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及构思立意
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

4、联想和想象 《梦天》(李贺) 韩冬郎即席为诗 李商隐 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 连宵待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 兼呈畏之员外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诗人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冬郎父子比作凤凰, 以“雏凤清于老凤声”表明青出于蓝,抽象的道理从而 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诗人又联想到 ,传说中凤凰产在 丹山,它喜欢栖息的是梧桐树。经过想象的驰骋 ,便 构成这样一幅令人神往的图景:遥远的丹山道上,美丽 的桐花覆盖遍野,花丛中不时传来雏凤清脆圆润的鸣 声 ,附和着老凤苍亮的呼叫,显得更为悦耳动人。多 么富于诗情画意的描绘!冬郎的峥嵘年少和俊拔诗才跃 然纸上。诗人使用联想和想象,将实事实情转化为虚拟 的情境、画面。
(二)表达方式
1、抒情 1)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积雨辋川庄作》) 寓情于景( 《登高》 ) 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过程 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 诗歌此时无声胜有声,显得委婉含蓄,回味无穷。
2)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梦游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直接的描写。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诚。 2)侧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起烘 托作用。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魅力) 3)细节描写:抓住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 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烘托环境气氛、 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旨、表达情感的作用。 残灯无言听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闻乐天授江州司 马》(元稹) 作者自己被贬他乡,且在“垂死病中”,当听到挚友遭贬 消息时,竟“惊坐起”。一个极富表现力的细节,惟妙惟肖地摹 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表达了对朋友命运的深切关怀。
鉴赏古代诗词中的艺术构思与表达手法

鉴赏古代诗词中的艺术构思与表达手法古代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们以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意象、深邃的哲理,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
鉴赏古代诗词,需要理解其艺术构思与表达手法,这样才能深入领悟诗词的内涵和韵味。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古代诗词中的艺术构思与表达手法。
一、古代诗词的艺术构思1.1 起承转合的结构古代诗词通常遵循起承转合的结构,使诗词具有清晰的层次感。
起句引人入胜,承句展开意境,转句产生波澜,合句收束全诗。
这种结构使诗词具有紧凑的内在逻辑和强烈的感染力。
1.2 寓情于景的手法古代诗词善于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抒发诗人的情感。
景与情相互交融,使诗词具有生动的形象和深邃的内涵。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人通过描绘鹳雀楼上的景象,寓情于景,表达了对远方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1.3 对比映衬对比映衬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构思手法,通过对比鲜明的事物或情感,突出诗中的主题。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通过对比国破家亡的悲痛与春天的生机盎然,映衬出诗中的忧国忧民之情。
二、古代诗词的表达手法2.1 意象与象征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丰富多彩,诗人通过选取独特的自然景物或事物,赋予其深刻的象征意义,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哲理。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中的明月和霜,分别象征着夜晚的宁静和对故乡的思念。
2.2 修辞手法古代诗词广泛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以增强诗词的表现力。
如苏轼的《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诗人运用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赤壁古战场的壮阔景象,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之情。
2.3 语言风格古代诗词的语言风格多样,有的清新脱俗,有的雄浑豪放,有的含蓄婉约。
诗人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不同的语言风格,使诗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歌鉴赏常见表现手法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技巧、艺术技巧这些概念大同小异,可以归结为都是手法的运用。
而表现手法又可以细分为:描写手法、描写角度、修辞手法和抒情手法四类。
只要我们掌握了每一个分类中的具体手法,构建起表现手法的知识体系,考点自然就明了,考试中的表现手法题型就迎刃而解。
一.描写手法1.白描: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
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例:(散文)“房间内的光线不够,所以在房间正中顶上,开了一个八角形的光斗。
因此大家就把这个楼叫做‘八角楼’。
”作者用朴素的语言,不作任何形容,简明地写房间内简陋的陈设,重点介绍了“八角楼”名称的由来。
(诗歌)“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
2.渲染: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
例:(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
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3、烘托: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
属于侧面描写。
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诗歌鉴赏之构思立意(课堂PPT)

东边一颗柳树,西边一颗柳树, 南边一颗柳树,北边一颗柳树, 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w绾ǎ得n 行人住? 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绾得行人住?
