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
水土保持助力山西生态文明建设

山西是全 国小流域 承包治理的发源地 ,发展至
今 ,全省 民 营水保 户 已发 展到 2 8万户 ,其 中面 积在 3 3 . 3 h m ( 5 0 0亩 ) 以上 的民 营水保 大 户有 4 3 0 0多户 ,
作为 全 国重要 的能 源 重化 工基 地 , 山西省 由于生 产建设 项 目众 多 , 人 为水 土流失 严 重 。特 别是 近 年来 山西 省高 速公 路建 设 加快 进行 , 在 支撑 全 省 经济 持续 快速 发展 的 同时 , 也对 生 态环境 保 护工 作 提 出严 峻挑 战。 许 多高 速公路 未能 按照 批复 的水 土保持 方 案落 实 各 项 防治 措施 , 造 成严 重 的水 土流 失 隐患 和行 洪 安 全 隐患 。 2 0 1 2 年, 山西省重 拳 出击 , 省水 利厅会 同水 利 部 流域 机 构 、 省人大 , 分 8 个组 , 历 时 2个 月 , 赴 不 同 市 县 ,对 2 0 0 6年 以来 批 复 的全部 高 速公 路水 土保 持方 案落 实情况 开展 了联 合监督 执 法行 动 。 此次 联合 执法
类事业单位进行管理 , 其人员编制全部纳入财政拨款 事业编制管理。 《 意见》 的出台进一步规范了市县监督
机构 的设 置 , 强 化 了全 省 监 督 管 理 队伍 建 设 , 推 动 了 山西水 土保 持监 督管 理工 作全 面 、 健 康发 展 。 ( 转 自《 中国 水i f , 1 报》 , 记 者 武年 丰 、 赵 洪涛 , 通 讯
S HA NXI W AT E R RE S 0URC ES
荒 ” 治 理 开发 优 惠 政 策 , 临汾 、 长 治
社会 参与 。 加快 “ 四荒” 治 理开 发
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意见解读

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意见解读摘要:一、背景和意义二、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总体要求三、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四、强化水土保持监管五、完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六、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教育正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和具体措施。
一、背景和意义水土保持是江河保护治理的根本措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总体来看,我国水土流失量大面广、局部地区水土流失问题仍然突出。
因此,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二、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总体要求《意见》明确了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总体要求,即: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为要,坚持问题导向、保障民生,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施策,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到2025 年,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和工作体系更加完善,管理效能进一步提升,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管控,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状况持续改善,全国水土保持率达到73%。
三、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意见》提出,要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生态修复力度,保护和利用好林草资源,推进荒漠化、沙化水土流失治理,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
四、强化水土保持监管《意见》强调,要强化水土保持监管,落实水土保持监管责任,加强对生产建设项目的监管,完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提高水土保持监管能力和水平。
五、完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意见》要求,要完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制定修订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健全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体系,强化法治保障。
六、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教育《意见》明确,要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教育,发挥各级政府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强部门协同,加大资金投入,广泛开展水土保持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水土保持意识。
加快水土保持发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AH N G EAFN sNHNA zA ・AG K l GA s II l A N
改 革
开 放
三
十 年
口 工 作 实 践
尚
桢
一
、
法》 ,通过建立 向同级人大汇报水 土保 流失 的基础 ,是发展农业生产的载体 ,
随着微地貌 的改变 多年来 , 甘肃省的水土保持工作在 持工作制度 ,广泛开展法律法规宣传 , 坡耕地修成梯 田后 ,
建设 规划 ,明确提 出到 2 1 0 0年全省旱 作 农 业 发 展 。 甘 肃 省 有 耕 地 面 积 万 t 占全 省 粮 食 总产 量 8 8万 t , 0 的
作农 业 区 基 本 实现 梯 田化 的奋 斗 目标 。 64 . 9 06 5万 亩 , 中旱地 50 . 其 4 47 7万 亩 ,
步发展。 ຫໍສະໝຸດ 1 m] 当于每年节省小 型水利 工 陇南 全市 粮食 总产达到 90 0亿 ,相 . 6亿 , 比
( ) 出 抓 项 目促发 展 , 范 了重 程投 资 10多亿元 ;每 年可拦 蓄泥 沙 治 理 前 1 8 二 突 规 0 9 8年 的 48 . 7亿 k g增 长 了
点工程建设 与管 理。 目前甘肃省有 国列 1 亿 t 占全省年输沙 总量 的 15全省 8 % , 民人 均 产 粮 3 3 g 比 18 . 1 , /。 6 农 3 k , 9 8年 水土保 持重点项 目 1 0余项 ,这些工程 黄河流 域建 成的 17 2 4座淤地坝 , 已控制 增长 了4 %, 中仅长 治工程新增 的坡 6 其 在防治水土 流失 、 改善 生态环境 上起 到 水土流失面积 1 k z 3 0 m ,累计拦 蓄泥沙 改梯一项 ,每年可增产粮食 1 1 . k, 7亿 g 了十分重要 的作用 。在 项 目管理工作 35 . 4亿 t 已淤成坝地 2 8 h z 蓄径 占陇南市 粮食总 产的 1%。通过 实施 , 30m, 拦 8
