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归纳
》选读》《项羽本纪》文言知识汇总

》选读》《项羽本纪》文言知识汇总《项羽本纪》是《史记》中的一篇章节,主要记载了西楚霸王项羽的生平事迹。
以下是《项羽本纪》中的文言知识汇总。
1.大义灭亲在《项羽本纪》中,描写了项羽为了大义,不惜杀死自己的亲人。
文中描写了项羽杀死了母亲和妻子之后的心情痛苦与无奈,展现了古人对于大义和责任的追求。
2.斩蛇起义《项羽本纪》中描写了项羽在夜中斩杀蛇起义的传奇故事。
蛇象征着秦朝的暴虐统治,而斩蛇的义举象征着项羽对于暴政的反抗和为民除害的决心。
3.舍命护殿在汉王刘邦攻入咸阳城之际,项羽舍弃自己的性命,选择护送秦王子婴,保护他的安全。
这一义举展现了项羽忠诚和勇敢的品质,同时也表达出古人对孝道和义务的看重。
4.夜惊破岳阳楼《项羽本纪》中描写了项羽夜袭岳阳楼的战斗,这是项羽在楚汉相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
此处运用了夜袭和突然袭击的战术,展现了项羽作为一位出色的军事将领的智谋和勇猛。
5.救亡图存《项羽本纪》中,描写了项羽在巴蜀地区与秦军激战的场景。
项羽率领楚军,在此次战斗中展现了他对于救亡图存的野心和努力。
此处凸显了项羽为了复兴楚国而不懈努力的精神。
6.气冲斗牛在战斗中,描写了项羽的勇士和战斗力,使用了“气冲斗牛”的比喻,形容其如牛般勇猛的战斗力。
这一表达方式反映了古人对于勇猛和战斗力的赞美。
7.听雁伤心《项羽本纪》末尾,描写了项羽败北后的心情。
项羽曾在战场上作歌伤怀,表达自己的失意和无奈。
其中,使用了“听雁”来表达项羽的伤心和哀思,展现了他壮志未酬的悲苦情怀。
综上所述,《项羽本纪》描绘了项羽的丰功伟绩和屈辱失败,展现了其英勇和聪明的一面,同时也揭示了其个人的姿态和情怀。
阅读《项羽本纪》可以增加对于古代历史和文化的了解,同时也能够领略古人的情感和价值观念。
项羽本纪重点知识(教师用)

项羽本纪字音王翦蕲县狱掾曹咎栎阳会稽浙江毋妄言扛鼎釡甑冠诸侯忼慨乌骓马麾下田父绐自度不得脱刈旗披靡瞋目而叱舣船王翳蹂践乘埶谬通假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乃持项王头示鲁出示,展示三、重点实词1、项籍少时,学书不成认字、写字2、剑一人敌,不足学对抗,值得3、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司马欣写信,到,送达4、以故,事得已缘故,停息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子弟暗中,部署,约束力能扛鼎举起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敬畏楚兵冠诸侯位居第一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营垒诸侯皆属焉隶属平明,汉军乃觉之才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跟随田父绐曰“左”欺骗刈旗割,砍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约定乌江亭长舣船待使船靠岸持短兵接战兵器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遭受,伤顾见汉司马吕马童回头看羽岂其苗裔邪后代何兴之暴也快,突然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弃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竟然,荒谬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句末语气词表反问、感叹吾闻汉购我头千金悬赏征求奋其私智而不师古逞,效法古今异义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子弟指流寓在当地的客民,指当地的土著丁壮期山东为三处山的东面马童面之背向然羽非有尺寸比喻微小的权势欲以力征经营天下统治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土地方圆项王乃悲歌慷慨激昂词类活用项梁怒之形作意动对…生气毋妄言,族矣名作动,灭族梁以此奇籍形作意动,认为奇特,与众不同无不膝行而前名作状,用膝,名作动,向前走项王军壁垓下名作动,修筑营垒歌数阕名作动唱歌项王泣数行下动作名,眼泪此天之亡我形作使动,使…灭亡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名作动称王豪杰蜂起名作状,像蜂一样特殊句式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宾语前置项王军壁垓下省略句项籍者,下相人也判断句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被动句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定语后置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省略句七、翻译1、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子弟,以是知其能每当吴中有大徭役和丧事,项梁常为他们主办,暗中用兵法组织部署宾客和子弟,借此了解他们各人的才能。
《项羽本纪》知识点整理

10
• 1、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对……生气发怒, 动词 意动用法)
• 15、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 足王也。 ( 称王,名词作动词)
• 16、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 使……称王,名词的使动用法)
14
四、写出下列古今异义词 的古义和今义
• 1、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 2、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 • 3、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4、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也。”
8
• 1、壮丁苦军旅,老弱罢转漕。(罢”通 “疲”,疲惫)
• 2、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匈 匈”通“汹汹”,动荡不安)
• 3、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 “被” 通“披”,穿上,披上 )
• 4、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面”通“偭”以背相对)