这是明朝徐渭《题柳亭送别图》一诗, 诗作先是层层铺垫,蓄势待发,而后破势 而出。
34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浩浩湖水触发
出来的。或者说,诗人写洞庭湖水正是为 了引出“欲济无舟楫”,从而委婉的表
白自己的心事,希望得到赏识和录用。
37
6、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内容作 必要的回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 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38
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首句"一上高楼万里愁"在整首诗中起什么作
用?
答案:一个“愁”字统领全诗,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术语),与下文构成因果关系,开头讲“愁”,下面则
交代因何而愁(内容)。
41
8、过渡(承上启下)
▪
鹧鸪天 辛弃疾
▪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 夜娖银胡録,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都 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5
(2008四川卷)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 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 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 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 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鉴赏诗歌构思立意的技巧

鉴赏诗歌构思立意的技巧1.起承转合:①“起”定基调:“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作用一般有三点:点题明旨,统领全诗,奠定基调;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状物叙事,描景铺陈,提供背景。
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②“起”而续“承”:“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
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由面到点、由大到小、由简到繁、由整体到细节),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
“承”的作用主要是:结构上承上启下,传递缝合;为下文铺垫蓄势,提供依托。
如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③“转”开生面:“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它是思路发展的关键所在。
或是由写实转向写虚,或是情感由淡到浓、由弱到强,或是由此及彼、由正到反,等等。
无论怎样“转”,都显现着诗人由外到内、由浅入深、由单面到多面、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轨迹。
“转”在诗词结构对应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和曲中的“过片”。
“转”往往还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转”在诗中作用相当重要:是作者思维脉络转换或深化的重要标志,是体现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
④妙“合”主旨:“合”是指诗的收束句,往往是作者情感和诗歌主旨的聚焦之处,是诗中谜底揭开之所。
“合”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直结,有的暗束;有的质朴浑然,有的婉曲蕴藉。
“合”的作用有:呼应开头,完善结构;总结前文,收束全篇;揭示中心,升华主旨。
如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结构技巧-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全国通用)

写法,重在抒发其家破人亡、举目无亲的悲哀。
3、以乐景写乐情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①龌龊:指处境不如意和思想上的局促。 ②放荡:自由自在,无所拘束。
• 诗的后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 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快乐得意之情。这两句神妙之处,在 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 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
以小见大
文章作品中,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 映深广内容的写作方法。以小见大法的特点就在于抓住一事一物、 一情一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深入发掘,展开联想,为读者 创造一个比现实生活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艺术境界。
抑扬
抑,指压抑,贬低;扬,指褒扬,赞颂。 由于人物性格具有并非单一的复杂多面性,因此,在作品中最常见的 是“抑扬结合”、“抑扬并用”。 其具体手法有“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欲抑先杨”、“欲 扬先抑” 想褒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贬处落笔,而是从相反处落笔。 多用叙事来写人。
直抒胸臆:"涕泪""喜欲狂""白 日放歌"传达出了他的心情。
2、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乐景 乐情
哀景 哀情
2.借景抒情: 借助于其他景、物、人、事来委婉、含蓄、曲折地表 达感情的都可称间接抒情,感情往往隐藏于诗句的背 后。诗中最常见的,高考常考查的是借景抒情。
如: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冷寂、清凉的画面传达着离别者内心的凄苦之情。
四、鉴赏诗歌的构思立意技巧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 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借古讽 今、托物言志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构思技巧。这些技巧 对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有很大帮助。
2.3.3)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及构思立意

李商隐的《柳》是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 衷的一首七绝。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句句写柳, 而全篇不着一个“柳”字;句句是景,句句咏物, 而又句句写人,抒发对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叹之 情。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 自叹身世的生动写照。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流。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青玉案 贺 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词的下阕“试问闲愁都几许”,却用“一川烟草,满城风
絮,梅子黄时雨”来作答,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赏析。
这里运用了渲染的表现手法,(明手法)词 人紧扣季节,用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 的梅雨来渲染这闲愁之浓、之深。(详分析)用 博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 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显示了高超的艺术表现 力。(效果情感)
甲午江行 南宋 毛珝 百川无敌大江流,不与人间说旧仇。 残垒自缘他国废,诸公空负百年忧。 边寒战马全装铁,波澜征船半起楼。 一举尽收关洛旧,不知消得几分愁?
