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第三单元 测试题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含答案)

第三单元测试卷一、给加点字的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4分)造诣.(zhǐ yì) 总数.(shǔ shù)琵.琶(pí bí) 国子监.(jiān jiàn)蜀.国(shǔ sǔ) 繁.琐(fán fǎn) 传.说(chuán zhuàn)祭祀.(yì sì)二、下列选项中汉字字形结构不完全一样的一项是( )。

(2分)A.删剩殷挫剪 B.锥鸿撇树奈C.赴曲迂匠迎 D.闷问间闯闲三、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填序号)(6分)1.“星”的解释如下:A.天文学上指宇宙间能发光的或反射光的天体;B.细碎的小颗粒东西;C.秤等衡器上记数的点。

火星.儿()披星.戴月()定盘星.()2.“祭”的解释如下:A.对死者表示追悼、敬意的仪式;B.供奉鬼神或祖先;C.使用(法宝)。

祭.祀()祭.奠()祭.起一件法宝来()四、猜字谜。

(6分)1.千字头,木字腰,太阳出来从下照,人人都说味道好。

谜底:()2.左看马靠它,右看它靠马,两边一起看,脚踩万里沙。

谜底:()3.一人一张口,口下长只手。

谜底:()4.一点一横长,一撇向四方,并排两棵树,栽在石头上。

谜底:()5.身穿白皮袄,山坡啃青草。

为了人们暖,甘脱身上袍。

谜底:()6.耳朵两把扉,身体似小山,鼻子长又软,做活真能干。

谜底:()五、选词填空。

(5分)独特奇特1.我无限钟情于我赖以思维和交往的汉字,并震惊于它的无限活力和()魅力。

2.汉字是一门()的艺术。

虽然……但是……不是……而是……因为……所以……3.()我掌握了学语文的诀窍,()我的语文水平不错。

4.这次综合性学习()结束了,()对汉字的探究并没有结束。

5.这可()僵硬的符号,()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

六、把歇后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填空。

( 9分)1.芝麻开花——()。

2.小葱拌豆腐——( )。

3.隔着门缝吹喇叭——()。

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两套含答案)

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两套含答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两套及答案)第三单元多样文明多彩生活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4分)1. _______文明的兴衰、交融和变迁,构成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画卷。

2. _______和_______是我国最主要的两条河流,被称为“母亲河”。

3.远古先民经过长期努力,最终实现了从采集到______、从渔猎到______的伟大变革。

__________的兴起和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4.人类古代文明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学习和_______的。

古代文明的_______是我们了解过去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_______财富,需要我们去珍惜、领悟和_______。

5._______是约定俗成的,我们用它来表示相互之间的尊重。

不同的________会有不同的礼仪。

6.______是许多国家人们见面时最常见的礼节。

7.建筑作为一种文化,适应于各地自然环境的要求,与______融为一体,也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_______的反映。

8.文化交融使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特色有更深入的了解,有助于不同文化________、_________。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后边打“√”,错误的打“×”,每小题2分,共16分)1.殷墟出土的青铜器展现了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2.金字塔是古印度文明的象征。

()3.《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4.古代波斯帝国的宫殿始建于公元前5世纪。

()5.北极地区非常干燥,几乎没有植被,地广人稀。

()6.地球上陆地面积比海洋面积大得多。

()7.关系比较亲近的欧洲人打招呼的方式是走向前行贴面礼。

()8.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古埃及文明发源于()。

A.尼罗河流域B.两河流域C.印度河、恒河流域2.下图的文字是()A.中国的甲骨文B.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C.古埃及的象形文字3.殷墟是()的都城,于200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第三单元测试题+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测试题+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泰山区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表述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jiān)隔。

B.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C.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jī),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nuò)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D.蒹葭萋萋,白露未晞(xī)。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èi)。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阡陌..(指小孩)..交通(田间小路)黄发垂髫B.可.百许头(大约)日光下澈.(清澈)C.其両膝相比.者(靠近)矫首昂.视(举)D.寤.寐思服(醒时)君子好逑.(配偶)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秋季校运会即将举行,同学们一个个摩拳擦掌,蠢蠢欲动....,决心为班级争光。

