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古典文论
德国古典文论

德国古典文论德国古典文论是指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期流行于德国的一种文学理论,它以人道主义、理性主义和古典主义为基本特征,综合了英国经验主义和大陆理性主义的美学和文论,由浪漫主义逐渐走向古典现实主义,形成了一个合乎逻辑的发展过程。
德国古典文论的代表人物有康德、歌德、席勒和黑格尔等,他们对西方乃至全人类的美学和文艺理论都有重要的影响。
康德的审美判断力批判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他的《判断力批判》是他的“三大批判”之一,也是他的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这部著作中,康德研究了人的反思判断力,即人对自然界和艺术品的审美判断和审目的判断。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进行判断的能力,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审美无功利性:审美主体以一种放弃功利知觉方式对对象的表象之观赏。
审美无概念的主观普遍性:审美主体不涉及逻辑性概念,但却认为自己的感觉具有普遍性,即其他人也会有同样的感觉。
审美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审美主体不以有用性或道德性为目的,但却感觉到对象的表象形式符合审美主体的心意状态。
审美共通感:审美主体认为自己具有一种共同感觉力,即人天生就具有判断美的潜质。
康德还分析了崇高的概念,他认为崇高是一种由痛感转化成快感的心理反应,它源于人对自然界或艺术品中无限大或无限强的对象的观赏。
康德区分了两种崇高:数量的崇高和力量的崇高。
数量的崇高是指对象体积无限大,超出想象力;力量的崇高是指对象有巨大的威力,但又未能形成对于的支配力。
康德认为崇高是人的崇高,是人的理性的崇高。
当对象远远超出了人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时,人召唤出内心深处的理性力量,把自己的精神和情感提升到无限的理性理念世界。
歌德的艺术与自然歌德是德国古典文论中最杰出的诗人、作家和艺术家,他在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
歌德的文论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小说、戏剧、日记、信件和对话等作品中,他的文论思想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西方文学理论》 西方文艺理论家库 6.第六章 德国古典文论 6.2歌德

歌德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7—1832〕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生活在欧洲社会大动乱、大变革的年代,是德国伟大的文学家,文学理论家。
他不断接受进步的社会思潮的影响,青年时代就接触了荷兰哲学家斯宾诺沙的唯物主义和泛神论思想,在赫尔德的影响下,培养起对德国民间文学、荷马史诗和莎士比亚的创作的强烈爱好。
在美学观点和文艺思想上,歌德受狄德罗和莱辛的影响最深。
歌德并非是一个具有严格体系的美学家,但他的美学思想是很丰富的,有关文论观点散见于他的自传、格言、随笔、讲演以及大量著作之中,由爱克曼所辑录的?歌德谈话录?比拟集中地反映了歌德的一些根本美学观点。
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是文艺理论中的一个根本问题。
歌德关于这个问题的论点颇具辩证法因素,一方面他认为艺术要从现实生活出发,服从自然,模仿自然;另一方面他认为艺术要超越自然,高于自然,创造出“第二自然〞。
因为艺术家的模仿是有选择的模仿,而且是用热爱之心进行模仿的。
由此,他说:“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
他是自然的奴隶,因为他必须用人世间的材料来进行工作,才能使人理解;同时他又是自然的主宰,因为他使这些人世间的材料服从他的较高的意旨,并且为这较高的意旨效劳。
〞也就是说,艺术创造必须以现实生活为根底,艺术家要尊重自然的规律,但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借助虚构和想象创造出高于自然的作品,成为自然的主宰。
关于艺术的风格和创作方法问题,歌德是第一个使用古典主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概念来论述艺术的风格与创作方法问题的人。
