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对中国建筑史的研究

合集下载

梁思成简介

梁思成简介

梁思成,男,广东省新会人,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

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中文名:梁思成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日本东京出生日期:1901年4月20逝世日期:1972年1月9日职业:建筑教育家,建筑学家毕业院校: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主要成就:建筑教育、建筑研究、建筑艺术目录[隐藏]1、个人履历2、人物生平3、建筑研究4、建筑教育5、建筑理论6、主要论著7、保护奈良8、家庭生活[编辑本段]1、个人履历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原籍为广东省新会县(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

1915—1923年北京清华学校学习。

1924—192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院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

1927—1928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肄业。

1928年初,梁思成与林徽因[1]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接着到欧洲考察半年才回国任职。

1928—1931年沈阳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

1931—1946年中国营造学社法式组主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及兼任研究员。

1944 —1945年任教育部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

1946—1947年美国耶鲁大学聘问教授,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建筑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赠授文学博士。

1948 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6—1972年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

1959年梁思成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2年1月9日逝世于北京。

[编辑本段]2、人物生平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在日本东京出生时,是他父亲梁启超因“戊戌政变”失败后流亡日本的第三年。

原籍广东省新会县。

童年时代的梁思成在日本的华侨学校上学,在父亲的影响和督促下,梁思成自幼就攻读《左传》、《史记》等古籍,使他对中国古文化有良好的基础和浓厚的兴趣。

梁思成

梁思成

梁思成介绍个人简介:梁思成(1901-1972)中国近代著名的建筑教育家、古建筑文物保护与研究和建筑史学家。

广东省新会县人,梁启超长子。

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流亡日本时,梁思成于1901年4月20日出生日本东京,1912年随父返国。

1972年1月9日卒于北京。

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院研究世界建筑史。

1928年回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并任系主任,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

1933-1946年,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组主任。

1934年任国民政府中央古物保存委员会委员,1944年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

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营建系)并任系主任直到逝世。

他还曾任中央研究员院士,美国耶鲁大学聘任教授、普林斯登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和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成员等职。

从1949年起,先后任北平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和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梁思成的一生中,除了在建筑教育、城市规划等方面做出的开拓性不朽贡献之外,最为突出的是古建筑文物的保护与调查研究工作,他在中国营造学社的十多年间,以他身体和学术的最强壮年代,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运用近代科学技术对我国众多价值的古建筑进行了勘察、测绘、制图并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对老匠师们的采访,写出了《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等专著和《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及山门考》、《正定古建筑调查报告》、《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等众多的调查报告与学术论文,为我国建筑的研究与保护这门学科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梁思成对古建筑的保护维修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抗日战争以前、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中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都是竭尽全力,多方设法保护,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在抗战时期为保护敌站区古建筑文物、在解放战争中为保护待解放地区古建筑文物领导编写《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在作战地图上标示出在战争中避免炮击,轰炸的建筑文物的标志。

梁思成的故事读后感

梁思成的故事读后感

梁思成的故事读后感梁思成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建筑师和学者,他不仅在建筑设计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还在中国建筑史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梁思成的故事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感悟,让我对建筑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梁思成的故事发生在中国的动荡时期,他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

但是,梁思成并没有被困境击倒,而是不断地努力学习和探索,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建筑师和学者。

他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给了我很大的鼓舞,让我明白了只要有足够的毅力和坚持,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梁思成的故事也让我对建筑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他的建筑设计中,我看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现代科技的运用,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建筑的魅力和力量。

建筑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它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记忆,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命运。

梁思成的建筑作品让我明白了建筑的意义和价值,让我对建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热爱。

除此之外,梁思成的故事还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他不仅在建筑设计上有着非凡的成就,还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突破,成为了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

他的一生充满了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探索,这种精神让我深受启发。

梁思成告诉我,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够不断地超越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梁思成的故事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感悟,让我对建筑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我明白了只要有足够的毅力和坚持,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他的建筑作品让我对建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热爱,让我明白了建筑的意义和价值。

他的学识渊博和对真理的探索,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明白了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够不断地超越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梁思成的故事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人生故事,它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让我对建筑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会永远铭记梁思成的故事,永远受到他的启发和激励,不断地努力学习和进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梁思成的故事读后感

