屯兵四十六天。
当时,阴雨连绵,起义军缺衣少粮,处於困境之中。
项羽当机立断,杀了宋义,迫使楚怀王任他为上,然后挥师北上救赵。
项羽率军进抵漳河南岸与秦军隔岸对峙。
他“破釜沉舟”亲率主力渡河,便以雷霆万钧之势,反把秦军包围。
项羽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九战九捷,大败秦军,这才解了巨鹿之围。
此后,项羽便成了各路义军的实际统帅。
项羽乘胜追击,秦军节节败退。
可是,另一路起义军在刘邦带领下,乘关中空虚,抢先占领了咸阳。
项羽大为不满,就率军破关而入,进驻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
鸿门宴上,他却优柔寡断,没有实施范增的杀刘计划,致使刘邦得以借故逃脱。
项羽依靠强大兵力,引兵进入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史记•项羽本纪》,然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取梁、楚九郡占有今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部分地区,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
同时又割地封王,刘邦被封为“汉王”。
公元前208年8月,汉军从汉中潜出故道,“暗渡陈仓”,打败项羽所分封的秦地三王,迅速东进,直抵阳夏今河南太康。
接着,又乘项羽与齐军交战无暇兼顾的机会,一举攻入项羽的都城彭城。
项羽率三万楚军,出山东经胡陵今山东鱼台东南趋萧今江苏箫县西北,直抵彭城汉军侧背,大败汉军。
刘邦仅率数十骑逃出了重围,他妻子吕雉和父亲太公,都成了项羽的俘虏。
彭城之役后,项羽乘胜进军,在京邑、索亭间荥阳西、南同刘邦打了一仗,却被阻於荥阳以东。
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项氏,芈姓,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的军事家,也是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
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史记》里的本纪,本以各代帝王为中心,叙述各朝代的兴亡及重大事件。
项羽虽没有成功帝业,但因为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在秦汉鼎革之际的一段时间里,他发政令、称霸王,权同帝业,所以司马迁列项羽于本纪。
项羽一生气宇轩昂,踌躇满志,一心要成就一番大业,但由于他本身性格上的目空一切、自以为是,认识上的偏差,作战谋略上的失误,血气方刚而智谋不够,最终只能是走投无路,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对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项羽本纪》一文中自始至终都曾做过生动传神的描写。
如写项羽年少时学书学剑都不成,但他却自有道理:“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意思是,读书写字只要能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击剑只能对付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对付万人的本领。
他的一番话就体现体现出了他只求一蹴而就,不懂得循序渐进,逐步积累自己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来使自己有足够的阅历来对付战乱中的各种情况。
后来,他的叔父就叫他去学兵法,但“又不竟学”,半途而废。
但他的大志却也着实难得,如他看到秦始皇巡游会稽,渡钱塘江,便“口出狂言”:“那人我可取而代之。
”他力大无比,才气超人。
为了自己能在战乱中召集各路各派,反倒秦军并能使下属无所谓惧作下了铺垫,埋下了伏笔。
如他在进攻秦军的过程中,由于看不惯守义在危难之中还兀自贪图享受的行为,便谎称“守义和同齐国合谋反楚,楚王密令我杀掉他”,而杀死了守义父子。
这之后,项羽名声威震楚国,名闻诸侯,所有将官都震骇顺服。
这大大增加了项羽的自信心,失势也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在巨鹿之战中,项羽指挥楚军同秦军作战,楚军一过河就运用了的军队,激战多次,断绝了秦军运粮的通道,把秦军打得大败。
项羽死后被埋在哪里?项羽有没有后人?

项羽死后被埋在哪里?项羽有没有后人?
历史上有很多英雄,他们的故事有的荡气回肠,有的凄美婉转,有的则令人惋惜,西楚霸王项羽是三者皆有之。
项羽巨鹿之战的霸气,和美人虞姬爱情的凄美,自刎乌江的结局让人唏嘘。
不过项羽是怎么被刘邦困住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自刎的呢?在项羽死后,人们将他埋在了哪里?项羽是否留有后代呢?
了吗?
军。
梁王彭越也赶来帮助刘邦。
项羽此时面对的是三面大军的夹击,能够突围就已经很不错了。
更何况楚国本地还有叛徒大司马周殷,竟然和这群人一起来合击项羽。
然后这些人就形成了从西、北、西南、东北四面合围楚军之势,项羽在不得已之下被迫率十万楚军向垓下后撤。
在垓下,项羽大军被这四方军队团团围住,项羽大军不但兵力损失过重,军中所剩粮草也已经不够了。
迫不得已之下项羽只能选择率领八百骑兵突围,汉军发现项羽逃脱,就派了五千精骑兵追拿项羽。
最后,项羽只剩下了二十八骑兵,而追杀项羽的就有上千人,这是什么概念,能够逃出去的就是神了。
是,
元前
的后代存活了下来的呢?
