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论文
关于红楼梦的学术研究论文

关于红楼梦的学术研究论文红楼梦是曹雪芹的作品,很多研读完《红楼梦》的学者都会以写作学术论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红楼梦的学术论文,供大家参考!红楼梦的学术论文篇一:试论《红楼梦》【摘要】《红楼梦》这部千古传奇,一经问世,便广为流传,文人学者乃至普通读者都对《红楼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每以论红、评红为时尚,它以一部小说成就了一门学问——“红学”。
本文对主要红学派别进行了综合概括,并针对索隐派、考证派的谬误进行了分析,明确提出《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不是传记,也不是历史。
作为文学作品的研究,重在研究作品本身,重在研究它的思想文化内涵、艺术成就,而不是去探佚、猜谜或毫无意义的考证。
【关键词】《红楼梦》研究;索隐;考证;思想内涵;艺术成就《红楼梦》一经问世就引起了文人学士的极大兴趣,研究、评论《红楼梦》开始盛行,点评是研究《红楼梦》的最早形式,点评者人数众多,点评者旨趣也不尽相同,其中最重要最神秘的是脂砚斋,其点评已成为《红楼梦》的一部分,是研究《红楼梦》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资料。
至光绪年间,关于《红楼梦》的研究已成为显学,随着《红楼梦》的广泛流传,对《红楼梦》的研究日益发展。
“清末的民族主义思潮,激励着索隐红学的兴盛,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民族与科学精神,激励着新红学的诞生……1954年由毛泽东亲自介入并领导的批俞运动,使得红学的显学地位达到空前的显赫状态。
此后,学者、作家、艺术家、学生乃至普通读者都以论红、评红为时尚”。
1 《红楼梦》研究之红学派别《红楼梦》它以一部小说成就了一门学问即“红学”。
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去研究《红楼梦》,产生了不同的红学派别:1.1 索隐派1.1.1 顺治董鄂妃故事说。
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说《红楼梦》“全为清世祖与董鄂妃而作,兼及当时的诸名王奇女”。
并且说董鄂妃是秦淮名妓董小宛,本是明末名士冒辟疆的爱妾,后来清兵南下把她掠夺了去,送到北京,得到了清世祖的宠爱,封为贵妃,后来董妃夭亡,清世祖非常悲痛,就跑到五台山做了和尚,遂以为宝玉即清世祖顺治帝,黛玉即是董小宛。
红楼梦毕业论文

红楼梦毕业论文《红楼梦》毕业论文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一部被广泛研究的文学作品。
本论文旨在通过对《红楼梦》的深入研究,探讨其文学价值、思想内涵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形象、情节安排、意象运用等方面的分析,揭示《红楼梦》的独特之处,为读者提供对这部经典之作的更深入理解。
第一章:《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在这一章中,我们将探讨《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
首先,我们将分析小说的结构和风格,探讨其对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影响。
其次,我们将研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探讨其对文学创作的启示。
最后,我们将探讨小说中的意象运用和象征意义,揭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第二章:《红楼梦》的思想内涵这一章将探讨《红楼梦》所蕴含的思想内涵。
首先,我们将研究小说中的爱情观念,分析其中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对传统婚姻观念的挑战。
其次,我们将探讨小说中的人性思考,分析其中对人性弱点的揭示和对人性美好的追求。
最后,我们将研究小说中的社会观念,探讨其中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困境的思考。
第三章:《红楼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在这一章中,我们将研究《红楼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首先,我们将探讨小说中的艺术手法和创新,分析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启发和影响。
其次,我们将研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探讨其在后世小说中的影子。
最后,我们将探讨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分析其对后世文学思潮的影响和塑造。
结论:通过对《红楼梦》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它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红楼梦》的经典地位不仅体现在其艺术成就上,更体现在其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上。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并从中汲取创作的灵感和智慧。
红楼梦的读书心得议论文

红楼梦的读书心得议论文篇一:《红楼梦》读后感作文精选作文:《红楼梦》读后感作文《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年封建社会形态的百科大全书。
小说以讲评领导社会形态中的四大亲族为核心图画,真实、具有活力地描画了十八百年上半叶中国末年封建社会形态的所有生存,是这段历史生存的一面镜子和缩略影像,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形态已经无可重新挽回地走向解体的真实写照。
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龙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氏为开头引出着一故事石块记。
有以甄居士为线索着手即终了了整个儿的故事。
在很远的大洋对岸又一个国家英国。
她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出色的、有天授的,剧作家他就是莎士比亚。
