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整理汇总
精神病学复习重点归纳

绪论第一节概述1.精神病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精神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2.精神障碍: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
精神障碍的核心部分是失去现实检验能力、有明显幻觉妄想的精神病性障碍,外围是一些神经症性疾病。
3.精神障碍的病因学:精神障碍的生物学因素:遗传与环境因素、神经发育异常、感染;精神障碍的心理、社会因素:应激与精神障碍(急性应激反应和创伤后应激障碍)、人格特征与精神障碍(人格为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总的情绪和行为特征)4.精神健康:成功履行精神功能的一种状态,能产生建设性活动、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
5.ICD-10主要分类类别为:F00-F09 器质性(包括症状性)精神障碍;F10-F19 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F20-F29 精神分裂症、分裂型及妄想性障碍;F30-F39 心境(情感性)障碍;F40-F49 神经症性、应激性及躯体形式障碍;F50-F59 伴有生理障碍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F60-F69 成人的人格和行为障碍;F70-F79 精神发育迟滞;F80-F89 心理发育障碍;F90-F98 通常发生于儿童及少年期的行为及精神障碍;F99 待分类的精神障碍。
MD中国精神障碍分类:0 器质性精神障碍;1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2 精神分裂症(分裂样)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3 情感性精神障碍;4 癔症、严重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神经症;5 心理因素相关心理障碍;6 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和性心理障碍;7 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8 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9 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第二章精神障碍的症状学第一节概述1.精神症状:异常的精神活动通过人的外显行为如言谈、书写、表情、动作行为等表现出来。
精神病学重点整理

精神病学重点整理精神病学重点整理1、被害妄想是一种常见的妄想,病人坚信某人或某个集团对他进行不利的活动,如被跟踪、被监视、被诽谤、被隔离等,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偏执性精神病。
2、关系妄想是患者将环境中与他无关的事物都认为与他有关的一种妄想。
常与被害妄想伴随出现,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
3、思维被洞悉感又称内心被揭露。
患者认为其内心所想的事,未经语言文字表达就被别人知道了,该症状对诊断精神分裂症具有重要意义。
4、病理性激情是患者骤然发生的强烈而短暂的情感爆发状态,常常伴有冲动和破坏行为,事后不能完全回忆。
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癫痫、酒精中毒、反应性精神病、智能发育不全伴发的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等。
5、缄默症是由于言语运动区处于抑制状态,病人缄默不语,也不回答问题,可用手示意。
见于癔病和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6、戒断状态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的特殊心理生理症候群,其机理是由于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引起的适应性的反跳。
7、原发性妄想症是一种突然发作的病态信念,内容不可理解,与既往经历、当前处境无关,也不是来源于其它异常心理活动的病态信念。
8、阿尔茨海默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多起病于老年期,临床上以智能损害为主。
9、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里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其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警觉性增高;回避对即往创伤环境或事件的回忆。
