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论文
关于红楼梦的学术研究论文

关于红楼梦的学术研究论文红楼梦是曹雪芹的作品,很多研读完《红楼梦》的学者都会以写作学术论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红楼梦的学术论文,供大家参考!红楼梦的学术论文篇一:试论《红楼梦》【摘要】《红楼梦》这部千古传奇,一经问世,便广为流传,文人学者乃至普通读者都对《红楼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每以论红、评红为时尚,它以一部小说成就了一门学问——“红学”。
本文对主要红学派别进行了综合概括,并针对索隐派、考证派的谬误进行了分析,明确提出《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不是传记,也不是历史。
作为文学作品的研究,重在研究作品本身,重在研究它的思想文化内涵、艺术成就,而不是去探佚、猜谜或毫无意义的考证。
【关键词】《红楼梦》研究;索隐;考证;思想内涵;艺术成就《红楼梦》一经问世就引起了文人学士的极大兴趣,研究、评论《红楼梦》开始盛行,点评是研究《红楼梦》的最早形式,点评者人数众多,点评者旨趣也不尽相同,其中最重要最神秘的是脂砚斋,其点评已成为《红楼梦》的一部分,是研究《红楼梦》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资料。
至光绪年间,关于《红楼梦》的研究已成为显学,随着《红楼梦》的广泛流传,对《红楼梦》的研究日益发展。
“清末的民族主义思潮,激励着索隐红学的兴盛,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民族与科学精神,激励着新红学的诞生……1954年由毛泽东亲自介入并领导的批俞运动,使得红学的显学地位达到空前的显赫状态。
此后,学者、作家、艺术家、学生乃至普通读者都以论红、评红为时尚”。
1 《红楼梦》研究之红学派别《红楼梦》它以一部小说成就了一门学问即“红学”。
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去研究《红楼梦》,产生了不同的红学派别:1.1 索隐派1.1.1 顺治董鄂妃故事说。
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说《红楼梦》“全为清世祖与董鄂妃而作,兼及当时的诸名王奇女”。
并且说董鄂妃是秦淮名妓董小宛,本是明末名士冒辟疆的爱妾,后来清兵南下把她掠夺了去,送到北京,得到了清世祖的宠爱,封为贵妃,后来董妃夭亡,清世祖非常悲痛,就跑到五台山做了和尚,遂以为宝玉即清世祖顺治帝,黛玉即是董小宛。
红楼梦毕业论文

红楼梦毕业论文《红楼梦》毕业论文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一部被广泛研究的文学作品。
本论文旨在通过对《红楼梦》的深入研究,探讨其文学价值、思想内涵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形象、情节安排、意象运用等方面的分析,揭示《红楼梦》的独特之处,为读者提供对这部经典之作的更深入理解。
第一章:《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在这一章中,我们将探讨《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
首先,我们将分析小说的结构和风格,探讨其对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影响。
其次,我们将研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探讨其对文学创作的启示。
最后,我们将探讨小说中的意象运用和象征意义,揭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第二章:《红楼梦》的思想内涵这一章将探讨《红楼梦》所蕴含的思想内涵。
首先,我们将研究小说中的爱情观念,分析其中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对传统婚姻观念的挑战。
其次,我们将探讨小说中的人性思考,分析其中对人性弱点的揭示和对人性美好的追求。
最后,我们将研究小说中的社会观念,探讨其中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困境的思考。
第三章:《红楼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在这一章中,我们将研究《红楼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首先,我们将探讨小说中的艺术手法和创新,分析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启发和影响。
其次,我们将研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探讨其在后世小说中的影子。
最后,我们将探讨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分析其对后世文学思潮的影响和塑造。
结论:通过对《红楼梦》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它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红楼梦》的经典地位不仅体现在其艺术成就上,更体现在其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上。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并从中汲取创作的灵感和智慧。