他大力提倡古典的〔他所说的古典主义即现实主义〕“采取从客观世界出发的原那么〞,而批评“软弱的、感伤的、病态的〞浪漫主义。
他说“我把古典的叫做健康的,浪漫的叫做病态的……现代作品大半是浪漫的,并不因为它们是新的,而是因为它们是软弱的,病态的;古代作品是古典的,并不因为它们古老,而是因为它们有力,新鲜,快活和健全。
6.4-悲剧理论

术语解释库
第六章德国古典文论
==================================================================
6.4悲剧理论
悲剧的冲突与和解被黑格尔认为是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发展原则,普遍的伦理实体正是通过悲剧在现实生活中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
悲剧首要的因素在于,它表现的对象是由一系列关系和力量构成的、普遍的、完整的伦理实体,这种伦理性因素是形成悲剧人物性格的基础,它推动着悲剧人物追求自己的目的、做出自己的行为。
悲剧的第二个因素是它基于冲突的必然性。
由于每一性格具体化的伦理力量各不相同,原有的各种力量之间的和谐被否定了,各种性格之间、性格的目的和行为之间就会产生相互排斥和对立。
在悲剧冲突之中,冲突双方从自身来看都是合理的,但从伦理整体来看,又都是片面的。
悲剧的第三个因素是悲剧冲突需要解决,解决的结果就是冲突双方的片面性、特殊性遭到毁灭,永恒正义把伦理的完整性重新实现出来。
所以,悲剧的效果除了引起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哀怜”和“恐惧”之外,还引起人们“调解”的感觉。
最能体现黑格尔悲剧观念的、也尤其受到黑格尔推崇的悲剧是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
1。
西方文学理论(1)

西方文学理论导言1、西方文学理论的分期划分的标准:社会历史文化的不同。
(1)古典时期:古希腊罗马文论、中世纪文论、文艺复兴文论、新古典主义文论(2)近代文论:启蒙主义文论、德国古典文论、浪漫主义文论、实证主义、自然主义(3)现代文论时期:唯美主义、象征主义、意象派诗歌、心理分析文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存在主义、英美新批评文论、结构主义文论(4)当代文论时期(后现代时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读者接受文论、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结构主义文论、后现代主义文论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文论1、古希腊文论是西方文论的源头。
2、古希腊文论大致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达到高峰。
代表人物:(1)毕达哥拉斯(2)赫拉克利特、(3)德谟克利特(“艺术是模仿自然的产物。
”)、(4)苏格拉底(时代的分界点。
将模仿论具体化。
“艺术需要再现肉体和精神都美的人”“艺术家不仅应该模仿对象的外形,还要模仿对象的心灵。
”)3、柏拉图代表作《伊安篇》《会饮篇》《理想国》。
4、理念与模仿(柏拉图的模仿论)(1)、理念论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
(2)、柏拉图以理念论为基础提出了颇具特色的艺术模仿论。
(3)、在柏拉图看来,艺术作为模范的模仿,无法达到真理性的认识。
5、文艺的社会作用(1)、作为一个有着远大政治抱负的哲学家,柏拉图从他的政治理想出发,提出文学艺术必须为完善公民的品德服务,进而为建立理想国的目标服务。
(2)、鉴于模仿文艺的巨大危害,柏拉图主张建立严格的文艺审查制度。
6、诗的迷狂7、柏拉图认为,不同于画家和雕刻家,也不同于工匠型诗人,真正的诗人在神灵感发的迷狂状态中,不靠模仿的技艺就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8、柏拉图是西方文论史上最早对灵感与迷狂现象做出生动描绘和系统研究的人。
9、著作《诗学》《修辞学》10、模仿论(1)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的模仿天性和天赋的美感能力。
(2)文艺模仿对象是现实人生。
德国古典主义文论

• 理障——赤裸裸地说理,形象枯竭
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 爱酒醉魂在, 能言机事疏。 平生几两屐? 身后五车书。 物色看《王会》,勋劳在石渠。 拔毛能济世, 端为谢杨朱。
