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鉴赏诗歌的构思立意学生版
高考语文全国一轮专题复习课件:古诗文阅读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构思立意

浩荡如春风。
2017版高三一轮语文教学实用课件
第9页
返回目录
结束放映
角度四 用典
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 能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可分为首尾照应、扣题照应、伏笔 照应三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舟中晓望 孟浩然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这首诗首尾呼应,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17版高三一轮语文教学实用课件
第10页
返回目录
结束放映
角度五 抑扬
抑扬是对要褒扬的人或物先写其不足,对要贬损的人或物先写
其长处。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无论哪种表现形式,都是为了突 出后者,强调后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答案 欲抑先扬。上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刘克庄
片“道是”是扬,下 片“道是”是抑,欲
2017版高三一轮语文教学实用课件
第8页
返回目录
结束放映
角度三 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指以小景传大境界,以平凡细微 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答案 颈联借景抒 情。梅花飘落,柳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大 酺 杜审言
毗陵震泽九州通,士女欢娱万国同。 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 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 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长地久属年丰。
诗歌最后一联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卒章显志 (直抒胸臆),表 达了诗歌主旨: 一举收复中原, 还我河山。强调 宋朝的深仇大恨, 激励出征将士的 斗志。
2017版高三一轮语文教学实用课件
第7页
返回目录
结束放映
角度二 以景结情
以景结情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 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 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 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高中语文 鉴赏诗歌构思立意技巧 课件

鉴赏: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主要就 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 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的 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 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这四句,笔力 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 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对于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从此诗 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看出杜甫对李白的诗作十分钦仰。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 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前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 亦即忆人。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颈联写离情,自然地加以补明。这样处 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
名句。
11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引出了尾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 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 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相呼应。说“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 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用“何时”作诘问语 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回荡着作者的 无限情思。
解答一首诗歌先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明白其表层意思,即能疏通出 大意,把握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等基本内容;二是领会其深层 意思,即能看出写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等。
2
3
1.根据对古诗结构特点的理解,填出下面横线上的内容。 (1)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结构技巧+课件

由风光转为人事,归与下都扣住暝来写,山村生活
宁静而安详 。以动衬静,恬静安详。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水到渠成,直抒胸臆,自然而然。
(一)、抓住“起”句。
1 开__门__见__山_: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统帅全诗,奠定基调,点明题旨;
2 曲__笔__入__题_:不马上就触到本题,开头先来一个发端。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作用:在反复咏唱中,使语言具有音 乐美,有强调主题的作用。
三、铺 垫
就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 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
东边一颗柳树,西边一颗柳树, 南边一颗柳树,北边一颗柳树, 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绾得行人住?纵然行
这是明朝徐渭《题柳亭送别图》一诗,诗 作先是层层铺垫,蓄势待发,而后破势而出。
铺垫作用: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作用:铺垫是重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 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欲抑先扬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
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 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 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 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 ",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 神"!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 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 达到此效果。
2.3.3)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及构思立意

李商隐的《柳》是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 衷的一首七绝。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句句写柳, 而全篇不着一个“柳”字;句句是景,句句咏物, 而又句句写人,抒发对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叹之 情。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 自叹身世的生动写照。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流。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青玉案 贺 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词的下阕“试问闲愁都几许”,却用“一川烟草,满城风
絮,梅子黄时雨”来作答,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赏析。
这里运用了渲染的表现手法,(明手法)词 人紧扣季节,用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 的梅雨来渲染这闲愁之浓、之深。(详分析)用 博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 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显示了高超的艺术表现 力。(效果情感)
甲午江行 南宋 毛珝 百川无敌大江流,不与人间说旧仇。 残垒自缘他国废,诸公空负百年忧。 边寒战马全装铁,波澜征船半起楼。 一举尽收关洛旧,不知消得几分愁?
此诗是作者在长江行次见南宋军容而作,表达了作者对消灭 金国恢复国土的憧憬。
诗歌最后一联的作用是什么?
卒章显志(直抒胸臆),表达诗歌主题:一丽收复中原,还我 河山。强调宋朝的深仇大恨,激励出征将士的斗志。
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表现手法是指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只要是诗歌为更好地表现主旨而采用的艺术手法都可归为这一范畴包括衬托象征渲染烘托用典等
诗歌鉴赏 之表现手法
命题揭秘
从广义上来讲,表现手法是指作者在行文 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 织方式,只要是诗歌为更好地表现主旨而采用 的艺术手法,都可归为这一范畴,包括衬托、 象征、渲染、烘托、用典等。
鉴赏诗歌的构思立意