水土保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

水土保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摘要:水土资源是人类发展与文明的根基。
当前,水土流失已然成为我国最严重的生态安全问题,威胁着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制约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需要注重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及生态文明建设,给予环境质量提高可靠保障,实现对水土流失问题的高效处理。
同时,应加强不同技术措施的灵活使用,增强生态自然修复效果的同时逐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基于此,本文就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展开论述。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可持续发展一.引言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是一个费省效宏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办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
在分析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概括我国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的成效与经验,明确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工作需要亟待加强的几个领域,提出未来实施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工作的若干发展策略。
因此,需要结合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的实际要求,找出有效的措施落实好各项工作,促使其自然修复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同时,应给予生态文明建设更多的重视,确保环境质量可靠性。
二、概述1、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概述所谓的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是指在土壤侵蚀问题突出的区域,通过对生态系统所承受负荷压力的有效缓解,结合生态学方面的各种理论知识,促使这些地区受损的生态系统能够自我调控、人工调控等方式的作用下,逐渐恢复到正常的状态,促使其中的水土资源得以保护,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实践过程中对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时,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受损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恢复、可持保护等。
在重视其自我调控能力实际作用发挥的基础上,需要配合使用人工辅助方式,实现水土资源、经济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
在具体的修复过程中,应根据生态防护用地及生产生活用地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进行处理,优化系统结构。
中国建国时期的环保和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建国时期的环保和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建国之初,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和生态问题。
长期的战争和剥削导致了严重的土地退化、水资源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这使得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任务。
在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中国开始了艰苦而伟大的环保和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一、土地治理与水土保持中国建国初期,许多地区的土地由于长期的过度耕种和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陷入了退化状态。
为了恢复和保护土地生态,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土地治理和水土保持措施。
通过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重新植被,保持水土,恢复土地的肥力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同时,加强水质治理,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减少水资源的污染,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环境。
二、大规模植树造林为了改善森林覆盖率和生态环境,中国建国时期实施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计划。
通过引进合适的树种,积极推动植树造林工程,在荒山、荒地和沙漠化地区进行造林,有效地提高了森林覆盖率,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
此外,中国还注重植树造林的生态效益,鼓励人们参与到造林计划中,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推行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在中国建国时期,为了减少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依赖,保护环境,中国开始大力推行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政策。
积极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需求。
同时,通过加强工业和建筑领域的节能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此外,中国也加强了排放标准,强化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使得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更加注重环境保护。
四、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为了更好地掌握环境状况和环境污染源的排放情况,中国在建国时期加强了环境监测和治理。