• 钱钟书在《宋诗选注》这样评价黄庭坚 的诗歌创作:“黄庭坚有着着实实的意思, 也喜欢说教发议论;不管意思如何平凡、 议论怎样迂腐,只要读者了解他用的那些 古典成语,就会确切知道他的心思,所以他 的诗给人的印象是生硬晦涩,语言不透明, 仿佛冬天的玻璃蒙上了一层水气。
古典文学的艺术特征是肃穆恬静,清 晰明朗,优雅庄重,和谐完善,美是它 的一条重要艺术原则。古典文学的艺术 手法是把现实理想化,把理想现实化, 使艺术高于现实,体现人的理想。古典 文学强调艺术的伦理教育作用,但并不 认为艺术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它有自 身的价值和规律。艺术的最高价值就是 家
(3)天才 “天才就是:一个主体在他的认识诸机能的自 由运用里表现着他的天赋才能的典范式的独创 性。” “天才就是天生的心灵禀赋,通过它自然给艺 术制定法则。” 天才的表现特征: 天才只涉及 第一,独创性 艺术,不涉 及科学。 第二,典范性 第三,鉴赏力
第六章 德国古典主义文论
一、康德 二、席勒 三、黑格尔 四、歌德
狂飙突进运动
• “狂飙突进”这个名称,来源于德国剧作 家克林格尔在一七七六年出版的一部同 名悲剧《狂飙突进》。 • 象征着一种力量,含有摧枯拉朽之意。
狂飙突进运动发生在18世纪70至80年代, 它的参与者都是市民阶级出身的青年作家, 其中最出名的是青年歌德和席勒。 • 狂飙突进作家在意识上受了法国启蒙思 潮的影响。他们向往自由、自然,崇尚天 才,对于当时封建专制、闭塞落后的德国 充满了不满,他们要把这一切不满发泄出 来,要冲破一切束缚,反对封建专制秩序 争取市民地位和国家的统一。
西方文论第七章 德国古典时期文论[精]
![西方文论第七章 德国古典时期文论[精]](https://img.taocdn.com/s3/m/1f78323af12d2af90242e6be.png)
再次,英国、法国哲学也为德国古典哲 学提供了思想材料和新的课题。
18世纪末的德国社会腐朽落后、缺乏生气,所 以无法造就勇于革命的资产阶级,只能形成要 求改变现状实现理想却迟于行动的市民阶级。
康德先是接受大论理性主义,他说;是 休谟使他从独断论的迷梦中惊醒。
2、卢梭的影响
康德的目标,就是用自己的哲学体系去重建 人文科学的殿堂。但建立这种人文科学的殿堂 需要一种为了人的激情去创造的的人文精神, 否则,这种体系建立可以说是缺乏意义的。在 这方面。康德从卢梭那里吸取了非同寻常的营 养。
在我上者 璀璨星空
道德准则 在我心中
康德的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时期:1770
年以前是前批判时期,主要关心的自然科
学,提出了“星云假说”;1770年以后进
入到批判时期,写出了三部批判著作。即
《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 批判》(1788),《判断力批判》(1790)
(二)康德思想所产生的语境
康德的生活史是难于叙述的。因为他既没有生活,又 没有历史。他住在德国东北边境一个古老城市哥尼斯 堡一条僻静的小巷里,过着一种机械般有秩序的,几 乎是抽象的独身生活。就连城里教堂的大时钟也不能 象它的同乡伊曼努尔·康德那样无动于衷地、按部就班 地完成它每日的表面工作。起床,喝咖啡,写作,讲学, 吃饭,散步,一切都有规定的时间,邻居们清楚地知 道,当伊曼努尔·康德穿着灰色外衣,拿着藤手杖,从 家门口出来,漫步走向菩提树小林荫道的时候就是下 午三点半钟,由于这种关系人们现在还把这条路叫做 哲学家路。
这种情况表现为德国的思想领袖普遍表示出对 法国革命理论的向往,对早期法国大革命的热 情,以及对后期大革命的恐惧与排斥。
西方文论第七章 德国古典时期文论

• 经历了正(普遍)-反(特殊)-合(对立统一)的过程,感性和理性观念逐渐 由外而内达成对立统一。
6
德国古典时期文论四方面特征
• 德国古典时期文论是以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为思想基础的文学理论,其特征 为:
14
(二)康德思想所产生的语境
• 康德的美学思想不是从艺术实践中来的, 而是从他庞大精深的哲学体系中来的,所 以理解其美学,需要理解其哲学体系,而 要理解其哲学体系,还需先要理解其哲学 产生的思想语境。
• 有两点值得注意: • 一是对近代两大哲学流派的调和。 • 二是他的思想中的人本主义。
15
1、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的影响
• 1、关于美的本质
•
在《判断力批判》第一章“美的分析”中,康德对审美对象作出了规定。他从
“知性”范畴的质、量、关系、情状四个方面指出:审美具有不涉利害而愉快;不
涉概念而有普遍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来自“共通感”的必然性这样四个特点。
•