9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红色字 的词类活用的用法并加以解释。
思考:划线这段叙述的句式、节奏有什么特 点?和这段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26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
巨鹿之战
• 提示:这节前面用了直接描写的手 法,句式简短,节奏急促,写出了
势如破竹的气势(所向披靡,无人
能挡),而且抓住战士的心理(破
釜沉舟),展示了他卓越、非凡的
指挥才能。文字虽然不多,但项羽
购:重金收买
德:好处 3
项羽本纪赞知识点总结

项羽本纪赞知识点总结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楚国郢人,战国末期楚国将领、霸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才俊。
项羽本纪是项羽的传记,记录了其一生的事迹和功绩。
本文将从项羽的早年经历、军事才能、政治才智、个人品格等方面对其进行全面的剖析。
项羽的早年经历项羽生于楚国郢城,是楚国世家之后。
据传记载,项羽在少年时期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才华。
他喜欢骑马射箭,擅长舞剑,勇猛而有勇气。
在军事演习和比武中,项羽往往能胜出,展现了出色的战斗能力和领导才干。
这些早年的经历为他日后的军事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军事才能项羽以其出色的军事才能闻名于世。
他在作战中善于运用兵法,善于战术布阵,敢于创新,勇于冒险,总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他率领楚军与秦军数次交战,屡屡取得胜利,一度使秦国陷入了危机之中。
项羽的军事才能表现在组织指挥、战术运用、资源调度等多个方面,展现了出色的军事领袖风范。
政治才智除了军事才能,项羽还具有出色的政治才智。
他在地方政治和军政管理上表现出了不凡的才干,善于调节百姓疾苦,善于施政治事,提出许多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政策。
项羽还注重人才选拔,尊重智谋,善于用人,使得自己的统治更加得到了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个人品格项羽贯彻“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倡导仁爱和和谐的人际关系,敦促自己的部下严守纪律,尽心尽力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他不骄不躁,待民如子,待将如父,处处彰显出君子风范。
项羽的个人品德为他在楚国人民和部下中树立了良好的声誉,也为他在战乱之中保持了政治的稳定。
综上所述,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军事领袖和政治家,他在战争中展现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带领着楚国军队反抗秦国的侵略。
同时,在政治上,他也表现出了优秀的政治才干和领导能力,为楚国人民带来了安定、繁荣和和平。
项羽的传记《项羽本纪》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重要篇章,它详细记载了项羽一生的事迹和功绩,对于研究中国战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项羽本纪》知识点整理 ppt课件

• 11、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 视。(眼泪,动词作名词)
• 12、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往左边走,名词作动词)
• 13、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向东边,名 词作状语 )
• 14、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向西 进军,名词作动词)
战争的实质。
《史记》选读之《项 羽 本 纪》
摹形传神 千载如生
——《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典型的悲剧英雄代表,作 •为一个“失败的英雄”,他的故事无数次地被搬上 •舞台,后人既为他的英勇善战,霸王之气所折服, •同时又为他的失败命运而扼腕叹息。
•那么项羽在与刘邦的对峙中怎么会一步一步走向 •衰败,最后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呢?在“垓 •之围”时,项羽哀叹:“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天”,俗话说“当局者 •旁观者清”,我们作为旁观者、后来者,似乎应该 •可以以一种更加客观,更加公正的态度来评价项羽
• 1、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古义:拒绝;今义:感谢)
• 2、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古 义:土地方圆;今义:土地)
• 3、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古义:近臣;今义:表示概数或者方 位)
• 4、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古义:重金收买,悬赏;今义:购买)
思考:划线这段叙述的句式、节奏有什么特 点?和这段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
巨鹿之战
• 提示:这节前面用了直接描写的手 法,句式简短,节奏急促,写出了
项羽本纪原文翻译及解析

项羽本纪原文翻译及解析项羽本纪原文翻译及解析项羽本纪是一篇经典的史记文章,描述了项羽的一生,又赞美也有批评,下面是项羽本纪原文翻译及解析,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作品介绍】本文是司马迁为《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写的赞语,附在该纪之末,在褒贬兼具的字里行间对项羽充满了惋惜之情。
项羽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悲剧式的英雄。
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
本文在褒贬兼具的字里行间对项羽充满了惋惜之情。