梁思成的故事读后感

梁思成的故事读后感梁思成的故事读后感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

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

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出梁思成的故事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读了窦忠如的《梁思成传》,思前想后,总要写点什么。

梁思成是伟大的,梁思成的成就也是巨大的,他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除了坚实的专业功底,我觉得,高贵的情与高雅的趣赋予了梁思成特殊的性格魅力,使他能够积极乐观地去面对人生旅程中的阳光灿烂和风雨挫折,成就了这位建筑巨人的伟大事业,也奠定了梁林这对情侣爱情的基石。

梁思成尽管是个不乏理智的学者,但也是一个情怀博大的性情中人。

性情中人富有激情,干什么事任凭性情支配,不一定时时事事深思熟虑,凭借激情,往往能够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干出出人意料的伟业。

梁思成对自己从事的建筑事业和中华古建筑怀着深深的情与爱,为保卫北京古城墙,他敢冒大不韪,与当权者争执;他对祖国和人民忠贞不贰,吃多少苦也初衷不改,九死而不悔;他关爱妻子林徽因和孩子,关爱学生,这在很多文章中屡见,在此就不细述了。

梁思成的童年是极为幸运的,他不仅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得以在大自然中畅游。

幼时,梁家居住在日本横滨,他经常跟随姐姐思顺到有着长长石台阶的小山上去玩耍。

在幽默乐观的父亲梁启超的鼓励下,他们游泳、爬山、郊游、野餐,7岁时,梁思成就学骑自行车,这在当时可是十分超前和时髦的事情。

梁思成的身上流淌着父亲的血液,尽管他从事的是一门艰深晦涩的专业科学,但他的生活充满了乐趣。

兴趣广博而高尚,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他赢得了伴随一生的美妙爱情和幸福婚姻,也使他在颠沛流离和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勇敢地战胜了人生中的两大敌人——消沉与妥协。

梁林第一次见面,都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梁思成后来在回忆与林徽因初次相见的情景时,话语里充满了一种美好和甜蜜的感觉,这种感觉一直伴随了他终生。

中国建筑史潘谷西读后感

中国建筑史潘谷西读后感

中国建筑史潘谷西读后感
潘谷西先生是当代著名的中国建筑史学家,他对中国建筑史的研究颇具
深度和独到之处。

在阅读潘谷西先生的著作后,我对中国建筑史有了更为深
入的了解并获得了一些启发。

在《中国建筑史》一书中,潘谷西先生详尽地介绍了中国建筑发展的历
程和演变过程。

他运用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实地考察的方式,对中国各个历
史时期的建筑特点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分析。

他不仅关注了建筑的物质层面,更注重从文化、艺术以及社会背景等方面解读建筑背后的意义。

潘谷西先生的写作风格简洁明快,条理清晰,使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
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脉络。

他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建筑形式的比较和对细节的
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之处。

他还强调了中国传统建筑对自然环
境的尊重和融合,展现出一种和谐的建筑美学。

潘谷西先生对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涵盖了古代建筑、宫殿建筑、寺庙建筑、园林建筑等领域。

他对每个领域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并深入挖掘了其
背后的文化、社会和宗教因素。

通过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
代建筑的风格、特点和价值。

总的来说,我对潘谷西先生的《中国建筑史》一书印象深刻。

通过他的
研究,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建筑史的发展历程和演变特点。

潘谷西先生
独到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使得他的著作成为了中国建筑史领域的重要参考,
对广大读者和研究者都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历史-梁启超

历史-梁启超

梁启超人物简介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光绪举人等。

汉族,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深度参与了中国从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社会活动家,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之一、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

他的文章富有独特的历史视角,令人深思,启蒙思想。

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

1890年赴京会试,未中。

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

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后来,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

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包括影响后世深远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

人物概述梁启超(1873年~1929年)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

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三十自述》),17岁中举。

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家。

戊戌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梁启超像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

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

从戊戍变法前一两年开始,梁启超与夏曾佑、谭嗣同等便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并试作新诗,但此时的新诗只不过是“挦扯新名词以表自异”的作品。