鉴赏诗歌的构思立意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
诗词的篇章结构即诗词的行文脉络以及情感内容的起伏变化。
具体的构思技巧主要指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以小见大、照应、抑扬等。
诗言志,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方式,是指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这种构思立意追求的是“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以景结情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蝶恋花·出塞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据。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
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简析这首清词结尾两句的表现手法。
解析解答此题需要分析“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句的语言特色,即诗句使用的修辞、诗句中景物的关系等,然后还要结合诗句的主旨和情感进行分析。
答案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即以景结情。
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
③“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能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可分为首尾照应、扣题照应、伏笔照应三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舟中晓望孟浩然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这首诗首尾呼应,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结构技巧。
题干中说“首尾呼应”,因此分析的重点是结合律诗的特点阐释诗歌是如何首尾呼应的。
答案首联开篇就点出“望”字,紧扣诗题,且表现了诗人急于到达目的地的急切心情,是全篇的精神之所在。
尾联写诗人坐在船上看见朝霞映红的天际,是那样璀璨美丽,于是想那大约就是赤城山的尖顶所在吧。
“坐看”照应“望”字和次句中的“遥”字,“霞色晓”与诗题中的“晓”相呼应,表明是在一个早晨,而所表达的都是诗人急切的心情。
鉴赏诗歌构思立意技巧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以小见大、 卒章显志、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都是比较常 见的构思技巧,这些技巧的运用对提高诗歌表现力有很大帮助。
1.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就是借助典型的小景物传达大境界,以典型的生活细节
表现重大的社会内容,以平凡细微的事物反映深刻、重大的主题。
4.借古讽今 借古讽今是指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现实,它是诗人借
助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评述来抒发诗人自己情感的手法,不是批评时政、 劝喻当道,就是抒发自己的感慨不平,表达自己的志向抱负,属于间接 抒情,抒情时很含蓄,既能把不便或不宜传达出来的情感传达出来,也 增强了诗的可读性,意在言外,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表面看来,颈联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 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 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有什么奇特 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便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 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 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唯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唯见远处的树色, 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天树”“日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这 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 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有十分丰富的内容。这两句诗看似 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诵的 名句。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抒怀(主 下阕(片)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④承__接__上__阕__, )
_表__达__主__旨__)
律诗中间两联对仗(对偶)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备考: 表达技巧专题--构思立意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备考:表达技巧专题--构思立意构思立意【铺垫】含义:铺垫,也称铺叙衬垫,是为了突出主要人物、事物或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
先描述的内容就是为主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作陪衬,为主要情节酝酿气势。
作用:①背景式铺垫,还原具体场景,使故事更真实合理;②衬托式铺垫,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有“水涨船高”的效果;③反差式铺垫,前面的铺垫与后面的情节形成巨大的反差, 情节跌宕,意味深长;④铺陈式铺垫, 增加文章的深度,使主题更突出。
例句赏析: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此诗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前三句仅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使诗歌主题更加突出,表现诗人对山林秋色,尤其是枫叶的喜爱之情。
【伏笔】含义:叙事性作品中,对后面将要出现的内容预先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
作用:①构思精巧、结构严密,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②使情节波澜起伏,跌宕多姿,耐人寻味;③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兴趣和情感上的期待,使读者的注意力随情节的发展而转移;④使内容完整,真实可信,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例句赏析: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陶渊明《归园田居》首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既奠定全诗基调,又为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作伏笔。
【卒章显志】含义:卒章显志是立意的手法之一。
“志”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
“卒”是完毕的意思。
即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也叫“篇末点题”。
作用:①深化诗歌内容,升华主题思想;②总结全诗,使结构完整;③有水到渠成之感,有突出强调之效;④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
例句赏析: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卒章显志,突出中心。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之赏析构思技巧