B.我们来到郊外,登上开满杂花的小山坡,俯瞰山下的沧海桑田....,真是心旷神怡!C.小林学习很虚心,每到课间,他都会捧着书本不耻下问....地向老师请教。

D.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生物学家通过对舌苔上味蕾的研究,终于回答清楚了我们吃有些食物时为什么会觉得食物味道鲜美。

B.想象不是对诗人的创作是一种必要,而且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一种必要。

C.出汗是很高效的散热方式,每蒸发1克水就可带走2.43千焦的热量。

但是并不是汗流出来就一定能马上蒸发掉,它能否有效地蒸发,取决于周围空气的湿度。

D.浏览新闻是人们目前通过移动终端主要进行的活动,因此,各大门户网站纷纷推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闻客户端。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A.停数日,辞去。

文化生活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文化生活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高三政治第一轮温习文化与生活试题(必修3)出题人:高三政治组审题人:高三政治组适用范围:普通班1.礼仪是交往的产物,语法是说话的产物,逻辑是思考的产物。

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无非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

这说明:B①文化包括礼仪、语法、逻辑等意识形态部份②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③每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是后天慢慢培育出来的④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追溯中国结的渊源应从远古年代的结绳记事开始。

东汉郑玄在《周易注》中道:“结绳为记,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结”与“吉”谐音,在漫长的演变进程中,小小绳结被人们给予了各类情感愿望,“同心结”、“平安结”、“团圆结”,一个个美丽的中国结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上述材料中文化现象的正确解读是( A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②追求真善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③从绳结当中可以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④结绳令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人类进入文明时期A.①③B.②④C.①②D.①④3.中国历史上素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和谐理念。

和谐理念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和行为,成为中国人处置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价值观。

这反映了( A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B.文化决定人们的价值选择C.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D.文化支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4.《墨子·所染》中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算了则为五色矣。

故染不可不慎也。

”下列句子与此句包括的文化生活道理相同的是DA.石可破也,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也,不可夺其赤B.以自身自强,则名配尧舜C.合抱之木,生于毫末D.见贤则思齐,则不贤而内自省也5.著名作家龙应台在谈及有关“文化”话题时,说道:“它是随意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

……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仍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上述观点说明:C①文化是可以通过人的社会行为表现出来的②文化是在人的成长中自然形成的③文化是通过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培育出来的④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塑造着人A. ①②B. ③④C. ①④D. ②③6.改革开放以来,咱们的对外交流愈来愈频繁。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测试题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测试题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测试题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能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特征的是()①中华文化的独特性②中华文化的传承性③中华文化的民族性④中华文化的地域性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鲁迅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的话强调了()A.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B.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C.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D.有这种精神的人就是“中国的脊梁”3.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下列名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有()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②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③但令身未死,随力报乾坤④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4.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作用表现在①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②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学科网③有利于搞好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④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5. 中国人的饮食有“东酸、西辣、南甜、北咸”之别,在饮食上的差别反映出中华文化的A.差异性B.民族性C.地域性D.包容性6.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和的特点A.广泛性先进性B.专业性先进性C.实用性整体性D.先进性整体性7.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理解不正确的有①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②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绵延数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之中③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表现在中华文化的力量上④中华民族精神,只植根于优秀文化传统之中A.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当今,我国的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日渐冷清,而热衷于圣诞节、愚人节等“洋节”的中国人迅速增加,其中不乏众多中学生的身影。

高三政治《文化生活》测试题

高三政治《文化生活》测试题

高三政治《文化生活》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3年6月10日,第五届端午文化节在北京开幕,粽子几乎成了端午节的代名词。

我国各地饮食习惯是有差异的,南方人爱吃咸肉粽子,北方人粽子馅往往是甜的。

这表明()①文化决定人们的行为方式与交往方式②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有相应的物质载体③不同区域的文化无不呈现出各自特色④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3)》显示,2012年中国文化产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占GDP比重进一步提升,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强。