红楼梦的读书心得议论文

红楼梦的读书心得议论文篇一:《红楼梦》读后感作文精选作文:《红楼梦》读后感作文《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年封建社会形态的百科大全书。
小说以讲评领导社会形态中的四大亲族为核心图画,真实、具有活力地描画了十八百年上半叶中国末年封建社会形态的所有生存,是这段历史生存的一面镜子和缩略影像,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形态已经无可重新挽回地走向解体的真实写照。
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龙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氏为开头引出着一故事石块记。
有以甄居士为线索着手即终了了整个儿的故事。
在很远的大洋对岸又一个国家英国。
她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出色的、有天授的,剧作家他就是莎士比亚。
他用他一生的经历发扬了本国的独有的一种艺术方式诗剧。
那时一私人的共同体,他那时期不灭的魂灵,以各种方式表达着自个儿、充实着自个儿。
正如莎士比亚与诗剧的微妙关系同样,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就是我们中华人的共同体永不磨灭魂灵的一小批。
与其说他是异步伟大的着作,还不如说它是中国通史。
与其说那是写权贵的生存,还不如说是当初当前局势的真实写照。
从一点儿点的细节来讲,那种语言的吸引力表现出来出来,用形象具有活力的语言刻画了千千万万的人物形象。
从人物的一举措不动、一颦一笑、一张一弛。
一丝一一无不张显出人物的独特的地方,可谓那种语言的叙述找不出一斯漏洞。
而从其中又可以看出一私人的共同体进展的问题,具体的症结,具体的人民的生计国计,无不与此有关联。
这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又是一部柬书。
面前说都都是前八十回,然后四十回我觉得正好相反。
从其中有很多的漏洞,例如贾稀玉在前八十回的一回中已经暗中示意到其是一悲剧人物,而到高鄂的笔下它又成了一个乐于学习又加入考试而考取举人,从一个顽童到一个好学之人,这半中腰几乎没有啥子相连,是很令人不可思议的。
并且在最终又丢下已经怀胎的宝钗出家为僧。
并且据闻高鄂是由于一个前一任官吏的赞助,取续写红楼的,我觉得一个最初的心愿就不那末纯洁的人,况且也没有道理解到曹雪芹的写的《红楼梦》。
红楼梦艺术论文模板(10篇)

摘要:晴雯风流灵巧,心比天高,出身低贱却渴望着自由平等,但在这个充满奴役的黑暗封建社会,这种想法只能是“空中楼阁”,华丽而又不切合实际。
本文试从晴雯的身世、性格以及与红楼其他人物的对比中,分析晴雯的艺术形象及她的悲剧命运。
晴雯的美和叛逆性格是造成她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黑暗的封建制度则是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纯洁美丽、风流灵巧、大胆叛逆、反奴性“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①一、晴雯的身世以及基本人物形象晴雯不但在丫环里出类拔萃,即使与小姐们纵向比较,她的美也毫不逊色。
林黛玉的美是一种病态的美,“是个美人儿灯,风吹吹就坏了”。
晴雯虽然模样像她,但却是一种健康的美,泼泼辣辣,富有生气的。
薛宝钗是个天生的冷美人,“任是无情也动人”,“不关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
青春活泼热情的晴雯,则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受。
晴雯的美丽,倘若说只是外表,那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意味,她最能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她的生气,没有任何的顾忌,可以说是漂亮到惊天动地。
二、晴雯的人物性格分析(一)天真纯洁、疾恶如仇。
晴雯在大观园里上演了一个天真无邪、朴实无华的怡红女儿形象。
《红楼梦》中对她有过这样的描写:她“也不披衣服,只穿着小袄”,大寒冷天深更半夜跑到门外唬麝月一玩笑,又跑到宝玉被子里来渥渥(第51回);与芳官等“在那里抓子儿赢瓜子儿”玩笑(第64回),以及清晨早起,“只穿葱绿院绸小袄,红小衣红鞋,披着头发,骑在雄奴(笔者注:芳官)身上”,又“和宝玉对抓”(第70回)。
还有私自将赖大娘送给宝玉的风筝放走(第70回)等等。
晴雯的心地纯洁善良,她的心里容不得一点肮脏。
晴雯是很喜欢贾宝玉的,可宝玉要晴雯和他一块洗澡,她珍爱自己清白的女儿身,不愿意有任何不纯洁的事情,就故意说今儿天凉她不洗澡了。
也正是由于晴雯心里容不得一点肮脏,使她认为其他人也应该和她一样恪尽职守、兢兢业业。
论文红楼梦

论文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巨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
该小说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小说之一。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讲述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的遭遇和感情纠葛。