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提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进步诗歌理论,对中国近代诗歌的发展起了指导作用。

在他的理论影响下,黄遵宪等一大批新派诗人出现了。

梁启超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也努力实践新的诗歌理论,他的诗作留存不多,多数创作于流亡日本时期,但是用语通俗自由,敢于运用新思想、新知识入诗,诗风流畅。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贵祥应县木塔在木构史上很平常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贵祥应县木塔在木构史上很平常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贵祥应县木塔在木构史上很平常王贵祥教授,是中国古代建筑史方面的专家,研究的重点是唐宋辽金的建筑。

王贵祥的办公室非常俭朴局促,一张布艺沙发用来待客,墙上贴着几张白纸便于画图,办公桌则挤在狭窄的阳台上。

采访中,处处能感受到一种学者特有的严谨和直率,他批评一件事情的口头语常常是“不逻辑”。

王贵祥的老师莫宗江教授师从梁思成先生多年。

他说,两位先生都是天真又才华横溢的人,他从他们那里最大的受益是知道了“真正的学者是什么样的”。

香港学者朱涛近期出版了《梁思成和他的时代》一书,作者刻意矮化梁思成先生,还主观地认为梁思成的研究存在“抄袭”日本学者研究成果的部分,这让王贵祥教授颇为气愤,“见到这类书,火就不打一处来”。

我们关于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采访便从这里开始。

国家人文历史(以下简称国历):古建其实是个冷门的学科,但因为梁思成、林徽因二人的知名度,变得受人关注,成为了公众话题,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王贵祥:梁、林两位先生作为建筑界的大家变成公众人物是个偶然现象。

在西方社会,建筑师本来就是公众人物,像美国的F.L.赖特,说起来是无人不知的,而且从来不会有人去诋毁他,西方社会建筑师地位极高。

在中国,建筑师地位一直不太高,从传统社会到当代社会,但是梁思成是个例外。

第一,他的家庭背景太特殊了,他和他的父亲梁启超都是名人。

解放后,地位又那么高,人大常委会委员,和毛主席、周恩来都很熟。

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现在的建筑师怎么可能跟国家领导人那么熟。

第二,他做的事情确实是前无古人。

梁先生在战乱频仍、土匪横行、整个社会动荡不安的情况下,骑着毛驴、坐着牛车去最偏僻的地方考察古建筑,钻到鸟屎、臭虫堆里头做考察。

那时候的日本人说,中国古建筑应该是我们来考察,你们做文献资料工作就可以了。

在梁先生看来,这凭什么啊,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做,我们中国人要做自己的建筑史。

而且他做到了!在最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他做到了。

现在这些年轻人却无端地怀疑他早期的成果,甚至诋毁他在解放后的言行,包括在他受迫害时不得不做的检讨。

中国古建筑的调查和研究

中国古建筑的调查和研究

中国古建筑的调查和研究中国古建筑的调查和研究,范围广泛,内容丰富。

一般说来,大致包含下述几个方面:1.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聚居形式,如村寨、坞堡、城邑、都市等;2.各种类型的古建筑单体或组群,如:宫殿、陵墓、寺观、塔幢、园林、宅第、石窟、祠庙等;3.建筑材料及加工和结构技术。

如:土工、木工、砖石工;基础、沟渠、城垣、高台等构筑技术;防火、防洪、防雷、防鼠、防蚁等技术;4.室内设计、装饰、陈设、帘幕、家俱、照明灯具、音响、通风等;5.各种装饰工艺如雕刻(木雕刻、砖雕刻、石雕刻)、采画、裱贴、鎏金、镶嵌、油漆粉刷、泥塑等技术;6.著名匠师和建筑文献典籍;7.社会文化背景如宗教、家族观念、伦理制度、审美观、风水思想、封建等级制度、社会习俗对建筑的影响;8.风格特色,即地区特色,民族特色,中国和外国建筑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响。

我们说的古代,是指1840年以前的氏族社会时期、奴隶社会时期和封建社会时期,而以封建社会时期的建筑作为研究的重点,又分为:1.战国(475B.C-221B.C)至秦汉时期(221B.C-220A.D)。