【原文】项羽本纪赞①出处:《史记》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
”②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③?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④。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⑤。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⑥。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⑦。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⑧!【注释】①项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县西)人。
秦二世时,陈涉首先发难,项羽跟从叔父项梁起义兵,大破秦军,率领五国诸侯入关灭秦,分封王侯,自称“西楚霸王”。
后为刘邦所败,困于垓下,在乌江自杀。
本纪:《史记》的一种体例。
按照年代先后,叙述历代帝王政迹。
项羽虽没有完成帝业,但在秦亡以后汉兴以前的过渡阶段中,项羽实际上支配当时的政局,也代表当时的政权。
正如本文所说,“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赞:文章最后的论赞部分。
这里是作者在叙事之后,以作者的口气写的议论、总结及补充的文字。
本文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②太史公:司马迁自称。
周生:汉时的儒生,姓周,事迹不详。
项羽本纪知识整理

精品文档〈史记〉选读》文言知识整理项羽本纪一、实词积累1、古今异义词( 1)才.气.过人:句中古义“勇武有力” 今义“才华”( 2)期山.东.为三处:句中古义“山的东面”今义“山东省” ( 3)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句中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区域 ( 4)欲以力征经营 天下:句中古义“统治”今义“筹划管理” 3、一词多义诸侯皆属焉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独 、虚词积累皆沉船,破.釜甑 2、意动用法 梁以此奇.籍 3、名词活用为动词 毋妄言,族.矣 楚兵冠.诸侯项王军.壁.垓下 左.,乃陷大泽中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马童面.之4、名词作状语(才)(才)(就,于是),岂不谬哉(因为) (来)( 率领 )(使……破) (认为 有奇才)(灭族)(位居……之首)(驻军;安营)(向左走)( 向东进军 )(对面细看)(归属,归顺)(跟随)难道) 仅)籍独不愧于心乎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平明,汉军乃觉之 乃有二十八骑 左,乃陷大泽中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以梁以此奇籍以示士卒必死 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竟然、却)无不膝.行而前(用膝盖)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在夜里)直夜溃围南.出(向南)豪杰蜂.起 ( 像蜂一样 )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项梁怒.之 (对……发火)四、 特殊句式1、判断句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怨王侯叛己,难矣尚不觉寤不自责,过矣2、被动句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然今卒困于此3、状语后置句与籍避仇于吴中籍独不愧于心乎乘势起(于)陇亩之中4、定语后置句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5、固定格式汉军至,无.以.渡 (没有办法)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为什么……呢)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以之为、把它作为)五、其他重点词语又不肯竟.学 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九战,绝 其甬道 时.不利兮骓不逝. 项王泣.数行下 未尝败北.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遭受)及羽背.关怀楚(放弃)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夸耀;施展)精品文档舜目盖 重瞳子 语气词,表推测,大概)终、完) 暗中;部署,约束)(即使)(多次;断)时运;去,往 ) 眼泪) 失败) 即使,纵使)精品文档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项羽本纪节选知识点总结

项羽本纪节选知识点总结一、项羽早期经历项羽出生于战乱频繁的时代,他的家族并不富裕,因此他从小就勤于学习,努力进取。
后来项羽参加了秦朝的军事考试,取得了优异成绩,被招收入秦军,成为了一名士兵。
秦朝统治严苛,对百姓的苦役征战压迫日甚一日,项羽对秦朝的统治十分不满。
秦朝被推翻的契机终于来临了。
二、项羽推翻秦朝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咸阳搭救项梁的行动中结识了刘邦,他们一见如故。
公元前206年,项羽与刘邦相约起兵反抗秦朝。
刘邦称代锄强秦,项羽称代灭秦。
刘邦攻克雍凶及项梁围死咸阳,项羽破秦将张仪,灭燕军于广武。
随后,项羽攻克了秦国的都城咸阳,秦朝灭亡。
三、项羽自立为楚王公元前206年,项羽自立为楚王,建立了西楚霸业。
项羽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除掉了一些对自己可能构成威胁的人物。
他还和刘邦频繁的发生了冲突。
公元前206年和公元前205年,项羽先后击败两位汉代将领任固和吴芮,进而占领荥阳和成皋,几近攻克关中。
但由于刘邦首先赶到关中并收降秦军,项羽的计划最终未能得逞。
四、项羽与刘邦之争公元前206年,项羽和刘邦在己吾交战,结果刘邦败退,丢了三军司马,再至褒中降项羽,遗将托陈龙。
刘邦部下的兵变,项羽险些失败损失士兵过半。
随后,刘邦先发起进攻,项羽及其兵力陷入困境。
这是项羽最为关键的一次败仗。
此后,项羽在巨鹿与刘邦军队再度交锋,结果再次失败。
五、项羽失败与死亡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在彭城交战,结果项羽失败,投降刘邦。
