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音乐 送别 课件

合集下载

小学音乐歌曲 《送别》 课件PPT

小学音乐歌曲 《送别》 课件PPT
—— 李 叔同《送别》
送别
1=C
4 4
稍慢 深情地
..
5 35 1 6 1 5
5 12 3 21 2
(美)奥德维曲
.李叔同填词
0 5 3 5 1. 7
长 亭. 外, 古 道 边, 芳 草 碧 连 天; . .
61 5
5 2 3 4. .7 1
0 61 1
晚风 拂 .柳
7 67 1
笛 声. 残 , 夕 阳 山 外 山。 .
.
渐慢
5 3 5 1. 7 6 1 5
5 2 3 4. 7. 1
0
晚风 拂 柳 笛 声 残, 夕阳 山 外 山 。
《送别》
节拍 速度 力度 情绪
四四拍子 中速稍慢
中弱
忧伤 惆怅 深情
1、请同学们下来自己搜集其它对我们有帮助的 影视作品。下节课和同学们一起欣赏。
2、熟练的唱会《送别》、并能很好的把握歌曲 的情感。
现在我们的在学校唱的歌曲叫做“校园歌曲”,有
《澎湖湾》《童年》等,那么在上世纪我们的前辈在学 校唱什么呢?
学堂乐歌是以旧曲添新 词为主,用中国的民歌 小调的曲调和欧美歌曲 的曲调填进创作的新词
李叔同 祖籍浙江 省平湖县,1880年生 于天津,是中国学堂 乐歌的杰出代表, 1918年8月披剃出家, 法号弘一。学堂乐歌 代表作品:《送别》、 《西湖》、《春景》 等。
影片透过一个小女 孩纯真的眼光,展示了20 年代旧北京的社会和当时 那种愁云惨雾的生活。
主人公6岁的小英子 住在城南一条小胡同里。 影片围绕小英子和她身边 的故事展开。是一部表现 童年往事的影片。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歌曲《送别》课件

歌曲《送别》课件

《送别》
一起在来听听这首歌曲, 这首歌曲的速度和情绪。
:忧伤、惆怅、深情。
特点: 歌曲旋律平缓悠长,
凄美柔婉,节奏比较简单,表达 李叔同对“金兰之”交友人分别 时的离愁别绪,对友人依依不舍 的思想情感。
hu
hu
hu
下课小结 byeby
• 1、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演唱了这首e清新、
淡雅、优美的《送别》。在这里老师真诚 地希望同学们珍惜我们现在的师生情、同 学情,在学习和生活中少一点冲动与矛盾, 多一点宽容和帮助,为我们的和谐班级、 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 也让我们将来的离别不留遗憾。
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等。
歌曲介绍
194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人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 著名的《送别》。它属于李叔同早年的创作的“学堂 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 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 倡导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 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 编成新的歌曲。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 国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就具 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的特点,一是,古典诗词 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不了解 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 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一.组织教学 4/4 5 3 5 ⅰ. 7 |6 ⅰ 5 -|
同学 们
你 们好
5 2 3 4. 7 |1 - - 0‖
李 老 师你 好
今 宵 别 梦 寒
一 壶 浊 酒 尽 余

知天 夕 晚 芳 长
交之 阳 风 草 亭
半涯 山 扶 碧 外
零地 外 柳 连 古

音乐《送别》优质课PPT课件

音乐《送别》优质课PPT课件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8
.
9
.
10
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将 会遇到很多的离别,离别 是悲伤的,让我们珍惜现 在的相聚,珍惜彼此之间 的友谊,让我们的友谊地 久天长!
再见!
让我们在《友谊地久天长》 的歌声中下课吧!
.
11
在我们的生活中将会遇到很多的离别离别是悲伤的让我们珍惜现在的相聚珍惜彼此之间的友谊让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
第二课时
.
1
.
2
.
3
复习指导
1、本首歌曲是几 拍子的歌曲?
2、如何打拍子? 3、歌曲的速度怎
么样?
4、我能读唱歌谱。 5、我能有感情的演
唱歌曲?

