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货币投放机制

合集下载

货币银行学第十章习题及答案

货币银行学第十章习题及答案

第十章货币供给(一)找出每个词汇的正确含义1.内生变量----- B2.基础货币----- C3.外生变量----- D4.派生存款----- A5.现金漏损率----- G6.原始存款----- E7.货币乘数---- H8.存款货币---- I9.货币供给-----F10.存款派生倍数----E含义a.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而来的存款。

b.在经济体系内部由诸多纯粹经济因素影响而自行变化的变量。

c.处于流通领域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及银行体系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

d.在经济体制中受外部因素影响,而由非经济体系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变量。

e.商业银行接受的客户以现金方式存入的存款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或再贷款而形成的准备金存款。

f.存在商业银行使用支票可以随时提取的活期存款。

g.现金漏损额与银行存款总额的比率。

h.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i.总存款与原始存款之间的比率j.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二)填空1.各国中央银行都以______流动性______作为划分货币供给层次的标准。

2.人们日常使用的货币供给概念一般都是___名义________货币供给。

3.货币当局可以通过调控基础货币和乘数来间接调控___货币供应量_________。

4.再贴现率提高意味着商业银行的______借款成本______也随之提高。

5.法定存款准备率提高意味着商业银行的___放款能力_________降低。

6.再贴现政策主要通过____利率________机制间接地发挥作用。

7.通货存款比例取决于______居民企业______的持币行为。

8.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由两个环节构成:_基础货币_____和___货币乘数____。

9.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定义的准货币包括___定期存款______、__储蓄存款_______和_____外币存款_____。

通货膨胀案例分析

通货膨胀案例分析

案例2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货膨胀一1979-1980年6%二1982-1986年%三1986-1990年%四1992-1994年%无2006-2008年6%央行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变化及金融影响作者/农行战略规划部【摘要】•过去30年基础货币投放经历了从再贷款为主转向外汇占款为主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4-1993年,再贷款和财政透支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

第二阶段:1994 -2001年,外汇占款和再贷款等并重。

第三阶段:2002-2011年,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

•内外部环境变化致外汇占款增长放缓。

从内部原因看:一是人口红利减弱,出口品成本上升。

二是人民币接近均衡水平,资本项目顺差减少。

三是央行退出常态式干预,主动购汇减少。

从外部原因看:一是国际经济弱势复苏。

二是美联储QE退出。

三是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

•我国以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主要受制于两个因素:一是国债规模有限。

二是国债市场交易量小。

相对来说,再贷款、再贴现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再贷款不受证券抵押限制,投放相对灵活,且没有数量限制。

另一方面,再贷款和再贴现可实现定向、定价、定量投放,有利于实现特定领域定向支持。

•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变化对金融体系和银行的影响。

一是影响资金价格中枢。

二是银行对公存款增长难度可能加大。

三是货币领域定向调控将加剧银行分化。

过去十多年,外汇占款一直是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

但从2012年开始,外汇占款增速出现趋势性下降。

今年以来,外汇占款少增现象更加明显。

4月份新增外汇占款846亿元,月增量环比下降51%,同比下降70%。

未来一段时间,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可能将从外汇占款为主转向更为侧重再贷款、再贴现等途径。

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变化,将对金融生态和银行经营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商业银行需提前谋划应对。

一、过去30年基础货币投放从再贷款转向外汇占款1984年我国建立独立的中央银行体系,承担制定、执行和实施货币政策职能。

我国央行对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和调控措施主要有哪些?

我国央行对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和调控措施主要有哪些?