四者中,核心是“质”的特征。即美是不涉概念、不涉存在、不涉内容、性质,
事物符合它自身的目的(即完善) • 另一是:审美判断力,指从情感上感觉事
物形式符合我们的认识(即美)
25
康德哲学的完整体系
1、知 知性 自然 认识论 《纯》1781 自然秩序 2、情 判断力 艺术 美学 《判》 1790 协调上下 人 3、意 理性 道德 伦理学 《实》 1788 道德秩序
康德哲学的中心是人的问题。
•
大陆理性主义以法国的笛卡儿、荷兰的斯宾诺莎、德国的莱布尼茨和沃尔夫为
代表,认为先天的、先验的理性是客观世界和人以培根、洛克和休谟为代表,主张一切知识都是从感性经验开始
德国古典文论:歌德

第三节歌德一生平及著作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德国著名的作家和思想家,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城的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父亲是法学博士,做过法兰克福市议员,母亲是市议会议长的女儿。
1765-1768年,歌德遵从父愿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但他自己却喜爱艺术和自然科学。
1768年因病回家修养,病愈后1770-1771年就学于斯特拉斯堡大学,成为法学博士。
他早年接触了斯宾诺莎哲学,与“狂飙突进”运动作家、思想家相识,尤其受赫尔德影响,与赫尔德一起发动和领导了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
1771年8月,歌德回到故乡,10月14日发表演说《莎士比亚命名日》,1772年写成历史剧《铁手骑士葛兹·冯·伯利欣根》,旋即蜚声德国文坛。
1774年,他写成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以及一些抒情诗,并开始构思《浮士德》,其片断于1790年出版。
1775-1786年,歌德应邀担任魏玛宫廷枢密顾问和大臣,期间试图推行改革,但阻力重重。
由于政治上的不顺利,加上对科学研究和文学创作的牵挂,歌德于1790年摆脱了宫廷生活,去意大利游历,潜心研究古希腊罗马雕塑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等,其思想由早期浪漫派倾向向古典主义转变。
从1794年7月开始,他同席勒亲密合作,自觉地走上了古典现实主义道路,共同为创立德国民族文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直至1805年5月9日席勒去世。
经过10年的努力,两位德国的伟人将德国文学推向了古典现实主义的高峰。
他曾与席勒合写《警句》,在席勒的敦促和相互切磋下,于1796年完成了《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
1806年《浮士德》第一部脱稿,于1808年出版。
1809年歌德完成长篇小说《亲和力》,1811年开始撰写自传体小说《诗与真》,1830年脱稿,1823年起,爱克曼到魏玛拜访歌德,并担任歌德秘书,直至1832年歌德在魏玛逝世,写下了《歌德谈话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审美趣味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 单凭快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或一种形 象显现方式进行判断的能力。这样一种快 感的对象就是美的。” • 审美不涉存在,只涉形式,因而无利害、 超功利(和知性判断一样),但不是毫无 温情的,具有愉快与不快的情感判断。 • 2.“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地使人愉快。” 可以普遍传达(和知识一样),但不依赖概 念范畴。
• 形式也不是来自于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 我们人的主观所具备的。那就是说,我们 人的理解力本身先天地具有一些感性形式, 如时间、空间等,以及一些概念形式,如 因果律、必然律等逻辑范畴。这些形式或 范畴都是主观的,我们人把它们赋予外物, 外物也方才具有了这样或那样的形式。
• 人的主观先天地具备了一些具有普遍性或 必然性的形式或范畴,然后再以这些形式 或范畴作为模子,把客观世界加以塑铸, 于是就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现象了。正因为 这样,所以在康德看来,现象世界本来是 人的理性所创造的,因此人的理性就能够 认识现象世界。至于物自体,它超过了理 性的范围,它不是理性所创造的,所以也Fra bibliotek就不能够认识了。