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包括情绪低落、失去兴趣、疲乏无力、睡眠障碍、食欲改变、注意力和记忆力减退、自我评价降低、自杀念头等。
诊断标准:根据《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第五版(DSM-5)的诊断标准,抑郁症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条件:至少出现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或丧失兴趣的症状,同时伴随着其他抑郁症状,如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疲乏无力等,且这些症状明显影响到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
精神病学重点总结

精神病学重点总结精神病学是研究精神障碍的医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各种心理和行为异常,涵盖了焦虑、抑郁、精神分裂、躁狂、心理创伤等多种疾病。
以下是精神病学的重点总结。
1. 精神疾病的定义精神疾病是指由各种因素引起的神经系统功能的异常变化,导致精神活动和行为产生不正常的反应。
具体表现为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出现明显的障碍,影响日常生活,有害自身和周围人。
2. 精神障碍的分类精神障碍可分为以下几类:神经症类、精神分裂症类、情感障碍类、人格障碍类、心境障碍类、依赖状态、性障碍等。
3. 精神障碍的评估评估精神障碍应该是一个全面的过程,必须包括对患者的个人和家庭状况、历史、思维和情感等方面的详细了解。
可以使用精神评定量表来评估患者,例如贝克抑郁量表、哈密尔顿抑郁量表等。
4. 精神病的治疗方案精神疾病的治疗方案必须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确定。
一般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社交治疗等。
例如利用抗焦虑药物、抗抑郁药物、抗精神病药物等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
此外,行为治疗、认知疗法、催眠疗法等心理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5. 精神障碍的预防精神障碍的预防应该从家庭教育、社交和日常生活的健康习惯等方面着手。
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锻炼身体、合理饮食等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6. 精神障碍的急救处理患有精神障碍的患者在紧急情况下需要及时处理。
正常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失去对现实的掌控能力,出现自杀或暴力行为。
紧急情况下,我们需要采用安抚和引导的方法来避免事件的发生。
7. 精神病的社会关怀患有精神病的患者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怀和理解。
社会不应该歧视精神病患者,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
让患者融入社会和家庭是帮助精神病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
8. 精神病的研究精神病的研究可以为治疗精神病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于精神病的遗传和治疗两方面。
精神病的研究不仅是治疗患者的原因,也有助于了解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特点。
总之,精神病学是研究和治疗精神障碍的重要学科,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的心理和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
精神病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精神疾病总论1.整体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2.心身疾病,心身疾病包括两个方面:心和身,.心是心理的疾病,它起主导地位;明显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疾病叫心身疾病,包括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溃疡病。
治疗原则包括:心身同治和心理干预目标3.精神障碍:包括认知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情感障碍、智能障碍、意识障碍、意志行为障碍八种。