小说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细致刻画,深入描绘了封建社会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一幅壮丽的社会画卷。
该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生动的人物形象而闻名。
首先,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通过对人物形象和场景的对比,突出了小说中的主题和情感。
其次,小说中细腻的描写和精巧的情节安排,使读者能够深入到故事中,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
第三,该小说也通过许多隐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和批判。
这些技巧使《红楼梦》成为一部既具有艺术价值又富有思想深度的作品。
在研究《红楼梦》时,学者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
首先,可以考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比如,贾宝玉的形象可以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种典型,林黛玉的形象则常被解读为曹雪芹的自我投射。
其次,可以探究小说中所展现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念。
《红楼梦》是一部封建社会时代的作品,其中的宴会、婚姻、宗教等方面都值得深入研究。
最后,还可以研究小说的结构和艺术手法,探寻曹雪芹的创作意图和文学风格特点。
《红楼梦》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不仅有着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而且对于研究和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红楼梦》,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与文化,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德育论文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德育论文前言《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小说中的颠峰之作,其艺术性可以说没有哪一部小说能出其右。
其宏大而严谨的结构、细腻而传神的心理描写、鲜明的人物形象、高度个性化的语言、伏笔千里的妙用、浓郁的文化氛围、精妙的场面描写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它的作者---曹雪芹,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也是最复杂的作家,《红楼梦》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而又最复杂的作品。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具有自己独特而鲜明的个性特征,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永远放射着奇光异彩。
《红楼梦》的情节结构也不同于以往长篇小说(《水浒》、《西游记》等)情节和人物单线发展的特点,创造了一个宏大完整而又自然的故事结构,使众多的人物活动于一个空间和时间,使情节的推移也具有整体性,表现了作者卓越的艺术才思。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成就,更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高峰。
作者往往只需用三言两语,就可以勾画出一个活生生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形象;作者笔下每一个典型形象的语言,都具有自已独特的个性,从而使读者仅仅凭借这些语言就可以判别人物。
作者的叙述语言,也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包括小说里的诗词曲赋,不仅能与小说的叙事融成一体,而且这些诗词的创作也能为塑造典型性格服务,做到了“诗如其人”——切合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口气。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这部作品思想内容之博大,艺术描写之精深,在中国小说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尤其是《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创造,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最高峰。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其思想内容的丰富,艺术成就的卓越和涉及范围的广阔是其它小说不能望其项背的。
在《红楼梦》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中,最突出的是作者于日常生活的描写中塑造的一批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而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又得力于人物语言的精妙安排。