.
7
除了这首《送别》外,你们知道的还有哪些关于离别惆怅的歌曲 或者诗歌文章呢?

送别 音乐ppt课件

送别 音乐ppt课件

在西方文化中,送别歌曲通常以抒情 和感性的方式表现离别的情感,如《 再见》、《祝你一路顺风》等。
在印度文化中,送别歌曲通常以浓郁 的民族风格和丰富的音乐元素表现离 别的情感,如《印度之歌》、《告别 之歌》等。
在日本文化中,送别歌曲通常以简洁 、优美的旋律表现离别的情感,如《 樱花》、《故乡》等。
04 送别歌曲的影响
音乐结构
送别这首曲子主要运用了吉他、钢琴 等乐器,这些乐器能够很好地表现出 离别的情感。
送别的音乐结构非常清晰,分为前奏 、主歌、副歌等部分,这种结构使得 音乐更加有层次感,更加动人。
音乐与情感的结合
送别的音乐与情感的结合非常紧密, 通过音乐的变化表达出不同的情感, 使听众更加深入地理解离别的情感。
CHAPTER
对后人的启示
珍惜当下
送别歌曲传达了对离别之 痛的深刻感受,使后人更 加珍惜与亲朋好友相处的 时光。
感恩与回报
通过送别歌曲中的情感表 达,教育后人懂得感恩与 回报,珍惜亲情、友情和 爱情。
人生感悟
送别歌曲引发对人生意义 的思考,使后人更加深刻 地理解生命、离别和重逢 的意义。
对现代音乐创作的影响
李健
李健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细腻的情感处理,赋 予这首歌曲独特的韵味。
现场演出与录音版本比较
现场演出
现场演出能够带给观众更加真实、互动的体验,情感表达更加直接和真实。
录音版本
录音版本则可以经过后期制作和处理,更加精细和完美地呈现歌曲的旋律和情 感。
谢谢
THANKS
03 音乐与文化
CHAPTER
送别文化概述
送别文化是一种表达离别之情的文化,是人们在离别时所表现出的情感、习俗和仪 式。
送别文化在不同的地域、民族和历史背景下都有所不同,但都反映了人们对离别的 情感和思考。

新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送别》课件.ppt

新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送别》课件.ppt

• 10、人的志向通常和他们的能力成正比例。2020/6/92020/6/92020/6/96/9/2020 12:00:40 PM
• 11、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2020/6/92020/6/92020/6/9Jun-209-Jun-20
•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6/92020/6/92020/6/9Tuesday, June 09, 2020
• 17、一个人如果不到最高峰,他就没有片刻的安宁,他也就不会感到生命的恬静和光荣。2020/6/92020/6/92020/6/92020/6/9
谢谢观看
《送别》
作者介绍
李叔同(1880-1942)
又名弘一法师。浙江平湖人,中国著名 音乐家、戏剧活动家。1880年9月生于天津, 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 1942年10月逝 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
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除音乐、戏 剧外,绘画、书法、诗词均所擅长。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 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
• 13、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2020/6/92020/6/92020/6/92020/6/96/9/2020
• 14、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aking me with you on that splendid outing to London.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d seen the Tower or any of the other famous sights. If I'd gone alone, I couldn't have seen nearly as much, because I wouldn't have known my way about.

《送别》音乐课件ppt

《送别》音乐课件ppt
听 歌名是什么?
音 歌曲给你怎样的感受?

(忧伤、惆怅、离别、深情)
1
送 别主
讲 人 : 吴 羽
2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 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 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 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 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 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又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 图画教师。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歌就是由 他谱曲的。
6
7