这得益于各地对文化发展的高度重视。

我们高度重视文化发展是基于()①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②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③文化既是精神力量,又是物质力量④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A.①② B.③④C.①③D.②④3.2013年5月,大型音乐励志真人秀《中国梦之声》在东方卫视开播,节目释放“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力量,向社会传递了巨大的“正能量”。

这说明( )①现代信息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因素②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③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④大众传媒开始使文化产品规模化、产业化成为可能A.①③B.③④C.②③D.①②4.“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体现了()①文化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④优秀文化塑造人生A.①②B.②③C.②④D. ③④5. 时代在变迁,但春节仍然是亿万中国人不变的情结,虽然电话、网络拉近了时空距离,但是为了能与家人吃一顿年夜饭,大部分中国人在春节前穿越了大半个中国。

这说明()①中华文化的多样性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③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④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2013年5月15日,杨振宁、莫言、范曾三位大师与青年学生进行了一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活动。

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多样文明 多彩生活》测试卷附参考答案(精练)

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多样文明 多彩生活》测试卷附参考答案(精练)

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多样文明多彩生活》测试卷一.选择题(共10题,共20分)1.在东南亚很多地区,气候炎热,人们居住的房屋是()。

A.“牛粪屋”B.干栏式房屋C.竹楼D.蒙古包2.甲骨文是古()的文字。

A.中国B.埃及C.巴比伦3.在泰国,人们的见面礼仪是()。

A.握手B.合十C.贴面D.拥抱4.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舞蹈就是这绚丽多姿多彩文化中的一个。

下面的舞蹈中,()是中国舞蹈。

A.孔雀舞B.恰恰C.伦巴5.首次进行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

A.郑和B.哥伦布C.麦哲伦6.下列关于“多彩的世界文化”描述不正确的是()。

A.世界各地有不同的建筑,建筑仅仅是住所,与文化无关。

B.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中形成的礼仪,也是多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C.“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万里不同情。

”舞蹈也体现绚丽多姿的文化。

7.《汉谟拉比法典》珍藏在()。

A.北京的故宫B.巴黎的卢浮宫C.古埃及金字塔8.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位于()。

A.亚洲B.南美洲C.北美洲9.下列对不同国家的文化交往认识不正确的是()。

A.这样有利于人们对不同文化有深入的了解B.有助于不同文化取长补短C.这是国家的作秀行为,不用理会10.殷墟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A.甲骨文、青铜器B.石器、玉器C.陶器、瓷器D.书画、青铜器二.填空题(共10题,共58分)1.()有令人着迷的舞蹈,如()、()、()、和()等。

这些舞蹈除了受()影响外,还深受欧洲文化的影响。

2.在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世界各地的人们有了更多的()和文化的(),增进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

3.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的人民。

()是我国最重要的两条河流,被称为“母亲河”。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

4.早期文明区域的出现,表明人类开始跨入(),区域文明的兴衰、交融和变迁,构成了人类文明演进的()。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测试题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测试题

做题要养成“圈点钩画”的好习惯——王成刚- 1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周测 2015.3.28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论语》和《老子》分别为儒道两家的经典,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论语》主要讲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世之方,而《老子》五千言之主旨在于把握客观事物变化之常规,从而顺其自然,达到“无为而无不为”之境地。

旨趣大异的两部经典,却成了中华文化的两大源头。

这说明中华文化( )A .就是儒道文化B .其核心在于传播传统道德精神C .正确把握了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D .异彩纷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2.维吾尔族的《第七木卡姆朱拉》、蒙古族长调《成吉思汗》、纳西族《嫁女调》、鄂西土家族《神农溪纤夫号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语言、曲调和歌声,展现在CCTV 舞台上。

人们为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而激动,更为音乐盛典丰厚广博的文化内涵而感动。

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 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②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④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3.《论语》、《孟子》、《韩非子》以及四大名著、鲁迅的《狂人日记》、矛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寄小读者》等都凝聚着民族精神。

