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构思立意的技巧

合集下载

诗歌在立意结构方面的技巧

诗歌在立意结构方面的技巧

诗歌在立意结构方面的技巧在诗歌的立意及结构安排上,诗人也是独具匠心的。

常用的立意及结构技巧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1.层层渲染、铺垫(侧重于结构)如,苏辙《江上看山》:“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

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

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

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此诗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赭”的“荒村”、“落日”时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山”。

这让诗人观止,抒发感叹——谁知可爱信如今!却哪知巫山最浓秀?层层的渲染,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2.首尾照应(侧重于结构)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对照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

如,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

“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苍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当然照应也会表现在诗歌内容与标题的照应上。

3.对比(立意兼结构)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结构性较强。

如,欧阳修《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

”这首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

表达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4.卒章显志(立意兼结构)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怀。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表达了诗人自由自在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又如,《行路难》(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

”表现了诗人实现理想的豁达。

再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诗词鉴赏-构思立意 教用

诗词鉴赏-构思立意  教用

李商隐《贾生》
欲抑先 扬
贾生才调更无伦,宣室求贤访逐臣,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写汉文帝召见贾生,看似褒扬,但到 最后说汉文帝“不问苍生问鬼神”才知是 贬抑。褒扬的真正目的是这了后文的贬抑, 使讥讽之意表现得更为有力。
闺怨
王昌龄
先扬后抑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首句先写少妇“不知愁”,次句紧承首句, 以少妇春日凝妆登楼赏景具体展示其不知愁为何 物。第三句陡然转折,以路边柳色引发愁思,乃 至自然逼出第四句的“闺怨”,通过对少妇情绪 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 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三、抑扬法 先扬后抑、欲扬先抑、先抑后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 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 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 分。 纪晓岚:“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 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蟠桃献母亲。”
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表达了对婆 娘及儿孙们的赞扬之情。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构思立意
一、以小见大
文艺作品反映生活,要求以小见大,通过个 别反映一般,通过有限反映无限,从一滴水 看太阳 。 古典诗歌美学很重视以小见大。要求以小见大, 以一见万,以少总多,以有限表现无限, “以数言而统万象”(谢榛《四溟诗话》)。 “妙在愈小而大”(王世贞《艺苑卮言》)。 “见点红而知嫣红姹紫正无限在”(钱钟书 《谈艺录》),收到“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刘勰《文心雕龙· 物色》)
结尾两句,更从诸葛亮功业未遂留给后人无 限怀念,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赞美和惋惜之情,这 两句卒章显志,苍凉悲壮,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 P20

鉴赏古代诗词中的艺术构思与表达手法

鉴赏古代诗词中的艺术构思与表达手法

鉴赏古代诗词中的艺术构思与表达手法古代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们以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意象、深邃的哲理,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

鉴赏古代诗词,需要理解其艺术构思与表达手法,这样才能深入领悟诗词的内涵和韵味。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古代诗词中的艺术构思与表达手法。

一、古代诗词的艺术构思1.1 起承转合的结构古代诗词通常遵循起承转合的结构,使诗词具有清晰的层次感。

起句引人入胜,承句展开意境,转句产生波澜,合句收束全诗。

这种结构使诗词具有紧凑的内在逻辑和强烈的感染力。

1.2 寓情于景的手法古代诗词善于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抒发诗人的情感。

景与情相互交融,使诗词具有生动的形象和深邃的内涵。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人通过描绘鹳雀楼上的景象,寓情于景,表达了对远方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1.3 对比映衬对比映衬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构思手法,通过对比鲜明的事物或情感,突出诗中的主题。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通过对比国破家亡的悲痛与春天的生机盎然,映衬出诗中的忧国忧民之情。

二、古代诗词的表达手法2.1 意象与象征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丰富多彩,诗人通过选取独特的自然景物或事物,赋予其深刻的象征意义,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哲理。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中的明月和霜,分别象征着夜晚的宁静和对故乡的思念。

2.2 修辞手法古代诗词广泛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以增强诗词的表现力。

如苏轼的《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诗人运用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赤壁古战场的壮阔景象,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之情。

2.3 语言风格古代诗词的语言风格多样,有的清新脱俗,有的雄浑豪放,有的含蓄婉约。

诗人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不同的语言风格,使诗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优选)诗歌构思技巧