他用他一生的经历发扬了本国的独有的一种艺术方式诗剧。
那时一私人的共同体,他那时期不灭的魂灵,以各种方式表达着自个儿、充实着自个儿。
正如莎士比亚与诗剧的微妙关系同样,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就是我们中华人的共同体永不磨灭魂灵的一小批。
与其说他是异步伟大的着作,还不如说它是中国通史。
与其说那是写权贵的生存,还不如说是当初当前局势的真实写照。
从一点儿点的细节来讲,那种语言的吸引力表现出来出来,用形象具有活力的语言刻画了千千万万的人物形象。
从人物的一举措不动、一颦一笑、一张一弛。
一丝一一无不张显出人物的独特的地方,可谓那种语言的叙述找不出一斯漏洞。
而从其中又可以看出一私人的共同体进展的问题,具体的症结,具体的人民的生计国计,无不与此有关联。
这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又是一部柬书。
面前说都都是前八十回,然后四十回我觉得正好相反。
从其中有很多的漏洞,例如贾稀玉在前八十回的一回中已经暗中示意到其是一悲剧人物,而到高鄂的笔下它又成了一个乐于学习又加入考试而考取举人,从一个顽童到一个好学之人,这半中腰几乎没有啥子相连,是很令人不可思议的。
并且在最终又丢下已经怀胎的宝钗出家为僧。
并且据闻高鄂是由于一个前一任官吏的赞助,取续写红楼的,我觉得一个最初的心愿就不那末纯洁的人,况且也没有道理解到曹雪芹的写的《红楼梦》。
论《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文化内涵论文

论《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文化内涵《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它以清代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历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现象。
本文将从《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出发,探讨其文化内涵和价值。
一、《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主要包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贾母、王熙凤等。
这些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贾宝玉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是贾家的公子,也是贾家的继承人。
贾宝玉的形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首先,贾宝玉的形象反映了清代社会的家族文化。
贾宝玉是贾家的公子,他的地位和权力在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其次,贾宝玉的形象反映了清代社会的道德观念。
贾宝玉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他对待他人都是以诚相待,不欺骗他人。
最后,贾宝玉的形象反映了清代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
贾宝玉具有高尚的文化价值观念,他尊重他人,不歧视他人。
林黛玉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她是贾宝玉的表妹,也是贾家的小姐。
林黛玉的形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首先,林黛玉的形象反映了清代社会的女性文化。
林黛玉是贾家的小姐,她的地位和权力在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其次,林黛玉的形象反映了清代社会的道德观念。
林黛玉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她对待他人都是以诚相待,不欺骗他人。
最后,林黛玉的形象反映了清代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
林黛玉具有高尚的文化价值观念,她尊重他人,不歧视他人。
薛宝钗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她是贾家的小姐,也是贾家的女儿。
薛宝钗的形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首先,薛宝钗的形象反映了清代社会的女性文化。
薛宝钗是贾家的小姐,她的地位和权力在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其次,薛宝钗的形象反映了清代社会的道德观念。
薛宝钗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她对待他人都是以诚相待,不欺骗他人。
最后,薛宝钗的形象反映了清代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
薛宝钗具有高尚的文化价值观念,她尊重他人,不歧视他人。
红楼梦艺术论文模板(10篇)

摘要:晴雯风流灵巧,心比天高,出身低贱却渴望着自由平等,但在这个充满奴役的黑暗封建社会,这种想法只能是“空中楼阁”,华丽而又不切合实际。
本文试从晴雯的身世、性格以及与红楼其他人物的对比中,分析晴雯的艺术形象及她的悲剧命运。
晴雯的美和叛逆性格是造成她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黑暗的封建制度则是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纯洁美丽、风流灵巧、大胆叛逆、反奴性“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①一、晴雯的身世以及基本人物形象晴雯不但在丫环里出类拔萃,即使与小姐们纵向比较,她的美也毫不逊色。
林黛玉的美是一种病态的美,“是个美人儿灯,风吹吹就坏了”。
晴雯虽然模样像她,但却是一种健康的美,泼泼辣辣,富有生气的。
薛宝钗是个天生的冷美人,“任是无情也动人”,“不关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
青春活泼热情的晴雯,则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受。
晴雯的美丽,倘若说只是外表,那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意味,她最能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她的生气,没有任何的顾忌,可以说是漂亮到惊天动地。