此诗是作者在长江行次见南宋军容而作,表达了作者对消灭 金国恢复国土的憧憬。
诗歌最后一联的作用是什么?
卒章显志(直抒胸臆),表达诗歌主题:一丽收复中原,还我 河山。强调宋朝的深仇大恨,激励出征将士的斗志。
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表现手法是指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只要是诗歌为更好地表现主旨而采用的艺术手法都可归为这一范畴包括衬托象征渲染烘托用典等
诗歌鉴赏 之表现手法
命题揭秘
从广义上来讲,表现手法是指作者在行文 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 织方式,只要是诗歌为更好地表现主旨而采用 的艺术手法,都可归为这一范畴,包括衬托、 象征、渲染、烘托、用典等。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 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 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 时多少豪杰。
问:上片的景物描写对下片中所提到的周公瑾 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上片写大江,写江山如画,写多少豪杰,特 别是“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的描写,在渲染场面雄伟壮丽的同时,也为 下片写对周瑜的建立功业之情感抒发起了很 好的烘托作用。
1)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 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 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 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 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无人知道外边寒) 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 国(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感叹王 朝兴衰(惟有树长生) 。
借代:通常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 物,可以使诗歌语言简练含蓄。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互文:言简意赅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反问:放在诗首多为启下,引出下文,做铺垫; 放在末尾的作用多为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 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 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南园》)
(李白《渡荆门送别 》)
故人之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用 另一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 背景来陪衬的一种表现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商隐的《柳》是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 衷的一首七绝。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句句写柳, 而全篇不着一个“柳”字;句句是景,句句咏物, 而又句句写人,抒发对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叹之 情。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 自叹身世的生动写照。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流。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渲染
“渲染”一般是用景物、环境来烘托情感,对 景物环境多作正面的描写。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诗的前三句,诗人尽情渲染:自己新酿造出的米 酒,微呈黄绿色,面上还有一些悬浮物细小如蚁;那 酒正放在红泥抹的小火炉上温着;这时天快黑了,看 来要下雪了。经过这一番渲染,最后一句发问也就水 到渠成:我想饮酒取暖,你能陪我喝一杯吗?
古风其十五 李白 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 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 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方知黄鹤举,千里独徘徊。
这首诗开头四句运用燕昭王招贤纳士典故,有什么 作用?请简要分析。
以燕昭王招贤纳士典故引出诗歌话题,引 出下文对现实人才际遇的描写;与下文描写的 现实中人才的遭际构成对比,突出诗人不被重 用,怀才不遇的现实处境;赞许燕昭王招贤纳 士之举,表达诗人的向往之情。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扬州禅智寺 杜 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试析“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一联运用的表现手法及 表达效果。
反衬。从明暗的变化写静,禅智寺树林茂密, 阳光不透,夕阳西下,暮霭顿生,“斜阳下小 楼”,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透过暮霭深树, 看到一抹斜阳的余晖,使人觉得禅智寺冷而不寒, 幽而不暗。(分析)这种反衬带来的效果却是意 外的幽,格外的暗,分外的静。
就是利用其它一些近似或对立的事物作为陪 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 被陪衬事物更加性格突出,形象鲜明。衬托有正 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的是 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是反衬。
正衬
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情乐则景乐,情哀 则景哀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 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结句高 昂乐观,境 界顿开,表 达对未来的 期望,实现 理想的向往。
物
志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这首诗是骆宾王任 侍御史时,因上书纵论 天下大事,得罪了武则 天,蒙冤下狱后作。
卒章显志,直抒胸臆,明确表达希望得到援救、昭雪冤狱 的愿望,点明主旨。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①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 ①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 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 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12年之久,拒不出仕。 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此诗即 写于隐居期间。
这首词主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
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
了周瑜的地位——正衬。
反衬
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绝 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幅浓丼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融。如此美景,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摘引前人诗文语句两种。用 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 括表明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 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 或化用前人诗文语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 境,促使人联想而寓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 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 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结句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明手法 因为离别在即,所以诗人在饯别宴会上听到的 作为助兴的音乐越是悦耳,内心就越是感到一种难 舍和难受。详分析 这种以喜相送反衬悲离的结句,渲染了诗人与 当地民众的深情厚谊,使得诗意余韵不尽。谈效果, 表情感
醉落魄〃咏鹰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 袒貂裘,略记寻呼处②。男儿身手和谁赌③,老来猛气还 轩举④。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甲午江行 南宋 毛珝 百川无敌大江流,不与人间说旧仇。 残垒自缘他国废,诸公空负百年忧。 边寒战马全装铁,波澜征船半起楼。 一举尽收关洛旧,不知消得几分愁?