• 在实践理性的道德世界中,是有目的的。 首先,如果把自然界当成个别现象来看, 它完全受必然律的支配,没有目的。可是, 如果把自然界当成整体来看,它就有目的 了。这样,从自然的整体来看,我们就可 以在机械观之外,另外发现一种目的观。
• 其次,我们还可以从自然对于我们人的主 观认识方面来看,我们会发见,自然的形 式符合于我们人的主观认识的目的。那就 是说,一方面,我们人先天地具有主观认 识的能力;另方面,自然的形式经过天意 安排,恰好符合我们主观认识的能力。因 此,对于我们人的主观能力来说,自然是 符合于目的的。这种符合目的,康德称为 主观的目的观,也就是审美观。
• 四、德国古典时期的文论,从康德到黑格 尔形成了一个合乎逻辑的发展过程。 • 这种发展表现为两个趋势:由主观精神逐 步过渡到客观精神。由外在辩证法(外在 的对立统一)逐步发展为内在辩证法(内 在的对立统一)。康德→费希特→谢林→ 席勒→黑格尔。 • 康德、费希特的主观唯心哲学催生了德国 浪漫主义文艺思潮,歌德的自然神论、席 勒和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指导了德国古 典现实主义文艺思潮。
第一节 康德
• 1、康德的哲学思想 • 理性派主张所谓天赋观念,人的理性有无限的潜 力和可能性,人靠理性就能获得普遍必然的真理。 康德把他们称为独断论者。 • 经验派反对天赋观念说,认为一切观念都来自感 觉经验,人的心灵只是一块“白板”,要由经验 把印象或知识刻印在上面。这一派的极端分子甚 至根本否认有所请普遍必然的真理,也不承认因 果联系。康德称他们为居无定所的游牧民族。
第七章 德国古典时期文论
•
德国古典时期文论: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 中期流行于德国的文论。 • 之所以称作德国文化的古典时期,是因为德 国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艺术家、 历史学家都把古希腊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理想范 型来尊崇。 • 与德国古典文论密切相关的是德国古典哲学 和美学。 • 德国古典美学:产生于18世纪后期(以1790 年康德的第三批判《判断力批判》的出版为起 点),经过费希特、谢林、席勒、歌德、到黑格 尔集大成,而以费尔巴哈为终结的德国美学流派。 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 3、崇高的分析
• 其一,从客观对象来说
• 其二、从主观的心理反应来说
• 其三、崇高和美的最重要和内在的差异 • 其四、崇高和美产生的心意状态是不同的 • 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种:数学的崇高和力学 的崇高。
(二) 崇高理论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康德著,何兆武译,商务 印书馆 2001年版。 优美感 崇高感
• 我们的世界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物自体,一 是现象界。 • 前者超越于自然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后者就是我们周围的自然界,它受必然规律的支 配。 • 我们人的理性的认识能力,只能达到现象界,而 不能达到物自体。物自体是不可知的。 • 这就好象我们住在一个小岛上面。我们活动的范 围,只以小岛为限。至于岛的外面,那浩瀚无边 的汪洋,则是我们所无能为力的了。小岛就是现 象界,汪洋则是物自体。
• 道德的秩序必须符合自然的秩序,道德的 法则也必须要在现象界中发挥作用。这样, 如何架一座桥梁,把两个世界中的鸿沟沟 通起来,就成为康德哲学所必须解决的一 个问题。《判断力批判》的目的,就是要 通过”判断力”这座桥梁,把现象界和物 自体、把自然的必然和道德的自由,沟通 起来。
• 但是,理解力所面对的自然现象,是受必 然律支配的,没有自由;而理性所面对的 整体的理念,如灵魂不灭、上帝等,则是 自由的。那么,自然的必然和理性的自由, 又怎么能够在判断力中取得和谐和统一呢?
当外物的形式符合了我们主观认识的目的,我 们会产生一种满足或快乐的感情。这种满足或 快乐的感情,具有了普遍性和必然性,就成为 一种美感。因此,探讨主观的合目的性的问题, 就成为审美判断的问题了。 • 一方面是引起快与不快的感情的个别现象, 另方面则是要使这种快与不快的感情具有 普遍性和必然性,也就是说,使它从快感 上升为美感。正因为这样,所以审美的判 断也是一种先天的综合判断。
• 康德相信当时一种流行见解:如果有两种相 反的意见相持不下,真理必在其中间。因 此,他想取两派的合理成分,摈弃其弱点, 构成一种新的哲学。这就是通常所说的 “调和”即创造一个新的体系。