只要我们认真阅读,都能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

这说明( )A .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B .只要大力创造优秀的文化作品,就能弘扬民族精神C .所有文化作品中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D .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之中 4.在信息经济迅猛发展的新时代,世界各国都在弘扬自己国家和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如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德国人的精确和高效率、美国人的自由开放……我们中国人也在努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这是因为( )①民族精神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 ②民族精神具有精神激励和凝聚民族的功能 ③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是民族富强的精神动力 ④民族精神是各国经济建设与综合国力提高的决定因素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5.象形文字是最早产生的文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检测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论语》和《老子》分别为儒道两家的经典,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论语》主要讲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世之方,而《老子》五千言之主旨在于把握客观事物变化之常规,从而顺其自然,达到“无为而无不为”之境地。

旨趣大异的两部经典,却成了中华文化的两大源头。

这说明中华文化( ) A.就是儒道文化 B.其核心在于传播传统道德精神C.正确把握了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D.异彩纷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2.维吾尔族的《第七木卡姆朱拉》、蒙古族长调《成吉思汗》、纳西族《嫁女调》、鄂西土家族《神农溪纤夫号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语言、曲调和歌声,展现在CCTV舞台上。

人们为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而激动,更为音乐盛典丰厚广博的文化内涵而感动。

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②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④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3.《论语》、《孟子》、《韩非子》以及四大名著、鲁迅的《狂人日记》、矛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寄小读者》等都凝聚着民族精神。

只要我们认真阅读,都能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

这说明( )A.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B.只要大力创造优秀的文化作品,就能弘扬民族精神 C.所有文化作品中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 D.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之中4.在信息经济迅猛发展的新时代,世界各国都在弘扬自己国家和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如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德国人的精确和高效率、美国人的自由开放……我们中国人也在努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这是因为( )①民族精神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②民族精神具有精神激励和凝聚民族的功能③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是民族富强的精神动力④民族精神是各国经济建设与综合国力提高的决定因素A.①②B.②③ C.①②④D.①②③④5.象形文字是最早产生的文字。

字形来源于对实物的描摹,因此它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如右图)。

如马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与马有关的字就造了许多,如驳(马的颜色不纯)、冯(疾行中的马)等。

这一现象说明( )A.文化是自然而然产生的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C.文化就是指语言文字D.文化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6. “光棍节”是产生于校园,以庆祝自己仍是单身一族为骄傲的年轻人的娱乐性节日。

“光棍节”本来跟电商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经过淘宝的包装塑造之后就成了一个购物狂欢节。

20XX年光棍节这天,天猫和淘宝的支付宝总销售额达到191亿元。

这说明( )A.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B.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C.经济促进文化的发展D.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7.韩国某外交官说:“如果外国人对韩国歌手有更多的关注,逐渐地他们就会喜欢上韩国……如果他们喜欢韩国,他们就会购买更多的韩国产品。

这就是我们试图推广的。

”这启示我们( )①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②文化生产力对现代经济起决定作用③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8.对于徽商文化,每个人的体会有所不同,有的人看到的是重风水理论、尊儒重教、以程朱理学来规范道德等人文理念;有的人看到的是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对自然的充分尊重,注重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求;有的人看到的是徽商聚财、敛财的思想,这是因为文化对人的影响( )A.是消极被动的B.是潜移默化的C.是主动接受的D.是深远持久的9.“一首伟大的诗篇象一座喷泉一样,总是喷出智慧和欢愉的水花。

”诗人雪莱的这句名言揭示了诗歌的美好意蕴;而他那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名言则激励了无数人去奋斗和努力。

此处这两句名言分别体现了( )A.优秀文化能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增强人的精神力量B.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C.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D.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10.文联主席孙家正指出,“在谈及中国的发展变化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时,人们谈得最多的往往是经济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常常忽视了另一个伟大的变化,即中国人自身的变化。

中国人内心世界的变化,中国人思想、观念、情感、愿望、思维方式的变化,即文化上的变化,才是最深刻、最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变化。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经济是基础,经济决定文化②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互结合④人的发展比社会发展更重要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11、从这两幅艺术化的汉字成语,我们能够领略到汉字的独特魅力。