对于虞姬和项羽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传颂着,大家对于这两人是否有后代的事情也十分好奇。
项氏后人向全国项羽研究会展示了《汝南项氏宗谱》,宗谱中所列有几十世系表,其中表明了项羽不仅有后,还子子孙孙无穷匮。
在本书中称
虞姬为夫人虞氏,和班固《汉书项籍传》的说法一致。
此书中写道,项羽和虞姬育有一子名隆,汉兴避居禹穴之山阴,而在这个地方,现在还有项里村和项王祠,就应证了项羽有后代的说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泰安知府宋思仁捐俸重修东阿(今东平旧县村)项羽墓,并立诗碑。
〔王昙《西楚霸王墓碑》(《烟霞万古楼文集》卷一)、宋思仁碑〕”。
这比较简略。
《东阿县志》介绍得更为详尽些:楚霸王墓在县城南(古东阿县),即现在旧县三村。
其实这里的楚霸王项羽墓,是霸王的头葬地,位于东平县旧县乡旧县三村东侧高台地上。
楚怀王曾封项羽为长安侯,号为“鲁公”。
后来项羽又大败秦主力章邯于古东阿谷城,直至项羽乌江自刎,此地仍为其亲近部将所守。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示鲁,鲁父兄乃降。
”霸王墓,当地人又称霸王坟,墓在墓区偏北处。
原存封土直径100余米,高10米左右,前为神道,神道前碑刻4方,汉柏数十株,惜“文革”中大部分被毁掉,遂辟为学校、果园和民房。
今墓前有一残存碑记,其碑文曰:“楚霸王□□,一剑亡秦力拔□,重瞳千载孰能攀。
秋风蕉鹿行人憾,□寝于今草亦斑。
……戊申之春,余来守汶阳,过谷城见村碑苔藓,古冢□□,询诸士人亦为□之墓……”。
字体为行楷阴刻,颇有宋代瘦金体风韵。
我看过这些文字之后,就一心想去东平看个究竟。
因为据《史记》记载,楚霸王项羽是自刎于南京以西40公里、地处苏皖交界的古镇乌江。
至今乌江还保留霸王祠,项羽墓等遗迹。
覆巢之下,无复完卵,楚霸王身首异处正在常理之中。
而且,项羽是被分成了五部分,活着所向披靡,死后还成就了五个本应名不见经传的凡庸小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乃自刎而死。
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
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
五人共会其体,皆是。
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如此血腥,如此现实。
据记载,仅仅是在山东一境,就共有三处项羽墓。
除了东平县的霸王墓,还有曲阜霸王头冢。
据乾隆版《曲阜县志》记载:“在鲁城东里许,俗称为霸王冢。
”更有说今古城西大冢即是。
据史书记载,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冬,汉兵围籍(羽)于垓下,籍自杀。
楚地悉定,独鲁不下,王欲屠之,至城下,犹闻弘诵之声,谓其守义之国,为主死节,因持籍头示之,鲁乃降汉。
以鲁公礼葬之于谷城。
而《阙里文献考》记载:“曲阜城东北有古冢,俗名霸王头,相传为项羽首处云。
”1958年考古发掘证实其为东汉墓,实与霸王无关,为后人穿凿附会。
而据深圳《香港商报》2000年2月18日报道:春秋时期的“谷城”,即今济南市平阴县东阿镇,位于济南市西南。
自春秋战国时期,“谷城”就是齐鲁大地和中原之间的交通要塞。
二千二百多年前惊天动地的楚汉战争,就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这里还是丧葬宝地,传说当年项羽的人头就埋在这里。
西山墓地规模最大的五十八号古墓,已多次被盗,但从其庞大的规模以及残留的随葬品来看,墓主当时的地位相当高,显然不是一般的贵族,至于这位有着陪葬墓的墓主究竟是怎样的王侯将相,由于盗掘者的毁灭性破坏,今天已无从考证。
多位考古专家依据历史及开采出的一些文物分析,此墓很可能是项羽墓……单单是一个头冢,就引出这许多公案。
确实吊起了我的胃口,心里痒痒的放不下。
找一位家在东平的同事打听,她竟然也不清楚。
再转问当地一位颇博学的人士,他说知道,但劝我别去。
因为碑已被损坏,所谓的坟已成为果园、麦田和房舍,实在无迹可考,无古可怀。
总之,那段楚汉相争的往事已渺如云烟,如今除了象棋爱好者会偶尔说起“楚河汉界”,谁还关心那些陈谷子烂芝麻。
生活永远在继续,还是关心一下现世的柴米油盐吧。
要不就好好休息一下,也是很有意义的。
是的,生存是如此现实。
短短两千多年,虽说不上沧海粮田,但总也可称得上白云苍狗。
我走进历史,翻开那些发霉的文字,战车与铁蹄、血与火、生命和肉体,重又堆积在眼前,惊心,动魄。
历史的选择。
时代在进步,人类学会了利用各种条件达到自己的目的。
荀子说: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刘邦与王陵有一段精彩的对话:“夫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克,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人者,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此吾能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故其所以为我擒也。