此诗是作者在长江行次见南宋军容而作,表达了作者对消灭 金国恢复国土的憧憬。
诗歌最后一联的作用是什么?
卒章显志(直抒胸臆),表达诗歌主题:一丽收复中原,还我 河山。强调宋朝的深仇大恨,激励出征将士的斗志。
本诗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用典。“桃源”“避 秦”“渔郎”“问津”等语,都出自陶渊明的《桃 花源记》。作者身逢改朝换代,眼见异族入侵,无 力回天,只好沉潜隐居,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正流露 了作者这种重名节、弃荣华的高洁情怀。诗人通过 用典表现自己不与元朝合作的决绝态度。
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3.本诗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诗人的情感的?
4.本诗在前两句实写的基础上,后两句又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5.请赏析诗中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手法的运用及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饲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 简要分析。
猛无畏、志存高远(勇猛、矫健也可)的形象。
象征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 理,托物言志,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从 而收到含而不露的艺术效果。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清人冯浩评论此诗“有 神无迹”的象征手法高妙无 比,请简析其作用。
蝶恋花·出塞 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 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 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 深山夕照深秋雨。 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
简析这首清词结尾两句的表现手法。
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 强了全诗的抒情效果;③ “深山”、“夕照”、“秋 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 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 怅之情。
诗歌鉴赏 之表现手法
命题揭秘
从广义上来讲,表现手法是指作者在行文 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 织方式,只要是诗歌为更好地表现主旨而采用 的艺术手法,都可归为这一范畴,包括衬托、 象征、渲染、烘托、用典等。
对于“鉴赏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的考查形式:
1.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
注:①堵:量词,座,一般用于墙。 ②袒:裸露。 略记:大约记得。 ③赌:较量输赢。 ④轩举:高扬,意气飞扬。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塑造鹰的形 象?请作简要分析。 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这首词上片没有全部直接写鹰, 而是写寒山、大地、秋空,为鹰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
所。借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衬托鹰勇
何以思归?这便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 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形成鲜明对照,用以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 滁①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注:①庆历八年,欧阳修由滁州知州改任扬州知州, 此诗乃当时所作。 请简析诗的结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 诗人抒发情感起着怎样的作用?
烘托
与渲染不同,烘托多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 使要突出的事物更加鲜明。 琵琶行(节选) 白居易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 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 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两句描写的是周围环境的寂静, 说明听众完全沉浸在动人的艺术境界中, 从侧面写出了音乐的美妙动人,用的是 烘托的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 之构思立意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
体现出来。诗词的篇章结构即诗词的行文脉络以
及情感内容的起伏变化。包括以小见大、卒章显
志、以景结情、欲扬先抑、照应。
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直接表达自己的心志或 情怀。 行路难三首(其一)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青玉案 贺 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词的下阕“试问闲愁都几许”,却用“一川烟草,满城风
絮,梅子黄时雨”来作答,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赏析。
这里运用了渲染的表现手法,(明手法)词 人紧扣季节,用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 的梅雨来渲染这闲愁之浓、之深。(详分析)用 博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 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显示了高超的艺术表现 力。(效果情感)
以小见大
在表现大题材时,诗人不是叙述描写大 事件、大场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 通过“小事”“小物”“小景”来反映大境 界、大主题,这种手法叫做以小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