个论:1. 认知障碍:1)感觉障碍: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包括感觉过敏:轻微刺激引起强烈感觉;感觉过渡:受到刺激后经过一个潜伏期,感受到强烈定位不明确的不适;感觉异常:没有刺激,自发感觉;内感性不适:难以表达的异常感觉,无定位;感觉减退:对刺激感受性减低。
2)知觉障碍:对客观事物全面属性的反应,包括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有东西看错了;幻觉:没有刺激,感观出现知觉体验,无中生有,最常见的是幻听。
又分为内脏性幻觉:有定位的无中生有;功能性幻觉:同一感官发生;反射性幻觉:不同感官发生。
前面有,但后面无中生有;如听到广播声音的同时就看到播音员的人像站在面前,幻觉产生于另外一个感官3)感知觉综合障碍:视物变形症:整体正确,个别有误。
2 思维障碍:思维障碍主要分为思维形式障碍和内容障碍两大类。
思维形式障碍1).思维奔逸表现为语流增快,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多见于躁狂症2).思维迟缓反应慢,话少,患者自觉脑子变笨,思考问题困难。
患者感到“脑子不灵了”、“脑子迟钝了”,多见于抑郁症;3)强迫观念、强迫思维(强迫症):知道没有必要,但却无法摆脱。
强迫症最核心的是强迫观念。
4)***思维、思维***:除思维奔逸和思维迟缓外均为精神分裂症。
5)思维散漫:答非所问,但能听懂。
6)思维破裂:答非所问,听不懂。
7)思维贫乏:缺乏进一步联想。
表现为沉默少语,谈话言语空洞单调或词穷句短。
6).病理性赘述做不必要的过分详尽的累赘的描述。
前面的回答文不对题,最后一句才是答案。
7).强制性思维:外力强行加入,不痛苦;受外界被动影响;别人让他想的;见于精神分裂症。
精神病学重点整理

1. 应结合病史、临床症状、病程特征及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的结果来作出。 2. 症状特点以下条目表现越多,诊断的信度、效度越高。
(1)思维鸣响,思维插入或思维被撤走以及思维被广播。 (2)各种被动体验;妄想性知觉。 (3)评论、争议性幻听,或来源于身体一部分的其他类型的听幻觉。 (4)与文化不相称的持续性妄想。 (5)原发性妄想、或伴有持久的超价观念、或连续数周或数月每日均出现的任何感官的幻觉。(6)思潮断裂、言语不连贯,或不中肯或词语新作。 (7)紧张性行为。 (8)阴性症状,并非由抑郁症或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所致。 (9)个人行为的某些方面发生显著而持久的总体性质的改变,表现为丧失兴趣、缺乏目的、懒散、自我专注及社会退缩。 3. 病程特点 大多为持续性病程 既往有类似发作者对诊断有帮助 首次发作要求在1个月以上的大部分时间内确实存在上述症状条目1~4中至少1个(如不甚明确需2个或多个症状)或5~ 8中至少两组症状群中的十分明确的症状。第9条仅用于诊断单纯型精神分裂症,且要求病期在一年以上。
三、诊断分类系统
1、WHO疾病及有关保荐问题的国际分类(ICD系统) ICD11 课本P43/2、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系统) DSM5 课本 P44 四、精神活性物质(psychoactive
substances):又称物质、成瘾物质、药物。指能够影响人类心境、情绪、行为、改变意识状态,并有致依赖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人们使用这些物质的目的在于取得或保持某些特殊的心理生理 状态。
两者的情感障碍有本质的不同 抑郁患者的情感不是淡漠,与周围仍有情感上的交流 紧张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表情淡漠,不语不动或伴有违拗和紧张性兴奋 4.与躁狂发作的鉴别 躁狂患者情感活跃、生动,有一定感染力,为“协调”性兴奋 躁狂患者常主动接触别人 分裂症患者为不协调的精神运动性兴奋,动作单调杂乱,有时怪异,与环境刺激不协调分裂症患者虽然行为动作多,但情绪并不高涨甚至呆板淡漠,不主动接触别人 分裂症患者还有持续的思维破裂,幻觉妄想等症状 5.与焦虑、强迫障碍鉴别 焦虑与强迫障碍患者多数有较好的自知力,了解自己的病情变化和处境,求治心切,情感反应强烈。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虽可有自知力,但却不迫切求治,情感反应亦不强烈。分裂症患者的强迫症状常有离 奇、荒谬、多变和不可理解的特点,摆脱的愿望不强烈,无明显痛苦体验 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某些其他症状,如情感淡漠迟钝、行为孤僻退缩等 一时难以诊断者,尤其是儿童青少年患者,则需要- - -定时间的随访观察,切忌轻易做出精神分裂症的诊断 对药物的治疗反应有时也可为诊断提供参考价值 6.人格障碍 详细了解患者的生活、学习经历,追溯到童年时期 人格障碍是一个长期、持续、固定的情绪、行为模式,是一个量的变化,一般无精神病性症状精神分裂症的病前病后有明显的转折,情感和行为有质的异常, 精神分裂症具有某些重性精神病性症状 (五)治疗原则
精神病学症状学整理