(优选)诗歌构思技巧

答案:(1)上阕意境肃杀苍茫,主要描写了词人登高眺望之 景:夜深星垂,月光流泻,江阔涛汹,无人渡江,雁落苇丛。 词人怅望祖国山河,徒然吊影自伤,表达了孤单无侣、众醉独 醒的孤寂之情。
(2)①用典。如“十年一梦扬州路”,化用了杜牧“十年一 觉扬州梦”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的屈膝议和的不满及 抵抗金人南下的决心。②比喻。如“谩暗涩铜华尘土”,运用 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宝剑被弃来比喻李伯纪等主战人物受到罢 斥压制。
(优选)诗歌构思技巧
3.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 重描述渲染的技。铺垫是重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 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如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白人尽望,不知 秋思落谁家。”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象,为 下文写秋思做铺垫。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 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侧 重考查艺术构思。前两句一横一纵,将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 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奇伟壮丽的山 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 丰富的联想。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人民,却长期以来沦 陷在金朝贵族铁蹄蹂躏之下,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 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
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扫尽浮云风 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 正人间鼻息鸣鼍鼓。谁伴我,醉中舞。
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要斩楼 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谩暗涩铜华尘土。唤取谪仙平章 看,过苕溪②尚许垂纶否?风浩荡,欲飞举。

2.3.3)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及构思立意

2.3.3)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及构思立意

李商隐的《柳》是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 衷的一首七绝。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句句写柳, 而全篇不着一个“柳”字;句句是景,句句咏物, 而又句句写人,抒发对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叹之 情。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 自叹身世的生动写照。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流。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青玉案 贺 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词的下阕“试问闲愁都几许”,却用“一川烟草,满城风
絮,梅子黄时雨”来作答,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赏析。
这里运用了渲染的表现手法,(明手法)词 人紧扣季节,用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 的梅雨来渲染这闲愁之浓、之深。(详分析)用 博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 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显示了高超的艺术表现 力。(效果情感)
甲午江行 南宋 毛珝 百川无敌大江流,不与人间说旧仇。 残垒自缘他国废,诸公空负百年忧。 边寒战马全装铁,波澜征船半起楼。 一举尽收关洛旧,不知消得几分愁?
此诗是作者在长江行次见南宋军容而作,表达了作者对消灭 金国恢复国土的憧憬。
诗歌最后一联的作用是什么?
卒章显志(直抒胸臆),表达诗歌主题:一丽收复中原,还我 河山。强调宋朝的深仇大恨,激励出征将士的斗志。
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表现手法是指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只要是诗歌为更好地表现主旨而采用的艺术手法都可归为这一范畴包括衬托象征渲染烘托用典等
诗歌鉴赏 之表现手法
命题揭秘
从广义上来讲,表现手法是指作者在行文 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 织方式,只要是诗歌为更好地表现主旨而采用 的艺术手法,都可归为这一范畴,包括衬托、 象征、渲染、烘托、用典等。

诗歌构思立意技巧

诗歌构思立意技巧

4.欲抑先扬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 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 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 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作者那惋惜、愤懑、悲痛相互交织的情感, 全都蕴含于结句景语之中,含蓄蕴藉、深 藏不露,确实是“身世之感,君国之忧, 隐然蕴于其内”。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 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 腰的心志。
•《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的豁达。
3.以景结情
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 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这样结尾形 象含蓄、耐人咀嚼。
诗歌构思立意技巧
1.以小见大
• 诗中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 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 主题思想,为接受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 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
• 小景物传达大境界 • 平凡细微事情反应大主题
绝句四首(其三)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千秋雪”言时间之久,“万里船”言空 间之广。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 万里,胸襟何等开阔!
寒食 唐 韩翃 (hóng) 春城何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鉴赏诗歌的构思立意

鉴赏诗歌的构思立意

鉴赏诗歌的构思立意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

诗词的篇章结构即诗词的行文脉络以及情感内容的起伏变化。

具体的构思技巧主要指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以小见大、照应、抑扬等。

诗言志,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方式,是指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这种构思立意追求的是“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以景结情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蝶恋花·出塞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据。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

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简析这首清词结尾两句的表现手法。

解析解答此题需要分析“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句的语言特色,即诗句使用的修辞、诗句中景物的关系等,然后还要结合诗句的主旨和情感进行分析。

答案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即以景结情。

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

③“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能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可分为首尾照应、扣题照应、伏笔照应三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舟中晓望孟浩然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这首诗首尾呼应,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结构技巧。