理论著作
《纯粹理性批 判》
认识 心灵能 机能 力
先天原 理
应用范 围
知性 认识能 合规律性 自然 力(知)
《判断力批判》 判断 愉快和 合目的性 审美与艺 力 术 不快的 情感 (情) 《实践理性批 理性 欲求能 最后目的 自由 判》 力(意)
• 人的认识能力,主要是理解力,即以现象 界作为认识的对象。关于理解力如何运用 各种范畴,来对现象界进行整理和认识, 这是属于《纯粹理性判断》探讨的范围。 超过这个范围,我们人的理解力,如果企 图去认识物自体,那就将陷入不可挽救的 矛盾——各种”二律背反”——的当中去。 因此,人的理论认识的范围,是超不过现 象界的。
• 二、以综合英国经验主义和大陆理性主义 的美学和文论为目标。 • 力求把哲学、美学、文艺之中的感性和理 性、形式和内容、现实和理想、主体与客 体、个别与一般、必然与自由统一起来, 克服以往哲学、美学、文论的片面性。
• 三、由浪漫主义逐渐转向古典现实主义 • 由康德的天才论、自由游戏说,经过席勒和歌德 的阐发,到黑格尔就基本倾向于古典现实主义了, 即以古希腊、古罗马古典艺术形态为理想的现实 主义。 • 1794-1805年,德国形成了以歌德和席勒为代表 的古典文学高峰。 • 同时,以康德、费希特、谢林为基础形成了早期 浪漫主义流派——耶拿派。 • 后遭歌德、席勒的批判,黑格尔美学的嘲笑,逐 渐式微。19、20世纪之交,德国文艺主要是自然 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
• 恩格斯:“这是一堆正在腐朽和解体的讨厌的东西。没有 一个人感到舒服。国内的手工业、商业、工业和农业极端 凋敝。农民、手工业者和企业主遭受双重的苦难——政府 的搜刮,商业的不景气。贵族和王公都感到,尽管他们榨 尽了臣民的膏血,他们的收入还是弥补不了他们日益庞大 的支出。一切都很糟糕,不满情绪笼罩了全国。没有教育, 没有影响群众意识的工具,没有出版自由,没有社会舆论, 甚至连比较大宗的对外贸易也没有,——除卑鄙和自私就 什么也没有;一种卑鄙的、奴颜婢膝的、可怜的商人习气 渗透了全体人民。一切都烂透了,动摇了,眼看就要坍塌 了,简直没有一线好转的希望,因为这个民族连清除已经 死亡了的制度的腐烂尸骸的力量都没有……”
• 德国古典美学全面探讨了美学和文艺理论 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西方美学的一座高 峰,西方两千年古典形态美学的集大成和 最高成就。 • 德国古典美学的产生,是畸形、落后的德 国社会中,由法国大革命触发的一场精神 领域的革命及其结果。 • 从美学自身来看,是英国经验主义和大陆 理性主义综合的结果。
18世纪末的德国
• 普遍性和必然性,不能来自于经验。经验 都是受条件限制的,都不长久可靠。只有 先天的理性,方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因此,真正的科学的知识,都应当建立在 先天的理性上。建立在先天理性上的综合 判断,他称为先天的综合判断。一切科学 的知识,都必须是先天的综合判断。
• 他认为先天的综合判断,只涉及知识的形 式,而不涉及知识的内容。内容来自物自 体,这是不可知的。正好象我们抓一把雪, 雪的本身是什么,我们不知道。我们所能 知道的,只是打上了手掌印子的雪的形式。 这样,我们的认识只限于形式。
西方哲学背景
• 西方哲学走向18世纪,出现由自然本体向 认识论的转变。 • 认识论内部: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对立 以及融合趋势 • 英国经验主义注重感性经验,大陆理性主 义主要在理性观念范围内讨论哲学。 • 在统一感性和理性关系的趋势下,康德们 对审美和艺术中的感性和理性的关系,提 出了各自不同的综合路径。
• 2、美得分析
• 康德对美的分析,是从区分审美判断和逻辑判断
开始的。
• 一、从质的方面进行分析。
• 二、从量的方面进行分析。
• 三、从关系方面进行分析。 • 四、从方式方面进行分析。 • 总之,审美判断包含许多二律背反,但切实一种 自由(来自想象力)的合乎规律性(来自理解力) 的活动,这既是它的总的特点。
• 为了安身立命,他需要知道宇宙万物的究 竟,他需要知道全体,也就是说,他需要 知道物自体。当他还不能认识物自体的时 候,他会镑徨不安,他的生活将会缺乏坚 实的根据。这怎么办呢?康德说,既然我 们不能从理论上来证明物自体,那么,我 们就在实践上去信仰。
• 康德的面前就出现了两个世界:一个是以 理解力行使职能的现象界,它受自然的必 然律支配;一个则是以理性行使职能的物 自体,它不受必然律的支配,它是自由的。 前者是自然,后者是道德;前者属于理论 认识的范围,后者属于意志信仰的范围。 这两个世界不仅彼此独立,各有各的界限, 而且壁垒森严,当中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 沟。