【一】精神症状[一]感觉障碍感觉减退,感觉过敏,内感性不适[一]知觉障碍(1)错觉(2)幻觉幻嗅,幻视,幻听,幻味,幻触,内脏幻觉(虫爬感)(3)感知综合障碍视物变形症,自身感知综合障碍,时间感知综合障碍,空间感知综合障碍,非真实感/现实解体[二]思维障碍(1)形式障碍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贫乏,思维散漫/思维破裂/语词杂拌,思维不连贯,思维中断,思维被夺/思维插入,强制性思维(思维情感被别人控制,涌入大量他人的思维),病理性赘述(过分描述),思维化声,语词新作,象征性思维,逻辑倒错性思维,强迫思维(2)内容障碍/妄想关系妄想(与自己有关),被害妄想(自己),夸大妄想(自己厉害),罪恶妄想/自罪妄想(毫无根据),疑病妄想(虚无妄想),钟情妄想,嫉妒妄想,非血统妄想,物理影响妄想/被控制感,内心被揭露感/被洞悉感(3)超价观念(强烈感情色彩)[三]注意障碍注意增强,注意减退,注意涣散,注意狭窄,注意转移[四]记忆障碍记忆增强,记忆减退,遗忘(顺应性/逆行性/界限性(分离性)/进行性),虚构,错构[五]智能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痴呆(全面性/部分性/假性痴呆:刚塞综合征,童样痴呆)[六]定向力障碍[七]情感障碍(1)性质改变情感高涨,欣快,情感低落(负性情感活动增强),焦虑,恐惧(2)稳定性改变情感淡漠,易激惹,情感不稳(3)协调性改变情感倒错,情感矛盾[八]意志改变意志增强,意志减退,意志缺乏,矛盾意向[九]动作行为障碍(1)精神运动性兴奋协调性,不协调性(2)精神运动性抑制木僵,蜡样屈曲,缄默症,违拗症(3)其他模仿动作,刻板动作(无目的重复),作态,强迫动作,持续言语(转变问题重复第一回答)[十]意识障碍(1)清晰度降低嗜睡,混浊,昏睡,昏迷(2)伴其他蒙眬状态,谵妄状态,梦样状态,[十一]自知力障碍【二】精神疾病综合征幻觉妄想综合征,躁狂综合征,抑郁综合征,紧张综合征,遗忘综合征器质性精神障碍: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癫痫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精神病学知识点总结

精神病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绪论1、精神病学研究各种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为目的的一门学科。
2、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残缺,而应包括躯体、心理、社会功能的完好状态。
3、精神病学发展概况①古希腊,希波克拉底:医学奠基人,精神病学之父,提出精神病的体液病理学说。
②法国,比奈尔:将“疯人院”变成医院,为精神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③德国,克雷丕林:现代精神病学医学模式的奠基人,提出了临床分类学原则。
4、心身疾病即心理生理疾病,是一组与精神紧张有关的躯体疾病,它具有器质性病变的表现,或确定的病理生理过程所致的临床症状,心理社会因素在该病的发生、发展、治疗、预后中有相对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精神疾病病因学分类与诊断1、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1)内涵标准①症状学指标:最基本的指标,有必备症状和伴随症状之分。
②病情严重程度指标③功能损害指标④病期指标⑤特定亚型指标⑥病因学指标(2)排除标准2、常用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①国际分类:ICD-10②美国分类:DSM-Ⅳ③中国分类:CCMD-3第三章精神障碍症状学1、评价精神症状①横向比较:与他人比较②纵向比较:与自身比较③当事人社会适应能力是否良好2、常见精神症状①感知障碍②思维障碍③注意障碍④记忆障碍⑤智能障碍⑥自知力障碍⑦情感障碍⑧意志障碍⑨行为障碍⑩意识障碍3、感知障碍感觉: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产生的最简单的感受,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
知觉: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反映到脑中进行综合,并结合以往经验,在脑中得到整体的映象。
(1)感觉障碍①感觉过敏②感觉减退③感觉倒错④内感性不适:躯体内部产生难以言表、难以定位的不适感,部位不固定、描述单纯。
(2)知觉障碍①错觉:对外界真实刺激的错误感知。
②幻觉:无相应的客观刺激存在而出现了虚假的感知体验。
听幻觉是临床最常见的幻觉,分为:a 言语性幻听b 评论性幻听c 命令性幻听4、思维障碍正常思维活动的特征:①目的性②连贯性③逻辑性(1)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奔逸:联想速度加快和量的增加。
精神病学整理汇总