二、晴雯的人物性格分析(一)天真纯洁、疾恶如仇。
晴雯在大观园里上演了一个天真无邪、朴实无华的怡红女儿形象。
《红楼梦》中对她有过这样的描写:她“也不披衣服,只穿着小袄”,大寒冷天深更半夜跑到门外唬麝月一玩笑,又跑到宝玉被子里来渥渥(第51回);与芳官等“在那里抓子儿赢瓜子儿”玩笑(第64回),以及清晨早起,“只穿葱绿院绸小袄,红小衣红鞋,披着头发,骑在雄奴(笔者注:芳官)身上”,又“和宝玉对抓”(第70回)。
还有私自将赖大娘送给宝玉的风筝放走(第70回)等等。
晴雯的心地纯洁善良,她的心里容不得一点肮脏。
晴雯是很喜欢贾宝玉的,可宝玉要晴雯和他一块洗澡,她珍爱自己清白的女儿身,不愿意有任何不纯洁的事情,就故意说今儿天凉她不洗澡了。
也正是由于晴雯心里容不得一点肮脏,使她认为其他人也应该和她一样恪尽职守、兢兢业业。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德育论文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德育论文前言《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小说中的颠峰之作,其艺术性可以说没有哪一部小说能出其右。
其宏大而严谨的结构、细腻而传神的心理描写、鲜明的人物形象、高度个性化的语言、伏笔千里的妙用、浓郁的文化氛围、精妙的场面描写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它的作者---曹雪芹,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也是最复杂的作家,《红楼梦》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而又最复杂的作品。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具有自己独特而鲜明的个性特征,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永远放射着奇光异彩。
《红楼梦》的情节结构也不同于以往长篇小说(《水浒》、《西游记》等)情节和人物单线发展的特点,创造了一个宏大完整而又自然的故事结构,使众多的人物活动于一个空间和时间,使情节的推移也具有整体性,表现了作者卓越的艺术才思。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成就,更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高峰。
作者往往只需用三言两语,就可以勾画出一个活生生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形象;作者笔下每一个典型形象的语言,都具有自已独特的个性,从而使读者仅仅凭借这些语言就可以判别人物。
作者的叙述语言,也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包括小说里的诗词曲赋,不仅能与小说的叙事融成一体,而且这些诗词的创作也能为塑造典型性格服务,做到了“诗如其人”——切合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口气。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这部作品思想内容之博大,艺术描写之精深,在中国小说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尤其是《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创造,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最高峰。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其思想内容的丰富,艺术成就的卓越和涉及范围的广阔是其它小说不能望其项背的。
在《红楼梦》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中,最突出的是作者于日常生活的描写中塑造的一批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而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又得力于人物语言的精妙安排。
曹雪芹以他精湛的艺术功力和现实主义精神来描写人物的个性语言,以至于听到“林妹妹”我们就会联想到是贾宝玉在唤黛玉;听到“宝兄弟”就会想到是宝钗来了;听到“厄哥哥、爱哥哥”就知道是史湘云在说话;而“心肝儿肉”却又是贾母的声口了。
红楼梦的读书心得议论文八篇

红楼梦的读书心得议论文八篇美梦终究一场空。
韶华散尽,容颜衰。
独坐烛前痴痴叹,才觉泪痕爬满容。
过往如云不可及,镜中双鬓已成霜。
膝下遗腹已成人,房空冷清如往昔。
闲来无事仰望月,无语能诉,唯有泪空流!常听人讨论,宝钗凄惨还是黛玉凄惨?可纵观全文,细细评之,你便会觉得这个问题已不重要了。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黛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这些只是我个人的愚见,也许冰山一角都未触及,还搞错了方向,扭曲了曹雪芹的原本用意。
红楼梦的读书心得议论文篇4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像。
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
她是《红楼梦》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爱神。
然而,在百花斗妍的女儿国大观园里,有妩媚丰美的薛宝钗,有风流娇艳的史湘云,有文采精华的贾探春,有美貌不亚于其家姐的薛宝琴,……为什么独有黛玉那样牵动人的衷肠,甚至有人因她而狂、为她而死呢她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她究竟美在何处、动人在何处应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点,则是林黛玉具有一种悲剧美。
当人们说《红楼梦》是一部悲剧时恐怕首先是指宝黛爱情的悲剧;其次是指青春少女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共同悲剧。
而其中最悲者莫过于黛玉之悲了。
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的,因为悲剧是将美毁灭给人看。
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就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