曹雪芹以他精湛的艺术功力和现实主义精神来描写人物的个性语言,以至于听到“林妹妹”我们就会联想到是贾宝玉在唤黛玉;听到“宝兄弟”就会想到是宝钗来了;听到“厄哥哥、爱哥哥”就知道是史湘云在说话;而“心肝儿肉”却又是贾母的声口了。
红楼梦毕业论文

红楼梦毕业论文《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在小说中,曹雪芹通过对贾宝玉一家宝贵的财富的描写,以及其中的纷争和悲剧,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虚荣和虚伪,对人性的思考,以及对人性的无尽悲凉。
本篇论文将从三个方面对《红楼梦》进行分析和思考。
首先,《红楼梦》对封建社会的揭示和批判。
小说通过描述贾宝玉一家的富贵生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
贾宝玉一家的富贵生活充斥着虚荣和虚伪,家族成员们一心追求名利地位,争斗不休,没有真正的情感和真诚的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曹雪芹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权力斗争和利益之争对人性的侵蚀,以及虚荣和虚伪所带来的痛苦和困惑。
同时,小说还通过王熙凤的形象揭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以及她们在家庭中所受到的压迫和束缚。
其次,《红楼梦》对人性的思考。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复杂,他们的一言一行都透露出深刻的人性思考。
贾宝玉作为小说的主角,他天真烂漫又感性多情,通过他的经历和遭遇,曹雪芹展示了人性中的善良与感情。
另一方面,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如林黛玉和史湘云,则具有骨子里的反抗和独立精神,他们在封建社会的约束下,选择了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自由和真实的生活。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小说呈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揭示了人性中的善恶与矛盾。
最后,《红楼梦》对人生的思考。
小说中贾宝玉一家的故事以及其中的种种悲剧,呈现出人生的无常和变幻,以及人们面对命运的无奈和悲凉。
重要人物的生死离别,以及他们在离别中的痛苦和无奈,无不反映出人生的脆弱和无常。
同时,小说中的一些哲理语句也对人生的意义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
例如“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也表达了对人性的无尽悲凉和对生活的深思。
综上所述,《红楼梦》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揭示和批判,对人性的思考,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曹雪芹深刻的思想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灵魂的呐喊和对人性的拷问。
论《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文化内涵论文

论《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文化内涵《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它以清代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历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现象。
本文将从《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出发,探讨其文化内涵和价值。
一、《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主要包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贾母、王熙凤等。
这些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贾宝玉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是贾家的公子,也是贾家的继承人。
贾宝玉的形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首先,贾宝玉的形象反映了清代社会的家族文化。
贾宝玉是贾家的公子,他的地位和权力在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其次,贾宝玉的形象反映了清代社会的道德观念。
贾宝玉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他对待他人都是以诚相待,不欺骗他人。
最后,贾宝玉的形象反映了清代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
贾宝玉具有高尚的文化价值观念,他尊重他人,不歧视他人。
林黛玉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她是贾宝玉的表妹,也是贾家的小姐。