建立了一批环境监测站和实验室,对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全面、准确的监测和评估。
通过环境信息公开和环境评估制度的建立,加强了对污染企业的监管,推动了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
五、倡导环保意识和资源节约中国建国时期还大力倡导环保意识和资源节约的重要性。
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鼓励人们参与到环保行动中。
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摘要:随着近几年粗犷式的经济发展,其造成的各种弊端开始显现,生态环境大量遭到破坏。为了协调好发展和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我国采取了一些生态保护的措施,并注重加强生态文明的建设,生态环境已经有了明显的好转迹象,但任务依然艰巨。【1】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对预防水土流失,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其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也面临着艰巨的任务,我们应该好好利用建设生态文明的良好契机,重点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综合治理,依法严控水土流失,增强民众的水土保持意识。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作用
1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随着资源危机的不断加重、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系统的的不断退化,我们必须重新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生态文明建设其实就是一种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的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幸福和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我国也先后出台了一些列的政策,生态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通过水土保持工作,可以使得人类和自然环境更加和谐的相处。人类对文明的认知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地球上的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对人类发展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超过了这个极限,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就会遭到破坏。水土保持的基本理念就是对水土资源进行更加科学和合理的利用,将人类的利用行为控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使人类的行为更加符合自然的规律,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尽量避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在我国的很多地方,为了有效改善居住环境、保护当地的水土资源、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把水土保持与村容村貌整治、面源污染控制有效结合起来,推动生态清洁型的小流域建设,有效对当地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努力为当地人的增收创造条件,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协调起来,保证当地人的居住安全。
水土保持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与途径

水土保持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与途径
水土保持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是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恢复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是进行水土保持工作的最主要的措施手段,能够有效保证水土保持工程的质量和目标实现。
用植物措施进行水土保持主要是通过栽植和恢复大面积的绿化植被来保证植被覆盖面积。
然后是有利于优化水资源配置水土保持作为水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必要部分,需要高度重视该部分的工作内容,除了植物措施还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工程措施来构建完善的水生态系统, 保证植物绿化的覆盖面积和良性的水文循环。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前提下,通过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资源,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过程。
具体来说,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态环境保护。
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治水、土、空气污染,推行清洁能源,促进循环经济等,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环境污染。
2. 生态资源保护。
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推进水土保持、林业、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作,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3. 生态文明理念的普及。
加强公民生态文明素养的培养,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推行低碳生活,倡导绿色消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制度建设。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既需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也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和行动。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于自然观的人类文明发展历程