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还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像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
这绝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
她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便吃药,而且不许哭,不能见外人。
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了。
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
红楼梦学术论文写作学术论文写作

红楼梦学术论文写作学术论文写作红楼梦学术论文写作篇一浅析《红楼梦》中的诗词艺术摘要:作为《红楼梦》这部小说有机组成部分的诗词曲赋,其中所展示的美学思想、时代精神、艺术才能,是蕴藉含蓄、博大精深的,因此,多方面的探求《红楼梦》诗、词、曲、赋在全书中的功能作用,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红楼梦诗词艺术一、托言寓意《红楼梦》中的贾府,到了贾宝玉这一代,己经是到了日暮西山的穷途了。
可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外面的骨架子虽没很倒,内囊却也尽空来了。
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集团、家族及其成员之间为权利势欲剧烈争夺,加快了兴衰荣辱迅速转递的历史进程。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便是这幅时代画卷高度概括的画龙点睛之笔。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这不光是贾氏家族的命运,也是垂死的封建阶级和他们所代表的反动社会制度彻底崩溃的形象写照。
而“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则是从人与人的关系上揭露了封建道德的虚伪,撕下了笼罩在家庭关系上温情脉脉的纱幕。
为了夺利争权,封建家族内部,正如探春所说:“个个象乌眼鸡一样,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接外甥贾母惜孤女”,林姑爷也认为把女儿送到贾府,“依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可以减少“内顾之优”。
谁知这位外祖母,为了封建家族的利益,竟不许林丫头有“那个想法”,说是“这心病也是断断有不得的”,竟活活拆散了天造地设的一对,致使“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花原自怯,岂耐狂飘柳本多愁,何禁骤雨”这是多么深刻的揭露,多么严正的控诉啊!巧姐的《留馀庆》曲子“劝人生济困扶穷。
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则是揭露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看出封建政治的腐朽,因而也令人看到了封建制度的必然崩溃。
二、以诗写人在中国文学中,有些小说也夹入一些诗词赞赋,虽则在形容人物、景象、事件和渲染环境气氛上也有一定作用,但总不如正文之重要。
但是《红楼梦》诗词区别于其他小说诗词的重要特色就在于诗中有人,以诗写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它是一部诗体或诗化的小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红楼梦》的金钥匙
——《红楼梦》诗词初探
作者:马彦平
[内容摘要]: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一座高峰。
“红楼诗词”是解读《红楼梦》的一把金钥匙。
它是解读“红楼人生”之悲剧思想根源的一把金钥匙;是解读“红楼人物”心灵世界的一把金钥匙;是解读“红楼人物”悲剧命运的一把金钥匙。
同时,“红楼诗词”对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此外,它有助于我们揭开《红楼梦》中那些至今未解的谜。
[关键词]:
“红楼诗词”;“红楼人物”;“红楼人生”;
一部《红楼梦》,堪称我国古典文学的杰作。
其动人处并不仅仅在于小说中凄美动人的爱情悲剧,也并不仅仅在于小说中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也并不仅仅在于它形成了一门新的学问:红学。
其实,小说中那些随处可见的诗词,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地方,实在是解读《红楼梦》的一把金钥匙。
单就诗词内容来说,那些诗词或充满了人生哲理,或抒发了主人公的闲情逸致,或暗示人物一生的命运,或咏物言志,都如信手拈来,却又恰到好处,因人而异,似量体裁衣。
一、解读“红楼人生”之悲剧思想根源的一把金钥匙
《红楼梦》不仅是一部爱情悲剧,同时也是一部彻头彻尾的人生悲剧。
书中处处充溢着悲凉之雾,充溢着人生失意的苦涩,以及世事无常的慨叹。
试看跛足道人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这番话乍一听,满口都是“好”与“了”,故名曰:好了歌。
那道人告诉士隐,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
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
这番话,颇有点世事变幻无常、人生无趣的意味,虽有一定道理,不免显得颓唐。
但对于痛失爱女,家中连遭不幸的甄士隐,简直是当头棒喝,打得他一念间看破红尘,毅然决然的弃家而去!他的《好了歌解注》也是如此。
其实,生活中此类悲剧比比皆是。
有些人爱财如命,平日里只知道吝啬以敛钱,但等到一朝撒手归天,才追悔莫及!《红楼梦》中那些“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的人物,最终落得个“昏惨惨黄泉路近”的下场,一切的一切,都“抵不了无常性命”!所以,生活中凡事都要能看得开,提得起,放得下!“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使人联想到“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以及“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切真相终将大白于天下,但是,对那些已经蒙冤千年的灵魂,又有什么用呢?