林黛玉的形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首先,林黛玉的形象反映了清代社会的女性文化。
林黛玉是贾家的小姐,她的地位和权力在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其次,林黛玉的形象反映了清代社会的道德观念。
林黛玉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她对待他人都是以诚相待,不欺骗他人。
最后,林黛玉的形象反映了清代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
林黛玉具有高尚的文化价值观念,她尊重他人,不歧视他人。
薛宝钗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她是贾家的小姐,也是贾家的女儿。
薛宝钗的形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首先,薛宝钗的形象反映了清代社会的女性文化。
薛宝钗是贾家的小姐,她的地位和权力在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其次,薛宝钗的形象反映了清代社会的道德观念。
薛宝钗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她对待他人都是以诚相待,不欺骗他人。
最后,薛宝钗的形象反映了清代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
薛宝钗具有高尚的文化价值观念,她尊重他人,不歧视他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研究论文
机化1103班
陈佳伟
红楼梦研究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机化1103班陈佳伟(A07110673)
摘要:
作品以栩栩如生的对人物的细致刻画及其尖锐的矛盾冲突鲜明的表现了被压迫阶级和
统治阶级的尖锐斗争,揭露了腐朽害人的封建制度必将衰亡的事实,如贾府的最终衰落;
赞颂了勇于反抗的新生力量,如晴雯、鸳鸯的的斗争,宝玉终不愿做克绍箕裘的孝子,终
离家出走;揭发了封建主义的罪恶,如司棋、晴雯的牺牲,四儿、芳官被赶出贾府,宝黛
的爱情悲剧,十二女统归薄命司;褒扬了自由、平等的新生思想,如宝玉民主主义思想的
发展简直是对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男尊女卑”的颠覆,宝黛爱情早以不是停留在《西厢记》中张生、崔莺莺郎才女貌、一见钟情之类的陈词滥调之上,更多的是思想上的认同——对
四书五经的排斥等。
表明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残害以成为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说明曹公的
创作早已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
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委婉有致,从容细腻的笔调,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性格的
人物形象,书中的人物各具特色,每个角色都不容忽视,无论是贾府的小姐夫人们,还是
丫鬟小厮。
关键词:林黛玉;茗烟;兴儿;性格。
《红楼梦》代表着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
据史载曹雪芹写这部书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他先后按阅十载,增删五次,耗尽了毕生的精力。
《红楼梦》通过一部家族的兴衰写
尽当时那个年代的各色人物的不同命运。
《红楼梦》中的人物大约四百人,但每个人都是
不同的,经历不同、性格各异。
林黛玉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精心塑造的典型人物
形象之一,曹雪芹在塑造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时,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寄托着自己独特的富有叛逆精神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因此,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非
常丰满而成功。
茗烟和兴儿虽同样是大家庭里的小厮,但作者赋予了他们不同的艺术形象,都给予他们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
他们的形象同样是非常丰满成功的。
下面主要从他们的
性格方面进行阐述。
一、尖酸刻薄、心胸狭窄,是林黛玉较突出的个性。
翻开《红楼梦》,林黛玉的尖酸刻薄,心胸狭窄俯拾皆是。
宝玉无心间说宝钗体丰怯热,黛玉便得意得不得了,幸灾乐祸笑嘻嘻地问宝钗刚才看了什么戏,结果被宝钗一顿抢白,碰了一鼻子灰。
至于她和宝玉,更是常常无风无波,三天两头赌气,宝玉偶到宝钗处
一玩,黛玉便冷言相讥,宝玉不过为自己辩解了一两句:"只许同你顽,替你解闷儿,不过偶然到他那里一趟,就乱说话"。
黛玉便立即以攻为守,赌气回房,不理宝玉,害得宝玉只得"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软言来劝慰"。
由于黛玉的聪慧,更由于她寄人篱下的处境,才使
她变得非常的敏感。
一天晚上,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是她的声音,并说"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