刘邦原本还想重用项羽,然而项羽却暗自妄想再起事,于是执意离开刘邦的军队。
项羽在离开刘邦后,不久便被刘邦的追兵所追上,并最终在乌江自杀,以了终项羽的一生。
六、项羽的历史评价项羽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战争与胜败,最终以失败而终。
对于项羽的评价也一直存在争议。
有人认为他是嫉恶如仇、大无畏勇、但又缺乏谋略智慧的战国名将。
但另一些人则认为,项羽是一位变局的政治家,他的一生是江湖豪杰式的传奇,充满了战争与悲剧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羽本纪》归纳 201402班别:姓名:学号:一、通假字1.老弱罢.转漕()2.天下匈匈..数岁者()3.乃自被.甲持戟挑战()4.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5.骑皆伏.曰()6.马童面.之()二、一词多义1.亡①是时桓楚亡在泽中()②此天之亡我()③亡其两骑耳()2.为①为秦将亡翦所戮者也()②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③自为诗曰()④我何渡为()3.骑①于是项王乃上马骑()②麾下骑能从者八百余人()4.举①遂举吴中兵()②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③杀人如不能举()5.泣①项王泣数行下()②左右皆泣()6.数①汉王数之()②汉果说挑楚军战()7.谢①汉王笑谢曰()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③哙拜谢,立而饮之()④乃令张良留谢()8.已①皆已惮籍矣()②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③数日,已降()④人生代代无穷已()9.即①梁父即楚将项燕()②于是项王乃即汉王相与临广武间而语()10.虽①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②江东虽小,地方千里()11.被①乃自被甲持戟挑战()三、重点虚词1.以①书足以记名姓而已()②梁以此奇籍()③谕以所为起大事()④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⑤汉军至,无以渡()2.则①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②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3.之①此亦天亡秦之时也()②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③闻之皆争下项王()4.乃①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②平明,汉军乃觉之()③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④左,乃陷大泽中()5.且①破齐、赵、且欲击楚()②外黄恐,故且降()③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四、古今异义1.学书.不成,去.()()3.虽江东子弟..,皆已惮籍矣()4.江西..皆反()5.遂走.还入壁()6.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7.江东虽小,地方..千里()8.吾知公长者..()9.吾闻汉购.我头千金()10.期山东..为三处()五、词类活用1.(1)①勿妄言,族.矣()②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③勿令得东.而已()④项王军壁.垓下()⑤彭越复反,下.梁地()⑥欲坑.之()⑦左.,乃陷大泽中()⑧身.七十余战()⑨亦足王.也()⑩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11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2)①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2.(1)①项王泣.数行下()(2)①绝.楚粮()②令诸君知天亡.我()3.(1)①汉军畏楚,尽走险阻..()②老弱..罢转漕()(2)①梁以此奇.籍()(3)①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六、特殊句式1.①项藉者,下项人也翻译:②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翻译:③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翻译:④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翻译:2.①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翻译:②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翻译:③勿妄言,族矣翻译:④项王闻龙且军破,则恐翻译:⑤然今卒困于此翻译:3.(1)①是时桓楚亡在泽中。
翻译:②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翻译:③汉军方围钟离昧于荥阳东翻译:(2)①悉令男子十五已上诣城东翻译:②乃赦外黄当坑者翻译:③麾下骑从者八百余人翻译:《项羽本纪》归纳答案 201402一、通假字1.老弱罢.转漕(“罢”通“疲”,疲困。
)2.天下匈匈..数岁者(“匈匈”通“汹汹”,动荡不安的样子。
)3.乃自被.甲持戟挑战(“被”通“披”,穿戴。
)4.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已”通“以”。
)5.骑皆伏.曰(“伏”通“服”,佩服)6.马童面.之(“面”通“偭”,以背相向。
)二、一词多义1.亡①是时桓楚亡在泽中(动词,逃亡。
)②此天之亡我(动词,灭亡)③亡其两骑耳(动词,损失。
)2.为①为秦将亡翦所戮者也(介词,被。
)②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语气词。
)③自为诗曰(动词,写。
)④我何渡为(何……为,固定句式。
)3.骑①于是项王乃上马骑(动词。
)②麾下骑能从者八百余人(名词,骑兵。
)4.举①遂举吴中兵(动词,发动。
)②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动词,攻下。
)③杀人如不能举(副词,尽。
)5.泣①项王泣数行下(名词,眼泪。
)②左右皆泣(动词,痛哭。
)6.数①汉王数之(动词,责备。
)②汉果说挑楚军战(多次。
)7.谢①汉王笑谢曰(动词,拒绝。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