二、解读“红楼人物”心灵世界的一把金钥匙
或许因为贾家是“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的缘故吧,贾家上下人等大多能吟诗作赋。
尤其是宝玉、黛玉、宝钗、探春以及湘云等一干人,他们常常结社吟诗,吟咏性情。
透过这些诗的表层,我们可以进入人物心灵深处,欣赏他们的志向抱负,感知他们的情感世界。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充塞着一股抑郁不平之气。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明为叹息花落春去难寻觅,实为对自身长期寄人篱下,生命如落花般漂泊无依的生存处境的真实写照和悲叹。
当然,《葬花吟》中消极颓伤的情绪也是极其浓重且不容忽视的。
它曾对缺乏分析思考能力的读者起过不良的影响。
这种情绪虽然在艺术上完全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毕竟因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借所倾心的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显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点。
孔子曾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我国传统的诗教观也认为诗言志。
一首好诗,就是一曲动听的心灵的音乐,难道不是吗?贾府、大观园看似小,换种角度看,又何尝不是一个大世界呢?这里有真善美,也有假丑恶。
林黛玉的人生,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交织着痛苦与欢乐,成功与失败的命运交响乐啊!
三、解读“红楼人物”悲剧命运的一把金钥匙
不同与一般小说中的诗词,《红楼梦》中的诗词极富深意,尤其是针对人物不同的命运,勾勒不同的场景,造就不同的意象,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的余地。
探春为人精明能干,但偏偏是庶出,命运又不济,远嫁他乡,有家难回,其命运有如一只断线的风筝,故判词云: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迎春的性格懦弱,命运也最为悲惨。
只因贾赦想选个有财有势的贵婿,结果把女儿送进“中山狼”[1]的口里。
可怜温柔端庄贤惠的迎春,出嫁一年就被活活折磨致死。
其判词云: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惜春年纪轻轻,但遭遇太多打击,使她心灰意冷,最终出家,与青灯古佛为伴,故判词云:
勘破三春景不长,淄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此外,也有一些诗谜,曲折暗示了人物的不幸命运。
在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2]”,从众人所制诗谜中隐约可见: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元春谜语)
一响而散的爆竹,不仅是贾元春盛年辞世的预兆,也恰好是贾家富贵荣华瞬息即逝的写照,这已毋需多说。
总之,《红楼梦》诗词内容丰富多彩,风格多种多样,艺术手法高超。
其单作为诗词来欣赏,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灵魂。
尤其是从那些饱含
哲理意味的诗句中,我们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观照生命的脆弱及美好,感悟人生的妙理真谛。
在酒余饭饱,雨夕灯窗之下,细细赏玩,又何尝不是人生一大快事呢?
红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迄今为止,还有诸多谜团没有解开。
如秦可卿的身世来历及突然死去;《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是谁……要想深入研究红学,就得认真去读那些诗词;真正读懂,才有助于我们更透彻的研究这门学问,把我们先辈遗留的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好的传承发扬下去。
注释:
[1]指贾迎春的丈夫孙绍祖。
[2]迷信的人指事后应验的话。
参考文献:
1、胡适.《红楼梦研究论述全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2、王蒙.《红楼启示录》.三联书店.1991年版
3、鲁迅《<绛洞花主>小引》.见《鲁迅全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