正要发作,转念却想:"虽说是
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
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
认真怄气,也觉没趣"。
正在伤心垂泪之时,又听见宝玉宝钗的笑语声,越发动了气,越想
越伤感,便也不顾苍台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在墙角边的花泪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
一日她卧病在床,听到园子里的老婆子骂人,实则是骂她的外孙女儿,黛玉却认为是在骂
自己,竟气得昏厥过去。
二、坦率、纯真、不畏强权的个性让林黛玉的尖酸多了几分可爱。
林黛玉的尖刻只是表现在语言上的。
这是曹雪芹用来塑造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的率真、多才机敏等侧面时能运用一种手法。
并不能说明林黛玉就是一个狭隘、自私、内心歹毒的妇人。
首先黛玉挖苦、讥笑、讽刺的对象不是达官贵人,便是溜段拍马之流。
当贾宝玉将北静
王赠的圣上所赐的一串名贵念珠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
周瑞家的送宫花,她首先注意的不是宫花的精巧,而在意是否是别人挑剩下的。
她嘲讽宝
玉听戏时"装疯",打趣那些有权有势的人,蔑视世俗人情等敏感、尖刻和孤傲,不仅反映
出她的洁身自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且也是对权势的一种反抗。
其次,林黛玉也并非一味"孤标傲世、目无下尘,"其实她是很谦和的她人坦率真,见人
以诚。
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
香菱是宝钗的丫环,向黛玉请教学诗,黛玉却热诚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望洋兴叹拜我为诗。
"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她耐心地给香菱讲解诗
的作法和要点,教香菱品诗,说明她摒弃了"上智下愚,富贵贫贱"的俗见。
她把自己的诗
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篇目令其阅读,批改香菱的习作,堪称是"诲人不倦",她待人宽厚,从不与人心存芥蒂。
三、娇美的容颜、浓郁的诗人气质造就了林黛玉的内慧外秀。
再从宝玉眼里看见黛玉的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
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
但林黛玉又完全区别于历代的才女,这就是曹雪芹赋予她悲剧命运和
叛逆精神的个性特征。
在大观园里,她与薛宝钗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远远高也于
诸裙钗,在博学多识方面,可能略逊宝钗;但在诗思的敏捷,诗作的新颖别致、风流飘洒
方面,林黛玉却是出类拔萃、孤标独树的。
诗社每次赛诗,她的诗作往往为众人所作祟,
所激赏,因而不断夺魁。
四、聪明机灵,稚嫩活泼的茗烟兴儿
茗烟是宝玉的得力小厮,且茗烟有“我茗烟跟二爷这几年,二爷的心事,我没有不知
道的”,从这可以看出茗烟与宝玉的关系非比寻常,以宝玉的性子看来,茗烟必是一个极
其聪明,能明白宝玉心思的人。
《红楼梦》第九回中,茗烟上演了一出大闹书房,宝玉在
学堂被人欺负,作为大仆人的李贵为了顾大局想将事情压下去,而茗烟只是一个孩子,孩
子的心性此时便表露无疑,开始管不住自己的稚嫩性格与活泼的本性,替主子出头。
此处
茗烟不记后果冲动的只凭自己的孩子心性,以至将事情闹大、闹僵,大闹学堂使“茗烟不
畏强暴、蔑视权势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的行为虽然显得粗鲁、野蛮,甚至荒唐可笑,然而谁又能否认他出手时的勇气,出语惊人的智慧和天真可爱的孩子气?”,但从此处充分表现出茗烟的稚嫩活泼的性格。
兴儿是贾琏的心腹小厮,能成为贾琏的得用之人就说明兴儿是极聪明的,兴儿一样有
着孩子的稚嫩,第六十五回写道尤二姐准备吃喝给他,他本只是奴才,此处却与主子同坐,
而且也开始口无遮拦的评价起主子来,说明兴儿的稚嫩心理,没有心机,接下去的大谈阔
论有条不紊,面面俱到,让人不禁生刮目之意,此处兴儿聪明伶俐不亚于小红的那一段让
凤姐赞赏的说词,他能把自己所看到的全面准确的概括描述出来。
在尤二姐事暴露时,兴
儿很机灵的先是不承认,后看已成事实便又转换想法,将事情全盘托出,并将责任推到贾
琏与贾珍身上,关于自己对凤姐的一段评价只字未提。
五、淘气活泼,善良朴实的茗烟兴儿
淘气茗烟的淘气主要从闹书房中体现出来,宝玉被欺负本就让忠于他的茗烟很是气恼,加上贾蔷的挑唆,茗烟活泼淘气的性子便一发而不可收,进来“便一把揪住金荣”,大闹
起来。
茗烟与宝玉年龄相仿,宝玉刁钻古怪,茗烟与宝玉相似,孩子心性的茗烟很是淘气。
茗烟的淘气活泼主要为宝玉时才体现出来的。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2]孔昭琪,马建国:《妙笔纵横闹书房—评<红楼梦>第九回“茗烟闹书房”》,《泰安师专学报》2002年第1期。
[3]高时阔:《精明的小厮宝玉的知音—略论茗烟的“贼”》,《南都学坛》,咸
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2004年第6期。
[4] 《漫画宝黛钗》。
[5]《周汝昌答疑红楼梦》。
[6]《曹雪芹的生平与家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