一、绪论1、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s)是一类具有精神活动的障碍,特征为认知、情绪、意志行为等方面的改变,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或增加病人的残疾、死亡等危险。
2、精神病学(psychiatry)是研究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的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为目的的一门科学3、医学心理学是以医学为对象形成的应用心理学分支,特别强调整体医学模式,即所谓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 主要任务是研究心理因素在各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心理因素对身体务器官生理、生化功能影响及其在疾病康复中的作用等。
二、精神障碍的症状学1、知觉障碍错觉(Illusion)是对客观事物产生错误的感知,是歪曲的知觉。
以错视、错听多见。
幻觉(Hallucination)指无相应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知觉。
常见幻觉按涉及的感官来分,有: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幻觉按幻觉体验的来源分为:真性幻觉、假性幻觉按幻觉产生的条件可分为:机能性幻听、反射性幻觉、心因性幻觉2、思维障碍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贫乏、思维散漫、思维破裂、病理性赘述、思维中断、思维插入和强制性思维、思维化声、思维扩散和思维被广播、象征性思维相互理解,不会将象征当做现实、语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强迫观念思维内容障碍:主要表现为妄想。
妄想是由病态逻辑推理和判断的歪曲所致的一种病理性的歪曲信念。
妄想特征:1、虽不符合事实,患者却坚信不疑;2、内容涉及本人,与个人利害有关;3、具有个人独特性;4、妄想内容因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而有所差异,但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既不能以其文化水平及社会背景加以解释,也不能用事实和道理说服。
但其行为却不一定受妄想的影响。
妄想分类:1、被害妄想 2 、关系妄想3、物理影响妄想4、夸大妄想5、罪恶妄想6、疑病妄想7、钟情妄想8、嫉妒妄想9、被动悉感3、注意障碍:注意增强、注意涣散、注意减退、注意转移、注意狭窄注意减退:指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的兴奋性均减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绪论1、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s)是一类具有精神活动的障碍,特征为认知、情绪、意志行为等方面的改变,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或增加病人的残疾、死亡等危险。
2、精神病学(psychiatry)是研究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的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为目的的一门科学3、医学心理学是以医学为对象形成的应用心理学分支,特别强调整体医学模式,即所谓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 主要任务是研究心理因素在各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心理因素对身体务器官生理、生化功能影响及其在疾病康复中的作用等。
二、精神障碍的症状学1、知觉障碍错觉(Illusion)是对客观事物产生错误的感知,是歪曲的知觉。
以错视、错听多见。
幻觉(Hallucination)指无相应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知觉。
常见幻觉按涉及的感官来分,有: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幻觉按幻觉体验的来源分为:真性幻觉、假性幻觉按幻觉产生的条件可分为:机能性幻听、反射性幻觉、心因性幻觉2、思维障碍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贫乏、思维散漫、思维破裂、病理性赘述、思维中断、思维插入和强制性思维、思维化声、思维扩散和思维被广播、象征性思维相互理解,不会将象征当做现实、语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强迫观念思维内容障碍:主要表现为妄想。
妄想是由病态逻辑推理和判断的歪曲所致的一种病理性的歪曲信念。