思考:我国央行对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和调控措施主要有哪些?
一、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
归纳各国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经验,基本有三种基础货币投放方式:一是持有国外资产,包括外汇、黄金等;二是增加对金融机构或企业的债权;三是持有政府债权。

长期以来,受出口导向型经济和外汇管理体制的影响,外汇占款一直是我国央行向实体经济投放基础货币的最主要渠道。

在“新常态”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增长将更多依赖内需拉动;与此同时,伴随着资本项目开放、金融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外汇占款单边持续上扬的态势也将发生扭转。

鉴此,央行将以增加政府债权或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债权的方式进行基础货币投放,资产负债表扩张的主动性将明显增强。

二、基础货币的调控措施
其他央行常用的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常设借贷便利和再贴现利率等等。

相比之下,中国央行有更丰富的政策工具。

过往20年来,中国央行主要有六大政策工具——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基准利率、央行再贷款、央行再贴现、窗口指导、包括2013年推出的常备借贷便利。

然而随着外汇占款增长下台阶,中国基础货币生产方式正从外汇占款主导的被动框架转型,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调控的主动权大幅上升。

定向降准、再贷款、补充抵押贷款(PSL)等工具被纳入新的央行政策组合。

在从被动到主动的框架演变下,央行正试图构建短期利率走廊+中期政策利率的价格调控体系。

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_现代金融学_[共2页]

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_现代金融学_[共2页]

现代金融学234货币供给量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上,一国经济中用于各种交易的货币总量,包括现金、存款、商业票据、可流通转让的金融债券、政府债券等。

也可以理解为,凡是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以外各经济部门、企业和个人都可用于交易的货币,都是货币供应量的组成部分。

一、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货币供给机制是指在经济运行中,货币从哪里来,通过什么途径进入流通,形成连续不断的货币运动的功能。

在现代货币制度下,一国的货币供给机制是由两个层次构成的:第一个层次是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和对货币供给的宏观调控;第二个层次是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

(一)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1.基础货币“质”的规定性基础货币也称“高能货币”“强力货币”或“货币基数”。

把基础货币通俗地定义为金融体系能够以其为基础创造出更多货币的货币。

从“质”的角度看,基础货币具有以下显著特点:①它是中央银行的负债;②持有者能够自主运用,是所有货币中最活跃的部分,具有很强的流动性;③它能够产生出倍数于它本身量的货币,具有多倍的伸缩功能,即派生性;④它的变化对于货币供给变化起着主要决定作用,具有较高的相关度;⑤中央银行能够控制它,并且通过对它的控制来控制整个货币供给量,即可控性。

2.基础货币“量”的规定性基础货币一般包括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两部分。

现金的计算口径略有差别,有的是指整个商业银行体系以外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有的则指中央银行体系以外社会公众与商业银行持有的现金。

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有的学者认为仅指商业银行上缴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而有的学者认为不仅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而且包括超额准备金。

根据学者们的不同意见,我们可以将基础货币的计算口径由窄到宽作如下排列。

基础货币=银行准备金基础货币=社会公众手持的现金+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基础货币=社会公众手持的现金+商业银行的库存的现金+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基础货币=社会公众手持的现金+商业银行的库存的现金+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准备金通过上述对基础货币质和量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基础货币的完整定义应该是指创造存款的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过这两者的综合。

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方式

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方式

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方式根据货币银行学的理论,就货币发行的机制而言,央行的基础货币发行渠道主要有四条:或在二级市场上购买国债,这是发行基础货币最常用的渠道;或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包括向金融机构再贴现和向货币市场拆入资金;或购买黄金增加黄金储备;或购买外汇,增加外汇储备。

我国在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之前,央行再贷款一直是基础货币发行的主渠道。

外汇并轨改革之后,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占当年基础货币净投放储备货币增量的比重大幅上升,从10%以下一跃而为75.5%,此后,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始终维持较高比重。

尤其是加入WTO之后,随着出口关税的下降和贸易壁垒的消除,外贸出口和贸易顺差大幅增长,我国的国际收支顺差持续扩大。

相应的,随着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以及央行的“冲销干预”政策,外汇占款增量占央行基础货币的增量比例越来越高。

