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农民工创业先进事迹

合集下载

返乡创业农民工党员先进事迹材料

返乡创业农民工党员先进事迹材料

返乡创业农民工党员先进事迹材料第一篇:返乡创业农民工党员先进事迹材料陈万金,男,布依族,1980年11月生,初中文化,中国共产党党员,返乡农民工,家住**县**场镇冬瓜林村二组。

1999年至20XX年跑长途货运,20XX年外出打工时到山东绿康奥公司学成生态养猪技术后,毅然将发展眼光投向家乡返乡创业,在亲友及农村发展基金协会的帮助、支持下,20XX年,回村创办了万金养殖场,以返乡创业回报家乡,回报社会。

万金养殖场总投资约168万元,占地58亩,是**南第一家新型发酵床生态养猪及良种繁殖示范基地。

现有存栏母猪61头,仔猪286头,生猪508头,年出栏3000余头。

20XX年5月,陈万金从外地引进美系**、大约克、杜洛克及高原黑香猪等优良品种,运用生态养猪法,以锯末、稻壳、玉米秸秆等多种农作物秸秆作为垫料原料,通过微生物的作用直接发酵粪便和降解纤维素,转化为可供猪采食的营养物质。

“生态养猪法“缩短全程饲养时间7-15天,降低饲养成本10%-15%,不但提高经济效益,还为当地养猪业的品种改良和解决农村秸秆焚烧问题,促进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为一名返乡农民工、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不但自己富起来,还要不忘“传、帮、带“,陈万金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把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当作自己的责任,用实际行动履行共产党员的职责。

他采取先赊仔猪给农户喂养,待猪出栏后才不计息收回成本,给家庭比较困难的群众免费提供种猪、小猪仔等方式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20XX年8月,了解到本村村民卜贞跃家境贫,无经济来源到**县城帮人打煤粑后,他主动送来3头小猪让其饲养,无偿提供饲料和菌种,教卜贞跃用新型发酵床养猪法养猪,现在,卜贞跃所饲养的猪已经发展到8头,不但成功摆脱了贫困,每年还有上万元收入;店子组村民朱明忠家庭经济十分困难,虽早有养猪致富的想法,但一直苦于无钱购买猪仔,陈万金得知后,立即为其送来2头小猪仔。

20XX年以来,陈万金采用无偿发放仔猪让村民喂养长大后再回收的方式向260户群众无偿发放仔猪共3970头,最多每户25头。

返乡创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精选10篇)

返乡创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精选10篇)

返乡创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精选10篇)返乡创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返乡创业就是外来人员或者本村出去人员返回村里,开始经营某些产业,开展种植业,养殖业。

用新的创业思路,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去创新当前农业的发展模式。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返乡创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精选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返乡创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1杨宏斌,男,现年40岁,合水县西华池镇孙家寨沟行政村宋堡子自然村村民,现任合水县怡露水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从1997年部队转业回乡,到2012年创办怡露水业有限责任公司,2014年注册创办怡露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怡露门窗建筑装饰有限责任公司,2015年建立合水县怡露种植专业合作社。

走过了一段艰辛创业的风雨历程,也取得了创业的丰厚回报。

2014年,怡露水业总产值达2000万元,实现利税65万元,安排下岗工人和农村剩余劳动力60人,为我镇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不甘贫穷,立志创业。

杨宏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

1975年出生在合水县西华池镇孙家寨沟行政村宋堡子自然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

儿时的贫困经历,造就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三年的从军生涯培养了他坚忍不拔的品质。

1997年,从部队转业后,他回到家乡合水县孙寨沟村,当了一名普通农民。

当时,党和国家改革开放的春风和惠农政策的落实,在全国涌起创业发展脱贫致富的新浪潮。

经过深思熟虑,他踏上了漫漫的打工路。

二、努力创新,艰辛创业。

在北京一家门窗工厂,他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先从最基本的工序开始,慢慢积累经验、增强技术。

经过九年的磨砺,他迈出了自主创业的第一步。

2006年他在北京成立了自己的门窗加工公司,万事开头难,当时处于“三无”状态的他,经过几年的努力,凭着过硬的产品品质和优质的服务理念赢的了客户的信赖,终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

伴随着企业的迅速发展壮大,他组建了过硬生产及销售团队。

北京公司总资产1400多万元,年创利润200万,并在当地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返乡创业典型事迹材料