)③哙拜谢,立而饮之(动词,感谢。
)④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谢)8.已①皆已惮籍矣(副词,很。
)②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通“以”。
)③数日,已降(副词,表示动作完结。
)④人生代代无穷已(停止。
)9.即①梁父即楚将项燕(就是。
)②于是项王乃即汉王相与临广武间而语(动词,靠近。
)10.虽①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连词,即使。
)②江东虽小,地方千里(连词,虽然。
)11.被①乃自被甲持戟挑战(通“披”,穿戴。
)②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遭受,蒙受。
)三、重点虚词1.以①书足以记名姓而已(连词,表目的,用来。
)②梁以此奇籍(介词,因为。
)③谕以所为起大事(介词,把。
)④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介词,用,率领。
)⑤汉军至,无以渡(无以,固定搭配,没有用来……)2.则①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连词,就。
)②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连词,表假设,如果。
)3.之①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助词,的。
)②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闻之皆争下项王(指示代词,这。
)4.乃①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副词,就。
)②平明,汉军乃觉之(副词,才。
)③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只。
)④左,乃陷大泽中(副词,竟然,却。
)5.且①破齐、赵、且欲击楚(连词,而且。
)②外黄恐,故且降(副词,姑且,暂且。
)③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连词,况且。
)四、古今异义1.学书.不成,去.(书,文字。
)(去,放弃。
)2.才气..过人(才能和勇气。
)3.虽江东子弟..,皆已惮籍矣(年轻人。
)4.江西..皆反(长江以北。
)5.遂走.还入壁(逃跑。
)6.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情绪激昂。
)7.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天圆地方。
)8.吾知公长者..(德高望重的人。
)9.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重金收买。
)10.期山东..为三处(山的东面。
)五、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勿妄言,族.矣(灭族。
)②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率领。
)③勿令得东.而已(向东行进。
)④项王军壁.垓下(修筑营垒。
)⑤彭越复反,下.梁地(攻下。
)⑥欲坑.之(活埋。
)⑦左.,乃陷大泽中(向左行。
)⑧身.七十余战(亲身经历。
)⑨亦足王.也(称王)⑩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向西前进。
)11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使动用法,让我称王。
)12邑万户(封邑。
)(2)名词作状语①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向东。
)2.动词活用(1)动词作名词①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2)使动用法①绝.楚粮(使……断绝。
)②令诸君知天亡.我(使……灭亡。
)3.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汉军畏楚,尽走险阻..罢转漕(年老体衰的人。
)..(险阻的地方。
)②老弱(2)形容词作意动用法①梁以此奇.籍(认为……不寻常。
)(3)形容词作使动用法①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使……受苦)六、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项藉者,下项人也翻译:项藉是下相人。
②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翻译:项藉的小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就是出国的将领项燕。
③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翻译:天下动荡不安好几年了,只是因为我们两人的缘故罢了。
④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翻译:这是上天要灭亡我,不是作战的过错。
2.被动句①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翻译:被秦将王翦杀害的人。
②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翻译:我听说,做事情占先一步就能控制别人,落后一步就要被人控制。
③勿妄言,族矣翻译:不要胡言乱语,会被灭族的。
④项王闻龙且军破,则恐翻译:项王听说龙且军被击败了,就害怕了。
⑤然今卒困于此翻译:但现在最终在这里被困。
3.倒装句(1)状语后置句①是时桓楚亡在泽中。
(应为“是时桓楚在泽中亡”)翻译:这时,桓楚在泽中逃亡。
②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应为“以所为起大事谕”)翻译:项梁于是召集原先所熟悉的豪强管理,把要起义反秦的道理宣告给他们。
③汉军方围钟离昧于荥阳东(应为“汉军方于荥阳东围钟离昧”)翻译:汉军当时正在荥阳的东边包围了楚将钟离昧。
(2)定语后置句①悉令男子十五已上诣城东(应为“悉令十五已上男子诣城东”)翻译:命令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到城东去。
②乃赦外黄当坑者(应为“乃赦当坑之外黄”)翻译:于是赦免了应当被活埋的外黄人。
③麾下骑从者八百余人(应为“麾下从骑者八百余人”)翻译:部下跟从他的骑兵有八百多人。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