2009年达到了134%,成为货币创造的主渠道。

央行为控制外汇占款对国内货币的冲击,主要通过提高准备金率来对冲过度的流动性。

由去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较2011年三季度末净减少206亿美元,开始出现外汇储备季度净减少的现象可知,这种外汇占款成为货币创造的主渠道的模式正在发生趋势性的改变。

同时,由于国际资本对中国经济前景的担忧,实际使用外资的金额也在持续下降。

商务部8月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FDI)同比继续下滑,且降幅有所扩大,同比减少8.7%,仅为75.8亿美元。

虽然部分的原因是当前处于人民币贬值阶段,企业外汇结算滞后,造成外资出逃的现象。

不过,进入中国的国际资本正在减退已是必然趋势,我们对此应有充分估计。

伴随着外汇占款增量趋势性下降,央行需要靠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提升货币乘数,货币创造也将更多地依赖信贷和债券的投放。

为此,今年以来央行已在连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两度降息,以提升银行的贷款能力。

另外,随着我国国债发行市场的发展,在二级市场上买卖国债,正成为央行今后投放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

中国加快完善基础货币投放机制

中国加快完善基础货币投放机制

中国加快完善基础货币投放机制作者: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2019年第12期在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健全基准利率和市场化利率体系。

”所谓基础货币投放机制也就是货币发行机制,这一新提法表明中国将全面深化金融改革。

现在的货币都是国家信用为基础的信用货币,是一切金融活动的基础。

货币投放机制的完善程度,与其信用密切相关。

历史已经证明了货币发行机制的重要性,比如北宋时期为了缓解巨大的财政负担,扩大政府收益,在时任宰相蔡京的操弄下,变着法的相继发行了钱引、盐引、茶引等多种纸币兑换凭证,造成了大量普通家庭和工商业者的倒闭破产,最终也使得整个社会的金融系统分崩离析。

中国高度关注货币发行机制的建设。

早在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构建起了独立自主的货币制度,形成了一套有效的货币发行机制。

与国民党通过通货膨胀来转移财政危机不同,货币政策的目标重点维持币值和金融体系的稳定,同时强调灵活变通、独立自主的特征。

这些机制都为当时的边区军民生活改善、促进革命成功做出了突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根据经济发展情况,不断调整、完善货币发行机制,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货币发行机制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不断地调整,为经济快速增长创造了条件。

最近十余年,经历了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以及世界金融危机以后,国际经济格局显然发生了很多变化,最主要的就是新兴经济体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在提升,而发达国家的话语权相对在下降,恰如法国总统马克龙所说的西方霸权统治正在走向终结,国际经济和金融秩序无疑已经到了变革的路口。

从中国国内的经济情况看,货币发行机制改革正在不断推进。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外汇占款成为了基础货币的主要来源。

2008-2015年间,外汇占央行总资产的比重大都在70%以上,最高的年份曾经达到80%,虽然2016年开始下降,但是目前占比仍然大于55%,结汇后的大量人民币成为了央行的负债。

基础货币投放机制

基础货币投放机制

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占潇潇基础货币,也称货币基数,因其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2000年版)的定义,基础货币包括中央银行为广义货币和信贷扩张提供支持的各种负债,主要指银行持有的货币(库存现金)和银行外的货币(流通中的现金),以及银行与非银行在货币当局的存款。

基础货币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借以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得以倍数扩张的源泉。

基础货币也是中央银行的负债,中央银行利于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从而达到调节经济走向的目的。

我国基础货币的定义和统计经历了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

1994年,我国开始进行基础货币统计。

当时对基础货币的统计定义为:基础货币=金融机构库存现金+流通中现金+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金融机构特种存款+邮政储蓄转存款+机关团体在人民银行的存款。

其中,金融机构库存现金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城乡信用社、财务公司所持有的现金;金融机构特种存款是人民银行为了吸收农村信用社多余的流动性设立的特别账户,通常账户余额很小,并且不活跃。