返乡创业典型事迹材料

返乡创业典型事迹材料能不能创业成功跟学位没关系,但跟好不好学肯定有关系。

好学才能有成长的空间。

但也有很多人选择回乡创业,那么下面是店铺分享的返乡创业典型事迹材料,就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返乡创业典型事迹材料一:“富二代”回农村创业养虾年收入500万夏天,重庆市合川区太以及镇沙金村,天气异样闷热。

27岁的张正全以及工人一道,正忙着将一张张捕满鲜虾的网从虾池里捞上来,再装上车。

“这么闷热,但愿不要下雨,否则,这些虾就运不出去了,如果雨下大了,又像上次那样,就惨了。

”张正全有些耽忧地望着天,豆大的汗珠一串串地从脸上淌下。

左近村民们都很奇怪,这个“80后”的年青人,为啥子要放着城里的好日子,来这里吃这类苦。

军旅人生,让“公子哥”变了样张正全家在沙坪坝,在周围朋友眼中,他是“富二代”,父母做了30多年海产品生意,优胜的人生前提让张正全这辈子哪怕不工作,也会衣食无忧,朋友们常开玩笑叫他“张公子”。

2003年,父亲张佐明将高中毕业的张正全送进了部队,退伍后不久,张正全骤然对父亲说想在重庆自我弄个海虾养殖场。

尽管儿子的设法让张佐明既诧异,又欣慰,但他其实不放心:“他没吃过苦,我耽心他干不好。

”较了几个月的劲,张正全终究说服了父母,专程到福建考察学习了海虾淡养技术。

2011年,父母帮他投入了近1000万元,在合川区太以及镇沙金村建成为了重庆傲海水产养殖有限公司。

张正全流转了260亩土地,平整后建起了20多口虾池。

又从沿海空运来基围虾苗以及海水,再就地逐步淡化饲养。

目前在重庆市,用这类技术养虾的,只有两家。

张正全恰是看中了这一产业的市场前景。

张正全说,是3年部队人生扭转了他:“我不能一生啃老,自我的未来得靠自我双手努力。

”不怕吃苦,就怕总是下雨就这样,张正全一个人来到偏远的沙金村,租了一间民房,开始了以及以往完整不同的人生。

每一天,他都以及聘用的农民工一块儿,顶着酷寒酷暑在工地上忙活着,有时一天只能休息两三个小时。

农民返乡创业先进事迹材料

农民返乡创业先进事迹材料

农民返乡创业先进事迹材料推销不怕丢面子,创业不怕丢银子,大事可成也!看看那些返乡创业的事迹,感受他们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坚定创业的决心。

那么下面是店铺分享的农民返乡创业先进事迹材料,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农民返乡创业先进事迹材料一从搬砖工做起,千万大老板返乡种菜“一个农民进城,赚了1000多万元,又回老家流转了?1500亩地种菜去了。

”这是一位朋友对袁胜华的介绍。

第一次见到袁胜华,是在汉口循礼门的一家西餐厅。

据说,这是他第一次吃西餐。

很少西装笔挺的他,显得有些不自在。

几次从裤兜里掏出烟来夹在指间,憨笑着问路过的服务员:“抽烟是不是要罚款?”那神态,像极了担心被老师批评的小学生,让人忍俊不禁。

“你就把我写成一个中国农民就好了。

”他爽朗地一笑,有了些许放松。

从搬砖头的小工到包工头——木地板生意抓住市场机会“我初中毕业,就是个农民,当过建筑小工,挖过矿……”袁胜华毫不避讳地对记者说。

现年42岁的他,出生于湖北竹溪。

1986年初,13岁的他跟随父母举家迁移到武汉市蔡甸区大集街。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在五个兄弟姐妹中他排行老三,初中毕业后就开始替父母承担养家重任。

记者面前的袁胜华中等个头,身材清瘦。

很难想象,16岁的他走上社会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建筑工地上当小工,搬砖头、筛沙子,和水泥。