节拍: 4/4

速度: 中速稍慢

力度: 中弱mp

调号: C调
8

歌曲旋律平缓悠长,凄美柔婉,节

奏比较简单,表达李叔同对“金兰之交”
友人分时的离愁别绪,对友人依依不舍

的思想情感。

9




D.C. 反复记号——从头反复 Fine 结束记号
10
大家知道那些关于送别的古诗?
11
今天的音乐课就要结束了,谢谢大家。
14
再 见
15
3
歌 曲 简 介பைடு நூலகம்
送别这首歌曲是20世纪初我国的一首学堂 乐歌,也是电影《城南旧事》的插曲,主要表 达了作者对友人分别时的离愁情绪,对友人依 依不舍的情感。
学堂乐歌:清末年初,一些有抱负、有理 想的知识分子,积极倡导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 借用当时比较流行的曲调,为其填上词,编成 新歌,常见的学堂乐歌大多采用中国经典诗词 来填词,典型的代表作就由我们接下来要学唱 的歌曲《送别》。

五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课件《送别》课件2 人教版

五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课件《送别》课件2 人教版
浩然之广陵
唐 代
李 白
唐 代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见长江天际流。
下课小结

老师真诚地希望同学们珍惜我们现在的师生情、同学情,在学习和生活中 少一点冲动与矛盾,多一点宽容和帮助,为我们的和谐班级、和谐校园、 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也让我们将来的离别不留遗憾。
《城南旧事》是1982年女作家林海音改编的同名电 影,《送别》因在影片中作为主题曲而广为人知。我将 播放电影片段,学生会看到在电影那行云流水般的叙述 中,《送别》的旋律随着淡淡哀伤的情节的发展数度响 起,深深地刻印在人们的心上,此时学生会感受到歌曲 在影片中的隐约、哀婉之美。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今 宵 别 梦 寒
一 壶 浊 酒 尽 余 欢
知 交 半 零 落
天 之 涯 地 之 角
夕 阳 山 外 山
晚 风 扶 柳 笛 声 残
芳 草 碧 连 天
长 亭 外 古 道 边
梅 制作人:王生梅
李叔同(1880-1942)
又名弘一法师。浙江平湖人,中国著名 音乐家、戏剧活动家。1880年9月生于天津, 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 1942年10月逝 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
byeby e 1、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演唱了这首清新、淡雅、优美的《送别》。在这里
2、今天的音乐课就要结束了,谢谢大家!让我们唱着《送别》所再见吧!

问题
歌曲的节拍、速度 力度、调号
hu
四四拍子
中速稍慢
中弱mp

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简谱)送别名师教学PPT课件(2)(4)

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简谱)送别名师教学PPT课件(2)(4)
效果。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送别》最初是作为学堂乐歌传唱的,后 来经由电影《城南旧事》中的音乐而深入人心,成 为不朽的经典之作。在课后我们自由选同时可以搜集更多的影视音乐来一起分享。
请同学们用自然、舒展的发声方式轻声学唱歌谱第 一部分,并用U模唱,气息连贯流畅、轻声高位。
请同学们学唱第二部分歌谱,并用用U音跟琴轻唱下 面的乐句,注意声音位置和气息要保持稳定。
请同学们完整跟唱歌曲,歌曲中出现 的D.C.和FINE,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1、领唱、合唱 2、加入简单的二声部 3、乐器展示,感受不同 乐器的音色带来的声音
兴华小学 王艳艳 2017年3月
校园歌曲
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 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 的歌曲
物词歌早
是的是期 学 李形旧的 堂 叔式曲学 乐
歌 同代填堂
人新乐
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 西方音乐的先驱者,创办了 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他一生从事多方面的艺术活动 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 篆刻、诗词均所擅长。名画家 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 名人皆出其门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别》
一起在来听听这首歌曲, 这首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忧伤、惆怅、深情。
特点:歌曲旋律平缓悠长,凄美
柔婉,节奏比较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表达李叔同 对“金兰之”交友人分别时的离愁 别绪,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思想情感。
李叔同(1880-1942)
又名弘一法师。浙江平湖人,中国著名 音乐家、戏剧活动家。1880年9月生于天津, 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 1942年10月逝 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
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除音乐、戏 剧外,绘画、书法、诗词均所擅长。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 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
歌曲介绍
194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人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 著名的《送别》。它属于李叔同早年的创作的“学堂 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 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 倡导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 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 编成新的歌曲。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 国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就具 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的特点,一是,古典诗词 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不了解 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 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