基础货币这一概念可分别从基础货币的来源和运用两个方面来加以理解。

从基础货币的来源来看,它是指货币当局的负债,即由货币当局投放并为货币当局所能直接控制的那部分货币,它只是整个货币供给量的一部分;从基础货币的运用来看,它是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以及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二是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而为社会大众所持有的现金,即通常所谓的"通货"。

各国对基础货币的定义及统计不尽相同,即使是在一个国家之内,根据基础货币的分析用途不同,可能有几种基础货币的定义。

但从本质上看,基础货币具有几个最基本的特征:一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性负债,而不是中央银行资产或非货币性负债,是中央银行通过自身的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二是通过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和调节的变量对它的影响,达到调节和控制供给量的目的;三是支撑商业银行负债的基础,商业银行如果不持有基础货币,就不能创造信用;四是在实行准备金制度下,基础货币被整个银行体系运用的结果,能产生数倍于它自身的量,从来源上看,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通过其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

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方式

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方式

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方式根据货币银行学的理论,就货币发行的机制而言,央行的基础货币发行渠道主要有四条:或在二级市场上购买国债,这是发行基础货币最常用的渠道;或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包括向金融机构再贴现和向货币市场拆入资金;或购买黄金增加黄金储备;或购买外汇,增加外汇储备。

我国在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之前,央行再贷款一直是基础货币发行的主渠道。

外汇并轨改革之后,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占当年基础货币净投放储备货币增量的比重大幅上升,从10%以下一跃而为75.5%,此后,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始终维持较高比重。

尤其是加入WTO之后,随着出口关税的下降和贸易壁垒的消除,外贸出口和贸易顺差大幅增长,我国的国际收支顺差持续扩大。

相应的,随着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以及央行的“冲销干预”政策,外汇占款增量占央行基础货币的增量比例越来越高。

2009年达到了134%,成为货币创造的主渠道。

央行为控制外汇占款对国内货币的冲击,主要通过提高准备金率来对冲过度的流动性。

由去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较2011年三季度末净减少206亿美元,开始出现外汇储备季度净减少的现象可知,这种外汇占款成为货币创造的主渠道的模式正在发生趋势性的改变。

同时,由于国际资本对中国经济前景的担忧,实际使用外资的金额也在持续下降。

商务部8月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FDI)同比继续下滑,且降幅有所扩大,同比减少8.7%,仅为75.8亿美元。

虽然部分的原因是当前处于人民币贬值阶段,企业外汇结算滞后,造成外资出逃的现象。

不过,进入中国的国际资本正在减退已是必然趋势,我们对此应有充分估计。

伴随着外汇占款增量趋势性下降,央行需要靠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提升货币乘数,货币创造也将更多地依赖信贷和债券的投放。

为此,今年以来央行已在连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两度降息,以提升银行的贷款能力。

另外,随着我国国债发行市场的发展,在二级市场上买卖国债,正成为央行今后投放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货币投放机制
占潇潇基础货币,也称货币基数,因其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2000年版)的定义,基础货币包括中央银行为广义货币和信贷扩张提供支持的各种负债,主要指银行持有的货币(库存现金)和银行外的货币(流通中的现金),以及银行与非银行在货币当局的存款。

基础货币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借以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得以倍数扩张的源泉。

基础货币也是中央银行的负债,中央银行利于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从而达到调节经济走向的目的。

我国基础货币的定义和统计经历了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

1994年,我国开始进行基础货币统计。

当时对基础货币的统计定义为:基础货币=金融机构库存现金+流通中现金+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金融机构特种存款+邮政储蓄转存款+机关团体在人民银行的存款。

其中,金融机构库存现金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城乡信用社、财务公司所持有的现金;金融机构特种存款是人民银行为了吸收农村信用社多余的流动性设立的特别账户,通常账户余额很小,并且不活跃。