妄想特征:1、虽不符合事实,患者却坚信不疑;2、内容涉及本人,与个人利害有关;3、具有个人独特性;4、妄想内容因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而有所差异,但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既不能以其文化水平及社会背景加以解释,也不能用事实和道理说服。
但其行为却不一定受妄想的影响。
妄想分类:1、被害妄想 2 、关系妄想3、物理影响妄想4、夸大妄想5、罪恶妄想6、疑病妄想7、钟情妄想8、嫉妒妄想9、被动悉感3、注意障碍:注意增强、注意涣散、注意减退、注意转移、注意狭窄注意减退:指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的兴奋性均减退。
患者的注意不能在较长时间内集中于某一事物,同一时间内注意的广度缩小,注意的稳定性也显著下降。
注意涣散:随意注意明显减弱,注意能力容易分散,并且不能保留适当长的时间。
4、记忆障碍分类:a记忆增强、b记忆减退、c错构d虚构:指患者以想像的、未曾经历过的事件来填补自身经历上记忆的缺损,并信以为真。
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当虚构与近事遗忘、定向障碍同时出现时称柯萨可夫综合征,又称遗忘综合征。
e遗忘:指部分或全部地不能回忆以往的经验。
柯萨科夫综合征:又称遗忘综合征,主要见于脑部器质性病变导致的一种选择性或局灶性认知功能改变。
以近事、远事记忆障碍为特征,即刻记忆完好,常伴有虚构、定向力障碍。
5、智能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大脑发育成熟阶段之前,由于各种致病因致使大脑发育受阻,智力发育停留在某个阶段上。
痴呆:指大脑发育已基本成熟,智力发育达到正常之后,由各种有害因素引起大脑器质性损害或大脑机能抑制,导致智力障碍,严重者称痴呆。
痴呆分类:a真性痴呆: 由大脑器质性损害引起的痴呆。
一般说来,病变多呈进行性,常不易恢复。
defgb假性痴呆:由强烈精神创伤引起的痴呆样表现,大脑无任何器质性损害,系大脑功能抑制的结果。
病情可逆,预后良好。
.Ganser综合征又称心因性痴呆,即对简单问题给予近似而错误的回答,给人以故意做作或开玩笑的感觉。
.童样痴呆: 以行为幼稚、模拟幼儿的言行为特征。
.抑郁性假性痴呆:指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在精神运动性抑制的情况下,出现认知能力的降低,表现为痴呆早期的症状,记忆、计算等能力的下降。
在抑郁缓解后,智能完全恢复。
6、定向力:一个人以及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
定向力障碍是意识障碍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有定向力障碍不一定有意识障碍。
双重定向:对周围环境的时间、地点、人物出现双重体验,其中一种体验是正确的,另一种体验和妄想有关,是妄想性的判断或解释。
7、情感障碍分类:(一)情感性质的改变:情感高涨、情感低落、焦虑、恐惧(二)情感稳定性的改变:情感不稳、情感淡漠、易激惹性(三)情感协调性的改变:情感倒错、情感幼稚8、意志障碍分类:意志增强、意志减退或缺乏、意志缺乏、犹豫不决9、动作与行为障碍分类:(一)精神运动性兴奋:指整个精神活动增强而言,分协调性与不协调性两类。
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二)精神运动性抑制:整个精神活动的减低木僵、蜡样屈曲、缄默症、违拗症(三)刻板动作(四)模仿动作(五)作态10、意识障碍分类:(一)以意识水平障碍为主的意识障碍:嗜睡、意识混浊、昏睡、朦胧状态谵妄状态、梦样状态11、自知力:指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及症状的认识与判断能力。
a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自知力丧失,有的患者在患病初期尚有自知力,随病情加重逐渐丧失。
b自知力缺乏是重性精神病特有的表现。
c自知力恢复对预后有重要意义。
三、器质性精神障碍1、概念:是指由于器质性疾病所引起的精神障碍。
特点:有明确的器质性疾病(生物学病因)存在,且精神症状的发生是该器质性疾病的必然结果。
2、急性脑病综合征:即谵妄,是一组表现为急性、一过性、广泛性的认知障碍。
病因:多见于原发基础疾病的急性期或慢性疾病的恶化期;常由脑部弥漫性、暂时性病变引起;特点: 起病急、症状鲜明、病期短;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典型表现为:谵妄。
慢性脑病综合征:即痴呆,是指较严重的持续的认知障碍。
病因:多见于慢性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由急性脑综合征迁延而来。
特点:起病缓慢,进行性加重。
病因不易去除,病变常不可逆,预后较差;不伴意识障碍;以缓慢进展的智能减退为主要特征,包括器质性人格改变、遗忘综合征、痴呆综合征。
3、遗忘综合征(柯萨可夫综合征)(1)主要见于脑部器质性病变导致的一种选择性或局灶性认知功能改变(2)临床表现特点:以近事、远事记忆障碍为特征,即刻记忆完好,常伴有虚构、定向力障碍。