年纪虽小,但他却是工地上最活跃的一个。

不仅和工友们打得火热,还和工程监理们越走越近。

“做哪一行,都不能满足于现状,要有上进心和目标。

”袁胜华坦承,他从来都不满足于仅靠做小工养家糊口。

仅一年后,他就成了小包工头,带领几十号比他年长的农民工。

监理们手上有工程项目,都乐于分一些给这个“脑袋灵光”的小伙子。

后来,随着工程越来越多,他的施工队规模越来越大。

如果不是因为妹妹的召唤,他可能会一直做建筑行业。

2000年2月,做建材生意的妹妹由于生意繁忙,请他抽空帮了一个月的忙。

无意之间,让他看到了建材行业的美好前景。

一个月后,他投入2万元,毫不犹豫地在汉口金太阳建材城拿下门面,做起了巨宁地板的代理。

返乡创业先进事迹范文

返乡创业先进事迹范文

返乡创业先进事迹范文返乡创业先进事迹范文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返乡创业成为越来越多农民工的选择。

返乡创业不仅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也为当地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

下面是一篇关于返乡创业先进事迹的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范文:张明是一个山村出身的高中生,毕业后他选择了去城市打工。

在城市的几年时间里,张明刻苦学习,勤奋工作,积攒了一些资金。

然而,他始终心系家乡,觉得自己可以为家乡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于是,他决定返乡创业。

回到家乡后,张明发现家乡的农产品销售问题十分突出。

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十分有限,农民的收入也难以提高。

于是,张明决定以电商为切入点,建立一个农产品线上销售平台,帮助农民将农产品直接卖给消费者,提高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农民的收入。

为了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张明出资购买了几台电脑,组建了一个团队,开始了农产品线上销售平台的建设。

在他的引领下,团队不断改进平台的功能和用户体验,不断优化物流配送体系,打造了一个高效的农产品线上销售平台。

同时,他还与农民合作,帮助他们提高农业生产和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的品质和口碑。

几年过去了,张明创办的农产品线上销售平台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明显提高,家乡的农产品也赢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

同时,他的创业也为家乡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解决了许多农民工返乡就业的问题。

不仅如此,他还投资了一些农业产业项目,推动了家乡农业的发展。

张明的返乡创业事迹激励了更多的农民工回到家乡创业,为家乡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他的坚持、勇气和创新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像张明一样,通过返乡创业,为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

企业家返乡创业先进事迹材料

企业家返乡创业先进事迹材料

企业家返乡创业先进事迹材料材料一:刘强东刘强东是中国知名企业家,京东集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他在2004年创立京东,并将其打造成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之一。

刘强东的创业故事中有一个亮点是他的返乡创业经历。

刘强东出生在中国江苏省一个农村家庭,在父母的影响下,他深厚的家庭情感和对乡村的责任感促使他选择返乡创业。

此外,他也看到了乡村市场的潜力和信任度对于乡村消费者的重要性。

他认为农村市场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因此他决定将京东的线下业务扩展到乡村地区,并开设了农村物流中心和农村电商体验店。

刘强东的返乡创业策略得到了巨大的成功。

通过京东,在中国乡村市场,他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购物习惯,同时也为乡村地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他的返乡创业事迹被广泛报道,并被认为是中国乡村电商发展的典范之一。

材料二:马云马云是中国著名企业家,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兼前任执行主席。

他以他的返乡创业事迹而闻名于世。

马云毕业后曾在北京外语大学担任英语教师,然而,他的梦想是建立一个连接中国制造商和全球市场的电子商务平台。

因此,他于1999年创办了阿里巴巴。

然而,在早期的发展阶段,阿里巴巴遇到了许多困难,投资者对他的商业模式持怀疑态度,资金也非常有限。

然而,马云没有放弃他的梦想。

他决定回到自己创业的家乡杭州,并在那里建立他的公司。

他认为杭州是一个适合创业的地方,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通过马云的努力,阿里巴巴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之一,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扩张。

马云的返乡创业事迹激励了许多年轻人,特别是那些来自农村地区的年轻人。

他的成功证明了即使在艰难的环境下,只要有信念和决心,就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他也成为中国返乡创业的代表人物之一。

总结:企业家返乡创业的先进事迹包括刘强东和马云。

他们的成功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坚持和创新能力,也为乡村地区的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

这些事迹激励着更多的人回到家乡,为乡村的发展做出贡献。

农村返乡创业青年事迹材料范文(精选14篇)

农村返乡创业青年事迹材料范文(精选14篇)

农村返乡创业青年事迹材料农村返乡创业青年事迹材料范文(精选14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要用到事迹的地方还是很多的,事迹属于事务公文的一种,有弘扬正气,表彰先进,推动工作的作用。