题干中说“首尾呼应”,因此分析的重点是结合律诗的特点阐释诗歌是如何首尾呼应的。

答案首联开篇就点出“望”字,紧扣诗题,且表现了诗人急于到达目的地的急切心情,是全篇的精神之所在。

尾联写诗人坐在船上看见朝霞映红的天际,是那样璀璨美丽,于是想那大约就是赤城山的尖顶所在吧。

“坐看”照应“望”字和次句中的“遥”字,“霞色晓”与诗题中的“晓”相呼应,表明是在一个早晨,而所表达的都是诗人急切的心情。

鉴赏诗歌构思立意技巧

鉴赏诗歌构思立意技巧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以小见大、 卒章显志、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都是比较常 见的构思技巧,这些技巧的运用对提高诗歌表现力有很大帮助。
1.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就是借助典型的小景物传达大境界,以典型的生活细节
表现重大的社会内容,以平凡细微的事物反映深刻、重大的主题。
4.借古讽今 借古讽今是指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现实,它是诗人借
助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评述来抒发诗人自己情感的手法,不是批评时政、 劝喻当道,就是抒发自己的感慨不平,表达自己的志向抱负,属于间接 抒情,抒情时很含蓄,既能把不便或不宜传达出来的情感传达出来,也 增强了诗的可读性,意在言外,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表面看来,颈联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 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 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有什么奇特 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便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 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 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唯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唯见远处的树色, 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天树”“日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这 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 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有十分丰富的内容。这两句诗看似 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诵的 名句。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抒怀(主 下阕(片)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④承__接__上__阕__, )
_表__达__主__旨__)
律诗中间两联对仗(对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 巧体现出来的。
真题演练:(2016·全国卷Ⅱ)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 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 迥立阊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 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 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 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 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对点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落梅
陆游
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请简要分析本诗的表现手法及感情。
答:托物言志。作者通过写梅花凌寒独
自开,宁愿飘落也不愿向东风乞怜而偷
生,表达了诗人在逆境中不屈的意志及
不为苟活而向权贵低头的崇高气节。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分点突破: 1.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就是借助典型的小景物传达大 境界,以典型的生活细节表现重大的社会内 容,以平凡细微的事物反映深刻、重大的主 题。
[典 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春居杂兴二首(其一) 王禹偁[注]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注】〔王禹偁〕北宋诗人,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王禹偁从开 封被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此诗即作于次年春。团练副使在宋 代是一个常被用以安置贬谪官员的空衔,商州的生活条件在当时也 很差。
分点突破:
5.托物言志
诗(词)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寄兴等
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的特征描摹,来表达某种志趣志向、理
想抱负、精神品格。
[典 题]
咏素蝶诗
刘孝绰[注]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注]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 样的感慨。 答: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诗 人借古讽今,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鉴赏诗歌构思立意的技巧
概念简析
1.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思想并且选择 相一致的材料,也就是通过所写的内容来表达自己 的意念和情趣等。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道:“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古人以“帅”为喻 ,形象地说明了立意的重要性。
2. 构思:又称“布局”,是一种呈现着前后联系 的、有中心及层次的整体性思维活动。构思是写作 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
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
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
描写也为最后两联称赞山泉作了铺垫。
分点突破:
4.借古讽今
借古讽今是指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首诗在行文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
析。
答:在结构上,本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前
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三、
四句一转,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之情便显
得特别有力。
课堂小结 1.亮观点。 2.细分析。 3.说妙处。
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答:(第一问)这首诗歌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
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
往。(第二问)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解题指津:
解答鉴赏诗歌构思立意的技巧题的要点和步骤: 1.通读全诗,划分层次,指明行文构思技巧。(亮观点) 2.联系全诗,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构思的具体运用。如结合 诗句内容概述或阐释以小见大的小景、小事、小细节折射 的大境界、大感情、大主题,抑扬的内容及反差,借古讽 今中的古人、古事、古迹,托物言志中“物”的特征、品 格、处境等内容。(细分析) 3.概述这种构思立意技巧的效果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说妙处)
试从“以小见大”的角度赏析本诗。
答: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春风”喻当 权者,以“花枝”喻贤才,借春风吹折桃花、杏 花这种平常小事,抒发忠臣不为皇帝和佞臣所容 ,蒙冤受贬的怨愤之情,含蓄地表达了对当权者 昏庸无知的谴责。
分点突破:
2.卒章显志
诗言志,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方式,是指诗人往往在 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射、讽刺现实,它是诗人借助历史人物或事 件的评述来抒发诗人自己情感的手法,不是 批评时政、劝喻当道,就是抒发自己的感慨 不平,表达自己的志向抱负,属于间接抒情 ,抒情时很含蓄,既能把不便或不宜传达出 来的情感传达出来,也增强了诗的可读性, 意在言外,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典 题] (2008·江苏卷)
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抑扬有 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典 题] (2011·山东卷)
咏 山 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
答: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 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的 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 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 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 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 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 易。
结构技巧分类 1.从景情关系角度:(1)以景结情(2)托物言志 2.从前后句(联)角度: (1)重章叠句(2)铺垫(3)照应 (4)承上启下 3.从诗歌的主旨角度: (1)开篇点题(开宗明义)(2)卒章显志 (3)以小见大 (4)对比 4.从诗歌情感的变化角度:抑扬变化
[典 题]:
夜泊钱塘 茅 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雨,风前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诗歌尾联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短愁”指什么
“愁”?
答:总括全诗,点明主旨,卒章显志。“短愁”指的是羁旅思
乡之愁。
分点突破: 3 抑扬 抑扬就是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