工业文明:亦称黑色文明、托夫勒称为第二次浪潮。科学技 术迅速发展,以蒸汽机产生为标志,发电技术和电报机产生 为推动,工业制造代替传统农业及作坊。工业文明立足于人 类的创造力和人类自身的生存需求,以征服自然为基本价值 取向。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征服与被征服、掠夺与被掠夺、 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先进的工业技术导致对自然的超限度 开发和利用,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享受,也导致严 重的环境破坏与资源危机;初次污染物排放加剧,同时产生 了更多的二次污染物;自然生态系统失衡,甚至无法自我恢 复,自然灾害加剧。
一、基于自然观的人类文明发展历程
人类文明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文明阶段 大致时间 大约 跨度
250万 年
主要特征
• 受制于自然系统 • 钻木取火、狩猎
原始文明 250~0.6万年前
农业文明 公元前4000~公 5800年 • 认识、改造和利用自然
园1763年 • 简单的生产生活工具和技术 •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 蒸汽机、发电技术等的工业制 造
工业文明 1763~21世纪初 300年
二、工业文明发展的资源环境困境
>>伦敦烟雾酸雨事件: 1952年12月5-8日的4天里,伦敦市4000人丧生。 2个月后仍有8000多人丧生。 >>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3年起洛杉矶每年从夏季至早秋,在天气 晴朗时,城市上空就会出现一种弥漫天空的称为光化学烟雾的浅蓝色烟雾。 1952年12月一次光化学烟雾事件中65岁以上的老人死亡400多人。1955 年9月有两天中,65岁以上的老人又死亡400余人。 >> 新世纪的中国空气污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报告中国 500个大型城市中,只有不到1%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标准。世界上 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之中7个在中国。 >>2013年7月的研究报告显示,人类活动导致的室外空气污染每年致死 210万人。多集中在东亚及南亚人口稠密和空气污染又非常严重。
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
穆兴民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
1
主要内容
一、基于自然观的人类文明发展历程 二、工业文明发展的资源环境困境 三、生态文明的提出与发展 四、生态文明与生态建设 五、中国头号环境问题:水土流失 六、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七、水土保持科学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一、基于自然观的人类文明发展历程
什么叫文明?文明的含义? 新华字典: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人类凭借自己的 劳动和智慧所创造财富的总和。其作用:一是追求 个人道德完善;二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牛津字典:第一指人类社会发展的较高级的阶段, 这个阶段始于人类脱离蒙昧和野蛮阶段后,演化出 与城市生活相联系的、讲究礼仪的生活方式。第二 指个人行为带有文雅特征的状态。
一、基于自然观的人类文明发展历程
Civilization(文明)的词根“civil”与拉丁 文“civitas”(城市)属于同一词源
人类文明出现的标准:城市的出现;文字 的产生;国家制度建立。 人类文明的起点:苏美尔人约在公元前 4000年的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 两河流域”建立了众多城邦并有了文字而 成为人类文明之光。
文明的文化分类
亨廷顿划分的9 种文明
西方
拉丁美洲 日本 中国 印度教 伊斯兰 东正教 非洲 佛教
一、基于自然观的人类文明发展历程
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从人与自然 的关系看,人类文明可分: 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生态文明 四个类型或阶段。
一、基于自然观的人类文明发展历程
原始文明:人类几乎完全受控于自然系统,是人类文明史上经历最长的文
二、工业文明发展的资源环境困境
。
二、工业文明发展的资源环境困境
全球变暖: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在冷暖交替中呈上升趋势。1981~1990 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 。 主要原因: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 量的CO2、甲烷等温室气体。
主要后果: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极端灾害
明时代。生产力水平低,工具为石器、弓箭和钻木取火。先民栖息地仰仗于 森林和自然水体。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以渔、猎为主,直接利用自然生物 作为生活资料。生存受制于自然,被动地适应自然,盲目地崇拜。人类寄生 于大自然,始终以自然为中心,表现出原始的“天人合一”形态。
一、基于自然观的人类文明发展历程
农业文明:“黄色文明”、托夫勒称为第一次浪潮。人类开 始主动地认识、改造和利用自然,栽培作物与饲养家畜。有 了青铜器、铁器、陶瓷、文字、造纸和印刷等简单的生产生 活工具和技术,能源为人、畜、风、水力等可再生及薪炭。 生产活动是农耕和畜牧。改造自然的活动已造成自然的某些 反应,如砍伐森林和开垦草地,增加水土流失。但自然仍处 于主导地位,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尚未被根本破坏。
天气增多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 行动应对:如果人类不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预言将不可避免地成为现实。
2007年7月冰岛杰古沙龙 湖漂浮的冰川。科学家认 为,最早可能在2030年, 北极夏天的冰层将全部融 化。
2007年1月,阿姆斯特丹, 一只北极熊在动物园晒太 阳。气温上升2.5摄氏度, 30%的物种将灭绝;上升 3.5摄氏度,将有70%的 物种消失
2007年4月,苏丹出现 1000米高的哈布风暴。专 家预言,未来的地球,极 端气候事件有可能随时光 临。
二、工业文明发展的资源环境困境
水俣病事件和痛痛病事件:发生在日本。水俣病因人或动物食用 含有机水银污染的鱼贝类而致。1953年在日本熊本县水俣镇 发现而得名,1972年确认水俣湾和新县阿贺野川下游有汞中 毒者283人,其中60人死亡。痛痛病因食用含镉水及食物中毒 所致。日本主要粮食基地的灌溉及饮用水源的神通川流域的水 及土壤重金属污染镉污染,1931年发现,1972年确认。 莱茵河事件:莱茵河污染事件指20世纪中期以来莱茵河水体遭 持续严重污染。污染使下游160km有60余万条鱼被毒死; 480km内的井水不能饮用;沿岸自来水厂、啤酒厂被关闭; 使已投资300多亿马克的莱茵河治理前功尽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