2.答题步骤
(四)运用技法,规范答题
• 1.开门见山 • [例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 采桑子 • 欧阳修 • 轻舟短棹西湖[注]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 【注】 西湖: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是古代颍河、清河、小汝河、白 龙沟交汇处的天然湖泊。词的上阕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上阕描写 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 [答题]上阕第一句总摄全篇,开门见山地点明题意。上阕从视觉和听觉两 个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 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 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直接表达了词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 答案:
• 承上启下。“意转迷”上承第一句,极言意绪的迷乱繁杂,“春半如秋” 下启后两句,春光正浓之际反而呈现百花凋零、榕叶满庭的暮秋景象,从而 在我与物、物与境之间起到了结合作用。
三、模拟训练
•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 登 鹊 山① • 陈师道② • 小试登山脚,今年不用扶。 • 微微交济泺③,历历数青徐④。 • 朴俗犹虞力,安流尚禹谟。 • 终年聊一快,吾病失医卢⑤。 • 【注】 ①鹊山:因鹊而得名。②陈师道:元符三年任棣州教授。此诗作 于棣州任上。③济泺(luò):古水名,即泺水和济水。④徐:指徐州。⑤医卢 :在古代指名医。
古诗:
表达技巧之“构思技巧”
课程标准
• 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 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 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关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 学习目标与内容 • (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 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 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
------类型4鉴赏诗歌构思立意的技巧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
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构思技巧。
1.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就是借助典型的小景物传达大境界,以典型的生活细节表现重大的社会内容,以平凡细微的事物反映深刻、重大的主题。
[典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春居杂兴二首(其一)
王禹偁[注]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注】〔王禹偁〕北宋诗人,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王禹偁从开封被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
此诗即作于次年春。
团练副使在宋代是一个常被用以安置贬谪官员的空衔,商州的生活条件在当时也很差。
试从“以小见大”的角度赏析本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卒章显志
诗言志,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方式,是指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典题]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问题。
夜泊钱塘
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诗歌尾联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短愁”指什么“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抑扬
抑扬就是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
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抑扬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无论先抑后扬还是先扬后抑,前后的变化,无论是人物感情上还是景物描写上的变化都会很大。
所以大凡诗歌前后部分有强烈反差的就可以断定其用了抑扬的手法。
[典题](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借古讽今
借古讽今是指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现实,它是诗人借助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评述来抒发诗人自己情感的手法,不是批评时政、劝喻当道,就是抒发自己的感慨不平,表达自己的志向抱负,属于间接抒情,抒情时很含蓄,既能把不便或不宜传达出来的情感传达出来,也增强了诗的可读性,意在言外,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典题](2008·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注]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托物言志
诗(词)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寄兴等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的特征描摹,来表达某种志趣志向、理想抱负、精神品格。
如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上阕以孤鸿自比,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惊恐、幽恨、孤寂之情及以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典题]阅读下面这首南朝诗,回答问题。
咏素蝶诗
刘孝绰[注]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鉴赏诗歌构思立意的技巧题的要点和步骤:
1.通读全诗,划分层次,指明行文构思的技巧。
(亮观点)
2.联系全诗,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构思的具体运用。
如结合诗句内容概述或阐释以小见大的小景、小事、小细节折射的大境界、大感情、大主题,抑扬的内容及反差,借古讽今中的古人、古事、古迹,托物言志中“物”的特征、品格、处境等内容。
(摆论据) 3.概述这种构思立意技巧的效果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说妙处)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落梅陆游
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请简要分析本诗的表现手法及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首诗在行文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