4、器质性人格改变(1)个性改变的总趋势:固执、狭隘、爆燥、易冲动、刻板、孤僻、自私、多疑、胆小、啰嗦、犹豫不绝、丧失责任感、情感幼稚(2)个性改变导致不能适应环境,与人不能沟通(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1、阿尔茨海默症(A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
2、血管性痴呆(VD):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变导致的痴呆。
4、颅内感染所致精神障碍病毒性脑炎:精神症状可以是首发症状;精神运动性抑制症状较多见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急性脑病综合征为主;结核性脑炎--情感症状为主,还可以有认知障碍脑脓肿:不同部位的脓肿有不同的症状主要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链球菌或大肠杆菌等引起。
5、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临床表现:急性精神症状:意识障碍、脑外伤后急性障碍、记忆障碍慢性精神症状:智能障碍、人格障碍、脑外伤后精神病性障碍、脑震荡后综合征6、脑肿瘤所致精神障碍临床表现:不同的部位精神症状不同;肿瘤的生长速度不同精神症状也不同,生长快表现为急性脑综合征,生长慢为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综合征。
常见症状有智能障碍、幻觉和其他精神症状。
7、癫痫性精神障碍临床表现:癫痫发作前--精神症状(易激惹、紧张、抑郁)发作时--意识障碍(自动症、神游症、朦胧状态)发作后--意识模糊多次发作后--精神病性症状(人际关系紧张、敏感多疑、思维粘滞)长期发作后--人格改变8、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共同特点:a、精神症状的非特异性即不同的病因可引起相似的精神障碍;而相同病因也可出现不同的精神障碍。
b、起病急者,以急性器质性精神障碍(意识障碍综合征)为主,多发生在疾病高峰期;慢性起病及疾病早期及恢复期以脑衰弱综合征为主;在疾病晚期可出现慢性器质性精神障碍,以人格改变或智能障碍为特征。
c、精神障碍与原发躯体病在程度上常呈平行关系,其症状具有昼轻夜重的特点。
d、病程和预后取决于躯体病的病程和严重程度,预后一般是可逆的,偶可遗留人格改变或智能减退。
e、治疗原则以病因和对症治疗并重。
f、患者都具有躯体体征和实验室阳性所见。
所致综合征:脑衰弱,急性脑病,情感障碍,痴呆,遗忘四、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1、依赖综合征:俗称“上瘾”,有害的物质使用模式,而且反复用药导致了耐受性增加、戒断症状和强制性觅药行为。
包括躯体的依赖和心理的依赖。
主要区别在于有否戒断症状。
五、精神分裂症1、概念: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为特征。
2、实质:缺乏一致是它的基本障碍,感知觉,思维,意志行为及人格的不一致,不完整,分裂破裂的障碍.4A症状:联想障碍、情感淡漠、自闭症、矛盾意志3、三大临床症状:阳性症状:包括幻听、言语不切题、妄想、行为怪异等阴性症状:包括情感淡漠、思维贫乏、应变迟缓、意志缺乏、兴趣下降等认知症状:包括注意力涣散、操作能力下降、学习思考能力下降、短期内记忆力迅速下降等。
4、分型:a、偏执型:又称妄想型。
本型最多见。
发病年龄多在中年(25~35),起病缓慢或亚急性起病,症状以妄想为主,关系和被害妄想多见,次为夸大、自罪、影响、钟情和嫉妒妄想等。
(疑)b、单纯型: 青少年期起病。
经过缓慢。
初期常有头痛、失眠、记忆减退等类似神经衰弱的主诉,但求医心情不迫切,即使求医也容易被疏忽或误诊,直至经过一段时间后病情发展明显才引人注意。
本型症状以精神活动逐渐减退为主要表现。
(懒)c、青春型:多在青春期发病,起病较急。
症状以精神活动活跃且杂乱多变为主。
表现言语增多,联想散漫,幻觉丰富,内容生动,妄想荒谬离奇,人格解体,象征性思维,情感多变,行为幼稚,怪异或冲动。
此型病情发展较快,症状显著,内容荒谬,虽可缓解,也易再发。
(乱)d、紧张型:多在青春期或中年起病,起病较急,以紧张性木僵或(和)紧张性兴奋为主要表现,两种状存态可单独发生,也可交替出现。
病程多呈发作性。
预后较好。
(僵)紧张性木僵、紧张性兴奋六、心境障碍1、概念: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
2、抑郁发作临床表现:a、情绪低落就是高兴不起来、总是忧愁伤感、甚至悲观绝望。
缺乏兴趣和快感是情绪低落更为核心的症状。
b、思维迟缓就是自觉脑子不好使,记不住事,思考问题困难。
---抑郁性假性痴呆三自:自责、自罪、自杀三无:hopeless,helpless,worthless严重者可有妄想(疑病、虚无、罪恶)c、意志活动减退就是不爱活动,浑身发懒。
走路缓慢,言语少等。
少数出现激越。
严重的可能不吃不动,生活不能自理---抑郁性木僵d、躯体症状很常见,主要有睡眠障碍(早醒)、体重下降、性欲减退、便秘、阳痿/闭经、乏力、抑郁情绪晨重暮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