有人主张自周代开始(1027B.C)到三国时代(220A.D-265A.D)为止。

2.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265A.D-907A.D)0有人主张三国时期列入此期。

3.五代、宋、辽、金、元时期(907A.D-1368A.D)4.明清时期(1368A.D-1840A.D)1840年以后,中国进人近代时期,但古建筑体系的活动仍有延续。

1949年以前,在中国从事古建筑的调查和研究的,除了个别的业余受好者外,唯一的专门组织,便是正式成立於1930年的中国营造学社。

创办人和社长是朱启钤,社中主要人物是法式组主任梁思成和文献组主任刘敦桢。

学社的历史不长,抗日战争前在北方诸省(河北、河南、山西、山东)作调查研究,主要集中力量於大木结构方法,特别是围绕宋〈营造法式〉的研究。

战争时期在西南的云南、四川两省调査和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西方学者的研究
近代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并不是从中国学者开始的。

从18世纪中叶英国人钱伯(W?Chanbers)著《中国的建筑设计》一书,系统介绍中国的建筑和园林以来,西方学者中不时有人表现出对中国建筑研究的兴趣。

譬如19世纪中后叶东方建筑的研究权威英国人弗格森(J?Fergasson),在其著作《印度与东方建筑史》中虽也艰涩地引用了一些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文献和实物,但他的中国建筑整体知识却是十分贫乏的。

再如20世纪初瑞士的西仁(Siren)对中国城墙和城门的研究,德国的伯克曼(Boerschmann)对中国佛塔的研究,荷兰的姆勒(Prip-M0ller,j.)对中国无量殿的研究,等等。

这些学者均以独特的眼光,探究了对西方人既陌生又好奇的建筑现象,而语言的障碍和文化的隔膜,也使之限于采风,或者牵强的推论。

即便是19世纪末英国建筑史家弗莱契尔(S?B?Fletcher)权威的《建筑史》巨著,直到20世纪后期的第19版之前,有关中国建筑的描述也一直受到材料和观点上的局限而不得要领。

二战前后,美国的苏泊尔(A.C.Soper)、希克曼(L.Sickman)等人关于日本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著作,由于参考了中日学术成果,将西方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所推进。

此外,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一段时间,西方列强和日本,正热衷于对东方古国的艺术考古,如英国人斯坦因(M?A?Stein),德国人勒考克(A.V.Le Coq)法国人伯希和及格鲁塞(R.Crousset)等人,在对中亚和中国大西北的考古资料整理研究中,涉及了不少古代建筑的内容,但主要局限于砖石和生土的塔、石窟、崖墓等,而对中国木构建筑的研究却涉猎不多。

2、日本学者的研究
20世纪上半叶,相比欧美学者而言,日本建筑史家伊东忠太、关野贞和常盘大定等人,以深入中国腹地获得的一手调查材料和厚实的汉学基础,从追溯日本佛教建筑的源流入手,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了更有深度的研究。

伊东忠太撰有《东洋建筑概说》、《支那建筑史》(有陈清泉汉译本,更名为《中国建筑史》)、《支那建筑装饰》等;关野贞、常盘大定撰有《支那佛教史迹》(后增编为《支那文化史迹》)等。

这些研究大量涉及到了木构建筑的布局与造型,以关野贞对中国古代文献和实物材料的搜集考证尤显功力,他甚至对中国碑碣的流变也能如数家珍。

但总的说来,这些日本学者的研究仍属艺术考古的范畴。

但是日本老一辈学者的中国建筑史研究成果在史料价值上却是不可忽略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其学术遗产为田中淡等人所传承。

3、中国学者的研究
20世纪20年代,随着庚款留学生的学成返国,一批深具国学素养,又受到西方近代建筑学系统训练的青年学者,开创了中国人研究自己建筑遗产的新局面。

1929年,曾任北洋政府要职的朱启钤(1871~1964),以在南京图书馆发现宋《营造法式》抄本为契机,发起组织了中国营造学社这一民间学术机构。

朱启钤意识到:“方今世界大同,物质演进,兹事体大,非依科学之眼光,作有系统之研究,不能与世界学术名家公开讨论”(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一卷第一期,1930年7月)。