我们该怎么拟定事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返乡创业青年事迹材料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农村返乡创业青年事迹材料篇1和许多做农业项目的人不同,景秀大地生态农庄的“庄主”xx,是一名“任性的”80后。

套用一句时髦的话,本来可以靠老爸逍遥快活,他却偏偏选择了当“泥腿子”。

从一开始踏入这一行,很多人就断定他“玩”不了多久。

如今,4年过去了,年轻的他脸庞上满是风霜的痕迹,给了当初质疑他的人有力的回应。

“任性”80后不承父业单干农业——种火龙果20万学费入门买教训春光明媚的4月,站在蔡甸玉贤镇松林村的水泥路上,满眼的蔬果和鲜花,空气中飘荡着甜甜的果香。

一排排农庄规划齐整、错落有致。

这是现在景秀大地生态农庄的样子。

四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湖荒地,杂草丛生。

其实,xx背靠家族企业,父亲的公司还是湖北一家行业龙头企业,接父亲的班就有比普通人高很多的起点。

但是,大学毕业后,他尝试走自己的路。

卖过房子,做过网络,做过营销,还在政府部门上过班。

“后来接触到农业采摘园,觉得这一行大有潜力,于是决定从这一行入手。

”对于儿子“种地”,开明的父亲选择了默许。

“有些喜好是与生俱来的,做过很多事情后,我发现自己热爱土地,最喜欢农业。

”xx对记者说。

为此,他在蔡甸拿下1500亩地,开始打造自己的农庄。

五六年前,他就发现武汉市场上火龙果卖得很好,而且与本地橘子桃子等水果相比,经济效益高很多。

他了解到,正常一亩地火龙果产量可达2000公斤。

于是,xx决定种火龙果。

2011年,他投入20多万元试水,从山东引进红心火龙果。

“火龙果为热带、亚热带水果,我当时考虑,山东冬天的温度比武汉要低很多,在山东能生长按理在武汉也能生长。

”为了给幼苗保温,xx在幼苗上覆盖了4层保温膜。

农民工创业主要事迹

农民工创业主要事迹

农民工创业主要事迹农民工是中国最大的人口群体之一,他们为了生计而离乡背井到城市打工。

在经历了生活的艰辛和挫折后,一些勇敢的农民工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下面将介绍一些农民工创业的主要事迹。

一、王积俊王积俊是一个河北籍的农民工,曾是一名钢筋工。

由于工作受伤无法继续从事体力劳动,他开始思考创业的可能性。

他在2010年创办了一家名为“恒达加固”的公司,该公司主要从事工业安装、设备加固和防爆设备检测等业务。

通过自身的奋斗和艰苦努力,王积俊创业的公司发展迅速,现已成为中国的一家大型工业服务企业。

二、敖英玉敖英玉是江西人,在深圳从事家政服务行业。

他在2003年创办了一家公司,名为“深圳市旭日家政服务有限公司”。

在创业初期,敖英玉面对种种困难,但他毅然决定承担风险,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壮大公司规模,现在他已经成为深圳家政业的领军人物,他的公司规模也达到千万元以上。

三、范建堂范建堂是广东人,曾是一名木工。

他在2009年创办了一家名为“振杰木屋”的公司,该公司主要从事木屋设计、制造和施工等业务。

由于范建堂工艺精湛,公司生产出的木屋以精细、美观、环保等特点受到了厂家和消费者的喜爱,现在他的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广东省的一家小而美的木屋制造企业。

四、李余青李余青是浙江人,曾任家政服务行业工作。

他在2014年创办了一家名为“余青小厨房”的公司。

李余青致力于研发可口可乐的家庭美食,现在他的公司已经发展了一系列产品,包括美食、烘焙、咖啡等,产品以新鲜、健康、美味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公司也已成为浙江省的一家领军企业。

五、张孝全张孝全是湖南人,曾是一名建筑工程工人。

他在1994年创办了一家名为“孝全建筑公司”的公司,同时从事木制品加工、生产和销售。

由于张孝全某些手工制作工艺的精湛,其公司产品成为追求品味和环保的人群追捧的对象,现在他的公司已经在南京、上海等地开设了分店,产品畅销海内外,同时也成为了江苏省的一家优秀企业。