基础货币这一概念可分别从基础货币的来源和运用两个方面来加以理解。

从基础货币的来源来看,它是指货币当局的负债,即由货币当局投放并为货币当局所能直接控制的那部分货币,它只是整个货币供给量的一部分;从基础货币的运用来看,它是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以及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二是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而为社会大众所持有的现金,即通常所谓的"通货"。

各国对基础货币的定义及统计不尽相同,即使是在一个国家之内,根据基础货币的分析用途不同,可能有几种基础货币的定义。

但从本质上看,基础货币具有几个最基本的特征:
一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性负债,而不是中央银行资产或非货币性负债,是中央银行通过自身的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
二是通过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和调节的变量对它的影响,达到调节和控制供给量的目的;
三是支撑商业银行负债的基础,商业银行如果不持有基础货币,就不能创造信用;
四是在实行准备金制度下,基础货币被整个银行体系运用的结果,能产生数倍于它自身的量,从来源上看,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通过其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

在现代经济中,每个国家的基础货币都来源于货币当局的投放。

货币当局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主要有如下三条:一是直接发行通货;二是变动黄金、外汇储备;三是实行货币政策(其中以公开市场业务为最主要的手段)。

由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我们可以看出,基础货币的决定因素主要有:
(1)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证券;
(2)中央银行收购黄金、外汇;
(3)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再贴现或再贷款;
(4)财政部发行通货;
(5)中央银行的应收未收款项;
(6)中央银行的其他资产;
(7)政府持有的通货;
(8)政府存款;
(9)外国存款;
(10)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证券;
(11)中央银行的其他负债。

在以上这11个因素中,前6个为增加基础货币的因素,后5个为减少基础货币的因素,而且这些因素均集中地反映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

我们不难看出,在以上这些因素中,有些是中央银行所能直接控制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公开市场买卖;而有些则是中央银行不能直接控制的。

但是,对于这些不能直接控制的因素,中央银行可通过运用其公开市场业务,来抵消这些因素对基础货币的影响。

因此,一般认为,基础货币在相当程度上能为中央银行所直接控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世界金融体系的完善,基础货币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基础货币是银行体系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是中央银行各政策措施与最终目标之间关系的重要中介指标之一。

在现代银行体系中,中央银行对经济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控制基础货币的数量来实现的。

而中央银行在使用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率等货币政策时,都是通过影响基础货币中的准备金而发挥作用的。

中央银行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增加,它们在其他情况不变时可动用的基础货币量相应减少,信贷规模减少,从而通过乘数效应减少了货币供应量,造成通货紧缩,抑制投资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

中央银行若在公开市场上从商业银行或公众手中买进证券,便向市场投放了基础货币,虽然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增加,但可动用的基础货币较之增加更大,信贷规模增大,从而通过乘数效应增加了货币供应量,促进投资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并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基础货币
的数量就能数倍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因此,基础货币构成市场货币供应量的基础。

在现代银行体系中,中央银行对宏观金融活动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控制基础货币的数量来实现的。

其具体操作过程:当中央银行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各商业银行就要调整资产负债表,相应增加或减少其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通过乘数效应,可对货币供应量产生紧缩或扩张的作用。

社会公众持有现金的变动也会引起派生存款的变化,从而导致货币供应量的扩大或缩小;当公众将现金存入银行时,银行就可以按一定比例(即扣除应缴准备金后)进行放贷,从而在银行体系内引起一系列的存款扩张过程;当公众从银行提取现金时,又会在银行体系内引起一系列的存款收缩过程。

在过去的30年里,我国的基础货币投放经历了从再贷款为主转向外汇占款为主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4-1993年,再贷款和财政透支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

第二阶段:1994 -2001年,外汇占款和再贷款等并重。

第三阶段:2002-2011年,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

但从2012年开始,外汇占款增速出现趋势性下降。

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可能将从外汇占款为主转向更为侧重再贷款、再贴现等途径。

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变化,将对金融生态和银行经营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商业银行需提前谋划应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