这也是当时青年学者的共同心声。

8年抗战中,营造学社的研究转入低潮,抗战胜利后,学社因种种原因而解散。

以梁思成(1901~1972)和刘敦桢(1897~1968)等建筑史家为主要成员的中国营造学社,在30年代开展了对山西、河北、山东、河南等地的古建筑调查,以实物与文献相互印证的科学方法,为中国建筑史的系统研究奠定了学术基础。

中国营造学社编辑发行了专业杂志《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整理出版了《营造法式》等建筑古籍。

20年代由苏州民间营造世家姚承祖初撰的《营造法原》一书,总结江南地方建筑风格及做法,也受到了朱启钤等人的重视。

由于中国营造学社的推动,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在30年代形成高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梁思成所撰《清式营造则例》一书,是了解清代官式建筑的入门书,也是研究中国木构建筑的基础读本。

他的中国建筑史讲义是以第一手的考察资料为基础编著的,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他所断代的唐佛光寺东大殿,是已知中国保存下来最古的一座木构殿堂。

另外,民国时期的乐嘉藻、毛心一、王璧文(璞子)等人都撰写和出版过有关中国古建筑的著作,在学术界曾有一定影响,特别是乐嘉藻,作为一位关心古代建筑的文史学者,尽管受到专业上的局限,仍然以很大的勇气在1929年完成了中国人所撰著的第一部《中国建筑史》。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先后在南京工学院、清华大学和建筑科学研究院成立了建筑史研究机构。

1959年起,在刘敦桢主持下,调动全国研究力量,历时7载,八易其稿,完成了迄今公认最权威的《中国古代建筑史》。

其间还出
版了古代和近代两部中国建筑简史教材。

刘致平(1909-1995)以抗战时期和建国后长期的考察资料为基础,结合文献佐证和敏锐的洞悉力,撰成了有关中国建筑史的另一部个人专著《中国建筑的类型与结构》。

从50~80年代,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可说是高潮迭起的,研究成就可以归纳为建筑考古、遗址复原,探赜索隐、文献考证以及传统民居、园林研究等三大方面。

梁思成的《营造法式注释?上》,刘敦桢的《中国住宅概说》、《苏州古典园林》、童的《江南园林志》、陈明达的《营造法式大木作研究》、《应县木塔》等著作,都是颇具代表性的学术力作。

另外,龙庆忠主持的古建筑防灾研究,是一种侧重于技术史角度的学术探索。

陈从周的《说园》,以隽永的文体,继承了明清文人的园林品赏遗风,在园林建筑著作中独具一格。

在以梁思成和刘敦桢为核心的第一代建筑史家之后,以北京的傅熹年、杨鸿勋和南京的潘谷西、郭湖生等人为代表,形成了中国建筑史研究的第二代学者群。

除了对上述大部分著作的参与撰著外,他们的研究成果还大量地散见于建筑和考古的学术刊物及有关论文集、测绘图集之中,就具体的建筑史命题而言,将梁、刘等第一代学者所开创的事业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

如《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史》和五卷集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20世纪80年代,由汪坦主持、全国学者大协作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也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在台湾的叶大松、黄宝瑜、汉宝德等学者也都出版过很有学术价值的中国建筑史研究著作如叶大松的上下卷《中国建筑史》,已有中西建筑比较的意味;汉宝德的《斗拱的起源》、《明清建筑二论》,是两篇以现代建筑史观和方法解析中国古代建筑重要命题的学术力作。

香港建筑师李允鉌,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撰写了《华夏意匠》一书,这部著作以论带史,通俗易懂,在大陆中青年学者和建筑师中曾轰动一时。

书中的主要观点,受到了李约瑟所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中建筑工艺篇的影响。

虽然《华夏意匠》在“史”的方面未见多少新的建树,但在“论”的方面,却对建筑设计界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起到了引导作用。

总之,从中国营造学社开始,中国建筑史研究便以中国学者为主体了,经过开拓者和继承者们的长期艰苦努力,逐渐建立起了一个十分成熟的学科。

时至今日,对于我们这个文明古国丰厚的建筑遗产资源来说,愈是走向现代化,愈将显现出其价值的宝贵,也就愈需要精心地研究与保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