通过图片可以看出()A 汉字是世界文化的载体B 汉字的使用标志着中国进入文明时代C 汉字文化的内涵丰富D 汉字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见证12、精美绝伦的青花瓷及其精湛的陶瓷工艺,向人们说明了()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③中华文化独树一帜④中华文化薪火相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3、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化石,是历史的载体。

这说明()①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着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②汉字是中华文化得以延续的根本原因③汉字为传承中华文明发挥着巨大作用④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14、安徽的黄梅戏、京剧、花鼓戏等,各种艺术门类渊源悠久,土壤肥沃。

正是浓郁的文化气息,孕育了一代一代勤劳聪明的安徽人,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一篇一篇光彩的故事。

材料印证了()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持久深远④各民族共同铸就了中华文化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15、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下列能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是()①我国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中独树一帜②我国各地区的文化都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③在古代,我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④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6、如果要问哪一种文化的包容性最强,那有着五千年的丰厚底蕴中华文化绝对是首选。

下列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理解正确的是()①中华文化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②中华文化能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③中华文化能把其他民族文化作为自己发展的根基④中华文化强调既认同自身文化,也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7、林肯作为美国总统,他对政敌的友好态度曾引起了一位官员的不满,他批评林肯不应该试图跟那些人做朋友,而是应该消灭他们。

“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时,”林肯十分温和地说,“难道我不是在消灭敌人吗?”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林肯的话启示我们,发展民族文化必须坚持()A.求同存异B.兼收并蓄C.革故鼎新D.推陈出新18、近代以来,中国虽屡遭列强欺凌,国势衰败,几近亡国灭种的边缘。

中华民族有着与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经过全民族的百年不屈不挠抗争,终于赢得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

材料说明()①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②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体现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③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根基④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9、国庆群众游行中的“奋斗创业”、“众志成城”、“北京奥运”彩车方阵,分别展现中华民族在共和国建设阶段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顽强拼搏、敢于胜利的伟大民族精神,在举办北京奥运会的过程中形成的奥运精神。

从《文化生活》角度看,展示上述精神财富是因为()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②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③只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就能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④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A. ①③B. ②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20、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模精神,是中国工人阶级崇高品格的生动体现,是我们时代的宝贵财富,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力量。

下列选项与劳模精神不吻合的是()A.勤劳勇敢B.爱好和平C.改革创新D.自强不息21、在台湾城乡,祭祀孔子的文庙随处可见。

许多台湾同胞在山东参观访问时,无论行程多么紧迫,都要去拜访曲阜“三孔”圣地;闽剧、歌仔戏、梨园戏、木偶戏等地方戏剧深受台湾同胞的喜爱。

这说明()①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地域特性②两岸人民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③儒家思想是海峡两岸文化的核心和根本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②④22“大悲滋生大爱,多难导致兴邦。

众志成城是民族的成熟,百姓高贵是历史的正常。

当苦难酿造出大爱大智,更心怀敬畏:祖国永恒,人民至上……”这首讴歌抗震救灾精神的诗体现了()①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②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③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内在气质④尊重和敬畏生命的人文精神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3、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精神风貌的鲜明展现。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辩证关系包括()①时代精神能够丰富民族精神的内容②民族精神能够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③时代精神能够为民族精神提供物质基础④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4.回眸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的发展,“风景这边独好”。

这不仅在于中国拥有“中国道路”,也在于拥有“中国精神”。

正是“中国精神”造就了这个国家遇难不惧的定力、化危为安的魄力。

这说明中华民族精神( )①决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迁②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③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④其具体内容是永恒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25.山东在对口支援北川的灾后重建过程中,孕育和产生了“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科学务实、开拓创新,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勇挑重担、一往无前,团结协作、人可胜天”的山东精神。

这种精神( )①彰显了山东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特点②是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③有利于提高山东人民综合素质,提升山东竞争力④是指引山东人民实现“山东梦”的精神火炬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二、主观题(共50分)26、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这描绘了文化产业新的发展蓝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