”从这个角度,楚汉之争是单凭爪牙之利的猛兽与无所不用无所不为的凶残猎人之间的叫板,一个个体(项羽)对一个团体(刘邦集团)的力量悬殊的较量,是心直口快的大男孩与老奸巨猾的中年人之间的争斗。
行至乌江,值得项羽挂念的已经不多。
八千子弟早已是亡的亡,走的走,散失殆尽;兵将是聚而又散、来而又去如一阵风。
这都没有什么。
打仗总要有死伤;那些无足轻重的乌合之众,归楚还是降汉都不会影响大局。
他心中有些后悔的是亚父负气出走,在彭城疽发而死,他隐隐觉得自己在有些方面做得不太合适,可这次老头的脾气怪得很,也许是让病闹的。
他最不理解的是虞姬在垓下绝然自刎,出生入死八年,她都以一种近乎盲目崇拜的信任,正是这种信任使他豪气万丈,每每绝路逢生,屡建奇功。
她的死,会不会隐含了一种极度的绝望?自己怎么会使她心生绝望呢?想不明白,也没有心情想明白。
他从不怀疑自己是最出色的、所向无敌。
但是虞姬的离去,使这种信念有些动摇。
这次可能不会有奇迹发生了。
乌锥马送给了亭长,难得他还能如此重情重义,他的话多多少少使项羽获得了些安慰。
还有人肯定自己的实力,这就足够了。
是天要灭我,非战之罪。
在逃跑途中,项羽几次回马陷阵,斩将骞旗,已经是足够有力的证明。
这就足够了,大丈夫为人一世,当痛快淋漓,对他来说,战斗过,胜利过,拥有过,就够了。
项羽性格中一直存在比较优柔的一面。
每每悲天悯人,不能采取无情绝杀。
比如在鸿门宴上,轻易放走了刘邦,终于留虎为患;又比如念往日旧情,放了刘邦的老父亲和老婆吕后。
刘邦说是妇人之仁。
妇人就妇人吧。
看见追杀自己的汉兵汉将,竟然是吕马童领头。
又慷慨大度地说:“若非吾故人乎?”“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不过这回是在拿自己的生命慷慨一番,这就只能是最后一次了。
无论怎样说,都不容易。
跟着我,继续留下来的,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项羽好像明白了吕马童们的选择,也明白了亚父的郁闷和虞姬的绝望。
只能是死路一条,自己不会给至爱的人带来任何好处。
只有绝望,只有死亡。
至此,项羽的死成为他唯一的选择,退出血腥的争夺,结束这一切,才能对得起那些因他死去的人。
李清照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实在是值得歌颂的一种英雄气概。
生得轰轰烈烈,死得干干净净,自己面对一切,自己承担一切。
在项羽短暂的三十一年生命中,他一直是一个人左冲右突,凭一己之力在生命的重围中拼杀。
黥布、蒲将军、韩信、范增……数不清的人物曾经慕名环聚于他的周围,又离他而去。
他的光芒太耀眼,他的力量太强大,众人都只是黯淡无光的沙尘,可有可无。
但不知从那一天起,这些小飞虫开始成为他的对手,阻挡他的大军,最终又毁了他的天下。
很久以来,有一种观点,说刘邦是流氓气十足的混混儿。
不擅政治、不晓军事、无缚鸡之力、缺谋略之材。
项羽出身贵族,又是十足的盖世英雄,勇冠三军、会打仗、文学基础又不错。
这种看法是十足的文人心理,带着不谙世事的一厢情愿。
历史不是选美,不是才艺大赛,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儿女情长。
后唐李煜、后晋李存勖、隋炀帝、宋徽宗哪个不是才艺出众,风流俊朗?但他们被历史淘汰,哪个不是国破身灭?国产的历代文人对项羽一直是情有独钟。
这原因猜测起来可能有三:一、项羽短短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他志大才疏,做事有始无终,学书不成,学剑又不成,学万人敌兵法,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完全是率性而为,充满了人情味。
叫人感到很亲切。
文人是喜欢感情用事的。
为此常常会付出沉重的代价,甚至生命。
但他们从来就无怨无悔,甘心情愿为一些甚至很虚幻的东西赴汤蹈火。
项羽悲壮凄美的一生在他们理想化的眼中看来,极富审美价值。
二、文人一直是现实社会中相当尴尬的一个角色。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饱读诗书却不能直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只能眼巴巴地直钩钓鱼等待有道明君慧眼识金。
这种被动注定了他们的失望多于成功。
因此文人更容易与妓女惺惺相惜,同病相怜。
项羽凭自己的才力,纵横天下。
抗暴秦,诛宋义,烧阿旁,封诸侯,恰巧项羽还能舞文弄墨,唱歌赋诗。
正是文人心目中的人生理想的化身。
三、一生“该出手时就出手”、杀人如麻的项羽,却偏偏是个重情重义的情种。
垓下被围已是众叛亲离,他酌酒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心中挂念着八年来不离左右的乌锥马和虞姬。
虞姬怆然拔剑起舞,并以歌和之:“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歌罢自刎。
何等凄婉,又何等令人心醉。
得遇如此红颜知己,死有何憾!项羽只能是一个理想化的人物,他可以永久地活在历史典籍中,活在诗词曲赋中,活在文人漫无边际的遐想中。
但是,不能活在现实生活中。
因为:项羽一直活在非现实的境界中,虽然亲手制造了那么多的血腥,却又一直远离着功利的争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