以上这些农民工的创业故事,他们是通过勤勉努力和不懈的努力赢得了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乡农民工先进事迹长湖岭上春来早岭上刘家农庄好他是一个返乡农民工、家底薄弱、无任何固定收入,为了创业,背上一身债务;为了创业,他使出浑身解数……到深圳做客运,到山东烟台经商,在家乡做装潢……经过数十年的奋斗、拼搏,他被锻炼成了一个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新农民。

再次回到家乡,他决心在农村这块广阔天地里,以新时代新农民的新气魄来创办一番新事业,以引导父老乡亲们共同致富奔小康。

他就是XX 县XX乡XX村的XXX,集“XX省科技示范户”、“XX市科枝示范户”、“XX市科普带头人”、“XX县新农村建设带头人”、“XX 县科普惠农先进个人”和“XX乡优秀共产党员”、“产业发展标兵”等多种荣誉于一身的新农民。

紧抓机遇大造林常言道:发展农业,一靠科学,二靠政策。

2002年冬,刘子健通过看报、看电视,知晓了国家退耕还林的惠民政策,立即紧抓这一机遇,联合其在皇图岭笔田村的姐夫XXX,通过一系列的法定程序跨乡租得
一块为期30年、面积达450亩、名叫胡冲茶场的大荒山作为创业基地。

紧接着,他又在本村的长湖岭上向村租赁30年、面积50亩的荒芜茶场作补充,实施荒山造林和退耕还林项目。

为此,他竭尽了家中多年的积累,并采取从信
用社贷款及合股筹资办法,当年筹集资金30多万元,雇用2台推土机整地一个多月,后又雇用民工达1200多个工日,全部栽种了良种油茶,成为当时全乡最大的造林户。

尔后,刘子健年年严格按照林业部门的要求,每年精心对油茶林进行2次抚育,使林木长得绿绿葱葱,充满生机。

立体开发重生态林场不仅旨在经济效益,而重要的还在于其生态效益。

刘子健在不遗余力地实施庞大的荒山造林和退耕还林工程后,看到长湖岭山上仍有不少荒山秃岭未绿化,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于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驱使他于2005年春又千方百计地筹资20万元,将组里的近百亩荒山租赁30年,并积极利用县里的“水保”项目发展“新世纪梨”60亩、砂糖柑40
亩。

2008年春,刘子健又将本村其他8个村民小组的500亩荒山全部租赁过来,营造以油茶为主的水土保持林,让这些昔日饱经雨水冲刷的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

为了将林场当花园来建设,2007年,刘子健在山上建起了一栋红砖住房和猪场,兴修了一条1公里长的林中机耕路,在山上打了一口大水井,建筑了20口水池,房屋周围和道路旁栽上了绿化树木,并通过兴办综合养殖场,利用猪粪办沼气,利用沼渣作肥培林子,利用沼气烧茶煮饭又点灯,走综合发展利用的生态立场之路。

“以短养长”闯新路
林业生产是项生长周期长、利益见效慢的行业。

不少造林大户常因前期投入大、资金来源枯竭,陷入难以为继困境。

有的人只好中途亏本向外拍卖;又有的人只好无可奈何地中途废弃。

为了做出一番成绩,刘子健顶着巨大的压力,从2007年开始,全家移居长湖岭山头,一年四季吃住在山上,坚持以场为家,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型农场建设中。

经过多年的努力,最
终探索出一条以综合养殖辟收、速生水果催收、油茶穗条增收和油茶生产助收的现代生态农庄。

去年自繁公猪1头,母猪30头,产仔猪600头,年出栏牲猪800头,牲猪销售总收入达到228万元,除去饲料等成本,形成利润46万元;出售鸡2万羽,出售鸭1.2万羽,总收入82万元,创利润20万元,综合养殖场总利润达到66万元。

50亩速生水果林“新世纪梨”在他的精心培育下,实现了两年挂果,去年进入盛产期,并以每公斤5元的高价出售鲜梨37000多公斤,销售总收入达到18.6万元,纯利润达到12万元。

千亩油茶林,全部是由良种嫁接苗移栽,成为全县各大苗圃采穗的大基地。

去年,刘子健以每公斤12元的价格出售穗条 1.5万公斤,获销售总收入18元,纯利润15万元。

同时,油茶总收入达到8万元,纯收入5万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